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时间:2019-05-14 09: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第一篇: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峡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错分布,自然风光独特;我省是民族交汇融合区,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我省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建设国家重要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广阔。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立足于以人为本、增收富民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

——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三、主要任务

(七)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布局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等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陇菜体系,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围绕扩充规模、强化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能够提升全省旅游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路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高原草原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5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发展壮大旅游汽车公司,2011年高档旅游汽车达到1000辆左右;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1000座以上旅游厕所改扩建任务,主要旅游城市、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的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九)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甘肃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改善宣传促销基础条件,整合资源和资金,集中捆绑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利用上星卫视、《读者》杂志等强势媒体,突出强化“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参展促销,举办各类节会,增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设立联络处、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市场,努力开发台港澳、日、韩等近程市场,积极开发欧美、东南亚等重要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成立省旅游信息中心,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区)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培育旅游消费新群体。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和全国旅游机构的旅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

(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战略。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十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饭店和餐饮要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城市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编排精品剧目,提供常态演出;重要的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积极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中国镍都、循环经济区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育种制种基地、葡萄庄园、花卉基地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森林旅游和甘南草原、黑河流域湿地、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

(十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战略。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把乡村旅游作为省内旅游重要目的地,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在“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革命老区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小额贷款援助,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辅导援助,促进更多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十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实施素质提升战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州)和重点县(区)要健全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十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强化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完成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实行导游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全面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十六)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省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建设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和2020年旅游中长期规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点)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州)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税务、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特别要对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七)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市州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审核,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八)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高起点、大手笔开发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支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2011年完成省属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任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我省旅游开发。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

(十九)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荒漠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市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篇: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的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切实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我省实际。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开发和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省旅游业潜力巨大但发展相对滞后。我省拥有类型多样、种类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具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制约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够一致,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总体发展规划滞后,基础配套条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开发程度较低。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政府导向性投入较少。四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营行为不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科学规划开发,完善政策措施,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注重质量效益。要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走开放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路子。特别要立足省情,抓住和利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县域旅游和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产业,要力争实现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6万人次,旅游创汇1.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努力做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机制体制逐步完善,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程度稳步提高,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富民产业。

二、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四)加快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制定符合省情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由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市(州)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指导全省旅游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做好旅游规划与全省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卫生、文化、环保、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确保旅游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的行业指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

(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继续重视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旅游交通,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高速交通网络。要在贯通全省主干线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同时,着手进行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公路改造,抓紧建设旅游景区(点)与国(省)道的连接道路。注意与周边省、区路网和旅游景区的联结。要抓紧敦煌铁路、兰渝铁路建设,根据旅游线路和客源情况增开旅游专列。要以兰州机场为中心,逐步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和航班密度,改建扩建嘉峪关机场,争取建设天水、金昌、陇南、夏河等支线机场,形成联接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和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点)之间方便快捷的航空旅游交通网络。要结合旅游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合理确定项目布局与建设标准、景区(点)的消费定位,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方便、实用的要求,配套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停车场、环卫、给排水、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卫生等基础设施。

(六)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族甘肃、现代甘肃”主题,多元开发旅游资源。实施点、区、群、带战略,由点到面,完善功能,充实要素,丰富景区群,调整布局,加速形成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风情旅游线为基本构架的旅游发展布局。要着力培育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精品。一是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努力提升重点景区的品位和水准,积极创建A级景区,特别要大力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崆峒山等4A级景区,要及早着手进行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争取进入国家旅游精品行列。二是要下功夫打造和培育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培育从兰州向东、西、南、北以及东北、东南方向的六条线路。“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开发丝绸古道、寻根访祖、草原风光和红色胜地旅游线。三是积极创建和提升特色旅游城市品牌。各市州要结合国家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活动,强化经营城市、发展城市、提升城市的理念,把发展旅游业与城市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渊源,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推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已创建的6个优秀旅游城市,要不断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争创最佳旅游城市。尚未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州,要加快创建步伐。

(七)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性联合开发。改变旅游资源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现状,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文化、体育、文物、园林、民族和宗教等部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实行以市、县为主的开发管理机制,进行区域整合,联合开发。

发挥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注重和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互动。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开发,保证跨省际旅游线路的畅通无阻,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形成市场互通、游客互动、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格局。

三、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八)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要切实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力度,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创新宣传形式,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类媒体,建立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通过长期、系统、大规模、多形式的连续宣传,把甘肃的旅游名牌产品推向国内外,提升甘肃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提高甘肃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省内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要将旅游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辟专栏、优先安排旅游公益广告。政府各驻外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甘肃旅游宣传力度。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城市出入口等设立旅游形象广告,在交通主干线设立规范的、中英文对照的重要旅游区指示标志,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同时,要加快建设各级政府旅游网站、旅游景区(点)网站和旅游企业网站,充分发挥其宣传促销、咨询服务的快捷便利优势。利用申办和组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的机会,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甘肃旅游的海内外认知度。

(九)大力开发各类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各级研发机构和各类生产企业加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用品的开发与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甘肃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重点开发能够充分体现甘肃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充足的旅游用品供应,不断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十)改善旅游经营环境。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步伐,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制度,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标准化管理,分类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和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旅游安全和卫生保障工作。各级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防疫、民航、铁路、旅游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公共安全行业强制性标准,在宾馆、饭店建立旅游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制定旅游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安全消防责任,防止意外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物价部门对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实行监控,需要变动时,要广泛采用听证制度,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调整时,要提前6个月向社会公布。

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清理对旅游行业的不合理收费,除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外,严禁向旅游企业和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

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用于旅游客运的车辆,在淡季允许按月办理临时报停运营,报停期间免收相关规费。

四、强化旅游业市场化运作能力

(十一)加快推进旅游企业多元化改革。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对旅游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大对现有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破产、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和一次性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改革进程,转换经营机制,努力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抓住国家放开旅游开发经营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省内外优势企业和知名企业,通过参股、收购、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壮大旅游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十二)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点)市场化经营模式。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点)经营权,形成多方投资办旅游的发展格局。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模式,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点)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市场化模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景区(点)的开发与建设。旅游景区(点)所产生的收益要按照适当的比例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十三)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做好省、市州旅游协会机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专业人员的选聘工作,使其成为联系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桥梁、纽带。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性、服务性功能和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主体利益和要求的特点,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在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景区(点)、内河星级游船评定和导游翻译管理、导游等级认定等方面,发挥行业自律、协调、同业商议的作用。制定《诚信经营公约》,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协调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关系。

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十四)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建立由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旅游业发展协调机制,主要负责协调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相关政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相互支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职能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强化对旅游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管理。各级政府要把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和绩效考核内容,定期研究,常抓不懈。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履行好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形象推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指导服务的职能,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发挥好牵头作用。要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五)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对我省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要在原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促销资金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省级各部门在编制发展规划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市(州)、县两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旅游业发展。

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项目建设计划。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民族发展、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财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应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促进和带动旅游业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建设资金。要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外投资,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省内外社会资金参与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十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加强旅游、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省内外高等院校以及旅游培训基地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各类适用人才。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资格认证和“星级导游”评选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篇:甘肃省旅游局关于加快星级饭店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旅游局

关于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及全国旅游饭店业发展暨五星级饭店质量提升会议、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做大做强全省旅游星级饭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着力推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基本情况。全省旅游星级饭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在质量上硬件水平迅速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星级饭店已经成为我省饭店业的主体。目前,全省有旅游星级饭店31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8家,三星级128家,二星级132家,一星级14家。形成了酒泉景悦酒店管理公司、敦煌太阳旅游集团公司、甘肃阳光、甘肃华辰等一些专业管理公司和自主品牌连锁饭店。全省旅游星级饭店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宏观布局不合理、五星级饭店偏少、品牌企业不多、饭店产品同质化低档化、服务和管理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在指导星级饭店发展服务与管理上“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经营轻质量”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主要依靠粗放式增长、与发达地区差距逐年拉大等突出问题,与全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加快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必要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发挥我省资源比较优势,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目标任务,即“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10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旅游星级饭店床位需求也应在现有基础上接近翻番,新增床位约6万张,这对全省旅游星级饭店数量和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加快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星级饭店是一个地区的窗口和形象,是现代服务业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发展,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现实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是保民生、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和推动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早日实现。大力发展星级饭店,可以夯实地区发展基础,改善投资形象;可以使旅游线路得到有效组合,促进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可以发挥饭店产品综合消费、重复消费的特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档次和品质;可以提供门类众多、劳动密集型的直接就业机会,并带动为饭店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可以循环利用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促进绿色消费。要增强旅游星级饭店发展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发展形势,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 “发展五星级、提升四星级、规范三星级”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星级达标为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提升质量为根本,以低碳环保为途径,以顾客更加满意为目标,强化服务管理措施,加快全省星级饭店发展步伐,实现星级饭店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发展,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在空间布局、星级档次、产品类型、管理方式上科学定位、理性选择,形成比较合理的区域布局、功能类型和星级结构,及完善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星级饭店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品牌化原则。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国际品牌饭店及管理公司来甘投资发展,提升饭店发展层次和品质;扶持省内优秀饭店和饭店管理公司发展,提升饭店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饭店集团。

——特色化原则。以传统华夏文化和我省特有的丝路、黄河、长城、始祖文化及多元民俗文化为主体,深挖文化内涵,把饭店产品与主题文化融合起来,加快主题酒店和度假村建设,增强饭店外观、景观、装饰物、中心艺术品及菜品、演艺、工装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做到产品定位、经营策划、硬件规划、建筑与室内设计、配套服务项目专业化、一体化、特色化。

——低碳环保原则。按照减量化、可利用、再循环、能替代原则的要求,加强资源节约和绿色管理,创建绿色旅游饭店,大力开发绿色饭店产品,鼓励低碳消费,提高绿色意识。

(六)发展目标。旅游星级饭店规模迅速扩张,品牌逐步树立,质量全面提高,能够满足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形成以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敦煌、天水—平凉等区域重点城市为核心,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县区为依托的旅游星级饭店发展格局,饭店空间布局、星级结构、功能类型基本科学合理。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硬件设施逐渐完备,软件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水平持续达标,顾客满意程度逐年提高,全面完成节能环保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省星级饭店(度假村)发展到550家以上。其中五星级饭店(度假村)发展到26家以上,兰州市发展10家,嘉峪关、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6个地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发展1—2家,白银、金昌、陇南、庆阳及敦煌市、永靖县各发展1家五星级饭店(度假村)。

四星级饭店(度假村)发展到80家,兰州、酒泉(含敦煌)市各发展5—8家,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5个地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发展3—5家,金昌、白银、庆阳、定西、临夏、甘南、陇南等7个市州各发展2—3家,夏河、永靖、临潭等重点旅游县市各发展1-2家,其他有条件的县区发展1家四星级饭店。

三星级饭店(度假村)发展到250家,兰州、酒泉(含敦煌)市各发展8-10家,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5个地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发展5—8家,金昌、白银、庆阳、定西、临夏、甘南、陇南等7个市州各发展3—5家,永靖、临潭、山丹、肃南、夏河等重点旅游县市各发展1—3家,其他所有县(市)至少有1家以上三星级饭店。

二星、一星级饭店(度假村)发展到200家。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发展较快的城镇重点发展二星、一星级饭店。

三、主要任务

(七)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用活、用足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旅游饭店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吸引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饭店。加快推进国有饭店企业改革步伐,支持省内外知名饭店企业兼并、重组、托管、连锁经营省内饭店打包重组上市,培育大型饭店企业集团。支持饭店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建设现代化饭店,以增强硬件设施的方便性和舒适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支持民营和中小饭店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省内饭店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快扶持一批省内饭店企业做大做强,创造品牌。

(八)积极培育知名饭店品牌。支持龙头饭店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挖掘品牌的个性特色,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服务标准和制度,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大力使用现代网络等新技术,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能力,突出品牌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品牌饭店企业和产品品牌。鼓励引进、联合国际知名饭店管理公司,组建品牌饭店集团或独资经营。

(九)促进星级总体持续达标。以《旅游饭店星级的评定与划分》((GB/T14308—2010))实施为契机,引导饭店企业在饭店必备项目、核心产品、节能环保、软件提高、应急管理、特色经营等方面下功夫,狠抓硬件达标,软件提升,确保达到新标要求。鼓励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饭店申请旅游星级饭店,加强对创建饭店的标准培训,提高旅游星级饭店创建质量。督促饭店企业落实星级标准,把饭店标准贯穿于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对承包部门、不同楼宇的管理,与时俱进地完善软硬件水平。

(十)推动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认真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引导饭店企业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督促提高前厅、客房、餐饮三大核心区域的舒适度,加强旅游服务质量控制,开展特色化、精细化、微笑化、个性化服务,确保饭店服务的高质量。引导饭店企业以顾客为本,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与质量方针,修订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强化服务质量控制系统与服务质量保证,稳步提升饭店服务水平。

(十一)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饭店企业主动适应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新变化,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型、享受型、商务型产品,加快休闲度假型饭店(度假村)、康复疗养饭店、商务饭店、饭店综合体和星级快捷饭店建设,满足顾客多样化、体验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调整饭店客房、餐饮、会议康体等产品结构,继续开拓境外客源市场,推出适合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本地顾客的多元化饭店产品。

(十二)加快创建绿色旅游饭店。认真落实《饭店节能减排100条》与《绿色旅游饭店》行业标准,开展“三节两减一替换”工作,实施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四大工程,加强绿色标准宣传,加大绿色旅游饭店创建与评定工作力度。到2015年,三星及以上星级饭店全部创建成为绿色旅游饭店,60%的一、二星级饭店创建成为绿色旅游饭店。建立饭店水、电台帐,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到2015年所有星级饭店用水、用电量降低20%。

四、保障措施

(十三)强化管理服务措施

——强化规划布局引导。贯彻省委省政府《意见》精神,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规划布局作用,正确引导企业建设星级饭店,全方位提供信息、标准、咨询服务。执行《甘肃省旅游条例》,审核星级饭店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坚持星评委工作制度。对星级评定和绿色旅游饭店评定工作,先培训、后检查,坚持“一把尺子评定、一把尺子复核、一把尺子暗访”,坚持星评委会议民主决策,促进旅游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持续达标。

——建立质量监督员制度。把旅游星级饭店服务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与开展第三方游客满意度测评结合起来,对星评工作和饭店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推行星级饭店奖罚机制。建立对星评复核工作和优秀星级饭店的表彰奖励机制,加快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坚持明查、暗访、交互检查工作方式,加大处理结果通报力度,完善星级退出机制。

——提供饭店发展信息服务。开展饭店统计调查工作,及时发布房价、出租率动态信息,为星级饭店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整顿规范饭店市场秩序。联合有关部门加大整顿力度,规范饭店名称,坚决查处虚假宣传、削价竞争、冒充星级等违规行为。

——组建饭店咨询专家队伍。通过专家咨询服务,提前介入旅游饭店项目论证、规划、设计、装修等前期工作,由标准控制转向标准服务。

——加强日常监管与重点督查。省旅游局及省星评委每年对各市州星级饭店发展、饭店星级评定和绿色饭店创建、统计调查、星级整体达标率等工作进行考核与督查。对饭店项目进度慢、推动工作不力及抽查评定与复核饭店合格率不到80%的市州,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甚至取消评定权处理。

(十四)建设饭店行业人才队伍。

——加强饭店专业人才培养。支持旅游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完善饭店专业设置,组织修编饭店管理教材,培养和培训饭店设计、工程、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烹饪等急需的专门人才和饭店研究、师资人才。

——加强高层管理队伍建设。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组建职业经理人队伍,举办经营管理高级研讨班,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和水平。省旅游局三年内完成对饭店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类分级培训,建立饭店管理人才储备库。

——加强员工在职学习培训。开展岗位培训、技能交流和技术比武,打造一支技能过硬、爱岗敬业的服务技能人才队伍。省旅游局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对职业技能、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和大赛提供资金补助和奖励,提高饭店管理和服务技能。

——加强员工队伍稳定工作。督促饭店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签订劳动合同,提倡集体协商工资待遇,提高员工待遇水平,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稳定饭店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饭店行业。

——加强员工激励机制建设。探索以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为饭店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成长环境,开展先进个人、技术能手、服务明星、模范评选活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饭店人才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十五)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按照职责权限,坚持谁评定、谁管理、谁奖励、谁扶持原则,省星评委奖励四、五星级饭店,市州星评委奖励三星及以下饭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发展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对星级饭店建设和绿色饭店创建试行贷款贴息,和列支饭店发展奖励资金,体现政府引导作用。重点用于星级饭店项目、品牌饭店企业引驻、饭店集团组建、绿色旅游饭店创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培养、优秀饭店表彰等方面的奖励。招商引资中,实行对省内外饭店集团相同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强省内饭店的宣传推广,对复核的优秀星级饭店免费在各级旅游门户网站、旅游宣传品上刊登宣传,搭建与旅行社、省外饭店的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省内饭店的知名度。

本意见自2010年12月1日起执行。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及饭店星评机构要制定星级饭店发展方案,细化工作任务与措施,确保把每项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2010年12月22日 17时03分8

1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商贸服务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甘政办发[2010]22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为了推进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休闲旅游人员前来观光、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卜、,满足人们多层次、多

元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统筹安排,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

(二)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资源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要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乡村,服务城乡居民,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当前要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各市州、县市区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组织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加大对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信贷。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二)严格政策界限,依法解决用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用地应符合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用地手续。要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村民利用现有宅基地、承包地兴办休闲农业的,可以依法采取临时用地的方式进行,但不能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依法采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联营或者征收集体土地的方式进行。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三)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企业服务标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工商、卫生、治安等部门要定期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证照检查,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办法,确保食品卫生和游客人身安全,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坚持典型引路,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从2010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培育5—10个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20一30个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

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以引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全省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全省各级新闻媒体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努力实现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旅游业拓展的预期目标。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农业部门要会同旅游部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形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扶持政策,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效益。

附件:甘肃省“十二五”旅游村及“农家乐”建设任务分解表(略)

二〇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甘政办发〔2010〕22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为了推进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休闲旅游人员前来观光、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卜、,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统筹安排,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

(二)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资源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要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乡村,服务城乡居民,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当前要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各市州、县市区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组织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加大对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信贷。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二)严格政策界限,依法解决用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用地应符合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用地手续。要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村民利用现有宅基地、承包地兴办休闲农业的,可以依法采取临时用地的方式进行,但不能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依法采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联营或者征收集体土地的方式进行。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三)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企业服务标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工商、卫生、治安等部门要定期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证照检查,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办法,确保食品卫生和游客人身安全,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坚持典型引路,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标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从2010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培育5—10个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20一30个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

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以引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全省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工作,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全省各级新闻媒体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努力实现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旅游业拓展的预期目标。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农业部门要会同旅游部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形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扶持政策,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〇一○年十二月八日

下载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

    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十月)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范文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文化......

    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

    佛办字„2011‟ 号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工)委、党组......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 (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

    辽宁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

    辽宁: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 我省是温泉旅游资源大省,温泉旅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为推动与促进我省温泉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 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 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

    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

    中共黟县县委 黟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草稿) 2006年8月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县实现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