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

时间:2019-05-13 15: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66号 【发布日期】2008-05-19 【生效日期】2008-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8]6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

(省农牧厅 二○○八年四月六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及《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促进全省粮油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油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确保全省粮油总量平衡,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的重要性

近年来,受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和消费持续增长的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油料生产受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的影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徘徊不前,油品供需缺口不断增大,食用油价格涨幅较大。国际、国内粮油生产消费形势的变化也给我省带来一定的影响。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基础薄弱,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全省粮油需求逐年上升,供给压力加大,粮油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确保粮油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油供应、确保粮油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实现全省粮油供需基本平衡。

二、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基本思路:“保面积、保总产、保安全、保供给、保增收”。具体就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确保安全,立足省内粮油供求基本平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挥比较效益和生产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和低芥酸、低硫苷“双低”优质油菜,改善粮油品质,提高加工水平,促进粮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基本满足省内人口增加、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加工业对粮油消费的需求。

(二)基本目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800万亩以上,总产量80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50万吨。稳步扩大油料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油料面积今年恢复到49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十一五”末全省油料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努力,确保全省粮油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粮油消费的需求。

三、重点工作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油的积极性,改善粮油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扶持粮油生产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粮油生产大户适当集中。

(二)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快粮油商品基地建设。河西、沿黄、泾渭河流域等灌溉农业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浇地,加快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尽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河东旱作农业区要加快兴修水平梯田,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通过兴修小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广泛开辟抗旱应急水源,推广集雨节灌技术,增强防旱抗灾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和沃土工程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进一步巩固提高商品粮油大县的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陇东、河西、沿黄和徽成盆地4大商品粮基地建设,抓好河西冷凉灌区及中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春油菜、中部胡麻、陇东南冬油菜3大商品油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提高粮油商品率,使其成为商品粮油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稳定全省粮油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三)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粮油生产。各市州要立足资源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围绕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大力推进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促进粮油生产向优势产区、优势品种、优势区域集中。河西地区重点发展杂交玉米制种,适当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中东部地区要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陇东南地区稳定冬小麦面积,积极扩大粮食复种面积。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突出抓好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逐步压缩中东部浅山易旱区低产夏粮面积和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小麦面积,稳步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粮面积。

要稳定胡麻种植面积,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压缩春油菜高芥酸和白菜型品种,重点发展“双低”优质油菜,把油料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复种面积上。洮岷高寒阴湿区和祁连山北麓地区要努力扩大“双低”春油菜面积,中东部地区要稳定胡麻种植面积,陇东南地区要积极扩大麦收后复种油菜和移栽荏子的面积,河西、沿黄及东部地区要稳步扩大油葵种植面积。

(四)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粮油生产水平。要对先进实用的粮油增产增效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重点推广旱作节水、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耕作、科学施肥等集成技术,切实提高粮油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提高粮油产出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垄作栽培、机械深松耕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蒸保墒、抗旱播种等旱作农业技术。在河西、沿黄等灌溉农业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作沟灌、间套复种立体种植、少免耕垄作栽培等高效节水技术。二是抓好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是抓好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三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机械深松、高茬收割、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机械起垄覆膜、精少量播种、机收机播等耕作技术,提高粮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化肥深施、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五)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在粮油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上要有大的突破。一是加快新优粮油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抓好省内现有优良品种和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的提纯复壮,因地制宜筛选推广一批符合本地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粮油主栽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加快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二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确保种子质量,提高良种生产、加工和包衣统供能力。三是加快优质品种的研究和选育工作,加强联合攻关,强化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重点是面包、饼干等专用小麦品种,粮饲兼用、优质蛋白饲料玉米、淀粉、全粉、薯片薯条加工马铃薯品种,“双低”油菜,提高粮油作物品种的优质专用水平。

(六)狠抓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粮油生产发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要按照省农牧厅《2008年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以30个旱作农业项目县和10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突出玉米、马铃薯、小麦(含啤酒大麦)三大作物,每县建立1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9个油菜主产县各建立千亩示范片2―3个,5个胡麻主产县各建立百亩示范片2―3个。辐射带动高产创建县单个粮食作物总产、油料总产分别较前三年平均增长5%以上。各市州要高度重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尽快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中央和省上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补贴的项目和品种多,受益面广,资金下拨时间也比去年早。各市州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国家和省上发展粮油生产的扶持政策,全力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要细化实施方案,靠实目标责任,完善操作办法,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和放大政策效应,形成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合力。

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加大土地整理和复耕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撂荒的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及时耕种。

(二)加大粮油生产扶持力度,增强粮油生产发展后劲。各级财政要增加粮油生产投入,改善粮油生产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稳定商品粮油生产。不断增加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粮油生产大县和商品粮油基地建设、粮油加工、销售等扶持资金,支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要制定优惠政策,对粮油生产大县和种植大户实行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投资投劳粮油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强化服务,加大对粮油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开展粮油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为粮油作物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油生产科技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技术问题,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关,对粮油标准化生产技术、基因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重大技术进行研究,搞好技术储备,为粮油生产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和关键农时,细化技术方案,分地区分析、分作物研究、分季节安排,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办好各类示范点、样板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成立发展粮油生产专家指导组,对粮油发展及高产创建活动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壮大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业,引入高科技,研究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型食品加工业。要按照集中加工上规模,精深加工上档次的要求,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实际加工能力。重点提高优质专用粮加工包装水平和加工质量,发展面条和面包等专用粉、玉米饲料、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全粉、优质小杂粮、高品质精加工食用油等系列产品。要把种植大户、粮油加工企业、粮油市场有机联系在一起,加快粮油加工转化和流通速度,使农民和加工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带动全省粮食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销售中介组织。在粮油主产区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粮油加工和流通协会、学会、经纪人,促进粮油的加工转化,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加强粮油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努力增加省级和地方粮油储备,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油生产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使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成立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资金,形成领导重视、职责明确、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促进全省粮油生产秩序稳步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33号 【发布日期】2005-03-25 【生效日期】2005-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3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科技成果是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晶,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针对我省农业生产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与引进开发,形成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抗的农业新品种和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甘春”系列小麦、“陇薯”系列马铃薯、“华特”猪配套系、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品种已成为我省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模式化栽培、设施农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旱作农业、暖棚养畜等综合配套技术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渠道不畅、手段单一,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各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科技转化能力薄弱,科技体系为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焕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强化农业科技部门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由单纯依靠政府推广机构向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转变;着力推广应用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牧业新品种和节本增效的标准化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明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总体目标。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全省农业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储备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初步建立和完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转化形式的多样化;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调动各方面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源头创新和储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增加科研投入,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成果转化储备一批成熟、适用技术。各级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攻关的具体项目和目标,面向全省公开招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要加强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工作,建立成果数据库,根据不同需求,有计划地组织转化。

(二)鼓励成果研发单位及个人自主实施成果转化。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农业科研、教育机构持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成果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实施该项成果的转化,可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享有转化后的收益。

农业科技、教育机构成果转让取得的收入,纳税人凭省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登记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合同文本和有关部门出具的“甘肃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向省地税局税政一处申报备案后,免征营业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报经省地税局批准后,暂免征收所得税。

(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参与机制。省级农业部门重点抓好跨区域主导品种和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筛选、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示范推广方案,面向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协会、学会等部门和单位公开招聘技术承包单位和技术承包人,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逐步完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走向联合,通过合作研究、成果买断、成果转让、委托研究、股份合作等方式,形成“企业―科技―基地―农民”科技成果转化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生力军作用。

各级财政要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科技部门会同财政、农业部门以项目形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安排农牧业新品种后补助专项经费,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广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主要农牧业新品种育种者给予补助,鼓励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此项工作具体由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负责组织评审、实施。

(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重视对农业科技推广类成果的奖励。各级政府要对每年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以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业绩考核中,结合其推广业绩,适当提高考核结果等级;在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推广实绩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予以评聘,并适当放宽外语、论文、专著、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条件。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成果拥有单位以技术成果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的,成果的作价金额可占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成果研制者可持有该技术股不低于30%的股份,并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应当将成果转让所得净收入的30%一次性奖励给成果研制者;成果拥有单位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当在项目投产后,连续5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奖励成果研制者,或者参照此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把实施情况列入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内容,实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有奖惩”的目标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农牧、科技、扶贫、发展改革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优势,引导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星火培训、星火学校等项目为重点,有效整合农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能力,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传播科技的自觉性,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省农牧厅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二○○五年三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省林业厅二○○五年十一月四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良性互动,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林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正确认识当前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围绕实施四大林业生态工程,狠抓林果、种苗、花卉、旅游、加工和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突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培育,走以大工程推动大发展,大产业带动大效益的路子,全省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林业产业的认识仍不到位,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两大体系相互关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全省林业产业总体呈现起步早、发展慢、规模小、比重低、效益差的状态,突出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大型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增收缓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引起各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

2、我省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机遇。我省大部分地区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适合经济林果和花卉生产;地形地貌复杂,森林景观多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养殖加工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林业低成本扩张,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林业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搞活,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全省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全局和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3、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以林业六大产业门类建设为依托,以名优特新林产品加工生产经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加快绿甘富民强林建小康进程。

4、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实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科学规划、区域化布局原则。以增收增产增效为目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全社会兴办林业产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城乡就业,减轻企业和林农负担,强化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原则。强化科技服务,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实现林业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5、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全省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200万亩,年果品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万吨左右;鲜切花生产基地达到并稳定在20万亩,年生产鲜切花51亿支左右;年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新组建大型林业生产与加工企业20家,林业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全省林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

6、建设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全省林业产业布局可区划为河西、陇中和陇东南三大区域。河西地区重点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梨、枣、杏等经济林果以及草花制种产业,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林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重点扶持和建设饲草、柠条、沙棘、药材、花椒、大枣基地,培育发展退耕还林饲草业,整合提高鲜切花、球根类花卉产业化生产规模。组建饲草加工、花卉包装营销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陇东南地区重点抓好苹果、核桃、花椒、桃、大樱桃、杏、油橄榄、茶叶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组建林木加工和林果贮藏加工、林药林菜加工、花卉盆景培育、野生动物繁养、林区矿产资源开采等林业产业集团,走外向型发展路子。

7、产业门类与重点基地。全省林业产业要围绕六大门类,重点建好十大基地。经济林果产业:全省新发展和改造经济林果面积400万亩,总面积达到120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花卉种苗业:以优良品种、优质高效花卉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为依托,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日益增长的需求。

森林生态旅游业:以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打造森林旅游热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最终实现年接待游客能力1000万人(次)以上,使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得到较快增长。

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完善果品贮藏库和林木、果品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规范和完善果品、家具和木质装饰材料综合批发市场,提高初级林产品加工和服务增值效益。

养殖业(包括野生动物驯养以及环保家畜、禽、水产品饲养):最终实现年养殖规模1000万头(只)以上。其中野生动物驯养达到100万头(只)。

林下经济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林药、山珍食品、干果、浆果、水资源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重点要建好的十大基地是:优质林果生产加工基地、鲜食酿造葡萄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基地、优良乡土和珍稀名贵树种基地、名优特色花卉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退耕区灌草栽植与加工基地、家具与木质装饰材料加工基地、野生动物与环保畜禽饲养基地、林下山珍开发基地以及森林旅游基地,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全省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三、对林业产业的扶持政策

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增加经济林基地、花卉种苗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专项投入,并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范围。从2006年起,省上将逐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财政支农资金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林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林业产业建设项目。

9、放宽金融贷款政策。各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林业实行的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对符合信贷原则的项目,银行可向农户、林业职工和其它从事林业产业经营的个体私营者给予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倾斜。允许林业贴息贷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政策。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林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10、落实林业税费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栽植林木、采收林木种子和苗木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林型企业出口除享受国家退税外,对自营出口企业为扩大出口所借贷资金的利息,在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进入税前成本。

11、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各级政府通过对现有林业企业的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尽快培育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效益好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和桥梁作用。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改制、参股合并、股权转让、拍卖等方式,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大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效益的龙头林业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创造条件。注重挖掘和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壮大退耕区农村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注重打造品牌,对已经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认证的林产品,要加强质量管理,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体系,申请国际质量认证,创立国际名牌。发挥国家命名或批准的“花卉之乡”、“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国家级花卉市场”、“国家花木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种苗基地”等的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消费者认可的林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将其培育成新的品牌。

12、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管理。各级政府要把林业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狠抓落实。各级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积极扶持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要同生态建设一样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要加强对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及龙头企业建设的检查和通报,建立林业产业建设与生产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13、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各市州、县区市政府要在认真调研当地森林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科学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当地主导林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布局,根据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市州、县区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认真评估、筛选、论证优势林业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努力做到规划建设一处基地,开发一种优势林业产品,创立一个知名品牌,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

1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自愿民主、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全省花卉协会、经济林协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协会、国有林场协会等协会体系建设。在经济林果建设较为发达的市县乡,积极组建苹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林农协会,发挥协会在实际生产和产品销售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组织功能,提高果品产业化生产能力和市场化销售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林业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5、加快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省林业厅要会同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省内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省政府对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林业企业,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16、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非公有林业产业发展,提高非公有林业经济比重,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要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统一税费、资源利用和投融资政策,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要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允许将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项目列入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投资计划,实行资金直补到实体或私有者。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地、林木,既可通过改制、出让等形式依法转让给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经营,也可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面向社会搞活经营。

17、重视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各级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要加强林业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鼓励龙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或自办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开发实体,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有偿方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集中资金,建设一批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林业企业家的培养,真正把促进企业家的成长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抓紧抓好。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通信管理局关于村通电话工程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80号 【发布日期】2005-06-24 【生效日期】2005-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通信管理局关于村通电话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8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通信管理局提出的《关于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关于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意见

(省通信管理局二○○五年四月五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我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乡村的通信发展,组织实施好行政村村通电话工程(以下简称“村通电话工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原则

(一)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省通信管理局及有关地方政府要协调承担村通电话工程的通信运营企业采取灵活的试点政策,即适当放宽经营许可,采取灵活适用的通信方式;适当放宽资费标准,在不高于现行资费标准的情况下,通信运营企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并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灵活多样的资费标准。同时,要在总结2005年上半年村通电话工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下半年开始在全省全面实施。

(二)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省通信管理局要对全省行政村适用的通信方式进行排查摸底,划分不同类别,采用相应的通信技术。

1、距离乡镇电话交换点5公里之内的行政村,采用小对数电缆接入模式。

2、距离乡镇电话交换点5公里以外的行政村,尽量采用光系统传输+最小交换单元接入模式。

3、居住较分散的行政村,采用无线接入模式。

4、对常规传输方式无法到达的行政村,可采用卫星终端接入模式。(三)坚持质量第一、技术先进的原则。通信运营企业在实施村通电话工程中,要采用适用的先进通信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通信质量。降低投资成本,节约建设资金,做到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

二、目标任务及标准

根据国家及我省的通信规划,到2005年年底,全省村通电话的比例要由目前的68%达到85%,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省村通电话工程目标。

任务安排:2005年,完成2320个行政村通电话任务;2006―2008年,每年完成710个较困难的行政村通电话任务;2009年,完成剩余行政村通电话任务,确保2010年全面实现全省村通电话工程目标。

村通电话工程标准:保证每个行政村至少开通2部以上电话,其中至少1部电话作为有人值守公用电话,以提高电话利用率,保障通信设施安全。

三、具体措施

(一)做好规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要将村通电话工程纳入地方的总体规划,组织有关部门配合通信运营企业做好本地区的村通电话工程规划方案。在实施村通电话工程中,要督促有关部门对涉及的土地征用、青苗补偿、道路开挖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创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信息产业部已将我省列入国家村通电话工程第二批试点省份,省通信管理局要充分运用好国家对试点省份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

承担村通电话工程的通信运营企业要多向集团总部汇报我省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以及我省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村较多的特殊情况,争取集团总部在安排村通电话工程资金时对我省给予倾斜。

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村通电话工程专项资金。财力较好的市、县在安排财政资金预算时要尽量列出部分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村通电话工程,也可以采用向民间募捐的方式募集资金,加大投入。

(三)加强行业监管,确保村通电话工程的顺利实施。省通信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对村通电话工程的行业监管职能,加强与有关通信运营企业与承担村通电话工程的通信运营企业的协调,确保网络顺利接入和互联互通,保障通信畅通。同时,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通信运营企业有平等参与村通电话工程的机会。

村通工程建成后,省通信管理局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及通信运营企业,加强管理,确保村通电话工程的正常运营。对破坏村通电话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并依法予以惩处。

(四)认真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省通信管理局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对通信运营企业在实施村通电话工程中产生的营业税,通过先征收、后返还的办法,返还给通信运营企业,用于村通电话工程的再投入。对承担村通电话工程的通信运营企业,按照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享受相应税收减免。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省村通电话工程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已于2004年建立了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及电力、通信运营企业参加的全省村通电话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省长助理刘晓明主持召集。各地也要视工作需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实施村通电话工程的组织领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经委关于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4-09 【生效日期】2007-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经委关于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7]3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经委制定的《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九日

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

(省经委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发展以工业废渣等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有利于促进墙体材料产品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建筑业技术进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推进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现状

(一)进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达到14.95亿块,占墙体材料总量的21.4%。五年累计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产品57.85亿块,节约生产能耗35.87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8250吨,节约土地9540亩,利用各种废渣307万吨。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年均增长16.6%,2005年的建筑竣工面积达到495万平方米,五年共建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1757万平方米。兰州市、天水市、陇西县等城市规划区内实现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以下简称“禁实”)目标。

五年来,全省新增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57家,改造砖瓦企业67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到197家,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达到30亿块。嘉峪关市依托酒钢公司建设了年产1亿块粉煤灰页岩砖生产线;兰州甘草环保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了30万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提升了我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有关墙体材料革新的政策法规未能落实到位。《甘肃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未能全面贯彻落实到位,“禁实”计划未能全面按期实施;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征收,征收率(额)下降,在经济调控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市州仍未健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机构或开展实质性工作,总体工作停滞不前;多数市州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人员仍然是兼职,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当地墙体材料总量、实心粘土砖产量、建筑规模等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缺乏系统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禁实”措施。有些地方违规建设实心粘土砖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墙体材料以实心粘土砖为主的状况尚未改变,毁田占地,大量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3、节能建筑推广应用工作进展缓慢。我省多数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技术、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非承重材料仍占大多数,替代性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的发展与建筑市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配套产品不足,在墙体材料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产能发挥不足,制约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采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图集、规程等还不配套,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范围、应用数量受到限制;在立项、设计、施工等环节上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力度还不够。

(三)发展的必要性

1、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是我省资源与环境现状的迫切要求。我省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虽然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耕地质量较差,单产水平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生产能耗高、能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墙体材料中实心粘土砖仍然占绝大多数,粘土砖生产企业占地超过5万亩,每年消耗60多万吨标准煤,烧砖取土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生态环境。全省每年排放约800万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中,粉煤灰约220余万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占用土地,给资源和能源利用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其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周围土地、水体和大气环境。因此,加快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节能建筑,不仅是实现“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20%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2、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推广节能建筑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建筑市场的需求对新型墙体材料在数量、品种、质量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关系到房屋建筑功能和质量的提高、节能达标、建筑功能和住宅功能的改善、人民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以及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功能良好、适合住宅产业现代化、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是推进建筑业和建材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现实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紧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任务,以大力发展节地、节能、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为主要目标,以“禁实”工作为重点,依法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龙头,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提高,使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发展目标

1、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35亿块,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实现“禁实”的城镇规划区内达到90%以上,累计节约土地2万亩,节约生产能耗8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1.8万吨。

2、到2010年,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建筑竣工面积的60%,实现“禁实”的城镇规划区内达到90%以上;新建节能建筑全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并达到国家节能设计标准。

3、到2010年,实现全省分“禁实”计划。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重点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中多层砌筑结构占较大比重,要重点发展适用于多层砌筑结构建筑的承重墙体材料,将混凝土多孔砖、粘土多孔砖和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发展的主导产品。河西地区要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充分利用当地水泥、砂石资源丰富的条件,积极发展非粘土承重新型墙体材料;粘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进节能、节土的烧结空心制品的生产与应用,并向高强度、高空洞率、高废渣掺量和高保温性能发展;要重点开发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具有保温、隔热、耐候性良好的外墙材料;推动轻质隔墙板向机械化装配式板材发展;积极发展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利废墙材产品;开发生产与主导产品配套的系列产品。

(一)以分阶段逐步“禁实”工作为重点,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城镇分“禁实”计划,制定逐步淘汰、改造实心粘土砖厂计划,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已实现“禁实”的城市,要向郊区城镇延伸,并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新型墙体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的地区,要禁止生产粘土砖。

(二)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建设成规模、上水平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淘汰和改造实心粘土砖生产能力;改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以建筑应用为龙头带动各项工作。要抓住“禁实”和推进住宅产业化、推广节能建筑的有利时机,使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做好在安居工程和住宅小区成片建筑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积极组织解决产品性能、产品配套、应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新型墙材的应用逐年增长,满足建筑市场和建筑功能不断革新的需求。

四、主要措施

(一)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31号)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规定》,依法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各市州、县区市政府要将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及管理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在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中。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国土资源开发保护、重点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用地的监管,严禁向新建、改建、扩建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林地上取土,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建设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进入建设工程领域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乡镇砖瓦企业的监管,制定乡镇实心粘土砖厂分期减产、改造和淘汰的计划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返退、上缴及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利用废渣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抑制实心粘土砖生产的税收政策;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无照生产以及经营、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设备的行为;质监部门要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严格监督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禁止无标生产和质量未达标的墙体材料产品出厂销售;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积极推广。全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民用建筑项目按65%的节能目标实施,最大限度地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凡财政拨款或补贴的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示范建筑小区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建设项目等,要率先选用新型墙体材料,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比例。

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禁实”计划,积极推进规划区域内“禁实”工作进度。建设管理部门要积极抓好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解决和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和外墙保温等施工应用配套技术,编制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施工规程规范,将逐步“禁实”、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纳入立项、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竣工验收备案等各个环节,促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建立健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执法体系,依照《行政处罚法》和《规定》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各级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规定》,依照授权全面履行职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法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及“禁实”工作。要加强与经济、国土资源、财政、建设、工商、环保等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对违反《规定》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线,在禁止时限、范围内使用实心粘土砖以及违反专项基金使用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处理。

要加强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奖优罚劣。一是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减、免、缓征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二是对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规定予以返退;三是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平调、挪用、截留,以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作用。对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提高建筑节能并实施好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以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力度。对违反节能规定,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利用废渣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实心粘土砖一律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按简易办法征收。

(四)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规定,调整我省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及产品结构。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于限制类新建项目禁止投资,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对现有生产能力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有效措施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期限淘汰。现有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要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改造转产新型墙体材料。对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充分利用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支持力度。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新型墙材示范骨干企业;在有煤矿、火力发电的地区,积极拓宽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利用途径;推动绿色墙体材料、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开发,提高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水平。

(五)加强协作配合,做好基础工作。各级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部门要积极与统计、建设、国土资源、乡镇企业管理等部门沟通配合,对本地有关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墙体材料总量,墙体材料企业数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占地情况,能耗、资源、建筑结构体系、建设规模等)进行调查摸底,使制定计划有依据,开展工作有方向,解决问题有目标。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做好生产、应用和基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程序,杜绝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

积极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政策法规,了解和熟悉有关新型墙材生产以及相关建筑应用、建筑节能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国家有关墙体材料革新的政策法规和我省能源、土地、资源现状以及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重大意义,科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土地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广大住户充分认识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住宅的优越性。同时,对拒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破坏土地,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予以曝光,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公众参与、全民行动和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附件:全省分“禁实”计划

年份禁实城镇2006

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

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

庆阳市:西峰区

定西市:陇西县2007兰州市: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

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

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

金昌市:金川区

定西市:安定区

2008兰州市:所辖各建制镇

嘉峪关市

酒泉市:肃州区

张掖市:甘州区

武威市:凉州区

金昌市:永昌县

白银市: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

定西市:临洮县

庆阳市: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庆城县、正宁县

2010酒泉市:敦煌市、玉门市、金塔县

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临泽县

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

定西市:岷县

平凉市:崆峒区

临夏州:临夏市

陇南市:武都区

甘南州:合作市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