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意见
甘政发〔2011〕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促进全省融资担保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精神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七部委令2010年第3号)、《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77号)等有关规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融资担保业是解决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改善社会信用状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建立了一批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在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才培养、风险防范与金融机构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我省担保机构总体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担保能力与需求的矛盾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财政引导资金不足等问题较为明显。为此,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融资担保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市场主体融资担保困难为宗旨,以提升担保机构承保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大担保机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监管,积极推进再担保机构和担保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逐步建立运作规范、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综合配套的全省融资担保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提供担保与提升信用相结合,有序竞争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积极扶持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四)主要内容。
1.积极组建并扶持各类担保机构发展。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拓宽担保资金来源,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民间资本和国(境)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引导发展政府出资或政府出资参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企业、自然人设立互助性担保机构。
2.建立省级再担保平台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省政府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再担保机构资本金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通过建立省级再担保平台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克服我省融资担保业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完善再担保机制,提高融资担保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整体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功能,增强风险化解能力。
3.强化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担保机构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制订相关配套细则,逐步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融资担保业发展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同监管。对担保机构实施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变更审批程序,建立退出机制。建立担保机构信息收集、分析、披露、统计报告制度和对担保机构的检查、业务审计、监管记分制度及风险应急机制,防范、化解并及时处置融资担保风险。
(五)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全省担保机构户数、注册资本、融资担保业务总量3项主要指标比2010年末翻一番;建立起省级再担保平台及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基本形成以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引导,以社会出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各类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省、市、县3级担保网络体系。
二、规范担保机构设立与经营
(六)担保机构设立、变更、退出的审批及注册登记程序、条件、申报资料等相关要求和事宜,要严格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执行。
(七)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当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应当为客户保密,不得利用客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担保业务无关或有损客户利益的活动。(八)担保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机构治理的有效性。
(九)担保机构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努力完善服务功能。依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的科技型、成长型、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十)担保机构根据其规模和业务量应当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
(十一)担保机构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号)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反映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十二)担保机构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十三)担保机构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十四)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十五)担保机构可依法开展联合担保、分担担保,促进异地间担保业务开展,分散担保风险。也可开展授信担保业务,提高担保工作效率。
(十六)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在任何时点上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十七)担保机构应建立准备金制度,按当年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十八)担保机构应加强资本金管理,要按照不低于注册资本10%的比例提取保证金,专户存入协作银行,用于担保机构清算时清偿债务;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担保机构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进行上述投资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十九)建立债权人与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与债务人之间的风险责任分担制度。
(二十)担保机构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应当与债权人共同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二十一)担保机构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全省各级政府不得干预具体担保项目的决策,不得对担保机构指定具体担保业务。
三、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协作
(二十二)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甘肃银监局要会同省工信委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尽可能放大担保资金使用规模,并与担保机构协商确定代偿损失责任分担比例,支持担保业发展。
(二十三)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特点和需求,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政策性银行可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二十四)金融机构要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适当下调贷款利率。
(二十五)省工信委要会同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担保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担保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并及时将评级结果纳入征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担保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建立并规范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担保机构信用管理水平。
四、积极扶持担保机构发展
(二十六)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1.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建立资本金滚动式注入机制和风险准备金拨补机制。在“十二五”期间,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力争每年按不低于担保机构上年度对中小企业实际担保额的1%—5%扩充担保资本金,并按担保机构实收资本金的5%—8%增拨风险准备金。省级再担保平台自设立年份起,连续5年按不低于其上年度再担保额的1%—5%扩充担保资本金,并按其实收资本金的5%—8%增拨风险准备金。
2.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0万元省级融资担保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发展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信用评级、统计监测、业务监管等。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省工信委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到“十二五”末,各市州都要建立融资担保业发展专项资金。
3.加快建立省级再担保平台。2012年底前,通过政府出资、申请国家支持及其他渠道筹资,设立省级再担保平台。
(二十七)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88号)文件精神,落实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限率补偿的规定,积极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
(二十八)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59号)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担保机构所得税缴纳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有关优惠政策及规定执行。
(二十九)担保机构可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计提担保赔偿准备,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担保机构可按不超过当年担保费收入50%的比例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同时将上年度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余额转为当期收入;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应依次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担保赔偿准备和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不足冲减部分据实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按有关规定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30%的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三十)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中涉及工商、房产、土地、车辆、船舶、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凡符合要求的,登记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为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担保机构可以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登记部门要提供便利。
(三十一)登记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抵押物登记、出质登记的标准化和电子化,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登记成本。担保机构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质物)进行强制性评估。
(三十二)各有关单位要按规定向担保机构公开信用信息,实现可公开信用信息与担保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人行兰州中心支行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等文件精神,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向担保机构开放金融信贷信息查询。
五、加强担保机构监督管理
(三十三)全省担保机构实行归口管理。省工信委作为全省融资担保业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制定政策、指导发展、审定资格、监督管理等职责。各市州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担保机构实施属地化管理,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担保机构设立、变更、退出申报材料的汇总、转报及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等工作。
(三十四)建立甘肃省融资担保业发展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联席会议具体方案由省工信委提出后,报省政府研究审定。
(三十五)建立担保机构年检制度。省工信委对担保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委托各市州担保机构监管部门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担保机构进行年检登记。对年检合格的予以公示,对年检不合格或1年以上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提出警告、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报省工信委取消其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许可。年检登记具体办法由省工信委另行制定。
(三十六)省工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处置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省工信委会同统计、银监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披露、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
(三十七)各市州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应于每年末对本行政区域内融资性担保行业年度发展和监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并于次年1月底前向省工信委和各市州政府报告。
(三十八)根据监管需要,担保机构监管部门有权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可以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担保机构应予以配合,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担保机构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三十九)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及有关部门通报所监管有关担保机构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四十)担保机构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担保机构监管部门。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要把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审计情况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及培训情况作为担保机构的重要评价指标。
(四十一)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向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并追究相应责任。
(四十二)担保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担保机构监管部门报告重大变更事项、资本金运用情况、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等文件和资料。所提交的文件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四十三)省工信委要指导担保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引导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和业务规范,积极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担保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四十四)担保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设立和经营的,不履行报批手续擅自变更的,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可根据不同程度,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罚款、清退出市场等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第二篇:20150228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融资担保业发展和监管工作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融资担保业
发展和监管工作的意见
甘政发〔2015〕2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9号)和全国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融资担保业发展与监管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融资担保在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中的关键作用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好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资担保为小微型企业和“三农”提供增信服务,用市场办法分担部分贷款风险,有利于解决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有助于鼓励银行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这一领域,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融资担保业发展与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针
县市区要重点发展政府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没有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市县,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设立工作。稳妥推进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引导成立行业性或区域性互助担保机构。通过合并、重组、增资等方式,积极引导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将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省级再担保机构,实现再担保机构的零突破,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发展再担保机构。(省工信负责,省政府国资委配合)
(三)顺畅抵质押登记。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中涉及房产、土地、车辆、股权、林权、知识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法律法规允许抵质押登记的,要视同金融机构予以办理,省级抵质押登记部门在办理登记手续过程中,不得指定评估机构进行强制性评估,在查询、抄录、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时,要积极为担保机构提供便利。担保机构办理小微型企业和“三农”代偿、清偿过户手续时,免收土地登记费。从2015年起,土地、房屋抵质押登记的估价由抵押当事人协商议定。省级抵质押登记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融资担保机构的市场平等主体地位,简化登记程序,降低登记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知识产权局负责)(此款的主题就是“落实融资担保机构的市场平等主体地位”,具体措施贯穿评估(不等强制性评估)、登记(视同金融机构予以办理)、查询(积极提供便利)、过户(免收土地登记费)等整个环
机构的考核,建立以放大倍数、在保余额、代偿率、损失率、服务质量、担保费率等指标为依据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担保机构管理层薪酬挂钩。
允许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承担一定代偿风险,对担保代偿率控制在3%、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的,在尽职的前提下予以免责。(省政府国资委负责,省工信委、省财政厅配合)(此款包括两条,绩效考核评价、尽职免责情形,前者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以放大倍数、在保余额、代偿率、损失率、担保费率为定量指标,以服务质量为定性指标;后者单纯采用定量指标和区间控制,突出代偿率和损失率,要求分别在3%、1.5%以内的属于尽职免责情形)
(六)建立债权快速处理机制。研究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债权快速处理机制,加强与各级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积极选择小额诉讼程序、担保物权实现程序,提高担保债权实现效率。(省工信委负责,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省高级人民法院配合)
(七)加强征信建设。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要尽快接入征信系统,将担保信息纳入全国统一征信数据库,对企业贷款逾期由担保机构代偿的,将及时记入征信系统。(此款注意“及时”二字,且对逾期代偿的)
(八)强化风险防控。各级政府作为监管责任主体,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进一步靠实监管责任,坚决守住风险底线。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预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键字词] 甘肃 文化产业
[文件类别] 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关] 地方政府和部门
[颁布日期] 2004年10月12日
[实施日期] 2004年10月12日
[效力状态] 有效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甘政发〔2004〕6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我省“敦煌、丝路、黄河、多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特色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经营项目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就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发展演艺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含文物复仿)、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作用,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到突出位置,给予重视。各市(州、地)要把文化产业工作纳入文化产业归口管理部门的考核范围,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改变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国有事业单位基本垄断文化资源、社会文化产业力量“散、小、乱”的局面,充分利用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本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主要行业、重点地区和文化产业基地要按照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编制各自的详细规划,形成跨部门、跨地区文化产业规划体系。
(二)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我省文化资源的研究,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产业基建项目,要列入城市建设规划。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列入规划的重大文化产业基本建设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资金计划;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要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允许文化产业单位以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投入经营。允许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发起组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引国外、境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兴办中外合资合作文化企业。
要认真贯彻《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发〔2002〕14号)精神,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单位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文化产业科技项目要纳入全省科技计划,已列入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单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科研费用,报省地税局确认后,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单位提供的文化产业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
(一)大力推进国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所属经营单位的改制工作。国有文化单位划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扶持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媒体,扶持体现甘肃特色和艺术水平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消耗,优化服务。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人、财、物及各种资源,要逐步按照优化配置的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并、转重组。国有文化单位实施重组时,原单位的国有资产和土地处置及财政拨款方式,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发〔2002〕14号)执行。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政府招投标制度和采购制度,使政府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市场关系。
(二)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的重点是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要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不良资产的核销工作。改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等企业组织形式,也可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租赁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实现资产重组和转换。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年薪制和期权、期股制。
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可选择试点单位进行个人持股、社会性参股的股份制改革试点。改革后人头经费改为项目经费;对政府指定的演出活动逐步实行招标、采购制;积极推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节目制作人制,充分调动演职、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级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活动分离,对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制定计划,接受主管部门的考核;经营性活动实行项目管理,独立核算。各艺术院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文博单位要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与旅游部门相互配合,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文物旅游、文物经营性展览和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快体制改革,向规模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个人、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创办、收购各种文化企业。对社会力量创办、收购的文化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待遇。要建立公益性文化产品、服务招投标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平等参与文化产业竞争。
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一)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努力挖掘我省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的人才资源。要加强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研究基地及省内有关高校的合作,为
我省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专业,又善于经营管理并掌握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要通过有关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一批经纪人、专业操盘手、设计及营销人员。要大力引进省外和境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我省文化人才市场,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旅游单位要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打通人才进出通道,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与本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其转变为自由从业者。
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参与收益分配。
六、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文化产业集团。集团组建后,继续享受国家和省上对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同时享受国家和我省支持企业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各地、各部门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都要给予积极支持。
(二)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整合国有文化单位的优势文化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提高文化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三)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允许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对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发展前景良好的骨干文化企业,经主管部门评估后,政府以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对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企业集团,经财政、地税部门批准,可施行快速折旧,提高资本公积比例,加快积累,为上市创造条件。
七、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一)以文化产业协会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行业规范与标准、行业准入与退出等自律机制,强化就业培训、上岗资格认证等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建设。
(二)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业市场监管和服务的各项政策,确保文化产业的正确导向,引导我省文化产业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四年十月十二日
第四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借贷监管、防范民间高利贷风险的要求,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发挥民间融资积极作用,促进我省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经省政府同意,现就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认识
1.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地位和作用。民间融资是指在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民间融资日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增强了经济运行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满足部分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缺失、行业监管缺位,民间融资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其部分资金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利率较高,有的已明显超出当地实体经济赢利水平和借款方实际承受能力,容易引发实体经济风险;其交易隐敝、高趋利性的特点也易诱发非法集资、高利转贷、暴力讨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干扰正常经济金融秩序、社会和谐稳定。
2.科学把握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总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民间融资不能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不能扰乱宏观调控大局、不能扰乱社会稳定的原则,统筹考虑经济、法律和社会效益,立足于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三农”和居民融资需求,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民间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方式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影响,促进我省民间融资有序健康发展。
二、切实加强对民间投融资的合理引导
3.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探索开展民间资本投资服务,畅通民间投资渠道。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进入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进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机构通过合法途径集聚民间资本,参与省内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民间资本通过股权、债权方式流入实体经济。
4.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业发展。适应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不断转化的需求,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典当行等机构数量,并鼓励已设立的机构增资扩股,增强对民间资本的吸纳能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组设立,引导民间资本更多进入地方金融产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适合民间资金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5.进一步拓宽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职责,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实施差异化的货币信贷和金融监管政策,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积极引导中小微型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融资,引进股权投资、实施股权转让、利用融资租赁工具融资;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科技型小企业到创业板融资。多措并举,缓解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
三、着力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6.规范民间融资交易行为。民间融资交易必须守住三条底线,一是民间融资交易中出借方资金严格属于合法自有财产,不得进行非法集资,不得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二是民间融资利率或变相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三是民间融资中发生不能按期偿还借款问题,当事各方应协商或通过诉讼途径妥善解决,不得采取暴力等方式追债。在民间融资交易中,提倡和鼓励签订规范的书面协议,资金往来主要从银行转账,减少现金交易和口头约定;提倡和鼓励民间融资实施公证、担保、抵押、质押等手段,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降低违约风险。
7.严厉打击和防范民间融资中违规违法行为。对以欺骗手段或者以高利率为诱惑,吸收单位和他人资金从事放贷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对民间融资利率或变相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4倍的,其超出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严厉打击高利放贷和暴力讨债行为,严厉打击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进行高利转贷的行为。要强化对投资类机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企业的监管,防止其借用各种名义非法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套取银行信贷资金、高利放贷等行为。对民间融资活动中有关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开展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试点。选择东营市、临沂市和省级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市)及民间融资活跃、积极承担民间融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的县(市、区),开展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试点。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尝试建立民间融资服务平台,开展民间融资登记备案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科学评估试点风险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扩大试点区域。开展试点工作的地方政府要明确相关部门负责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制定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具体办法,积极探索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实现形式。鼓励民间融资组织在承诺遵守相关规定后进行登记备案,在接受有效监管下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鼓励民间融资主体对其交易行为进行登记备案,尤其是借款规模和次数达到一定程度的借款方进行登记备案。对登记备案的民间融资组织、民间融资交易行为,重点予以保护和扶助。
四、加强民间融资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9.落实管理责任。各级政府对当地民间融资管理负总责,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省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要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解决民间融资管理和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鼓励创新,全力支持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试点;同时,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切实负起对从事民间融资相关业务机构的监督责任。开展试点工作的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主管部门要指导建立民间融资组织协会,充分发挥其自律功能,强化对民间融资组织的约束,促进其合规经营。
10.加强协调配合。省金融办要充分发挥省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牵头做好民间融资管理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并及时总结完善。工商部门要积极配合民间融资管理和监督相关部门做好民间融资规范引导工作试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密切关注民间融资资金流向,分析民间融资对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及时提示风险。银监机构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严防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领域,严禁银行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资本投向的引导工作,畅通民间投资渠道。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民间融资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保护民间融资当事人的合法财产和公民人身安全。
11.强化风险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民间融资风险管理摆上重要位置,做好各方面工作。建立科学的民间融资监测机制,监测民间融资总体规模、地区分布、期限结构、资金流向、利率水平和还款情况等,为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加强民间融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调查和风险排查,对风险隐患或违法案件依法妥善处置。制定民间融资风险防范和处置预案,做到一旦事件发生,反应迅速,应对有力,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风险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对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加强对各种形式民间融资业务宣传、广告的管理,防止借其他名义开展非法融资活动。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金融 民间融资 规范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3月19日印发
第五篇:如何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
鉴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七部委联合发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经营原则和风险控制、监督管理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没有对股权结构、资金补偿、风险分担等关键环节做出规定,使担保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渠道还不够通畅。
担保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多次演变,具有了现今的准金融性、政策性和公益性的特征。为体现其“三性”,在股权结构、资金补偿、业务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成熟的制度设计,确保了担保业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中的作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科学的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高效的配套服务体系,并使之法律化,对促进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担保业与国外担保业主要差异比较
(一)股权结构单一
国外信用担保机构一般都有强大担保资金实力。担保资金除了来源于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投资外,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是信用担保制度的重要支柱。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权投资。这样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担保企业的过分逐利性,而忽略了政策性和公益性。
(二)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都有一套完善的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制,而我国担保业却缺乏这种制度安排。
1.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通常发达国家的担保机构和银行按照贷款规模和期限进行一定比例的担保,担保机构不进行全额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分散风险。而在我国银担关系中,权利与义务存在着不对等,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所形成的风险,基本是由担保机构100%承担。同时,银行在贷款定价时,没有考虑因担保企业提供担保而贷款风险降低这一因素,部分银保合作的业务品种综合融资成本一般在12%左右,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失去了与担保公司合作的积极性。
2.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发达国家通常建立再担保机构,国家予以税收支持,以政府财力作为最后保证,解决赔付资金来源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只是根据担保机构的业务额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不是风险补偿。在反担保方面,我国担保机构通常向企业要求100%的反担保,这不符合国际惯例,担保的作用应填补企业要求的贷款额与中小企业所能提供抵押品之间的缺口,而不应是100%的反担保。
3.自身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在外部监管无力的情况下,大部分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控制度,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加之没有按照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致使担保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三)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北京金易投资担保有限公司http://010-5165012
3发达国家一般对信用担保机构都设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七部委联合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除法律效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法律效力外,且对股权结构、资金补偿、风险分担支撑体系以及运作规则等关键内容的规定较为模糊。
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资金渠道,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我国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状况,在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初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并随着担保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担保机构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鉴于财政拨款有限和盘活存量资产的考虑,对政府出资的形式可实行多样化,如预算拨款、土地使用权、其他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国有不动产等,把提供担保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流动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担保体系。进一步调动民间资金等其他资金投入担保机构,可通过参股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或规范市场准入制度、监督制度等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推动担保机构的市场化运行。
(二)建立和完善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防范担保风险
担保作为高风险行业,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一是规范担保机构自身运作。按合理的比例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及风险准备金,用于防范担保赔付。同时拓宽业务范围,探索与银行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融资租赁、票据贴现等业务领域的担保合作,做大做强担保业务,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分散担保风险。二是建议建立担保风险政府适当补偿制度。由政府设立扶持担保机构发展专项资金,为担保公司对民营及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利用担保的放大效应引导银行资金投入民营及中小企业,真正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法律规范,为担保业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纵观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史,其共同的特点之一是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日本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法制化建设十分完备且较先进,这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从我国担保业立法情况看,立法层次较低、针对性不强、规定不够明确、有关内容缺失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我国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明确规定担保机构的准入条件、业务范围、收费标准、行为规范、担保各方权利义务以及行业管理规则和审批制度,并严格约束政府在担保业务经营中的行为,切实保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独立运作和自主经营。
(四)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建立地方和中央有机联系的风险共担机制。第一,由政府出资加快建立省级和中央再担保体系,专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风险补偿。第二,创新保险业务,建立再保险业务体系。第三,建立财政弥补机制。在财政支出中,专门设立一块风险有限补偿基金,用以弥补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二是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一方面负责制定中小企业长、中、短期扶持政策,负责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重点负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行业标准、业务程序、运行规则等的制订,同时承担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及其各级机构的专门监督管理。三是加强征信体系建设。资信评级是一种对企业素
北京金易投资担保有限公司http://010-5165012
3质、技术装备、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信用评级,对融资担保过程中是否给予中小企业信用及给予多少信用有决定性作用。
相关了解:http:///s.asp?id=72
北京金易投资担保有限公司http:// 010-516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