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实施意见
关于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实施意见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行署各委、办、局:
为不断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收入,努力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现象的目标,针对当前我盟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现状,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面临形势。我盟实施农村牧区扶贫开发以来,在经济增长带动、政策推动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牧区贫困人口逐渐减少,部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当前扶贫开发正处在重要转折关口,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加快扶贫开发对促进我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农牧业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低,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转移就业难度极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气候环境恶劣、生态极度脆弱、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因灾因病等原因极易返贫;扶贫投入与实现脱贫致富需要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脱贫致富后劲不足;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最低生活和医疗救济保障水平偏低,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三)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对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行扶贫与救济衔接机制,稳步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目标任务。近3年内,贫困人口数量按10% 比例递减,返贫率控制在8% 以内,重点扶持嘎查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盟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比重控制在全区平均水平以下,到2011年贫困人口绝对数量控制在5万人以内,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五)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建立健全贫困人口识别机制,进一步完善贫困户档案管理,实施分类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落实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做好衔接工作。按照自治区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扶持范围,为完善农村牧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决策依据。对没有劳动能力或主要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家庭,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进行救助。对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通过扶贫开发项目予以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六)强化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主导、金融资金支撑、社会资金辅助、农牧民投资投劳的多元扶贫投入机制。足额安排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专项资金,并根据地方财力情况,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扶持范围,提高扶贫标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扶贫开发资金,优先向发展思路清晰、群众积极性高、工作措施有力的相对贫困嘎查村倾斜。强化资金监管,严格专帐、专户、专人制度和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制、报账制。
(七)切实提高整村推进质量。以贫困嘎查村为重点扶持对象,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以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根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分类指导、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逐村逐户解决问题,落实帮扶措施,实现贫困嘎查村发展目标。要直接瞄准扶持对象,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嘎查村的实际问题,争取扶持一个嘎查村脱贫一个嘎查村。对自然条件和生产经营基础较好的贫困户进行就地扶持。对自然条件差、多年扶持多次返贫的贫困户,原则上不再就地实施项目,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
(八)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嘎查村的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加快种养业基地建设,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选择一批有市场、效益好、与扶贫开发有直接联系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扶贫龙头企业,采取“基地 +协会 +贫困户”的办法,积极帮助贫困嘎查村培育能人大户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为贫困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引导和支持贫困户以土地草牧场等资源作为投资“入股”,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对于不善经营的贫困户土地草牧场,可委托嘎查村集体或规范的合作组织统一经营,增加土地草牧场经营收益。同时,把招商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纳入产业化扶贫范围,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培育贫困嘎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突出抓好科技扶贫。要把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各级涉农涉牧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围绕贫困嘎查村发展实际,以产业开发、重点技术为主,加强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促进重点扶持嘎查村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要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采取示范试点、能人带动等形式,让贫困农牧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帮助贫困户培养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结合“两转双赢”宣传培训,积极探索“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保障部门技能培训与本地区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搞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转移就业技能。建立劳动力转移推荐服务组织,开辟城市启用贫困农牧民劳动力市场,通过加快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致富。
(十)创新完善教育扶贫思路。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锡林郭勒盟高中阶段教育助学暂行办法》等助学政策,解决贫困农牧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加大农村牧区职业教育,让贫困子女掌握致富本领。向重点扶持嘎查村捐赠健康书刊,实施智力扶贫,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牧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牧区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农牧民子女在就业资助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创新和完善社会帮扶工作思路,加大农村牧区返乡高中毕业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工作力度,扩大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十一)切实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发挥医疗卫生部门的主体作用,积极协调争取国家投资和国内外慈善机构捐助医疗设备、技术,投放到贫困旗县市区和苏木乡镇卫生院,改善基层医疗条件。依据民政部门的贫困优抚对象,相应提高贫困人口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盟旗两级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嘎查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每个贫困嘎查村拥有一个条件较好的医疗点,就近解决农牧民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医疗负担。
(十二)广泛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在认真组织好领导包点、机关定点、干部捐资扶贫的同时,充分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感召知名人士、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扶贫工作,全方位、多途径推进贫困嘎查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根据各地区、各单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帮扶措施,重点在招商引资、农牧民转移、生态建设、培训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引导和组织社会各界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强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对口帮扶的协调工作,积极引导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扶贫事业。
(十三)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贫困嘎查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注重防灾减灾,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要求,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护,建管并举,使其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条件差、扶贫难度较大的特殊区域或农牧户,不再进行基础设施投入,结合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给予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搬迁转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收入。
三、加强领导,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纵深发展
(十四)强化工作责任制。各旗县市区主要领导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千方百计筹措扶贫资金,集中财力、集中人力,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怀着关心农牧民群众疾苦、体察群众冷暖的为民意识,舍得出钱出力,造福一方百姓。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扶贫任务进行监督检查,采取自查和他查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各项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十五)强化组织协调作用。各旗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完善协调机制,定期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各级扶贫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职能,努力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十六)完善扶贫开发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嘎查村为单位,进一步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规划。要召开嘎查村民代表大会或嘎查村民大会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嘎查村民意见,确保制定的规划切实可行,体现群众意愿,凝聚群众力量。
(十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嘎查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继续落实党员干部驻嘎查村制度,把一批政治思想好、作风过得硬、工作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帮助贫困嘎查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同步制定规划,同步检查考核,开创贫困嘎查村党员提高素质、干部增长本领、能人发家致富、群众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
(十八)做好监测统计工作。根据扶贫开发需要,科学建立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综合、分析等信息处理工作,确保监测统计信息处理及时、准确、系统。抓好对已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户的动态监测工作,真实准确反映贫困农牧户的贫困状况和全盟贫困农牧户的变动情况,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对贫困农牧户的瞄准率。继续抓好贫困嘎查村的监测统计工作,全面、及时反映扶贫开发成效和“整村推进”工作进程,为扶贫资金、项目安排和扶贫工作决策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不断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系统、动态反映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和各项扶贫工作进展等有关情况。
二○○九年四月十七日
第二篇: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所属层级类别:内蒙古 所属类别:旅游
发布单位: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 生效日期: 2009-1-7 0:00:00 发布文号: 锡署发[2009]5号 是否有效: 有效
为加快全盟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盟向旅游经济强盟的跨越,制定以下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面广、带动力强、容纳就业多、发展速度快的动力产业、富民产业,与国民经济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近年来,我盟以建设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胜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全盟累计接待游客8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2%和57%,均高于全国、全区同期水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盟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成为带动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大就业、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全民素质、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思路,深化认识、科学定位,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工作合力,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按照加快发展、惠及百姓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展示草原自然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蒙元历史文化内涵,加快旅游精品、龙头骨干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战略,大力推进我盟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盟向旅游经济强盟的跨越。
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集中打造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并重和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全面提质增效与培育产业龙头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扩大规模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盟旅游产业的总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提升,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实现把旅游产业建成全盟重点产业的总体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420万人次,旅游收入70亿元,“十一五”后三年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20%和30%以上;到2015年,接待游客人数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十二五”期间两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10%和30%以上。市场主体培育目标。加快旅行社、饭店、餐饮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建设。到2010年,年营业额超300万元的旅行社达到10家,其中1-2家进入全区前10位;全盟酒店床位数超3万张;旗县市(区)所在地镇和重点旅游乡镇均建有三星级以上饭店;地方特色餐饮业规范发展,每个地区培育2-3家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店;全盟“牧人之家”达260户以上,其中,星级“牧人之家”60户;国家a级景区达到15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3家;成立拥有600座中高档客车旅游汽车公司2家;建立旅游商品研究开发中心,开发生产具有锡盟特色的肉食、奶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多个系列购物商品,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购物市场体系;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目进一步丰富,游客人均停留时间达3天。形成以旅行社的高度组织为中心,饭店、餐饮、交通、景区、购物、娱乐业等一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结构调整目标。到2010年,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娱乐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2015年达到50%以上,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注重品牌培育,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各旗县市(区)要围绕“天堂草原---锡林郭勒”这个主题品牌,抓住最能体现本地区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亮点,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打造最具地区代表性、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节庆活动和人文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旅游城镇。鼓励企业参与节庆活动,提高节庆活动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节庆活动实效性。今后一个时期,要有效整合全盟旅游资源,集中打造以元上都为代表的蒙元历史文化品牌;以传统和现代赛马、马术活动与马文化研究为代表的马文化品牌;以乌珠穆沁、察哈尔、阿巴嘎和苏尼特四大部落为代表的锡林郭勒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品牌;以民族歌舞、体育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品牌;以沙地草原、半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为代表的草原生态旅游品牌;以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品牌;以煤电、化工、风能、金属冶炼、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品牌。结合全盟城镇化战略,整合旅游、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文化等部门力量,完善城镇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现存历史遗迹的保护性开发和恢复性修缮,加快特色旅游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把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体育、服饰、饮食、礼仪和民俗风情等元素与旅游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城镇亲和力、历史感和旅游文化品位,使城镇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旅游目的地。锡林浩特市进一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二连浩特市全力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多伦县、西乌旗积极争创“中国旅游强县”。
(二)加快项目建设,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旅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项目。旅游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高起点、大手笔进行策划,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融观赏、休闲、度假、体验、参与等多种旅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型、复合型旅游项目。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和农牧区旅游项目。结合全盟工业化和“围封转移”战略,加快旅游要素向一、二产业流动。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开发工业观光旅游;大力培育“牧人之家”“农家乐”等民俗旅游,推进民俗旅游典型示范村建设,发挥旅游产业在恢复草原生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拓宽旅游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有偿转让资源经营权、质押权和收费权等形式鼓励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组建由各级财政担保的国有投资开发公司,积极协调盟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市场机制,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扶持骨干龙头旅游企业发展,加快全盟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引进或挂靠国内一流的旅行社、旅游公司,加快组建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等各要素具备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产业供给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盟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实力雄厚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跨行业经营。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欺诈游客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改善薄弱环节,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加快旅游“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产业收入。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彰显人性化,推动旅游消费提档升级。突出打造体现地区餐饮特色的锡林郭勒蒙餐品牌,提高餐饮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高档次的旅游饭店、宾馆。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运输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旅游车队,从根本上解决全盟总体旅游交通运力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特色鲜明并有一定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的锡盟草原特色旅游商品;把旅游购物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景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旅游商品购物街和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旅游商品购物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一批以蒙元历史文化、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演艺节目和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游客消费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加快淡季旅游项目开发,继续做好冬季旅游主题活动,同时进一步丰富内容,培育锡林郭勒冰雪旅游品牌。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影响力。创新旅游营销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借势宣传与造势宣传相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不断巩固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提高营销的质量和实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整合全盟对外宣传资源,加强横向联合,统一宣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品牌,共同开拓市场。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国草原旅游网的档次和宣传能力,综合运用网络、媒体和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促销,扩大锡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策划、包装,按照“政府主导、媒体引路、企业跟进、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媒体、旅游企业等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促销模式,全方位展示和推介我盟的旅游产品。通过歌曲、演艺节目创作等载体,向外界展示我盟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和魅力,在更广领域上扩大锡盟知名度。
(六)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中俄蒙”区域协作,加快发展边境旅游。强化与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旅游合作,联手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建立“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促销联手、管理协调”的良好合作机制,尽快使我盟旅游产业融入东北振兴、环渤海经济圈和中俄蒙贸易区。进一步密切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张家口市、兴安盟和承德市等周边盟市合作,联手打造内接京津冀、外联俄蒙欧的黄金旅游线路。盟内各地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培育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重点旅游景区通道沿线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尽快解决盟内重点景区间车程长、景点少的问题。
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发改部门要在发展三产的过程中优先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各级财政要设立或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活动,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加大投入。生态部门要对开展“牧人之家”“农家乐”农牧户按照效益和规模给予扶持。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对纳入路网管理规划的连接旅游区(点)道路优先安排投入,并全面搞好路牌指引提示。其他部门也要优先扶持旅游产业项目发展。
(二)实行税费鼓励政策。国内外客商来我盟投资兴办旅游业的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从投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从获利起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地方财政部门逐年按50%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从投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从获利起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地方财政逐年按50%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国内外投资者到我盟兴办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从经营之日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拨付资金用于该企业发展。对旅游专业村和农牧民以“农家乐”、“牧户游”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免征所得税,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盟内外旅行社开展的旅游包机业务,返还相应缴纳营业税的50%。新建的旅游景区景点,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后减半征收3年。鼓励公务员带薪休假,促进旅游消费。鼓励企业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的内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三)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开发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旅游产业项目,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土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除挂牌拍卖的土地);对企业范围尚未利用的林地、湖泊等占地免征土地使用税(所有投资者)。社会投融资建设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减半征收新建景区景点的土地管理费和土地出让金(除挂牌拍卖的土地)。国内外客商以出让方式使用我盟国有土地兴办旅游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可区别情况给予50%以上的优惠,土地出让年限最高可达到50年。国内外客商到我盟投资旅游产业使用国有土地,经旗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依法划拨使用,免缴土地使用费。国内外客商到我盟以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免缴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费,最高可免缴20年。
(四)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国家和自治区及盟内出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服务业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的政策中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五、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努力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成立以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旗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统筹抓好本地区的旅游工作。旅游主管部门要更新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市场监管、加强服务、扩大宣传等职能作用。宣传、发改、经委、财政、交通、商务、文体、农牧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努力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要将旅游发展目标列为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对旅游产业发展突出的地区、部门及个人予以奖励。
二是加大服务和监管力度,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今后全盟拟建的三星级以上饭店和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必须经盟旅游局审批,以提高饭店和景区申报升级的成功率。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要协调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构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提高锡盟旅游的可进入性。教育、人事、劳动、科技、工商等部门会同旅游部门及时制定出台符合我盟实际的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和服务标准,提升全盟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执法体系建设,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环保等部门联合的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规范经营秩序,推进诚信建设,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人才兴旅”,建立适合我盟实际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专业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视野开阔、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旅游营销、策划、创意人才。高度重视旅游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健全旅游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能力。旅游、劳动、职业学院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切实做好旅游专业人才、在职人员和农牧民转移从事旅游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扶持农村牧区青年创业工作方案
****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实现减少牧民、富裕牧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的方针,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切入点,以农村牧区适用技术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支撑,带动农牧区转移人口就业,确保农牧区人口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内容步骤
(一)开展调查摸底。围绕年龄、性别、学历、技术技能熟练程度、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几项参数,深入各个苏木镇(场)、嘎查(分场),对全市农牧区青年劳动力资源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全市农村牧区青年基础档案库,为建立健全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便于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并为潜
在的就业培训提供基础数据。
(二)加强宣传引导。由市团委牵头,组织协调市委宣传部等各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宣传国家发展“三牧”的新政策;宣传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发展思路;宣传转移人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中的意义和作用及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效、管用和推广技术、培训到人的原则,根据各苏木镇(场)、嘎查(分场)提供技术培训需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采取集中培训、入户培训和现身说法等方式,重点从三方面加强培训:一是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休牧与划区轮牧;青贮种植、管理、收割和调制;牛羊舍饲圈养;疫病防治;胚胎移植;奶牛模式化饲养管理及奶牛养殖政策;肉羊产业化牲畜改良;两年三羔技术指导;高产饲草料种植;双羔繁殖技术指导;生物灭蝗;特种养殖业、肉兔养殖。二是农林水实用技术(蔬菜高产栽培;脱毒马铃薯种植;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水源开发与节水灌溉;免耕补播技术)。三是其它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的推广;农牧业产业化相关知识)。
(四)加强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农牧民自愿和就业为原则,依托能源开发项目、草原生态旅游项目、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饮食加工等,以集中学习和脱产培训的形式,按照培训专业及报名情况安排培训时间,对我市农牧区富于劳动力及来我市进城务工的农牧民进行汽车驾驶、旅游服务、民族服饰制作、毛纺技工、梳毛技工、计算机、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汽车修理、保安服务等培训。年内,职业技能培训750人,其中汽车驾驶专业120人,毛纺厂技工80人,梳毛专业40人,旅游服务专业40人,美容美发专业40人,计算机专业40人,创业培训20人,其他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岗位征集情况来进行订单式培训。
对于培训合格的农牧民,通过提前征集适合农牧民的就业岗位,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用工信息,并对来求职的农牧民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我们根据其培训专业及就业意向,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的推荐就业;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我们纳入全市的劳动力资源库,根据市场用工信息继续推荐就业。
三、目标要求
(一)调查摸底工作。市团委要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3
指导各苏木镇(场)、嘎查(分场)健全基层团组织,发挥其作用,重点抓好青年创业行动,按照市团委的统一要求,对青年农牧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技术技能培训方向、择业需求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并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库,该项工作于5月15日前完成。
(二)宣传引导工作。4月份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涉农涉牧部门组织宣讲团深入牧户宣讲,并发放宣传手册,使牧户对青年创业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5月份由青年创业行动综合办公室牵头,组织牧区青年创业行业三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赴河北承德学习考察。6月份组织牧区青年民族服饰、民族食品、奶牛养殖等生产生活技能大比武活动1次。7月份要聘请专业老师,从各嘎查选拔演员组建转移就业创业宣传队深入牧区巡回宣传。8月份组织牧区青年召开座谈会、知识竞赛、嘉宾访谈各1次。9月份选拔牧区创业青年的典型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牧区开展巡回演讲。
(三)技术培训工作。采取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分户、分类、分级集中培训,提高广大农牧民重点实用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组建牧区技术巡回宣讲团,深入
各苏木(镇)场、生态移民区、嘎查、牧户进行巡回宣讲和培训。同时,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普行动日、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或禁牧休牧等农牧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入户培训活动,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进牛棚、送进羊圈。组织好各类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巡回做说教,并组织牧户在户与户之间、浩特间、嘎查间、苏木间开展参观交流、观摩指导等示范活动,让牧民从身边的成功牧户学习经验,让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导、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市科技信息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健全苏木、嘎查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为农牧业生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技术服务和信息传递工作。
(四)技能培训工作。为确保我市青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保证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信息、岗位信息的畅通,今年实现全市三个苏木(镇)及四个国营农牧场与市就业局劳动力网络中心联网。各苏木(镇)场配置专人负责本地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具体对本地区具备条件、有转移就
业意向的农牧民进行登记造册,并根据**市就业局农牧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办公室的要求组织本地的农牧民参加培训,并及时将培训及就业岗位信息送到农牧民手中。
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把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结合各自优势配合就业部门积极征集适合农牧民就业的岗位,定期报到市就业局农牧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办公室,2006年实现苏木镇(场)与市就业局劳动力信息网络联网。经济部门要负责重点工业项目的就业岗位征集开发;建设部门要负责城市建设项目的岗位征集开发;旅游部门要负责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岗位征集开发;其他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搞好就业岗位征集开发,服务于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为了切实加强对牧区青年创业行动的领导,经市委、政府研究同意,成立综合办公室、培训办公室和技能培训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设在市团委,办公室主任由***兼任,主要职责是:
1、及时准确地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各类会议,并督查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和制定的各
项优惠政策;
2、做好工作信息的采编与报送,加强各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协作与沟通,并及时向市委、政府领导报送工作信息;
3、考评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事宜。
技术培训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科技局、农牧业局、林业水务局、奶牛办等部门抽调。主要职责是:
1、切实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作用,以肉羊产业化、奶牛产业化、饲料产业化为重点,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使广大农牧民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依靠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和观念。
2、制定全市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全市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
3、开展基层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农牧民培训意向,根据农牧民需要组织技术培训。
4、总结技术培训工作,编写培训教材、工作动态、信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
5、检查和指导各有关培训部门及各苏木镇场的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
技能培训办公室设在市就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围绕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负责转移农牧民就业岗位征集、求职登记、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对
于有劳务输出意愿的农牧民,向其提供劳务输出岗位,组织劳务输出。
(二)保障经费。各部门和单位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把对牧区青年的培训经费列入全市财政预算支出中,由财政统一拨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三)落实制度。一是实行联席会议制,每个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部署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工作。二是实行领导联系点制度。要按照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中,明确的“双带双抓”责任制,领导干部每人落实1个嘎查(村)作为青年创业工作联系点。联系人要经常深入联系点,搞好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努力把领导联系点办成转移人口工作的示范点。三是实行信息通报制。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指定1名信息员,专门负责向综合办报送本部门工作信息,每星期不得少于1期,于周三前上报到综合办(团市委)。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每星期根据收集的信息,编发1期专报和信息,通报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
(四)形成合力。各苏木镇(场)和涉农涉牧部门要高度重视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将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人员,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得
力,制度有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苏木镇场以及涉农涉牧部门都要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农牧民技术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本地区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牧区青年创业行动三个办公室将协调、督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师资及编印发放各类科技培训材料;苏木镇(场)一定要按照培训方案要求和内容,充分发挥直接组织和接触农牧民的有利条件,及时认真组织培训农牧民,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技术工作服务队的合作和联系;宣传部门安排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市党校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培训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和食宿条件,加强服务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五)严格考核评价。参加牧区青年劳动力培训的学员要参加考试和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结业证书。本着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牧民自愿,做好培训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确保大部分学员实现就业转移,这要作为考核评价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适时召开全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表彰大会。对进城务工、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优秀青年农牧民和组织开展转移人口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组织部门将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开
展情况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目标考核中,实现目标管理,严格考评。
第四篇:关于在全省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的意见
关于在全省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的意见
关于在全省实施“扶持十个村、带动百个村、培养千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帮助万名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的意见
rn 各市(地)、县(市、区)团委,省属厂矿、大专院校团委,省直机关团工委: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是当前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开展了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金温铁路青年绿化工程、青年种粮大户评选、青字号水利工程、党团共建等工作,为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贯彻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全省山区开发暨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服务万村行动”,有效地实施团中央、国家教委、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联合提出的项目带动思路,加大服务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度,团省委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实施“扶持十个村、带动百个村、培养千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帮助万名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计划”(以下简称“扶持计划”)。活动的总体构想是:依靠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青年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等配套服务,培养扶持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示范户,辐射和带动全省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委关于扶贫攻坚计划的精神为指针,进一步深化“服务万村行动”,以100个先期启动示范村为基础和重点,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和扶持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坚持“自主自愿、优势互补、有偿投入、定点扶持”的原则;突出科技致富的主旋律,:贯彻“产业化、集约化、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按照“富裕带贫困、先进带落后合力攻坚”的扶持方针,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十个村,带动团市(地县(市、区)委扶持100个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并在其中培养10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扶持对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10000名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青年分别达到温饱和小康水平。同时,要以服务为手段、项目为载体,切实加强扶持村的团的建设,使其达到“五有”水平,即有一个好的团支部书记,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作用发挥明显的团员队伍,有一个团支部领办的科技推广项目,有一块团的活动阵地,有一套简洁实用的团工作制度。
三、实施步骤
“扶持计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众多,操作具体,必须在广泛宣传发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认真设计,紧扣关键环节,分步组织实施。
第一步:布点定人。各市(地)团委要对九五年确定的“服务万村行动”先期启动示范村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情况,了解进度,找出问题,调整计划。对于符合先期启动示范村条件的,继续作为此次活动的示范村;对于不符合示范村条件或虽具备示范村条件但村人均收入已达到温饱或小康水平的村,则应予以调整。团省委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综合审定十个村作为重点示范村。每个县还要从示范村中选出10名农村青年作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对象,扶持对象一般应28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遵纪守法,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农村青年。同等条件下,青年党团员优先予以培养。各地要对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建档立卡,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第二步:项目评估。对于已确定项目的示范村,要对项目进展情况和前景进行评估,对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项目,应予以继续扶持,对于不符当地实际的项目,应予以重新确定,没有确定项目的示范村,应在综合测评各种资源的情况下,慎重选择项目各地在确定项目时,要选择那些技术先进实用、适用,符合当地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和较好市场前景,能够形成产业的项目,团省委将会同当地团组织和有关方面对十个省级示范村逐一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计划。
第三步:技术培训。对已确定的示范村,分项目对领办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实施项目所必须的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既可以利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职业中学等场所对扶持对象进行项目速成培训,也可以依托项目领办人根据项目的进程分阶段培训。
第四步: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服务是一项经常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贯穿资金筹措、投入、使用、回收全过程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对扶持对象的技术、生产经营、效益的跟踪管理,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建立集资金、项目、政策、信息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四、推进措施
“扶持计划”既是一项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经济工作,必须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同时又要运用经济规律的办法和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一)筹措资金
各地要按有关规定,积极争取支农、扶贫有偿和无偿资金等专项经费的扶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争取其它专项经费;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县级以上团组织可以建立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基金,多渠道募集资金。团省委将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扶持十个省定联系村和奖励在这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二)争取政策
对国家和地方现有的优惠政策要用足用活。各地尤其是省定重点扶持贫困县要积极争取地方性扶持政策。要主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这项工作纳入当地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范畴。
(三)推广项目
项目推广是这项工作的直接抓手,也是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各级团组织要直接操作和领办几个有一定科技含量、有发展前途、宜于推广的项目。
(四)结对扶持
要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人士与扶持对象结成对子,为其提供财力、物力、智力的支持。可以采取无偿捐赠、有偿融资、互惠互利的办法,按照出资者的意愿结成对子,开展结对扶持;也可以直接开展群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个体对个体的联谊扶持;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联营开发等其它方式扶持。
团省委各职能部(室)要与重点示范村结成对子,协助当地团组织制订扶贫计划;做好面上关系的协调和工作进展的督促。
五、基本要求
“扶持计划”即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实实在在的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服务全局、贯彻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科教兴省战略的政治任务。实施“扶持计划”是团组织更好地带领农村团员青年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具体实践,是将服务万村行动进一步引向深入的突破口。各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办大事、能办大事的决心信心和勇气,认真抓好落实。
(一)明确工作职责,改善工作作风
扶持重点示范村的责任团组织是所在市(地)团委,扶持其他示范村的责任团组织是所在县(市、区)团委,市(地)、县两级团委是这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对这项工作负总责。乡镇团委是承上启下的枢纽,其主要责任是落实扶持工作的具体任务等工作。村团支部是实施这项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物色科技致富带头人、跟踪了解和信息反馈。各级团委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市(地)、县(市、区)团委书记是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团的干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树立大局意识、群众观点、务实作风的实际行动,当作锻炼经济工作能力的良好机会,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真正蹲下去,沉下去,与青年交朋友、为青年办实事。
(二)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实施
各地要按照“扶持计划”的总体要求,根据当地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和其它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争取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动员广大青年的投入和参与。
(三)加强检查督办,及时总结表彰
各地要加强对“扶持计划”的检查督办,加强信息反馈和情况通报,团省委将编发专门信息不定期对各地扶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重点示范村的扶持进展情况,要每两个月一次上报团省委,其他示范村的扶持进展情况要每季度一次上报团省委。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将作为衡量市(地)、县(市、区)团委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通报;对基层创造的好作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表彰。rn
附件:团省委机关各部室与十个重点扶持 rn
共青团浙江省委 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日
rn
团省委机关各部室与十个重点扶持村结对联系表
rn
青田县仁庄乡东坪村统战部
永嘉县巽宅镇巽宅村青工部
磐安县玉山镇林宅村宣传部
武义县王宅镇郭浦朱村???学校部
泰顺县大安乡大岗后村???少年部
文成县黄坦乡严本村办公室
天台县雷锋乡潘岙杨村???企管办
衢县湖南镇朝书村?组织部
景宁县家地乡坪坑村青农部
云和县沙溪乡长田村青农部
打印
第五篇:关于加强赤峰市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赤峰市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整合的建议
(征求意见稿)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农村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党建等各方面工作,是新时期党在农村牧区工作的一个综合性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舞台。扎实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是搞好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也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现就加强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主要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主要原则。一是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按照“充分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二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立足实现“双赢多赢”,在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各相关部门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新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适合我市“三农”发展的培训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二)总体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实现“课件共制、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努力把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广覆盖、高质量的农村牧区党员干部和广大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使之成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平台和服务“三农三牧”的主渠道。
二、整合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综合作用。一是整合拓展市级平台功能。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赤峰远教网”上,通过开设对农对牧培训教育信息专栏、增加相关部门网站链接等工作,实现涉农涉牧公共数据、技术资料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通过远程教育专用网络将涉农涉牧的即时信息、培训资料第一时间推送到嘎查村部。二是整合优化站点基础设施管理。按照节俭、适用的原则,将基层党组织已有的党员活动室、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人口学校、妇女学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示范基地等各类活动阵地与远程教育站点相结合起来,做到“多位一体”、“一站多用”。
(二)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人力资源整合,确保远程教育工作长效推进。一是加强远教站点管理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任远教站点管理员制度;将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与农村信息员、农村文化管理员、计生员等整合,共同管理、共同培训,实现“一专多能”和“一员多岗”。二是加强教学辅导队伍建设,科技、农林牧水、计生、科协等单位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用录制课件、直播课堂等方式,通过远程教育专用网络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及时、直观、鲜活的教学辅导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断增强远程教育吸引力。一是建立教学资源整合机制。掌握资源的单位和承担对基层培训教育的相关单位,要及时将教育课件送到市远程办,同时提出播出时间、时段、范围等要求,市远程办负责将这些资源及时、准确地推送到基层站点和广大农牧户手中,保证良好的培训学习效果。二是进一步形成教学资源共建机制。对于掌握资源但没有制作力量的单位,可以与市远程办探索建立合作开发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资源整合工作落到实处 各相关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资源整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市委组织部远程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承担牵头抓总、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形成资源整合的合力,共同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