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

时间:2019-05-14 05: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

第一篇:《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

《武士道》读书笔记

读了上一本《日本论》之后,我又拿起了这本讲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书,有人说武士道精神也可以算是日本的精神,所以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必不可少。

《武士道》内容为武士道的起源及渊源、武士道的特性及训条、武士道对民众的影响、武士道影响的持续性和永久性几大部分,其中“武士道的特性及信条”最为详细,章节包括《义》、《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仁——恻隐之心》、《礼》、《诚》、《名誉》、《忠义》、《武士的教育和训练》、《克己》、《自杀及复仇的制度》、《刀——武士之魂》,是本书中阐述最为详细部分。纵观这许多特性训条,我个人认为,武士道的精神内核,宁勿说是本质动力,或许只是一个“耻”字。单就“廉耻心”,作者仅在《名誉》一章展开过论述:“廉耻心是在少年教育中所应培养的最初的德行之一”。接下来讲“名誉”时则说:“对耻辱的恐惧极大„„甚至每每带着病态的性质。在武士道的训条中一些看不出来有任何值得肯定的行为,却可以名誉之名而做了出来”;“名誉——往往不过是虚荣或世俗的赞赏——则被珍视为人生的至善”;甚至“如果能得到名誉和声望,就连生命本身也被认为没有价值。因此,只要认为比生命更珍贵,就会极其平静而迅速地舍弃生命。”

简单的看武士道精神似乎是一种面对一种公共耻辱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同时这并不是日本独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武士道”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并不是日本特有的东西,这里所谈到的所有内容,都只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些早已存在的体系的延伸。正如谈到武士道的渊源的时候,新渡户稻造提到的几个成因——禅宗、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孔子和孟子的儒家经义与王阳明。就拿王阳明的心学来说,重视气节,重义轻利,就与武士的一些精神十分相似。由此也可洞见武士道的内核与中华文化的底蕴其实是统一的。武士的形象非常接近于《史记》中的“游侠”,以及稍后的幕僚和门客,而其区别则在于两者的历史环境完全不同。中国的历史发展在**之后一般能够形成一段较长时间的清平时期,以武立身不为传统知识分子所热衷,重文轻武是历代历代的训条,因此中国的“游侠”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抛弃了剑与铠甲的文人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官制度。

这并不是说文官制度就与日本的武士道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实际上,二者只是阶层的外在形象的区别,而其内在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责任赋予了他们相同的职能。由于他们本身的特权也使得社会对于他们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阶层还是中国的文人阶层都将内在修养作为个体的首要要求。

对比中日在这种精神的发展之后,我们不是盲目的推崇武士道,相反我个人是反对这样一种极端的做法,但是其中一些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多考虑,多研究,多提倡,以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简单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篇:读《武士道》有感

读《武士道》有感

悉察

日本大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著的《武士道》通过较为现代化的历史观并结合穿插大量有关武士道的史料,在阐述了武士道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之余,让读者对日本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武士道》一书具备了经典的所有必备要素,是研究日本精神文化史和武士道不可绕过的一座大山。高山仰止,本人只是粗读过此书,对于写书评是深感底力不足,只能把我读此书的收益和感悟在此叙述一番,故文章起名为‘‘读《武士道》有感’’,而非‘‘《武士道》书评’’。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论述和研究武士道,必须对日本文化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日本的文化就像是一个洋葱头,一层比一层鲜艳,你剥开一层,就会想要剥开下一层,但是,你会发现,当你把它的表皮都剥光后,它就一无所有了。

它没有内核,不如说,它没有自己的内核。

这种说法的来源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文化形成就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完全由它自己形成的文化却很少。古代日本圣德太子大化改新开始后就派出了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治国的经世之论,到教化百姓的孔孟之道,一直到当时中国盛行的佛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使得日本的政治机构更像是唐朝的政治机构,日本的民间文化更像是唐朝的民间文化,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又接受吸收西学,推行全面西化的的文明开化政策。

日本的文化是在多重异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会有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的一说。但是,这并不是在说没有仅是扎根于日本本土的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的文化,而是恰恰相反,日本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像是相扑,艺伎,俳句,浮世绘等,只不过它们很多都是依附于或由外来的文化延伸发展出来的。

因此,日本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但是它自身文化和许多外来文化一起,沉淀于每一片洋葱表皮的每一个细胞中。

武士道便是如此,它深受孔孟儒学和佛学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深受本土神道教文化的影响,它就像是樱花一样,是日本固有的文化,是大和民族独有的文化沉淀,同富士山一道成为日本的标志,历经数百年生生不息,至今仍隐藏于每一个日本人的每一个细胞中。

武士道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始终与儒家文化分不开。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即孔孟之道,古代日本整个社会,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对其有所了解,甚至于成为日本年轻人的主要教科书以及老一辈人讨论问题时的最高权威解答,只知孔孟思想皮毛的人是不能获得世人的尊敬的。

对于重视荣誉的日本武士来说,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是不可以容忍的,他们大多学习过孔孟之道,而且这种学习不仅停留在粗浅的了解上,他们还要身体力行,在平时的生活上也要努力践行孔孟之道,培养自制修养,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有句日本谚语:“读《论语》而不知《论语》”,就是讽刺那些只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却不践行的只会读书的书生,武士最不齿于这种读书人,将之貶为蛀书虫。

同样地,王阳明的学说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武士,“武士认为,知识只有在经过心灵吸收,并且在品德上表现出来,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这种追求“知行合一”,“回复本心”的信念,与王阳明的心学不谋而合。王阳明心学修养了武士的心性,培养了武士对苦难甘之如饴的坚韧人格,就连新渡户稻造本人也相信,日本神道教信徒所呈现的心性,有相当程度受到王阳明学说的影响。

孔孟之道和阳明心学对于武士道而言,就犹如西塞罗论公正一般,在武士们要面临抉择时,它们就会闪闪发光,在武士心中亮起来。

儒学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绵延千百年的生存发展,推动了整个东亚的思想文化发展,支撑了整个中华文化圈的思想根基,即使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仍然主张日本的年轻人应该一手捧着《论语》,一手拿着算盘。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武士道和日本的发展,当下的国人是否更应该从儒家文化中学习吸取经验呢?

请原谅我打了个岔子,说回武士道。虽然武士道深受儒学影响,但是大多数武士都只是对儒学有过粗浅的了解,因为哲学对于处于好战的封建时期的武士而言只是完善个人品格的辅助工具,并不如政治和和军事来得重要,武士道里的仁义礼智信与儒家文化里的仁义礼智信也不尽相同,而且武士道比起儒家更强调荣耀、勇气和忠诚。

荣耀,是武士最看重的东西,值得他们花尽一生去追求和维护,生命与荣耀之间发生矛盾,武士甚至会选择切腹以明志!

那么,武士所追求的荣耀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耀呢?

荣耀说到底是世人的尊敬,要获得世人的尊敬的方法有很多,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或者谄媚奉承德高望重,权力很大的人,例如天皇或主公,通过他们的恩宠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威望。

为国牺牲自己,成就大义确实可以获得他人的尊敬,但是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武士在战场上如果能通过龟缩的战术或撤退来保全性命,绝不会采取神风敢死队的肉弹幸战术。()这是因为,武士道有“犬死”一说,他们认为,冲进刀光剑影的战场中战死是一件普通人也能办得到的简单的事情,没有留下任何足以让后人歌功颂德的传奇或功名战死是“犬死”,像狗死去一样差不多。因此,武士不惧死亡的献身精神是以主君的恩赏和扬名天下为前提的,因为这样他们的死亡才能给他们带来流芳百世的荣耀。

而通过谄媚奉承主君来获得尊敬是为武士所不齿的。武士格言里,一个牺牲自我意识,像奴隶一样一味顺从主君和成全主君的幻想的人被称为“宠臣”或“佞臣”,等级甚底。作为一名合格尽职的武士,应该在主君犯错误时敢于直谏,纠正主君的错误,如果主君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意,必要时甚至能以死明志。

这种为了恢复和维护主君的英明的名誉而不惜生命的忠诚与勇气才能换来武士真正的荣耀。

武士的这种重视荣耀的品质还影响到了武家女性的地位和独特性格的形成。武士的女儿在武家男儿式的训练中使得她们缺乏女性的柔美,但是也让她们养成了同样重视荣耀的性格。这体现在她们重视贞洁和她们在社会与家庭的地位中。

如果贞洁有被侵犯的危险,会掏出时刻藏于衣饰间的匕首,大多数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随时准备自尽。

在家庭中,她们作为“内人”和母亲,辛勤打理家庭内务,还承担着相夫教子的义务,男人有了她们才可在外无后顾之忧。因此,丈夫即使在外会以拙妻“或”愚妻“等贬称称呼她们,有时甚至当众呵斥她们,但回到家里往往都很尊重她们,偷偷在外纳了妾惹得她们不开心了,还要想办法哄回她们。

而武家之女有了外遇,丈夫可以选择休妻或者以”家法“伺候,但是像是骑木马、浸猪笼等有损尊严的刑罚并不存在于对武家之女的惩罚中,因为武家之女在接受这种屈辱前往往都会选择自尽。

勇气,是武士的基本,如果缺乏了勇气,那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武士的资格。美国电影《金刚.骷髅岛》里面的美国二战老兵面对骷髅巨蟒的扑袭,仍能手持武士刀,有板有眼地摆出迎战的姿态,眼神坚定,冷静地说出一句日语:“死んでも屈服しない”,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宁死不屈“。这个场景可能是借鉴了日本大画家一勇斋国芳的画作《武士与蟒蛇》,那位帅气的美国老兵的眼神跟画中的与蟒蛇搏斗的武士的眼神可谓如出一辙。

不管是电影《金刚.骷髅岛》中的美国老兵,还是画作《武士与蟒蛇》中的勇猛武士,都完美的体现了一个合格的武士应该具备的勇气:即使蟒蛇就扑在面前,生死仅在一线之间,也能临危不惧,依然握紧武士的灵魂-武士刀,按照以往每天上百上千次的挥刀训练那般冷静地挥刀迎战!

武士认为不管是遇到了怎样的危险或突发情况,都要保持冷静,即使内心感到慌乱,在神色上也不能表露出来,因为正是在危机来临时,武士在平常生活中对情绪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自制训练才能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在突如其来的状况前乱了阵脚,不仅无济于事甚至会被视为懦夫,与其临阵退缩,还不如正面迎敌,为自己争取胜利的希望和荣耀。

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自制和冷静,以及在危险和强敌面前也绝不退缩的勇气帮助武士无数次在险境中化险为夷,在战场中夺得无数的荣耀。

处于高速运作的高压社会中的现代人实在应该去学习像武士的这种克制的勇气。

如果说勇气是武士的左膀右臂,那么忠诚就是武士的心脏。忠诚,是武士的基本职责。武士道的忠诚最初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的”御家人“制度的武士和将军的”御恩“和”奉公“的义务关系:将军应允赐予武士们土地、钱财和官职,武士们则必须承担起保护并忠于将军的义务。这说明最初武士的忠诚并非对上的绝对愚忠,而是在主君的慷慨恩赏的前提下实现的。

不过随着儒家文化”君臣有义“和佛教禅宗”死生如一“的思想的传入,”义“逐渐在武士道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武士的忠诚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淡化,对于节义的追求则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室町时代的斯波义《竹马抄》一书强调了对主君的绝对的忠诚,江户时代的山鹿素行的《山鹿物语》则通过”道的自觉"进一步在道德伦理上论述了武士对主君的忠义的必要性。

武士的忠诚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日本国民。母亲自愿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主公的儿子的替罪羊,木村众成之妻自杀前仍不忘嘱咐丈夫勿忘主君之恩……

随着时间的消逝和空间的变化,武士的忠诚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忠国爱家的精神,武士道则成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但是它已经深深的嵌入了每一个日本人的文化基因中,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其留下的思想遗产,将会如新渡户稻造所言,如它的象征樱花一般,经过四方之风吹拂后,仍以香气丰富人生,幸福人类。

第三篇:武士道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武士道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摘要: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武士和武士制度皆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武士道精神仍然存在并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影响力,成为日本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日本的企业在武士道精神影响下发展和壮大,并极大地推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武士道、日本企业文化、日本现代化

何谓武士道?中国学者万峰先生认为:“武士道的‘道’”,指的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操守、品行等等。乃是日本中世纪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武士阶级赖以调整、规范人们之间(主要是主君与家臣)以及武士个人与整个武家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是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即“武士的训条”,随着武士阶层的身分而来的义务。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

《广辞苑》:“我国武士阶层中发展起来的道德。镰仓时代开始发育成长,到江户时代以儒教思想为根据而致于大成,成为封建支配体制的观念支柱。重视忠诚、牺牲、信义、廉耻、礼仪、洁白、质素、俭约、尚武、名誉等。”

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神道——武命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神道教的武神崇拜,满足了武士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心理需要。通过“敬神崇祖”和“武神信仰”,以“神”的旨意命令武士服从主君,强化主从关系,维护武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统治秩序。神道教强调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佛教,尤其是佛教中的禅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以“处变不惊”、“以静制动”禅法铸造的战争心理,赋予武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猛之心、杀伐之心,赋予武士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面对死亡超然镇定,以“无畏”和“莫烦恼”砥砺武士精神,帮助武士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儒道——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孔孟的冷静、仁慈、智慧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的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以儒家思想作为新型武士道的理论框架,形成具有新体系和新内容的武士道理论,使武士道更加合理化、系统化、理论化,使儒家思想成为整个武士阶级指导性的意识形态。

武士道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绝对忠诚和服从主君,以死于主君马前为荣,明知必死必败,也要战斗到底,即为“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为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仅次于“忠”的道德力量,卑劣的举动和狡诈的行为是武士最忌讳、最不屑一顾的;勇是敢作敢当、坚韧不拔的精神,诸如刚毅、不屈不挠、大胆、镇定自若、勇气等品质都属于勇,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即敢于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和不畏强敌的勇猛精神、杀伐之心;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是恻隐之心,即具有爱心、宽容、同情、怜悯的美德;礼是接人待物要殷勤而郑重,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更是武家身份秩序和应尽的职责义务,言行举止应与身份相符,体现武士的尊严;诚是信实和诚实,高于礼之上,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名誉”即名、体面、名声、荣誉、人格和知耻,武家社会对武士的价值评判,以及武士应该具备的尊严和形象。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是“人本身不朽的部分”;忠义是对上的服从和忠诚,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武士道的所谓“忠诚”,其实是从者以生命报答主君“恩赏”的献身精神,崇尚“忠诚献身”的真谛在于换取恩赏和扬名天下。

武士道起源于平安时代, 随着其物质载体武士的产生而逐渐形成。“武士之道在历史上登场,大约是在平安朝中期的九世纪后半期。”这时的武士道主要内容有忠诚献身、崇尚武勇、重名轻死和敬神、质朴和克己等等,在这一时期武士道并没有普及,没有成为日本全民精神,仅仅只是随着私兵私权出现的伦理道德。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士道不断在日本国土上传播、世俗化,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从“战斗者之道”转向“为政者之道”,江户幕府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以儒家思想人为加工的近世武士道,适应和平时代维护现存统治秩序的需要,并向全国推广,这时传播群体空前膨胀。武士、浪人、乡士等超过100万,还有准武士“村方三役”和“町役人”。明治维新后,废除旧武士制度和创建新武士制度,从“效忠主君的武士道”到“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由以明治天皇、山县有朋等为代表的国家权力者运用国家权力和传统精神权威人为加工的武士道,旨在要求全体国民绝对效忠天皇,强制推行武士道德国民化,全体国民武士化政策;明治政府规定将武士道作为全体日本国民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武士道迅速渗透到社会各阶级之中,成了日本道德的最高形式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释放出武家政治时代不可企及的物质化能量。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并用各种仪式和习俗来宣传和强化这种价值观念。

日本专家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中指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企业有一种包括自己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一种特定文化。”可以看出,日本学者更加强调的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把日本企业管理的精髓总结为“士魂商才”。“士魂商才”指的是武士的精神与商人的才智的结合,其中“士魂”指的就是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几十年来,在武士道影响下形成的企业文化使日本人视企业生命为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与严格执行使日本丑速发展为经济超级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具体来说,武士道对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武士道“忠”的观念激发出强大的企业内聚力。战后,日本国民将武士道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在日本人塑造企业文化时,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犹如武士与主君即“主家与分家”的关系。员工自觉地把企业看作是“主家”,而自己的家看作为“分

家”。按照武士“忠”的行动准则,主家的利益高于分家,分家的利益高于个人,为主君效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员工普遍奉行“公司第一”的信念。这种忠诚要素构成日本企业极强的凝聚力,并通过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形式得以强化。一旦进人公司,公司就与员工结成终身的“主仆关系”,公司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也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公司,员工与企业建立了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盛衰荣辱密切相联,从而衍生成一种利益相通。荣辱与共的“集团意识”、“集团功利主义”。这种“企业使命共同体”使日员工形成良好的“爱社精神”和“敬业精神”,充分地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二,武士道“恩赏观”转化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武士道的“恩赏观”规定,凡主家对从者施以“恩赏”。从者必然对主家尽忠“奉公”,全身心投人,甚至不惜“以生死委君心”,这是“义”之所在。日本企业在武士道“恩赏观”的影响下,十分强调使命与责任。就其本身来说,日本企业都十分强调社会责任,强调以社会利益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强调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注意顾全大局。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口号,“松下七精神”中就有“工业报国”、“感恩戴德”等信条。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被认为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社会贡献。就企业员工来说。他们都认为企业发给的薪俸就是一种“恩赏”,因此,拿了薪俸就要对工作尽忠。如此一来,整个民族养成一种工作第一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优先、恪守职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有所成就的理念,已经成为日本所有企业员工的工作伦理。

第三,武士道“和”的观念造就了高效能的团队精神。“和”的精神最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其主要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等,武士道吸收了儒家思想的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其“和”的思想正合统治者的心意,肯定武家社会主从结构、主从秩序的合理性,从而使社会有秩序发展,处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坏境中。现代企业中的“和”虽来自武士道,但两者有所不同。传统的“和”是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族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的“和”是培养一种企业内部的“和谐感”、“团结感”,是一种凝聚力。日本企业里,“和”是人们向往并努力争取达到的一种境界。企业中的“和”是通过上下一致维护和谐、亲密的气氛培养一种企业内部的“和谐感”和“团结感”,进而形成一种团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员工自发地为企业作贡献。制造和谐气氛,使员工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欢乐,是日本企业“和”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换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依赖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而最后产生的当然是丰硕的物质成果。最后则是强调协作的团队精神,集团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集团主义重视协调,强调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个人以集团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使之发展有序进行,进而提高效率。松下员工信条之一就是:“唯有公司每一位成员亲和协力,至诚团结,才能促成进步与发展,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这一信条,努力使本公司不断进步。” 第四,武士道“名誉”的观念造就了珍视信誉的牺牲精神。“名誉”即名、体面、名声、荣誉、人格和知耻,对日本人而言,视名誉比生命更重要,如果做了羞耻的事情,不如去死。正是对信誉的珍视,他们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逐渐转化成了他们自觉行动的潜在意识。在二战期间,对日本而言,荣誉就是战斗至死。强烈的名誉观,使得日本国民严于律己,追求完美,并塑造出独特的以成功为导向的价值观,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立德、立功的事业追求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于个人而言,为了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只有在本行业中奋发有为、出人头地。这在日本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鞭策力,激励着民众为个人所属的家庭、企业、团体进而为整个国家、民族建功立业。

总之,日本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武士道影响下形成的以“忠”、“和”、“恩赏”和“名誉”等观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成为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武士与武士道如散落的樱花一样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精神却依然存在,成为日本变化的动力之一,成为日本现代企业文化和诚信的精神根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日本的民族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九世纪起,日本社会一直以武士道作为社会伦理的支柱,并大加颂扬和强制推行,使之逐渐渗透沉淀到日本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血液之中,构成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明治维新后,国家权力者运用国家权力和传统精神权威人为的加工武士道,强制推行武士道德国民化,全体国民武士化政策;武士道既是“战争之道”,又是“献身之道”,日本民族独立任务的完成、人称“奇迹” 的日本现代化成就,都与之密不可分。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随着武家政治的终结、身分等级制度的消失,以及日本进入近代社会就画上句号,相反进一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武士道恶性膨胀成为近代日本国民道德的核心,进而酿成军国主义的温床,反过来又为军国主义彻底奉献。军国主义越是强烈, 越是狂热地鼓吹天皇的武士道精神。通过向民众灌输天皇的武士道精神, 使侵略战争成为官民一致的共识、举国一心的行动, 使千千万万的民众将侵略战争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日本的现代化也由此开始,日本国土小,资源缺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法西斯道路,通过侵略战争获取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源,而武士道中“武勇”的精神就有了用武之地,武士道崇尚武勇,“武”是武士杀伐征战、攻城掠地、夺取战争胜利和保存自己、消灭对手的格杀能力,即武士的实力。“勇”是敢于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和不畏强敌的勇猛精神、杀伐之心。发展成为“战争之道”,前面已说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将武士道国民化,进而民众全力支持政府的侵略战争,也使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通过这些战争日本近代化进程迅速赶上西方列强,成为了亚洲的一个例外,这与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精神核心是密不可分的。

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强调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最高义务与最终行为,构成日本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底蕴。其“献身之道”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上所述日本企业文化与武士道关系,武士道“忠”的观念激发出强大的企业内聚力;武士道“恩赏观”转化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武士道“和”的观念造就了高效能的团队精神;武士道“名誉”的观念造就了珍视信誉的牺牲精神,以及克己、检朴,注重实践、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总的来说,当武士道的意识转移到国家建设时,又能够内化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产生出“商人道”、“企业道”、“工人道”。

武士道既是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又是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个人一身一家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源自武勇与奉献,武士道需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体现,从而赋予武士道硬控制的功能和超法律、超契约的控制力,使之具有不可限量的破坏力与创造力。日本的现代化的成功,在二战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都与其民族精神核心武士道精神所分不开的,武士道成为日本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杨绍先,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2】《浅论“武士道”与日本企业文化》周海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3】《浅谈武士道对日本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杜红艳,《当代经济》2007年第9期(上)。

【4】《日本武士道源流考述》娄贵书,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5】《浅谈武士道及对日本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刘毅,李逊,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

(

第四篇: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浅谈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

20120对外汉语 王奕

【摘要】武士是日本社会社会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阶层,武士道是日本在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文化并将其日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武士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本文从武士道展开,探讨武士道精神对于日本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 武士 武士道 企业文化

一.武士道的形成发展

武士作为公元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而武士的精神就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武士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武士在其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公元618年中国唐朝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中心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在日本645年也出现了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 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后500余年中,日本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封建庄园体制。封建庄园属下的武士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封建制的支柱势力。

1192年镰仓幕府政权建立,从此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镰仓幕府成立到德川时代,执权北条泰时制定并颁布《御成败式目》,式目是根据武士的“道”而制定的,与国家律令相对的武士的章法。在武士之间也开始形成以强调对主人的献身、重视一门、一家名誉、知耻为特征的武士道德,这成为日后武士道的起源。后来因专职武士不断增多,社会不堪重负,遂有“兵农一体”政策出台,武士精神开始遍及普通国民。16世纪,日本全国统一,进入17世纪后,知识精英套用朱子(朱熹)理学,确立普遍的武士伦理思想,由原始的契约关系演变成单方面的忠诚于领主的道德关系。

明治维新在武士的领导下取得成功,武士的代表分据政权要津,自下而上推行改革。明治维新后,因武士阶层与军事制度发生矛盾,酿成叛乱,武士阶层被消灭。但至明治天皇中期,主张发扬日本国粹呼声高涨,认为武士道精神乃国民之根本。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把“武士道”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强令国民敬拜、诵读、牢记《敕语》,要求国民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于广大日本人的灵魂,并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支柱。

二.武士道的理论来源

武士道的理论来源十分复杂,包含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思想。它吸收了三种文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日本独有的思想。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来自三方面:佛教——给与武士道以平静的听从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泰然处之,恬静的服从;神道——教导武士对君主(上级)绝对的忠诚,对祖先虔诚的尊敬和对父母无条件的孝行,包含了日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心和忠义;儒学思想——主要是孔孟的教诲,是武士道道德教义最丰富的渊源。孔孟的冷静、仁慈、智慧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武士作为统治阶层的职业道德,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之道又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佛教对武士道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是禅宗。禅宗的生死观迎合了武士不惧怕生死的心理。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说:“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的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服从,面对危机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神道教同时又提供了佛教所未提供的东西,对主君的忠诚。神道教强调敬神和尚武,武士只要尽忠职守死后便可成神。神道同时认为腹部是人之灵魂所在,只有切腹才能像君主表明真心,所以便有了剖腹自杀这种日本武士独有的自杀方式。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同样符合武士的要求,从而发展出日本化的儒学。对于儒学,中国更强调的核心是“仁”,而日本却将“忠”作为最高信条。就是这样,日本武士刀融合了佛、儒、神道三种思想,经过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武士道。知道近代它依然对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天皇利用武士推翻幕府,实现亲政之后,并没有强化武士制度,而是顺应历史趋势,推行资本主义改革,废除了封建武士俸禄制度。这样,原来居于社会上层的武士阶层走向了衰败。除了一小部分成为军人、警察、官吏和学校老师之外,大多数被推入社会下层,成为手工业者、雇佣工人、佃户,有的武士妻子甚至沦为艺妓。后来明治天皇还下令“削发”、“狩刀”,在日本盘踞了一千多年的武士最终失去了特有的发髻和象征着特权的武士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依然存在,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忠”的思想——员工忠于企业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炮舰轰开日本的国门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涌进了日本,但是日本并不是以完全彻底否定历史和过去的态度发展资本主义,仍然继承和保留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天皇为中心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国民心中,即使在二战战败之后,日本也不允许盟国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强烈要求将天皇制继续保存下去,天皇仍是国民崇拜的偶像,天皇是凝聚全民族的核心。可见,“忠”已深深淀积在日本国民的骨髓之中。

日本企业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这同样也是企业对于员工最重视的培养

方面,他们将传统武士道效忠天皇、效忠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具体地转化为了“为企业效忠,员工即为企业的武士”这样的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归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才华,他们往往自愿超时工作,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以此回报企业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二者的完美融合。而“忠”的思想,也使日得本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能得以实行,同样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西方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在日本企业,如果某个人为满足自己利益而跳槽,是会备受人们的责备和歧视的,人们对这种“不忠”之人嘘之以鼻,不愿与其为伍。而员工的利益则要视企业的效益及工龄而定,日本企业普遍盛行“年功序列制”,即薪酬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企业中干得越长,薪酬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薪酬越高。这样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企业对员工的高度负责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成了终身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虽然终身雇佣制现在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2.“和”的思想——员工团结协作

“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绝大多数日本管理者都缄默、含蓄、安静、内向和以他人为中心,为了所有企业成员保持一致和合作,管理者往往以这种“和”作为管理方式,导致不断的讨论和妥协,以成就企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谐。这从观念上保证了员工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企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的精神的主导和联系纽带。

“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如丰田公司社训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这些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他们来说工作

已不单单是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

四.武士道精神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忠”思想下产生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阻碍自由发展。

终身雇佣制虽然使得员工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用中国人的话说是“铁饭碗”。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员工缺乏自由交流和发展的机会。现在也有很多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和上进心的年轻人,这个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有的员工则在进入企业后,因为终身雇佣制带来的心理上的高度安全感而变得松懈,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碌碌无为,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利益。而且终身雇佣制的固定性不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要求,不利于竞争机制的产生。

年功序列制虽然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每个员工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感使得员工能在企业一直安安心心工作。但是试想刚刚加入公司的都是一个个年轻而富于进取心的新成员,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干一场,可由于这种论资排辈的制度却压制了他们的发展。刚加入公司时的年轻员工正是处于人生中不论体力还是能力状态最好的时候,他们思维活跃而富于激情,但他们却很难在自己最有能力和创造力的时候获得重要的职位来展现自己,从而失去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而由于这种制度,企业中管理层的人员大多都年纪偏大,这已经不是他们人生中状态最好的阶段了。他们大部分都缄默含蓄,缺乏创造力和新的思维方式。这必然也会导致企业严重缺乏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生机活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五篇:读书笔记

饶雪漫作品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过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近日在学生的介绍下读了80后作家饶雪漫的《斗鱼》。

《斗鱼》并不是小说,而是饶雪漫夏令营以后变成的一本小书。饶雪漫的夏令营是在2006年开始的,名字叫“坏女孩夏令营”当然每次夏令营都有自己的主题。在夏令营中饶雪漫和一些心理专家和这些从全国的读者中选中的女孩相聚在一起,这些女孩都很另类,和平常的女孩相比都是那种家中管不了,甚至早早就走向了社会,打仗骂人都是小事,盗窃,撒谎,同居,流产都有,可以说都是偏离了社会的边缘人。不过她们还小,还渴望理解渴望帮助渴望成长,渴望有人能够敞开心扉听她们的故事。这也是她们要求参加夏令营的理由。当然通过夏令营饶雪漫也和其中很多营员成为了朋友,通过和她们的接触了解,让自己能够时刻懂得现在女孩们的心,对她们进行帮助,也是帮助自己不断寻找新的素材和写作的灵感,这的确是一个多赢的好主意。

这本书是去年也就是2011年夏令营的作品,书后有很多关于这次夏令营的照片和介绍,而且也邀请她的读者继续参加她的2012年的夏令营。这本书中的八个故事,都来自夏令营中的八个女孩,八个女孩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又都很心酸,有的是因为家庭,有的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社会,总之从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成长中的经验和教训。

之后还看过《左耳》,还有《qq兄妹》《沙漏》上中下,我就挺关注饶雪漫,感觉这是一个专门为青春期女孩写故事的人,而且写得真不错。很懂得女孩们的心理,也懂心理学,也懂教育。虽然她的文字很花哨“你脸上的寂寞是有光彩的,它总是让我心痛和牵挂,我盼着看到你的笑,不由自主的希望自己可以温暖你„„”(感觉是教人写情书)不过谁又能保证那不会打动你呢。

我也发现了80,90后不被认可的原因:他们的文字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太多的题材是华而不实的爱情故事。对青春而言爱情是一件奢侈品,沉迷其中消磨了意志,荒废了光阴,即使是界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喜欢”也是让人心神不定的东西。而青春的迷惘不止是情窦初开,还有自立,人生的奋斗,追求,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他们却很少关注。饶雪漫的目的很明确,适合高中生,因为这是她的主要读者,这样的智慧怎不让人佩服。怎样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禁止并非良策,默许是种失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有的老师认为出现这种趋势一是因为现在学生身体发育早、成熟期低龄化,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各种媒体的不健康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学生“早恋”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和学校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应该慎用“早恋”这个词,最好不用,学生对这个词普遍有逆反心理,应该用“中学生恋爱”这个概念。中学生已经到了喜欢异性的年龄,怎么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成年人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内容一定要全面,这里面包括性生理知识传授;性心理认识讲解;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的确定和性美学的指引。而在教育方式上要讲究方式,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原则和传承体验原则。青春期教育要以学生性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民主理解,体验接受,而不是跟踪盯梢、棒打鸳鸯。教育内容偏颇、方式不对,学生自然会逆反。

要想实施青春期教育,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以新型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迷宫。实践证明,学生渴望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乐于在男女生混合教学中接受教育。

当然,青春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要作生活的表率,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社会也要多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下载《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士道》读书笔记范本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

    四年级下册学生语文读书笔记我的读书经历 如果把知识比作花朵,那书籍就是深扎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识比作酒瓶,那书就是甘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识比作夜空,那书籍就是那颗耀眼的......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在年前学期期末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孙校长为了给老师们充充电,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论语》,这与我上学时《论语》的理解又大相径庭。上学时学《论语》主要是......

    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 在书香中顿悟、提高、升华 林佳荣 记得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我曾经有过没日没夜读书的经历。那时,为了读完一本小说,我常常手里端着饭碗,而眼睛却紧紧的盯着书本;有时晚上......

    读书笔记

    《无快乐的经济》——读书笔记 作者:提勃尔·西托夫斯基(1910—2002)出生于匈牙利,最早在布达佩斯学习法律,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935年,西托夫斯基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读书笔记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在当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进这些改变的,就是科技。而这些改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又在我们预料之外?......

    《必然》读书笔记

    《必然》凯文•凯利 【关于本书】 【主要内容】 一、科技有偏好 二、如何理解必然趋势 三、基本结构 第1期,"形成"。 第2期,"知化"。 第3期,"流动”。 第4期,"屏读”。 第5期,"使......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从接受师范教育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就常常不绝于耳,此次暑假,我更是趁兴拜读了他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尽管书中所写年代的教育与如今的教......

    读书笔记(合集)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