第一篇: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国防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
《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就是国防教育的目的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工作。1955年,毛泽东批准了在高等院校进行军事训练的报告以后,全国有14所高等院校,127所中等学校的约8万余名学校进行了军事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校国防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兵役义务,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的。在校学生通过军校,可以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还有利于国家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军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令行禁止的作风、团队观念和增强体魄等。(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第一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学校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初步学会防御外敌武装侵略的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进而锻炼其能适应战争要求的坚强的体魄和意志。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和国防意识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所延伸出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对民族情感的培养等功能,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恰恰与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任务不谋而合。民族传统教育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民族传统教育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义利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提取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学校军事、国防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到军事、国防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本文资料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塑造民族精神》等文献。
第二篇:浅论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程海龙
工程技术系2010级X班
2010XXXXXXX
【摘要】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大力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将大学生作为军训教官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其自身的特点和多功能性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周边常危机四伏,更有自古至今之教训,则国常有患!为防其患则需军,我大学少年正为军之良才,国家未来之重任当落于我肩,可谓我大学少年人皆有任,有人之人更需努力,为此,怎可轻语军事与己无关,学习于己无所重。更何况我大中华面世界紧张之局势,迫切需我大学之少年习得本事,显我之才能,强我中华之军事,卫我祖国之边疆,守我中华之土地。现如今,国家亦有所重,特于大学中开设军事课,教我大学少年习得国防知识,加强国防意识,因此我大学少年应趁此良机,克己之懒惰,坚定信念,抖擞精神,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学好国防
中国要保持政治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了解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希望,如何使身处和平时代、不知战火的大学生认识到国防的重要性,便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传授中国军事历史及知识,便是有效途径。
首先,把国防军事教育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中,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全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四有”青年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居安思危。为国防建设提供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举措。其次,开设国防军事理论课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明确认识国防安全与民族兴衰的关系,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再次,通学习国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军、爱党的观念与热情,了解党和国家,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
国防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要明确“我能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也许我们不能如解放军战士一般,在战火燃起时,奔赴战场,在抗洪灾难中,力挡洪水,在汶川地震时,抗震救人,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我们可以在祖国需要时献上满腔热血,我们可以在灾难来临时,伸出援助之手,为我们的骨肉同胞,为我们的祖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学习军事理论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
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国防建设我们要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公民中牢固地树立了国防意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就谈不上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树立强大的国威。我们的国防事业就是要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任何一个不重视国防,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民族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努力更多、更好地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国防发展和高科技发展趋势,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军事理论课就是培养我们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 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军事理论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国防的真正含义,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而不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因此,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以学习国防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更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国防教育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军事留下来的灿烂的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知道一大批军事家极其他们的思想著作.知道了各种作战方法以及先发制人的心理优势,而在后发制人也可避其锐气,以逸待劳.在祖国瑰丽的文化宝塔上,去领略先哲们的丰富的想象,增加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孙子兵法>教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式等军事思想又何尝不适用于生活这个大战场呢?所以在另一方面,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很多事,在这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从战争中看到了古代先哲们的思想.
通过军事理论课,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从中收益非浅.在大学的四年,我想着门特殊的课程为我的生命上了一层绿色,不仅是绿色的军装,也是一颗能感受的心.提醒着我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天下大事,更应心系祖国安危,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感谢能让我平静的坐在教室学习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战士,让我感谢那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人,我也应感谢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立新,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6).[2] 季亚钦科.军事教育心理学[M].田培明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8,79.[3] 方琼 论人文素质教育对国防教育的启示[D]中南大学.[4] 论学校国防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5] 胡杰 于旭民
《大学生军训教育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高等教育发
展中,要抓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外语、计算机和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首要的是从思想上加强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已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希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入手分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视为文化,它包括社会道德伦理、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一向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指西周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渗透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综合上述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且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明清四大名著,很多大学生只是看过一、二部,《唐诗三百首》一般都看过,但是真正仔细体会过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尚书》、《春秋》、《四书五经》等,接触过的同学基本上达不到10%。可见当代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程度。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年青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缺乏爱国心。
那么,目前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缺乏,追究教育过程,问题何在呢?
首先,教育目标单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项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等。由此造成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校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其次,教育内容单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缺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再次,教育方法单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单向的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居高临下的教导,听起来冠冕堂皇,可就是不能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田,结果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育中不能够因材施教,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一律采取灌输的方式是无法收到好的教育结果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第四篇: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姓名 李新梅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学号 540902030123 学科 摄影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2l世纪,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某方面拥有特质的“狭义”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全面适应2l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效 地活跃了学术气氛,优化了育人环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高雅的文化鉴赏品位,形成高校良好的文化传统和稳定的办学风格,均具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摄影是一门含化学、光学、机械学等理工科知识,又有文学、美术、艺术、色彩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摄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摄影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该课程本身,它与其他技术学科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在拍摄取景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和几何构 图能力;在曝光和快门的使用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光学知识和用色能力;在照片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知识。所以,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 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 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 知识的内在动力。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摄影主要是培养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它所表现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摄影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智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果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会制约人的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实践证明,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有健全的联系系统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美育教育。
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摄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创造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科学创造离不开想象。摄影教育的形象性,教会学生怎样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摄影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_感受_领会_想象_创造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不会想象,也就不懂得创造。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直觉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发现隐蔽关系和创造性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在摄影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其想象力,在表现上运用力学透视、光学、色彩等知识来处理一系列问题,继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来。因而,摄影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 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巾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 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已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六 摄影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交流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隋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21世纪的今天,摄影 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情感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染上情感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情感的诱发,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情感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摄影选修课的目标除了向学生讲授摄影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运用摄影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这些目标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在作品拍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由于审美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带有任何强迫性,完全是靠“美”本的魅力来吸引。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往往处于一种自主状态,不受世俗杂念的干扰,忘怀一切,将整个情感和心灵都贯注到美中,达到“神与物游”的超脱境界。学生在欣赏摄影名作时,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技法、明暗节奏、色彩,以及作者力求表达情感的深邃内涵,往往会感动和震撼人灵魂深处的神经。摄影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来 创造形象,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欣赏,在审美愉悦中打开闭锁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和谐融洽、信任理解、友好合作,使人的身心获得完全彻底的解放。这对于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身潜能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l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第五篇: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贵州·岑巩田 婷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之一,班主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每一位班主任的使命。如何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作用来诱导学生。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应时时处处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每天在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而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作为班主任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和教育学生,做他们的表率。
二、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教育技巧,而且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只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的爱,就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情地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甚至成为人民的罪人、教育的败类。
三、知人善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队伍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用人所长,就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知识,深入到班级中,与学生交朋友、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爱好等。慎重选好班干部,让每个班干部明确职责,大胆工作。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勤于指导,培养他们做同学的知心朋友、班集体的领头雁,带领同学们完成学校交给他们的任务。培养他们树立信心,教育他们要做出表率,凡事要走在同学们前列,吃苦耐劳。
四、做好优生的保持、“差生”的转化
班主任除了要做好优生的思想戒躁工作和授予他们学习的技巧、方法,使优生保持稳定向上的势态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差,他们人数虽少却影响较大,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就要努力帮助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之以爱,消除“破罐破摔”的心理,要针对其落后的原因,全方位、多角度对其加以了解、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他们改正不足,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进步,向“品学兼优”靠近。在学习上,对“差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加以个别辅导,破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善于捕捉“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施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表扬多于批评,这样“差生”才能领略到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让其树立“其实我不差”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点燃其心灵深处的自信火花,并成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