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02: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所属层级类别:内蒙古 所属类别:旅游

发布单位: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 生效日期: 2009-1-7 0:00:00 发布文号: 锡署发[2009]5号 是否有效: 有效

为加快全盟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盟向旅游经济强盟的跨越,制定以下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面广、带动力强、容纳就业多、发展速度快的动力产业、富民产业,与国民经济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近年来,我盟以建设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胜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全盟累计接待游客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2%和57%,均高于全国、全区同期水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盟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成为带动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大就业、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全民素质、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思路,深化认识、科学定位,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工作合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按照加快发展、惠及百姓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展示草原自然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蒙元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旅游精品、龙头骨干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战略,大力推进我盟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盟向旅游经济强盟的跨越。

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集中打造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并重和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全面提质增效与培育产业龙头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扩大规模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盟旅游产业的总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提升,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实现把旅游产业建成全盟重点产业的总体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420万人次,旅游收入70亿元,“十一五”后三年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20%和30%以上;到2015年,接待游客人数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十二五”期间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10%和30%以上。市场主体培育目标。加快旅行社、饭店、餐饮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建设。到2010年,年营业额超300万元的旅行社达到10家,其中1-2家进入全区前10位;全盟酒店床位数超3万张;旗县市(区)所在地镇和重点旅游乡镇均建有三星级以上饭店;地方特色餐饮业规范发展,每个地区培育2-3家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店;全盟“牧人之家”达260户以上,其中,星级“牧人之家”60户;国家a级景区达到15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3家;成立拥有600座中高档客车旅游汽车公司2家;建立旅游商品研究开发中心,开发生产具有锡盟特色的肉食、奶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多个系列购物商品,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购物市场体系;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目进一步丰富,游客人均停留时间达3天。形成以旅行社的高度组织为中心,饭店、餐饮、交通、景区、购物、娱乐业等一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娱乐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2015年达到50%以上,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注重品牌培育,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各旗县市(区)要围绕“天堂草原---锡林郭勒”这个主题品牌,抓住最能体现本地区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亮点,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打造最具地区代表性、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节庆活动和人文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旅游城镇。鼓励企业参与节庆活动,提高节庆活动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节庆活动实效性。今后一个时期,要有效整合全盟旅游资源,集中打造以元上都为代表的蒙元历史文化品牌;以传统和现代赛马、马术活动与马文化研究为代表的马文化品牌;以乌珠穆沁、察哈尔、阿巴嘎和苏尼特四大部落为代表的锡林郭勒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品牌;以民族歌舞、体育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品牌;以沙地草原、半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旅游品牌;以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品牌;以煤电、化工、风能、金属冶炼、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结合全盟城镇化战略,整合旅游、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文化等部门力量,完善城镇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现存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开发和恢复性修缮,加快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把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体育、服饰、饮食、礼仪和民俗风情等元素与旅游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城镇亲和力、历史感和旅游文化品位,使城镇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旅游目的地。锡林浩特市进一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二连浩特市全力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多伦县、西乌旗积极争创“中国旅游强县”。

(二)加快项目建设,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旅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项目。旅游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高起点、大手笔进行策划,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融观赏、休闲、度假、体验、参与等多种旅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型、复合型旅游项目。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和农牧区旅游项目。结合全盟工业化和“围封转移”战略,加快旅游要素向一、二产业流动。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开发工业观光旅游;大力培育“牧人之家”“农家乐”等民俗旅游,推进民俗旅游典型示范村建设,发挥旅游产业在恢复草原生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拓宽旅游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有偿转让资源经营权、质押权和收费权等形式鼓励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组建由各级财政担保的国有投资开发公司,积极协调盟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市场机制,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扶持骨干龙头旅游企业发展,加快全盟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引进或挂靠国内一流的旅行社、旅游公司,加快组建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等各要素具备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产业供给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盟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实力雄厚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跨行业经营。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欺诈游客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改善薄弱环节,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加快旅游“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彰显人性化,推动旅游消费提档升级。突出打造体现地区餐饮特色的锡林郭勒蒙餐品牌,提高餐饮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高档次的旅游饭店、宾馆。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旅游车队,从根本上解决全盟总体旅游交通运力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特色鲜明并有一定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锡盟草原特色旅游商品;把旅游购物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旅游商品购物街和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旅游商品购物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一批以蒙元历史文化、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演艺节目和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游客消费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加快淡季旅游项目开发,继续做好冬季旅游主题活动,同时进一步丰富内容,培育锡林郭勒冰雪旅游品牌。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影响力。创新旅游营销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借势宣传与造势宣传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不断巩固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提高营销的质量和实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整合全盟对外宣传资源,加强横向联合,统一宣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品牌,共同开拓市场。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国草原旅游网的档次和宣传能力,综合运用网络、媒体和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促销,扩大锡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策划、包装,按照“政府主导、媒体引路、企业跟进、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媒体、旅游企业等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促销模式,全方位展示和推介我盟的旅游产品。通过歌曲、演艺节目创作等载体,向外界展示我盟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和魅力,在更广领域上扩大锡盟知名度。

(六)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中俄蒙”区域协作,加快发展边境旅游。强化与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旅游合作,联手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建立“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促销联手、管理协调”的良好合作机制,尽快使我盟旅游产业融入东北振兴、环渤海经济圈和中俄蒙贸易区。进一步密切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张家口市、兴安盟和承德市等周边盟市合作,联手打造内接京津冀、外联俄蒙欧的黄金旅游线路。盟内各地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培育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重点旅游景区通道沿线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尽快解决盟内重点景区间车程长、景点少的问题。

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发改部门要在发展三产的过程中优先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各级财政要设立或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活动,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加大投入。生态部门要对开展“牧人之家”“农家乐”农牧户按照效益和规模给予扶持。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对纳入路网管理规划的连接旅游区(点)道路优先安排投入,并全面搞好路牌指引提示。其他部门也要优先扶持旅游产业项目发展。

(二)实行税费鼓励政策。国内外客商来我盟投资兴办旅游业的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从投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从获利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地方财政部门逐年按50%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从投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从获利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地方财政逐年按50%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国内外投资者到我盟兴办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从经营之日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对旅游专业村和农牧民以“农家乐”、“牧户游”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免征所得税,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盟内外旅行社开展的旅游包机业务,返还相应缴纳营业税的50%。新建的旅游景区景点,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后减半征收3年。鼓励公务员带薪休假,促进旅游消费。鼓励企业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的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三)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开发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旅游产业项目,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土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除挂牌拍卖的土地);对企业范围尚未利用的林地、湖泊等占地免征土地使用税(所有投资者)。社会投融资建设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减半征收新建景区景点的土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除挂牌拍卖的土地)。国内外客商以出让方式使用我盟国有土地兴办旅游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可区别情况给予50%以上的优惠,土地出让年限最高可达到50年。国内外客商到我盟投资旅游产业使用国有土地,经旗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依法划拨使用,免缴土地使用费。国内外客商到我盟以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免缴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费,最高可免缴20年。

(四)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国家和自治区及盟内出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服务业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的政策中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五、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努力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成立以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旗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统筹抓好本地区的旅游工作。旅游主管部门要更新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市场监管、加强服务、扩大宣传等职能作用。宣传、发改、经委、财政、交通、商务、文体、农牧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努力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要将旅游发展目标列为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对旅游产业发展突出的地区、部门及个人予以奖励。

二是加大服务和监管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今后全盟拟建的三星级以上饭店和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必须经盟旅游局审批,以提高饭店和景区申报升级的成功率。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要协调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提高锡盟旅游的可进入性。教育、人事、劳动、科技、工商等部门会同旅游部门及时制定出台符合我盟实际的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和服务标准,提升全盟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环保等部门联合的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规范经营秩序,推进诚信建设,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人才兴旅”,建立适合我盟实际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专业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视野开阔、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旅游营销、策划、创意人才。高度重视旅游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健全旅游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能力。旅游、劳动、职业学院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切实做好旅游专业人才、在职人员和农牧民转移从事旅游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0922

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借助全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发展“休闲度假云南、生态美景云南、风情体验云南、健康养生云南”品牌目标的契机,把普洱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全省“两强一堡”战略、我市绿色发展战略,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普洱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快旅游改革与发展是谋求新一轮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是民族大省、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市是民族大市、生态大市,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州市,存在总体形象名声不大、特色不够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利于我市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新举措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为全市绿色崛起增加新动力。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三届市委全会精神,融旅游产业于“绿色崛起”战略中,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打造精品景区,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产业素质,以独具特色的高品位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强有力的旅游促销增强普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把普洱打造成滇西南旅游圈集散中心、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排头兵、全国养生度假名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枢纽、特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原生态体验与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全市实现旅游接待人数910.97万人次,旅游收入45.8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0%以上;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2701.89万人次,旅游收入229.2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28%以上。争创5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思茅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五)发展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旅游与生态和谐互动;实行“国际自助高地建设与国际带动”的桥头堡与国际化战略,打造新型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战略,与“大版玉临楚红”六州市联动,构筑“一线四三角”网状区域旅游格局;实行市域旅游联动战略,以“思(茅)—宁(洱)”一体化推动养生度假中心突破,以澜孟西“绿三角”整体开发形成重点区域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时尚潮流引领的产品开发战略;实行形象驱动营销战略,以“妙曼城市八大导则”指导“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形象塑造;实行系统整合与分期突破的运营战略,在差异化产品开发基础上,统一营销管理与品牌管理。

(六)发展原则。坚持高位谋划、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精品;坚持依法治旅、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坚持整合区域资源,内外结合,以国内州市联动为支撑、国际旅游为先导,边境旅游为基础;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七)发展方向。根据当前旅游发展形势和热点,结合普洱实际,确立如下发展方向。一是借助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繁荣普洱茶文化旅游。二是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养生度假旅游。三是凭借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四是以大乘、小乘佛教和道教交汇的景谷为抓手,推出佛迹朝觐旅游。五是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发展口岸边境旅游。五是抢占自驾游市场先机,推广主题自驾游。六是凭借秀美山河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扩大生态休闲旅游。七是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休闲旅游。

三、支撑体系

(八)项目体系

——联动发展,抓紧实施“昆普西”黄金游线工程。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合作原则,增强普洱、版纳双边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旅游产品强化开发,实现与版纳旅游差异互补;开展联合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共同研制政府补贴方式,促进旅游车辆无障碍通行,共同制定完善汽车自驾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推进区域旅游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共享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构筑“无障碍旅游统一体”。

——跨境合作,争取口岸建设与边境旅游双突破。立体口岸构架计划,助力国际化旅游发展。借助澜沧江—湄公河、昆曼大通道、空中航线形成“水陆空”通道,加快普洱机场申请纳入国家一类口岸打造计划,重启思茅港一类口岸开放,结合勐康一类口岸开放,突破东南亚入境、欧美跨境旅游,借助勐阿、龙富口岸辅助支撑,推动边境旅游发展。

建设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工程。孟连古城——缅甸金三角边境旅游开发。以娜允傣族古镇为依托,在修缮升级基础上提升城市休闲、旅游集散、综合接待和傣王文化体验功能,打造以国际自助游为主体的边境旅游热线。

——聚焦“绿三角”,着力推动原生态文化旅游。实施景迈芒景营销带动的绿三角自然、文化原生态旅游大区突破工程。以“茶祖朝圣文化旅游节暨山康茶祖节”引爆景迈芒景旅游区开园,快速聚焦市场注意力,成为绿三角“澜沧—西蒙—孟连”中的先导性节点,共建绿三角营销系统,与版纳建立合作营销。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包装拉佤傣文化,打造包括景迈芒景旅游区、普洱大湖旅游度假区、傣王之城旅游区、佤山龙潭旅游区、东回高尔夫度假区的五大核心项目,形成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的系列旅游产品。

——挖掘宗教文化,引领东南亚市场突破。实施景谷佛迹旅游工程,打造入境市场吸引极。保护现有遗址基础上,结合佛教朝圣、芒玉大峡谷康体修心,打造国内外著名的小乘佛教修养身心文化圣地;挖掘小乘佛教建筑符号,加强景谷城市风貌与环境建设,营造体旅游氛围,发展会展旅游,将景谷建设成国际宗教文化交流基地。

对现有采花泼水节进行提升,以“佛诞节”主题面向国际推广,与信奉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政府合作,推出“佛迹圣地”旅游形象,打造“显圣”概念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打通并改扩建“思茅港—那澜—光明—碧安—景谷”旅游线路,作为普洱向国际化延伸的又一条陆路朝圣通道。——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度假养生旅游。实施思茅养生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推出茶康疗养生系列体验产品、湖泊旅游产品、高尔夫运动产品、森林养生度假地产等核心产品,形成推动普洱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

引进国内最好的治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医院,创办康疗养生基地,开拓普洱茶康疗养生的新模式;发展对高端群体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康体度假性旅游产品,配套建设体育项目、拓展训练中心;开发高尔夫运动产品,提升区域休闲品质,通过高尔夫练习场的景观营造,打造景观地产(度假物业)产品;结合特色环境与主题功能,选址建设主题酒店、企业会所、俱乐部、康疗中心、养老社区等系列度假地产。

——突出自由个性,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实施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工程,加快进行普洱自驾游系统规划,搭建“云南首个旅游风景道”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三年内,选址建设八大自驾车营地,以金山垭口、九甲乡、墨江哈尼梯田(暂定克曼)为进入口,打造普洱特色风情自驾旅游带,形成周末游、三日游自驾游线路,带动北部旅游快速启动。结合主题与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配备基础服务设施,增强交通和路况信息的及时发布、明确的路标指示、加油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旅馆的建设、汽车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等相关配套。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以泛旅游产业为指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构筑全市乡村旅游格局,形成云南城乡统筹示范地。近期重点开发5个旅游古村镇:碧溪古镇、磨黑古镇、娜允古镇、通关镇、响水古村,打造3个口岸小镇:江城勐康口岸风情旅游小镇、龙富口岸旅游小镇、孟连勐阿口岸风情旅游小镇,打造20个典型民族风情村,形成“妙曼十寨”,“风情十寨”。到2020年,结合文化、产业特色,打造10~20个旅游古村;5个边贸风情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

(九)营销体系

——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重点精心打造推出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针对普洱整体旅游形象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宣传、旅游、文化、外事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合力推介“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旅游形象。制作中英文双语旅游宣传片、设计独具普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套、出版一套中英文双语系列丛书。在昆明、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客源地和中国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普洱旅游营销中心,在泰国曼谷设立一处国外营销办事处。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推介活动。

——加大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加强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活动,发展出入境游市场,提升普洱旅游的国际知名度。鼓励国际旅行社加强境外促销,打造出入境游集散地。鼓励和支持国际旅行社组织境外旅行商、主流媒体来普洱考察和宣传普洱旅游。——积极组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性文化节庆和具有鲜明特色、洵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对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要积极向往宣传,并举行奠基仪式,吸引媒体关注。

(十)服务体系

——建设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四级旅游集散中心、集散点系统。依托“思—宁”一体化,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由墨江(联珠镇)、景东(锦屏镇)、江城(勐烈镇)、澜沧(勐朗镇)、景谷(威远镇),建设具有对外联系与集散功能的二级集散中心;由镇沅(恩乐镇)、西盟(勐梭镇)、孟连(娜允镇),建设三级区域集散中心;于重点景区(景点)设置集散点、服务中心。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结合旅游开发需要,积极配合申请并推动重点景区旅游专用通道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在主要公路及通往重点景点的道路设置国际化标准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确保旅游交通快捷畅通。

——加强旅游宾馆设施建设。出台管理办法,提高酒店档次与服务质量,对部分旅馆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改造,大力吸引世界品牌酒店集团参与旅游酒店的经营管理。到2015年规划建设50家以上三星级以上星级酒店,100家经济型酒店,200个乡村旅馆或农家客栈,10家青年旅社;到2020年规划建设200家以上星级酒店,200家经济型酒店,300个以上乡村旅馆,20家以上青年旅社。结合康疗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建设高端养生度假山庄和度假村,汽车旅馆等主题特色酒店。最终实现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驻率达10%以上,高星级饭店占星级饭店比重达30%以上。

——提升餐饮设施规模与水平。突出抓好食品卫生,深入挖掘普洱餐饮文化,开发特色饮食与菜品,建设多种餐饮接待设施,适量增加高档餐饮设施,满足各层次游客需求,统计和挖掘已有地方特色饮食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普洱百品特色美食”。到2015年,全市建设1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10条风味名街,5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10家(每个县区至少1家);到2020年,建设250家旅游接待餐厅(包括旅游宾馆),20条风味名街,100家特色餐馆,其中旅游局指定特色饭店20家(每个县区至少2家)。做到每个县一条特色风味街,旅游特色村镇一条风味街,每条特色街5家左右特色餐馆。

——实施旅行社品质提升工程。“内强服务、外树形象”,提升既有旅行社业务与服务能力,坚决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最终形成旅行社25家以上,其中:具有出境游的国际旅行社8家以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3家以上。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特产资源与地方文化内涵,开发精美旅游商品、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农林茶及中草药保健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创新普洱“三宝五绝”系列商品,形成旅游商品品牌化发展。结合普洱茶、小粒咖啡、石斛品牌,建设普洱茶休闲区、购物中心、咖啡休闲庄园等购物体验场所。分别于思茅—宁洱、澜沧县、景谷县设置3家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建设20条休闲商业街,做到一区(县)一大街,一古镇一小街;于孟连、江城建设3条特色边贸购物街;重点景区内设置特色商业街,A级以上景区设置旅游购物点。坚决强化购物点打假,树立良好形象。

——加快娱乐休闲设施建设。配合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的提升,建设“思茅—宁洱”一级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休闲商务区;各个区县与休闲商街相结合,形成10个休闲娱乐集散区;在重点景区内,设置专门旅游娱乐区。以普洱为主会场,将“普洱茶节”规模化,增强国内外影响力,策划3台大型的品牌演艺节目——“普洱天下”、“糯扎渡实景演绎”、“无量佛教宗教演绎”,打造20个独立的演出场所,组建100支民间演艺队伍。

——强化旅游信息服务。全市交通、电信、广电、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成立普洱旅游局信息中心,构建完成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网络营销系统。一年内完成普洱旅游实体信息中心建设(普洱旅游集散中心),三年内初步搭建完成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标识与解说系统建设,五年内建设完善的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在游客集中的商业街区、区县及主要景区,设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点。

四、保障措施

(十一)提高通关便利程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通关设备设施;建立与老挝、越南、缅甸的旅游合作区,争取旅游免签与跨区签证制度,申请跨区签证试点;规范化管理推动边民互市上层次、上水平;规范口岸监管,构建监管和服务相互促进的高效、优质的监管环境。

充分调动旅行社、航空公司积极性。继续对旅游大巴车进行补贴,增加依照游客数对旅行社的补贴方式;增强与东航合作,形成与版纳航线串联,并衔接客源集中的省外航班。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

哈发〔2011〕2 号(2011年3月15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实施我市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旅游两大国际 品牌为核心,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紧紧围绕我市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壮大企业、拓展 市场,提升质量、完善形象,加快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业成为助推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使旅游 业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超过96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初步建成“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旅游业规划布局。按照“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重新规划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构建“1234”为主体的空间架构,即 “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一城集散”,即将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 北6个中心区作为整体都市旅游区进行打造,建设东北亚旅游圈服务集散中心。“两带支撑”,即松花江黄金旅游带,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依托,建设120公里松花江两岸景观带和216公里游览景观路,实现“以江丽城、以水兴游”的新目标;哈亚冰雪生态旅游带,利用亚布力滑雪品牌影响力,打造哈尔 滨市区—阿城区—尚志市黄金旅游发展带,带动沿线旅游提档升级。“三圈辐射”,即环城游憩圈,打造环中心城区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农业采摘、垂钓、乡村 度假等休闲旅游产品;远郊生态旅游圈,依托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依兰县、通河县、木兰县、五常市,开发生态、避暑、狩猎、农家乐、冰雪运动等专项旅游 产品,建设一批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大东北旅游圈,强化区域旅游战略合作,联动省内主要旅游城市、东北地区中心旅游城市以及俄罗斯边境旅游城市,构筑 “东北无障碍旅游协作区”。“四极出新”,即把尚志市、五常市、宾县、阿城区打造成我市新的旅游增长极,在尚志市建设中国高端专业性滑雪运动基地;在五常 市打造东北旅游新名山;在宾县建设山水型避暑旅游区;在阿城区建设文化旅游区。

(二)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大、功能全、特色突出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精品。加快实施以松花 江百里旅游休闲长廊、马家沟城市休闲旅游带、松北北国水城观光休闲区建设为重点的亲水游憩工程;以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场馆设施、四季冰雪乐园、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建设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工程;以大太阳岛旅游区、八大特色旅游区、十大生态园区、20个特色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休闲度假工 程;以四大特色街区、六大文化园、60余个文化展馆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工程;以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娱乐、地方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为重点的公共 设施工程。全力推进松花江滩岛生态恢复工程、亚布力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中华巴洛克民俗街区二期改造、哈尔滨文化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啤酒城、欢乐太 阳岛、伏尔加庄园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及亚布力、阿城龙山镇、尚志帽儿山镇、宾县二龙山村马家屯、道外民主乡、呼兰三家湾、道里长岭湖等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力 争3至5年内建成一批惠及民生、壮大旅游实力的大项目。

(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市气候“四季分明”、冰雪资源丰富和拥有滨水、森林、原野自然风光及多元文化的优势,培育冰雪旅游和湿地 旅游两大国际品牌,以建设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中国音乐名城为重点,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品牌。集中打造太 阳岛、亚布力、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四季冰雪乐园、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等国际旅游品牌;凤凰山景区、中 国会议夏都(国际会议中心)、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文化艺术中心、东北虎林园、伏尔加庄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等 国内旅游品牌;二龙山景区、平山旅游区、哈尔滨极地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玉泉狩猎场旅游区、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旅游品牌。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培育新型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 级。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以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犹太文化、黑土文化、欧陆风情、关东风情、红色旅游为典型特征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 化旅游精品景区和项目,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推进工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支持哈药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工业观光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工艺品、旅游 纪念品和旅游装备与日用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快冰雪装备业发展,推动我市冰雪旅游产品转化和冰雪旅游产业战略升级;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发展以登山、漂流、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多元化发展;推进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景观 地产、分时度假地产等新兴旅游地产业态,鼓励房地产商参与旅游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加快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购 物旅游、历史街区旅游和科普旅游,促进旅游业向多个领域渗透,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

(五)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立足于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公路、铁路(高铁)、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建 设。完善市、区县(市)、乡(镇)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和改造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将旅游公交服务网络延伸至城镇周边所有A级景区和重要乡村旅游点,开 通市郊旅游专线、市区观光车;在哈西地区辟建面向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大型散客服务中心;在机场、车站、码头、公交客运服务中心设立商业化的旅游咨询、散 客服务窗口,建立方便国际游客出行的通道;组建旅游包机、专列、汽车租赁、游船等专业公司;加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指示标识系统、残疾人服务 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市场开发机制。统一规划,整合宣传、旅游、文化和新闻 出版等部门及各县(市)的宣传资源,对城市形象、重点景区、重点旅游线路进行集中宣传促销。交通运输、工信、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要将一部分公共资源 和宣传载体免费用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采取现代化营销手段扩大哈尔滨宣传覆盖面,提高哈尔滨旅游知名度。巩固传统 客源市场,突破传统的促销方式,加强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深化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的合作,加强与重庆、杭州、成都等 城市互为客源地的合作,构建多方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七)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贯彻国家《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旅游条例》,修订《哈尔滨市旅游管理条例》,制 订冰雪旅游、湿地旅游和导游人员管理等专项管理办法,完善市级旅游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国家、省旅游标准,制订完善地方、行业旅游标准,健全旅游标准体系,加大旅游标准化推进力度。建立旅游、工商、公安、交通运输、城管、质监、文化和新闻出版、物价监管、城乡规划等部门旅游执法机制,规范经营行为,打击违法 经营,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节能环保、保护资源,实现绿色、健康、文明出游。完善市和区、县(市)两级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制,加强旅游应急、紧急救援、旅游保险、旅游预警等专项工 作,加大假日旅游、冰雪旅游和夏季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旅游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旅游安全。强化诚信旅游建设,树立“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旅游城市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作用,加强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产业促进和行业管理。设立区、县(市)旅游工作 领导协调机构,强化区、县(市)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机制。相关部门要从职能出发,研究制订本行业与旅游业协调发 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推进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改革,在平山、帽儿山、二龙山和亚布力等景区(点)进行改革试点,建立合理的旅游资 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推动资源集中、多头管理的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加快旅游业审批制度改革,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其新建和改扩建工 程,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立项后,报市旅游管理部门备案。推进旅游行业协会职能转变,将旅游管理部门承担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等职能转交行业协会承担。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拓宽旅游产业投融资渠道,以产权为纽带,整合国有旅游企业优质资 产,成立哈尔滨旅游投资集团,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各界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探索土地融资新渠道,借鉴城市建设融资经验,用旅游大项目规划带动周边地区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整理开发提高效益进行融 资,效益地块的储备要纳入土地储备计划统筹管理。鼓励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本重组,加快培育和建设大型旅游 集团。

(三)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建立旅游项目政府补贴专项资金和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并视财力增长状况逐步增加。区、县(市)也要逐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哈尔滨银行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每年对重点旅行社及需要增加服务设施的主要旅游企业,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

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亏损的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S级滑雪场、达标的漂流经营场和旅游车船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

将旅行社在海外推销的旅游线路产品视为服务贸易出口,并比照货物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制订相应支持政策。对在海外销售我市旅游商品的哈市旅游企业,比照工贸企业出口创汇退税政策,制订相应出口退税奖励政策。

对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旅游企业,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对位于四环外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经城乡建设、旅游等部门确认,不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只征收墙改基金。

对旅游星级饭店要逐步实现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的,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经营单位用于旅游客运的车辆,在淡季和检修时,可依照规定按月办理临时报停 运营手续。

(五)实施用地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使用计划时,要优先安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对新建旅游项目和市级以上旅游 度假区用地,交纳土地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优惠照顾。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的,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 发单位或者个人30年的使用期。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旅游用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对重大商贸旅游设施、四星级(含)以上宾馆用地,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实行一事一议,属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以按照协议租赁或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属经营性服务业用地的,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六)实施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 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提供的合法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鼓励旅游景区承办各类公务和商务活动。制订《哈尔滨市旅游奖励管理办法》,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以及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加快发 展旅游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用型、技能型旅游培训基地。建立 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导游人员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推 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此件发至县团级)

中共哈尔滨市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8日

第四篇: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柑橘产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柑橘产

业发展的意见(渝办发〔2007〕276号)

2007-10-12 15:54:00 来源:新农村商网作者:-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大力推进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快柑橘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庆是全国乃至世界柑橘生产最适宜的生态地区之一。柑橘产业是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也是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的支柱产业,做好柑橘产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柑橘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柑橘种苗三级繁育体系基本健全,种植面积已达到一定规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区域化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业主参与、农民主体”的发展机制,农民发展柑橘的积极性高涨,发展柑橘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市柑橘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优质专用柑橘及加工柑橘原料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品种熟期很不均衡;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标准化柑橘果园改土建设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偏低,自我投入能力弱,品种更新换代缓慢;柑橘果园建设不规范、幼树抚育管护不到位,投产推迟、产量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世界柑橘主产国受自然灾害和疫情严重影响,国际市场柑橘及加工橙汁价格持续上扬,为我市柑橘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难得机遇。有关区县、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我市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把重庆柑橘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实现柑橘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我市柑橘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柑橘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优势区域为重点,加工与鲜销结合,早中晚熟期品种搭配,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积极培育多元化生产经营主体,加大柑橘产业化经营力度,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柑橘最具竞争优势的地区之一。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江津、长寿、垫江、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开县、永川、巫山等10个重点区县集中成片新发展柑橘标准化果园80万亩以上,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万吨以上;年加工鲜果150万吨以上,其中商品化包装处理50万吨以上,橙汁加工处理100万吨以上;建成完备的柑橘种苗三级繁育体系,柑橘非疫区通过认证,完成“中国柑橘城”核心区建设,尽快形成健

全的柑橘产业体系,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全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和橙汁出口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思路。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柑橘产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在柑橘产业加快发展中更加注重突出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着力抓好江津及周边鲜销柑橘生产片区、长寿至万州沿线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和奉节及周边脐橙生产片区建设;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思路,统一规划部署,区别扶持政策,促进各区县竞相发展;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在推进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思路,在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全社会发展柑橘产业的一切积极因素;始终坚持谁投资、谁经营、扶持谁、谁受益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促进柑橘生产建设、管理、经营形式多样化。

三、狠抓柑橘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农业主管部门要抓紧牵头完成到乡镇、村社的柑橘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建设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报请市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下达建园指导性任务。坚持向优势区域集中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每个新建果园相对集中成片应达到500亩以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种植户承包、租赁果园合同期不得少于10年,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收益归承包经营权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二)狠抓优质苗木繁供。进一步完善我市柑橘种苗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安排布局品种,突出发展加工柑橘和晚熟柑橘;科学调剂调度种苗,标准化果园建设全部采用无病毒容器苗,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作物种子法律法规和柑橘种苗繁育标准的有关规定,加大监管力度,抓好种苗检疫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严禁不合格种苗进入基地,确保标准化建园种苗所需。

(三)提高果园建设水平。市农业主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完善不同标准的柑橘建园规范、抚育管理规范和验收管理办法。按照市农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建园技术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园改土、规范种苗定植,建设标准化果园。要高度重视柑橘标准化果园管理特别是幼树抚育管护工作,编制发放柑橘管理简明技术手册,强化管护技术培训,发展短期经济作物间作、套作,实现“以短养长”,切实提高规范化管护水平。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标准化柑橘果园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可立牌标识。国土部门要依据总体规划,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优先安排规划区内标准化果园水网、路网和柑橘产业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柑橘产业发展条件。

(四)加大疫情防控力度。要抓紧制定出台柑橘非疫区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柑橘疫情监控及应急扑灭机制,高标准推进我市全国首个柑橘非疫区建设。要切实加强柑橘植保植检工作,建立健全柑橘疫情检测报告制度,制订柑橘非疫区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发挥柑橘检疫检查站的阻隔和各级疫情监控网络的屏障作用,严控柑橘有害生物入侵,确保我市柑橘产业安全,提高柑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拓展柑橘市场营销。积极推进柑橘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柑橘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优化工商管理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农贸市场和便利店配送柑橘;利用国际柑橘高端论坛、农交会等展会,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切实落实柑橘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柑橘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柑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保护柑橘地理标志、知名品牌和柑橘资源。

四、完善促进柑橘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要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各项资金、任务责任到部门的原则,支持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移民、扶贫、农业生产发展等资金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资金服从规划的要求,根据市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达的柑橘建园指导性任务和市农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建园规范,衔接、申报、审批和实施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柑橘标准化建园任务。要按照柑橘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水土保持和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用于柑橘标准化果园周边道路和水利灌溉等设施建设,其他水利资金也要向柑橘标准化果园骨干水源和主干渠建设倾斜;市级统筹基本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柑橘良繁体系和非疫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等专项扶持资金要重点投向柑橘产业化经营和柑橘产品加工。金融机构要增加对柑橘产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确保柑橘发展资金需求。要公开建园投入概算和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发展柑橘产业。

(二)健全柑橘投入补助制度。三峡柑橘产业发展投入实行柑橘生产直接补贴、先建后补,原则上按市级补助60%、业主自筹30%、区县补助10%的比例分担。标准化建园补助资金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分配给区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移民、扶贫等资金中安排;种苗补助由市财政专项安排;区县财政安排的10%补助资金用于抚育管理补助或抚育贷款贴息和乡镇以下的技术培训。市财政部门要根据资金服从规划的要求,按照统筹协调、资金整合、部门负责、统一标准、先建后补的原则,牵头制定资金筹集与管理的具体办法,确保整合资金投入到位。

(三)防范柑橘产业发展风险。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柑橘产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柑橘保险,扩大柑橘政策性保险试点,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柑橘保险给予保费补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柑橘保险,按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完善柑橘保险机制。开展对柑橘标准化果园幼树抚育贷款贴息或直接补助,扩大贴息范围,减轻果农投入压力。

(四)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公开确定新发展柑橘的生产经营主体,广泛宣传调动农民发展柑橘生产的积极性。对重点区县发展实行奖惩动态管理,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区县给予以奖代补,对不能按质量要求完成发展任务的区县,相应发展任务可调作其他区县完成。积极鼓励非重点区县(自治县)在优势区内按市场导向规划发展柑橘,对相对集中成片新发展达一定规模,并经验收确认符合全市标准化果园建设要求的,视同重点区县同等扶持政策对待。

(五)强化柑橘产业科技支撑。农业科研经费增量主要用于柑橘产业发展。启动实施“长江柑橘带橙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柑橘新品种选育与深

加工”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支持柑橘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幼树抚育期标准化管理技术,普及柑橘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柑橘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把标准化果园建设与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结合起来,加大“畜沼果”生态模式示范推广力度。充分依托农业信息入乡工程,健全柑橘产销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支持区县(自治县)、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把柑橘技术推广作为国家科技入户工程的主要内容,着力培育柑橘科技应用大户;加强乡镇以下或业主柑橘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科教相结合的推广机制,切实解决好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道坎”问题。

(六)培育柑橘生产经营主体。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牵头、区县实施、社会参与、主体明确、投资多元”的发展机制。鼓励创办、领办、联办标准化果园,支持标准化果园承包、租赁经营和股份制合作经营。积极鼓励全社会各方面能人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发展柑橘产业,成为加快柑橘产业发展的带头人;鼓励科技人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领建示范果园;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职学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创建标准化果园、创办柑橘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柑橘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担保机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柑橘龙头企业担保信贷支持,重点解决柑橘建园、管护和收购资金困难等问题。大力支持柑橘合作组织发展,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登记办法、财务管理和配套支持措施,采取有利于柑橘合作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

五、强化对柑橘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体系。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重点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柑橘产业发展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网络化工作体系,做到上有人管、下有人抓。市政府已成立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农业主管部门要健全工作体系,全力抓好统筹、协调工作。重点区县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门的区县级领导主抓,组建一套工作水平高、协调力度大、经费有保障、管理能力强的工作班子,为加快柑橘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推进机制。完善“市政府领导、市级部门牵头、区县政府实施、业主承担”的推进机制。严格实行柑橘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区县政府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把标准化果园建设、非疫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落实、抚育管护等柑橘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有关部门牵头包干任务、各负其责。加强监督检查,对发展柑橘产业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推进柑橘产业加快发展。

(三)营造发展环境。要广泛宣传加快发展柑橘产业的重大意义、相关政策、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市级每年至少举办1―2次大型宣传活动,市农展会设立柑橘专展区,举办柑橘高端论坛;各重点区县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力争人人都成为柑橘宣传的“活名片”,努力营造加快柑橘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

佛办字„2011‟ 号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工)委、党组,县委、县政府各工作机构、直属事业机构,群团: 现将《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落实。

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促检查。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佛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决定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

一、总体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分别以25%和23%以上的幅度增长,到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力争分别达到51.88万和22394.03万元,占汉中市总量的2.2%以上。(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二、构筑“一心一轴三片区”旅游业发展格局

根据对佛坪县及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分布、交通及区位等条件分析,对佛坪县旅游业从空间上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区”旅游发展总体空间格局。

(一)建设县城旅游服务中心

以县城(包括老城区和东岳殿)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结合城市建设、发改项目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突出城市服务功能。配备高档次的饭店、餐厅、夜总会、商场及各类休闲运动设施等,形成全县的旅游服务中心及旅游集散中心。拉大县城空间,将东岳殿打造成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旅游小镇;将主城区内和东岳殿的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扩大内容和形式,打造成县城以行政为中心、东岳殿为服务中心的格局(县城北部为行政中心,南部为旅游服务中心),空间上形成行政区、旅游服务区、休闲区,可规划建设包括佛光寺—大佛山、韩盘沟郊野公园、旅游商品休闲购物街、秦岭花卉园、秦岭中草药种植基地、东岳殿旅游小镇、王家湾度假村、休闲环城线、熊猫国际大酒店、老佛坪县城景观再现、长角坝别墅型农家、三教殿传统

院落型农家、主城区景观亮化工程等相融合的一个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富的旅游休闲城市。(县发改局、住建局、民政局、城关镇负责)

(二)建设椒溪河旅游风景轴线

建设以108国道为主轴线,椒溪河沿线风景带,道路两边及景观带种植花草,建设花卉园、中草药园,开发珍稀植物的观赏、研究旅游产品。同时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开发农业观光产品,做好高速引线至县城植竹工程,沿108国道至沙坝、上沙窝区域种植向日葵等,营造氛围。

(三)建设三大旅游区

1、大坪峪游览区

大坪峪游览区主要位于长角坝乡,以两河口为界,长角坝乡域北部区块。包括大坪峪景区、大南沟、龙草坪林业局、沙窝村沿线各峪沟等。功能定位是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亲近野生动物。以108国道为轴,以野生动物客栈为核心,形成一轴两线的格局,左线开发大南沟,右线开发天华山瀑布、药子梁景区,尝试打造上沙窝--天华山瀑布—宁陕柴家关旅游大环线,连通大坪峪熊猫家园--纸坊坪--药子梁线路,形成旅游小环线。对沙窝村的山茱萸基地进行旅游开发,凸显“中国山茱萸之乡”,整合龙草坪温泉和龙草坪林业站,开发温泉度假养生,开发大南沟自然风光,在大龙洞沟修建秦岭百鸟园,在母猪沟对面修建秦岭羚牛观赏谷,提升原金猴谷,大力打造熊猫野外训化基地的建设,形成一个集观光和野化训练为主的熊猫保护区。本区主要针对大众游客,将大坪峪森林公园打造为国内知名的AAAA景区。

项目设置包括野生动物客栈、秦岭百鸟园、秦岭羚牛谷、秦岭金猴谷、龙草坪温泉度假村、羚牛探秘梁、大南沟、茱萸人家、秦岭大熊猫野外驯化基地、大坪峪景区服务区、秦岭奇石园、空中观光线、特色养殖等。宣传口号是“拥抱国宝,呼吸自然”。(龙林局、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熊猫谷旅游区负责)

2、国宝探秘区

国宝探秘区由岳坝乡、栗子坝乡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组成,位于佛坪县的西部,含盖现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是野生动植物的原生态栖息地。本区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教育为目的,以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人类古遗址等为对象,形成科考旅游线路(凉风垭——三官庙——大古坪——岳坝)和探秘线路(凉风垭——黑龙潭——大城壕——岳坝);利用岳坝和栗子坝两处基本的服务设施及特有的花房子民居建筑风格,将其打造成以服务接待和保护区后备地为主,社区居民参与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国际性生态社区。

项目设置包括偏岩子青少年夏令营基地、花房子特色民居、岳坝熊猫国际驿站、三官庙熊猫研究基地、科考游线、观鸟游线、大古坪森林人家、尼古坪山野人家、黑龙潭野生动物探秘廊道等。(佛保局、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岳坝镇政府负责)

3、三河口滨水游乐区

位于佛坪县南端,主要从十亩地至大河坝,空间范围由西岔河南部、十亩地乡、石墩河乡和大河坝镇组成。功能定位是水上活动体验、野外狩猎。凭借本区的地理优势,发挥水资源优势,形成以大河坝镇为中心的佛坪县旅游依托点和游客出入佛坪的窗口,打造集生态休闲、水上娱乐、餐饮住宿、野外狩猎为一体的滨水游乐区。按照一心、两线和三区的空间格局发展,一心指服务接待中心—大河坝镇区;两线指迴龙寺——王家湾旅游公路、水上观光游线——谭家河至迴龙寺水上游线;三区指八亩田

水上观光区、大河坝水上游乐区、大河坝旅游服务窗口区。(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大河坝镇政府负责)

三、加大旅游项目建设

(一)熊猫谷旅游区开发

整合景区优势资源,开发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观赏为主,打造生态旅游休闲风景区。建设熊猫谷大门区改造和旅游接待中心,熊猫山庄建设、空中滑索、山坡滑道、CS野战暨大坪峪---沙窝子空中缆车等项目,三年建成3A级景区,7年建成4A级景区。打造陕西省独树一帜的旅游项目乃至建成全国精品景区。(文物旅游局、招商局、长角坝镇政府负责)

(二)县城旅游服务中心综合开发

将佛坪按照大景区来打造,可按照“瑞士小镇”的开发理念,将县城打造成旅游服务中心。以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山水园林宜居县城为目标,把县城建成个性突出、靓丽多彩、舒适宜人的地域性中心城市。开发高档度假酒店、休闲养生会所、主题公园等,完善县城交通、娱乐、购物、演艺场所,丰富内涵,打造秦岭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发改局、住建局负责)

(三)大河坝旅游窗口综合开发

对大河坝镇现有镇区进行舒适化,美观化修建,加大街道的景观建设,着力打造成一个舒适悠闲的旅游生态小镇。项目设置包括擂鼓台广场、引汉济渭纪念塔、大河坝生态渔家、风情河鲜大拍档、陕南土特产交易中心、铁瓦古寨、秦岭国际狩猎场等。宣传口号是“三龙吐珠,秦岭桃源。”(大河坝镇政府、经贸局负责)

(四)农村旅游综合开发

依托农村丰富的资源,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现

代农村风貌和农俗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开发农业的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旅游业以及农业的延伸和拓展。将佛坪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以生态资源为突破口,将文化移植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重点开发,实现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提升佛坪生态乡村旅游的品质。重点开发长角坝、东岳殿、王家湾、三教殿、大河坝、岳坝区域以生活体验、养生度假、农业游览观光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长角坝镇、袁家庄镇、西岔河镇、大河坝镇、岳坝镇)

四、加大旅游特色产品开发

(一)开发品种丰富的旅游特色产品(佛保局、龙林局、各镇政府负责)

1、结合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坪峪森林公园等等森林旅游资源,开发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2、结合佛坪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民俗民风等资源,开发以天然大讲堂、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为主的修学旅游产品。依托佛光寺、复兴寺、仙果寺,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产品。

3、结合农业观光有机串联,以观光拉动产业链,如千亩山茱萸、中药材基地等。以秦岭地区特色村落民居为旅游卖点,向游客展示极具秦岭特色的乡村建筑风格,如花房子、石板房等。

4、开发认知型旅游产品。包括国宝保护观察旅游、观鸟、珍稀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观察旅游产品。开发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金猴谷、百鸟园、羚牛谷等野生动物保护观察园、野生动物博物馆、“秦岭四宝”专题讲座等。

5、开发度假疗养旅游产品、森林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森林氧吧、森林泉浴、生态健身、生态疗养等养生类产品;开发生态休闲宿栖、生态餐厅等生态消费型产品;开发山珍

野味、土特产等生态美食类产品。利用龙草坪丰富的地热资源,发展温泉疗养、康体保健等旅游产品。

6、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进行森林摄影以及登山、翻越、攀岩、涉水等探险活动。

围绕古道、栈道、生态步道等打造徒步旅游产品;利用大坪峪森林开展定向越野、丛林穿越、攀岩、攀石等旅游产品;利用108国道、大坪峪环线开展山地自行车、越野摩托等一批山地器械旅游产品。

(二)开发各类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工商局、经贸局、技术监督局负责)

根据“地方特色原则、多样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便于携带性、艺术性和纪念性原则”,做好旅游商品规划,重点开发好四大旅游产品。

一是绿色食品系列,突破传统特产无包装、未加工,进行分类包装、深加工,延伸产品种类。山珍产品、药材产品、林果产品、畜牧产品。

二是地方风味食品系列。

三是工艺品。包括刺绣、编织类、雕刻类、动植物标本类、矿物类。

四是旅游纪念品。包括水晶玻璃制品、出版物、建立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建立商品购物街、旅游商店、旅游商品销售点等,加强旅游商品的宣传促销。

五、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主要旅游线路(交通局、文物旅游局负责)

亲近国宝旅游线路:秦岭宣教中心→大坪峪熊猫家园景区→凉风垭→三官庙→大古坪。

羚牛观赏旅游线路:秦岭宣教中心→药子梁→光头山。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大河坝→三教殿→龙草坪温泉。宗教旅游线路:仙果寺→佛光寺→复兴寺。

森林探秘旅游线路:秦岭宣教中心→野生动物客栈→凉风垭→三官庙→大古坪→岳坝→栗子坝。

秦岭宣教中心→野生动物客栈→凉风垭→黑龙潭→岳坝→栗子坝。

六、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深度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生态休闲园,规范发展“农家乐”。(县农业局、县文物旅游局负责)

(二)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推进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建设。(县文物旅游局负责)

(三)大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传媒、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新合作方式和新旅游产品。(县文物旅游局负责)

(四)积极引导和发展与旅游也相适应的房地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有信誉的企业发展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县招商局、县经贸局负责)

七、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一)实施旅游惠民工程,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让利营销,刺激旅游消费。

(二)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饭店房价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

(三)加强出租车的管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

(四)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适合延长开发和服务时间。

(五)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媒体开设旅游栏目,为旅游者提供资讯服务。

(六)积极推进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大力倡导低碳旅游,引导旅游者文明出行、文明消费。

八、加快旅游设施建设

(一)实施旅游便捷工程,加快佛坪---大河坝新引线、西成客专佛坪站、108国道拓宽改造等建设,实施重点景区与国道、主干线的旅游连接线建设。

(二)加强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末,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景区厕所基本达标、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建立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标识体系。

(三)提升城市商业街区、餐饮街区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高星级酒店建设,发展一批快捷酒店、商务酒店和汽车营地,建设一批旅游休闲、户外运动等设施和晚间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九、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企业。鼓励大企业、大财团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整体开发旅游精品景区;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县招商局、县经贸局负责)

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配合”的原则,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完善促销联动机制,以整体旅游形象宣传为重点,以营销渠道建设为途径,以完善产品和线路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旅游宣传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一)开展旅游营销。举办旅游推介会,积极组团参加旅交会、博览会、西洽会等各类旅游节会,展示、推介我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在西安等大中城市繁华地段、广场和西汉高速公路及连接线沿途,设置特色鲜明的户外广告牌;加强与专业旅游期刊的联系,策划和推出旅游宣传专题;加强网络营销,借助贴吧、在线播放、搜索引擎等工具,以多种形式提高网络营销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推进旅游宣传常态化、正规化。(宣传部、文化广电局、文物旅游局负责)

(二)办好旅游节庆。全力打造影响力较强的节庆活动,筹办好中国秦岭大熊猫旅游节、秦岭清凉帐篷节、佛光寺文化艺术节、九九重阳节等节庆活动,适时组织杜鹃花观赏、避暑休闲、登山探险、红叶观赏、大熊猫考察、篝火晚会、滨水休闲、摄影采风、自驾宿营、高峰论坛、文艺创作、自然科普等旅游活动,整合小节庆活动,使主题活动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明显,提升旅游形象(相关部门、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三)挖掘旅游文化。挖掘地域文化,编写文学作品,征集旅游宣传词,制作有特色的旅游宣传画册和光碟,推出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的文艺演出,推广优美动听的旅游歌曲,扩大佛坪旅游网站影响力,设计制作旅游宣传品和音像制品,采取“主题活动穿插、精品图文开路、专题片跟进、出版物传播、宣传手册巩固、文艺演出不断升华”方式扩大营销,形成生态旅游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化品牌。(文化广电局、信息中心、文物旅游局负责)

(四)开发旅游市场。加强与西安、汉中及大中城市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建立旅行社组团奖励制度。发展建立大型企业、协作单位、协会营销机制,持续开发旅游产品,保证旅行社组团来佛旅游达到常态化。(文物旅游局负责)

十一、完善旅游设施配置,提升服务功能档次

(一)突出旅游县城特色。拉大县城框架,加快县城区域旅游娱乐设施、景点的建设,重点建设佛光寺、韩盘沟等旅游景点,丰富旅游配套服务。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完善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休闲功能,为旅游活动提供便利,创建休闲旅游目的地。(住建局、联创办负责)

(二)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十二五期间,发展旅行社1家以上,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以“安全、健康、环保低碳”三大理念为核心,通过招商、鼓励、引导等措施发展旅游主题宾馆建设,加快佛坪双维宾馆、娇子大酒店和招待所星级酒店创建步伐,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旅游饭店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增强旅游接待能力;鼓励兴办农家乐、农家宾馆,实施农家乐星级评定;规划建设三教殿、龙草坪、上沙窝、五四村等旅游村,扩大旅游服务规模。(工商局、文物旅游局负责)

(三)加快旅游购物市场建设。开发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集中形成土特产品、农副产品特色街区。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商品研制与开发,开发大熊猫等动物玩具、标本制作、手工编制、根雕、奇石、奇花异草、珍稀动物图片制品等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经贸局、文物旅游局负责)

(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和旅

游信息网建设,为公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在西安、汉中的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设置详细的佛坪旅游区旅游交通信息和景点信息介绍等解说系统,远期设置专门的咨询代理处。在省内主要的交通集散地出入口(如西安、汉中的机场、火车站等)处的显要位置,设置详细的佛坪旅游区旅游交通信息和景点信息的介绍,适合条件下设置游客信息和服务中心。在游客入住率高的省内主要城市的酒店大堂内设置详细的佛坪旅游交通信息和景点信息的介绍。在进入佛坪的主要外部交通的道路两侧以及主要的交通路口设置交通导引标识以及旅游景点介绍。(文物旅游局、交通局负责)

十二、加强旅游工作体制建设,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一)完善旅游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建立会议落实、议事协调、督查督办和考核奖励工作机制,对全县的旅游开发工作统一领导、管理和监督。县旅游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与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体系。(县考核办负责)

(二)持续增强旅游导向性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旅游宣传、项目建设和产品包装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关键项目、核心产品的建设,坚持项目资金围绕旅游开发捆绑使用、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扶持其尽快产生效益,推动旅游健康运营。(县财政局负责)

(三)整合旅游开发力量。县政府与佛保局、龙林局确立大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项目开发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加强旅游开发,合力开发旅游资源。(县政府办、文物旅游局负责)

(四)加强农家乐的扶持。实行部门、单位对口包扶农家乐

工作机制,帮助经营户拟定规划、扶持发展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对帮扶农家乐创建星级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文物旅游局负责)

(五)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增加充实旅游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考察、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支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员队伍,使之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力军,承担起旅游突破发展的重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物旅游局负责)

十三、加大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监管。加强联合执法力度,改进、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经营服务质量、市场环境质量,引导旅游企业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加强旅游质检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依法公正地维护好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局、物价局、技术监督局、公安局负责)

(二)推进旅游质量标准化建设。一是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时间要求,认真做好景区星级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大坪峪景区创AAAA级景区,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创AAA级景区。二是实施导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讲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好旅游统计工作和旅游安全工作。三是持续开展三优一满意、创佳评差、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四是组建农家乐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为游客营造文明、健康、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文物旅游局负责)

十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将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增加分值,加强考核。(县考核办)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主题词:旅游

产业

重点任务

方案

通知

抄送:市文物旅游局。

中共佛坪县委办公室 2011年8月 日印发

共印 份

下载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1年05月26日 16时45分 95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 计划物价 “旅游产业”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hsz.lhk.gov.cn 2010-3-31 admin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 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来源: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0-7-9 11:36:25 阅读:1119次 选 择阅读字体:【大 中 小】巴府发[2010]1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

    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本站推荐)

    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 近年来,在省、郑州市、新郑市三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新郑以黄帝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民......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本溪市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应通过展示旅游形象、改善旅游设施、加强文化建设和宣传、主办体育赛......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件1: 中共清远市委 清远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修改稿) 旅游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增加......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1]52号 【发布日期】2001-08-20 【生效日期】2001-08-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