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2〕27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十月十九日
—1—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二○一二年十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各族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省体育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体育赛事及表演业、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彩票销售、体育培训为主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并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25%的份额,到2020年形成具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青海体育产业结构,力争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5%的份额。不断满足我省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管办分离,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方
—2—
式创新,着力丰富体育产业内涵,拓展体育相关产业链,打造体育产业品牌,逐步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城镇、农村、牧区体育产业各具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示范带动原则。坚持打基础、抓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省体育产业由城镇向农牧区延伸拓展。
(五)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在规范体育市场秩序的同时,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协作发展原则。坚持体育与文化、旅游的协作与融合,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丰富体育产业的内涵,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四、发展重点
(一)创新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及表演业。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引领作用。要创新思路和模式,做大做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三大品牌赛事,为提升青海的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逐步发展和拓展徒步穿越柴达木、海东国际射箭大赛、尖扎“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射箭比赛、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探险特别是群众性大规模徒步行走、户外露营大会、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年宝玉则高原体育旅游精品基地。发展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形成以重大体育赛事观光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结构。
——挖掘、保护和推广赛马、赛牦牛、民族射箭、民族马术、民族摔跤、蹬棍、拉拔牛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促进全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展。
—3—
——2012年创办青海省体育赛事公司,条件成熟马上成立体育赛事股份制公司,争取5年内赛事完全市场化。
(二)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
——在规范合理布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体育彩票的销售规模,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销售模式,努力实现全省体育彩票销售额稳步增长,不断提高体育彩票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争取在全国持续发行“环湖赛”体育彩票,扶持、研发新品种、新玩法,不断挖掘和丰富“环湖赛”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为提高青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发挥独特的作用。
——根据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为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彩票市场奠定法律基础,依法管理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在2012年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的基础上,2013年在长江、黄河流域省份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并积极争取将沿江、沿河地区发行的“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上缴国家的公益金全部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培育发展户外运动探险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户外探险运动项目,为促进体育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搭建平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策划推出一批青海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扩大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提高效益。
——继续完善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玉珠峰登山节的辐射作用,带动我省高山探险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北州门源县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基地和果洛州阿尼玛卿雪峰登山旅游基地,开发高山滑雪、登山探险、攀冰等项目。
——以青海湖(鸟岛)、柴达木盆地、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大
—4—
通察汗河地质公园等为依托,开发和发展公路自行车、徒步穿越、自驾车旅游、野营生存、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建设以房车为主的基地。规范和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的环湖自行车旅游业,使环湖骑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
——引入保险机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大力加强登山、探险、户外运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户外运动及探险旅游的规范、健康、安全发展。
——大力发展以运动航空为主的通用航空事业、拓展航空领域。
(四)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
——以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尖扎国家水上训练基地、丹噶尔国家自行车田径训练基地、西宁宁湖基地、金银滩体育休闲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为我省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西宁体育馆、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人民公园分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州、县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在做大做好做强公益事业的同时,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完善服务功能,盘活存量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羽毛球、台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射击、健身、健美、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发展健身消费市场。
——大力扶持体育建筑、体育广告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展青海体育产业的新领域。
——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发展。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
——全力打造互助县户外露营、滑雪、轮子秋等休闲体育活动,并继续办好国际国内网球比赛。
(五)积极推动体育培训业。
——充分利用省内高等院校以及各体育协会的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等专业人员,努力提高我省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水平。
—5—
——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应积极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体育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各类符合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培训班,努力提高体育培训在场馆经营业务中的份额,逐步形成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相结合、高校和场馆相结合的体育培训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当前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要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握公益性、准公益性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和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创新体制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政策保障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运用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育竞赛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并视财力情况给予增加,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重视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省财政统筹15%专项体彩公益金要保证用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等公益事业,要确保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按照规定比例安排的助残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残疾人体育设施及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2.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安排扶持资金等方式引领和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
—6—
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并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支持。
3.落实税收减免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体育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对新引进的省外体育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4.落实土地保障政策。随着国家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地应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体育基础设施及产业用地的措施,对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应给予重点扶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应给予大力支持。
5.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要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为发展体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要立足省情、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探
—7—
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6.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体育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增加体育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省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从业务人员素质,提升我省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8.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统计体系,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控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8—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若干
【发布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9〕122号 【发布日期】2009-07-03 【生效日期】2009-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09〕12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三日
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 体 育 局
(二○○九年七月)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充满前途、充满潜力和机遇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繁荣市场,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体育经营活动日趋活跃,特别是随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循化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三大国际赛事影响力的日趋扩大,我省体育产业已经开始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为进一步推动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改革发展方向,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增强体育自我发展的活力,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在我省GDP中的贡献率,推动青海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则
――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尊重并保护不同主体的利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牧区)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牧区)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协调促进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处理好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育管理和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原则。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进步,体育教育发展,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青海体育事业。
――坚持体育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协调发展。
――坚持体育赛事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原则。高度重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循化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重大体育竞赛的综合功能,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高度认识我省举办“三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重大意义。培养和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学习借鉴国际体育组织先进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使我省体育在观念、体制和机制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加适应国际体育竞争的要求,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主要由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组成。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培训和咨询业、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广告、体育旅游等行业。当前,社会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潜在的巨大需求,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认真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一)认真落实扶持体育产业的相关税费政策
1、对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新兴体育项目的经营,以及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体育经营企业和租用体育设施从事体育服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及下岗人员兴办的体育健身服务型产业,凡符合政策规定的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3、在国家税法和有关政策规定范围内,对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等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各类健身场所,积极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4、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相关税法规定,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育以及直接为群众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体育设施、承担国家培训优秀运动员任务的训练基地,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对从事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
5、凡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出资兴办面向青少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兴建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按照国家和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6、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和福利性、非赢利性健身服务机构的捐赠,以及对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和优秀运动队的捐赠,在会计利润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企业税所得税前扣除。
7、对企业发生的体育竞赛表演等的冠名赞助,凡符合广告费支出条件的,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8、各级财政部门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要采取“财政拨一点、体育彩票公益金安排一点、发展体育产业积累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等办法,切实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资金问题。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1、加强体育发展基金的资金筹集和管理,积极拓宽基金来源,强化基金使用监管。
2、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改善销售环境,增加发行品种,扩大发行量。允许体育行政部门在确保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手段灵活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可以将此资金作为资本金,按照股份制方式进行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三)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鼓励社会力量以资金捐助、兴办产业等各种形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相关活动。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社会力量建设体育设施、兴办运动队、开展业余训练,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划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参加省内各项比赛资质等方面与国(省)办体育单位一视同仁。对社会力量加入和参与许可的体育产业经营,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准入门槛。对捐赠者,所在地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
2、利用社会力量办好学校体育,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辅导员指导在校学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引进资金改善学校体育器材、场馆条件,实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给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促进社区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强化政府的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
1、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自觉地运用政策调控手段,降低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公共体育设施,要在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由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对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价格优惠。
2、各级政府及发展改革、财政、体育、税务、土地、城建、规划、金融、工商、宣传、政法等部门要树立“大体育、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执行相关政策,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大力推进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各级体育部门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自觉地运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体育。要主动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以存量带增量,以增量调结构,搞好本体产业开发,为全社会作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示范。要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管理及开发机构,培养和引进体育产业所需各种人才,尽快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工作指导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组织协调,把握工作要点,狠抓工作落实,从实际出发,探索体育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路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综合协调的作用,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健全自律机制,规划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维护行业权益。建立充分尊重和吸纳社会各界意见的科学决策机制,组建由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专家委员会,对全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进行咨询论证,提高体育投资项目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维护体育发展秩序、处理体育发展矛盾和纠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体育市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明确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要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体育统计人员的培训和体育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及时、客观、系统地提供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4]149号 【发布日期】2004-08-08 【生效日期】2004-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青政办[2004]149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强化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在为“三农”服务、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扭亏增盈及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繁荣城乡流通、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性矛盾日益凸现,加之供销合作社系统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发展滞后,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为“三农”服务作用的发挥。为解决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供销合作社尽快摆脱困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现就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
供销合作社是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根基在农牧区、主体是农牧民,处于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供销合作社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农牧民生产经营、联系城乡市场、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问题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当前,我省供销合作社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其组织服务体系仍较完整,与广大农牧民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协助各级政府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帮助农牧民增收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为内容,以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稳固传统经营业务,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实现“二次创业”,在推进全省农牧区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加快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步伐,一至两年内完成西宁和海东地区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改制改造,两到三年内完成全省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建立高效、通畅、有序的现代营销网络,两至三年内基本建成以农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龙头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努力搭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积极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牧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稳固壮大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型领域,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供销合作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促进农牧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不同情况,对社属企业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分类改造,促进社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融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一是对效益好、与农牧业产业化关联度高、外有辐射能力、内有吸纳能力的社属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可组建成集团公司。通过存量资产置换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其它资本进入,打破社有企业单一结构,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对负债与资产基本持平、服务能力较弱的社属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置换,按照自愿的原则由职工买断产权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对少数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社属企业,实行关闭、合并、破产、拍卖,坚决退出市场。
各级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用工上推行全员身份置换,所有企业职工都应改变固定职工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分配上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能高能低。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其所属企业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者和管理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经其本级理事会委托的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报告,由本级理事会确认后,制定企业改制资产处置方案,做到公开透明,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理顺供销合作社与企业,即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区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宜控股的控股,宜参股的参股,不宜控股参股的则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供销社,努力增强服务能力
基层供销社(以下简称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合作经济性质和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除个别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完全丧失为农服务功能的基层社外,基层社一般不能随意破产、出售或撤销。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流向,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调整基层社的布局,对原有的基层社进行归并或重组,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大社或中心社。要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作为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市场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型、原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销售代理型、产加销结合型和扶贫开发型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畜产品基地和精深加工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能带动广大农牧户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入队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类为农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办龙头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十农牧户”等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农牧民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农畜产品经营渠道,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营销网络,努力增强主渠道优势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经营网络和设施,积极引进和发展联合经营、代理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按消费区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上下畅通、左右相连、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网络,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农畜产品进城,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对接、货畅其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积极推进多种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单纯的购销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蜂产品、食盐、良种、农畜产品等传统主营业务,培育壮大有特色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按照农牧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拓农用油、粮油、医药、日用消费品等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大力开发资产经营业务,积极创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形成新的网络经营优势。要适应市场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服务形式和内容,扩大适销对路商品的经营。
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农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畜产品营销业务,引导农牧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有效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四)以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努力增强经济实力
各级供销合作社在继续发展与农牧民合作、在本系统联合的同时,要面向社会,在组织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服务和用人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开放办社。要积极吸纳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和个体经营户、农牧民经纪人加入基层社,努力扩大群众基础。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吸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加入各级供销社。鼓励社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积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兴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名、优、特农畜产品对外出口业务,继续推进与国外经销企业的贸易合作,在对外开放中寻找新的商机,在为农服务中实现好的效益。要重视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智力,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经营方式,提升社有企业素质,壮大企业经营实力,创出一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新路。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为保障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各级政府要支持供销合作社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根据国发[1999]5号文件的规定,省供销联社的性质、管理方式仍执行现行规定。凡在机构改革时州(地、市)供销联社并人经委等部门的要对外挂牌,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县级供销联社要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其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由当地政府确定。
(二)对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资产,各级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无偿划拨。供销社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经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后可以流转,流转后的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用于企业增资减债、结构调整和安置职工;也可由县以上供销联社按当地政府的要求,有规划地开发、改造,用于扩大经营和职工安置。因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需要拆迁、占用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的,要严格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规定,按市场评估价值给予补偿。
(三)各级政府及财政、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初级市场、物流配送网络、农畜产品交易中介机构和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四)各级政府要继续依托供销合作社主渠道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调拨、储备、供应和边销茶等生活资料的经营工作,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相应的储备贴息政策。供销合作社承担政府委托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财政部门应据实核定,给予足额补偿。
四、加强领导,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省级有关部门要把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鼓实劲,办实事,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抓住机遇,知难而上,精心谋划改革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省供销联社要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统筹制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落实措施;要及时了解掌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供销社职工群众参与改革、支持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OO四年八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南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11-7-12 10:48:35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琼府办〔2011〕101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推进我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示范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海南生态省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产业政策扶持,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热带花卉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逐步把热带花卉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的热带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
二、任务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花卉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2-15万人,创办10个专业特色产业化花卉示范基地暨花卉旅游观光园、5个交易市场、4个良种繁育基地、4个热带花卉科技培训中心,培育9个热带花卉品牌、8个龙头企业、20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比较健全的生产、科研、贮运、销售、信息、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体系。
三、产业布局
根据海南岛各区域温度、湿度、日照的区别,依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全省划分为北部、南部、中部、西部4个花卉产业区。北部花卉产业区: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等市县,重点发展鲜切花(叶、枝)、盆栽观叶植物和观赏苗木。南部花卉产业区: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万宁、陵水、乐东等市县,重点发展热带兰花、金钱树等切花、盆栽植物。中部花卉产业区: 以五指山市为中心,包括琼中、保亭、屯昌等市县,重点发展荫生观叶植物(鲜切叶及盆栽)、高档盆花和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观赏苗木。西部花卉产业区:以儋州市为中心,包括白沙、昌江、东方等市县,重点发展耐旱观赏植物和菊花等鲜切花和盆景。
各市县发展热带花卉产业要依托各地区域特点,培育各自优势项目和特色产品。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的市县,要扶持建设一批重点花卉产业乡镇、村。在海口和三亚各建设一个花卉产业科技园区,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大企业进入,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努力把花卉产业科技园建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我省花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热带花卉生产和输出基地,并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参与花卉生产。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新品种引进、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花卉产业。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龙头企业,使花卉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
(二)发展花卉旅游,推进花卉经济向纵深发展。将各种观赏性强的花卉旅游生产基地项目纳入主要旅游线路。利用各类花卉节、花卉会展活动等载体,开展花卉会展旅游。利用花卉的各种保健功能,建立花卉疗养场所。各休闲旅游度假区可设花卉休闲疗养区和芳香馆,增加旅游景点特色。
(三)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花卉企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发挥林业系统科技队伍和“科技110”站点作用,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咨询、科技支撑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新品种研发、种子种苗繁育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体,推进育、繁、供一体化经营。研究、制定和实施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花农适应标准化批量型的花卉生产能力。
(四)培育市场主体,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和增强发展后劲。各花卉产业区要加大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在花卉重点产区和消费集中区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交易市场,带动热带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扩大花卉产品的网上宣传和网上交易;积极引入国内外花卉进出口商,组织省内企业组建出口联合体,扩大我省花卉销路。
五、相关产业政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花卉产业的投入,将花卉产业建设纳入重点扶持产业资金扶持范围。整合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林业专项、科技研发等资金,逐步加大对花卉产业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花卉示范基地建设、野生花卉驯化开发和优质花卉种苗、种球繁育及扶持花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各级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花卉产业建设。对符合要求的花卉项目,金融机构可向农户、单位职工和其它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个体私营者给予倾斜,简化贷款手续。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林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境外花卉生产类项目可给予信贷支持。
(三)尝试建立完善花卉保险机制。省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我省花卉生产实际,会同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率,开发花卉保险产品,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和定损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切实解决操作难的问题,把花卉保险逐步纳入我省农业保险体系。
(四)减轻花卉税费负担。对通过人工繁育栽培的花卉(包括以观赏、美化、绿化为培育目的的栽培植物,简称观赏苗木,如发财树、棕榈科植物和其他观赏树木等,下同),经严格审查不属乱采滥挖野生花卉资源和古树名木作为繁殖材料的,只要有正当栽植产地标签,免征出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费,由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研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对已经收取花卉(包括观赏苗木)产地检疫费的,在有效期内,省内调运可不再收取调运检疫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巧立其它名目向生产经营者收费。
(五)探索改革花卉办证放行制度。对通过人工繁育栽培的花卉,在严格审查确认并非为乱采滥挖野生资源和古树名木,而且有正当栽植产地标签和森林植物检疫证的,不论是在省内流通还是调运出省,都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办证放行,棕榈科植物经过相关处理和严格检疫后也应给予办证放行调运出省。
六、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各市、县要充分认识加快热带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列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要因地制宜尽快制订具体政策措施,促进花卉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发展。
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
二○一一年六月二日
第五篇:北仑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北仑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送审稿)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加快我区体育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和谐新北仑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积极打造品牌体育赛事,着力培育特色运动休闲旅游,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建成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努力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区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结构逐步优化,布局日趋合理,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包括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完成北仑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确立领先地位,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8%,产业增加值年递增10%,占GDP的比重达到0.5%以上。
——到2020年,顺应体育产业加速发展态势,培育1-2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健身服务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以上。
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竞赛表演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仑要紧紧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充分发挥北仑作为国家运动队训练基地这一优势,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内、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进一步做大我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提高体育竞赛表演的商业化程度,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为企业提供一条树立自身形象的宣传途径,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并带动相关广告、传媒、旅游、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二)打造中国女排品牌赛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体育产业一定要打造品牌赛事,如环法自行车、NBA、意甲、英超等赛事,影响力覆盖全世界,每年产生的体育消费金额数以亿计。北仑要在引进第一轮、第二轮女排主场的基础上争取女排主场永久落户北仑,把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站比赛打造成北仑的品牌赛事,并利用这一品牌赛事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大投入,鼓励和扶持多元资金投入全民健身领域的各类经营服务项目。重点培育或引进品牌连锁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健身服务业,促进其快速发展。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体育经纪公司在北仑设立分支机构,借助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带动全区体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运动休闲旅游产业。运动休闲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北仑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运动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旅游功能区块,突出该区域的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重点打造商务运动休闲、徒步山水游、极限户外运动、海钓海滩运动、海洋体育运动等一批运动休闲基地,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森林、融入海洋、享受自然氧吧、体验宽广情怀。
(五)做强做大体育产品制造业。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培育1-2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大力培育引进体育健身设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体育用品制造专用设备;规划体育产业园区,形成户外运动设施、游艇制造、垂钓、运动服装等制造基地,并借助滨海新城和梅山保税港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和引进国家级高尔夫训练基地契机,加大高尔夫运动器材等生产企业的档次提升和引进力度,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尔夫产业集聚区。
(六)建设体育用品展示与销售基地。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举办综合性或特色项目体育用品博览会,吸引国内外体育用品采购商和生产商参展,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博览会。重点依托北仑体育训练基地、国家运动队知名运动员代言和其他相关展览及销售机构,完善基础设施,搞好配套服务,规划建设辐射华东地区的体育用品展示和销售基地。
(七)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继续适度扩大我区体育彩票销售的布点规模,在规范销售行为、方便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挖掘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展示诚信形象。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八)探索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业。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新模式,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财力可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
(二)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各种体育经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规划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投资体育企业,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三年内分期注入,首期不低于所需注册资本的二分之一。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体育企业,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40%。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三)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在我区新注册创办的体育服务企业、体育中介企业,三年内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予以奖励,上述企业如若入驻区科技创业园和数字科技园,同时享受两园区的优惠政策。关于体育竞赛表演等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予以抵扣。对单位和个人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体育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体育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鼓励投资者来我区兴办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过有关部门的考核与认定,可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来确定。
(四)建立体育产业激励机制。对新办达到一定规模,在我区购置商务用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体育企业,经营期满一年后经评估认定的,注册资金5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10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开办补助;注册资金10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15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7万元的开办补助;注册资金15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20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10万元的开办补助。根据《浙江省体育运动休闲基地评估标准》,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和运动休闲基地的创评工作,对获得国家、省、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奖励,不重复计奖。对举办省级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竞赛和品牌展会,经评估认定,给予4万元补助;承办市级活动且有较大影响的,经评估认定,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于非公有资金投资体育场馆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及以上,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3000元(指建筑造价)及以上,给予3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3500元及以上,给予4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最高限补400万元。
(五)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体育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加强在岗培训,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将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机制等管理创新,并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