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5: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化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提高公路养护效益,根据《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重要性 公路养护是保证公路存量资产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养护管理与养护生产分离,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养护作业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为促进养护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公路养护理念滞后,现代养护体系亟需加快构建;养护领域政府和市场分工不清晰,管理机构与市场主体关系不顺畅;养护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养护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也日渐凸显,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创新公路养护服务供给模式,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路养护服务供给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公路交通

服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路交通服务为导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推进政企、政事、事企分开,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改革公路养护服务供给模式,打破地方保护壁垒,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供给有效、机制完善的现代公路养护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立足公路养护公益性服务属性,从各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公路养护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路养护服务供给,切实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合力改善公路养护服务的格局。

——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尊重不同区域养护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类型养护作业特点,在遵循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分类施策,除日常类、应急类等纯公益性养护作业外,其他养护逐步引入以公开招标、购买服务为主的市场机制。通过分类精准施策,促进公路养护服务持续优化,有效供给水平稳步提升。

——需求导向,优化结构。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引

导从业单位力量与市场规模保持相对均衡,促进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的市场基础。提升公路养护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强化对守信主体的奖励激励和对失信主体的约束惩戒,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节机制。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着力解决公路养护质量效益不高、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及时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创新和完善养护组织模式,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构建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相匹配,与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路养护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路养护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面形成适应公路养护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求的市场发展环境和管理体系,为公路养护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改革公路养护服务供给模式

(一)分类选择服务供给方式。

1.公路基本公共服务。公路日常维护、灾毁抢修、应急保通等基本公共服务,可由公路管理机构、运营单位直接提供或委托实施,但应制定经费分配及定额标准,严格实施计量支付管理,确保资金投入、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的持续稳定供给。

鼓励基本公共服务类养护向社会购买服务。

2.公路养护工程。加大养护工程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购买方式应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由购买主体根据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社会力量实际等因素,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方法确定承接主体。

3.购买服务承接主体。购买服务承接主体应是具备相应养护作业能力,依法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二)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竞争机制。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把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养护服务事项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根据承担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付费。要充分考虑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特点,考虑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分类别、分情况、分区域逐步推进养护市场化,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对于养护市场发育相对完善的地区,要积极研究规范养护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规则和办法;对于养护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地区,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场,广泛开展试点进行探索,逐步

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

(三)探索综合养护承包方式。推进公路养护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各种综合养护承包方式,通过将养护技术咨询和设计、养护设计和施工等业务统一发包,将一定规模的路网在一定周期年限内的各类养护作业统一发包,或实施建设、管理、养护一体化等方式,培育和引导养护作业单位整合技术资源,提升技术实力,提高公路养护生产效率,实现公路全寿命周期内养护效益最大化。

四、培育具有综合实力的公路养护市场主体

(一)引导养护作业单位逐步转制改企。鼓励通过扶持养护作业基地建设、专业设备购置、完善用工制度等配套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引导符合市场属性的养护作业单位逐步转制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转制过程中,要完善用工制度,通过设置过渡期等方法,逐步完成人员身份置换,保证人员稳定和改革平稳推进。

(二)提高养护作业单位市场竞争力。

1.积极培育专业化的日常养护队伍。通过建设养护站点、购置机械设备提供使用或委托代管等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公路日常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专业化程度较高,熟悉区域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状况、公路沿线情况,能长期稳定作业的专业化区域性日常养护队伍。

2.积极发展市场化的综合养护企业。通过综合打包购买服务、签订周期性服务合同等方式,逐步培育能够全面承担公路技术状况检测、养护规划、设计、施工等全链条服务,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养护咨询、施工一体化企业。

3.加大养护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完善养护市场结构和功能,鼓励和引导专业化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养护市场竞争,协同加大养护市场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促进养护服务承接主体发育、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升。

(三)规范公路养护市场。

1.加快推进养护作业单位许可制度。制定统一的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和许可标准,加快推动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落地,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

2.加强养护市场准入管理。促进养护市场从业单位数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合理匹配,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的养护市场。推进公路养护作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和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的统一规范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逐步实施对养护作业单位和关键岗位人员的信用管理。

(四)创造良好养护市场环境。优化市场环境,逐步构建信用评价监管体系,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及评价标准。稳步推进

互联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与信用等级挂钩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激励措施,在采购服务、招标投标、人员招聘等方面优先选择信用好的养护作业单位和人员。建立健养护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主体进行约束和惩戒,使失信者在市场上受到制约。

五、强化养护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

(一)落实养护监管责任。

1.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对养护作业的监督管理责任,明确负责部门和岗位监管职责,将管理重点逐步由对养护生产管理转变为对养护过程监管,以及对养护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针对不同性质养护作业特点,在预算管理、市场监管、质量控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2.健全监管标准。加快建立养护管理监管考核制度,将养护质量、效率、效益和服务状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构建监管考核结果与养护资金、市场准入挂钩的奖惩机制。收费公路实行与高效服务相适应的养护服务标准,并作为对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考核指标。

(二)加强养护项目管理。

1.科学管理公路养护项目。以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理念为

指导,以公路技术状况监测数据为依据,进行养护科学决策和投资优化,合理制订中长期规划、年度养护计划,并认真监督实施。实行养护工程项目链条式管理,建立适用于公路养护的项目审批规则,优化审批流程,确保养护作业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2.建立公路养护效果评价机制。积极推行社会监督,建立公路养护质量评价、养护绩效和路况状态监督举报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对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的监控与管理,为开展路况实时监督、加强对养护从业单位的管理提供补充。建立健全养护质量长效考评机制,开展公路养护效果后评估,通过将作业实施后的路况水平与其养护质量进行关联评价,实现对公路养护质量的持续监督。

(三)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结合公路网规模、结构、地域特点构建应急抢险保通队伍,按照“平急结合、资源整合、专兼结合”的原则,统筹基层养护站点和应急处置网点的布设,提高机械设备配置水平,逐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有条件的地区可打造集日常维护、便民服务、应急保障“三位一体”的公路保障中心。

2.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市场化较充分的地区,可采取与公路养护企业签订应急处置协议的方式承担应急任务,并给予合 理的费用补偿和政策支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路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3.关心基层站点生产生活。加强对基层养护站点、应急处置网点职工的人文关怀,对边远山区、高寒高原地区、离城镇较远的基层养护站点、应急处置网点,应配备需要的生产生活保障和安全防护设施。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相关改革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总体设计,做好统筹协调,注重推进落实。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客观考虑综合政策环境,积极选择典型地区开展试点,探索经验,确保相关工作平稳推进。

(二)加强顶层设计。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公路养护行业逐步引进市场机制的必然趋势,按照国家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有关部署,做好改革顶层设计。特别是对其中涉及的队伍及人员问题,要周密筹划,有序实施,提前调整,确保稳定。对现有公路养护管理单位,要按照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收益状况,合理划分承担行政职能、公益服务、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类别和性质。对承担公路

管理及市场监管职能的公路管理机构,要强化其路网监测、投资管理、合同管理和规则管理等行政职能。

(三)加强政策制定。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研究细化养护市场准入、市场规则、市场运行、信用管理等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交通运输部将根据公路养护市场发育状况,在总结各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公路养护市场准入、信用评价管理、养护作业招标投标、质量考核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监督考核。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及时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改革,认真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宣传指导,注重舆情引导,为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强化政府考核监督,将推进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公路养护市场管理等工作纳入政府监督事项和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激励和问责机制,促进市场化措施和手段逐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专业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实施意见

专业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实施意见

专业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实施意见 专业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路养护方针,挖掘养护潜力,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根据广西地质、水文、气候特点、养护资金、现有路况实际,特制定专业公路预防性养护指导意见。

第二条预防性养护是指公路路基比较稳定、桥涵和其它公路设施尚未损坏或小损坏、路面仅产生轻微病害、整体路况处于优良状态下,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前瞻性、预见性地对公路进行养护,使路况一直保持在优良状态、延

长公路使用寿命的一种养护措施。

第三条预防性养护应重点加强“两防”工作,即:防水、防裂,切实做到“见堵即清、见缝即封”,并对轻微病害和小损坏进行处治。

第四条各级公路部门要高度重视预防性养护,建立预防性养护的长效机制,落实预防性养护资金,保证预防性养护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章路基预防性养护 第五条预防上边坡坍塌:对土质上边坡的养护应实施开挖截水沟,对现有截水沟堵塞及时清理,保持截水沟畅通,预防雨水下渗造成边坡坍塌。对边坡出现裂缝应及时回填土封闭。有条件的应对上边坡采用绿化或支挡防护。

第六条预防下边坡冲刷:对大纵坡坡底、大超高内弯等容易集水冲刷下边坡路段,应实施拦水带、急流槽等排水工程,预防雨水冲刷下边坡。同时要对下边坡加大绿化植被工作,减少水土流失。第七条预防水沟堵塞积水:经常巡查公

路,及时清理水沟杂物、坍塌土石方,保持排水畅通,保持水沟尺寸达标。对一些排水不够完善的路段要开挖排水沟,对损坏的水沟圬工砌体及时修复。对乡镇、村庄过境路段水沟堆积垃圾问题,应与当地政府部门紧密联系,依托政府“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对水沟进行综合治理。

第八条预防路肩积水:经常修整路肩,铲除积土、填平沉陷,适时植草,使路肩保持横坡适宜,与路面衔接良好,便于横向排水,预防路肩积水。对局部路段高出路面的路肩墙和安保防撞墙要应及时清理泄水孔或开凿泄水槽。第三章路面预防性养护 第九条预防路面积水:对路面沉陷、坑槽、车辙等病害,雨季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应在旱季和晴天对这些病害进行修补,一时无法全部修补的应设法排水,避免路面积水。

第十条沥青路面裂缝防水:针对不同裂缝类型,分别采用适宜的“封、刮、铺”

方法处治。

对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宜采用热沥青灌缝封闭方法处治,必要时应先扩缝再灌注沥青;灌缝时机应选择在旱季或者前三日内天气晴朗,为保证质量,灌缝前应采用热风喷枪吹干吹净裂缝。此外,可采用专用的裂缝粘贴带封闭裂缝。对大面积成片的网裂,宜采用喷洒热沥青再撒细料压实的方法处治,当使用乳化沥青洒布时,必须封闭交通2~6小时等破乳后才能开放交通。此法类似“刮油”,起到大面积灌缝封闭防水的作用。此外,对大面积成片的网裂,也可以采用封层、薄层罩面的铺筑方法处治。第十一条沥青路面光滑、麻面、松散预防性养护:宜采用封层、薄层罩面的铺筑方法处治。传统封层方法:先喷洒热沥青~/m2,再撒3~8mm石屑或者粗砂;当采用乳化沥青洒布时,需另计算其用量。有条件的,可采用同步沥青碎石封层技术:利用高变形能力的橡胶沥青作为粘结材料和保持高温度的洒布设备,其防滑、防裂效果显著。第十二条沥青路面龟裂、翻浆、坑槽预防性养护:这几种病害均为基层原因引起的,宜采取挖补重铺的方法处治,应注意挖补的轮廓线要与公路中线平行和垂直,注意新旧路面衔接平顺。第十四条水泥路面缩缝、胀缝养护:对原施工采用普通沥青灌缝的,每年养护应当采用普通沥青灌缝2~3次;对原施工采用专用灌缝料灌缝的,发现局部脱落、老化损坏的应当更换专用灌缝料。通过灌缝换缝,做到有效预防地表水侵害路面基层和路基。

第十五条水泥路面裂缝封闭防水:宜采用热沥青灌缝封闭方法处治,必要时应先扩缝再灌注沥青。灌缝时机应选择在旱季或者前三日内天气晴朗,为保证质量,灌缝前应采用热风喷枪吹干吹净裂缝。

第十六条水泥路面排水:当路面接缝、裂缝封闭防水不及时,造成地表水侵入水泥板底和路面基层时,宜采用路肩横

向盲沟排水的方法处治,要求每间隔10~20米挖沟,沟深超过上基层底面,回填砂砾石为宜。

第十七条水泥路面错台、板底脱空养护:对轻微错台宜采用机械磨平方法处置,对严重错台、板底脱空等宜采用板底灌浆抬高法处置。

第十八条砂石路面预防性养护:主要以预防露骨、沉陷和坑槽病害为主,平常应做好备料工作,特别是雨季前必须备足料,做到勤修补、勤回砂养护。雨天加强巡路,及时排除路面积水。第四章桥涵预防性养护 第十九条预防桥面积水:经常清理桥梁泄水孔,保持排水畅通;对一些防撞护栏施工时没有设置泄水孔的,养护中应当每间隔10~20米开设泄水孔。第二十条预防伸缩缝堵塞、脱落:对异型钢伸缩缝应经常清理嵌入的石子、杂物,清缝后可考虑填充细砂,避免石子、杂物再次嵌入,当发现止水带损坏时应当及时更换;对板式橡胶伸缩缝发现局

部脱落或破损后,应及时更换,可考虑一次性换成异型钢伸缩缝。第二十一条桥面铺装层防水、防裂:参照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处治。第二十二条消除桥头跳车:发现桥头跳车时,应当对桥头沉陷、坑槽进行修补,及早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三条预防桥梁墩台基础冲空:经常检查桥梁技术状况,发现基础严重冲刷和冲空的,要查明原因,及早填充基础,并依据《公路法》加强管理桥梁。第二十四条预防桥梁附属构造物损坏扩大:对局部损坏的护栏、锥坡、翼墙、调治构造物等应及早修复,避免损坏进一步扩大。

第二十五条预防涵洞堵塞:经常巡查公路涵洞,及时清理疏通洞内和进出口堆积物,必要时开挖进出口土石方,保持涵洞排水畅通。

第五章预防性养护管理

第二十六条为使预防性养护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市级公路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对本指导意见进行细化,丰富预防性养护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加强对基层技术指导,并将养护过程和养护成果纳入经济责任制对县级公路部门进行考核;县级公路部门应根据养护计划,精打细算,合理安排预防性养护资金,落实好预防性养护工作。

第二十七条预防性养护应围绕“防水、防裂”开展工作,以路面养护为中心,重点突出高质量的平整度,倡导推广较为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探索符合本地区有效的养护方法。

第二十八条预防性养护工作与资金保障、成本控制紧密相连,要求严格控制材料消耗,杜绝浪费行为,研究降低工料机成本的办法,实践节约型养护。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各级公路部门在执行中若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应及时函告我局,以便修订。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各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现就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极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要,是文化行政部门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势强劲、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新兴业态迅速崛起,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与文化建设“两大一新”的战略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产业总量和水平偏低,对国民经济贡献和影响偏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合格的市场主体和骨干文化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应用和现代传播手段使用较少,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对外文化贸易中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行业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文化产业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业态、扩大传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特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平台。文化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提升产业效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主要目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翻两番。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涌现一批深受人民

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演艺、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显著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文化上市企业。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文艺演出院线,培育一批跨地域的演艺集团公司,打造一批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剧目,建成2-3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演艺业。繁荣舞台艺术创作,鼓励和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重组,提高演艺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演艺业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演出网络建设,促进演出院线与有关服务业的合作。推动演艺与旅游、会展、传媒、科技等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艺项目。大力推动演艺产品走向世界。

(二)动漫业。鼓励创造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形象和动漫品牌,占领国内主流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动漫强国行列。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提高原创动漫产品质量,增强动漫艺术、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形成创作、生产和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动漫服务外包。

(三)文化娱乐业。促进歌舞娱乐场所健康发展,扩大群众娱乐消费。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调整优化娱乐场所结构,鼓励娱乐企业连锁经营。在大中城市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防止盲目建设。

(四)游戏业。增强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族原创网络游戏的发展,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电子游戏软硬件设备,优化游戏产业结构,提升游戏产业素质,促进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家用视频游戏的协调发展。鼓励游戏企业打造中国游戏品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五)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文化会展活动,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活动,重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文化会展活动。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文化会展,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扩大会展、节庆的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会展、节庆与旅游、商贸合作。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参加国外文化会展活动,推动海外文化推广活动的产业化运作。加强对地方文化会展、节庆活动的引导和规范。

(六)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 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建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扶持名录》和《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鼓励对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在知名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

(七)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繁荣美术创作,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机构,鼓励艺术品收藏,培育诚信画廊,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海外推广。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鼓励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支持发展文物仿制产业,提高文物仿制技术和水准,开拓文物仿制品市场。

(八)艺术创意和设计。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外观设计、工艺美术设计、雕塑设计、服装设计及展览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支持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

色的设计产品的国内外推广。推动艺术创意和设计业与其他产业合作,提高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

(九)网络文化。提高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水平,提升文化品位,发挥网络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与沟通,创新营销推广模式。鼓励和支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企业和通信企业参与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继续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十)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数字内容产业。鼓励扶持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大力采用数字技术传播文化产品,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国有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迅速做强做大。

(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 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职称评定、命名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在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节目制作等领域发挥龙头作用。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 的上市公司。推动演艺业、动漫游戏业的资源整合,在全国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演艺、动漫企业集团。在全国形成若干有聚集效应和强大辐射力的演艺院线。

(四)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利用资本力量,加强资源整合,打通创意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推广、衍生产品等产业链。积极整合创作、院团、剧场、经纪等演艺资源,形成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紧密衔接、相互协作的演艺产业链。以增强动漫游戏原创能力为核心,通过形象和作品授权等方式,大力开发图书、音像、服装、玩具、文具、主题公园等相关衍生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立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在征地和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等便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认定、调整和指导工作,明确认定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坚决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合理规范,使基地和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

(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实。同时,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和技术优势,科学论证,认真策划一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并在项目立项、政策扶持、银行信贷、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七)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建立新型文化产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全国文化票务网

络建设,以大中城市为主,尽快建成遍布全国的演出票务销售终端。发展文化经纪 代理、评估鉴定、版权交易、推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规范运作,向品牌 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扩大 合作领域。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争取建立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机制。支持组 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改进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办法,促进银行开展文化企业授信工作,为文化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 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票据等。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开 展多种形式的长期投资合作,增强文化企业资金实力。

(九)运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用现代科技 运用高新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创新传统文化行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积极推广舞台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和 新材料技术。推动有关部门对大量运用高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制 定“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加快演艺、动漫游戏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 用。

(十)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 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行政部门与文化企业和商会(协会)之间开 拓海外市场的沟通及协作。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统计和信息研究。积极搭建对外文化 贸易平台,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设道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意识,加强地 区间协调合作,防止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恶性竞争。积极扶持和指导文化精品 创作和生产,为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条件。

五、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 加强组织领导。化产业,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进一步强化对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文 化产业专门工作机构的建设,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

(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各地要深入研究,全面、准确、系统地 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把握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把优惠政策用好用足。鼓励各地结合 实际,制定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完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把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或地方法 完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加强文化市场法规建设,进一步修订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做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 加强文化产业规划。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评估检查工作,对照评估检查结果,有针对 性地改进工作,加强贯彻实施力度,确保“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和 重大项目的完成。同时,积极开展“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并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五)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许可制度、备案制度、进口文化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产品内容审查制度相结合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各领域技术标准、服 务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宣传和实施。根据文化产业各门类的特点,开展文化企 业等级评估和资质认定工作,提高文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制定国家重点扶持 文化企业的有关认定管理办法,为落实国家对文化企业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提供依 据。认真贯彻《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动漫企业认定工作。》

(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高效、便捷的全国文化市场监控管理 体系。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以打击 盗版为重点,严厉查处和制裁破坏文化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环 境,维护诚信、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七)指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行业 导组建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协调、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培训、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的作 用,使之成为联系文化产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文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 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 开展

(八)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评选认定工作,对出口业绩突出的文化企业给予 奖励。研究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 评级制度,提高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贷款授信额度。

(九)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在职人员业务培训 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和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 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

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鼓励在有条件的大型文化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 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公平竞 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比照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和 科技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加大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促进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就 业和创业。

(十)充分发挥我驻外文化机构作用,构建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驻外 充分发挥我驻外文化机构作用,构建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使(领)馆文化处(组)、文化中心要提高对对外文化贸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 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积极协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帮助企业 开展海外市场调研和建立海外贸易基地,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 的国际影响,协助和指导企业做好海外市场权益维护工作。文 化 部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日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 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新苏州”为战略目标,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突破口,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型经济体系;坚持清洁发展,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优化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一)主要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达到100%。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0.1%和24.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应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全部通过审核验收,超过20%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推进机制和基本框架。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特征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 用、资源化”的原则,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 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二)从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1.在企业层面上,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清洁生产审核,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 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 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全市150个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0 个单位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改进设计,广 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使单位产品能耗、物 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在区域层面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 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开发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 的要求,推动企业延伸产品链条,促进企业间的关联共生,发展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形成产业集中、连接紧密、资源利用效率高、废物排放量少的循环型产业园 区。苏州市区、昆山市、吴江市要以产业生态化为导向,以生态工程为依托,结合绿色招商,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园。沿江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废物 排放总量较大的开发园区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上来,逐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区域。积极做好工 业园区、高新区全国生态工业园的试点示范及高新区、张家港冶金工业园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部署规划张家港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昆山开发区等一批循环 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引进“补链”项目,实现物流、能流、技术的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的共享。

3.在社会层面上,探索循环型城市的建设。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建立节能节水机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展“绿色机 关”、“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商场”、和“绿色社区”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自觉性。推行生态化垃圾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改变苏州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现状。

(三)重点抓好循环经济关键环节

1.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单位资源的产 出水平。在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鼓励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在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鼓励循环用 水、串联用水。在化工行业,鼓励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

2.在废物产生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固体 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在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等高耗水行业,发展外排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零排放”技 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河道污泥的再生利用。推进秸秆、禽畜粪便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优化能源结构。

3.在资源再生环节,着力培育静脉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推进实施以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金属等为重点的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发 展并合理布局静脉产业,推动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实现循环经济区域性整体联动。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资源 的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

4.在社会消费环节,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行为,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四)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两轴三带”总体格局,通过工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进 产业集聚,打造以沿江基础产业、沿沪宁线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 项目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和排污量。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低能耗、低污 染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体系,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新办工业企业原 则上必须全部入园进区,现有的企业也应逐步向区内集中。编制《热电联产规划》,淘汰关闭禁煤区和工业区集中供热范围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

(五)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住与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的契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1.建立基于GIS的区域物质交易标准平台。构建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物质交易平台,实现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网上交易。建设苏州循环经济信息网站。

2.构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网络。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选择典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全过程清洁生产的诊断,设 计依托企业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并开展清洁生产的工程示范。选用先进的水处理、热交换及热利用技术,建立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3.推进静脉产业园综合示范工程。重点是焚烧飞灰水泥窑煅烧资源化示范工程,废旧轮胎“常温破碎+精细粉碎”生产再生胶粉示范工程,餐厨垃圾湿热水解资源化示范工程。

4.实施电子废物资源化示范工程。建设万台级成套化电子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六)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强化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广一批节能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 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

2.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推行节水农艺技术,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灌溉计量 工程;工业节水要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工业园示范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节水产品,实施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 度,严格执行节水设施“三同时”,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落实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 水技术、设备目录的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3.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3~5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园区)。鼓励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和无公 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在推广家用沼气的同时,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建设,防止养殖场粪便、污水污 染,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4.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禁实限粘”工作。进一步禁止使用和限制生产使用粘土实心砖,加快淘汰 粘土类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非粘土类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城市的“禁实限粘”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由应用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由“禁实”向“禁 粘”转移。全市乡镇实现全面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抓好城市“禁现搅拌”,提高水泥散装使用率。设立新型墙材料发展奖励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墙材企业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等。

5.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按照国家税收减免政策,认定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307号令),加强报废汽车的回收监督管理,确保经营有序。

(七)构筑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形成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 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 研究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列入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 究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 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 服务。

(八)制订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收集体系、管理办法和促进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适 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价格标准。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工业和城市公共用水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加大城 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的国产设备(产品)的企业,要及时办理所得税抵免和加速折旧手续,切实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获得的优惠资金和减免税(费),要专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再投入。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或其他相关科目。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 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将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列入投资重点。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发改、经贸、国土、金融、电力等部门要在 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环保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企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相关财政专项建设 资金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支持项目建设。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资公司要增加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 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

(九)强化组织引导,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重要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工作。各市、区政府(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协调 工作机制。2.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从各自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齐心 协力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经贸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结合起来,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改、规划部 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科技部门要加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新技术、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无废少废技术及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环境 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严格执行“三同时”、“一票否决权”、限期治理等制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水利水务部门要加强水 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卫生、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3.典型引路,扩大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市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市选择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4.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要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决策层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采用新闻发布 会、理论讲座、研讨会、现场会和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逐步提高全社会、特 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旅游两大国际 品牌为核心,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紧紧围绕我市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壮大企业、拓展 市场,提升质量、完善形象,加快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使旅游 业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超过96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初步建成“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旅游业规划布局。按照“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重新规划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构建“1234”为主体的空间架构,即 “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一城集散”,即将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 北6个中心区作为整体都市旅游区进行打造,建设东北亚旅游圈服务集散中心。“两带支撑”,即松花江黄金旅游带,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依托,建设120公里松花江两岸景观带和216公里游览景观路,实现“以江丽城、以水兴游”的新目标;哈亚冰雪生态旅游带,利用亚布力滑雪品牌影响力,打造哈尔 滨市区—阿城区—尚志市黄金旅游发展带,带动沿线旅游提档升级。“三圈辐射”,即环城游憩圈,打造环中心城区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农业采摘、垂钓、乡村 度假等休闲旅游产品;远郊生态旅游圈,依托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依兰县、通河县、木兰县、五常市,开发生态、避暑、狩猎、农家乐、冰雪运动等专项旅游 产品,建设一批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大东北旅游圈,强化区域旅游战略合作,联动省内主要旅游城市、东北地区中心旅游城市以及俄罗斯边境旅游城市,构筑 “东北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四极出新”,即把尚志市、五常市、宾县、阿城区打造成我市新的旅游增长极,在尚志市建设中国高端专业性滑雪运动基地;在五常 市打造东北旅游新名山;在宾县建设山水型避暑旅游区;在阿城区建设文化旅游区。

(二)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大、功能全、特色突出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精品。加快实施以松花 江百里旅游休闲长廊、马家沟城市休闲旅游带、松北北国水城观光休闲区建设为重点的亲水游憩工程;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场馆设施、四季冰雪乐园、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建设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工程;以大太阳岛旅游区、八大特色旅游区、十大生态园区、20个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工 程;以四大特色街区、六大文化园、60余个文化展馆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工程;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娱乐、地方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为重点的公共 设施工程。全力推进松花江滩岛生态恢复工程、亚布力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中华巴洛克民俗街区二期改造、哈尔滨文化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啤酒城、欢乐太 阳岛、伏尔加庄园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及亚布力、阿城龙山镇、尚志帽儿山镇、宾县二龙山村马家屯、道外民主乡、呼兰三家湾、道里长岭湖等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力 争3至5年内建成一批惠及民生、壮大旅游实力的大项目。

(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市气候“四季分明”、冰雪资源丰富和拥有滨水、森林、原野自然风光及多元文化的优势,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 旅游两大国际品牌,以建设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为重点,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品牌。集中打造太 阳岛、亚布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四季冰雪乐园、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等国际旅游品牌;凤凰山景区、中 国会议夏都(国际会议中心)、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文化艺术中心、东北虎林园、伏尔加庄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等 国内旅游品牌;二龙山景区、平山旅游区、哈尔滨极地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玉泉狩猎场旅游区、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旅游品牌。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培育新型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 级。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以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犹太文化、黑土文化、欧陆风情、关东风情、红色旅游为典型特征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 化旅游精品景区和项目,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推进工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支持哈药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工业观光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工艺品、旅游 纪念品和旅游装备与日用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快冰雪装备业发展,推动我市冰雪旅游产品转化和冰雪旅游产业战略升级;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以登山、漂流、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多元化发展;推进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景观 地产、分时度假地产等新兴旅游地产业态,鼓励房地产商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加快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购 物旅游、历史街区旅游和科普旅游,促进旅游业向多个领域渗透,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

(五)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立足于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公路、铁路(高铁)、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建 设。完善市、区县(市)、乡(镇)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和改造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将旅游公交服务网络延伸至城镇周边所有A级景区和重要乡村旅游点,开 通市郊旅游专线、市区观光车;在哈西地区辟建面向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大型散客服务中心;在机场、车站、码头、公交客运服务中心设立商业化的旅游咨询、散 客服务窗口,建立方便国际游客出行的通道;组建旅游包机、专列、汽车租赁、游船等专业公司;加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指示标识系统、残疾人服务 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市场开发机制。统一规划,整合宣传、旅游、文化和新闻 出版等部门及各县(市)的宣传资源,对城市形象、重点景区、重点旅游线路进行集中宣传促销。交通运输、工信、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 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采取现代化营销手段扩大哈尔滨宣传覆盖面,提高哈尔滨旅游知名度。巩固传统 客源市场,突破传统的促销方式,加强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深化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的合作,加强与重庆、杭州、成都等 城市互为客源地的合作,构建多方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七)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国家《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旅游条例》,修订《哈尔滨市旅游管理条例》,制 订冰雪旅游、湿地旅游和导游人员管理等专项管理办法,完善市级旅游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国家、省旅游标准,制订完善地方、行业旅游标准,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加大旅游标准化推进力度。建立旅游、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城管、质监、文化和新闻出版、物价监管、城乡规划等部门旅游执法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打击违法 经营,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节能环保、保护资源,实现绿色、健康、文明出游。完善市和区、县(市)两级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制,加强旅游应急、紧急救援、旅游保险、旅游预警等专项工 作,加大假日旅游、冰雪旅游和夏季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旅游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强化诚信旅游建设,树立“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旅游城市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产业促进和行业管理。设立区、县(市)旅游工作 领导协调机构,强化区、县(市)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机制。相关部门要从职能出发,研究制订本行业与旅游业协调发 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改革,在平山、帽儿山、二龙山和亚布力等景区(点)进行改革试点,建立合理的旅游资 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推动资源集中、多头管理的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加快旅游业审批制度改革,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其新建和改扩建工 程,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立项后,报市旅游管理部门备案。推进旅游行业协会职能转变,将旅游管理部门承担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等职能转交行业协会承担。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拓宽旅游产业投融资渠道,以产权为纽带,整合国有旅游企业优质资 产,成立哈尔滨旅游投资集团,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各界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探索土地融资新渠道,借鉴城市建设融资经验,用旅游大项目规划带动周边地区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整理开发提高效益进行融 资,效益地块的储备要纳入土地储备计划统筹管理。鼓励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本重组,加快培育和建设大型旅游 集团。

(三)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建立旅游项目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和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并视财力增长状况逐步增加。区、县(市)也要逐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哈尔滨银行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每年对重点旅行社及需要增加服务设施的主要旅游企业,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

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亏损的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S级滑雪场、达标的漂流经营场和旅游车船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

将旅行社在海外推销的旅游线路产品视为服务贸易出口,并比照货物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制订相应支持政策。对在海外销售我市旅游商品的哈市旅游企业,比照工贸企业出口创汇退税政策,制订相应出口退税奖励政策。

对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旅游企业,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对位于四环外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经城乡建设、旅游等部门确认,不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只征收墙改基金。

对旅游星级饭店要逐步实现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的,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经营单位用于旅游客运的车辆,在淡季和检修时,可依照规定按月办理临时报停 运营手续。

(五)实施用地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使用计划时,要优先安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对新建旅游项目和市级以上旅游 度假区用地,交纳土地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优惠照顾。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的,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 发单位或者个人30年的使用期。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旅游用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对重大商贸旅游设施、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实行一事一议,属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以按照协议租赁或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六)实施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 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提供的合法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鼓励旅游景区承办各类公务和商务活动。制订《哈尔滨市旅游奖励管理办法》,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以及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加快发 展旅游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用型、技能型旅游培训基地。建立 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导游人员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 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此件发至县团级)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8日

下载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指导意见(厦门市人民政府2004年5月11日批转)为加快我市海湾型城市建设,积极解决我市农村群众乘车难问题,根据交通部、省交通厅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我市加......

    公路养护安全规范(共五则)

    第一章 公路养护生产安全管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公路养护生产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维修作业安全规程培训。在高速公路上进行养护作业的人员,必须事前接受专门的安全......

    对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大全五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

    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质检总局 银监会 保监会外汇局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商贸发〔2012〕48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

    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工作力度,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做大......

    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 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 商服贸函[2014]265号 大众化餐饮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必需餐饮服务的重要服务业态,主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本站推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

    修订规范“村规民约”指导意见

    附件2修订规范“村规民约”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三治融合”实施方案在基层落地,现就进一步做好规范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提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