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09:5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键字词] 甘肃 文化产业

[文件类别] 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关] 地方政府和部门

[颁布日期] 2004年10月12日

[实施日期] 2004年10月12日

[效力状态] 有效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甘政发〔2004〕6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我省“敦煌、丝路、黄河、多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特色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经营项目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就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发展演艺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含文物复仿)、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作用,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突出位置,给予重视。各市(州、地)要把文化产业工作纳入文化产业归口管理部门的考核范围,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改变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国有事业单位基本垄断文化资源、社会文化产业力量“散、小、乱”的局面,充分利用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本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主要行业、重点地区和文化产业基地要按照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编制各自的详细规划,形成跨部门、跨地区文化产业规划体系。

(二)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我省文化资源的研究,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产业基建项目,要列入城市建设规划。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列入规划的重大文化产业基本建设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资金计划;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要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允许文化产业单位以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投入经营。允许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发起组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引国外、境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兴办中外合资合作文化企业。

要认真贯彻《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发〔2002〕14号)精神,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单位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文化产业科技项目要纳入全省科技计划,已列入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单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科研费用,报省地税局确认后,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单位提供的文化产业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一)大力推进国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所属经营单位的改制工作。国有文化单位划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媒体,扶持体现甘肃特色和艺术水平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消耗,优化服务。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人、财、物及各种资源,要逐步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并、转重组。国有文化单位实施重组时,原单位的国有资产和土地处置及财政拨款方式,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发〔2002〕14号)执行。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政府招投标制度和采购制度,使政府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市场关系。

(二)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的重点是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要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不良资产的核销工作。改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等企业组织形式,也可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租赁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实现资产重组和转换。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年薪制和期权、期股制。

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可选择试点单位进行个人持股、社会性参股的股份制改革试点。改革后人头经费改为项目经费;对政府指定的演出活动逐步实行招标、采购制;积极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节目制作人制,充分调动演职、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级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活动分离,对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制定年度计划,接受主管部门的考核;经营性活动实行项目管理,独立核算。各艺术院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文博单位要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与旅游部门相互配合,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文物旅游、文物经营性展览和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快体制改革,向规模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个人、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创办、收购各种文化企业。对社会力量创办、收购的文化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待遇。要建立公益性文化产品、服务招投标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平等参与文化产业竞争。

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一)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努力挖掘我省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的人才资源。要加强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研究基地及省内有关高校的合作,为

我省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专业,又善于经营管理并掌握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要通过有关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一批经纪人、专业操盘手、设计及营销人员。要大力引进省外和境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我省文化人才市场,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旅游单位要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打通人才进出通道,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与本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其转变为自由从业者。

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参与收益分配。

六、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文化产业集团。集团组建后,继续享受国家和省上对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同时享受国家和我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各地、各部门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都要给予积极支持。

(二)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整合国有文化单位的优势文化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提高文化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三)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允许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对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发展前景良好的骨干文化企业,经主管部门评估后,政府以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对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企业集团,经财政、地税部门批准,可施行快速折旧,提高资本公积比例,加快积累,为上市创造条件。

七、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一)以文化产业协会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行业规范与标准、行业准入与退出等自律机制,强化就业培训、上岗资格认证等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建设。

(二)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市场监管和服务的各项政策,确保文化产业的正确导向,引导我省文化产业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四年十月十二日

第二篇: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范文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依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非常迫切。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重点,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之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掘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是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体现国家和民族独特精神文化气质的文化资源,如文化典籍、社会风俗、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和工艺品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文化“本钱”。我们应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宝库,努力把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个性和本土特色,避免开发利用方式的趋同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

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化产业业态,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的具有跨领域、综合性、信息化等特征的文化产业业态,是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电影、图书、戏曲等行业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对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略显单调,水平仍不够高。因此,“十二五”时期应在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并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的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大型文化会展,在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共同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重大文化产业战略项目入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抓紧强化政府文化职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化领域发生广泛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应抓紧强化文化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税收、金融、准入门槛等多个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执笔:王雅卓尉西杰)

第三篇: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峡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错分布,自然风光独特;我省是民族交汇融合区,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我省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建设国家重要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广阔。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立足于以人为本、增收富民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

——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三、主要任务

(七)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布局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等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陇菜体系,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围绕扩充规模、强化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能够提升全省旅游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路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高原草原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5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发展壮大旅游汽车公司,2011年高档旅游汽车达到1000辆左右;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1000座以上旅游厕所改扩建任务,主要旅游城市、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的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九)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甘肃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改善宣传促销基础条件,整合资源和资金,集中捆绑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利用上星卫视、《读者》杂志等强势媒体,突出强化“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参展促销,举办各类节会,增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设立联络处、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市场,努力开发台港澳、日、韩等近程市场,积极开发欧美、东南亚等重要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成立省旅游信息中心,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区)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培育旅游消费新群体。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和全国旅游机构的旅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

(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战略。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十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饭店和餐饮要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城市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编排精品剧目,提供常态演出;重要的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积极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中国镍都、循环经济区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育种制种基地、葡萄庄园、花卉基地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森林旅游和甘南草原、黑河流域湿地、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

(十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战略。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把乡村旅游作为省内旅游重要目的地,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在“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革命老区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小额贷款援助,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辅导援助,促进更多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十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实施素质提升战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州)和重点县(区)要健全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十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强化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完成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实行导游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全面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十六)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省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建设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和2020年旅游中长期规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点)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州)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税务、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特别要对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七)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市州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审核,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八)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高起点、大手笔开发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支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2011年完成省属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任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我省旅游开发。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

(十九)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荒漠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市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3日)

------------------

http:// 2009-08-11 10:21: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7

第五篇: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对实现我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打造和谐路北、建设文化大区、实现首善之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为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路北区文化体育局按照,结合我区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提出如下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走以活动为载体繁荣文化事业、以项目为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南岸和谐文化建设之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潜力, 引进先进文化,提升我区文化内涵,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结合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形态,即远古文化、开埠文化、陪都文化、宗教文化、花卉文化、美食文化、广场文化、会展文化,打造具有南岸特色的文化业态,即文化创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休闲业、文化经纪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场馆业,形成南岸“八八”文化产业模式。

发展目标:未来5年,力争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5%,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集群

规划建设“一带三点”文化产业布局,“一带”是指21公里长的南滨路沿线,充分发挥其形象、名气、人文、文化积淀的优势,打造成为以饮食、娱乐、休闲文化、康体表演为一体的风情一条街;“三点”是指南滨路沿线的江南大剧院、洋人街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化广场。利用“一带三点”,着力打造南滨路“4小时经济”,发挥其龙头和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按照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进程,在茶园新城区、长江广阳岛以及区内重要楼宇和小区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娱乐休闲、康体表演、文化创意、高雅演出等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二)应用高新技术,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积极参与和协助重视传媒集团,搞好总投资15亿元的重庆市重点创意产业项目“重庆时尚之都”的规划、建设和有关经营活动;扶持茶园新区动漫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工作室及创意人才进入产业基地;以南岸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地,开设青少年动漫艺术培训班,逐步建成全市具有影响力、凝聚力的动漫艺术培训基地,并将其纳入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文化娱乐产业

鼓励和引导各种投资主体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进入我区国有或民营文化企业,全面推进文艺演出团队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演出策划等中介组织,推行艺术经纪人制,推动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一条龙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文娱项目入驻我区,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消费水平;整合区域内文化娱乐资源,发展一批示范性、拥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娱乐演艺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休闲、娱乐演出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活跃艺术培训市场,利用社会资源和文化艺培中心,培育和包装一批演艺明星。

(四)拓展消费市场,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用文化包装和提升传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名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打

造“60颗星”的目标,搞活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完善改造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商务餐饮等五条美食街,聚集人气。在项目和景点开发中,以静态景观为平台,凸显景点个性,强化文体表演功能,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

借助重庆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每年有计划地策划一批品位高、上档次、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活动,配合会展中心各种展会的召开;同时,继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涂山宋窑”、“巴国青铜器”系列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形成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六)整合区域文化设施,积极发展文化场馆业

充分利用好重庆会展中心、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江南文体广场、重庆抗战博物馆、帝景星美院线、CBD南区文化馆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江南大剧院、美心大剧院、黄葛渡大型文体场馆、茶园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凸显规模和集群效应。要有效整合场馆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宏观指导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激活区域内文化场馆业的繁荣发展。

(七)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我区历史文化,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建设好“重庆开埠史展览馆”,完成重庆抗战博物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南岸五教俱全的优势,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好一批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完善和改造慈云寺、慈云寺老街、法国水师兵营、大佛寺、涂山寺、老君洞、黄桷古道等历史文化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成立南岸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广新局、区计委、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工商分局、有关经济板块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打破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局面,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南委发

[2004]17号)和《中共南岸区委南岸区人民政府关于巩固创先成果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南委发[2006]12号)要求,确保文化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一是区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直接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二是区财政局要做好统筹,设立1000万元的“南岸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打造南滨路文化娱乐业。

(三)统筹规划,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把文化体育设施、网点建设纳入城镇和社区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并改善和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由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建委、区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落实各项具体规划的实施。找准产业的市场定位,各个项目务必落实到具体单位、领导者和责任人。

(四)宽松环境,放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

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允许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培育市场主体,积极鼓励民营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革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热情;成立南岸区民营文化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建立起民营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演艺、娱乐、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

(六)实施品牌带动,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文化名人”、“文化名企业”、“文化名品牌”的文化“三名工程”,提高文化产业项目品位和档次。依托资源优势,编制《南岸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利用重点项目洽谈会、经贸会等商务节庆活动,举办系列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政府引导,加大市场运作力度

凡入驻我区的文化企业,政府只作规范性的指导,一切经营活动均按市场化运作,其消费和服务价格由企业按照政府的引导自行上下浮动,所有演出票价均由市场决定。

(八)兑现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认真执行国家和重庆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政府鼓励新办的出版、发行、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免征企业3年的企业所得税;对纳税确有困难的文化企业,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不得收取政策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意见 甘政发〔2011〕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促进全省融资担保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投融资......

    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武政〔2008〕4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对于推动武汉“两型社会”综......

    2、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各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

    关于加快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审定稿)为贯彻落实《中共余姚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余党„2011‟19号)精神,进一步优化文化产......

    无锡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无锡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无锡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无锡市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第二个率先......

    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根据......

    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