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日期】2007-07-25 【生效日期】2007-07-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政办发〔2007〕8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办字〔2006〕12号)提出的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电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覆盖面大、成本低、群体性强和社会影响力广泛等特点,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和欢迎。做好新时期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努力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牧区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以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为主线,提出了“政府引导、行业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放映能力不断增强,放映点逐步扩大,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大幅度提高,开展“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和送电影下乡活动,使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牧区电影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牧区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农村牧区电影跨地区经营,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尽快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总体目标:推进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推广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农村牧区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流动放映与固定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电影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覆盖面。到2008年,全面消除电影放映盲区;试点盟市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50%;80%的盟市实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目标任务。2010年,实行数字、胶片放映双轨制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转变,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超过50%。做到乡乡看电影、村村挂银幕,政府购买的农村牧区电影年放映总场次超过14??6万场,实现全区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电影工作,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主体、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和多种形式放映队伍,大力推进国有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旗县以上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以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二)开展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选择文化基础较好的盟市,作为农村牧区改革和数字化放映试点地区,组建以盟市为龙头,所辖各旗县(市、区)包括社会资本参股,苏木乡镇、嘎查村放映站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配套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电影发展水平,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三)扶持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性放映。尽快落实国家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流动放映设备、农村牧区电影场次补贴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要确保其全部用于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对我区电影民族语言译制设备的资助工作,尽快解决数字电影民族语言译制问题。积极推动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牧区电影的数字化放映。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把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参与的当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
(二)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制定和推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资格证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对从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放映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牧区电影放映队伍,特别要提高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要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公司、放映队和放映员予以表彰奖励。
(三)各地要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苏木乡镇为重点,嘎查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乡镇影剧院,逐步实现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尽可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看电影的需求。
(四)要建立完善政府资助设备的运行维护机制。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做好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统一招标采购。对政府资助设备,各地要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经营等方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牧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府资助设备由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招标经营,通过向院线公司提取放映设备折旧资金等方式实现其保值增值和扩大再生产。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资助设备的监督、管理,保证政府资助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发挥应有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内政字〔2006〕389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389号 【发布日期】2006-12-20 【生效日期】200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内政字〔2006〕38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组织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6年12月20日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预防和减少农村牧区火灾危害,保障消防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所指农村牧区不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外的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工作做出规定的森林、草原地区。
第二条第二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嘎查村委会在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定负责农村牧区消防安全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农村牧区消防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严格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并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
第四条第四条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制定和完善所辖苏木乡镇消防规划,并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所辖苏木乡镇总体建设规划中。
第五条第五条 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于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农村牧区消防安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对火灾隐患及时督促整改。
第六条第六条 农村牧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 消防组织及工作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公安消防、民政、建设、林业、农牧业、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共同做好农村牧区消防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公安派出所、嘎查村委会、农村牧区有关单位等人员组成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组织、督促、协调和管理。
各苏木乡镇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管理范围内的消防工作负总责,并确立专人具体负责消防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各嘎查村应建立由嘎查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村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巡逻人员组成的消防安全工作组。嘎查村消防安全工作组在苏木乡镇防火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防安全工作组在易发生火灾季节或重大节日期间要加强防火宣传和防火巡查工作,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第十条第十条 无公安消防队的旗县(市、区)应逐步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乡镇企业自办等形式的消防队伍,各嘎查村应建立志愿或义务消防队。
农村牧区各类消防队伍应根据扑救火灾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灭火车辆、器材,开展经常性消防训练和演练,进行消防巡查,承担火灾扑救、社会救助、灾害处置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经费及专(兼)职消防员、义务消防队员等的补助和消防办公经费由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农牧民负担。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义务消防队员进行扑救火灾、抢险救援工作,所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给予补助;因扑救火灾、抢险救援而受伤或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村牧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和鼓励金融、保险等部门增加消防设施投资贷款和农牧户财产保险,加强火灾防范和风险管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结合农村牧区实际,制定农村牧区消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组织、督促、协调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与行政区域内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单位、嘎查村委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组织考评,落实奖惩措施。
(三)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农村牧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定期组织嘎查村委会成员、消防管理人员学习消防业务知识,提高消防业务技能。
(四)制定落实农村牧区消防规划,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保障各项消防经费的落实。
(五)督促公安派出所落实农村牧区消防监管工作,定期组织防火安全委员会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六)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消防工作档案。
(七)参与组织行政区域内的火灾扑救,维护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及公安派出所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嘎查村委会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将消防安全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内容,维护本地区消防安全。
(二)制定《防火公约》,对农牧民履行《防火公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完善消防档案,掌握消防安全基本情况。
(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消防灭火和疏散逃生演习,提高群众防灭火能力。
(五)组织人员对驻本地区的单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农牧民住户进行消防安全提示,发现和纠正消防违法违规行为。
(六)及时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报告火灾隐患情况。
(七)发生火灾,立即报警,及时组织疏散周围群众,组织义务消防队伍扑救初期火灾,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及公安派出所保护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八)负责义务消防队伍建设以及公共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确保完整好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安派出所应履行下列消防监督工作职责:
(一)督促、协调嘎查村委会落实消防工作责任。
(二)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督促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开展消防工作,整改火灾隐患,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火灾多发季节应组织专项检查。
(三)配合消防业务指导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知识。
(四)指导、督促嘎查村委会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检查和训练。
(五)受理群众举报,依法查处管辖范围内的单位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
(六)受理管辖范围内的公众聚集场所使用中或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七)发生火灾后,立即派员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并将火灾情况及时向主管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报告;组织人员进行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现场警戒、维持秩序、保护火灾现场等工作。负责对一般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并向公安消防机构上报调查报告、火灾统计等材料。
(八)掌握管辖范围内的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基本情况,每半年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主管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报告一次,提出消防工作建议。
(九)完成上级公安机关及公安消防机构部署的其他消防监督工作。
第三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在建设农村牧区给水管网时,应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并满足消防用水需要。没有给水管网的,可利用河流、湖泊、水渠等天然水源设置消防取水点等取水设施。
天然水源缺乏的嘎查村,应结合农村牧区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消防替代水源。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有森林、草原的苏木乡镇应把森林、草原防火与城镇防火工作结合起来,制定灭火联动方案,经常开展联合演练。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学校每学期应安排两次以上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入学后和放假前各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农村牧区的用电设备、设施、材料应符合质量标准,并应由持有岗位资格证的电工负责安装、检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章用电。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住宅、庭院内禁止存放、销售、生产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禁止乱倒液化石油气残液,禁止倾倒有明火的灰土,禁止野外焚烧庄稼秸秆和垃圾等杂物,未经旗县级人民政府或旗县级人民政府授权单位批准,且未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的,不得烧荒。
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应存放在居室、公共场所,并严防高温及日光照射,钢瓶与炉具之间应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室内不得同时布置其他明火炉灶。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打谷场和秸秆、柴草等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的设置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禁止占用道路、林地;禁止在堆场内停放、修理机动车辆;禁止在堆垛50米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
(二)禁止在打谷场内吸烟。
(三)收获季节收获的秸秆不得大量进屯入户,应贮存于村外空旷地带,不得贮存于生产、生活建筑物附近及街道两侧,不得堆放于电力架空线、变压器下。
(四)在柴草较多、居住密集的城镇和村屯以及靠近林区的地方,应在烟囱或炉膛眼上加盖防火帽或设置防火挡板。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农村牧区集中建造的全封闭式牲畜棚应单独建造,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已经建造的低于三级的棚圈应逐步进行改造。
(二)电气线路应穿阻燃管或金属管敷设,其照明灯具要安装牢固。
(三)要设置直接对外出口,且门应当向外开启,铡草、饲料间及饲养员宿舍要与棚圈分开设置,如相连时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四)禁止在牲畜棚圈、饲料间、饲料堆场内吸烟或动用明火。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厂房、库房、堆垛、牲畜棚圈附近应设置消防水井或消防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农村牧区建造的火墙、炉灶、火炕不应靠近可燃墙壁砌筑,用砖砌筑的烟囱其内壁与可燃构件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4厘米;金属制作的烟囱周围70厘米范围内不得有可燃物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消防车通道不得被占用、堵塞、阻断,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米。管架等障碍物必须穿越道路上空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米。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草原防火季节、重大节假日以及那达慕、庙会等各种集会期间,苏木乡镇、嘎查村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房屋连片集中、火灾危险性大的嘎查村和集镇,应在规划治理时,根据消防安全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拆迁、改造,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房屋耐火等级。对已经建造的成片密集木结构房屋和茅草房屋,应采取修建防火墙、开辟防火间距等防火分隔措施,并保证消防车通道畅通。
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由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派出所在实施行政处罚时,要严格履行公安行政处罚程序,将拟实施的消防行政处罚案件报当地公安(分)局审核后,加盖公安机关印章,以公安机关名义作出。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各旗县(市、区)每年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较好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落实消防管理规定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落实内政办发[2012]135号文件做好相关工作的通知
关于落实内政办发[2012]135号文件做好相
关工作的通知
内人社发[2013]58号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发〔2012〕135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创业者受户籍限制、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使用时间短、反担保门槛较高、微利项目范围窄、服务体系不健全、跟踪服务不能满足创业者需要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为切实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创业长效工作机制
(一)健全创业服务机构。按照《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要积极完善配套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相关部门,通过单独设立或合署办公等方式,按照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的统一要求,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制定工作章程,明确工作职能,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服务。
(二)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创业专家服务团由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各盟市和旗县就业服务部门要充分发挥专家优势,制定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专家服务团或专家指导创业者服务机制,做好回访、指导创业者记录,切实有效地为创业者开展创业信息、创业策划、创业政策、企业管理、跟踪指导、咨询答疑等支持服务。成员由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专业人士,成功企业家、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师)、创业成功典型等组成。旗县(市、区)专家服务团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5人。专家服务团实行有偿服务,要给予专家交通、通讯补贴,对指导创业者成功创业较多的专家给予一次性创业指导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各盟市确定。
(三)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各地区要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与个人开发创业项目的市场化评估制度,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完成盟市、自治区与国家创业项目库的链接。盟市本级开发、收集符合当地创业条件的创业项目不少于1000个,旗县不少于300个。要把项目选用率作为评估项目库质量的主要指标,不断完善针对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项目收集和信息发布制度。各地通过项目推介、项目巡展、信息发布等形式向创业者广泛推介创业项目,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项目展示活动。
(四)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要积极完善创业指导功能,所有盟市、旗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开设创业服务窗口,设立专兼职及蒙汉双语前台服务人员,公布创业咨询服务电话,实现创业服务平台式管理,及时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指导服务。
(五)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政策体系。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体(人员),在享受我区规定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税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的实际,制定租赁场地、房屋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具体办法和标准由各盟市制定。入驻孵化实体(人员)孵化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创业专家服务团工作经费、创业项目征集、项目推介、项目巡展、入驻创业孵化实体(人员)扶持等所需资金,从各地设立的创业发展资金中列支。
二、加大创业培训推进力度,提升创业者创业能力
(一)强化创业培训管理。大力开展创办企业(SYB)培训,努力提高改善企业(IYB)培训比例,扩大培训范围,规范培训管理,建设过硬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对各类人员参加创办企业培训、改善企业培训合格的,原则上每人创业培训补贴分别不低于1000元。要落实五项管理制度:
1、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制度。各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制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对符合创业培训认定条件的培训机构盟市统一组织认定、公示,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2、创业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创业教育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跟踪开班申报、培训实名制、结班考评、跟踪服务等制度,强化培训环节监管,确保培训质量。
3、创业培训师资年检制度。要加强对创业师资人员的选拔培养,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鼓励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自治区每年1月上旬对创业培训讲师进行年检,2月10日前在自治区就业服务局网上公布通过年检的讲师名单,对未参加年检和年检不合格的人员,不予开展教学工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创业指导机构对创业师资进行不定期检查考核,违反师资规定的,取消其教师资格。
4、改善企业培训师资统一派遣制度。从2013年开始,改善企业培训班,在开办前需报自治区备案,师资由自治区统一派遣。
5、创业培训教材统一订购制度。各地所需创业培训教材必须经自治区创业指导机构统一订购,培训合格证书统一管理,按盟市分号段发放。
(二)推进创业实训工作。各盟市要研究制定《创业实训管理办法》,健全创业实训机构认定、审验、资金渠道、拨付办法、申请资料要求、教学管理、专家答辩审定、培训质量现场检查等制度。要鼓励城乡劳动者参加创业模拟实训或创业基地实训。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原则上不少于32个课时,培训规模为每班不超过30人,培训补贴标准比照创办企业培训标准执行。创业基地实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互动式、一对一教学模式,实训时间原则上掌握在3个月左右,实行按月补贴办法,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当年月最低工资的50%。上述培训补贴经费,从培训补贴资金中列支。
(三)规范培训教师授课费用。按照国家项目办的要求,我区培训教师授课补贴依据全区经济发展程度确定补贴标准,费用从办班经费中列支。承担创业者培训授课任务的原则上不低于以下标准:讲师授课补贴为每人每日300元;优秀教师授课补贴为每人每日500元;国家级培训师授课补贴为每人每日700元。财政供养师资的授课补贴,可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适度降低,具体标准由各盟市确定。承担创业师资培养授课任务的原则上不低于以下标准:创办企业(SYB)讲师班每人每日900元,改善企业(IYB)教师班每人每日1100元。
各地要把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内蒙古自 治 区 财 政 厅
2013年5月24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
内政办发„2010‟8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
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国土资源厅 发展改革委 经委 财政厅 监察厅
公安厅 环境保护厅 商务厅 水利厅 林业厅 安全监管局
煤矿监察局 工商局 煤炭工业局 广电局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一月)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下发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制定下发了全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意见、煤炭和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成立了自治区、盟市及旗县(市、区)三级整合工作机构,加强宣传,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深入督查,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确定实施资源整合的230处煤矿区全部完成整合工作,关闭了地方煤矿852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21635万吨。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全区矿井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平均不足9万吨/年,提高到70万吨/年,资源回采率提高了20%以上。稀土、钨矿通过整合实现了有序开发,5个重点矿区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共确定非煤资源整合区320个,已完成了294个,其中重点整合区基本完成了整合工作。全区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得到了及时查处和有效遏制。但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目前各地区整合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还存在违法违规、矿山布局不合理以及环境和安全等问题,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在全面完成自治区矿产资源整体方案已确定的资源整合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强化整合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矿产开发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着力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要依托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成果,科学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业权投放计划,实施矿业权投放计划管理。出让矿业权必须符合矿区总体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业权投放计划,确保矿业权合理设置、布局优化。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大矿业权整合力度,实施整装勘查、滚动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向具有实力、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优势企业集聚。全区采矿权数在2006年的基数上减少30%左右,资源整合重点区域的探矿权数在2006年基数上减少30%左右。地下开采的金属矿产回收率达到85%以上、露天开采达到95%以上,各类矿产选矿回采率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种能力提高10%。铁选厂及非金属下游加工企业减少30%左右,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选矿厂减少20%左右。到2010年年底,单井规模在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退出市场,全区井工矿平均单井规模由2007年的7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全区煤炭生产企业控制在200家以内,矿井总数控制在500处左右(不含新建煤矿),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
(三)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进一步整合,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尾矿库得到有效治理,全区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09‟61号)确定的目标任务,从2009年至2011年,完成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以及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42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历史欠账问题。强化矿山企业矿山环境治理责任,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水土保持“三同时”义务,进一步有效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矿业和绿色矿业。
(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建立以基础地质工作为先行、以矿产资源规划为龙头、以准入制度为引导、以市场优化配置为手段、以有偿使用为条件、以资源储量管理为基础、以矿业权管理为核心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高效开发利用。
(五)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整顿和治理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资源利用水平低和证照不齐的矿山;整顿和治理井工开采大型采空区、水患及机械通风系统不完善和通风管理混乱的矿山,露天开采边坡不符合安全规程的矿山,存在上下层开采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矿山;整顿和治理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企业,违反“三同时”制度、没有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整顿和治理一个矿区内总选矿能力大于矿区总开采矿石能力的设置多家选矿厂,入选矿石量6万吨/年以下的铁选厂,3万吨/年以下的铜、铅锌选矿厂,金矿露天氰化堆浸场、混汞法选金场,无上、下游产业链的选矿厂,无矿山合法来源或持勘查许可证建设的选矿厂,四等以上尾矿库、险库以及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和尾矿坝下游有居民区或有重要设施的尾矿库。
二、基本原则
(一)进一步推进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进一步优化矿产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大力支持和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相衔接。按照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资源整合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大型矿业集团,推动大型矿业基地建设,努力推进勘查、开发、选冶、加工一体化。
(三)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相统一。以关闭促整合,以整合促整改,发挥好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矿山安全效益和矿区生态环境效益。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五)改进生产工艺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矿山企业、选矿厂、冶炼企业管理水平。淘汰落后开采、生产工艺,应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三、整合范围及重点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规定,整合范围包括自治区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所有矿种及符合整合条件的所有矿区。重点是中型矿产地及其周边地区,探矿权、采矿权密集区域,建筑用砂石、粘土开采区,主干公路、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矿区,以及重要成矿区带、重点整装勘查区等。
(一)采矿权整合范围及重点。在加快推进煤炭、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合影响统一规划开采的布局不合理小矿、一矿多开和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和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产业政策和设计要求的小矿,以及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二)探矿权整合范围及重点。整合具备统筹部署、整装勘查成矿地质条件的矿产资源勘查区,重点是大兴安岭成矿带已划定的五个区域,即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甘河—乌尔其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阿尔山市—梨子山—博克图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二连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西乌珠穆沁旗—霍林郭勒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整合探矿权设置和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勘查区、已有采矿权之间的探矿权、重叠的探矿权、勘查投入达不到勘查实施方案要求和“圈而不探”的勘查项目、不符合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勘查项目,以及其他需要整合的勘查区及勘查项目。
四、总体部署
2010年1月底前,各地区要结合已往的矿产资源整合和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本地区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经自治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2010年9月底前,按照经批准的整合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并进行自查和总结,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有关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一)科学编制整合方案。各地区在完成和总结前一阶段整合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及产业政策,依据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成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明确2010年9月底前必须完成的整合重点及目标任务,整合实施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其中,对于盟市级发证的砂石、粘土、萤石采矿权的整合方案,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批,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二)依法合理确定整合主体。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明确整合后的矿山建设规模、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指标,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制订整合主体标准。要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应优先从整合矿区内产生整合主体。对矿区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均达不到整合主体标准,或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在规定整合期限内未达成整合协议的,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优先选择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下游优势企业作为整合主体,或者以招标方式规范引入优势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整合主体,或者将矿区内矿业权依法收回,统一规划后按规定权限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向符合整合主体标准要求的企业出让矿业权。鼓励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市场方式,实施整合,培育壮大矿业龙头企业。
(三)依法从快办理整合矿山相关证照。负责整合工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限时办结等制度,依法为参与整合的企业换发和注销相关证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矿区整合主体确定后,应及时划定矿区范围。对于应发放采矿许可证的,在划定矿区范围后,列出办证所需要件清单;具备条件后,从快优先颁发采矿许可证。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快整合矿区有关要件的审批速度。涉及煤炭资源整合的,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从快批复整合主体的技改设计,进行技改验收,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整合矿山,及时发放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加快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手续。未取得相关证照前,矿山企业不得生产,采矿权不得转让、变更。
(四)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推动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对按照整合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整合的,继续执行将被整合矿业权之间及周边不宜新设矿业权零星边角资源、深部资源协议方式出让给整合主体的政策。对整合任务完成好的地区,自治区将在已确定的保护性矿种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对钨、锡、锑、钼、稀土等矿种开采总量指标投放适度倾斜;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矿业权投放和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矿产资源保护项目安排。对于未通过整合验收的地区,暂停该地区新设矿业权。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完善勘查开采和规划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探矿权出让分区分类管理,提高勘查开采准入条件,建立探矿权退出机制,限期淘汰达不到标准的矿山。对于长期达不到6万吨/年生产能力的小铁矿以及3万吨/年生产能力的金、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小矿山,符合整合条件的,必须进行整合;符合扩能改造条件的,要限期进行扩能改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污染破坏环境严重的,要坚决予以关闭。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4个勘查的,应提交普查报告;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7个勘查的,应提交详查报告;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9个勘查的,应达到开采所需地质工作程度。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探矿权到期不予延续。要根据规划合理设置矿业权,原则上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主体。探索建立探矿权合理投放机制,积极推进探矿权有计划投放。
(五)结合实际,总结和创新整合模式。统筹考虑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生产要素,进一步推进多要素整合。各地区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资源整合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地借鉴和推广煤炭资源边关闭边整合的“鄂尔多斯模式”、先关闭后整合的“乌海模式”,以及非煤矿山整合以矿种分类、以大型单一冶炼企业为龙头、下游整合上游及采取政策倾斜、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整合周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巴彦淖尔模式”,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矿产品下游企业整合上游企业的“赤峰模式”。鼓励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高、应用深部找矿技术和采用高新技术处理难选冶矿石的企业作为整合主体参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六)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提高全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夯实矿产资源管理的基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合理划分勘查和开采区;加快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编制工作,新设矿业权必须符合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条件,优化矿业权设置和矿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采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圈而不探、以采代探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促进资源集约和高效开发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齐抓共管。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大、工作难度高的系统工程。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是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矿产资源整合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及其负责人要充分认识整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履行整合工作主体责任,落实整合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盟市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监察、财政、环境保护、水利、商务、工商、安全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07‟49号)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和共同责任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巩固和扩大整顿规范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整合工作期间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确保整合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力度,推进整合。各地区要切实抓好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查工作,确保整合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已列入整合范围的矿业权人,无故拖延整合的,要督促其限期开展整合;对于参与整合各方限期落实不了整合主体的,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可以引入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整合;对借整合名义圈占资源而假整合、扰乱整合秩序的,有关部门要通过联合执法给予严厉打击。要明确盟市、旗县重点整合矿区,对矛盾突出、问题较大的重点矿区实行挂牌督办,将督办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限时完成整合工作任务。自治区将根据各盟市整合方案确定的重点整合区,确定30%左右进行挂牌督办。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要随时掌握挂牌督办整合重点矿区工作进展情况,凡未按整合实施方案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地区,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得新设矿业权。
(三)加强督导,规范实施。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整合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和整合矿区的实地检查,确保整合到位,防止走过场、假整合。严禁借整合之机,倒卖矿业权。加强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妥善处置整合工作中遗留的爆炸物品;对整合工作中因开展生产系统改造需要使用爆炸物品的,公安机关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批。对在协调确定整合主体、调整各方关系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矿业企业,要予以曝光。强化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对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盟市于2010年9月底前完成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的自查和验收工作,并将自查和验收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于2010年10月对各地区整合工作进行抽查和验收。
(四)加强宣传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树立、宣传和推广正面典型及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及时通报整合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弄虚作假行为。附件:upload/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附件.doc
主题词:能源 资源 管理 通知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办公厅、纪委办公厅,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各新闻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电处 2010年1月18日 印发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矿产资源
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总结表扬暨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要求,现就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梳理排查,确定整合范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等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抓紧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
在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工作中,应做好与上一轮整合实施方案的衔接。对未纳入上一轮整合范围的矿山,要认真审查其矿山开发布局、矿山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情况,凡符合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的,都应纳入整合范围;对列入上一轮整合范围但未完成整合任务的,应列入进一步推进整合的重点矿区,编制切实可行的整合实施方案,原则上应实行挂牌督办;对上一轮整合不彻底或存在假整合,整合后矿山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仍达不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要求的矿区,应重新编制整合实施方案,确保整合工作落实到位。
二、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方案编制
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整合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之一组织编制: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或实施意见,对市、县整合实施方案编制提出总体要求。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实际,在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整合实施方案,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审查通过的市、县整合实施方案进行汇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部备案。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总体状况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编制省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部备案。
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应由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的整合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由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实际,在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经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明确编制要求,确保按时备案
为指导各地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部组织研究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见附件),供各地参考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进行细化调整。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共同责任机制作用,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工作经费,组织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抓紧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确保2010年3月底前完成审批和备案。
报部备案的材料应包括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或汇总报告、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复。汇总报告应包括整合矿区总数、各整合矿区范围、整合矿区内参与整合的矿业权名单、整合后拟设置的矿业权数目、最低开采规模和整合后矿业权布置图等内容,确保整合实施方案切实可行,整合矿区内所有矿业权进表、上图、“落地”。
四、建立季报制度,加强督促落实
为了及时掌握各地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部建立季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每季度末,向国土资源部报送本行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工作报告要围绕各个阶段工作重点,应包括阶段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推进工作的措施。
当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重点要抓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部将采取分地区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实地调研、印发通报等方式,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附件:1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 2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
一、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概述
(一)行政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分布特征(重点成矿区带划分情况)。
(二)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情况)。
(三)行政区内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矿区情况(包括数量、范围、挂牌督办重点矿区等)。(四)通过整合拟达到的预期目标。第二部分整合工作部署(一)整合工作的原则。
(二)整合工作的总体安排(包括组织领导、任务分工等)。(三)整合实施步骤和时间要求(实施步骤包括确定整合主体、划定勘查区块或矿区范围、办理相关证照等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的步骤)。
(四)整合的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整合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各整合矿区分述,附图表)(一)整合矿区矿产资源现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勘查区块或矿区范围、面积、区域地质工作概况、地质特征、资源储量情况、主要探明矿体分布及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等内容)。(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包括已设置探矿权数量、勘查工作程度及预测资源储量,已设置采矿权数量、整合前各矿山占用和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内容)。
(三)整合矿区内拟整合探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探矿权人基本情况)。
(四)整合矿区内拟整合采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采矿权人基本情况)。
(五)整合矿区探矿权设置方案(包括整合后拟设探矿权数量、各探矿权的勘查区块范围、预测资源储量)。
(六)整合矿区采矿权设置方案(包括整合后拟设采矿权的数量、最低开采规模、各采矿权的矿区范围、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七)结论。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整合工作的经费保障。(二)参与整合的优惠政策。
(三)整合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推进措施(包括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重点矿区挂牌督办等)。
(四)对拒不参与整合、不按时间和要求完成整合、整合工作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制约措施。第五部分附图、附表
(一)分行政区的矿业权分布图。
(二)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三)整合矿区整合前探矿权、采矿权名单(表)。(四)拟整合矿业权一览表(附样表)。(五)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
二、总体要求
(一)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必须以国家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按照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确定的整合工作基本原则组织编制,做到科学合理优化布局,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原则上要委托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组织编写。要结合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等工作,全面梳理矿业权设置情况,收集已有地质资料,根据矿区自然界限、构造情况、矿体赋存形态及当前开采技术水平,依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规划及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进行充分的经济技术论证,重新调整布局,提出拟整合矿业权名单,确定整合后矿业权设置方案。
三、具体要求
分行政区的矿业权分布图应标注行政区内所有的矿业权范围,并突出显示拟整合矿区;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中应标注必要的地理要素、勘查工作程度、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名称和范围、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范围等内容。图件比例尺由各地根据整合矿区面积大小并能清晰反映勘查开采现状及整合内容的原则确定。为保证图纸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矿区的完整性,分行政区域的矿业权分布图和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原则上应分别集中在一幅图上。
整合矿区整合前矿山名单主要应说明矿山名称、采矿权人名称、开采矿种、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地址及地理位置等;整合勘查区整合前勘查项目名单应说明勘查项目名称、探矿权人名称、勘查主矿种、工作程度及查明或预测资源储量等;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应说明矿区位置、范围、整合工作进度要求、挂牌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附件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
一、总体审查
(一)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是否符合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的规定,做到科学合理优化布局,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二)方案是否由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组织编写,是否由政府组织呈报,并附专家审查意见。
(三)方案是否包含《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规定的章节、内容和图件,是否做到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叙述条理清楚、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内容审查(一)概述部分审查
1.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勘查开发现状(含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情况)是否阐述清楚;
2.勘查项目设置集中的勘查区,矿山数量较多、布局不合理的矿区是否全部确定为整合矿区,勘查区、矿区情况是否阐述清楚;
3.是否明确了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数量是否达到要求;
4.整合预期目标是否明确可行。
(二)整合工作部署审查 1.整合工作的原则是否明确;
2.整合工作的总体安排是否周密,组织领导和任务分工是否落实,能否满足本行政区整合工作实际需要;
3.整合各实施步骤是否清晰具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4.整合的方式方法是否以经济的、法律的为主,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的要求。
(三)整合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审查
1.是否分别对每个整合矿区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交通状况、地质工作概况、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及储量分布、主要探明矿体分布及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2.是否对每个整合矿区的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已设置探矿权数量、勘查工作程度及预测资源储量,已设置采矿权数量、整合前各矿山占用和保有资源储量情况、生产规模)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明确列举了矿业权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是否对整合矿区内拟整合探矿权采矿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整合矿区中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基本情况,拟整合探矿权预测资源储量,拟整合采矿权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剩余服务年限等方面的内容是否反映清楚;
4.整合矿区是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合理的矿业权设置方案,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数量、布局是否合理;
5.整合后的勘查区是否具备整装勘查或规模勘查条件,勘查投入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6.整合后的矿山是否符合规划,是否达到最低开采规模,矿区范围划定是否合理,开采规模是否与资源储量相适应,是否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最小开采规模的确定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区、市)相关产业政策。
(四)保障措施审查
1.是否落实了整合工作的经费来源;
2.是否制定了具体可操作,能够引导探矿权采矿权人参与整合的优惠政策;
3.整合工作流程是否明确,办事程序是否简化,整合实施各环节的推进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挂牌督办重点矿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落实;
4.是否制定了对拒不参与整合、不按时间和要求完成整合、整合工作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制约措施,制约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五)附图、附表审查
1.是否绘制了分行政区域的矿业权分布图、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图件比例尺是否能清晰反映矿区(勘查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及整合内容; 2.整合前探矿权采矿权、拟整合探矿权采矿权、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是否列表进行了说明;
3.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中是否标注了必要的地理要素、勘查工作程度、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名称和范围、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范围等内容;
4.整合矿区整合前矿山名单是否对矿山名称、采矿权人名称、开采矿种、生产规模、资源储量、地址及地理位置等进行了说明; 5.整合勘查区整合前勘查项目名单是否对探矿权人名称、勘查主矿种、工作程度及查明或预测资源储量进行了说明; 6.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中是否对矿区位置、范围、整合工作进度要求、挂牌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五篇:汶办发(2012)13 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
汶办发〔2012〕13号
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的通
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人武部,县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驻汶各单位: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汶上县委办公室 汶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5月7日
—1—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和“有钱办事”的重要保障及来源。为发展好、巩固好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村级组织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和谐、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农村基层组织活力,根据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任务目标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形成稳定的村级收入来源,彻底消除经济薄弱村,全面壮大村级经济实力。要按照“一年有变化、两年求突破、三年变强大”的目标要求,2012年,全县所有村都完成清产核资,年集体经济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以上,每个乡镇培育1—2个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2013年,集体经济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以上,每个乡镇培育2个以上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彻底消除空壳村;2014年,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50%以上,30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以上。每个乡镇培育2个以上集体收入超50万元的“明星村”。
—2—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本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意识,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打优势牌,谋特色路,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
二是坚持切实可行的原则。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各村之间经济实力不同,要量力而行,发展目标措施要切合各村实际,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特别是确保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
三是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要着眼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集中政策优势重点扶持,重点突破,培植一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骨干企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注意统筹规划,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社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共同推进。
四是坚持规范管理的原则。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确保保值增值。要按照“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要求,认真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流失。
三、实现途径
—3—
1、资源开发型。即对村集体现有资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增加集体收入。充分挖掘村内的山、水、林、田、路、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院落房屋、机械设备等集体资产,特别是荒山、荒坑、荒水、荒地、荒滩、荒坡等闲置资源,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变存量为增量,使村集体资产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如在闲置土地、公路两旁等植树造林,采取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户分成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2、商贸带动型。即通过兴建专业市场、发展商贸流通性服务业增加集体收入。对一些人口居住集中、交通运输便利、有一定商业基础的村,通过兴建专业市场、门面房、超市、宾馆等项目设施,壮大集体资产,采取使用权入股、租赁、自主经营等形式,使村集体获得稳定的收入。
3、合作服务型。即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惠民利民服务增加集体收入。这种模式适合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率高或农业特色产业突出的村。积极推广土地托管模式,由县、乡镇供销社和村党支部成立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劳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田间管理等综合服务。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产供销服务,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4、创办实体型。即通过创办实体公司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
这种模式适合农村经济活跃、区位优势明显的村。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等方式,建立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物业公司、商务会所等实体,为辖区及周边地区提供仓储物流、代建房屋、物业管理、休闲娱乐等服务,提高集体经济与地方产业、社会事业的关联度,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促进集体经济的提升和转型。
5、村企联建型。即通过发挥企业、村集体各自优势,促使双方在共同发展中增加集体收入。这种模式适合城郊村、距经济开发区和厂矿企业比较近的村。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合作开发,实现双赢。结对企业可以与村合作进行旧村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完善经营服务设施,或让村集体参股,增加村级集体资产和经营收益。
6、招商引资型。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增加集体收入。通过利用荒滩、坑塘、闲置院落等投资兴建标准厂房、工业园区等方式招商引资收取租金,并将落户到村的企业所实现税收的地方留用部分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村。对有村办企业的村,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引进投资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7、特色产业型。即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发特色产业项目。这种模式适合旅游资源丰富或具有民俗文化、农业特色产品资源优势的村。通过深入挖掘山水、人文、—5—
历史、农业特色产品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餐饮、文化娱乐、农特产品等服务项目,使村集体在提供特色优质高效服务过程中增加收入。
8、资本运营型。即通过资本流动、经营、投资等途径,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增加集体收入。这种模式适合于资金充裕、缺乏发展空间或暂时缺乏合适发展项目的村。要引导这些村把注意力从资产管理转到资本运营的轨道上来,通过异地发展、购置物业、委托理财、参股经营等途径,促进资产资源合理流动、保值增值。
9、社区培植型。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集体增收。一方面对社区拆迁补偿于村集体的如房屋等资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利用,一方面对社区建设中节约的土地由村集中进行开发利用,通过社区建设增加集体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思路,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和任务目标。要落实好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6—
二要规范“三资”管理。要对村级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全面进行清理核查,对村集体资产和资源承包、租赁、变卖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清理确认,以正式文件明确产权,并在各村进行公示。要加强村级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定期公开村级集体收益和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要搞好协调联动。各相关部门要紧密协作,相互配合,履职尽责,支持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县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财税部门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农业部门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管和指导;各驻村帮扶部门单位要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支持,帮助所帮扶村、联系村、联建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要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引导机制,县财政每年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税费减免制度,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所形成的税收进行优惠,相关产业税收按比例拨付给村集体;对以入股等形式兴办的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所需办理的各种证照
—7—
免收相关规费;村级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性收入,税收按新农村建设有关规定予以优惠和减免,地方留用部分不能减免的可由财政先征后返补贴给村。
五要强化督导考核。从今年开始,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镇绩效考核和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每年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排名,对集体经营性收入前50名的村进行表彰奖励,对后20名的村给予通报批评并黄牌警告,对空壳村或连续两年排名在后20名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各乡镇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定期调度工作开展情况,注重培植发展典型,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快速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中共汶上县委办公室
2012年5月7日印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