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文库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2009年11月17日 15时51分 77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供销合作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豫政办[2009]15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发挥县级供销合作社在健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着力构建以县级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行业协会为服务平台,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乡镇中心超市为骨干,以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店、专业合作社为终端,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上下一体、双向流通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努力使县级供销合作社成为县域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县级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流通网络现代化、服务功能多样化,使其成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体目标是:
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条件经营状况较好的基层供销合作社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信息、文化娱乐等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经营状况一般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过改造,基本达到有营业设施、有经营服务活动,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
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社有企业产权单
一、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社有资产质量、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传统主营业务得到巩固,新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县域经营服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85%;县级配送中心或具有配送功能的中心超市发展到400家,农资连锁配送率达到80%,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率达到50%,形成覆盖县域的连锁经营网络;社区服务中心覆盖50%的行政村,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省平均每个县级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各类协会、联合会5个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经营规模。县级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销售总额占当地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例达到20%以上,农副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主要商品经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二、抓好重点工作
各地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的意见》(豫发[2005]9号)精神,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切实促进县级供销合作社职能转变。县级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要由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由自我服务向为社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转变。积极推进县域流通网络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切实履行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处置和重大决策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强化对直属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监管,落实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进一步扩大开放办社,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抓手。
(二)进一步推动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要按照经济区域合理调整基层供销合作社建制,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资产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培育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全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对实力较弱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可以由强社、中心社托管;对已经股份化、民营化的基层网点,要通过网络整合使其成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改制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要大力发展农资、日用品连锁超市,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不断拓展新的经营领域,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创新。要以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经济协会为载体,广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服务创新。通过改革改造,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事业发展。
(三)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激活机制,强化管理,使社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要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实施、有进有退”的原则,对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创效能力较强的企业及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花、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企业,供销合作社要加强引导,支持其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对资产质量较差、管理难度较大的企业,要通过改制激发其活力,逐步实现良性发展。要围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组建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强化系统内外的联合合作,做大做强社有企业,提升社有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不能造成社有资产流失。
(四)突出抓好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要以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为重点,以分类推进、资源整合为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经济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县级供销合作社要依托社有企业,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优化社有资本配置和产权结构,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力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网络运营水平。经济基础一般的县级供销合作社要做实网络终端,在乡镇建设直营中心超市,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店,发展加盟店。要切实加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连接城乡、系列服务的优势,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完善网络功能,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一网多用。
(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带动能力。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壮大一批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产品特色突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品牌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等网络的有效对接。联合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或专业经济协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发展资金互助社,缓解农民融资难题;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六)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涉农项目,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共同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农家店和中心超市)对接工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发挥资产和经营服务设施等优势,围绕建设农副产品和农资商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交易市场改造、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改造项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涉农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精心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改革发展。省、市两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重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努力搞好指导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要认真落实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县级供销合作社网络发展,在农村物流体系、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县级供销合作社重点扶持。要帮助县级供销合作社企业解决改革改制中职工安置、土地转让等问题,稳妥推进改革。要按照《关于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2009]12号)精神,切实解决社有企业和基层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要依法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4]149号 【发布日期】2004-08-08 【生效日期】2004-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青政办[2004]149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强化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在为“三农”服务、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扭亏增盈及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繁荣城乡流通、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性矛盾日益凸现,加之供销合作社系统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发展滞后,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为“三农”服务作用的发挥。为解决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供销合作社尽快摆脱困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现就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
供销合作社是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根基在农牧区、主体是农牧民,处于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供销合作社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农牧民生产经营、联系城乡市场、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问题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当前,我省供销合作社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其组织服务体系仍较完整,与广大农牧民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协助各级政府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帮助农牧民增收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为内容,以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稳固传统经营业务,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实现“二次创业”,在推进全省农牧区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加快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步伐,一至两年内完成西宁和海东地区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改制改造,两到三年内完成全省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建立高效、通畅、有序的现代营销网络,两至三年内基本建成以农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龙头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努力搭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积极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牧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稳固壮大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型领域,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供销合作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促进农牧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不同情况,对社属企业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分类改造,促进社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融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一是对效益好、与农牧业产业化关联度高、外有辐射能力、内有吸纳能力的社属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可组建成集团公司。通过存量资产置换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其它资本进入,打破社有企业单一结构,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对负债与资产基本持平、服务能力较弱的社属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置换,按照自愿的原则由职工买断产权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对少数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社属企业,实行关闭、合并、破产、拍卖,坚决退出市场。
各级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用工上推行全员身份置换,所有企业职工都应改变固定职工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分配上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能高能低。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其所属企业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者和管理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经其本级理事会委托的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报告,由本级理事会确认后,制定企业改制资产处置方案,做到公开透明,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理顺供销合作社与企业,即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区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宜控股的控股,宜参股的参股,不宜控股参股的则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供销社,努力增强服务能力
基层供销社(以下简称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合作经济性质和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除个别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完全丧失为农服务功能的基层社外,基层社一般不能随意破产、出售或撤销。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流向,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调整基层社的布局,对原有的基层社进行归并或重组,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大社或中心社。要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作为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市场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型、原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销售代理型、产加销结合型和扶贫开发型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畜产品基地和精深加工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能带动广大农牧户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入队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类为农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办龙头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十农牧户”等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农牧民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农畜产品经营渠道,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营销网络,努力增强主渠道优势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经营网络和设施,积极引进和发展联合经营、代理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按消费区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上下畅通、左右相连、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网络,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农畜产品进城,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对接、货畅其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积极推进多种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单纯的购销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蜂产品、食盐、良种、农畜产品等传统主营业务,培育壮大有特色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按照农牧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拓农用油、粮油、医药、日用消费品等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大力开发资产经营业务,积极创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形成新的网络经营优势。要适应市场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服务形式和内容,扩大适销对路商品的经营。
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农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畜产品营销业务,引导农牧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有效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四)以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努力增强经济实力
各级供销合作社在继续发展与农牧民合作、在本系统联合的同时,要面向社会,在组织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服务和用人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开放办社。要积极吸纳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和个体经营户、农牧民经纪人加入基层社,努力扩大群众基础。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吸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加入各级供销社。鼓励社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积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兴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名、优、特农畜产品对外出口业务,继续推进与国外经销企业的贸易合作,在对外开放中寻找新的商机,在为农服务中实现好的效益。要重视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智力,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经营方式,提升社有企业素质,壮大企业经营实力,创出一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新路。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为保障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各级政府要支持供销合作社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根据国发[1999]5号文件的规定,省供销联社的性质、管理方式仍执行现行规定。凡在机构改革时州(地、市)供销联社并人经委等部门的要对外挂牌,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县级供销联社要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其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由当地政府确定。
(二)对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资产,各级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无偿划拨。供销社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经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后可以流转,流转后的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用于企业增资减债、结构调整和安置职工;也可由县以上供销联社按当地政府的要求,有规划地开发、改造,用于扩大经营和职工安置。因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需要拆迁、占用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的,要严格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规定,按市场评估价值给予补偿。
(三)各级政府及财政、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初级市场、物流配送网络、农畜产品交易中介机构和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四)各级政府要继续依托供销合作社主渠道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调拨、储备、供应和边销茶等生活资料的经营工作,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相应的储备贴息政策。供销合作社承担政府委托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财政部门应据实核定,给予足额补偿。
四、加强领导,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省级有关部门要把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鼓实劲,办实事,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抓住机遇,知难而上,精心谋划改革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省供销联社要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统筹制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落实措施;要及时了解掌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供销社职工群众参与改革、支持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OO四年八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南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
(2011-02-17)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水利建设成就显著。我省是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受特殊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治黄、治淮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灌溉体系有所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供水保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初步形成。各类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生产、抗御水旱灾害、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水利地位尤为重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但目前我省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不高,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民生水利建设滞后,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较多;流域生态较为脆弱,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强化水利工作,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切实推进重点工程,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重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4.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2%;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步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降低;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臵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等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坚持远近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减灾兴利体系。
三、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六)做好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2012年底前全部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254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启动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争取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同步完成新出现的孤石滩和13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从2011年起,用3至5年时间,对全省212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保证水闸功能正常发挥。
(七)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确保按时完成我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依照全面规划、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兴建中心水厂、分散供水等形式,形成以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为骨干,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网络。逐步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出台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措施,认真落实征地、用电、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强饮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
(八)切实做好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2011年完成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安臵任务。做好河口村、出山店等新建水利工程移民安臵工作。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帮助移民村发展生产项目,着力提高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解决水利移民遗留问题,确保水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九)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做好全省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城市供水安全建设方案,科学制定管理对策及保障措施,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抓紧做好城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增强防御突发水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和特殊干旱等风险的能力。加快雨污分流、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中水回用。
四、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认真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完成1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加快赵口二期、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等3个大型灌区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新增一批重点县,扩大重点县支持范围。加大对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投资的引导工作,田间水利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到已完成改造的灌区内。更新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加快以淮河流域为重点的低洼易涝地治理,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扩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按照中央要求足额落实省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全面落实节水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和节水灌溉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节水灌溉从典型示范转向全面推广,以节水增效为目标对现有灌溉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到2015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000万亩。积极推进农田机井通电工程,配套实施机井的更新修复与升级改造,扩大井灌面积。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
(十一)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以渠系为单元成线成片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15处大型和30处重点中型灌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38处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按照《河南省现代灌区建设管理标准》要求,努力实现投入多元、管理规范、制度灵活、效益提升,全面提升灌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十二)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研究出台加大引黄力度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分配引黄水量,到2020年引黄灌溉补源面积力争达到3000万亩。新修一批调蓄工程,加大非灌溉季节引黄水量。综合利用现有平原水库、沉沙池或背河洼地等调蓄工程,通过改造完善其蓄水条件,做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逐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25处调蓄工程,新修5处渠首扬水泵站,提升引水能力。建立引黄渠道清淤长效机制。落实资金投入,疏浚引黄干、支渠,增加灌区引水能力,恢复渠道输水能力,保障灌区用水需要。
(十三)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雨情水情旱情墒情预测预报水平。抓紧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的13个市、79个县(市、区)、885个乡镇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发布制度。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健全调拨机制。健全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五、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抓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沁河河口村、淮河出山店、北汝河前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2011年全面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2015年前建成河口村水库,基本完成出山店水库主体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前坪水库。开工建设石步河、张沟水库,加快北湾等22座新建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分批开工建设,2020年前全部建成。科学编制水系开发治理规划,建设跨区域、跨流域的水系网络,加快河道整治,恢复水生态功能,有条件的河流恢复水运功能。加大沁河、伊洛河、金堤河、唐白河、卫河、漳河等河流治理力度。以新一轮治淮工程为重点,加快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开工贾鲁河、北汝河、汝河治理工程,加快其他15条重要支流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101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2015年底前再完成130条左右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泥河洼、杨庄、老王坡等11个蓄滞洪区建设。做好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作,2012年前完成规划的居民迁建任务。加快我省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实施。
(十五)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河南段建设,确保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2014年汛后按期通水。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步伐,确保与干线工程同步建成、同步达效。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做好丹江口库区和干线工程两侧水土保持和水源水质保护工作。
(十六)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在5年内完成易灾地区、革命老区、黄河淤地坝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236座存在安全隐患的大中型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完成10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和100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浅山丘陵、坡耕地整治工程,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以水窖、塘堰坝为主的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对江河源头及其两岸、湖库周围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陡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启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
(十七)做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和小水电代燃料为核心的惠农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2015年前争取新建水电站40座、技改扩容电站97座,完成158座农村水电站的增效减排工程和23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任务,农村水电装机达到41万千瓦。
(十八)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文气象站网布局,完善雨情、水情、地表地下水质、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建设水源地、水功能区等监测站网,强化暴雨、山洪灾害、农田渍涝、城市防洪和地下水超采区监测预警。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加快水文气象现代化步伐,加强水环境监测机构和水文气象机动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水文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九)加强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水利科技试验站、科研示范基地,加快市县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及乡镇技术推广服务站网络建设。结合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投入,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按照国家“金水工程”要求,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完善防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改造和完善水利计算机网络系统、异地防汛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和防汛重点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六、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总量和增幅要大幅度提高。加大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并力争逐年增加。落实水利普查工作经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比重有明显提高,分级建设,分级管理,重点支持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足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加大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力度,不断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研究制定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用于防洪河道的维修养护。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整合现有用于水利建设的各类资金,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二十一)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根据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对准公益性的水利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法人承贷、财政贴息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要积极关注并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对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效益明显的水利项目,提供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各类银行业机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探索水利项目受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
(二十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并充分发挥其投融资作用,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筹资筹劳限定标准内,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把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等政策落实好。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外资并不断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二十三)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定我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评估指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二十四)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节水制约机制,明确我省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建立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扶持节水产业发展,支持节水关键技术和节水产品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积极培育节水文化,引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十五)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合理确定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控制指标,建立省域纳污总量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重要河流水库水功能区监测、评估、管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入河排污口设臵审批管理,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二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党组织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八、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七)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八)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研究和探索项目法人招标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明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省财政对贫困地区和防汛重点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逐步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县级财政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安排,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形式给管护主体进行补助,确保小型水利工程的持续效益。
(二十九)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三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兼顾效益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在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价格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用水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农业排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完善水利工程供水收入税收政策,农业灌排用水免缴营业税,非农业供水在未达到供水成本的情况下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九、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三十一)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防汛抗旱督察员制度。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依法治水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省情水情的地方水法规体系,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河湖管理,扎实做好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严格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
(三十二)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加强水利行业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水利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科研、规划、勘测和设计能力。多渠道、多途径培养水利经营、施工、管理人才。推进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大专院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加快水利高、中等职业院校建设步伐。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中高级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好服务水利改革发展事业。
(三十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省情水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持续开展好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激发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落实中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文件精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现就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和支农服务功能。
二、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取消一切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的歧视性政策,动员和引导农业、林业、水利、粮食、供销、水产、农村卫生、医疗、保险等涉农部门,县以下单位,将国家有关部门返回农村的资金和各级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保资金、医保资金、住房公积金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严禁以存款为条件向农村信用社拉赞助、索钱物,违者要严肃查处。
三、建立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金,增强农村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
农村信用社享受2%营业税优惠政策后,其余3%营业税及附加,从2005年开始,在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未全部消化前,由各县(市)财政根据农村信用社交纳的3%营业税及附加,逐级上划省财政,由省财政拨入省联社,建立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金,以抵御因各类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导致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损失等风险。各级财政、地方税务等有关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上划。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联社等部门要切实加强风险防范金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四、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一)规范对农村信用社监督检查。对农村信用社的检查,除金融监管、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外,其他部门的检查均由省政府统一部署。
(二)严禁乱摊派和乱收费。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收费要严格按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项目及标准收取。严禁巧立明目收取各种赞助费、服务费;严禁违反规定对农村信用社强行推销产品和订阅报刊。对农村信用社收费要设立收费负担卡,严格监控,凡发现有乱摊派和收费行为的,由监察部门按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三)严禁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管理。各级政府不得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不得强迫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和实施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信贷倾斜;不得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得非法调用、挪用、转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不得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等,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五、优化信用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和发展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建设,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风险较小的优质支农项目,要优先推荐给农村信用社,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
(二)依法制裁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各级监察、司法机关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凡涉及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有关单位要提前告知相关农村信用社。有关农村信用社要依法落实信用社债权。对企业改制不规范、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改制的审批和登记手续。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起诉到法院的,要依法审理,提高结案率和执行率。
(三)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对由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由当地财政部门区分单位类别和用款性质逐笔甄别,确应财政承担的部分欠款,由各级政府列入预算,在三年内予以还清。省财政厅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四)对农村信用社接受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划转的不良贷款,以及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同级政府要采取以土地、房产等优良资产置换的方式予以盘活。
六、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
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建章建制,在内部管理、贷款发放、风险防范等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切实做好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组建法人机构和支农等各项工作。要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以转换机制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陕政发〔2009〕1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544家,成员47123个,其中农户44680个,占94.8%。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争取到2012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0家。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要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粮、果、畜、菜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为依托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七大工程顺利实施。四要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积极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民主管理,规范运作行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三)发展重点。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围绕科技兴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增产增收潜力。四是围绕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改善登记服务。工商部门要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和成员资格条件,认真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的规定,大力支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务、银行、质监等部门要采取费用减免等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证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实行项目倾斜。国家和省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各级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三)加大财政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商标注册等服务。市、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种服务。对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可给予表彰奖励。
(四)落实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依法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五)强化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领域,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问题。保险机构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保险服务。
(六)保障用地用电。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予以解决。供电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提高用电业务办理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七)加强人才支撑。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其提供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经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其工作年限可连续计算工龄。
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头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典型培育、监督检查等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二)开展示范创建。积极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争取三年内省、市、县三级示范合作社达到500家。省上抓好示范县建设,实行项目整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专业指导,努力使其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培训基地。各市、县要采取部门包扶、领导包抓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示范社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强化宣传培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法规、合作知识以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四)帮助开拓市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在农业网站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展厅,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和连锁直销店,积极开展与超市对接业务,拓展营销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较高知名度的示范典型,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