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外文翻译及原文
由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引发的对当代中国改革的若干思考
—以《九三年》为例
Daron Acemoglu Davide Cantoni Simon Johnson James A.Robinson
最近关于比较发展的文献中强调,如果没有正确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制度会造成不发达。但是在关于哪一种制度的必不可少的问题上存在争议。有一些学者强调了财产权(南斯和汤姆斯在1973年提出,阿西莫格鲁,约翰逊和罗宾逊在2001年提出,阿塞莫格鲁和约翰逊在2005提出),一些强调了法制(拉波尔塔、施莱弗和维什尼在1998年提出),还有人强调了其他进入壁垒及寡头政治(奥尔森在1982年提出,阿西莫格鲁在2008年提出)。
另一个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是制度是否能人为的设计,相对的这些认为设计的制度能否能从外部改革。海克(1960)认为制度不能认为的设计,必须让其自然发展(这也是民法典比较低等的主要原因),最近也有文献指出制度必须要和具体的国情相一致(伯克维兹、皮斯特和查理德在2003年提出,罗德里克在2007年提出)。当这种改革实施'大爆炸'的风格,这些问题被放大。这些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强制进行制度改革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这种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前苏联制度改革的失败教训中得到证实,近年的阿富汗和土耳其改革的失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外部改革都是失败的,美国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进行的强制改革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将主要通过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引起的各种制度改革探索彻底的、强制的外部改革后引起的经济增长。在1792年后法国军队入侵了很多欧洲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制度改革。这个事件的教训是当前一些关于制度问题的争议中心。法国在入侵地区强加的改革方案包括民法、废除工会和封建主义残余、引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和废除贵族特权。这些改革显然与上述辩论相关。如果在19世纪的欧洲寡头政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那么我们希望大革命的改革能够使受影响的地区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活力。在另一方面,如果彻底的、强制的外部改革是昂贵的或者民法典造成了重大的扭曲,那改革就会有负面影响。
通过两组历史数据,我们调查了法国大革命,尤其是强加在欧洲其他国家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第一组数据是跨国的。法国军队的入侵和改革只在欧洲部分地区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入侵的地区当做实验组,并且分别比较各个地区在大革命前后经济发生的变化。虽然如此,在这个例子中还是有大量的差异性。比如法国在西欧的影响力比东欧大,即使我们没有证据来证明这种倾向,这并不排除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尚未被观察到的潜在差异。
除了国家之间的差异,我们也发现了德国的内部差异。德国部分地区,主要是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是被入侵而且进行了改革的,但南部和东部没有。因此我们可以在德国内部构造出更多可比较的实验组和控制组。此外,我们收集了一些能够体现整个德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数据。这使我们证实了法国确实对制度做了多方面的改革,而且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策略,我们把法国的入侵视为一种制度改革的工具。
我们识别策略的重点是,欧洲国家或者说德国的部分地区并没有使用法国的制度,而是使用了在大革命中以及后来拿破仑给他们施加的制度。然而,法国军队在进行领土扩张时并没有把未来增长潜力更大的地方当做目标。他们只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防御,尤其是应对奥地利人或普鲁士人(后来的英国人)想要推翻大革命政权的威胁。另一个是扩张,扩张的部分原因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资源需求,部分原因是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问题。另外,在18世纪90年代早期,法国人一直在寻求建立法国的“自然边界”。最后,法国大革命的支部改革目标并不是为了实现工业化,虽然作为主要目标——废除贵族特权、寡头政治以及取消神职人员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力量——的副产品,他们可能会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把法国大革命中制度的改革近似的视为外援治疗并探寻这场改革的经济影响。
我们给“法国治疗”下了三个定义:1法国占有期的长度(按年份);2在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接管之前的大革命时期法国控制的傀儡政权(革命日历的18雾月);3从拿破仑时期直到1815年法国控制的傀儡政权。使用这三个定义,我们可以找到精简后的证据,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德国内部,我们检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率,在19世纪下半叶的实验区域都增长较快。我们还通过麦迪逊的GDP数据来充实我们跨国的分析。麦迪逊数据报道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时期的,而不是他们分别成为独立政权以后的。然而法国治疗的大多数差异是在德国和意大利独立以后出现的,所以麦迪逊数据与城市化数据相比,城市化数据更接近我们的目标。虽然如此,我们发现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分相似,虽然总体上比使用城市化率要差一些。
在德国,我们通过铁路的扩张和就业部门的组成找到了支持证据,再一次证实德国实验区确实要发展的快一些,在1850年后,工业化也更快一些。通过德国的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再我们测量的制度改革和法国的入侵或控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把这些关联作为第一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工具变量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表示政治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果表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法国实施的政治制度改革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相反的,从大量不同的实证中可以获得十分一致的结论:法国大革命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知道19世纪下半叶才显现出来。到1850年,实验区没有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或者一定程度的轻微的(不显著的)负增长。这并不意外。法国大革命是伴随着由入侵和战争引起的破坏一起诞生的,法国军队的征用条款以及在占领地区施加的沉重的战争贡献,使他们远离的人民。
因此,法国入侵的短期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但是法国大革命中强制制度变革的这种影响是毫无意义的。最合理的假设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改革主要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有助于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环境。19世纪下半叶发生在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的传播过程中环境是最重要的。我们所掌握的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下半叶的积极影响的证据和假设是相一致的。
从本文所提供的证据中可得到几个主要的结论。首先这个结果强调了制度以及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我们的发现和认为旧的政权(工会、农村的封建残留、没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会阻碍发展的观点一致。但是,法国大革命作为一个整体,不允许我们评论某一部分的相对重要性,比如我们无法评价废除工会和废除贵族特权哪一个更重要;第三,这些并不能说明民法和法国大革命对经济又决定性的影响;第四,这些并不能支持那些认为制度能有效的适应社会基本特征的论文,也不能说明自然发展的制度变革有有意设计或者外部强加的制度改革要更优越。法国革命军队带来的新的和完全不同的制度有别于先前已经存在的,在“大爆炸”中也是一样。即使这样,我们的证据表明这是一个经济上的成功。总之,这些发现对于那些支持彻底的制度改革者来说十分有趣。这些发现表明,彻底的制度改革可能会成功,至少在特点的历史背景中会成功。
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其他的外部强制性改革经常失败的时候法国大革命能成功?最有可能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比其他的改革要更彻底。法国大革命是在多个方面同时展开的,而且削弱了当地精英的力量,使复辟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前期改革精英在1815年后重新掌权,政治的平衡性以及永久的改变。与其他的改革经验相比,法国大革命的这种范围和激进主义的改革经验在战后德国和日本改革时十分常见。
除了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到的关于不同的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可取性,我们的论文是一个关于法国大革命后果的重要文献。关于法国大革命现代形式的讨论是从1790年保守派的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发布的小册子中开始的,标题是法国大革命的沉思,这个小册子是关于制度改革争论的开端,而这种争论延续至今仍没有定论。在这个小册子中伯克谴责了法国大革命的暴行、干涉主义精神以及激进主义,他在文中写到:“它总是不断的警告任何人都应该敢于推到大厦,这回答了任何年龄的人都能够接受的共同的社会目的,或者是不用模型和已经获得批准的程序模式重建一栋大厦”。伯克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的结论是法国大革命的消极影响不仅在法国,不仅在其直接影响,而且会潜在的改变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是几个世纪的世界。
在另一方面,对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接受像伯克对它的谴责一样热情洋溢。1791年,托马斯·潘恩,在一本后来成为19世纪欧洲民主化运动经典的书《人类的权利》中反驳了伯克的说法。潘恩把法国大革命视为自由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兆,在废除旧的政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潘恩说:“它反对了专制政府的原则,这是民族的反叛。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则,以及肮脏恶心的寄生虫和掠夺者很难被任何不完整的、普遍的革命清理干净。”潘恩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那种能够破除旧制度,能够解救受旧制度管制的人民的彻底的制度革命。这种旧制度不仅在道义上令人厌恶,而且是导致经济低效的重要源头。因此,法国大革命能够通过废除旧的农奴制、贵族特权、教会在政治和土地上的主导地位以及法律的不平等为现代的自由民主制度铺平道路。
伯克和潘恩之间的争论并没有通过学术研究得以解决,在法国大革命的经济后果上也没有达成共识。一方面,很多经济历史学家,比如兰德斯把法国大革命视为被大陆国家技术采用的政治障碍,并总结到作为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大陆和法国技术上的代沟变宽了,然而大多数的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障碍依然在模仿。
另一方面,很多其他的经济历史学家也同意默克尔的评价,默克尔认为法国大革命的长期影响是清除大陆旧制度的残骸,因此保证了欧洲最终有能力跟随英国革命性的生产系统;而且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在欧洲建立了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政府。即使是一直强调法国大革命消极影响的兰德斯也提到这种制度的变革能够促进工会的废除。
本文剩下部分的结构主要是:第二部分对法国大革命以及后来法国对欧洲的入侵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概述;第三部分讨论了我们的数据;第五部分主要是探寻德国政治改革地区和未改革地区增长经验的不同;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外文录著:
Daron Acemoglu, Davide Cantoni,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A.Robinson The Consequences of Radical Reform: The French Revolu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14831 April 2009 JEL No.N23 The Consequences of Radical Reform: The French Revolution
Daron Acemoglu, Davide Cantoni,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A.Robinson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has emphasized that underdevelopment is caused by institutions that do not create the right incentives for economic growth.But there is disagreement about which specific institutions are important.Some scholars emphasize property rights(North and Thomas, 1973, 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 2001, Acemoglu and Johnson, 2005), some legal institutions(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1998)and others barriers to entry or oligarchies(Olson, 1982, Acemoglu, 2008).Another unresolved issue is whether institutions can be designed, and relatedly whether they can be reformed externally.Hayek(1960)argued that institutions cannot be designed and have to evolve organically(and that this wa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inferiority of the civil code), and a recent literature has claimed that institutions have to be `appropriate'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countries(Berkowitz, Pistor and Richard, 2003a,b, Rodrik, 2007).1These problems are amplified when such reforms are implemented `Big Bang' style.Proponents of these views argue that enfor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likely to reduce prosperity, a claim that receives some support from the apparent failur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Latin America, Africa,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the recent experience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Not all external reform are failures, however, as evidenced, for example, by the successful US-imposed reforms in postwar Germany and Japan.In this paper we exploit the variation in institutional reform created in Europe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to investigate the consequences of radical, externally-imposed reform on subsequent economic growth.After 1792 French armies invaded and reformed the institutions of many European countries.The lessons from this episode are central to some of the current debates on institutions.First, the package of reforms the French imposed on areas they conquered included the civil code, the abolition of guilds and the remnants of feudal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nd the undermining of aristocratic privilege.These reforms thus clearly relate to the above-mentioned debates.If oligarchies were the main barrier to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then we would expect the Revolutionary reforms to unleash mor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affected areas.If, on the other hand, externally imposed radical reform is generally costly or if the civil code creates major distortions, the reforms should have negative effects.2 We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reforms that it imposed on the rest of Europe, by using two sources of historical data.The frist is cross-national.French armies invaded and reformed some parts of Europe but not others,so we can take those invaded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mpare their relative economic succ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Nevertheles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heterogeneity in this sample.For instance, the French tended to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countries in Western Europe compared to Eastern Europe and even though we show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pre-trends, this does not rule out potential unobser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In addition to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we also examine variation within Germany.Parts of Germany, primarily the west and northwest, were invaded and reformed, while the south and the east were not.Therefore we can construct more comparabl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within Germany.In addition, we collected data to develop several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across German polities.This enables us both to verify that the French did indeed reform various aspects of institutions and to utilize a two-stage least squares strategy, with French invasion as an instrument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Crucially for our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European countries or parts of Germany did not choose the French institutions, but those institutions were imposed on them frist by the Revolution and then by Napoleon.3 Moreover, territorial expansion by French armies did not target places with a greater future growth potential.Instead, it had two major objectives.The frist was defensive, especially, in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Austrian or Prussian(or later British)attempts to topple the Revolutionary regime.The second was expansionary.This was partly because of resource needs of the French Republic, and partly because of the ideolog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addition, in the early 1790s, the French sought to establish France's`natural frontiers.'4 Finally, the purpose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not to foster industrialization per se, though they may have achieved this objective as a by-product of its major goal of destroying the grip of the aristocracy, oligarchy, and the clergy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5 Therefore, to a frist approximation, we can think of the imposi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an `exogenous treatment' and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radical French reforms.We distinguish three definitions of `French treatment:'(1)length of French occupation(in years),(2)a dummy for French control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 prior to the take-over of Napoleon in 9 November 1799(18 Brumaire in the revolutionary calendar),(3)a dummy for French control during the Napoleonic period up until 1815.Using all three definitions, we find reduced-form evidence, both across countries and within Germany, that our main proxy for economic prosperity, urbanization r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aster in treated area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We also supplement our cross-country analysis with Maddison's GDP data.Maddison reports data for `Germany' and `Italy' prior to their unification, rather than the independent polities which subsequently unified.Much of the variation in French treatment, however, is within what became Germany and Italy,so Maddison's data are much less appropriate than the urbanization data for our purposes.Nevertheless, the findings with GDP per-capita are similar, though on the whole weaker than those using urbanization rates.Within Germany, we provide supporting evidence using the expansion of railways and the sectoral composition of employment, again suggesting that treated parts of Germany grew more rapidly|in fact, industrialized more rapidly|after 1850.Using German data, we further show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our measur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French invasion or control.Using this association as a first stage, we also estimate instrumental-variables models, which indicate larg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on subsequent growth.Overall, our results show no evidence that the reforms imposed by the French had negative economic consequences.On the contrary, there is fairly consistent evidence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empirical strategies that they had positive effects.An important aspect of our findings i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are only visibl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By 1850, treated areas show no differential growth or in some specifications, slight(and insignificant)negative growth.This is not surprising.The French reforms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disruptions caused by invasion and war and this often had quite destructive and exploitative aspects(see, for instance, Blanning, 1983,1986).Grab(2003, p.1), for example, writes the French armies requisitioned provisions and imposed heavy war contributions on occupied regions, thereby alienating their populations.“ Thus,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French invasion may have been negative.But this is uninformative about the impact of Revolution-imposed institutional changes.The most plausible hypothesis|and our starting point|is that the major role of the reforms was i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This environment mattered most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took place in Continental Europ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6 Our evidence of positive effec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s consistent with this hypothesis.There are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from the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First, the results emphasize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7Second, our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ancien riegime(guilds, feudal legacy in countryside, absence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impeded growth.However, the fact that French reforms came as a bundle does not allow u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or example, the abolition of guilds compared to the abolition of feudal privileges.Third, they do not support the view that civil code and French institutions have detrimental economic effects.8 Fourth, the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thesis that institutions are efficiently adapted to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society and that evolved institutions are superior to those that are designed or externally imposed.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rmies imposed new and radically different institutions from those existing previously, and did so in extreme `Big Bang' style.Nevertheless,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was an economic success'.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are interesting for those who favor radical institutional reforms.They suggest these may be successful, at least in certain historical Contexts.The success of the French reforms raises the question: why did they work when other externally-imposed reforms often fail? Most likely this is because the reforms were much more radical than is typically the case.9 The French reformed simultaneously in many dimensions and weakened the powers of local elites, making a return to the status quo ante largely impossible.Even when some pre-revolution elites returned to power after 1815, there was a permanent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equilibrium.This scope and radicalism of the French reforms are common with the post-war reform experiences in Germany and Japan and stand in contrast with many other reform experiences.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lications and desir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 discussed above, our paper is related to a large literatur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debate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started in its modern form by the pamphlet published by the conservative English philosopher Edmund Burke in 1790, entitled Re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which initiated controversie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 which continue today.In this pamphlet, Burke condemned the brutality, the interventionist spirit and the radicalism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argued: It is with infinite caution that any man should venture upon pulling down an edifice, which has answered in any tolerable degree for ages the common purposes of society, or on building it up again without having models and patterns of approved utility before his eyes” Burke(1969, p.152).The conclusion Burke drew from these events was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would be felt not only in France and not only in its immediate aftermath, but would potentially change the world for many more decades or even centuries to come.On the other side, the positive reception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as enthusiastic as Burke's condemnation.Thomas Paine, in a book that would subsequently become a classic for the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s of the 19th-century Europe, The Rights of Man, responded to Burke in 1791.Paine hail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the harbinger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 role that it achieved by demolishing the ancient regime.Paine argued: It was...against the despotic principles of the government, that the nation revolted.These principles had...become too deeply rooted to be removed, and the Augean stable of parasites and plunderers too abominably lthy to be cleansed, by anything short of a complete and universal revolution“ Paine(1969, p.69).According to Paine,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exactly the kind of radical institutional reform necessary to break the hold on land and people exercised by the ancien regime, which was not only morally abhorrent, but also the source of significant economic inefficiencies.The Revolution would therefore pave the way for modern freedoms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by removing serfdom, aristocratic privileges, the Church's domination over politics and land, and inequity before the law.The debate between Burke and Paine has not been resolved by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re is no consensus about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On the one hand, many economic historians, like Landes(1969, p.142), view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a political roadblock” to technological adoption for Continental countries, and conclude that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volution, the gap in technique [between the Continent and Britain] had widened, while most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obstacles to imitation remained“(Landes, 1969, p.147).Similarly, Buyst and Mokyr(1990, p.64, 74)write:
it is our contention...that the Dutch economy in the years of the French and Napoleonic Wars was another example of a small open commercial economy whose prosperity was disrupted by world events...The French period...[was] disastrous for the Dutch economy.” Crouzet's(2001, p.121)view is similar, no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wars that followed greatly slowed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10 On the other hand, many other economic historians also agree with Mokyr's assessments that the Revolution's long-term effect was to clear up the debris of the ancien regime on the Continent, thus assuring Europe's ability eventually to follow Britain in revolutionizing its productive system”(1990, p.259), and tha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installed more forward looking governments in Europe"(1990, p.253).Even Landes, who generally emphasiz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Revolution, also mentions in passing that such institutional changes as the abolition of guilds were beneficial(1969, pp.144-145).11 The rest of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Section 2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subsequent invasion of Europe by the French.Section 3 discusses our data.Section 4 provides country-level regression evidence investigating the reduced form effect of treatment on our dependent variables.Section 5 looks 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German polities.Section 6 concludes.
第二篇:法国大革命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本课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自主学习
流程一:阅读第一框题的内容,勾划出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颁布了什么文件来阐明他们的观点?被处死的暴君是谁?分析总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1689年7月14日 B.1789年7月14日 C.1689年7月14日 D.1789年7月4日 2.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是()
A.路易十三
B.路易十四
C.路易十五
D.路易十六 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A.1788 B.1804 C.1812年 D.1814年
5.宣称人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文献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法典》 6.标志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是()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雅各宾派专政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流程二:阅读第二框题的内容,找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拿破仑建立帝国的时间,对内对外的政策为巩固政权所颁发的法律文件?分析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基础知识:
1.拿破仑的活动不包括()
A.1799年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B.采取革命恐怖手段严惩反动分子
C.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颁布的《法典》不包括()A.《兵法典》 B.《民法典》 C.《商法典》 D.《刑法典》 3.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开始于入侵哪个国家之后()A.西班牙 B.普鲁士 C.奥地利 D.俄罗斯 4.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5.当一个人遭受了重大挫折时,我们经常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路易十六 B罗伯斯庇尔 C拿破仑
D 克伦威尔 6、19世纪初一位伟大这样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在于打了40次胜战;滑铁卢一战抹往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所说的法典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巩固练习: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国王召开三级会议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B.主张在法律上人和人有平等的权利
C.国王有权废除法律
D.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罗伯斯庇尔执政 ②《人权宣言》的发表 ③处死路易十六 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4.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5.19世纪初期,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意义是()A.拓展了法国的疆域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6、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被推翻的封建王朝卷土重来
B外国同盟军两次打败了拿破仑
C 1812年拿破仑进攻遭受重大失败
D拿破仑的侵略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反抗7.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恩格斯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在很长时期内它一直是世界各
国制定新法典时的参考蓝本。
(1)结合课文说出这部法典的名字和制定者。
(2)这部法典包括那几个部分?
第三篇: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摘要:法国大革命如旋风般吹遍整个法国,掠过整个欧洲,影响整个世界。它是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同时也是一项直线上升的运动。
关键字:革命
背景
过程
影响
托克维尔
勒费弗尔
比较
平等思想
当听到马赛曲中“前进,祖国的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孩子。”就让我想起19世纪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就是几年之内,以迅猛之势推翻几个世纪以来已扎根于土壤之内的旧体制,这些体制似乎是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甚至连最激进的改革家也不敢在文章中向其发起进革命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涤除组成国家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等生活本质的东西。法国大革命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被这样定义:“所有革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场革命,这无论就这场革命事件本身,还是这场革命的后果来说。”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后期腐朽的封建制度既旧制度的没落已十分明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了,而矛盾的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18世纪,法国的工厂手工业发展迅速,这样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财富超过了贵族的财产,成为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占据首要位置,然而在政治上他们仍属于 被统治的第三阶级,这种不平衡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
作为整个封建制度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瓦解程度也十分迅猛。在瓦解的同时,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也正在农业中蔓延,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需求量较以往有明显的增长。于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农民便通过租地,买地扩大经营,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并成为法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代表。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
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经过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会议。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联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伯斯庇尔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四.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勒费弗尔是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家之一。他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大革命对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特殊意义,以及对现代世界历史演进的普遍意义,从而“获得了一种被早前的大革命史学家所排斥的视角”。通过比较,勒费弗尔澄清了法国大革命别具一格的特征之根源所在。按他的解释,第一个因素是欧洲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不同。在经济落后的中东欧地区,强大的王权对贵族阶级曲意迁就,贵族享有很大权利,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王权与贵族两厢结合维护着较为稳固的专制统治。在经济发展的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已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经济进步,政治上则是社会精英阶层共享权力的君主立宪制。而经济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法国,其君主制亦介于两者之间,“它不同于俄国和普鲁士,国王并没有把农民完全交给贵族。法国在保留贵族特权的同时,让新贵族大量滋生,又让资产阶级成长壮大。”这种情况,使法国的阶级矛盾尤为紧张,“贵族同时与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对立,一方面对压制他们的王权深怀忌恨,另一方面又对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拼命排斥。”第二个因素是思想文化的差异,法国的启蒙哲人,无论功利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皆未能摆脱法国道德中笛卡尔和高乃依的先验理论性传统,他们张口是维护自然法,闭口是根据人类理性从事改革的自主权。
五.法国大革命的平等思想
通过对英,法,美革命的比较,析出了法国大革命所创生的对世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对平等的强调。在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协会统治着社会和掌控着政府的英国,“没有人喜欢谈论平等;实际上,统治阶级要根据出身和财富分配公民和政治权利,将权利平等视为战争的发动机,势必朝着有利于下层阶级的方向翻转既存社会等级。”而美国革命,如同1688年英国革命一样,它的“成功建立在土地贵族与金融家,商人,船主和制造商等上层资产阶级之间达成妥协的基础上”,“革命领导人闭口不提权利平等,不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不承认合法特权的国家这样乃理所当然之事,而且也是因为这种原则能够为下层阶级的种种要求提供口实。”而法国大革命则与此不同,它强调平等的原则并将之在社会领域里付诸实施,它的价值和实践,对今天的实践,对今天的世界仍具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曹绍莲 著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勒菲弗尔(法)《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第四篇:法国大革命
电子白板下 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5课 法国大革命
南郑县濂水镇初级中学 施学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国大革命》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五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15课。法国大革命是继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比较彻底的革命,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世界历史中有重要意义。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项目标将在本节课完成。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人权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人民参与和推动革命的史实,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拿破仑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认识到侵略战争最终必然失败,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依据:《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和纲领性文件,也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指针,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义。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评价拿破仑的重要载体,正确把握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发展,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影响;拿破仑主要活动及其评价”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拿破仑主要活动及评价。
依据: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拿破仑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拿破仑的活动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具:电子白板
三、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特别强调勤用软笔书写,善用撤销键。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习惯于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将前一段时间培训的电子白板运用到教学中,我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法国大革命展”,将各子目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展厅(多多使用电子白板中的调整图层)我就是学生参观的导游。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独立战争,它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在它胜利后不久,法国革命开始了。(播放在电子白板预设中的电影《博物馆奇妙夜Ⅱ》中关于拿破仑和三大恶魔的搞笑对话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历史上的拿破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展厅:攻占巴士底狱 ——情境再现,夯实基础 首先进入在第一展厅里。通过观看视频,我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排山倒海的冲击。并在播放结束后回答问题,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再针对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是“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比较得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二是“攻占巴士底狱”。我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设问:“巴黎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狱的原因是: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说明人民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展厅,亲身体验更加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展厅:《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这一展厅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和“图说历史”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相关史实。
第一板块:“我是小小史学家”。我精选《人权宣言》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学生结合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掌握《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第二板块:“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特色——插图和辅栏,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共和国诞生等基础知识,理解法国革命在不断深入发展,得出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教师设问:“雅各宾派政权被颠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国形势急剧动荡,历史将给谁机会?”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展厅,体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三展厅: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改变了法国历史,震荡了欧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针对这个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三步曲”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互帮互学为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识,分组探究,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拿破仑主要活动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分析,我提供了三个中心议题,学生用不同方式展开分析研究:
雾月政变: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当时法国的内忧外患,揭示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合作探究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对外战争的作用,展开讨论,我深入两个组适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并最终推选发言人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阐述小组观点,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做及时补充。从而明确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都具有两面性。第三步,高潮: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通过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学生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突破“评价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个难点就水到渠成了。我针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评价。教师总结提炼,强调拿破仑战争的两个阶段和后期侵略战争与第一帝国灭亡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对拿破仑个人评价的辩论,我将及时引导学生课后在更详实的资料搜集基础上将辩论热情释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题活动”课中去。
留言厅——畅所欲言,心得疑问
“心得与疑问”是课标川教版教材极富特色栏目,它有利于学生及时抒发自己学习感想,记录自己学习的疑问,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心得与疑问”设计为“留言厅”,让学生在《英雄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先写下自己的学习本课的心得和还存在的疑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和评价,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三)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巧用电子白板的调整图层功能)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华东师大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法国大革命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进程复杂,一些问题在史学界争议也较大,再加之本人对电子白板的技术学得还不够精,这节课还需不断提升,自己还需更加努力。
第五篇: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本课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
1、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和理想,是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成果之一,理解好了有助于理解资产阶级的目的和阶级性,也有助于理解法国大革命在世界资本主义民展史上的地位。
2、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一位伟大历史人物,对欧洲历史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讲法国历史,还是讲近代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绕过拿破仑及其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理论高度予以把握,因此它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有关资料。
2、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
3、课前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拿破仑跃马驰骋的画像和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师:知道他是谁吗? 生:拿破仑。
师:知道他的有关事迹吗?当年曾有人评价他“打个喷嚏就会使全欧洲感冒”,那么拿破仑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他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法国大革命)探究新课
学习第一部分“攻占巴士底狱”
多媒体出示问题:大革命前法国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以此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同时多媒体出示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度介绍)
学生讨论,各学习小组指派代表回答。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当时法国波旁王朝统治腐朽,资产阶级有钱却无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政治权利。1.2.3.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课件出示三级会议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级会议召开时间、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会议的目的及其结果即可。革命爆发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课件出示“攻占巴士底狱”图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有感情讲述攻占巴士底狱情景。问:谁是革命的主力军?进一步渲染革命气氛。了解法国国庆节(7月14目)的来历。
学习第二部分“《人权宣言》”
师: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颁布《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学生看书,多媒体展示材料:《人权宣言》的第1和第17条)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民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提问:法国资产阶级为什么把自由和平等放在第一位? 材料二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提问:这条规定反映了哪些人的利益?如何评价《人权宣言》?(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 《人权宣言》①内容:强调人权、法治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地位:纲领性文件、资本主义立国原则。
③评价:阶级性、进步性。
师小结:尽管《人权宣言》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追求。因此,《人权宣言》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和异域。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权宣言》是新社会的出生证明。
师:革命虽然取得了些成果,但形势不容乐观。欧洲各国君主害怕本国受法国革命的感染,联合入侵法国,极力想把革命扼杀在摇篮里。法兰西儿女高唱《马赛曲》,为国赴难。(多媒体播放《马赛曲》片段)而国王和王后为代表的反动势力也妄图恢复过去的生活,法国人民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多媒体出示《处死国王》图片)雅各宾派上台执政,把革命推向高潮,然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混乱。历史给了拿破仑机遇。
学习第三部分“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分析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师:热月政变后,法国内部政局动荡,外有强敌压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面临丧失的危险。法国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西哀耶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多媒体出示材料)
(法国)需要两件东西:一个头脑和一把宝剑
——西哀耶斯 师:西哀耶斯自认他就是法国的“头脑”。那么,他心目中的宝剑是谁?拿破仑为什么能够成为“宝剑”?(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对拿破仑有初步的认识)
师:资产阶级要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击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拿破仑恰恰具备了这些。1799年,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上台以后,为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师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
师:拿破仑上台后分别采取了哪些对内对外政策?
生:对内制定新宪法,颁布《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师:下面让我们走近《拿破仑法典》(多媒体出示〈法典〉内容)
《拿破仑法典》分为总则和第一、二、三编,共有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共509条;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共195条;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共1571条。
师:《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将革命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0年来,法国经历了王朝复辟,四次共和国和一次帝国的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拿破仑法典》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充分表明了《拿破仑法典》的生命力。拿破仑是以战争起家的,也因战争而闻名于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多媒体出示有关拿破仑的战争电影片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拿破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另一个是军事天才拿破仑为什么最终会被打败?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六个学习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拿破仑绝对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熏陶的军事家。1.1.生:拿破仑早期的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获得解放,这是拿破仑早期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
师:但是,从1812年开始,同样一个拿破仑,却不断遭到挫折,直至失败。1812年远征俄国失利,1814被迫退位,1815年滑铁卢又遭到噩梦。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①:后期战争是不正义的。
生②:后期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生④: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经济遭到破坏。
生⑤: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
师小结拿破仑一生主要活动并用多媒体出示:
初露锋芒 政变夺权(1799)建立帝国(1804)颁布《法典》 对外征战 远征失败,被迫下台。1.探究活动:“历史的叹息——话说拿破仑”
(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深入探究):
有人说:“拿破仑巩固了法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是革命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也有人说:“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给法国和其它国家人民带来灾难,是一个暴君!” ①你是怎样看待拿破仑的?
②我们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什么?
4、课堂小结: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震撼整个欧洲封建制度,并给予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榜样,具有世界意义。作业布置: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如华盛顿、拿破仑等等,他们为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经历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请你出一期手抄报,介绍他们的事迹,并对他们进行简要评价。
教学小结: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人民的推动下,革命走向深入,拿破仑运用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本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合作探究、问题讨论等结合来组织学习本课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板书设计:
法国大革命
一、攻占巴士底狱
二、《人权宣言》
三、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革命爆发原因
1、内容
1、上台背景
2、三级会议的召开
2、地位
2、对内对外政策
3、爆发标志
3、评价
3、评价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