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定稿)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提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这反映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党的执政活动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国已深入人心。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有以下三点需明确: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久前发生的“辱母杀人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社会公众对法律、执法和司法均产生质疑。原因之一是法律不健全,执法不力,法律与公权力在这里仅起到了一个事后惩戒处理的作用,却不能在个人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得当的给求助人予以保护。而且对被告人的惩戒,也因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无法审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而需被定性需承担法律责任。被告人是基于维护母亲的尊严而奋起杀人,这一惨案的发生,警示中国的法治建设,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人心经验,正视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
近日来一部政治剧火了,我想不用多说。大家肯定猜的到,那就是《人民的名义》。有报道显示,《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已引起的举国关注,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影视界的“人民的名义现象”了,在互联网的各个大、小交流平台上,随处可见对该剧的热烈讨论发言。无论是专业影评人员,还是业余大众都纷纷参与,对“人民的名义”进行评论一番,各抒己见,一吐为快。
这部国产剧为何会在全国引起如此的反响呢,尤其是对于现在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一代,除了依靠剧中一流的演员阵容,编剧周梅森的鬼斧神工外,还在于这部剧所展现的反腐生态能够触发人们的共鸣。据调查,有六成的网友之所以追剧,是因为该剧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可以照见现实。这从侧面又可以反映一种现象,中国官员腐败问题的严重以及人们对“贪腐”问题的关注。
《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反腐大剧。反腐不是一个新词。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抉择。这其中,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经过5年多的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为什么要从严治党?看看《人民的名义》就懂了,剧中不乏贪官,为报答上级知遇之恩而挪用公款的国企领导,懒政不作为当甩手掌柜的区长,查案期间还趁机中饱私囊的纪委干部,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不只是相似,这些贪官都有真实的原型。这部剧之所以打动人在于人性的真实,这些腐败官员,没有被写成魔鬼,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那种“好人特别好,坏人特别坏”的极端故事。人性是复杂的,贪官也不是天生的,但是一步错,步步错。赵德汉落马后,提出不要告诉老婆孩子还有母亲,这一点就暴露了他的人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与魔鬼,很多事不过是一念之间的选择罢了。所以我们能做的坚持从严治党,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除了反腐,在从严治党的其他方面也要进一步深入。
第二篇: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篇
精
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篇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依什么治?必须要靠严格管用的制度,严明刚性的纪律,才能拧紧从严治党的”螺丝扣”.这些年,党的建设一直在抓,但有些问题在一些单位没有解决,一些痼疾像”牛皮癣”一样,治了又犯,难以根除。正如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案例,没有一个不是在违法之前首先违纪的。9月24日,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中痛哭流涕地说:”我如果按照党的纪律严格要求,也不会犯法!”
建党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建党、制度管党、纪律治党不可偏废。回头细数,不少落马领导干部忏悔时都会提到,”如果组织早点提醒自己、处理自己,就不会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走那么远”.这固然有贪腐分子为己开脱的成分,但也说明,从严管理干部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精
精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制度之要,在于务实管用;制度之威,在落实与执行。制度管党,不能搞”牛栏关猫”,而要编密扎紧制度”笼子”,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把科学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检查惩处结合起来,突出权力运行这个重点,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环节,规范制度运行机制,把”虫眼”堵死,把漏洞封住。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名存实亡。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怎样才能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那就要严格制度执行,严肃纪律约束,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治本之策。一辆汽车或是一台机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螺丝或发条容易变松。加强党风建设,纠治不良作风,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的过程。”严是爱、松是害”,只有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才能使他们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让党的纪律成为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有纪可依是前提,从严执纪是保证。党员干部要把不断拧紧思想螺丝,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成果体现到行动上。
精
精
”禁胜于身,方能令行于民”.适应新常态,党员干部就要时刻落实一个”严”字,处处严格按章办事;坚持狠抓一个”实”字,严防虚浮懈怠之气;必须突出一个”廉”字,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崇尚弘扬一个”清”字,坚决做到风清气正;倡导践行一个”敢”字,时时体现责任担当。惟其如此,才能彻底扫除思想作风上的政治灰尘,更好发挥党员干部以上率下的正面引领作用,从而把党的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形成常抓长治的新常态。(文/侃侃,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厅老干部工作处)
用权依法必先治官
蔡建军
刘云山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4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准确把握权力边界,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按照权力清单行使权力,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也符合法治的历史逻辑。
领导干部用权历来是法治的重点,也是依法行政的难点。用好手中的权力,首先要正确对待权力。用权的根本宗旨在于为民,法治的价值追求也在于为民。如果说权力是为民服务的行动载体,那么法
精
精
治就是为民用权的行动”界标”.当前,在一些单位有的只听领导是怎么说的,不管法规是如何定的;有的习惯把”长官意志”凌驾于”法治意志”之上,把”人情”摆在原则前面,把党性放在”关系”后面;有的对敏感棘手问题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退让,错失良机;有的人治大于法治,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现象时有所见,导致一些不该激化的矛盾激化,不该埋下的隐患埋下。究其原因,往往都能找到用权不依法的根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就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中如何作为作出要求,指出,”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必须让”法”回归执政的主导地位,跳出入治的传统窠臼,坚持做到面子再大,大不过党性原则;感情再铁,铁不过规章制度;后台再硬,硬不过政策纪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领导干部既是依法治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依法行政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这种双重身份,精
精
决定了领导干部遵守法规制度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孟子》中说:”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如果权力者自己都没做好,怎么可以要求别人做好呢?权力者身边的人都没有遵守法律,怎么能要求别人遵守法律呢?如果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身不守法,特权至上、滥用权力,又何谈依法用权,依法行政?
法令之行,为官先行。领导干部要自觉将法治思维当作武装头脑的”方向盘”,彻底改变重权力轻法律、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等思维误区,牢记法大于权、权从于法,善于回答好”用权三问”: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合法的要件是什么?正当的程序是什么?防止把制度当”摆设”和”弹簧”,选择性落实、随意性取舍,努力铲除悖离法治精神等现象滋生的深层土壤。
如何正确对待权力与法治,既是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检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领导干部善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既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治国首在治吏,法治重在治权。领导干部身肩职务,更身肩责
精
精
任和使命。要自觉坚持立言与立行一致、律人与律己统一,努力做知法的明白人、守法的规矩人、执法的铁面人,始终老老实实按政策、按法规办事,带出令行禁止的好队伍,立起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可以预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之时,也将是全社会遵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形成之日。到那时,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落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监督管理处)《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篇》
精
第三篇:“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从严治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就提出“依法治国”可谓意义重大,“从严治党”用刚性制度约束干部,“依法治国”用法治思维制约权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
永远在路上的“从严治党”与一直在走的“依法治国”。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在路上。“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也在自己《章程》总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无疑是从制度的层面规定和保障了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并行不悖。
“宪法”“党章”都是根本大法
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表明党是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的是执政党履行使命的自律与担当;但法律从来都不是只管老百姓的,彰显法律的尊严与效力,执政党带头践行法治的率先垂范至关重要。如果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党纪国法”相提并论,缘于两者的主旨同归,立意同向。鉴于党的许多干部肩负引领社会、管理一方的重要职责,从严治党更有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的深层含义。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以健全党规、铁腕反腐的吏治成效,破除“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才能为全民守法、践行法治营造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
“从严治党”下的“依法治国”,体味法治价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被誉为“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并不抵牾,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只有坚持依据党内法规从严管党治党,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基于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关系的考量,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比中国共产党更能体味法治的价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作为主要议程,并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建设的“五大体系”之列,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深刻诠释了党的建设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共生共存的密切关系,凸显了从严治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极端重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依法治国的有益探索。
编辑推荐:
司法所所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中银协党委书记杨再平解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
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如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与全面改革的心得体会
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范文
牢牢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心得体会
四中全会为何专题讨论“依法治国”?
四中全会学习体会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该如何理解“全面推进”
XX年最新检察长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
第四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四个全面”非首次提出
“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的形成和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臻完善的过程。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带新上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高调提出“中国梦”,也提出了第一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十八大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主旨。
二、关于“四个全面”的相关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6日报道称,虽然今年两会不涉及换届,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平年例会”,但媒体对“四个全面”的集中讨论,为即将开幕的两会带来不平常的信息。
美国《国际财经时报》25日刊文称,官方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宣传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并非偶然,因为一年一度的“两会”3月份即将在北京召开。
德国《世界报》网站2月25日报道,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在农历新年前的春节团拜会讲话中,主张要以前任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指导,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也讲到了自己的理论,他把自己的准则称为“四个全面”。这一表述隐藏着给国家发出的让中国崛起为世界社会主义强国的行动指示。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刊文指出,“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蓝图,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后的领导方针,很可能会为共产党不断改善治理国家的方式提供足够的契机。
《卫报》指出,在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口号,成为战略制高点。
《国际财经时报》则总结称,“四个全面”或将成为习近平给共产党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也再次强调了习近平在今后执政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联合早报》发表的于泽远文章的标题更显一针见血—《习近平的“理论标志”》,文章预判,“四个全面”不仅将是下月“两会”上的“主旋律”话题,还可能作为习近平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
【意义】
“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
三大战略举措之间密切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即全面依法治国。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做好法律立、改、废的工作。而全面依法治国,也要坚持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一句点评】
“四个全面”让中国梦更加明晰。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五位一体,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说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它们的相同点是,三种文明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同点是,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告诫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水污染、废气污染以及最近常出现的雾霾天气,给百姓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这也让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指: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包含精神文明指:它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即: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基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概念,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更是对国家、社会以及社会公众的良性引导。此举强调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重要战略决策。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份正在对“先看病后付费”模式进行探索,不过卫生部官员表示,卫生部从未要求今年年内“全面推行”。你如何看待“先看病后付费”。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民生话题。目前卫生部倡导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先看病后付费”制度,但未要求“全面推行”,因条件限制,短期内也无法全面施行。
推行“先看病,后付费”的益处主要表现为:一是体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使命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很多医院,病人住院之前,都要先交纳数额不小的押金。如果病人不能及时交押金,一些危重病情的治疗就会被延误,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二是“先看病后付费”打消了一些居民看病时的顾虑,不必担心“无钱看病”的尴尬,有利于改善医疗关系,医院赢得病人更多的信任。
但“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全国大面积推行,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难点。
一是医院垫付资金压力较大。随着住院病人的迅速增加,医院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包括购买药品、耗材等。由于医保不能及时结算,很容易造成“医保欠医院,医院欠药商”的恶性循环。
二是病人欠费现象难以杜绝。由于医保报销比例有限,个人自付部分还较高,有的患者就会选择欠费。目前,我国的社会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医疗机构之间也不联网,仅靠卫生部门很难解决患者欠费问题。
为了让短期内无法推行的“先看病后付费”有落实的可能,应该有长期的、全面的改革规划跟进。
首先,卫生部门、医院应该和司法等部门积极联合,建设医疗信用系统,敦促更多人重视医疗信用,积极履行医疗合同,及时缴费。
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医疗改革资金的统筹力度,增加“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额度,群众掏的钱不多,就会减少“跑单”的可能,医院也能得到稳定的经济支撑,维持常态运营。
最后,要加快医保异地联网结算的步伐,让更多群众凭借一张医保卡,就能在更多地方、医院,甚至在全国的医院都能进行网络结算,及时报销,为“先看病后付费”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要让“先看病后付费”这种模式在全社会得到更多复制和推广,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把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这也是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不摆鲜花、不挂彩球、不铺红地毯、会议“瘦身”、杜绝浪费„„近期地方“两会”中显露出的诸多新气象,是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结果,颇得好评。但“凡事贵有恒”,如何将改作风长期坚持下去,而非往来“一阵风”,这很考验各级政府的恒心、决心和勇气。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执政党的作风好坏,关乎民心向背、国运兴衰。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是推动反腐倡廉工作,都需要良好的作风。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够,自我要求不严,热衷讲排场、求享受、好奢华,不仅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伤及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利益。
当前出现的新气象固然可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必须常抓不懈。关键在于“常”、“长”二字,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下去。具体而言,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依靠制度完善落实,并加强监督查处。
要想避免作风问题“反复发作”,首先应该将行动内化为思想认识而非应景式“作秀”。各级干部只有牢记自己的使命,树立勤俭观念,消除特权思想,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自律,才不会或对改作风持观望态度,或依旧我行我素,生出各种“变通”之举。
只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改作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将改作风的实效延续下去。只有建立完善的操作细则,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减少各种权力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在全国上下广泛开展改作风的时候,一些地方个别单位作风依旧。种种情况表明,要想改使改作风持之以恒,还应加强监督查处。一方面应当公开透明各项公务行为,另一方面还应引入民主监督,加大惩处力度,才能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将改作风进行到底。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于2015年6月1日起实施,明确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这意味着,只要是“带顶带盖”的室内公共空间都将全面禁烟。
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尊重他人“免于吸二手烟的权利”,是遵守公共文明的表现。现在出台的北京最严禁烟条例,算是在禁烟上迈出了一步——既然方向是对的,就要做得更到位。要想提高公民的公共文明素质,改变国人的许多陋习,就必须制定有效的法规并严格执行。
正因如此,北京最严禁烟令要“倒逼”出习而惯之的公共文明,注定将是一场韧战。这条法律要落到实处,就一定要有严肃的执法实现习惯的“倒逼”。乐观的是,《条例》中明确了“卫生执法为主、行业监督为辅”的控烟执法模式,明确了公安、城管等部门纳入控烟执法的人员构成,并明晰了不听劝阻者的惩罚依据,与以往的一些禁烟令相比,显然准备更为充分。
文明固然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生存方式,但它的源头,通常来自公序良俗与法律法规的约束。设定一个规则,信仰之、敬畏之,而不是敌视之、对抗之,久而久之,才会下自成蹊、汇流成河,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文明。多年之后,当北京的“最严”模式复制到全国、执行到每处,当不在任何公共场所吸烟成为全体国人共同墨守的规则,回看这部“史上最严”的北京控烟条例,一定会有别样的光彩。
医保异地直接结算
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基本医疗保险2015年将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016年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基本实现,大多数省份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并开展了直接结算,一些地区还进行了“点对点”跨省结算的尝试。但异地就医结算手续依然比较复杂,异地医疗服务监管尚不到位。而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卫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就医难的解决是十分有必要的。
医保异地结算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外来人员更是一种福音,这不仅可以让他们享受到与他们户口所在地同等的优惠,而且也节省了他们为了报销医保费用奔波两地的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这大大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决心,充分说明了我国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在逐年加大改革力度,不少改革举措越来越细致入微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但是,要想彻底的实现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还需要克服两个困难:首先,要合理解决患者“扎推”大医院难题。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城乡医院空空荡荡,而大城市大医院人如蜂拥,而解决异地就医报销难题可能会为患者异地就医提供了更多便利。卫生行政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并理性引导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切实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离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省。
其次,各地区医保人均缴费基数、收费标准、报销比例、药品报销范围、医疗服务报销目录等缺乏一个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标准,这无疑给医保异地结算加大了难度,所以在实现医保异地直接结算之前,要尽快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统一的医保金统筹、报销等具体政策,并自上而下统一推行,最终实现国家层面、全国范围的统筹统保。
“病历之病”如何治
今年8月28日,针对医疗纠纷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北京朝阳法院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出两份司法建议函,建议其完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明确各种病历的完成时限、电子病历的锁定方式、流程及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等,以减少病历瑕疵及病历异议的发生。
病历之“病”为何治而不愈? 事实上,屡屡发生患者病历被医方无端修改,成了医疗纠纷司法案件中说不清理还乱的证据,就在于病历监管机制缺失公开透明的阳光机制,现行制度仍存有隐蔽操作空间,随意性漏洞太大。究其因,还是在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找准病历之“病”的病根。其实,病历染“病”是源于缺失公开、透明的阳光监管机制的建设。长期以来,医院对病历采取的都是封闭运行管理,缺乏让患者及其亲属能参与其中的看得到、看得清的透明管理机制,加之内部监管缺乏对不规范病历以及更改病历的问责,只会让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制度空转,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稻草人”。可见,只靠一纸不透明,又缺乏约束力的病历书写规范制度去治病历沉疴,犹如隔靴搔痒,只治标不治本。
因此,治疗病历之“病”,还得从阳光透明的监管机制建设上入手,让患方知情权归位,在阳光下运行杜绝医权越位,治病历之病还需采取“阳光疗法”为病历书写规范制度去补漏、兜底。只有,建立健全权责相匹配的阳光透明监管机制,才能解病历染“病”之忧。
线上餐厅中的卫生安全
最近,有杭州的消费者投诉外卖商家的卫生标准不达标。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线上餐馆”厨房卫生条件极差,食品变质,墙上还有蟑螂。一些外卖网站承认平台对商户把关不严,由于利益驱动,导致审核不够严格,把许多证照不全的小餐馆挂到网上去接单。
随着美食外卖网站和手机订餐APP程序的普及,现在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图片上的一道道美食就能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来。这种“鼠标加车轮”的订餐模式,越来越受到白领和学生的喜爱。同时,这类订餐平台不仅受到了品牌餐饮店的追捧,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小餐馆开始注册网店。
许多“线上餐馆”没有“三证”,为何能到网上开业经营?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面对市场中出现的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监管部门还没有“醒过神来”,还没有明晰监管“线上餐馆”的职责定位。比如,目前工商部门对餐饮企业有营业执照、卫生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可以到餐饮服务场所进行现场执法检查。
而为了提高覆盖率、吸引消费者,不少互联网外卖平台会尽可能多地发展商户,对食品经营户的证照是否合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商业合作模式下,有时只需要一张诱人的菜单,就可以成为外卖网店,从而导致“线上餐馆”良莠不分,其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者。
对那些“三无”餐馆,必须顺藤摸瓜、一查到底,如此才能力保“线上餐馆”没有滥竽充数者,也才能确保广大订餐者“舌尖上”的安全。
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在法律上政府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坐到解决纠纷时有法可依。
其次,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对网上订餐网站和外卖APP公司等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查,提高准入门槛。规定订餐网站、外卖APP公司和实体商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责。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对网上餐厅进行定期排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要坚决取缔。同时外卖APP公司也要加强对商户的严格审核,提高商家的准入门槛。最后也要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鼓励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相关部门投诉。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为什么提出“一带一路”?
区域合作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延伸阅读:
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搞“一带一路“:原因、战略规划及时代背景解读
“一 带一路”是习主席访问中亚和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中亚、中东再到欧洲这样一条带状之路。“一路”是指海上“丝绸 之路”。其实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早就有了,宋朝时非常发达,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今天这个概念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提出来的。
今天我讲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必须搞“一带一路”。
第二,中国有能力搞。
第三,不好搞。
最后,我有信心中国能搞好。
一、中国必须搞“一带一路”,为什么?
国内很多人质疑中国内部的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处理好,搞这么大一个规划做什么?我认为必须要搞,是因为做“丝绸之路”有它内部的需求,也有外部的需求。
内部需要: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开拓海外空间。
从内部需求说,丝绸之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开放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重要动力,在早期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无论是引进技术也好,出口中国商品也好,对促进中国的经济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缺乏动力,需要新形式的开放。
中国现在人均GDP是7500美金,属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要把自己提升为高收入经济体。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二战以后100多个国家看,只有十几个国家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么这十几个国家里面,大部分是资源性国家,除此之外,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就是东亚社会,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除了这五个经济体,其它就没有了。虽然我们有信心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觉得很难。
日 本能够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有它特殊的背景,战后它被美国占领,西方基本上把整个市场开放给了日本,日本没有花很大力气就进入了西方市场,成为西方一部分。亚 洲四小龙也有特殊背景。第一,亚洲四小龙经济体比较小;第二,亚洲四小龙很多方面是属于西方治理的。中国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国际环境不好,西方对中国搞贸 易保护主义。还有中国是13亿人口的第二大经济体,要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水平,这是世界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西 方怎么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西方经济发展的内在一部分。如果大家都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话,资本需要赢得更多海外空间,商品需要寻求更多海 外市场。那么这不是说中国要搞帝国主义,搞殖民主义,中国可能会搞一种新形式的国际合作,抛开老殖民地主义、老帝国主义的做法。但从国际经济的角度说,中 国同样需要寻求新的市场、投资空间,中国的产品也需要进入世界市场。
外部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失衡,那么如何重新平衡呢?我觉得要把中国放到世界经济需要平衡的背景下。现在东西方、南北方互相指责,世界经济到底怎么失衡的,美国指责中国,中国指责美国。但实际上世界经济不存在理想的状态,世界经济失衡是每一个主权经济体本身失衡的结果,因 为美国的经济是失衡的,欧洲的经济是失衡的,中国的经济也是失衡的。那么世界经济如果要重新走向平衡,就需要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平衡,美国没有承担责 任,美国的工业化和制造业比欧洲好些,但主导美国的还是金融资本,还是华尔街资本主义。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反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失衡。
欧 洲主要是社会投资跟经济投资的失衡,因为它的成员国无法走出独立国家的范畴。希腊、法国的大众民主、一人一票跟它的经济结构完全不相配套。民主本身是个好 东西,但是一人一票目的就是一人拿一份,大家都是独立国家,一人拿一份。但一人拿一份的福利制度要生存下去,前提是一人要贡献一份。但是大众民主的一人一票能保证一人能拿一份,却不能保证一人贡献一份。所以欧洲也没有能力改变世界经济的失衡。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有能力改变世界经济。更重要的是,中国为什么必须做?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中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么苦,仍然援助非洲,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不仅是经济学而且还是国际战略意义上的表述。比如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所以无论是国际经济战略还是中国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走“一带一路”。
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外交格局基本上就是“两条腿,一个圈”。一条腿跟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第二条腿就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一个圈”就是周边国家。从地缘政治环境看,中国周围几十个国家,如何处理好关系非常艰难。中国周边的环境在恶化,各方面都在恶化。这就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国际大背景。
二、中国有能力搞“一带一路”,因为中国有“三宝”
中国是唯一有能力让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美国没有这个能力。尽管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但是在中东陷入麻烦,中东的政治秩序基本上是美国建立起来的,但是美国现在破坏自己建立起来的秩序。美国有三大负担,一个负担就是做世界警察,做世界警察要付钱;第二个负担是美国要搞联盟,比如跟日本、菲律宾等;第三个负担就是输出民主,比如中东的埃及和伊拉克,他们的政治建设都跟美国有关系。
一 个人如果在台上的统治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就要推翻他,建立起对它更有利的政权,美国这个想法太简单。美国破坏了原有的政权后,并没有建立起它希望的民主 政权,而是造成了失败国家,在中东秩序基本没有了,现在以色列基本上不相信美国了。以色列总理去美国,不见美国总统,而是去国会演讲。所以美国所谓把战略 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是过分担心了。美国如何重返亚洲?它除了军事上最强大以外,其它就没有了。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当然希望对中国和印度的军事崛起有个再平衡,但他们不希望美国军事回去,因为如果中国跟美国之间形成一个军事的竞争的话,对东南亚国家最不利。他们希望美国经济力量回去,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凭什么回去?美国的资本走向哪里,美国政府没有影响,资本还是走向它自己该去的地方,美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调整,美国的资本还是自己说了算。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要吃资本的饭,跨国公司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所以美国和欧洲都没有能力再平衡世界经济,中国为什么有能力?
第一,中国有过剩的资本,肯定要走出去。为什么有“丝绸之路”?这是资本走出去的需要,政府只是顺势推出。西方的开放,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开放都是资本推动的。
第二,中国的产能过剩,这也要有出路。中国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基本过去了,东部、中部基本上饱和,也就西部还有一些空间,钢铁、水泥等等的产能过剩去哪里?必须找到出路,这跟西方以前一样,需要开拓新的市场、新的投资空间。资本需要投资空间,过剩产能需要新的市场。
第三,中国积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经验。“丝绸之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现在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一带一路”上,除了像新加坡这样少数的国家有钱,其它都是很平均的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过剩的产能、中国的资本、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
东南亚、中亚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中国建立亚投行(坐观君插播:回复“亚投行”可提取相关文章哦),进行互利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方有几千亿美元的缺口需求。欧洲没钱,中国有钱,中国过剩。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和银行手里有很多现金,这么庞大的现金要转化成资本走出去,这是必须的。
三、“一带一路”不好搞啊,因为挑战不少
“一带一路”战略不好实施,挑战很多。现在国际上基本分为三种态度。
第一类是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国家。中 国走出去的话,既得利益肯定反对,因为中国作为新得利益,既得利益反对新得利益,我想天经地义,中国习惯也好,不习惯也好,这是事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基 本上走过了三个阶段,“取进来”、“接轨”都不会跟外部冲突,但从本世纪初开始走出去,走出去就要发生冲突,因为你要触碰别国的既得利益,所以欧美反对很 容易理解。
第二类与之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欢迎的,因为他们需要发展,需要资本投资,但西方资本投资受制于政治原则,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又设置了很多附加条件,比如民主、自由、人权、宗教等等,但这在发展中国家就是鸡和蛋的关系,我没发展,如何讲人权,如何讲自由?所以这些国家希望中国能去投资,中国不像西方那样设置政治化的条件,所以这些国家是非常支持中国的。
第三类就是对中国保怀疑态度的国家,这 也分为两种。像韩国,本身对中国经济非常依赖,但是它受美国的压力,也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它的战略同盟。澳大利亚也是一样,受美国的压力很大。另外 像印尼这些国家对中国到底要做什么不清楚,所以抱怀疑态度。当然这也与中国做得不到位有关,“丝绸之路”已经搞一年多了,到底什么方案,现在也没说清楚,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人家不了解也不为过。
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上基本就是以上三种态度。
另 一个困难是,我们现在只是强调“丝绸之路”就要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道路,但这对很多国家来说就很麻烦。比如我们要修从云南到新加坡的铁路,越南就反 对,这不是经济规划的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像菲律宾、越南跟中国有领土纠纷,修高铁等基础设施,他们就要怀疑是不是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中国投资斯里 兰卡,印度就担心中国是否建立对它的包围圈。
之前,中国在非洲、缅甸、斯里兰卡大规模的投资基础设施,已经损失了很多钱,中国无法保证资本安全。老殖民主义时期,签了合同你不做,军队就派过去了,现在中国不能那么做了。而且“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政治很复杂,不像中国有个共产党做稳固的政治支柱,比如泰国、埃及,军方、宗教势力、反对派都是分化国家的力量的。像越南总书记、总理、议会分开,不像我们习主席“三位一体”,越南可能是下一个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面对这些国家,我给这个总统签的协议,下个总统上来了就不承认了。
四、我有信心中国能搞好“一带一路”
即使有这些困难,我觉得中国还是能够做好的,为什么有信心?是客观需要。世界还是要发展,发展是主题,尤其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在东南亚,新加坡老是感觉到不安全,因为旁边都是穷国家。他们要发展只有中国有能力资助,“金砖四国”其他三块不及中国一块重。
应为“朝贡体系”平反
中国为了探索新型合作方式,提出了“利益共同体”等口号,但我们需要考虑未来10年、20年的体系,我觉得今天我们该为“朝贡体系”平反,我们以前批判“朝贡体系”太过了,西方干脆把中国的“朝贡体系”看成中国的帝国主义。但是我觉得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我曾经和英国人开玩笑,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是靠坚船利炮,而朝贡经济之下,小国家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要叩头的。那么大个国家,你叩几个头就好了。英国人来了以后,叩头会觉得有失身份,但其他国家都没有感觉叩几个头有啥丢脸的。
当然,我所说的“朝贡体系”,不是指自己吃亏对方绝对得好处的不可持续的模式,也不是要回到“叩头”的状态下。它是我吃点亏也能得好处的状态,实际上中国跟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这样的“朝贡体系”。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做得好,就是东盟国家要五毛,中国给一块,给东盟带来很大好处。
中国的“富邻”政策比马歇尔计划更好
如果中国要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富邻”这个口号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富裕起来了邻国不富,谁买你的商品?其他国家也富裕了,大量买你的商品,才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文化就有这种包容精神,所有我就更自信了。我觉得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非常好。
“一带一路”也可以简称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会比马歇尔计划做得更好。中 国人常把马歇尔计划当成美国推行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确实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二战中被摧毁的欧洲经济就很难复苏。但 它是排挤东欧国家的,只是针对西欧国家,如果马歇尔计划也是开放性的,也是向东欧国家开放的话,苏联集团就做不起来,很容易垮掉,正因为马歇尔计划是排他 性的就形成了后面美国跟苏联之间的比赛。(坐观君再插播:关于这个问题是存在分歧的,回复“马歇尔”可提取相关文章哦)
我觉得中国“丝绸之路”就要非常开放,越开放越好,要让别人参加,开放可以减少成本。西方国家比如英国就有很多经验,中国走出去也就是才几年时间,所以中国要学习大国的经验,要谦虚些。
还有开放当然不仅仅是向国外的企业开放,而应当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开放。其实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非常快,无论在非洲还是东南亚,都是非常成规模的,而且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比国有企业更早,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走出去,资本的构成就更合理。
中国要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否则会受惩罚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项目,更应当做成一个国际治理的项目,至少是一个区域治理的项目。就像基辛格说的,现在国际秩序、区域秩序,都是近代西方发展的结果,东南亚的秩序完全是西方的延伸,尤其是美国地缘政治影响扩张的结果。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的地缘战略慢慢缩回去了。
新 加坡就比较聪明,把中国的国际空间看成自己的国际空间,台湾寻找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不可能。中国地缘政治的扩张,不是说要搞帝国主义,而是你成长起来以 后,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秩序,这是自然秩序。如果你不去建立这样一个秩序,走出去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来,西方的国际秩序就是靠世界 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来主导。
中国很聪明,不反对这个秩序,而是加入这个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往上爬,尽管美国不让你上去,但中国不应该从现在国际秩序中退出,还是要跟西方交往,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中国不要忽视自己的秩序,如果不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想把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反而会受到惩罚。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国际秩序或区域秩序中硬了,内部才会更稳定。这个世界非常现实,有些方面我是不怎么相信软实力的,我更强调硬实力,软力量必须建立在硬力量之上。现在外面说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威胁,中国真正能对这些国家有威胁了,反而没有威胁论了,美国到处去威胁人家,人家说美国有威胁吗?中国还是要现实主义一点。
中国要成为美国那样的行动者,而不是空喊者
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中国,相信美国?因为美国是它行动导向,有的人做错事,有的人做正确的事,有的人打胜仗,有的人打败仗,是敢说敢做的,所以美国经过了多次考试,中国连考试还没参加过。中国要走出去,跟越南和其他南海国家有小冲突没问题,邓小平先生早就说过,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但是为什么他们不理中国?因为中国自己不开发,别人开发,他们觉得中国不行了。现在中国也要去开发,他们就说中国威胁,如果中国早30年去开发,什么危险都没有了。所以中国要去做,如果你去行动,他们就会跟你坐到谈判桌前,作为大国能够实现让别人来谈判的目标就算成功。
我希望中国共产党不要成为一个话语的空喊者,而是成为行动者。现在说得太多了,做的太少了,口号非常漂亮,实际上找不到这个东西,所以要实事求是,要携带者资本、国家战略和政治走出去。现在中国搞得不好,既给了人家钱,人家还不高兴。资本就是资本,跟美国日本的资本没区别。中国人要自信,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都加入中国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有句话说得有道理,你跟什么过不去也不要跟钱过不去。
中国要成立走出去的中央领导小组
中国有信心就可以走出去的,没自信钱就用不好。我就听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抱怨,如果是日本韩国有钱,他们尽量不要中国的钱,因为日本人、韩国人有礼貌,不像中国,比如云南一个市长去了也要国家总理总统接待,人家就觉得中国不自信,合作很麻烦。
中国要成立一个走出去的领导小组,因为中国的外交角色太多,国防部、外交部、商务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各种机构之间谁也不欠谁,稀里糊涂走出去了。所以“丝绸之路”在国内必须有一个领导架构,美国后面还弄一个国际发展署。
中国资本一方面要摊到海外市场,另外还要考虑能不能赚钱、获利。现在有些国企老总跑到另外一个国家,建立一个自己的公司,把赚的钱放到自己的公司,亏损放到国有企业。针对这种情况,要建立像美国、欧洲那样的企业税收制度。
中国智库有“库”无“智”,需要知识先行
所以“一带一路”战略非常复杂,远远超过了***说的“五通”,但国内研究还没有超过***的“五通”,大家都在论证“五通”有多么高明,所以我说中国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现在国内没有多少人学习小语种了,这样能对东南亚了解吗?根本不了解,光靠外交官是不行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挥脑袋的,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官,我很不喜欢,整天躲在大使馆里,总也不出去。
美 国不一样,尽管政府没有那么多智库,但是很多大学和企业都在研究小国家,我在新加坡的时候,美国的企业整天找我们了解情况。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那么 多,但他们一辈子能去两三次非洲就不错了。而美国在非洲的学生,至少一年三个月在外面跑。所以总书记为什么要求建立智库?因为中国的知识远远赶不上 中国客观需要。我们常说中国发展太快了,制度建设跟不上,那是因为知识水平跟不上。中国需要知识先行。
中国人一直说“知行合一”,知识最重要。尽管现在中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个智库了,但我说这都是有库没智。投钱建智库容易,但提高“智”很难。所以要用“智”来引导库,现在库太多了,没有必要。
总之,国际政治是很现实的,中国要了解这个世界。中国的资本扩张非常厉害,在东南亚无论是中国的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影响都非常大,但需要知识跟得上,这是我希望的。谢谢
第五篇: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学习民法典个人心得体会
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学习民法典个人心得体会6篇
篇一
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讨论、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经过一代代民法学者接力奔跑,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即将诞生,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我国将告别“散装”民法时代,迎来新的民法典时代。
先哲有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所有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遵循。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标志。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有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以及仍在继续适用的民法通则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有的存在抵牾之处。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对众多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的“确认”,将在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民法典新增内容里,用益物权中增加的居住权可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以房养老”卖给他人,夫妻离婚一方没有产权又无房居住等等,都可以要求设立居住权。合同编中,基于此次疫情增加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还增加了4种典型合同;此前并没有单行法律作为基础的人格权,更是独立成编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民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充分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反映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也开启了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篇二
《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民法典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民法典》中对各种“人肉搜索”、非法盗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的特色规定有“离婚冷静期制度”、“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因此,《民法典》将在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篇三
近日,有公众号发布: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故事插画文字的形式展现了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通过“小明”的成长展示民法典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程,深刻反映出“人民至上”的幸福感、获得感。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人民至上”绝不动摇,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保障一生无止境。故事的主人公“小明”未出生时,“还是个胎儿的他,也有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把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那一年,小明60岁”,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到“小明”80岁时,民法典草案继承编:“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一字一句深含为民本色,“生命至上”是民法典从诞生起便与生俱来的温度,也是“人民至上”的最有力度的说明。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更新服务零距离。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结婚登记、夫妻债务等,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篇四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5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切实实施民法典”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法典的地位和意义,也对民法典的宣传、实施和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无法则无安,这部关系每人一生的“百科全书”已经开启“阅读模式”,各级党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必须占领法治制高点,在党的领导下,立体布局全面落实民法典精神,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横向拓展民法典的有效实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是有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强化立法观念,坚持问题导向,以民法典为准绳,对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的相关规定,应该及时清理、修改或者废止。同时制定民法典相关法律解释,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确保在司法实践中民法典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行政、司法机关要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民法典实施效果作为检验行政权力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执法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纵向深入民法典的理论研究。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民法典时代。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后,历经5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典,实现几代人的夙愿。深入开展民法典的理论研究工作,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法理论体系是当前和今后我党在法治领域的重要任务。发挥民法研究会理论研究资源,结合中国法律实践经验,借鉴传统大陆法系民法解释学经验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训诂与解释方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性、立足国情的民族性、源于客观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体系,在保持民法典稳定性基础上,使之永远葆有生机与活力。
全方位部署民法典的普法工作。民法典既是护民之剑、利民之器、惠民之策,更是治国之基、利国之本、强国之道。习近平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在实施民法典时同步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培养群众解决问题的法律意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少年法律观念。把司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民法学者作为宣传主体,按照文化程度、传统观念、法制意识差别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围绕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做好一系列的民法典阐释工作。把民法典的时代意义、价值理念、知识概念、权利体系、规范规则、制度内容以及职能职责,包括可能遇到的问题挑战等,用法律共同体、党政干部和社会大众都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精准阐释清楚和广泛传播。
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各司其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让民法典的精神和内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树起又一座法治丰碑。
篇五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人民利益至上,举法律武器维护人民权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权利种类,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回应了人民群众需求,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首先自身要学法和懂法,将法律学习及运用贯彻到工作始终。要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新时代下,人民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要顺应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民法典确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关民事法律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员干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打铁还需自身硬”,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政治情操,要坚持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坚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观念,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自觉抵制人情风、关系网,戒行“潜规则”“乱作为”,将公平正义贯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务至上,树法治思维守护人民安康。人民服务至上,体现于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体现于为民服务的每一细节。民法典贯穿人民服务至上的立法原则,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隐私权等诸多方面作了相关规定,为人道主义救助从法律上加“码”,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人民安康的守护。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守法律至上、权由法定、依法行权的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为人民谋划、开展、推动、完成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规范为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定政策,坚决杜绝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务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带头捍卫法治,依法办事,坚决树立法律权威性,保证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篇六
2020年5月21日,全国两会大幕正式拉开。受疫情影响,这场“春天的盛会”来得有些迟,但代表委员围绕民生的呼吁声和国是的建言声,一直都在线上。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除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关键词外,全面依法治国同样是两会高频词汇,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负有重大职责,承担着重要任务。备受关注的“民法典草案”,其编纂过程如同一面镜子,有效的开门立法反映出新时代人大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折射出法治思维深入人心、法治实践深入推进。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进路上,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强大制度优势,实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凝聚历史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书写人民当家作主新篇章。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在这里交融。全国各级人大设立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等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平台22.8万个,邀请322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邀请31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座谈会;两次组织全国政协机关公众开放日活动,400多名各界群众参加;26场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900余万网民在线观看……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还是人民政协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的具体形式,全国两会本身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例和长期实践,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寻求人民群众法治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不断书写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新篇章。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立法中践行群众路线。大疫如大考。全国人大常委会紧握依法防控“指挥棒”,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凝聚群众。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立法方面的问题,面对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社会关切,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到首次制定专项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为疫情大考交上一张厚重的法治答卷。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的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到
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高空抛物、点个外卖,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要求,倾听民生、吸纳民意、广聚民智,具有强大生命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让民意和民智在立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在群众路线中行稳致远,展现人民更加满意的立法作为。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良法善治护航全面小康。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制定外商投资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启动长江保护法立法……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草案47件,通过34件,其中新制定法律5部,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19年驰而不息推动良法善治的成绩单。收官之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代表更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积极主动依法履职,当好“百姓代言人”“小康发言人”和“法治推广人”,为全面小康筑牢法治根基。
法治,是改革稳定的基石,经济发展的动能和人民幸福的后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20全国两会满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