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3:3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206号 【发布日期】2006-06-30 【生效日期】2006-06-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

(内政字〔2006〕206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农牧民外出就业,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三牧”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切实解决好农牧民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全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工就业能力

(一)加强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就业培训中心等机构,采取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的模式,大力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劳动保障、农牧业、扶贫、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农牧民转移培训工作。各类企事业单位招用农牧民工,必须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特别是从事矿山、建筑、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收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要鼓励农牧民工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一次性减免鉴定费用。

(二)落实农牧民工培训经费。对承担农牧民工培训工作的各类职业院校、就业培训中心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经当地劳动保障、农牧业、扶贫、财政等部门审核认定后,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资金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旗县人民政府确定。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农牧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在预算安排用于“阳光工程”和扶贫专项培训资金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农牧民转移培训经费。

(三)大力发展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发展农村牧区职业教育的中、长期规划,重点加强旗县级职业中学(职教中心)建设和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师资、教材及实训基地建设。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要扩大农村牧区招生规模,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鼓励和帮助农村牧区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

二、加强引导服务,认真落实农牧民工就业政策

(四)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务协作,搞好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工作;以抓好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为龙头,鼓励和扶持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劳务输出;大力推行和规范劳务派遣制度,不断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规范化的转移就业体系。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各地要围绕自治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战略,将农村牧区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纳入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规划,统筹安排。认真落实自治区制定的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和二、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服务型企业来我区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牧区基础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建设能够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牧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牧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六)完善和落实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求职登记制度,实行企业招用农牧民工备案、社会保险登记、劳动合同以及档案管理等制度,清理和取消一切针对农牧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

(七)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和苏木乡镇,上下贯通、高效便捷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组织要免费为农牧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投入就业服务领域,开展职业中介服务,并享受职业介绍补贴。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牧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规范劳动管理,切实解决农牧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八)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牧民工都必须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帐,依法确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严格遵守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用人单位与农牧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九)完善和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制度。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农牧民工要和其他职工实行同工同酬,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内蒙古自治区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认真遵守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有关规定,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开展农牧民工工资水平、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物价指数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合理提高农牧民工工资水平。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大力推动用人单位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十)建立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招收农牧民工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的监控。凡发生过工资拖欠的用人单位,要强制其在开户银行预存工资保证金。建筑企业要严格执行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发放农牧民工工资。对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建设单位和恶意拖欠农牧民工工资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建筑业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3年内不得进入自治区建筑市场。

四、逐步完善制度,妥善解决农牧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一)尽快将农牧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时为农牧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工伤保险费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农牧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及时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农牧民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10级伤残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根据本人自愿,可采取一次性支付和长期支付两种方式,支付标准按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切实解决农牧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统筹地区要逐步建立农牧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按照“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只建立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重点解决农牧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牧民工大病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交纳,缴费基数原则上为上年度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缴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2%,具体缴费比例由所在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的农牧民工住院,按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享受相关待遇,门诊费用由个人负担。

(十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于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合同制职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领取养老金年龄后,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于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的农牧民工,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积极开展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农牧民工养老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共同负担,实行个人账户实帐积累模式。农牧民工在自治区范围内流动时,个人账户可随同转移。回农村牧区的,将个人账户全部转入当地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按农村牧区养老保险有关规定继续缴费并计发待遇。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可以进行折算,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和灵活就业的农牧民,可以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五、健全服务体系,为农牧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十四)将农牧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牧民工实行属地管理,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牧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十五)保障农牧民工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教育部门要承担起农牧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牧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农牧民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牧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十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05〕23号)精神,进一步放宽对农牧民工及其子女进城落户的准入条件,对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根据本人申请,公安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实际居住地城镇户口,其子女在就业、入学和参军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登记、免费发放《暂住证》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

(十七)加强农牧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农牧民工疾病控制,开展健康教育和聚居地农牧民工的疾病监测工作。落实“四免一关怀”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对暂住地农牧民工中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将农牧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免费为适龄儿童开展预防接种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十八)搞好农牧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类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牧民工计划生育和管理服务责任。输入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将农牧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计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为农牧民工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输入地和输出地计划生育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农村牧区育龄妇女外出就业和婚育情况。

(十九)切实改善农牧民工居住和生活条件。各类用人单位要积极改善农牧民工临时居住生活条件,特别是农牧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要为农牧民工提供符合卫生居住条件的集体职工宿舍和餐厅,安排好其他生活必需设施。输入地政府要加强对农牧民工居住和生活条件的监督检查,保证农牧民工食宿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各地区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牧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

(二十)各苏木乡镇政府和嘎查村委会要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开展家庭走访、农忙帮工等活动,为外出务工农牧民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帮助农牧民工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困难。

六、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牧民工基本权益

(二十一)依法保障农牧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各类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职业安全、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对从事可能产生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各级安全生产监督(行业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农牧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的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各类农牧民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要将农牧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纳入职业培训教程,增强农牧民工自我保护意识。

(二十二)切实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各类用人单位要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各级劳动保障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的监督检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认真审核用人单位招聘广告。

(二十三)保障农牧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牧民工的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牧民工代表参加。各级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工参与户籍所在地的嘎查村委会换届选举,保护农牧民工享有涉及自身权益的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农牧民工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与城市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严肃查处用人单位限制农牧民工人身自由和打骂、侮辱农牧民工的非法行为。

(二十四)保护农牧民工土地、草牧场承包权益。农牧民工所承包的土地、草牧场可依法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经营。农牧业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农牧民工土地、草牧场承包权益的监督检查。

(二十五)做好农牧民工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各级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牧民工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引导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公证机构积极为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服务,通过法律咨询、代理诉讼案件、办理劳动合同公证、监督合同履行、调解劳动纠纷等多种方式,依法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涉及农牧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要优先受理、快速审理。

(二十六)加大农牧民工维权执法力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的作用,对用人单位雇用农牧民工情况、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持证上岗、建立保障金制度等情况随时进行检查。畅通农牧民工维权举报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指定专人受理农牧民工举报投诉案件,依法从严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牧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二十七)强化工会维护农牧民工权益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最大限度地把农牧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督促用人单位履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同时,教育和引导农牧民工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组织程序和民主渠道反映自身合理诉求。

七、加强和改进农牧民工工作的领导

(二十八)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解决好农牧民工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并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农牧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各盟市、旗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农牧民工工作。

(二十九)加强农牧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机构建设。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机构,其编制、人员在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内调剂解决。各地在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过程中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切实做好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十)强化农牧民工统计和基础管理工作。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农牧民工统计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城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强对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帮助解决好农牧民工的实际问题。

(三十一)建立农牧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涉及农牧民工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并根据工作需要,逐年有所增加。

(三十二)加大农牧民工工作宣传力度。各级新闻单位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牧民工的方针政策,总结推广各地区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牧民工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农牧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加强对农牧民工权益维护的社会舆论监督,对于侵犯农牧民工权益违法情节严重、社会影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保护农牧民工的良好氛围。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农牧民工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006年6月3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内政%AD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6〕324号 【发布日期】2006-11-01 【生效日期】200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内政字〔2006〕324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十五”期间,我区气象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水平大幅提高,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不健全,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完善,气象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区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每年由于干旱、暴风雪、大风、沙尘暴、冰雹、低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同时,我区气候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农牧业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从未来看,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的有力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气象事业的领导和支持,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气象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强化观测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某些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三、加强公共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由自治区气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全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各盟市、旗县要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计划,分级实施,逐年完成。要特别加强重点区域的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重点区域布设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站、天气雷达站、风廓线观测站、太阳辐射站、水汽遥感探测站、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站、公路交通气象站、大气成分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等观测站网,形成现代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全面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气象台站和气象探测设施保护纳入城镇建设与发展规划。各气象台站要依法划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向本级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划定“城市黄线”时,要将气象台站和气象探测设施纳入管理范围。

(二)推进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气象信息是国家公共基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自治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快全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要以推动气象及相关信息的整合,实现各种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的共享,提高全社会利用气象及相关信息的水平,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目标,依托自治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构建自治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民航、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农牧业、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建立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实现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灾情收集报告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本地区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气象部门牵头,与民政、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农牧业、林业、卫生、交通、市政等涉灾部门建立联合监测体系,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联合监测体系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向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和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要动员基层社会力量,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气象灾情收集队伍。各级气象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免费报灾电话,鼓励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气象灾害灾情报告。

(四)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部门要加快预报预测预警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引进、开发、应用,建立多时效的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气象灾害落区预报、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业务技术体系,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快预报预测的精细化进程。要加强对影响本地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播发能力建设。各地区要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利用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和通信手段,建成多种形式互补、能够覆盖全区大部分地区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牧区、进社区、进企业。电视、广播等有关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播发工作。与气象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指挥、防救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要利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发布网络及时掌握有关信息,有条件的自然村或嘎查应指定专人负责接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报告并通告农牧民。

(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尽快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纳入政府灾害应急体系,同时要督促各行业和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由政府启动、各有关部门高效运转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各级气象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发布功能,加强气象灾害调查和影响评估能力建设,及时做好灾前风险预估、灾中应急滚动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急提供依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御气象灾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和应急能力。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强农村牧区气象服务。各地区要结合实际,以增强农牧业生产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农村牧区气象预警能力,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服务为重点,完善和拓展农牧业气象服务项目。要建设全区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和主要产粮区、牧区的重大农牧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预警和评价系统,进一步提高农牧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测与评估服务。气象部门要与环保、水利、林业、农牧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卫星遥感和台站长期定位监测优势,建立以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及自治区不同生态类型预测和分析评估业务系统。重点对自治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区开展动态监测、预测,对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为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交通、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服务。交通、铁路、航空、环保、水利、卫生、市政等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各类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交通气象、航空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和卫生气象服务。重点加强公路、铁路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为运输、旅行等安全和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构建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和城市气象灾害信息的及时发布;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强化气候资源开发保护服务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改进更新技术装备,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和协调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系。要加强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开放实验室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水平,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工作力度,及时、安全、有效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二)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履行相应管理职能,对全区风能、太阳能资源进行普查、详查并开展评估工作,建立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测预报服务系统,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提供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风能、太阳能等工程建设项目资源评价报告中使用气象探测数据时,要经气象部门审查,否则不予批准立项。

(三)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时,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由气象部门出具论证报告。

六、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一)加强气象法规规章建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订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配套政策,将气象执法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综合执法检查计划,全面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为发展气象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以中央为主的气象工作管理体制,在气象部门管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等工作部署中,除中国气象局有明确要求的,其他事项均要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管理之中。各地区要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与农牧业气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等方面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苏木乡镇设立兼职助理员,协助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领导责任制,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层层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落实具体措施,切实抓好各项任务的实施。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气象投入机制,把增强地区气象能力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气象投入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按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四)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有计划地选送气象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地方挂职锻炼。要加强自治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要将重大气象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科技计划,给予资金投入和支持。要加强自治区气象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和气象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强适合我区特点的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将气象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和实践,依托气象台站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2006年11月1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见(内政字〔20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139号 【发布日期】2003-05-01 【生效日期】2003-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见

(内政字〔2003〕13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及国家关于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近年来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实际,现就贯彻《政府采购法》精神,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采购法》要求,符合自治区实际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依法开展政府采购工作,规范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廉政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强化制约机制的原则。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与财政部门分离,执行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并依法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2?兼顾效益、效率的原则。政府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一经确定后要及时公布。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公开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和采购信息,依法规范采购行为,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维护政府采购良好信誉和形象。

4?坚持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原则。贯彻《政府采购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要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协调配合、积极推进。

二、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一)建立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制度

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要求,自治区已成立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由财政、计划、监察、审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中的有关问题,统一协调本地区政府采购工作。

(二)依法设立集中采购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尽快完成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与财政、计划部门的分离工作,并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确保各项政府采购活动依法进行。盟市可根据工作需要,依法设立集中采购机构。旗县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由旗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新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机构,是政府直属的非营利事业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执行政府集中采购任务,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将政府采购中心委托任何一个政府组成部门代行管理。集中采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采购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符合专业岗位任职要求。

(三)明确监督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

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批准在财政部门内部成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专司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能。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拟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其中,工程采购公开招标数额标准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审批实行公开招标以外的政府采购方式;负责集中采购资金的缴拨管理;制定政府采购合同必备条款,受理合同备案;负责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资格认定,建立并管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监督管理供应商登记备案信息库;负责政府采购中介招标代理机构资格申报和认定;依法受理供应商投诉并及时作出处理决定;指定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管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发布、分析,以及政府采购网络管理和维护;负责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培训;依法办理政府采购行政复议和应诉事项,查处政府采购违法违规行为;办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其它有关事务。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受采购人委托,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通用采购项目,按照确定的采购计划、采购项目和采购方式,组织集中采购;受采购人委托,对集中采购目录内有特殊要求或限额标准以上的采购项目,组织实施集中采购;受采购人委托,对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在委托范围内代理采购;对达到公开招标数额的工程、货物、服务类采购项目,依法组织招投标活动;受采购人委托,依法对供应商的特定要求进行审查;按照委托权限签订或组织签订采购合同,并督促合同履行;提供实施政府采购有关情况及采购信息,受理供应商提出的询问或质疑,并就委托授权范围内的事项作出答复;制定集中采购内部操作规程,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自觉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依法独立承担集中代理采购活动中的相关法律责任。

(四)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监督检查机制

各级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财政部门负责对集中采购机构和各当事人执行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采购范围、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以及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监督检查。对集中采购机构的采购价格、节约资金效果、服务质量、信誉状况、有无违法行为等事项进行考核,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参与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在集中采购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察查处。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以及政府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其它对政府集中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集中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审理。

三、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资金为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全部或部分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采购,均属政府采购范围。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货物、服务类采购公开招标数额,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或授权机构确定并公布。自治区人民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实行分级管理、一年一定制度,由各级人民政府或经人民政府批准财政部门公布执行。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制定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科学合理确定本地区政府采购范围。在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过程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认真总结完善货物类集中采购的经验和做法,并积极探索开展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活动,促进各项政府采购业务全面发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四、完善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库和供应商信息库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评标委员会专家库

政府采购评标委员会的组成,是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和评标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要建立政府采购专家库,及时为政府采购招投标和评标工作提供服务。参加评标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从专家库中按专业对口原则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中专家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技术质量和客观公正性。

(二)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登记备案信息库

为规范政府采购市场,保证政府采购质量,维护政府采购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应建立供应商登记备案信息库,对进入本地区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进行登记备案,集中掌握供应商的相关信息,为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采取公开招标以外方式的采购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五、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和工作程序

(一)依法确定政府采购方式

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实行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和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它采购方式。集中采购机构或经资格认定的采购代理机构,应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组织集中采购活动,达到公开招标数额以上的要实行公开招标;达到公开招标数额但因特殊情况需采用其它方式的,报财政部门批准。

(二)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年初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项目和资金来源。凡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地区或单位,在编制下部门预算时一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未实行部门预算的地区或单位,要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凡未编报政府采购预算的单位,财政部门不予批复部门预算,不予拨付预算内采购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在年初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作财政预决算报告时,要报告政府采购预决算相关内容。政府采购预算随财政预算报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复后,应认真贯彻执行。

(三)制定政府采购计划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政府采购预算确定的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采购组织形式、采购方式、资金支付办法等。

(四)落实采购任务

采购单位按照列入计划的采购项目,在采购预算额度内填列“采购项目清单”,及时报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采购项目清单主要内容包括:采购商品的名称、数量、技术参数、规格型号、使用时间、资金来源归集情况等。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根据采购项目清单下达采购任务。对于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通用采购项目,由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属本部门、本系统有特殊要求的采购项目,可实行部门集中采购,采购人不具备自行招标资格条件的,应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组织集中采购;对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采购项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自行组织采购。

(五)组织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机构按照确定的采购项目、采购方式、资金支付方式等有关要求组织集中采购,并将采购方案提前报送财政部门备案。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的,应按照《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招标采购。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投标,适用《招标投标法》。凡属集中采购项目,无论采取何种采购方式,采购人与供应商都要签订书面合同。

(六)履行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应由采购人或授权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与中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签订后,合同副本应于七日内报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各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采购代理机构应协助采购单位(用户)对采购项目进行质量验收,大型或复杂的采购项目,应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七)支付采购资金

各级财政部门应开设政府采购专户,对采购资金实行统一管理,财政直接支付。其它任何部门、单位(包括集中采购机构)都不准开设“政府采购资金财政专户”。属于财政直接支付资金的采购项目,采购单位应按照签订的采购合同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填报资金支付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按合同约定将资金直接支付供应商。不属于财政直接支付的采购项目,由采购单位按现行资金管理渠道和合同约定付款。

六、相应配套措施

(一)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力度。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项目,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可操作性,加强政府采购资金管理,扩大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范围。

(二)结合实际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科学合理确定政府采购范围。

(三)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做好政府采购基础性工作。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修改完善现行政府采购有关规章制度,并抓紧研究制定《政府采购法》配套制度和相关办法。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基础性工作,提高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水平。

(四)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在确保实现政府采购公开、高效、低成本目标的基础上,各地区应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对通用采购项目实行“协议供货制度”等。

七、具体实施步骤

实施《政府采购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是一项新事物,需要逐步建立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来保证实施,并且应与其它几项财政改革协调配合、互相促进。《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意见是贯彻《政府采购法》、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应与《政府采购法》同步执行。各盟市、计划单列市可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工作,努力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内政字〔20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341号 【发布日期】2003-09-22 【生效日期】2003-09-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

(内政字〔2003〕34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随着我区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严重交通违章事故时有发生,重要国、省道运输严重受阻,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第20次常务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现就加强我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把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实现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及时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队伍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努力改善交通安全状况。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牵头,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指定一名联络员,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

(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组织成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专家组,定期召开交通安全评析例会,发挥专家在道路建设、规划布局、道路交通法制建设、事故防范和处理等方面的参谋作用。

(四)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汇报制度,盟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每季度向自治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专题报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

二、认真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职责

(一)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安部《关于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03〕61号)精神,加强人、车、路的管理,强化驾驶员和车辆源头责任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客运驾驶员和职业运输驾驶员的管理力度,切实达到“六知二保”(知人、知地、知车辆、知技术、知走向、知隐患,保遵章、保安全)要求。

1?强化驾驶员管理,严把驾驶员考试关,提高驾驶员基本技术素质。

2?加强对非法改装车辆的管理,坚决禁止无牌无证车辆、报废车辆、非法改装车辆上路行驶。对非法改装的车辆,要限期恢复原状;对已达到报废年限的车辆,严禁转籍过户,并注销牌证,强制报废。

3?适时组织开展严重交通违章行为查处行动,严厉查处超载等影响行车安全的严重交通违章行为。

4?定期排查事故“黑点”,列出督办的事故多发路段,由各级人民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同时,会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快速反应的交通事故紧急抢救联动机制,开辟抢救事故伤员“绿色通道”。

5?对不服从管理、妨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驾驶超载超限车辆集体闯卡的车主或驾驶员,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驾驶员培训学校的监督,对培训质量不高或有违规行为的驾驶员培训学校,责令其停业整顿。

(二)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要加强对客运车辆超载和货运车辆超载超限运输和道路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1?加大对长途客运企业和各类专业运输企业的监管力度,依法督促运输企业建立健全交通安全责任制,把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客运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经常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运输企业,或经常超载超限营运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或取消其营运资格。对不具备基本安全营运标准的交通运输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运输户,要责令其限期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予以取缔。

2?对超载超限车辆应实行计重收费,通过卸货、罚款等措施,制裁超载超限的违章行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各单位、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超载超限的治理工作。

3?要定期对道路交通设施情况进行排查,按照国家标准,健全公路上的各种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及时对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和山区、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进行整治,对损坏的路面、标志要及时修复。

(三)各级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建材、钢材等货栈和售煤点的管理,合理规划商业网点。

1?全面整顿不规范的建材、钢材等货栈和售煤点,对于给正常装载车辆再次加载的,或装载时严重超过核定载质量的,要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取缔其营销资格。煤炭及其他厂矿企业要加强货源源头管理,严禁超载超限车辆驶出作业区。

2?定期对商业网点进行排查,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商业网点要及时取缔,合理规划商业网点。

(四)各级建设部门要加大城镇社区交通设施的改造力度,及时清理影响交通安全的马路市场、摊点,拆除马路上的临时建筑。

(五)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计划、质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把车辆生产和市场准入关,杜绝汽车生产中出现“大吨小标”问题,坚决制止违规改装车辆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生产和改装“大吨小标”汽车的厂家、销售点要依法查处,责令停业整顿,对未经国家批准的汽车改装厂家、销售点,坚决予以取缔;对正在使用的“大吨小标”、超长超宽车辆要限期纠正。

(六)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用运输车及其驾驶员的管理。加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的培训、考试和管理教育工作,提高驾驶员的技术素质,严格执行车辆登记、年审、变更、报废等规定,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告》(内政发〔2002〕85号)精神,必须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为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安装照明、转向装置,喷涂反光放大号和配备警告示意牌的工作。杜绝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载客,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这些车辆的监管力度。

(七)各级商务部门要加强对报废车辆回收企业、旧车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报废车辆回收拆解。

(八)保险机构应积极探索驾驶员安全行车记录与保险的关系,将驾驶员安全行车记录与保险直接挂钩,实行保险浮动制度,对一年中违章多、发生交通事故多的驾驶员,可提高其车辆的保险费用;对安全行驶无违章记录的,可降低车辆保险费用。

(九)各有关部门要依靠科学技术,逐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和效能。应首先在客运车辆上推广使用汽车行驶记录仪,对客运车辆实行动态管理。

(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各项工作措施。

三、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民普法教育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逐级分化教育目标,落实责任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交通安全教育理念,把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和居民村民交通法规教育作为宣传重点,继续推进“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社区”、“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的建设工作。

(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宣传主导作用,定期播发交通安全信息。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关心交通、爱惜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所属职工、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扩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树立全社会关注交通的风气。

(四)各级道路交通安全领导机构要定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道路交通事故情况,经常发布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公布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及时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煤炭加载点、车辆改装点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凡不执行自治区有关文件或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地区或部门,要在全区予以通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对执法不严、徇私舞弊、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凡年内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或发生两次死亡3人(含)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主要责任事故或发生有较大影响的恶性交通事故的,车辆、驾驶员所属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要向当地人民政府做出检查,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凡发生一次死亡8人(含)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或者一年内发生3起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或者超载超限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检查。如发生事故的车辆、驾驶员属异地,则车辆、驾驶员源头责任管辖地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也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检查,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凡发生一次死亡10人(含)以上特大交通事故或有较大影响的恶性事故的,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给以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其他罪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即日起至春运期间,在全区开展一次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方案另行发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力求取得实效。关于110国道的整治工作仍按照自治区公安厅《110国道行车秩序整治实施方案》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日期】2007-07-25 【生效日期】2007-07-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政办发〔2007〕8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办字〔2006〕12号)提出的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电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覆盖面大、成本低、群体性强和社会影响力广泛等特点,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和欢迎。做好新时期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努力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牧区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以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为主线,提出了“政府引导、行业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放映能力不断增强,放映点逐步扩大,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大幅度提高,开展“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和送电影下乡活动,使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牧区电影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牧区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农村牧区电影跨地区经营,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尽快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总体目标:推进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推广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农村牧区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流动放映与固定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电影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覆盖面。到2008年,全面消除电影放映盲区;试点盟市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50%;80%的盟市实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目标任务。2010年,实行数字、胶片放映双轨制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转变,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超过50%。做到乡乡看电影、村村挂银幕,政府购买的农村牧区电影年放映总场次超过14??6万场,实现全区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电影工作,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主体、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和多种形式放映队伍,大力推进国有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旗县以上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以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二)开展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选择文化基础较好的盟市,作为农村牧区改革和数字化放映试点地区,组建以盟市为龙头,所辖各旗县(市、区)包括社会资本参股,苏木乡镇、嘎查村放映站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配套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电影发展水平,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三)扶持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性放映。尽快落实国家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流动放映设备、农村牧区电影场次补贴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要确保其全部用于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对我区电影民族语言译制设备的资助工作,尽快解决数字电影民族语言译制问题。积极推动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牧区电影的数字化放映。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把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参与的当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

(二)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制定和推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资格证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对从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放映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牧区电影放映队伍,特别要提高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要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公司、放映队和放映员予以表彰奖励。

(三)各地要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苏木乡镇为重点,嘎查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乡镇影剧院,逐步实现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尽可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看电影的需求。

(四)要建立完善政府资助设备的运行维护机制。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做好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统一招标采购。对政府资助设备,各地要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经营等方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牧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府资助设备由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招标经营,通过向院线公司提取放映设备折旧资金等方式实现其保值增值和扩大再生产。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资助设备的监督、管理,保证政府资助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发挥应有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农牧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内政%AD(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