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时间:2019-05-14 05: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第一篇: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儒家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深刻影响了其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 知道儒家文化在16世纪开始经传教士的译介西传入欧;17世纪儒家文化的西传渐具规模,初步了解关于儒家文化圈的学术研究动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基本了解儒家文化辐射东亚的过程,作为长时间存在的文化因素,儒家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初步了解文化形态史学派的史学研究方法

分析儒家文化西传的历史原因,初步掌握运用历史文献印证历史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的传播,懂得儒家文化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远播西域,了解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难点:儒家文化传播的原因及现代意义

三 课时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第二分册中“东亚文化圈”的相关内容,阐释儒家文化圈的含义。

2、辐射东亚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3、远播西方

1、时间:16~18世纪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

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②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

3、影响: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

4、思考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

原因:从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找到“现代病”救治良方,阐发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认为儒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和谐有序、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引导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兴起一股复兴儒学的热潮。

结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毕竟与当今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多有抵牾(精华、糟粕)。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五、板书设计

一、辐射东亚

1、儒家文化圈概念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2、传播过程:前3C传入越南;1C传入朝鲜;6C传入日本

3、儒学传播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4、儒学传播对现今越、朝、日的影响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二、远播西方

过程: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

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

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

抄写

七、课后小结与反思

第二篇:儒家文化

我与大人之道

我天生就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儒家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儒家文化”打交道:“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但我又对之知之甚少,因而也充满了好奇,选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求知者对知识的一种渴望的追求吧!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里面有许许多多奇异的东西:有现实的物质,又有很抽象的理论,从人生的降临到死亡,从新事物的诞生到灭亡,她都有概括。而“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五千年兴而不衰,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一些永恒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总是能从“儒家文化”中挖掘出对国家和个人生存和发展指导意义: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促使我们去探讨和思索一些客观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个人所遇到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以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现实中遇到和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存在,中国自古到今被誉为“礼仪之帮”。

张老师讲课自有他的一套,时时刻刻体现着一种谦虚,或者是羞涩吧。也许从老子开始,每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在给他的学生授课时都是抱着一种谦虚和谨慎吧!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个钻研“儒家文化”的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过程中所熏陶出来的一种修养吧!一个人能把他所学的知识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或者用老师的“儒”字三态学术说是到了“气态”的境界,至少是“液态”。他不仅将儒家文化“引导自己”,而且还将儒家文化用来“指导言行”——他自己的学生,包括他自己。“欲让他人为之,必己先为之”这也许是儒家文化传播者的为师之道了。

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学者,他创立的“儒”字三态学说,可以说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总结,它涵盖了物质的起源到灭亡再到起源的全部时期,人从诞生到求知为人,生老病死。就像太极八卦的阴阳相互转化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生阳阳可生阴。人诞生于气态,先有气息,再到液态,生出血液、体液,然后到固态,骨肉皮筋爪,形成婴儿。在倒回来,由固态的婴儿,依靠自己,立足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过渡到液态,准备过河:下水、下海,去闯荡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到达最高态——气态,建功立业、成人!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成人的建功立业,人的出世入世,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儒家文化注重教导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

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即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

然而儒家文化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会做人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基本价值观。它还指导人们如何去看待生活,如何处世、处事。人要有“乐”的旷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举杯邀友共饮黄河之水天上来。人要有“信”独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人笑我太疯狂,我笑他人看不穿”。人要有“学”的谦虚: “学然后知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要有 “志”的抱负:艰苦努力,矢志不移,向自己的理想前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者,学不只要在课本上学,还要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上学所理解、感悟,强化自己的身心素质。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体会,验证自己的能力,并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进取目标。建功立业,以己之学授人以渔,太极无形而运用之于有形,此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学者之路漫漫,成人难,成大人更难。儒家之大,大家之儒,二者兼得可谓之“儒家之道”!大人也!

课程评价:

《儒家文化与生命系统潜能开发》这门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它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使更多的人感触到了儒家博大精深,更深一步来说,它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同时,人们将在学习中学到怎样去做人,做事,从而是人获益!

第三篇: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如《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之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在家里要服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穿武帝。“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

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 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权的礼仪活动,如: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

(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 5,(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诸侯国;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 (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央;

(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赶入了大漠深处。

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第四篇:儒家文化精华(最终版)

儒家文化精华

为武汉科技大学爱好国学的研究生授课:儒家文化精华

儒理研授人──陆声俊

邀请人,研究生班导师孙君恒教授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武汉子贡书院陆院长为同学作精彩演讲,陆院长和我也算是北大同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陆院长现在是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好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国学功力深厚,将来也是同学们的客座教授,他曾受聘中国经济商务协会任副秘书长,中华儒商巡回大讲坛儒商研究专家、执行副主席,也是润民儒学大讲堂网站站长。为社会和谐热心公益,宣传国学,令人尊敬,尤其是企业界的老总们很喜欢听他讲儒商经营之道。陆院长个人阅历经验丰厚,大学毕业前种地,毕业后任湖北省活塞环厂业务员、销售公司总经理。99年下海自创武汉润民物资发展有限公司、十堰润民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润民儒学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请大家以再次掌声欢迎陆院长演讲!

老各位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当半个月前接到孙教授邀请函,让我给同学们讲一堂儒家文化精华课,这既是孙教授的信任和盛情,也给了我自己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此题目太大,我总不能让孙教授和同学们失望,因此战战兢兢,三易其稿,还不知同学们听后满不满意,想不到有这么多喜爱国学的同学,为节省时间,我就直接切入主题:

一、孔子儒学乃“人需”之道

1、浩如烟海的儒家文化、其精华怎么找?

我的经验和方法是:还孔子“人需”之道的本来,就发现孔子从不巧言令色,每句话都考虑对后世的责任,都是精华,都是真理,都是圣言,没有糟粕。糟粕都由后儒曲解制造。办法是通读《论语》、《大学》、《中庸》、《易传》等孔子圣经原典,融会贯通“一以贯之”的儒道体系,用心同原典交流,少信甚至不信违背“人儒”之道的教条解释。最简单的办法是听解经人讲的道理符不符合“人”性的共同“需”要,如果不符,只能是全部、或者部分是伪儒言论,不管他是被后来帝王贴了标签的“大儒”,还是近现代的学术权威。所以,中华文化的糟粕主要产生在释儒言论中。好在中华文字以“象形”、“会意”为主,只要打好国学基础,今天人人都能阅读原典体悟。但只能用共同人性体悟,而不能用个人主观好恶、带眼色镜别有用心臆测。

2、国学回归是全民族的心灵诉求。百年来的中西文化碰撞,今天传统中华文明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她仍以博大的胸怀、蓬勃的生机、海纳百川的气势,容汇一切有利和不利的舶来文化。但丛林竞争,价值弥惘,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无法克服的严重病态,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从上世末人们开始诉求国学回归起,到胡锦涛主席执政后,终于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开始放弃斗争哲学,使民间道德回归的诉求一浪高过一浪,孝敬教育开始走入校园,民间读经书院雨后春笋出现,国学网站遍布全国,到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今天文化复兴的大势背景。

3、国学是什么? 儒学是什么? 人性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标准答案:

答:国学是教化我们怎么做人的文化。“儒”是“人”之生存所“需”要的道德。“性”是用“心”体会“生”命的生生之道。“教”是“孝”敬感恩的人类“文”化。

关于“儒、性、教”三个字、祖宗造字时有四大原理:

1、象形、2、会意、3、形声、4、转注。请问同学们,这三个字符合哪一造字原理?五千年中华文明优不优秀?跟封建迷信挨不挨得上边?今天我们该不该“弘扬中华文化”?该不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二、道统文明的由来

道在中华文化中的使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无时不刻不在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如果用朱熹的话作比喻:耳朵是体,听是用的话,那么道就是宇宙之体,万物存在的任何过程都是用。所以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人类文化的哲学概念。但怎么掌握,体会和遵守,这就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文化的流派分歧,构成各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支配不同的行为规范,因而被称之为不同的价值体系。我们的价值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就要从孔子儒学对道的解释说起,从而比较我们文化中的其他认道派别之同异,然后体会究竟谁的体系最适合人与自然的生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做的事。

1、儒道原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这段孔子教诲其弟子的认道之本讲的非常明确,提出和解释了人“本”与道“本”的关系。这是人类形成文化的基本思路,这个基本思路就是本能的首先问:我是谁?结论肯定是──我是我父母的孩子,那么我父母又是谁?一直追问到天、地、人道,然后知道怎么感恩、怎么做人才能顺应性命之道。请问同学们,这也是封建迷信吗?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原来,孔子讲的“天命”,就是人的生存规律,而不是今人批判的封建迷信。可见,五

四、文革倒孔批孔,为政治目的乱找借口,栽赃先贤,流毒至今,使人性泯灭,价值错位。显然,人不率性是不能生存的。怎么率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古汉语“大学之道”四个字每字都有含义,这是跟现代语法不一样的地方,意思是“学习是修大道的方法”。“大”怎么要修呢?原来祖先造字时就形象告诉我们:“大”是形象“人”的心“中”“一以贯之”之道,所以在“人”字中间加“一横”就是一个大字。一横是《八卦》中的阳爻,代表生生的阳气或阳光,所以也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借这个“大”字阐述他的儒道又叫“大学之道”。今天我们办大学就是取用的这两个字,可是我们的教育哪里还有这套价值本来内容的影子?“明──明德”只能是弄明白很阳光的生生之德,这才叫明德。前一个明字是动词,后一个明字是名词。“明德”的反义词只能是“暗昧”,当然也可引伸为“阴私”。这些孔子没明说,但悟道、认道必须举一反三。原来“明──明德”的行为就是用心“亲民”,这样才是顺应了大自然的生生之道之“至善”。短短四句话,共计15个字,道德体系非常严谨。

三、老庄论道之比较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老子也是我中华文化的古圣先贤,但不能称为“至圣”,他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智慧,但他把“生道”和“死道”不能明确分开,所以也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形成玄学,导致后来的庄子认为:认“死”也是道的本真。

应该说这样论道结论并没有错,可他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接受的“人需”之道,亦即彻底的生生之道。说他不彻底,并不否定他们也阐述生生之道,有时甚至理解自然的生生原理还很深。比如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是非常有名的《齐物论》认道依据。

但对人性产生消极也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他们无法解开生命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不能替人的生存提供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价值座标。因此庄子主张“齐万物”“等是非”,要人们严格的“返朴归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比老子“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治国主张更原始。这里根本就是要取消政府和国家。这就有个问题,假如我是梁相惠施,和庄子是最好朋友,我会反问庄子,人人都“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哪来那么多食物让你填饱肚子而鼓腹?不生产做不到,这是个伪命题。庄子还可以说,人不奢欲美食佳肴,华丽服装,果实到处可以采摘,怎么不能鼓腹而游?那我又要问,豺狼虎豹能不伤害人吗?能这样让你人类无忧无虑快活生存吗?庄子只能语塞。要么,还是坚持他的道理,即他会反问我:何以知道豺狼虎豹食我不是“道”的造化呢?有什么值得不高兴呢?我当然也会语塞。因此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戚,而且鼓钵而歌,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所以,老庄哲学的原理就是:大德无德、大仁不仁、大孝不孝、大悲不悲、大智若愚……依此类推。这个原理用以观察道的自然生生,总是永远不计得失的演绎着各种存在是对的,可面对人性的道德诉求却说不过去。这就像父母养育孩子是本能的,可以完全不计得失,但孩子却不能不知道感恩。这就是自然赋予人性的道德诉求。这种诉求是人性对生命历史的生生之德之回顾,有这种回顾才知道大道像母亲一样至慈至善,体道而感生生之恩方能称之为德,这才是我们讲得文化中的道德由来。显然认道是靠内省来完成的,内省却是一种归纳思惟,于是老庄哲学和孔子儒学在认道上发生分歧:一个坚持感恩是正道,一个否定感恩是正道,但同时都承认生生之道是至善,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指地就是“形而上”之道。这就导致两种认道分歧在社会实践中,一个是惩恶扬善,一个虽然也扬善,但不主张惩恶。而佛家更是包容所有的恶人恶事,杀人犯法遁入空门后,便可不予追究。可见,老庄哲学的认道智慧也是十分高超的,而尤以庄子的认道智慧、古往今来除孔子外,恐怕没人能够超过。所以《庄子》在工具理性的认道上,岂是爱因斯坦能望其项背,且形象语言的叙事文采,又开浪漫思维之先河。可是,我们今天的科学家,又有几个能从他的书里认真学到什么?又岂有能人──能望爱因斯坦之项背?足见国学回归的意义有多大?

四、孔子对中华源头文化之传承

我们知道,一部《易经》,才是我们的文化源头。《八卦》系羲皇所作,今考古证明,羲皇的历史比轩辕黄帝大若早三至五千年。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已经流传了上万年,尽管《八卦》作为王官学的文化传承到周文王手才替它配好卦爻词,但天不生孔子为之作《易传》,这个源头文化到周室败亡后,即便再被后人发现,恐怕神仙也难读懂,所以后儒称孔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孔子《易传》解开道统文化之秘 子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陆声俊备注:性命之理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古人教导我们: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称之为“三才”大道,天人合一),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阳指─阳爻,阴指--阴爻,六爻相叠成一卦,阴阳二爻共可叠成64卦不重复,象盖宇宙万物,像一个庞大的宇宙透视仪器,只要掌握其操作方法,连万年后的未来都能透视清楚,而又绝不是迷信,且科学要揭开这部透视仪器之秘,永远只能取其沧海一粟,就会成就不小。比如莱布尼茨发现64卦二进制原理,冯诺伊曼又凭这一原理发明电脑科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万年历史、生产技术,生活经验,精神文化,无不由其提供认道智慧。遗憾的是今人愚昧到将这部高明的智慧仪器当做封建文化的糟粕,把它束之高阁,且确有很多下三滥又专用来它搞封建迷信,浪费文化资源的教训十分深刻),(六爻)迭用(方显)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于是可指代)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陆声俊备注:八卦的初

九、初六是从下往上数,然后推算未来,所以叫“知来者逆”,逆是倒数爻画的意思,论事又是演绎的意思),是故《易》逆数也。

帝出乎震(陆声俊备注:帝是什么?显然,帝指的就是自然的生生之道,春天雷廷震动而惊蛰,万物开始复苏,从无到有而生。)齐乎巽(巽者、风也,以四季论,代表春夏之交,以方位论,偏东南),相见乎离(离者、火也,正南方也,夏天也),致役乎坤(坤者、母也,地也,阴也,顺也,夏秋之交也,西南方位也),说言乎兑(兑者、泽也,生藻养鱼的地方,象征秋收的喜悦,正西方),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陆声俊备注:役者,劳役的意思,坤者,母亲的意思,显然致役乎坤是指大地母亲不辞辛苦养育着万物)。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陆声俊备注:当大地母亲的孩子们也硕果累累了,大家当然高兴,所以叫“万物之所悦”,古代说字读悦,就是喜悦的意思),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陆声俊备注:秋天过后阴阳二气,即乾父坤母渐次进于凝止冬藏,母亲把父亲拉到被窝里交配,这叫做“战于乾”,古人用的都是形象比方)。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陆声俊备注:水是专为养命而备的资源,因此是劳苦之象,生命的成因也在父母的精卵二水,所以父母是为儿女而幸苦的劳役之命,象理描述十分准确)。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熟于秋,藏眠于冬,可见,我们的羲皇在万年前就认识了这种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艮”是山的意思,象征的是生命由初生到积累而成,既是终结所在,也是新生所在,用今天的话说,“象理”非常科学)故曰:成言乎艮。《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可见,孔子在这里说的天地之道,我们已然知道就是自然的生生之道,而不是其它玄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周是道在生命过程中“循环”的意思),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原始反终(陆声俊备注:按自然之道生存,尽做人的天地良心之责,故曰乐天知命而无忧,达到了生命的终极关怀,这就叫“原始反终”。这里没有死后的天堂杜撰,因而也不会让人不考虑社会责任去“妄意”“理想”而追求,这就是儒学不同于宗教的伟大认道精髓),故知生死之说。(接下来的文字是孔子对《易》的智慧功能评价)(易)无有远近幽远,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陆声俊备注:这段孔子评《易》指出《易》的“无思”“无为”,跟老子体会祖宗文化之道也叫“无为”“同途而殊归”。子曰:“生生之为易”。这样,儒道两家:一个引导了后人“明─明德”体会“至善”而“生生”;一个引导了后人“消极生生”,逃避现实,“妄意”“理想”而成仙。所以,今天的人一旦理想不成,要么就用残酷斗争去实现,要么就是自弃而毁生,国家政权亦然认道,非常危险,这是同学们学国学时,需要认真比较才能弄明白的)。

2、人生在世无一不认文化道统《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可见,孔子著述的《易传》,即道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命根,得道者称之为有道德,失道者称之为无德或缺德,什么诸子百家,无一不是孔子文化这根树干上的枝叶。而孔子集三代文化之大成,这个大成又是孔子文化之根,这就是我全部中华文化的承续关系。所以把后来的诸子百家,跟孔子等量齐观,放在一条平行线上论资排“家”,论资排辈,且2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简直不可理喻!连司马迁都觉得各家对道德的认识,不过是“省耳、不省耳”,“不省耳”者自误误人,这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以万年道统文明看,尽管道统是由孔子总结而成,但不得“生生之道”、或者说不遵守人的“生生之道”,必然少助,这都是前三代文化早已阐明的祥细内容。所以,到后来的所谓诸子百家,包阴阳、儒、墨、名、法、道、兵、农、杂诸家,没有一家敢否认孔子所总结的道统(没有通过孔子总结前的三代文化中,道字只指人走的道路,大家只要读《易经》中的经文,这是早于孔子之前的文化,所用道字一个都不是道统的意思),这又是一个不变的历史事实。所以我常常想,把这些道理很透彻的摆到今天的年轻人面前,让他们用现代人的智商重新整合我们的道统理念,尊孔子如耶稣,则文化的优势,意识形态的优秀才能重领现代世界文明之潮流,带领人类直奔大同和谐,是绝对可以期待的。今天我们把不遵道统的人叫做“不讲道理”的人,而不讲道理的人看有谁愿意支持和喜欢他?但因为话可以说八面,往往不修道本的人,强盗逻辑也能说出头头是道,关键需要有人伦价值做标的、才能检验和衡量其诡辩是不是真道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司马迁说的什么是“有省、不省耳”指的就是人伦标的所在,因此我把孔子儒学的总价值总结为“道善生已,己顺道生;以己之生,生人之生”,这才是他为我们规定的儒道之标的,即“人需”之道德体系。而不是法家等“以己之生,夺人之生”或者说“损人之生”才是“人需”的道德体系。请问同学们,是不是这个道理?

3、早于孔子的兵家道统文化也是儒道体系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放在第一位,天、地、人三才合一,将者有道就是人道,法放在第五位,是用来维护天地人道的,否则与强盗无异,非兵圣所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清楚的生生之道)。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主孰有道,始终放在第一位)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始计篇》)

4、释家体性论道

•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舍法、取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见了就做,做了就了了,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归元楹联》)所谓教有万法,指的就是修性空性,修性空性也是认道,“生生还是无生”,万生从无到有,儒、释、道认道原理一脉相承。但释家把道称之为“元”、称之为“寂”、称之为“空”。归元寺,就是修性归元的寺庙。归元又叫“如来”,如其自然本来,又叫“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佛僧认道体性的方法,即用人的心性观听世界的本来音讯。菩萨是已经开悟自觉而同时觉人渡人的圣人,他们把世界的存在称之为“色”为“相”,认为“色”“相”是虚妄的世界给人的错觉,这种错觉使人产生欲望,而欲望使人产生喜怒哀乐,逃不出苦海。人需要通过修道驱除这种错觉,达到无我境界,就可回头是岸。这跟道家认道几乎相通,修道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完全忘了自我,叫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众相,无寿者相”。因此也叫“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但佛教也承认道的生生之善,人的意念必须善、必须正,甚至对其僧徒修炼严格规定“八正道”,主张因果报应永不断。这跟儒学认道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指的都是人性善念。这些信仰文化的传承,皆得益于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相通,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干上的重要枝叶,历代高僧无一不通晓《周易》和《论语》,也无一不赞扬孔子,施教弟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说明孔子是万圣中的至圣。

五、“中庸之道”是统领道统文化之至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认道上儒道两家有完全相同和完全不同的分歧所在,释道两家分歧则很小,而完全相同的是均都承认道是无为而生生,生生“至善”和“上善如水”,不同的是一个坚持积极向善而感恩,一个否定这套价值体系有问题,觉得是人为,主张消极人生是正道。这就出现了认道上无法圆润的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显然这个矛盾是孔子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后发现的,或者说孔子到周朝王室拜访和请教老子之后才发现的。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这应该是可以推想的历史事实。孔子当然不甘心,必须达到圆润,才能揭开道的本真所在。于是他通过对前三代的文化认真整理,发现“中庸”才是生生“至道”,且由祖宗文化明确阐述,尧舜叫“允执厥中”。因此得出结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孔子说,中庸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至高无上的生生之道,可是国民把他丢失很久了(这里面可能也包括了他对老子的论道回答并不满意)。在孔子看来,这个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除了没有分秒停息的生生之道之外,并不存在任何不可思意的玄机,也不存在“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结论是:道就是“中庸”,因为只有“中庸”才能“生生”,生生不息才是世界的全部。因此人道也只能严格效仿“中庸”,世界就可大同。舍此,其他任何解释都不圆润,不能自圆其说,更包括今天的自然科学,即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基础上的宇宙观。比如:黑洞大爆炸产生空间和时间,我们只要问问现代宇宙学家:光粒子的运动产生空间和时间,光粒子的热熵收缩产生天体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包括有灵魂的生命,乃至大天体最终又坍缩到黑洞,最小的光粒子都无法逃出其引力,那么这黑洞的内部世界是什么?抑或光辐射以外的世界又是怎么回事?却没一个科学家能够自圆其说的回答。最终越伟大的科学家,越承认中国的孔子是至圣,人类的文明只有孔子能引领。孔子依其中庸之道所揭示的“忠恕”之道是当今世界正在抢著推行的普世价值,尽管内容只有20个字,无不饱含天地人道真理。

恕道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道内容: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

或许有同学要问,这种人道价值真理,跟宇宙自然有什么相干?那你就想错了,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一切认识活动,无一不是为了生生,至少是从维护自己的生生幸福而活动,这跟天道的本来──不就是一个整体吗?你能说天道不就是宇宙自然吗?可见,孔子的道德价值体系就是这么圆润而伟大,这不是至圣又是什么?

六、中华人道价值总则:天地国亲师 •人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人道七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长幼、朋友、宾客。•人道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人道五常:仁、义、礼、智、信。•人道四维:礼、义、廉、耻。

•人道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道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人道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七,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根据《庄子》记载,盗跖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江洋大盗”,他“聚卒九千,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脍人肝而脯之”,也就是说把人杀了用肝下酒,人性泯灭、天良丧尽。但他也能对其徒儿讲出一套强盗逻辑,也知道离开道不能成大盗,没法生存。徒儿们问他:我们强盗也有道吗?他回答说,怎么可能没有?比如能理想这户人家有多少财物藏在哪里,就是圣,不怕死身先士卒就是勇,撤退在后就是义,判断盗窃有没有危险就是智,盗得财物内部均分就是仁。如果这五点不遵守,想成大盗不可能。从道对人不可须臾离来看,显然盗跖心里非常明白,他是正确的,可谓盗圣。但其智、仁、勇、义是党性而非人性,所以他不是人需之道。

八、礼失求诸野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礼是什么?中国是举世公认的道统文明礼仪之邦。可是由于近百年的西学东渐,导致今天文化的全盘西化,人们已对礼乐文明知之甚少。礼的起源跟乐是同步的,起初是祭祀天地神祗的社会秩序,用陈豆和奏乐表示虔诚和庄重,所以礼字的古写就含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远古祖先所遵守的认道秩序。因此,礼和理古义通假,而乐是用来抒发人的情怀和情感的,就跟我们说话是用来对人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怀一样,所以鼓乐的作用是直接用来剌激和陶冶人的情怀的,因此礼乐的使用不可不慎,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孙子兵法中讲“一鼓作气”,这就是音乐对人的剌激作用。孔子“恶紫之夺朱”这是形象的比方破坏礼义秩序,使人性奸诈,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这是说靡靡之音可使人──人伦败丧。这些都在今天的现实中得到广泛的证实,人伦道德价值的全面崩溃,就是以紫夺朱、郑声乱雅的必然后果,看看那些全盘西化的卡拉ok,风月场中的纸醉金迷,影视剧中的国共兄弟残杀、姊妹争婿、恐怖武打,人从孩提时代受此熏陶,价值怎不崩溃?这里只是谈谈关于礼乐的价值原理,引领同学们自己悟道,自己理解。我给同学讲的道理,也许有条件的同学,只曾在家里听过爷爷奶奶这样教过,今天的教科书不可能读到,故孔子曰“礼失求诸野”,中华文化的精华坑不掉,今天大家爱好国学和儒学就是铁证,汶川地震使人性之善高度回归就是铁证,人性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高度认同就是铁证,人性之善,与世长存,感天动地。

九、认道概念偏之毫厘,价值实践相去千里道统文明的国学没有“平等”一词,“平等”是丛林文化的概念。国学论道,道论秩序,无法用“平等”“平均”论,只有“中庸”、“忠恕”、“平衡”、“平稳”、“均衡”、“琴瑟友之,相敬如宾”等一切顺自然人性的认道体系。一个“平等”和“平均”的世道,就成了平面的世界,人和万物无以分辨,简直就没法生存,今天全社会的价值丢失,这两个字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所以我想提醒国学界讨论,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行修正,改为“在道义上人权同等”。“同”中饱含道德体系,“平”与天然之道不符。举例:父母是长辈,道理(礼)规定要称“您”而不称“你”。假如称“你”就是平辈了。长幼无序,理(礼)乱,可道的秩序却非常井然,没有父母哪有我。一个“平”字可导致人伦错位,价值丢失。所以也叫认道概念偏之毫厘,价值实践相去千里。

总之,今天跟同学们讨论儒家文化精华,是想用他解决社会问题,以便落实胡锦涛同志“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以期文化兴国,让道统文化在每个先知者心中生根,然后以先觉觉后觉,寄社会大同和谐的希望于后生,谢谢同学们!尤其谢谢孙教授!

(备注:本次授课规定两小时,其中半小时提问,没想到同学们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本人诚愿与更多大学的研究生交流,这还得仰仗热爱“共有精神家园”的教授、博导邀约。联系电话:027─62036148)

2008年6月15日

第五篇: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一言以蔽之:“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

如《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

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

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

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

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

之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

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在家里要服

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

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

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

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

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

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

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

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

穿武帝。“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

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

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

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

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

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

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

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

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

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

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

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

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

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

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

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

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 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

权的礼仪活动,如: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

关;

(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

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 5,(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

诸侯国;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

(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

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

央;

(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

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

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

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

赶入了大漠深处。

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

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

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下载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家文化学习心得(汇编)

    儒家文化学习心得 “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本次校本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学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方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讲座中,思......

    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感受儒家文化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

    感受儒家文化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

    新加坡儒家文化

    新加坡儒家文化摘要: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本文认为......

    儒家文化“信”(五篇模版)

    国学讲堂第四讲儒家思想之信 一、播放《诚信中国》演唱:丁晓红 作词:曲波 作曲:刘青二、开场白: 三、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徐玉兰。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

    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发言摘登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任蜜林 光明网-《光明日报》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12-31 论坛综述 2010中国·......

    学习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培养思想道德 河南店小学李少娟 4月16日上午,我有幸听到了韩天露教授的一节视频讲座《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韩教授对儒家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