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板背后的故事
老板背后的故事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对你的每一位员工负责。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为企业负责。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因为你没有退路。只要谈起老板的话题,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我们的老板真抠门。”
“我们的老板什么也不会,只是在那里瞎指挥。” “老板不过是在剥削我们。”
“没有我们,我们的老板喝西北风去。” 只要一谈起商人,人们常常说起的就是: 斤斤计较,狡猾,剥削别人,铜臭味。
确实,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不少充满铜臭味的商人,有不少抠门的老板。可是,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这些商人,这些老板,为社会贡献了多少?
你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每年为国家纳多少税吗? 你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为多少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吗? 我们确实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对于老板的看法了。
我问过十几位在公司里面工作过的朋友,“你想当老板吗?”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有机会,我一定要当老板。”
甚至在很多公司职员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过,当我们问起他们当老板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当老板不用受人管。” “当老板不用受人气。” “当老板更赚钱。”
“当老板可以开好的车子,买好的房子。”
是的,当老板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当老板是可以多赚一些钱,是可以开更好的车子,住更好的房子,可是,你知道当老板还意味着什么吗?
你要当老板,你将付出比员工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去工作。
你要当老板,你要冒巨大的风险,你要时刻为公司的成败负责和担心。
你要当老板,你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整个公司的人员负责。你知道吗?当你下班后和朋友一起潇洒的时候,你的老板也许还在为公司的发展发愁,在你工作出错的时候,你觉得受了一肚子委屈,所有的责任却要由老板来承担。
很多人都认为当老板风光、自由,可是,当老板有多少无奈和痛苦你可知道?是的,他们是老板,是普通人眼中应该能够享受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不必担心没有房子、不必烦恼周一到周五的迟到记录;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他们奋斗的都是自己的事业,但为什么他们仍旧那么不快乐?甚至统计出来的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企业家的数字是那样令人触目惊心?
凭心而论,那些人人羡慕的老板,生活确实过得比我们普通员工要好一些,不过,老板得却要承受很多普通员工想都想不到的压力。生意场,人人想赢怕输。经商、经商、经常受伤;老板、老板、老板着脸;经理、经理、经常被人修理。商场如战场。所以,老板表面看上去风光,其实,内心却要承受你想象不到的痛苦。很多老板奋斗了多年,公司有起色了,部下的日子也过得好了,但是,自己却来不及享受这一切。
2004年11月7日,被喻为“胆大包天”的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肠癌病逝。他才38岁,4个多月前,他知道自己病情严重便加快工作节奏,成立中共均瑶集团党委;拖着病体去欧洲考察;组织在上海的浙江企业家考察崇明岛。均瑶集团做大了,身为老板的王均瑶却匆匆地离开了。临走前还说:一定要把均瑶集团搞好,均瑶是国家的,是社会的。
有统计显示,自八十年代至今的24年中,中国大陆企业家中,仅有记录的、有名有姓的,至少还有点知名度的就有1200名因压力过大自杀身亡。 被誉为桑塔纳之心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宏,素来以廉洁著称,外人看他事事完美的企业灵魂人物,却在一个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遗言的情况下,从五楼办公室凌空一跃,他死于抑郁症。
47岁的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老总陈星国,曾获中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举枪自杀而亡。
温州市浙江东方集团副总经理朱永龙,因长期精神抑郁自杀身亡。 曾被称为河南首富的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金岭自杀身亡。29岁的广东茂名永丰面粉厂厂长冯永明,面临经营走下坡而患重度抑郁症,割腕自杀,遗书上写到: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外人看企业家不管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总裁的名衔,响亮而威风,其实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不眠之夜,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精神之弦始终紧绷。他们为了企业,几乎付出了全部。
他们用智力、体能、勤劳、坚韧铸就了成功,成就了企业的辉煌,为员工、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有多少员工,把老板当成榨取员工汗水的资本家,把他们当成当今的黄世仁、周扒皮。小企业是自己的,大企业是国家的。我接触过很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对你的每一个员工负责。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为企业的未来负责。
今天你是老板,你就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因为你没有退路。
当你站在老板的位置的时候,当你感受到肩头负担的责任的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老板”两个字的意义。
第二篇:老板你会讲故事吗
阿 保
我们很多企业老板,认为企业管理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在他们看来,管理不是儿戏,更来不得幽默,否则老板的权威何在?但是通过命令和文件解决问题,偶尔为之还行,如果事事都这么做,只会使人产生抵触、反感甚至是厌恶。而讲故事不一样,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旁敲侧击的目的,故事讲完后,怎么做大家都明白了。这种避免直接得罪人和伤自尊的纠正错误,故事会式的管理方法,不失为一种管理的好方法。
先说一个老板对下属讲的故事:某公司年终核算业绩考核指标,市场部与销售部就某一个大客户的业绩归属和划分上产生了异议,上诉到老板这里,双方各执一词,都代表自己的团队利益,互不相让,让老板决断。这位老板就把两个经理约到一间茶馆里,不谈此事,却给二人讲了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安徽桐城老家修建宅院,因地界与邻居发生争执,遂给张英写信求得支持,张英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复信。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仔细思量,决定按张英说的,让出三尺。邻居见状,也不好意思再争斗,同样让出了三尺。从此两宅间留出了六尺宽巷道。两家也因此和谐相处,几百年来传为美谈。老板讲到这里停了下来,问他们二位,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二位经理都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板接着说:说明和睦的邻里人际关系远比死的砖瓦重要,宝贵的生命和时间远比无价值的喟叹和纷争重要。你们两个都是公司举足轻重的管理者,你们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非常重要,你们即使今日争得了这三尺又如何?秦始皇当日修筑万里长城何等意气奋发,如今又何去何从呢?二位经理幡然醒悟,当即表示,愿意将有争议的业绩让给另一个人,互相推让起来。这时老板笑了笑说:“谁也别让了,我来做主,一人一半如何?”二人同意,并表示以后工作中必将好好合作,多创佳绩。这种方法既轻松诙谐、至情至理,又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管理者在公司也有上司,由于都属于高层,通过讲故事达到说服、或者侧面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很符合我们国人的中庸之道。喜欢研究历史的人会发现,帝王问大臣什么意见的时候,大臣往往喜欢通过讲故事,让皇帝去决策,这样往往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再来说一个企业领导者对自己的上司讲的故事。某公司董事长为发年终奖的事情发愁,因为由于金融危机,经济效益不好,原来承诺发两个半月年终奖,现在估计只能发一个月的了。
告诉员工吧,怕影响员工的士气。董事长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总经理,问:“可有对策?” 总经理想了一会,说:“董事长,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在我小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吃糖,在买糖的时候,我发现不同的商家卖糖的方式不一样。一种是,商家先抓一部分,称一称,然后再给你加一点,再加一点,然后卖给你。还
有一种是,商家先抓的超过了重量,再一点一点地把多出来的捡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喜欢到给我加糖的那家买糖吃。不知道董事长您更喜欢到那家呢?”
董事长顿时豁然开朗,“妙,妙,妙啊……”连声说妙。
过了几天整个公司流言四起,说公司受经济危机影响要大规模裁员。顿时公司人心慌慌。员工奔走相告,公司要裁员。
再过几日,董事长召集全体员工开会。会议宣布了两个思想:
1.公司最近的流言是假的,公司保证绝不裁员。
2.公司年终奖照发,每个员工发一个月工资数额的年终奖。
员工顿时欢欣鼓舞,为进了这样的好公司感动不已,没有一个员工抱怨公司年终奖发少了。
所以,故事由于具备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感染性、活动性等特点,在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内的著名企业也有很多流传颇广的故事,如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重视质量。它比任何以说教式告诉你要重视质量、要懂得奉献要强得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故事这一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出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播和推广中的强大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操作行为化,极大地促进企业文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当老板就要先学会讲故事,你会讲故事吗?
种出一棵常青树
辽宁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 本报记者 王明哲
来源:东方烟草报总期数:3016出版日期:2010-12-20
从2006年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到2010年将企业文化建设列入企业发展的13项基础管理课题之一,辽宁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着眼自身实际,在务实中求突破,紧紧围绕“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形成了以“责任文化”为核心,以“魂、根、形”为特色内容的企业文化架构体系。
“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种花给别人看,而是要种出一棵常青树!”对企业文化建设,辽宁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赵振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用心树“魂”
“我是带着„责任‟二字来辽宁烟草工作的!”这是2005年8月赵振林到辽宁省局(公司)上任后,在员工大会上说的第一句话。在他看来,一个人有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企业有责任精神,才能取得长远发展。
赵振林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的奥运会,在马拉松比赛颁奖仪式结束一个多小时后,人们得知一个惊人消息:有名选手还在跑,比赛还在继续!这名选手就是坦桑尼亚的阿赫瓦里。原来,他在比赛中受伤了,却硬是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向终点“跑”去。最终,他到达了终点,并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
“是什么促使这名参赛者受了伤却仍然坚持跑下去,直到终点?我认为就是责任之心!对国家、对个人的一种高度负责!”赵振林说。
辽宁省局(公司)领导班子认为,要实现各项工作上水平,离不开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员工。只有员工心存“责任”二字,有担当、尽职责,企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因此,辽宁省局(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之初,就将“责任”作为企业文化之魂,并不断加强全员宣贯,促使责任理念深入人心。
“宣贯,是树立文化之„魂‟的关键环节,是辽宁烟草„责任之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的重要基础。”辽宁省局(公司)副局长孙世夫的话,反映出辽宁烟草人对企业文化宣贯的重视程度。
从企业文化建设之初的“一把手论坛”,到不久前开展的“责任文化”书法绘画比赛巡回展览,辽宁省局(公司)始终围绕“文化入脑、责任入心”的宣传目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力求在全员心中树立起企业文化的“责任之魂”。
2009年,在企业文化故事会上,14名一线员工用精彩感人的故事,形象诠释了责任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岗位在我身,责任在我心”演讲比赛中,普通员工用真情诚挚的话语,讲述对责任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彰显出责任之心,掀起了全员“抓规范、提效率、增活力”工作热潮。
“今年,我们还组织了践行„两个至上‟先进集体、先进人物事迹巡回报告,„责任杯‟篮球赛,„责任文化‟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辽宁省局(公司)政工处处长王树诚告诉记者,“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等员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我们的责任文化理念走进了员工心里,逐渐成为他们履行岗位职责的价值准则。”
深入植“根”
树木常青,根系必须扎得深。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是什么?辽宁烟草人的回答是制度。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度是文化理念被员工认同并自觉践行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企业文化成长为常青树的根基所在。”孙世夫说。
伴随着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日益成熟,辽宁省局(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制度建设,将企业文化之“魂”植根于制度之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把讲责任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和凝聚功能。
在以制度为根的理念下,辽宁省局(公司)所属各单位制度建设成绩斐然。沈阳市局(公司)在创新企业文化理念升级的同时,对企业制度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审定整合,建立了人力资源、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物流运作、协同营销、专卖管理、督察考评七大应用体系;抚顺市局(公司)将企业理念融入各项制度之中,优化企业制度73项;辽宁省烟草进出口公司借助《企业“和”文化手册》编写工作,修订完善了4大方面48项企
业制度……
“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辽宁省局(公司)系统对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和修订,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孙世夫告诉记者,辽宁烟草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文化理念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企业文化“固化于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全力塑“形”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文化建设,重在“落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辽宁烟草人把文化“落地”形象地比喻为“显形”。所谓“形”,就是企业文化之“魂”在企业及员工行为上的显现。
如何塑造良好形象,真正实现文化“落地”?辽宁省局(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狠抓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我们做企业文化,跟发展企业一样,不要昙花一现,而要基业常青。”王树诚告诉记者,在辽宁烟草人眼里,只有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服务品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落地”。
因此,从建设之初,务实的辽宁烟草人就抱着“自己的文化自己做”的态度,不花钱请人来做,而是贴近实际,自我谋划,打造出属于员工的企业文化。同时,积极着力于服务品牌打造,以此为“形”促使文化“落地”。
自2008年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以来,辽宁省各地市局(公司)提炼服务理念,确立服务定位,狠抓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为实现服务品牌化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作为辽宁省局(公司)系统服务品牌建设的第一个试点单位,本溪市局(公司)逐步完善“溪水服务”理念系统,建立“溪水服务”体系,编写《“溪水服务”手册》,收集整理《“溪水服务”案例故事》;
沈阳市局(公司)成功打造了以“做人如水、做事如阳”为服务理念、以7个对象(企业员工、消费者、零售客户、工业企业、企业自身、烟草行业及社会)为服务主体的“阳光”服务品牌;
丹东市局(公司)在打造“春雨”服务品牌中,积极构建包含服务品牌理念系统、服务品牌运行系统、服务品牌传播系统、服务品牌支撑系统为组成部分的服务品牌文化体系;
……
服务品牌建设与网络建设、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紧密结合,体现了“责任烟草”的理念,大大提升了辽宁省局(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种出一棵常青树!”这是辽宁烟草人对企业文化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五年来,以此为追求,辽宁省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由试点引导、全面启动到深入推进,呈现出以文化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和责任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员工队伍活力与日俱增,企业发展生机勃勃。
第三篇:企业老板创业故事
说起创业,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资金和机遇。然而,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万升的创业秘诀却只有两个字——执著。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相关励志创业的例子,希望警醒你的心灵。
企业老板创业故事篇一
张学斌:唯公司而非老板
职业经理人要对全体股东负责,这一点是通过对市场负责来实现的。如果期望通过一两个股东的好感,博得快速发财的机会,也不是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不管大小股东,都是职业经理人服务的对象。在服务期间,应该努力保证总体利益的可持久最大化。职业经理人不是员工的帮会老大,是代表股东管理企业并对股东负责的一群人。因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维护企业的利益。能够真正想清楚上述几点,就可以排除干扰,努力地集中精力优先考虑市场问题。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媒体服务。如果热衷于上镜、做明星,那是演员的工作,真正的奖励不是报纸的夸赞,而在于是否真正开好企业这条航船。如果心态稍一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点黄宏生和他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很好地实践了一把。
2001年,从海南椰树集团进入创维的张学斌任中国区总裁,管总部的投资和人力资源,并分管彩电业务。仅一个月之后,张学斌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即对当时的强势老板黄宏生提出,成立彩电事业部,并且要这个事业部的经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3000万元之内。不需要老板批准。
黄宏生同意了。但放权后的黄宏生一时不太适应,还是习惯性地布置很多具体工作。有一次,黄宏生召集营销部门开会,对片区经理们予以褒贬,并直接指挥。张学斌和时任营销总经理的杨东文找到黄宏生,很严肃地指出:“如果这些具体事情你也管,职业经理人将无法开展工作,企业也不用请职业经理人,花钱请职业经理人只当一个传话筒的话,既浪费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理、秘书就可以做到。”
那次谈话,成为创维实现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老板做老板的事情,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情”成为共识。张学斌说,自己并非贪恋权力,而是只有有了这些权力,才能保障自己的职责可以顺利履行。
“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进入创维一个月之后,“当时公司很困难,公司的主业就是彩电,其他产业都还处于培育和投入阶段,但彩电业务又那么困难,公司人心浮动。”张学斌在做了两个星期的调研之后,制订出一个研发系统激励方案。
“当时我就跟老板讲,你一定要给我们一些空间,我们才能做好。如果没有这些空间,被捆住了,就做不起来。所以不是说我有权力欲望,这是从当时经营、业务的局面来讲,要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快速决策和推动。比如我要用某人,或者需要某项开支,总是要到董事会上去讨论,那速度肯定慢,效率就低了。所以,权力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权力,确实很难,所以当时才提出来要授权。当时的形势逼人,我希望老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一定要跨过这个阶段。一个企业需要做改变的时候,执行、落实到位最关键,想到了但做不到的话,不会有理想的结果,我相信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张学斌早在海南椰树集团时已经深刻体会到职权明晰的重要性。“当时的海南椰树虽然已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带有浓重的国有企业色彩,董事会和经营层的职权不是很清晰,他们不愿意将职权划分清楚。董事会也管具体工作,经营班子开会基本就是开董事会,董事会有董事长,而我只是一名董事。所以,决策的程序很漫长,很困难。”
“我希望董事长走过这条路”
“当时列出的权限是很大的,我开始也觉得老板很难答应,当时的形势严峻,我希望董事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要走过这条路。”让张学斌没想到的是,黄宏生不打折扣地在这份授权书上签了字。
和这份授权书一起,张学斌提出了3个月治乱、6个月见效的承诺。这也是张学斌给自己的期限。
张学斌首先将原先研、产、销组织架构重新调整,整合纳入到新成立的彩电事业部,并且调整了不少部门和人员,因此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结果是3个月就见效了。2001年创维彩电扭亏为盈,2002年进入行业排名前三。
显然,这种高速增长,与张学斌的成功“要权”密不可分。“但要权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老板要有变革意识、有胸怀和智慧、善放权,你要人家不放的话你也要不到。老板放权力度很大。在创维决策非常快,企业决策的机制灵活,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大都能得到认可。”
“任职的创始人要分清双重角色”
对于职业经理人所普遍关注的老板与经理人的关系处理,张学斌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和看法。“我认为企业做大了,决策与执行分离是趋势,如果老板(董事)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具体执行上,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机遇的把握。老板主要应该在董事会、股东会层面发挥作用,而经理人要对经营结果负责任。董事会是制定公司的重大战略、投资方向、基本制度等,而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的框架后,就要让职业经理人去承担、去发挥。”
张学斌回忆,当时有不少“老板”(执行董事)在他的手下任职,比如二老板,还有其他一些创始人。“我就跟他们说,要分清自己的双重角色,在董事会,各位董事是决策者的角色,是公司决策权力者;但在经营层面上,你们只能是我的下属,得向我负责;不是说你是老板,我就向你负责,那就乱了。作为经营管理人员,是由总裁任命的,要向总裁负责和汇报。这就是老板做老板的事,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即使你是老板、是股东,但只要在经营层面上,那也只是经营管理团队的成员之一。所以我当时就明确提出,员工由我重新任命。当时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创业老板,怎么只给一个部门的副总经理?开始都很不习惯,但改革需要有个过程。”
“不管老板在不在,我向董事会负责”
2004年黄宏生被拘事件之后,张学斌没有老板了吗?“不,企业总是有老板的,老板是股东,股东是老板,作为职业经理人,不管老板在不在,工作一样要做好。比如制定目标,我们提出来,由董事会批准。如果董事会认为目标有问题,可以进行调整、沟通。所以,不管老板在不在,从总裁、CEO的角度来说,我是向董事会负责的。”
而2007年4月1日,王殿甫功成身退,张学斌就职创维数码控股董事局主席,针对这一职务,张学斌表示,董事会主席,是一个董事会召集人,对于公司重大的、要在董事会讨论的决策,召集大家,形成决议,这是主席要做的事,这跟老板在不在是一样的,老板不在,有他的代理人,最后还是股东会表决。“区别只是在于,以前老板在的时候,公司的重大战略由他来主持,我接手这个职位以后,那么就由我组织这些事情,也要作为董事会的牵头人,我在董事会投票也只有一票。”
企业老板创业故事篇二
说起创业,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资金和机遇。然而,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万升的创业秘诀却只有两个字——执著。
李万升今年40岁,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青峰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1983年,李万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自愿参军,由于他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他就入了党。1987年,李万升从部队复员后,向人借了70元钱只身来长春打工。刚到长春时,望着繁华的都市,李万升心中荡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创业激情。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将没有资金的他抛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几经周折,他也没能找到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最后,从苦水中长大的他决定从一名“倒骑驴”装卸工做起。他知道,未来的生活是要靠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他的“倒骑驴”工作,说白了就是每天为各大副食商店、饭店送啤酒。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一年四季几乎整日都在露天工作。夏天皮肤黝黑爆裂,冬天满手冻伤龟裂。虽然工作很累、生活很苦,但他从没向困难低过头。凭着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当年李万升就攒下了3000元钱。随后,李万升将原来的“倒骑驴”换成了柴油三轮车,还开了一家食品店。凭借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的经营策略,李万升的小副食店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1989年,李万升将原来的小副食店扩建成一个大副食商店。
有人说他家业够大、够成功的了,然而,李万升没有躺在成功的喜悦中沾沾自喜,他说:“我不愿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孤芳自赏,不断开创未来才是我的性格。”李万升走出自己的副食店,走入人群中,他机警地睁大那双睿智的眼睛,寻找着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
就像他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干起了让人们不屑一顾的“倒骑驴”的活一样,这次他同样选择了被人视为“下九流”的活——为居民换液化气罐。这个工作也许在别人看来实在太平凡、太琐碎,而李万升却不这样想,他说:“成功之路没有捷径,思想加干劲是成功之母,能付出多少苦功,就能得到多少回报。”他重新穿上油渍渍的工作服,从零开始起步了。
1992年,李万升自筹资金兴办了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免费为千家万户的市民送液化气罐,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公司成立初期,规模孝人员少,一天才只能换10多个液化气罐,他和工人们一起扛起煤气罐,楼上楼下地跑。在外人眼里,他根本不像老板,只是一个非常尽职的换气工。为了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李万升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尽管当时同类企业在市内有三家,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人力、物力来看,他的公司都无法与其它两家相比。为此,李万升注重在企业运转过程中狠抓“质量、数量、服务”三关,不断增强企业信誉,提高知名度。由于管理方法得当,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经营的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步提高。目前,企业已拥有三家分公司,成为长春市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东北三省同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企业员工由创业初期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200人,其中有50%下岗职工;他每年为国家创造税收百余万元。企业先后被长春市建委、市消防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合格、企业规范合格单位;被市消协评为用户满意单位,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诚信企业”。
从借钱做路费进城打工,到现在成为长春市绿园区人大代表、吉林省劳动模范并拥有三家分公司,李万升说:“是苦难锤炼了我的意志,给了我勇往直前、永不向困难低头的执著精神,这是我成功的第一秘诀。”
第四篇:“四个100%”背后的故事
“四个100%”背后的故事
作者:single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7-07-11 14:59 人气:324
■采访人:通讯员 鲁战勋 皮凯
■讲述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07届国防生
在大连理工大学2007届毕业国防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国防生班引人瞩目。经过四年学习,这个班的学生100%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100%军政素质优良;100%成为共产党员;100%要求到部队基层任职。这骄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真正的冠军不会因起跑不利放弃
杨臣:刚入学时,我的成绩并不好,与非国防生同学相比入学成绩差距有10多分。大一上学期,我并没有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期末学习成绩排名中,我在全院160名新生中排到了131名。当时我很迷茫,甚至有些自卑,怀疑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
这时,国防教育学院和院里的辅导员老师对我们这些国防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系列辅导,其中同高年级学长之间的学习交流对我帮助很大。我开始认识到,尽管我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慢了半拍,但只要树立信心,最终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到了大三下学期,我的学习成绩已经在全系排到了40名左右。2005年,我与其他同学在全校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毕业前,我成功考取了学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研究生。
赵佳明:“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听老师说过,“学在大工”。入学后,我深切感受到了学院严谨的优良学风。可是,当时我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加上入学成绩还可以,毕业后到部队不愁就业,自以为学习成绩过得去就行。
在第一学年,我把精力过多地用在了社团工作上。那次上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正赶上校运动会,到了上课时间,还有些事情没干完,就逃了课。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第一学年结束,我的学习成绩由全院的40多名下滑到了120多名。
在军地领导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国家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学会了处理学习与活动的关系,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397分的好成绩。
【相关链接】
由于受志愿填报、身体条件和高考成绩等环节的综合制约,在每年国防生招生录取中,都会有一些国防生最终以低于本专业分数线的成绩被录取。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毕业后就能到部队工作,不用考虑就业出路问题,但除了要参加文化课学习外,他们要完成450学时-550学时的军政基础训练,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为沉重的学业负担。
入学成绩低、就业有保障、学业负担重没有成为学习不好的理由。与非国防生相比,这个班的学生入学时高考分平均低了22.12分,但到毕业时他们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却高了6.02分。据统计,该校2007届毕业国防生共有65人,有32人已被军地院校录取为研究生。真正的冠军不会因起跑不利而放弃。
没有过硬的军政素质不配穿军装
于博:成为军人是我从小的梦想,可是入学军训头几天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每一次在烈日下站军姿时,汗水都会浸透衣衫,时间显得那样漫长。开始我们是紧张而兴奋的,但伴随着毒辣的阳光,我们的抱怨情绪也在不断滋长。
看到我们的低落士气,国防教育学院请专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立志教育课,教官还在休息时给我们讲部队开展练兵比武的故事。我们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作为军人就必须军事素质过硬,这样才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从这以后,我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军训中期,我还入选了国防生队列班,在最后的军训汇报会中为全校师生展演。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经过不懈努力,在最后的汇报展演中我们终于受到了全校师生以及部队领导的好评。
冯常顺:大三的暑期,我们来到了驻军某部的国防生见习基地。军营紧张的一天生活开始了,上午是队列训练,我有气无力地做着动作。“抬头”,“把胸挺起来”。班长重复着口令,而我却在想:这样的训练有什么意思,我们将来是要当军官的。
正当我心不在焉时,班长厉声喝道:“第四名,把头抬起来!”我一下子愣住了。太阳底下,班长涨红的脸上汗水流淌。他慢慢地说:“是的,我只是个普通战士。将来,你可能成为我的排长、连长。但是,要想成为军官,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面对这个年纪跟我差不多的士兵,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打铁先要自身硬,身先士卒胜于空洞说教。无论将来我在部队担任什么职务,每当我站到训练场上时,我都会想起这一幕,都会衷心地感谢这位班长。
【相关链接】
作为国防生,后备军官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他们要比普通大学生承担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他们是驾驭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指挥员,是部队新军事变革的中坚力量。国防生军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今后部队全面建设的水平。国防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这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为合格军官所必需的。
为了培养国防生过硬的军政素质,大连理工大学于2004年率先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室。以学校武装部和选培办的专职教员为主,学校从大连舰艇学院和沈阳军区聘请了17名兼职教员,并建立了备课、试讲、查课和教学研究等制度,确保授课质量。
我们愿意接受党组织的一切考验
王雪:2004年11月,我看着也是国防生的冯常顺同学面对党旗郑重宣誓,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同样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同样对党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却没能成为本年级的第一批党员。我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思想上一度有些困惑。
通过选培办和院系党组织悉心帮助,以及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学习,我终于认识到:党组织对一名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优秀的学习成绩,在思想上、工作上以及其他诸多方面都有全面具体的要求。入党的要求没被批准,只能说明自己还不够优秀。
我摆正了心态,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完成学习主业的同时,我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2005年5月28日,我终于站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庄严地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铮铮的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刘名芳:在我们所有国防生看来,入党是无比光荣的事情,看着同学一个又一个地加入党组织,我在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为党组织的成员。为此,我非常苦恼,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困惑早已被冯常顺等党员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主动与我沟通,并积极为我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与党员同学的交谈,我终于明白了入党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承担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作为国防生,加入党组织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通过这些党员的悉心帮助,我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现在,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共产党员。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更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相关链接】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是军队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国防生作为军队干部的重要来源,将来能否以党员身份进入支部、参与管理,关系着军队建设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目前,军队本科毕业生的党员比例一般在90%左右。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坚持把国防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国防教育学院为依托,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组织工作队伍,并单独成立了国防生党支部,坚持对国防生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各级党组织的悉心培养下,该校2006年毕业国防生中,发展党员48名,党员比例达到了88.9%;2007届毕业国防生中,发展党员55名,党员比例达到了84.62%。
部队和基层是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宋力君:即将毕业,周围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当时,正赶上因特尔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半导体学院,所应用的专业知识正好是我的研究方向。父母和亲友打来电话,希望我能慎重选择,他们认为留在地方可能会比去部队更有前途。
说实话,我感到心中很乱,各种想法不断碰撞。此时,全国掀起了向方永刚学习的热潮,他的事迹让我猛然惊醒: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我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吗?难道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吗?难道我会舍弃这身心爱的军装吗?
不久后,在毕业入伍教育上,军事教研室刘教授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你能穿上这身军装就是国家信任你,不能把这当儿戏,这是责任、是使命!”我们和普通大学生不一样,我们选择了国防生,选择了走进军营,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宋中正:作为国防生,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就要勇于承担建设强大国防的重任。我认为,要把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军队建设中去,更应该从基层做起,通过部队第一线的磨砺,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开创事业。
通过军政理论学习,我知道了部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去提高国防和军队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科技强军”的目标。另一方面,我的一位学长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刚上大二时,他毕业入伍。我即将毕业时,他已在部队基层工作了两年。
虽然他的模样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可以感受到军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是什么使他在短短两年中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基层部队的熏陶和锻炼。只有通过部队基层的锻炼才能使地方大学国防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
【相关链接】
作为从事国防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依托培养工作者,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坚定学生献身国防、立志从军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国防生,不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军队集体联系起来,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一纸《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签下的不仅是自己的名字,更是向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干部成长发展的基础素质,对干部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国防生,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基层是军人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1日第7版
第五篇:《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是收酒瓶的叫卖语。《酒干倘卖无》是一首台湾80年代传遍华夏大地的歌曲,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
《搭错车》是台湾影史上最著名的一部歌舞片,影片中孙越饰演哑叔,是一个退役的台湾老兵,以捡拾破烂为生,他不能说话,只能用唢呐吹出“酒干倘卖无”的声音,家里的墙壁是由空酒瓶叠成的。
穷苦的哑叔有一天去捡破瓶子时捡到了一个两个月大的弃婴,是个女孩。女孩身上有封信,信上写着:“她叫阿美,收养她的好心人,妈祖菩萨会保佑你――可怜人敬上”,哑叔高兴地把她抱回家去。哑叔每天忙忙碌碌,但看着她一点一点地长大,心里很高兴。邻居有一次调侃说,你捡回来的女儿不会是个哑巴吧?当天正好是女儿的一周岁生日,她争气地开口叫了声“爸爸”,这使哑叔激动不已,辛劳化成脸上的喜悦。
时间过了几年,某一天,哑叔的邻居捉了一只小狗跟哑叔商量,准备杀了吃肉,刚把小狗打个半死,没想到趁他们说话的时候,小狗跑到正在写作业的阿美身旁,阿美看到了受伤的小狗觉得很可怜,便要求哑叔把小狗留下养了起来,取名来福。
哑叔依然慈爱善良,家里依然不富裕,墙依然是那些酒瓶子。哑叔就那样用每日赚得的一点点钱,养大了阿美。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老人鬓已如霜。阿美也长大了,变成了美丽乖巧、孝顺开朗、亭亭玉立的少女。哑叔终于苍老,皱纹、白发、瘦弱、老态龙钟。而当日留得一命的小狗也已成了威武的大狼狗。
阿美爱唱歌,有一副好嗓子。她结识了一个青年――时君迈,英俊而有才华,只是怀才不遇,仅仅是个默默无闻的词曲作者。他们彼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常常一起说些音乐,一起唱歌。
阿美越唱越出色了。后来,在时君迈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搞唱片的经纪人,在这个经纪人的运作下她终于成名。由穷苦朴素,变得亮丽耀眼,但是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伴哑叔,没有时间和时君迈在一起。阿美和时君迈甚至有了争吵,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最后,阿美成了红透半边天的女歌星,而青年依旧是济济无名地涂写些词曲。
阿美出了名,却失去了自由,经纪人不许她回家,不许她和青年来往,更不许她和哑叔见面。因为,一个大明星,怎堪有个贫穷的家,怎堪有个没前途的男友,怎堪有个残疾的老父。那样会影响她在歌迷心目中的形象。
有一日,阿美召开记者招待会,哑叔和邻居阿明用了最大的努力以最体面的装束去记者招待会。久已不见,老人颤巍巍、激动地含笑看着女儿,渴望她叫他一声爸。阿美的经纪人在旁边一直阻止少女与这落魄的老人相认。镁光灯闪耀,阿美走去想拥抱老人却被经纪人拦住。现场骚乱,哑叔的邻居阿明开始叫嚣少女为什么不认爸爸,哑叔害怕自己会影响女儿的前程,于是推着邻居离开了。
破旧的家中,一下子变得寂静,没有了女孩的欢声笑语,只剩无边的空洞。哑叔落寞的身影和养了多年的来福同样低着头,仿佛知道主人的心痛。一天,哑叔在散步的时候,一辆摩托车疾驰过来,哑叔因为时时刻刻惦念着女儿,而没有留意那狂啸的马达声。来福一个飞奔扑向哑叔后背,把主人推到路边,自己却被摩托车撞飞轧过。哑叔把来福带回了家。兽医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然后告诉哑叔他们,还是人道毁灭吧。来福躺在桌子上,满身是血,身体一起一伏地急促呼吸,一双眼睛凄楚而痛苦地看着主人。哑叔老泪纵横,痛苦地举起了一根棍子,犹豫着,然后狠狠地朝来福的头部砸去„„与哑叔相依为命的来福离开了这个世界,哑叔处境更加凄凉!
一边,是落幕般的清冷;一边,是舞台上的喧嚣。
一边,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一边,是好戏开幕的热烈。
一边,是失去的悲伤;一边,是成功的喜悦。
阿美终于成了台湾当红的歌星,她吩咐经纪人带20万(70年代)给哑叔,希望哑叔能买间新房子,希望他能生活得比以前舒适。阿美并非冷血,她也在无奈中挣扎和矛盾。之后父女俩一直没再见面。阿美的成功,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以至于对老父的疾病,阿美一无所知。
阿美要开演唱会了。时君迈在阿美家附近时想去看看阿美的父亲,走到阿美父亲的窗前,邻居给时君迈讲述了阿美父亲从小用《酒干倘卖无》的小号声来逗阿美欢乐。在这一瞬间,时君迈得到了灵感,立马回到家里写了一首歌,在演唱会前几天寄到阿美手里。阿美看了歌词痛哭流涕,她不停地学唱,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演唱会开始了,当阿美唱完第一首歌时,哑叔的邻居阿满嫂跑来告诉阿美,哑叔心脏病发,阿美立即赶去了医院。但演唱会尚未结束,经纪人惟有找别的歌星上来替场。阿美赶到医院,连喊:爸,爸!可在阿美刚跨进门时,哑叔已经停止心跳了。阿美没能见到爸爸最后一面,痛哭流涕,伤痛欲绝。演唱会快要结束时,阿美赶了回来,含泪演唱了那首《酒干倘卖无》: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全场观众从来没有听到如此感人肺腑的歌曲,纷纷感动落泪。这就是那首曾经在祖国大陆大街小巷传唱的《酒干倘卖无》,时至今日,这首歌仍备受当代青年喜爱而成为许多人日不离口的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