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从红色革命影视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北京联合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
从红色革命影视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姓 名: XXXXXXXXXXXXX 学 号:XXXXXXXXXXXXXXX 学 院: XXX 专 业:XXXXXXX 从红色革命影视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局部反映长征的某个阶段、某场战役、某个角度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例如由蔡继渭导演、古月主演毛泽东的《四渡赤水》;由林农导演、赵申秋主演周恩来,在四川泸定县境开拍的电影《大渡河》;由翟俊杰导演、唐国强主演毛泽东的电影《长征》都演绎得大气磅礴。在建党 80 周年之际的 2001 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由金韬导演的电视剧《长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还有《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姐妹》等等。其中《雄关漫道》尤为有名,填补了《长征》系列影视与中央红军不同的长征时间与路线的另一段长征历史的空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长征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尖锐反映。然而对于当今中国人,过去了 70 余年的长征是一段陌生的历史,那似乎是传统教育中一场模糊和朦胧的记忆,或者说是记忆中一些零星的片断,散落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很难再把它们完整地拼凑起来,在头脑中连缀成一部史诗般慷慨雄壮的乐章。更多的时候当我们提起长征,更像是提起了一个概念,一个消逝在岁月中的历史事件,一个距离我们遥远的时代,一支似乎与我们毫无关联的艰难跋涉的队伍。电视连续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系列影视弥补了我们记忆中的这段空白,它是一部全面、真实、生动、感人的教科书,当我们翻阅它的时候,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了[1]。对那段渐行渐远悲壮非凡的历史风云,只有用影视作品形象才能直观地再现在当今的中国人眼睛里,才能更加深深地懂得长征的意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
电视连续剧《长征》给人第一印象是它的史诗之美。实事求是地说,今天,除了党史研究工作者之外,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不太熟悉。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拍摄相对全面地反映长征的电视剧,在银屏上提供了一部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2]。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提出长征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为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播下了许多优秀种子,影视剧为全中国人民激情演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美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一样,长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3]。毛泽东思想在长征时期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创造性中国化的结果。长征胜利之后,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共产党推翻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最终在实践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在红色革命经典影视剧中激情演绎
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形象地再现长征等革命历史风云,让中国老百姓在家喻户晓的艺术载体中既娱乐休闲观赏,又在历史风云的演绎中“润物细无声”地感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艰巨性与残酷性,而这样一种最好的艺术载体恐怕莫过于影视作品,这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被中国人民接受。
毛泽东等一批革命领袖虽然有他们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但他们作为个体的生命,具有人类的共性,伟人也有七情六欲,伟人也有儿女情长。基于这种认识,《长征》等系列经典影视塑造领袖形象平民化特色,让中国大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代伟人们其实与寻常人一样,伟人并非与大众遥不可及,这样就更加容易使观众们在赏心悦目的剧情中感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是如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长征》在领袖人物形象平民化塑造上,采取以剧润史,因剧生事的原则,但最终的叙事目的不仅仅在于展示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以史塑人”。该剧依据长征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借助各种通俗化的艺术表达手段,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塑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英雄伟人形象,而英雄主题的通俗化表达,则成为该剧人物塑造的显著特色,并超越了以往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该剧两条线索“中共党内斗争”、“国民党派系斗争”,浓墨重彩地从各个方面着力刻画“逆境中的毛泽东”,将过去神话式的领袖形象平民化,于生活的常情常理中展现毛泽东身临困境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伟人情怀,挖掘伟人身上所具有的豪情、诗情、人情等丰满的性格特征和深邃的审美品格,并以平民的视角拉近英雄和常人的距离。这里的“毛泽东”形象就克服了以往作品中单纯的神话色彩,通过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和特有历史氛围的艺术营造,精心雕琢了他赢得红军指挥权的坎坷路程,全面开掘了毛泽东在特定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超人军事才能、文化内涵和人性光辉[4]。这种人性光辉是毛泽东作为领袖平民化形象塑造的内在依据,是艺术作品真实性的表现,也是毛泽东等伟人们亲切可感、可知、可爱之所在。
编剧王朝柱在《长征·前言》中说,长征追求“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品格”。电视剧《长征》得到广大观众广泛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主演毛泽东的著名特型演员唐国强具有高超的演绎能力,他追求演出形神兼备,且更着力于神似。扮演周恩来的刘劲、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蒋介石的陈道明,在《长征》的演出之中,较他们以前的影视作品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在领袖形象平民化的开拓方面,这些著名演员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和卓越的追求。
毛泽东作为父亲,他像平常百姓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子毛毛。导演用一种平民角度与历史巨人平等交流,着力刻画毛泽东的和蔼可亲。长征途中,贺子珍将新出生的儿子送给老乡,小毛毛又下落不明时,毛泽东在门槛上孤独的背影,折射出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悲伤形象。还有一幕更为感人,毛泽东在农家小院学习《反杜林论》时,儿子毛毛爬在他的背上大喊大叫: “我要骑马,我要骑马,驾驾驾!”毛泽东父爱浓烈地躬下身子,让毛毛爬在他的背上“骑大马”。毛泽东作为丈夫,在贺子珍为保护伤员负伤后,策马看望昏迷中的妻子,伤心地哭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毅然下马抬起担架,他发誓要与子珍共存亡,哪怕是抬,也要把子珍抬到目的地。当腊子口一战,红军上千人壮烈牺牲,毛泽东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着苍天喊道: 人民是我们的活菩萨!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平民领袖,这就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大救星”。
长征之路就是从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具体探索。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中心城市暴动,夺取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中国恰恰相反,由于敌我力量极其悬殊,农村又是反革命传统统治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相继失败之后,率领残存的红军开进连绵起伏的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万里长征。毛泽东等领袖们逐步在长征途中及长征之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5]毛泽东这句话就是表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必须推翻的三座大山,革命对象明确具体,就是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电视连续剧《长征》形象再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历史。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全体劳苦大众利益;国民党代表三座大山势力,是剥削阶级的代表。毛泽东建军初期就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长征》最明显的主要线索,是中央红军长征、国民党中央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中央红军的长征突围,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种种故事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都在这条主线上展开的。蒋介石指挥薛岳率领中央军督促西南各省地方军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是第二条主要线索。这些不同线索在画面上的交替叙述,激烈的战斗和舒展的生活交错再现,让观众在故事情节的一张一弛中,领略到影片“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6]。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线索,都是紧紧围绕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搏斗,这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在中国革命层面真实的实践。中国不同于俄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败,表明中国照搬十月革命暴动的革命路线的破产,万里长征走的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农村成功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
《雄关漫道》也成功地塑造了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等领袖平民化的形象。在表现贺龙这个传奇人物时,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一面,更着力挖掘其丰富细腻的性格特征和心理世界。对待老百姓和红军战士,贺龙如亲人和朋友一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得知警卫员邦娃子的死讯,他又一次泪流满面。人物群像的塑造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在塑造和演绎这些人物时,始终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注重挖掘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深厚感情。岳林盛率领的 31 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伤亡惨重,仅有90 多人归队,在慢镜头和悲壮的音乐声中,他们相互搀扶着从远方走来,浑身血迹斑斑、伤痕累累,但他们的步伐依然坚挺,斗志依旧昂扬,经过战火洗礼的红旗毅然在高高飘扬[7]。长征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红军与代表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帝国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军队的殊死厮杀。
我们从《长征》、《雄关漫道》等经典影视作品中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国社会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缘由与历程,从而更加感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中国化。恩格斯曾经指出: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8]从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可以得知,阶级斗争学说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条重要线索。
二、马克思主义在红色革命经典影视剧中大众化、时代化
纪录片和文献片必须纯客观再现历史真相,不能有任何艺术虚构。电视剧稍有不同的是,它既是反映历史的作品,就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但同时它又是一部文艺作品,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艺术要求作品有生动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因此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重大事件忠实于历史,次要人物和情节可以虚构。这样既有宏观上的把握,也有具体情节的描写,做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郑伯农精辟论述: “《长征》把历史的艺术结合得很到位。观众看了之后,觉得它既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十分富有艺术感染力。它当然首先得益于长征这个题型的生动。历史上的长征本身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它是一曲极富魅力的悲歌和凯歌。但光有这一点还不够,两者结合得好,得益于创作者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得益于创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理解。所以,他们能够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进行提炼、加工和锻造。如何把历史真实和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如何把‘史学’和‘美学’结合起来,《长征》在这个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1]经典影视作品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全融合,让观众在艺术的欣赏和熏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长征这段历史,更加形象地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完成其基本的叙事职能的同时,总是力求有意识地在其视听语言中融进尽可能的“言外之意”。《长征》打破了惯常的影像叙事的窠臼,自觉地赋予影像以思想和灵魂,在缜密设计的移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生动而颇有意识地叙述了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金韬导演充分运用电视拍摄技术手段,在以跟随运动为主导的影像风格下,适时而动,适时而止,镜头的张弛无不与人物、事件的松紧相关,影像成为叙事工具,更成为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有力手段。比如在第五集中,彭德怀和林彪分别率领红一、三军团血战湘江两岸,保卫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顺利通过湘江,两军团血战三天,死伤惨重。然而中央和军委两个纵队仍旧迟迟不能到达湘江岸边,情势非常危急。镜头拉向中央军委临时指挥部,周恩来、叶剑英等三人快步走来,和朱德一起商量应敌之策。在这个长达四分钟的段落里,没有出现过一次分切,完全借助摄影机的运动和人物关系的周密调度,同时借助景框所带来的出画入画,将大敌压境、红军危在旦夕的紧张气氛及军委领袖处变不惊、果敢决断的将帅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4]。广大观众在这扣人心弦的剧情中,逐渐理解《长征》的“言外之意”———那就是革命领袖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鏖战,在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斗争的炮火中浴血挺进,长征的险途,就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实行本土化,必须取得“中华民族形式”。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言论,都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论,就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王明这个当年莫斯科大学校长米夫的“座上宾”,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材生”,对《资本论》了如指掌。然而他回到中国,死搬教条马克思主义,要求红军采纳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暴动的做法,结果导致三大起义相继失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此使中国革命遭受沉重打击。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归结为“与时俱进”,把治国治党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三个代表”。他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9]。为了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广大百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长征》、《雄关漫道》等电视连续剧就是运用现代传媒技术,让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风云的再现中,逐渐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当年为了解放全中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逐渐感知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引了红军,走过风雨,走向了坦途。
在《长征》系列经典影视作品中,艺术家精心创作的革命歌曲,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四渡赤水》中的“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走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等歌词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响了红军战士解放全中国的心灵呼声,使马克思主义颇具时代化特色。
音乐和画面并行交融,景色和人物事件相互映衬,使《长征》影视抒情效果达到很高水平。1935 年 10 月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它作为片首曲,以响彻云霄的大合唱,随着歌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展开,与歌词相配的画面一一映现,把红军大无畏的豪迈气势表现得异常壮美。阿玉演唱《十送红军》,不仅作为片尾曲被反复歌唱,而且在影片中间也屡屡运用,在湘江激战时,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渡江,歌声骤然响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联想的空间,展现了军民的鱼水之情。在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时,阿玉的丈夫周团长等人先后壮烈牺牲,毛泽东、朱德前来向烈士们致敬,毛泽东让胡班长吹奏《十送红军》。在朱德朝天射三枪之后,伴着胡班长凄厉的号声,毛泽东咏出著名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歌声与行进中的画面又成为并行之势[6]。如今《十送红军》、《四渡赤水》、《长征》等不朽的革命歌曲常常被世人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纪念节日中进行大合唱,震撼祖国各条战线、感染各族人民,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要求: “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0]《长征》影视系列革命歌曲真正实现总书记“唱好主旋律”愿望,激发了广大群众发扬长征精神的爱国情感。
长征精神,今天并没有过时。我们还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而奋斗。正如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恰恰没有一枪一弹,后来有了军队也比敌人武力弱小得多;军事上压倒敌人是较晚的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赢得千百万群众的结果”[11]。我们从一曲曲嘹亮的革命歌声中,强烈地感受到当年红军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革命群众热切地拥护共产党,参军参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跟随红军出生入死打天下。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共产党依然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12]。
三、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中国化”,中国革命失败与胜利的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1972 年评论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长征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四渡赤水》、《突围乌江》、《长征》、《雄关漫道》等长征系列影视作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也最终能够使伤亡惨重的红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
长征起因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严重错误。博古、王明把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奉若神明”。三人团中,博古、李德不尊重国内实际情况,把共产国际指示奉为圣旨,盲目地遵从和执行。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到通道会议召开,博古掌握了红军的领导权,排斥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前四次反围剿的游击战略战术,把他们行之有效的正确作战方针抛到九霄云外,而且对不同意见的革命同志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残酷斗争和打压。这样一来,博古、李德对于红军真正可谓瞎指挥,致使根据地大片土地逐渐缩小,最后丧失殆尽,不得不进行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1931 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红色政权岌岌可危。中央最终被迫决定,由陈毅率领部分红军转战江南,主力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实力,战略转移西北延安。苏维埃军民从此进入险象环生的苦难生涯。
湘江激战,血染江河。八万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伤亡极为惨重,最终剧减为三万人马!在血的教训面前,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广大红军指战员痛定思痛,反思惨败教训,逐渐明白不懂国情与敌情的洋顾问李德教条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广大红军指战员对比长征迁徙前的四次反围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绩辉煌,逐渐明白毛泽东、朱德的指挥得当,用兵如神,领会到朱德、毛泽东对红军的重要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经过通道会议与黎平会议铺垫,遵义会议终于胜利举行,从此结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教条主义式统治,相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革命红军摆脱了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屡屡出其不意,创造了飞夺泸定桥、强渡金沙江等军事史册的光辉篇章。“三人团”中的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之前亲眼目睹了一个个血的事实和教训,对博古、李德越发不满,始终处于一种迷惘、压抑、痛苦的两难境地。这在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也预示着党内马克思主义中的教条主义统治的破产,同样预示着朱德、毛泽东为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治来临。
例如“黎平会议后周恩来向李德传达会议决定”一场戏。当周恩来、博古向生病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传达会议决定,遭到李德粗暴、蛮横的否决。周恩来压住怒火耐心地解释以说服对方,不料李德却出言不逊,蔑视和污辱中央政治局。具有“君子以厚德载物”品格的周恩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被深深伤害了。为了维护党和民族的尊严,他个性中长期被压抑、扼制的阳刚之气,似沉默的火山爆发出来: “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他拍案而起。不管他过去有多少难言之隐和迫不得已,这一拍,拍通了他与观众的心,也拍通了观众的理解和周恩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魅力!”[13]主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刘劲这些分析,可谓切中实情,他的创作真实地展示了长征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运用时出现的严重教条主义,及周恩来在教条主义横行之时,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有理、有利、有节的与李德的或明或暗斗争。周恩来在结束、废弃李德、博古中国教条主义,重新启用闲置的毛泽东以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扭转时局的关键作用。《长征》经典影视用艺术画面生动传神地教育广大百姓: 教条主义贻害无穷,这是任何空洞的说教无法比拟的,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之中。
经典影视《长征》、《雄关漫道》等作品,传达给中国人民的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长征精神。长征的征途充满大自然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大渡河、乌江、金沙江湍急的水流,横断山脉高山悬崖,吞噬人类的无底沼泽,英勇的红军战士发扬保尔·柯察金精神,超越生命的极限,与险途相抗争。他们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原始丛林,横渡了二十四条河流,翻越了一千座山,以豪情冲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赢得了胜利。德国友人王安娜称长征为“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是异常残酷的,没有克服千辛万苦的长征精神,无产阶级是不可能推翻三座大山的。红色影视《长征》等作品生动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毛泽东曾说: “依社会运动来说,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3]《长征》、《雄关漫道》等红色经典影视激情演绎了马克思主义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与规律。这实际上就是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杜绝教条,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才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红色经典影视《长征》、《雄关漫道》等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三件法宝。最显著的表现是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抛弃了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死搬十月革命教条攻打城市所谓的“成功经验”,恰恰相反而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解决几千年来农民渴望的土地问题,提出“人民乃胜利之本”著名论断。红色革命经典影视激情演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参 考 文 献] [1]郭嘉雯.《长征》启示录[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5).[2]周然毅. 史诗美·崇高美·人性美———评 24 集电视连续剧《长征》[J]. 中国电视,2001,(10).
[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婷.《长征》过后尽开颜[M]. 当代电影,2003,(2). [5]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317. [6]余炳毛. 浅谈长征的艺术魅力[J]. 武警学院学报,2006,(5). [7]张新英. 重写革命史诗,再现长征精神———评 20 集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J]. 中国电视,2007,(1).
[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52.
[9]江泽民.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01 -01 -11.
[10]江泽民.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0 -06 -29.
[11]顾海良,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N].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84.
[1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13. [13]刘劲. 在电视剧《长征》塑造周恩来艺术形象的感受[J]. 中国电视,2001,(9).
[14]余建飞. 论毛泽东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J]. 四川理工学院(社科版),2011,(4).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报告
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尤其是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农村劳务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将以“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为主题,深入海城市若干个乡镇,调查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方面,来分析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变化。关键词:改革开放 变化 衣食住行娱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1]特别是在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了提速阶段,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上去,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二、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随着的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意识、观念等都有着很大的提高,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发展、物质的不断健全都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胜利。以下将从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衣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低,物质缺乏,导致消费观念差。过去人们的穿着的颜色、样式都比较单一,材料比较粗糙,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由于普遍贫穷,人们的衣服基本上都说自己做出来的,所以质量不是很好,了补丁加补丁的现象随处可见。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颜色多彩化,样式多元化,面料精致化,现代人的衣着更加注重的是彰显个性和得体,由于服装品牌的增多,人们变得更加注重名牌,认为穿名牌就是好的。
(二)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低,食物匮乏,导致人们的温饱问题和营养严重不足。过去的人们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是吃好了。于是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打招呼的方式都是“你吃了么?”人们的食物基本上是一些粗粮和一些挖的野菜。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食物变得丰富多彩,食物材料多元化,精品化,现代人在吃饱的问题上不仅要讲究食物的色香味俱全,更注重的是营养的均衡,素肉搭配,绿色食品的出现更是人们所追求的高品质产品。
(三)住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低,建筑材料匮乏,导致人们的居住条件比较差。过去的人们所住的房子大多数都说一些四面透风的土坯房,草房,没有电,人们在夜间只能靠蜡烛、油灯来照亮,简陋至极,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建筑物变得丰富多彩,建筑材料多元化,精品化,于是出现了高楼大厦,精品小区更是人们居住的首选。人们不仅讲究住房的保暖,更提倡室内的装修,家用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四)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低,对于车的事,其实没车可做,如果家里有病人需要车子的话,那需要生产对的批准,大马车,那就不错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交通工具变得丰富多彩,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于是出现了空调车,更有了交通阻塞这一名词。
(五)娱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经济水平低,导致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为扭秧歌,二人转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新兴休闲文化阵地——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厅、网吧等文化阵地一一涌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赌博、毒品迷信等不良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变化还体现在多方面: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等。其次,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其中,三十年的十大学习热;汽车时代;不同时代结婚的三大件;政府法治“大提速”;两岸直接“三通”等细微处都能感受到中国民生的巨大改变。回顾过去这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要更加鉴定信念,更加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14级美术学1班
盛美
14830113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2013学年
第3、4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关于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实践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关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课程实践报告
在2013年5月25日,我来到大庆市铁人纪念馆和油田历史陈列馆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大庆铁人纪念馆我学习了很多关于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初步了解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形成时间和过程,在此我总结关于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实践报告。
在黑龙江省中西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白山黑水之间,那就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历世纪风云,伴祖国同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工业学大庆”,并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1981年,中共中央47号文件把大庆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1990年,江泽民同志把大庆精神进一步阐释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石油会战的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作为大庆人和石油人应不断深入地学习、实践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不仅需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
大庆精神是我国石油职工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并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心系祖国、奉献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开发好、建设好大油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并断言,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朱德总司令忧心忡忡地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啊!”
面对如此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工业该怎么发展?道路在哪里?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石油勘探重点要从西部向东部转移。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大同镇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建国十周年大庆,就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结出的硕果,印证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大油田,怎么把它拿下来呢?当时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这让西方国家再次认为,离开他们,我们中国人根本就开发不了这样的大油田。
深入、系统地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后,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油田开发初期的艰苦岁月,油田工人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想到这些我不由的肃然起敬,老一代石油人,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状态,战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种种无法想象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打下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坚实基础,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使梦想成为现实,使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石油人的特色文化和传承不息的精神动力。这一切正是一代代石油人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所换来的。
铁人说过:“干革命,就会遇到困难,有困难就要去斗争,这不是看戏,不是下馆子。国家缺油就要把油搞出来。要搞油就会有困难,你不去斗争,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不就是个死么?我是豁出来了,只要上午拿下油田,下午倒在钻台上也是痛快的!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就像打仗一样,不能退下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对照铁人找差距,作为新时期的石油人,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要争创一流、精益求精,创造更加优秀的业绩。我认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三点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一是责任感,二是精神头儿,三是奉献劲儿。
大庆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原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说,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队伍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要有志气。这三股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当恶劣。石油会战又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许多工地和井场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给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连绵不断的雨季,没有浇灭工人的会战热情,他们说:这次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就是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停!油建有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失去联系,困在野外。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艰难的7天7夜。
大庆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要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天冷,冻不掉我们的决心;地硬,硬不过我们的干劲。会战队伍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全员过冬突击战。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全战区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以保持油水温度。地震工人破土勘探,钻井工人冒雪打井,采油工人坚守井场,确保油流欢畅奔涌。工人们说: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
听着这些令人激动地事迹我思绪万千,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庆人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挖掘内部规律,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次,要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也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应当带头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要努力做到以牢固的思想政治理念指导实际学习工作。要提高素质,积极拓宽思路,在方式方法上勤下功夫,不断加强个人素质。要取长补短,加强同先进人员的沟通学习,深入剖析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定期交流思想。
二是要求认真务实,扎实学习。我认为,“创业”在大庆精神中有着鲜明的实践特征,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干的精神!铁人王进喜曾说过:“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因此,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干负责任的事,负责任地干事。要在任务面前,困难面前,不惧不退,不等不靠,挺身而出,知难而上,敢打敢拼,像铁人那样去创业,去努力学习,去艰苦奋斗。说到底,就是要干,要大干苦干、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学习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学习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是在工作中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要自觉以“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为己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攻坚啃硬、勇挑重担,越是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越要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要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在困难面前树立顽强斗志。在矛盾和困难面前,要敢于正视困难,勇于顽强拼搏,善于破解难题,在攻坚克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大庆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实现大庆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庆铁人后代中的一员,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新时期的大庆人,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时期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让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大庆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3年5月28日
东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11-4
李忱
110601140416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 2011 —2012学年
第3、4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偶像的变迁
偶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中国人的偶像变迁中,我们可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变化。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偶像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岁岁年年,他们留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偶像,五六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等,七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陈景润、邓丽君等;八十年代标志性偶像是张海迪、中国女排、港台明星等;九十年代的标志性偶像是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等。偶像的变迁能大致发映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那个时代的背景。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现分年代概述下他们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偶像伴随着一代代的人成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邓丽君,上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北岛、三毛,上世纪90年代的罗大佑、崔健、周星驰,新千年以后的“小燕子”、超女、周杰伦、姚明、刘翔、“许三多”……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当前的青少年多崇拜艺人,那么如果将时光分别回到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各个年代中的青少年又崇拜哪些偶像呢?
上世纪70年代
陈景润、邓丽君风靡一时
在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陈景润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科学的无比热情。在陈景润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领域。当时的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做什么时,大多会坚定地回答“长大当科学家”。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陈景润都是年轻人们的精神偶像。
另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邓丽君,他的歌曲在当时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人们从邓丽君那里得知原来歌曲还可以倾诉个人情感。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厌倦,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向往,从而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广泛流传。
八十年代
一个响亮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传遍了神州大地,激起了无数青年人的崇拜与向往,那就是张海迪。张海迪虽然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知觉,却依靠顽强毅力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学习外语,学习中医治病救人,写小说、画画……她那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投身于改革开放洪流中的年轻人,鼓舞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张海迪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升学、就业、理想、前途等困难和矛盾,正是许许多多青年人所真实面临着的。因此张海迪作为偶像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她鼓舞了整整几代中国青年去努力、去奋斗,去战胜困境。与张海迪同时代激励青年人顽强拼搏的另一偶像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女排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争得了世界级的荣誉,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无数青年人的奋斗激情,女排姑娘们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民族英
雄和偶像。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大陆,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周润发,beyond,张雨生、费翔等等。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他们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九十年代中后期,最能体现青少年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的偶像是周星驰,周星驰因为一系列搞笑无厘头电影深受青少年欢迎,《大话西游》成为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经典。周星驰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情绪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压力。周星驰被被追星族们称为“星爷”。实际意义上周星驰或许不能称为偶像,因为他一直是一个“搞笑”的小人物角色,与传统的偶像形象相差太远。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走向纵深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精英式价值观日益式微,全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在全球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下,青少年们的偶像也被娱乐工业商业化生产着,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里除了反叛和娱乐,找不出更显著的符号。
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文化娱乐方式,也改变了娱乐明星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除了传统包装方式生产的明星外,互联网造就的一批网络红人吸引青少年追逐模仿,互联网促成了草根明星的崛起,也使偶像进入“秀”时代,只要你敢于惊世骇俗、标新立异“秀”自己,你就能成为明星或偶像,因此许多明星也利用互联网不惜各种手法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互联网的炒作便捷性使各类娱乐偶像“走红”期缩短,也加剧了青少年追求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伴随着秀场的蔓延,一批批新生代偶像诞生了,与网络红人成名的“秀”自己路径相似,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利用与网络互动,通过“真人秀”来谋求一夜成名,“超级女声”是其中代表。超级女声打造的偶像李宇春们引发无数少男少女们疯狂的追星热潮!“超女”、“快男”自不必说,娱乐圈成了偶像发源地,体育界也成为偶像高产行业,姚明、刘翔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粉丝一族”的出现也让一批人成为专业追星族,在喧嚣中,很多人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新一轮的偶像会是谁?
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类进化历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必经的历史阶段。人格的社会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人格偶像崇拜,人格偶像阶段以及独立人格阶段。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偶像也是一种精神激励,和精神追求,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激
发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使我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迁移,人类的思想在不断的进步,将会把偶像的崇拜上升到更高的一层。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对知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有志向并有良好的自身修养。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教学大纲
一、实习课程编号: 3200031
二、实习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2学分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actice)
三、预备知识:已修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
四、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五、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成果;引导学生运用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学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加深对党和国家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实践和调研中培育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内容、知识点及安排
1、本实践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基本要求说明(2学时)
2、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学时)
3、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及撰写调查(实践)报告(22学时)
4、总结和交流(4学时)
七、教学仪器设备
多媒体教室基本设备
八、指导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指导》,本校自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郝大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九、考核方式
考试采取提交社会调查(实践)报告的方式,社会调查(实践)实践报告要求3000—5000字,内容除调查报告正文外,还应涵盖社会调查的过程、方法、基本数据(包括文字、语音、图像、图片等)等资料。
课程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调查(实践)前的动员、授课和总结交流的出勤,占总成绩的20%;另一部分是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占总成绩的80%。成绩采用百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