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改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读写“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并体会它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征》、长征路线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课件。学生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板书课题)
二、忆长征,开启长征路。
1.提起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交流手中准备的资料)
2.教师梳理小结长征的历史背景。(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话长征,亲历长征路。1.自由读诗,初步感知。2.细读诗句,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等闲”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逶迤”是什么意思?你心目中的五岭什么样?(2)“细浪”指的又是什么?(简笔画)(3)“磅礴“是什么意思?泥丸指的又是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金沙”指什么?“崖” 指什么?“云崖” 指的又什么?(2)拓展“巧渡金沙江”的故事。(3)“巧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最得意的一笔,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心情更是激动万分,诗中哪个字能体现毛泽东的这种心情呢?(暖)
(4)我们一起来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配音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读了尾联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开颜” 是什么意思?“尽开颜”呢?(3)“三军”指什么?(4)指导朗读。(5)总结:《长征》这首诗毛主席以简洁的语言,豪迈的气势个松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乐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唱长征,传承长征魂
1.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曲家把它谱成一首气吞山河的歌曲,让我们一同欣赏。
2.播放《长征》歌曲。3.学唱这首歌曲。
激情升华: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7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红军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读书,看有关长征的历史,读毛主席的诗词、传记,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五、学长征,追寻长征路
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2.结合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搜集主要的红色景点的资料。
3.搜集长征故事,举行长征故事会。4.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知识。2.准备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 2.揭示课题。
3.播放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影像。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4.盛大的场面令我们震撼,这样的场面用文字将怎样描述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
①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②检查读书,正音。
③关于这场大典,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等)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典场面的宏大热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开国大典包括哪几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些感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4)指导朗读
2.感受典礼的场面。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3.感受阅兵式的盛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阅兵式场面宏大?
(3)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4)讨论。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B、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感受群众游行的盛况(1)自由读课文
(2)画出描写场面热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3)人们在游行过程中的高呼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指名读课文。2.“两股洪流”指什么?
3.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八、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59年前,美国政府派兵悍然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约有12万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板书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这节课,我们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2.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段。3.交流感受毛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时的内心世界。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分别是谁发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默读5~7自然段。画出毛主席作抉择的语句,仔细体会。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5.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你从毛主席的批示中知道了什么?
点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及含义。
四、总结升华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
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
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五、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毛泽东主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六、阅读拓展,练习提高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
(3)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4)完成《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十七小学
李云
一、教材内容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体态优美,奔放有力,狂放不羁。伟大的性格,坚毅进取的精神使它成为自由奔放的象征,文明崇高的化身。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选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课文。编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来选编课文。本单元由一篇说明文、一篇散文、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自由体诗歌组成。其中陈树青的《天马》是一篇说明文,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诗》是古诗,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散文,李幼容的《马背小学》是一首现代诗。选编的这些课文,不论是古代作品,还是当代作品,作者们都以自己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来状物抒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马的外形特点:静态中的马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苍劲有力;动态中的马如“山洪奔泻”般雄伟壮阔,气势恢宏。无论是哪一篇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马的亲切、热爱、敬仰之情。“语文天地”安排了“畅所欲言”,积累带有“马”字的成语,讲讲“马”的成语故事。“初显身手”,是一个查找关于马的艺术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习作方面,写关于马的习作,设计了三个题目,有写实的,有想象的,有的是有关“马”的作品的介绍,有的是故事的叙述,体裁不限,自由拟题。这些题目都与单元主题、所选的课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有密切的关系,是有源之水,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写得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能做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主要说明方法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的能力。因此通过自学及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学生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加强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认字18个,写字29个,要求会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会运用;理解关键词,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2、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有关“马”的词语和成语。
3、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做摘录笔记,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5、学写简单的提纲。
6、完成“笔下生花”,引导学生互评作文,悟出写评语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
四、教学重难点:
1、单元重点: 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难点: 通过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总课时:10课时 《天马》:2课时 《古诗二首》:2课时 《巩乃斯的马》: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作文课: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六、下面以《天马》一课为例谈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材简析:《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表现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2、因此教学中,制定以下本课学习目标: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列阅读提纲,知道课文的大体思路。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知识目标)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开展阅读进行学习。(能力目标)理解天马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5)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3、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以上训练教学目标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说明文的特点,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学中,我重点将引导学生体会“马踏飞燕”的奇特艺术想象力,欣赏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同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们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想到它的象征意义。
4、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5、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6、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
鉴于五一班我教了两年,对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知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积累的不同,部分学生积累较好,也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贫乏,为此我确定本期“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做扎实。达到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预习课文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示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本单元主题是马,提起马,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或者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马强健、彪悍、忠诚、善良,更因为它蓬勃向上,勇往直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马的课文,题目是《天马》,大家齐读。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3]课文几个自然段?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目标: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齐读。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认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激发爱国热情。
(4)、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并学习写简单的提纲。
(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作者陈树青是怎样介绍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一)。(首先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自学2分钟,交流3分钟)快速自由读课文2——6节,思考:
【1】“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是什么?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这件青铜雕塑珍贵吗?从哪看出来?
2、小组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
2、老师点拨。
(1)、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及天马的历史价值)第1节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开门见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第2节写什么?写天马的艺术价值。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从天马标志的来历、天马的出土时间、历史价值来写。)——哪些词写出了天马的非同凡响、特殊地位?找出后并用着重号标出来。
*出示重点句:“它是我国……杰作。”指导分析读。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件青铜雕塑的珍贵。)
3、感情朗读。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豪、兴奋之情。
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反馈目标。
第二课时
一、揭题示标
1、板书课题,继续学习看《天马》
2、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天马”外形特征并展开想象。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原因;体会并说出文章表达的情感。•(4)、学习本课 的写法,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继续学习写简单的阅读提纲。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为什么我国旅游局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天马是什么样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找出重点词语并标出来。(3)课文第4、5自然段写什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找出并标记下来。
2、学生小组内自学、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老师并点拨。
(1)、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 流一下。
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2)、学习3——5节,思考:天马是什么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健美。“神形兼备”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轻盈”“健美”“昂首”等调词语,结合图片,想象、感受天马的形态美,精神自由,与众不同,很特别。)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整体——部分)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知道天马形态美)(3)、第4、5节写什么?(写天马“高超”的构思。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结合插国感“凌空”的意思,体会这种凌空状态的平衡是多么神奇。)感情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2、老师并点拨 这节写了什么?(写天马的名称。)“马踏飞燕”的称呼好不好?(它形象又优雅。)那为什么用“天马”取而代之呢?(原因:(1)“飞燕”不合乎实际,龙雀不是燕子。(2)“龙雀”的说法虽和古书吻合,但不敢肯定。(3)“龙雀”是风神,飞行快,马却赛过它,所以命名“天马”更合适。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3、感情朗读--*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2)、小结:
(3)、学习第七节,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教师小结,归纳中心及写作方法。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以一带多”,学习丛书。
3、反馈目标。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习作
1、本单元习作——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如果你生活过农村,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有关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匹马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4).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2、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几种表达方法,收集了有关马的故事,成语,以及有关马的工艺品、特产等。但由于城市的孩子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如果只让学生围绕书上给的两个习作题目来写的话,很多孩子无话可写。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为孩子们提供了三个参考题目,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打消习作时的畏难情绪,3、习作要求:
A、语句通顺,尽量避免错别字,努力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B、有条有理、有详有略,能表达自己对“龙”的感情。C、反复修改,可自己修改,再请同学帮着修改。
4、习作设想:
A、结合“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中学生收集资料,除了学生收集,教师也可提供一定的资料,比如有关马的工艺品等。
B、指导学生先列习作提纲,然后按照提纲提示的内容和表达顺序想想自己怎么说,在说的基础上再写。
C、写“马”的工艺品、特产、地名时,要求学生展开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可以用记事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
D、学生写出草稿后,教师要组织交流、修改,将提纲和作文对照、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改和互改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水平。教给学生修改作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改。改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词和标点;第二步,增、删。增加一些优美词句,删去重复啰嗦、无关紧要的词句,力求文章描写准确;第三步,补,可以针对文章描写或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一段一段的补充,使文章具体生动。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读写“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并体会它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征》、长征路线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课件。学生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板书课题)
二、忆长征,开启长征路。
1.提起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交流手中准备的资料)2.教师梳理小结长征的历史背景。(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话长征,亲历长征路。1.自由读诗,初步感知。2.细读诗句,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等闲”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逶迤”是什么意思?你心目中的五岭什么样?(2)“细浪”指的又是什么?(简笔画)(3)“磅礴“是什么意思?泥丸指的又是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金沙”指什么?“崖” 指什么?“云崖” 指的又什么?(2)拓展“巧渡金沙江”的故事。(3)“巧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最得意的一笔,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心情更是激动万分,诗中哪个字能体现毛泽东的这种心情呢?(暖)
(4)我们一起来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配音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读了尾联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开颜” 是什么意思?“尽开颜”呢?(3)“三军”指什么?(4)指导朗读。(5)总结:《长征》这首诗毛主席以简洁的语言,豪迈的气势个松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乐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唱长征,传承长征魂
1.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曲家把它谱成一首气吞山河的歌曲,让我们一同欣赏。2.播放《长征》歌曲。3.学唱这首歌曲。
激情升华: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7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红军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读书,看有关长征的历史,读毛主席的诗词、传记,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二、学长征,追寻长征路
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2.结合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搜集主要的红色景点的资料。
3.搜集长征故事,举行长征故事会。4.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知识。2.准备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 2.揭示课题。
3.播放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影像。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4.盛大的场面令我们震撼,这样的场面用文字将怎样描述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
①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②检查读书,正音。
③关于这场大典,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等)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典场面的宏大热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开国大典包括哪几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些感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4)指导朗读
2.感受典礼的场面。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3.感受阅兵式的盛况(1)指名读课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阅兵式场面宏大?
(3)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4)讨论。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B、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C、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4.感受群众游行的盛况(1)自由读课文
(2)画出描写场面热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3)人们在游行过程中的高呼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指名读课文。2.“两股洪流”指什么?
3.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三、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59年前,美国政府派兵悍然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约有12万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板书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这节课,我们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2.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段。3.交流感受毛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时的内心世界。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分别是谁发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默读5~7自然段。画出毛主席作抉择的语句,仔细体会。(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5.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你从毛主席的批示中知道了什么?
点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及含义。
四、总结升华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
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
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五、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毛泽东主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六、阅读拓展,练习提高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
(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3)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4)完成《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文本理解: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气势磅礴,特色鲜明。
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多样的手法,广阔的境界──颔联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这是“扬”,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这是“抑”,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巧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巧妙的对比,无限感慨──颈联中的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朴实的语言,欢腾的心态──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品读全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而且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长萦脑际,经久不逝。
一、人数之多。课文中多次提到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②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三十万人做出统一整齐的动作,该是何等壮观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真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二、场面之大。开国大典的场面分四个:一是入场。为了参加开国大典,群众很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天空门广场。人们“擎”红旗,“提”红灯,进入会场;工人一下火车直奔会场;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到会场。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表明隆重、热烈。二是大典。大典包括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情绪,空前团结的新气象。三是阅兵。整个阅兵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无可言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强大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如此强大,战士如此威武,他们的嗓子喊哑了,巴掌拍麻了,也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欢喜之情。四是游行。游行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由这四幅画面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不同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
三、时间之长。大典从“下午三点整”开始,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历时六个半小时,其中仅检阅一项就长达“两个半钟头”。如果把群众在早晨六点钟入场和群众队伍游行结束的时间算在内,在大典的举行时间可谓长久空前。
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泽东鲜明的个性风采。
一、生动传神的外表,以反映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首先看看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这活现了此时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次看看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刻画出了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的种种动作细节,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然后看看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神态细节描写,活现出了主席此时复杂的内心,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总之,这些生动传神的外表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真实细腻的心理,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内心活动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善抓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教学建议: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借助本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安排,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通过综合实践,走近伟人
在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建议开展一次“走近伟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诗词和书法上的造诣等,为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做好铺垫。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有:名人眼中的毛泽东、影片欣赏、知伟人事迹、诵伟人诗词、开展“走近伟人”读书周、我眼中的毛泽东。这些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2—3项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与伟人的距离逐步拉近,在自我的探索实践中领略伟人的风采,有效地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依托文本感悟,走近伟人
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近伟人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在揣摩细节描写中感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而恰恰是这些细节表现了伟人的精神品质。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感受品质,如何掌握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主席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进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悲痛”“矛盾”“坚决”几个方面体会主席的内心感受,可按以下板块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3)交流主席内心世界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展开想象,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连起来写一段话。(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交流、想象、仿写等方式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将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二)在视频欣赏中感悟 《长征》诗中一个“寒”字表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难,从而也从侧面表现出他们的革命精神,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个“寒”呢?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所以,我借助视频组织教学: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泸定桥,看着它,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寒”? 生:感觉寒气逼人、心惊胆寒。„„
师:这冰冷的铁索和滔滔的江水就足以让我们心惊胆寒。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诗,读到你感觉到害怕,感觉到冰冷再停下来。(生反复诵读。)
师:这里的“寒”仅仅是地形之寒吗?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有更深的体会。(视频播放。)师:现在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吗? 生:这画面让人感到悲壮。师:这是悲壮之寒。
生:这次战斗真是惊心动魄啊!师:这是惊心动魄之寒。„„
师:让我们再次诵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像这样借助视频帮助感悟文本的方法在其他几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引用,如《开国大典》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和检阅部队的情景,《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听到噩耗时的那神态和动作展现等。
(三)在拓展阅读中感悟
从本单元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适度拓展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让学生阅读《特殊的毕业证书》了解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长征》时选择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课堂上学生通过不断地吟诵这段文字感受长征的伟大。在教学完《开国大典》后提供以下网址让学生课后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 中华颂-开国大典:http://l 开国大典秘闻录:http://extend.hk.hi.cn/personal/daikang/junshi/wz121.htm 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http://www.xiexiebang.com/356/z16交流平台安排的第三个方面内容是对整册书的回顾,所以,教学时将其省去,与总复习结合。毛泽东是怎样的人其实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仅仅了解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对毛泽东各方面的成就能说出一二,所以在交流这方面的内容时向学生强调一点:抓住你认为毛主席最了不起的一个方面进行反馈。于是学生就从“伟大的领袖”“著名的诗人”“伟大的书法家”“伟大的军事家”等内容入手谈所了解的毛主席。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毛主席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复习资料
词语
远征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按照
预定
排列
波浪
爆发
诞生
奋斗
庄严
宣告
欢呼
电钮
肃立
瞻仰
肃静
漂浮
选举
骑兵
高潮
次序
光明
磅礴
拟定
地域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操劳
严肃
石碾
干扰
诚恳
簸箕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笤帚
局面
乐呵呵
万水千山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拼音
正(zhēng)午
踌(chóū)躇(chú)
石碾(niǎn)
只等闲(xián)
奔赴(fù)
磅礴(bó)
笤(tiáo)帚 擎(qíng)着
逶(wēī)迤(yí)
瞻(zhān)仰
旮(gā)旯(lá)
沏(qī)茶
拟(nǐ)定
殉(xùn)职
排山倒(dǎo)海
远征难(nán)
诞(dàn)生
岷(mín)山
尽(jìn)开颜
钮(电钮)
爆(爆发)
效(仿效)
防(防止)
副(一副牌)
仿(仿佛)纽(纽扣)
暴(暴雨)
郊(郊外)
妨(妨碍)
幅(一幅画)
拂(吹拂)扭(扭动)
瀑(瀑布)
校(学校)
仿(仿照)
薄(薄冰)
岷(岷山)
闭(闭口)
征(长征)
度(欢度)
崖(山崖)
礴(磅礴)
眠(睡眠)
闲(空闲)
证(证明)
渡(渡江)
涯(天涯)
合适的词
细细端详
迎风招展
鼓舞奋斗
缓缓进场
舞着火把
挺着胸膛
擎着红旗(灯)高高耸起
瞻仰国旗
按动电钮
徐徐上升
提着红灯
探着身子
冒着危险 宣读公告
宣读命令
强忍悲痛
整整齐齐地前进
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
紧锁的眉头
热烈的欢呼
排山倒海的掌声
无限的眷恋 醒目的大字
飘拂的声音
黯然的目光
预定的地点
五颜六色的火花
不断的鼓掌
雷鸣般的掌声
端端正正地敬礼
不断地欢呼(挥手、高呼)
一支一支的吸着烟 千万万的灯火
夜以继日地探索
吱吱扭扭地挂了起来
欢跃的心
近义词
磅礴(雄伟)
等闲(平常)
率领(带领)
宣告(宣布)
检阅(检查)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庄严(庄重)
鼓舞(鼓励)
诞生(产生)
欢跃(欢腾)
飘拂(飘动)悲伤(悲痛)
安慰(问候)
踌躇(犹豫)
繁忙(忙碌)
眷恋(留恋)
破格(破例)
商量(商议)
耽误(耽搁)
干扰(打扰)
诚恳(诚挚)
旮旯(角落)
转移(移动)操劳(劳累)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端端正正(工工整整)
反义词
逶迤(笔直)
挺立(弯曲)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诞生(毁灭)
悲痛(欢喜)
尊重(轻视)
安慰(责备)
繁忙(清闲)
商量(独断)
诚恳(虚伪)端详(扫视)
特殊(一般)
端端正正(歪歪扭扭)
词语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大渡:指大渡河。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细浪:小浪花。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干扰:扰乱。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操劳: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诚恳:真诚而恳切。
沉思:深思。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端详:仔细地看。
特殊:特别,与众不同。
句子
把反问句改陈述句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局面。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我们吃的穿的,没有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填空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4、《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句子理解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3)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之情。(4)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课文简析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课文梗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