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

时间:2019-05-14 05: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

第一篇: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

自然灾害后卫生防疫

易建荣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T_b 目的要求

1.掌握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及带来的隐患 2.掌握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应对及其步骤和具体措施 3.熟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类 4.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 内容介绍

1.灾害的概念、分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类 2.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3.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应对 T_e

一、概况

B_e

(一)概念 1.灾害

(1)基本概念

WHO指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的所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发生灾害。(2)相关概念

灾害通常指自然事件(如台风、地震)及其带来的破坏效应(如生命损失,建筑物的倒塌等)。2.自然灾害

是指由自然力(自然变异)造成的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3.减灾

提高抗灾能力的人类活动。

(二)灾害分类 1.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水、台风、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和森林大火等。

2.人为事故造成的灾害

人为事故造成的灾害数不胜数,把由人为活动(因素)失当造成的灾害叫人祸。而最为突出的有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和恐怖事件等。【我的笔记】

(三)自然灾害的一般特点 1.潜在性

灾害的发生具有潜在性,可能是几天(台风和暴雨)也可能是几年到几百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2.周期性

各种灾害各有其自身独特的周期。火山爆发、地震和特大干旱,往往以百年为尺度,如我国曾于公元1636-1642年、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出现过三次大旱;特大洪涝灾害则以几十年为周期,二十世纪以来长江流域在1936年、1954年和1998年三次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各种灾害性气象过程周期会更短,如厄尔尼诺现象 3-5年1次;台风和风暴潮,每年几次至十几次。3.突发性

灾害是无前兆、无严格的物理规律可循的。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仿佛来无影,去无踪。4.群发性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还常常接踵而至或是相伴发生,形成灾害的群发性现象。在十七世纪,我国海河流域有70年蝗灾、34年瘟疫、83年饥荒、低温灾害、尘暴、地震与火山爆发等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灾害群发期。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灾害类型的发生频度更是居高不下,应可视作又一个典型的灾害群发阶段。5.复杂性

某种灾害常常与其它灾害组成灾害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灾害的出现。6.多因性

不仅一种自然力可以引起多种灾害,同一灾害事件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四)自然灾害的分类

1.由地球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由地球水圈变异活动引起的:海洋灾害和海岸带灾害。3.由地球岩石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4.由地球生物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农业灾害、林业灾害。5.由地球人类活动引起的:人为自然灾害。【我的笔记】

二、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B_e

(一)流行病

自然灾害通常并不会引起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在特定的环境下灾害会增加疾病传播的潜力。灾区传染病发病率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排泄物污染水和食物引起的肠道系统疾病。

(二)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增加

1.人群密度增加、人群迁移:增加了水、食物供应的压力和污染(如在安置点中)。2.自来水供应和排水功能系统破坏:饮用水卫生服务不能提供。3.对媒介昆虫控制不力 :虫媒密度剧增。

4.野生和家养动物迁移到灾民住地:增加人畜共患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食品供应短缺,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环境卫生恶劣,污染源增多,病媒生物孳生。

(三)人群迁移

1.受灾群众因避灾、救灾、复产而在灾区内迁移,如向亲属、朋友寻找避难场所。2.灾区、非灾区间人群相互移动等增大了局部的人群密度或人群迁移的程度。

(四)气候的暴露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炎热夏季;有时随着台风或暴风雨袭击,可造成恶劣的气候。灾害可导致了受灾群众无家可归,在夏季烈日或寒冷的气候下的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很大。

(五)食物和营养

随着食品的大量消耗和食物储存地的破坏,导致食物绝对数量的减少;获得食物途径的减少导致食物分配系统的破坏,除了外援食品,灾区内所贮备的食品则有减无增,灾民的营养水平和食品卫生状况日趋恶化。如洪涝灾害、海啸通常会毁坏家庭的食物储存、粮食和分配途径,灾后2天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地震会发生普遍的食物短缺;长期干旱或多种灾害发生时,无家可归的人和难民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完全依赖于外界的食物供应。

(六)饮用水供应和环境卫生

1.灾后饮用水供应系统十分脆弱或瘫痪,导致饮用水供应短缺,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2.环境卫生恶化:排泄物和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3.导致肠道和其他疾病的传播。

(七)精神卫生

受灾地区民众受灾害的灾难性危害影响,长期灾后重建工作压力,精神卫生问题十分重要,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八)公共卫生机构的破坏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院、CDC等)、设施(房子、设备、药品等)被破坏。【我的笔记】

三、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应对

B_e

(一)救灾防病的准备工作

1.平时准备有素,目的是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为实施救灾防病措施及恢复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供做好准备。

2.建立管理机构,做好救灾防病各类措施的卫生应急资源的储备。

卫生管理机构的职责是负责自然灾害救灾防病过程的准备、预防,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以确保卫生部门能够充分的利用卫生资源。专家小组由流行病学、病原学检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应急管理、应用管理、物流等组成。3.评估灾区内遭受自然灾害风险性,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救灾防病工作,落实辖区内的卫生资源整合与调动,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调动人、财、物。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和宣传促进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组织救灾防病模拟演练,以检验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和能力。

(二)灾后的卫生防疫应急措施 1.建立救灾防病领导机构

发生了灾害,要立即成立救灾防病领导机构,小组领导由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担任,主要成员是各级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是救灾防病工作应急指挥的权威机构,统一调动辖区的卫生资源,负责救灾防病应急处置的协调指挥工作。迅速收集、分析和评估信息 2.收集信息

搜集信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到灾区去考察;②来自民政部门等的信息;③来自灾区及应急工作者的报告;④来自宣传媒体的报道。

搜集必要的信息包括:①受灾地区的面积,人口数及其具体地理位置;②交通(包括铁路、公路、航运)及通讯系统的状况;③饮用水、食品供给情况,供水系统,设备储备受破坏情况;④灾民临时安置位置及人数;⑤受灾地区卫生医疗机构的设施遭受损害的情况、能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⑥伤亡人数;⑦有害有毒工厂、危险物品、病原微生物等的保护、保藏状况;⑧当前灾区物资贮备情况(包括医疗救护药品、消毒杀虫药械等)及需求;⑨可参加救灾防病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数;⑩当地制定的抗洪防病应急预案或措施。3.评估

(1)评估的目的:确定受害人数、评估损害程度;了解当地现有的人力、财力资源,预计满足抗灾需要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差距;确定对卫生健康可能存在的继发性危险;为国内外援助机构及媒体提供客观事实;指导灾区的抗洪防病工作。4.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工作

(1)由于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性大,导致传染源变为流动状态,传播途径多样性,易感人群聚集。

(2)饮用水供水、公共卫生设施被破坏,使饮用水受污染,卫生服务缺失。

(3)病媒适合孳生的生态学环境增多,家禽与野生动物,家鼠、老鼠、动物和人接触密切,鼠瘟疫的密度升高。(4)应急食品、水等的来源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居民安置点的场所和厕所、居住环境等不确定,这些因素导致灾后传染病爆发的风险增大。

灾后的常见传染病包括:①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等;②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伤寒等;③虫媒传染病:出血热、钩体病等;④其他的常见病:红眼病、皮肤病等。【我的笔记】

(三)灾后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原则 1.落实切断传播途径的公共卫生措施。2.恢复疫情报告体系,及时发现爆发疫情。3.迅速调查疾病爆发事件、及时控制疫情。(四)疾病监测与控制

1.建立、恢复疾病监测系统

(1)在灾民安置点建立临时监测点,临时或巡回医疗队就是疫情报告责任人。(2)医疗机构等的常规的监测体系必须尽快地予以重建。(3)迅速组建、完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队伍。2.对收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找出预警的疾病、有关危险因素,以便开展专题调查,分析发生疾病的潜在危险性,向政府提出防制措施的建议。3.恢复实验室服务功能

恢复、完善实验室配置,发挥其服务的能力,保证实验诊断,弄清各种爆发疾病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4.预防接种与接种规划工作

(1)恢复计划免疫工作,确保冷链系统、常规免疫规划正常运转。(2)必要时采取应急接种,必须根据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5.控制人畜共患病

(1)建立预防人间发病或暴发的监测机制。

(2)监测发生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危险,提出措施建议。6.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源地的潜在危险,提出措施建议

(1)加强对鼠、蚊蝇的密度、种类、带菌(毒)监测分析。

(2)加强对家畜等的监测: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腺鼠疫等传染病的发生。(3)加强对野生动物监测: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性虫媒病毒病、鼻疽性脑炎以及迄今人类尚不了解的传染病的发生机会。【我的笔记】

(五)食品卫生管理

1.搞好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2.重点是做好救灾食品的卫生监督,加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分发进行卫生监督。3.禁止发放和使用霉变、腐败、浸水和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膨胀、漏气与严重锈蚀的罐头食品。4.加强对餐饮、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督检查,对有潜在危害的从业人员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严禁带病上岗,防止因从业人员染病而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5.加强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要求人们不饮未经消毒的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洁食物。

(六)环境卫生管理

1.寻找备用水源:深井水、浅井水、雨水、地表水。2.对水源采取保护措施

(1)禁止人或动物进入水源地区,设置隔离墙和警卫人员。(2)保证垃圾、粪便处理场距离水源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3)在河流或溪水取水点上游,禁止洗浴、游泳、清洗、饲养动物。(4)要保证水源不被污染,提高水井的质量。(5)评估灾区的用水量及井水涌出量,必要时应定量配给用水。3.集中供水的消毒

(1)重新启用供水设施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

(2)在保证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做到供水方便,以分散供水为主。水源选择不宜离居民点太远,如果水源距居民点很远,可考虑运水车拉水,但要由专人负责,并消毒后再供给居民饮用。

(3)对集中式、自建式供水单位的水质净化、消毒等关键环节要加强监督,加大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的监督监测频次,确保水质安全。

(4)抓紧修复自来水工程系统和水井。若短时间不能修复,可靠江、河、湖、塘边打临时岸边井。

4.居家饮水管理

(1)居家饮水消毒,对混浊或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要净化、消毒后方能饮用。(2)煮沸消毒效果可靠,也简便易行。也可用漂白粉、漂白粉精等进行消毒。5.饮用水的消毒

集中式供水,严格按标准消毒(加强监测)。分散式饮水,水井、山溪水等(混浊水)2斤水加入明矾2两(100克)作用10分钟后消毒。每担水(100市斤)加漂白粉0.50克作用30分钟。每担水(100市斤)加漂白粉精0.15克作用30分钟。6.指导人畜尸体的处理

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按相关要求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7.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

(1)使用商品化的移动性厕所;设立应急临时厕所必须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

(2)尽量利用原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用泥封堆存,在应急情况下,在稍高的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3)特殊情况下粪便处理: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集中治疗的传染病患者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4)散居患者粪便处理:粪便与漂白粉比为5:1,充分搅拌后集中掩埋。8.垃圾的收集和处理

(1)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

(2)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垃圾运出。

(3)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开展消毒杀虫工作,控制蝇类等病媒生物的滋生。

(4)传染病污染的垃圾要按相关的卫生消毒要求处理或直接采用焚烧法处理。【我的笔记】

(七)病媒生物控制 1.蚊类控制

灾后各类型的积水普遍增多,必须及时清理蚊类孳生地和控制蚊类。2.鼠类控制

灾害发生后,特别是洪涝灾害,家鼠与野鼠均向高地或安置点聚集,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需组织开展灭鼠,但必须注意安全。3.蝇类控制

灾害可导致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增多,大量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成了蝇类的孳生物,使蝇类密度增加,灾后必须及时清理动物尸体、垃圾等蝇类的孳生物,控制蝇类密度。

(八)灾民临时安置点卫生

进驻医疗、防疫小组,加强对灾民的疾病监测和医护工作,加强对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指导工作,科学设置粪便、垃圾等处理点。

(九)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争取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十)技术培训

1.对抗灾防病应急卫生防疫工作队要进行消毒、防病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2.发动受灾乡村的村干部参与灾后防疫工作,落实饮用水、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十一)公共卫生、精神卫生等的健康教育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做好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我的笔记】

第二篇:2012自然灾害

2012自然灾害

2012年5月8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最新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显示,2012年4月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89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

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统计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保监会、海洋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对4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2012年4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890.2万人次受灾、69人死亡、4人失踪、22.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528.6万人需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494.9千公顷,其中绝收250.4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11万间,一般损坏2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3.7亿元。

总体上,4月份全国自然灾害以干旱、风雹灾害为主,洪涝、低温冷冻、雪灾、地震、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风雹灾害损失偏重。4月份,南方地区先后遭受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江南和华南地区强对流日数达5天—10天,由此引发的风雹灾害共造成43人死亡或失踪,10万余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贵州东南部、江西大部、湖南湘北、湘东北等地多次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12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36.4万人。

——北方农区旱灾缓和,西南旱灾持续发展。4月份,东北、华北、黄淮等地降雨量达10毫米—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毫米,有效改善了土壤墒情,对北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春播十分有利,北方农区旱灾得到进一步缓和。西南地区旱灾持续发展,特别是滇中大部地区持续晴热无雨,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人畜饮水困难情况突出。

——地质灾害伤亡较重,地震造成轻微损失。4月份,由降雨引发多起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共导致13人死亡,其中4月20日甘肃榆中县马坡乡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人死亡。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没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3级—4级地震主要集中于西藏和新疆地区,多为浅源地震,损失轻微。——北方屡遭沙尘袭击,森林火灾形势平稳。4月份,北方地区出现5次沙尘天气,北京、河北、新疆等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沙尘天气次数和强度较2011年同期持平。全国森林火灾总体平稳,共发生森林火灾1779起,火情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

第三篇:自然灾害

观后感

看完《后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时候的无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改变不了大自然变化的规律,但我们能改变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态度。

影片的故事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总的来说,通俗易懂。我们不论剧情的疏漏或场景的似曾相识,单看故事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发人深思的。

在气象学家发现洋面温度异常后,立即向总统申请全国向南转移。而总统说“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同我们的环境一样脆弱!”。此时,总统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惟利是图,不愿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精力在非赚钱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觉得,经济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直到最后。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国际上有着《京都议定书》,而恰恰是美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本片无疑是对美国莫大的讽刺。那些自信的美国人向来喜欢指责别人,而他们自己做的,已经很差了!

当潮水来袭,林立的高楼瞬时倒下,龙卷风中的房屋、大桥、汽车...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毁、被撕碎、被吞噬!人们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些耗费人类大量金钱、智慧、劳动力的所谓“人类文明的杰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有着“良好建筑技术”、“优秀建筑材料”的人类避难所,顷刻间化为乌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残剩出奄奄一息的头。此刻,她高举向天的手不再示意着自由,那是在质问!在指责!在控诉!

数十分钟灾难场景的连续体现,使人们坐在银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状的恐惧与深思。

我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我们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换自然的平衡,最终,自然反过来向人类做了宣判,我们的一切文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轻而易举地全部摧毁!在自然面前,无知的我们凭什么自豪于自己的“杰作”!我们有征服、取代自然的资格吗?

影片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洋面升高,整个北半球被全部冰封。这种假设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气候极为异常,如欧洲六月降雪,阿尔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线上升...人们不禁警惕地问“后天不会明天到来,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这毕竟是商业片,不会是绝望到底的.人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即使是在最为难的时刻也保留着“潘多拉魔盒”最后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导演才在结尾让地球自行结束冰河期.没错!自然永远都是一位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只会或重或轻地惩罚,而不会毁灭我们!(其实我倒希望地球彻底发一次怒,让人类社会就此毁灭!

当大自然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再也恢复不起来的时候,人类也就随之灭亡。如果人们不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这个时候一定会到来的。《后天》中的灾难是全人类的灾难,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灾难或者的灾难。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国政府的责任,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第四篇:自然灾害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姓名:

粟君莲

学号: 2010020004 导师:

何政伟

2010-12-19 1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1.1四川旅游资源概述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称,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全国风景名胜最多的省份。其独特的山川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名族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如剑门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如图1-1)、唐家河、卧龙等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都江堰龙池森林公园、天全二郎山森林公园等2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康定、汶川、大邑、松潘古城等7座;佛教、道教宗教胜地如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等;还有如古文化遗址如江油太白公园、少数名族风情藏、彝、回等、历史名人如大禹、李冰父子、诸葛孔明、则天女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

图1-1 四川九寨沟

2.震后灾变景观

2.1 地震灾变景观

地震灾变景观是由于地震对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遗存的景观。

地震往往会给自然或者社会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一 定的心理创伤,加之地震过后的重建家园行动,使保存的灾变景观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重大历史纪念意义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和破坏。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里的一座座山、一条 条河、一个个村落、一道道景观,比如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北川县城、堰塞湖、映秀镇、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少有的灾变景观。通过这些不仅展现了特殊时期的自然现象,对于未来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和遗产。

2.2 地震灾变景观的旅游功能分析

2.2.1独特的观赏性

地震是属于突发性的灾难事故,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释放极大的能量,使其具有极强破坏力,往往形成一些非常态的景观类型,此类景观属于天作之合、非人力所能为。这些灾变景观具有稀缺性等自然属性,与常态景观遥相呼应,成为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而地震灾变景观也就极具观赏性。2.2.2科学研究功能

地震灾变景观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非常态景观。地震的发生对整个地球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地震的发生地就成为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研究防灾减灾措施的惟一线索来源地。灾变景观往往成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2.2.3科普教育功能

灾变景观不仅具有稀有性特征和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文化价值。“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震中位置映秀镇牛圈沟,300多万方的山体碎屑物瞬间将牛圈沟底填高了几十米;北川老县城的王家岩大型滑坡及北川新县城的新北川中学大型崩塌导致了上千人的死亡;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总部钟楼的时钟受地震影响定格在14:

28、汉旺镇镇政府大门的拱形结构反映了拱形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这些都记录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破坏强度等特征,加之地震灾变景观本身的神秘性特征,地震灾变景观往往可以成为难得的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铭记地震的灾害性和研究地震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直观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和纯粹的课堂相比更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科学的激情,以及树立热爱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5]。

3.震后四川旅游资源

汶川地震后除了未受损的旅游资源之为,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

3.1 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3.1.1 人文活动

重大事件:胡锦涛总书记指挥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及感人语录、三军将士立体大救援、八方援助,抗震救灾等;

典型事迹: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先进事迹、都江堰“拐杖书记”王晋先进事迹、都江堰英雄少年王国东、“铁军”战士武文斌先进事迹等;

艺术作品: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如图3-1)等。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图3-1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

3.1.2 地震遗址

事件发生地:龙门山镇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地点、温家宝总理鼓励都江堰新建小学被困学生地点、温家宝总理在彭州通济镇和小鱼洞镇抗震救灾地点等;

建筑垮塌遗址:都江堰市中医院遗址、阳平观遗址、白鹿镇遗址(图3-2)等;

图3-2白鹿镇遗址

遇难者纪念遗物:银厂沟大龙潭遇难者婚纱等;

交通地震遗址:都江堰龙池公路遗迹、都江堰高原大桥遗址;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图3-3)等。4

图3-3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

3.1.3 建筑与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龙门山国家(地震)地震公园;

活动场馆:都江堰体育中心、彭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空军物资转运中心、最大抗震学校——彭州龙门山镇中心学校等;

归葬地: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图3-4)。

图3-4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

3.1.4 地震纪念旅游商品

地震纪念邮票(图3-5)、明信片、纪念画册等。

图3-5地震纪念邮票

3.2.新的自然资源

3.2.1 地震灾害遗址

滑坡:青城山后山滑坡、小鱼洞大桥山体滑坡、谢家点滑坡、白鹿镇后山滑坡等(图3-6);

图3-6 一个典型的滑坡

泥石流:龙池八一沟泥石流(图3-7)、大、小龙潭泥石流、白鹿镇三河店玉娘观两侧等;

图3-7龙池八一沟泥石流

地裂缝:都江堰景区玉垒山裂缝(长70米,宽13-15厘米,深度8米)等; 塌陷:龙门山镇东林寺社区塌陷、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图3-8)等。

图3-8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

崩塌:沙子坡一号崩塌、大龙潭崩塌(图3-9)、小龙潭崩塌、白鹿镇黑凤槽崩塌、龙门山镇黄土大坝崩塌等。

图3-9大龙潭崩塌

3.2.2水体景观

堰塞湖: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图3-10)、都江堰关门山堰塞湖、回龙沟燕子堰塞湖、回龙沟三岔河堰塞湖等。

图3-10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此次地震破坏区主要局限与阿坝州,故在这些旅游资源中,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等景区没有受到地震太大影响;只有都江堰、青城山,因距离震中较近受到波及,一些地面建筑被毁,但青城山山体、都江堰形制均属完好。由此看来,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交通道路和服务设施受损,核心资源仍然存在。损毁景区建筑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建,就能重新接待游客。

4.1 景观方面的损失

这场浩劫不仅使震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更使汶川周边的景区遭到重创。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见图3-12)、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还有很多景区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4]。

图4-1 汶川地震震后的青城山

4.2 旅游服务性企业方面的损失

据了解,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亿元。如在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附近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目前几乎没有住店游客,空出1000多间客房,与过去5月旅游旺季时酒店需要提前预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由于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游线路,此前报名的所有成都团队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4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至少有30万人处于无事可做状态;旅游景区除城郊未受损的乡村旅游点外,基本歇业关停;灾后一周内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别是[4]重灾区酒店基本关门。

4.3 地震在交通方面的影响

汶川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点。汶川东部和南部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 大邑县接壤,是前往“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的必经之道。县城距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旅游交通点,这次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大桥移位、道路中断(图4-2)。这给旅游的交通环节带来重大的影响。

图4-2 中断的道路

4.4 对游客心里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加之地震时有游客受困,这无疑使人们对汶川、对四川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崔慧敏.浅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关注.2008:112

2、马俊.旅游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19-24.4、刘春玲,孙庆军,吴丽云,彭海静,范夕霞.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旅游业应急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61-64.5、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6):43-45.6、贾建中,束晨阳,邓武功,陈战是.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三)——总体思路与认识[J].中国园林.2008(10):60-65.7、王小兰.“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区域经济.2008.:203-204.8、贾建中,邓武功,陈战是,高甲荣,赵廷宁.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二)———恢复重建技术导则[J].中国园林.2008(8):13-18.9、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_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5).10、王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与对策[J].全球环保绿化.2008:475-479.11、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23(8):13-18.

第五篇:卫生防疫工作制度

卫生防疫工作制度 目的

为预防疾病,控制传染源,保障广大客商的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市场卫生环境,特制订本市场的卫生安全防疫制度。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市场公共卫生的控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3职责

(1)由办公室负责、工程部协助卫生防疫工作。

(2)本市场内配备卫生督查人员,对市场的卫生防疫进行检查、预防和处理工作。

(3)各交易区管理人员协助检测人员做好各类水果的入市检验; 4程序

(1)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2)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3)本市场内的交易场地每天进行清洁工作,以保障交易环境的卫生安全。

(4)对一些可能引起卫生隐患的传染源进行重点消毒清洁工作,严加控制。(5)生活和工作场所建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公用厕所(水冲式)和洗手消毒设施。

(6)生活和工作场所建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垃圾箱(桶),箱(桶)外不得倾倒垃圾,清扫员要及时清运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整洁。(7)严格控制生活和工作场所的蚊、蝇、蟑螂、鼠类等病媒生物密度,并达到规定的要求。

(8)建立本市场发生紧急疫情时的应急预案,并重点做好预防工作。(9)市场成立卫生监督小组,对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管理者通报,以便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有限公司

2015年7月

下载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1、猪场实行封闭式饲养与管理,所有人员、车辆、物品仅能经由场大门生产区大门出入,不得由其他任何途径进入场区。 2、场大门设置专职负责监督人员、物流的出......

    卫生防疫总结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总结会议召开前期以及进行中完成了如下工作: 1.2月1日开始,开始了解驻地委员、工作人员用餐及住宿安排情况,对驻地进行了......

    学校食堂卫生防疫)

    关于对学校食堂卫生防疫、食品检测的实施方案 1.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2.学校集体食堂要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餐饮......

    卫生防疫制度汇总

    卫生管理制度汇总1、食品卫生安全主管领导责职制度为保证学院和学院食堂等食品经营场所管理、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加强对学院食堂和教师、集体用餐的......

    卫生防疫总结

    徐禅堂小学卫生防疫工作总结 我校的卫生防疫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全面深入地开展自查,现将防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卫生防疫工作总结

    郑州航空港区外国语小学卫生防疫 工作总结 我校卫生防疫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

    卫生防疫制度

    卫生防疫制度1、施工现场办公室内布局应合理,文件资料要分类存放,并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职工的宿舍要通风干燥,防止雨水、污水流入室内,不准设置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宿舍内......

    卫生防疫制度

    圩丰小学卫生防疫制度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