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

时间:2019-05-13 20: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7〕43号 【发布日期】2007-05-14 【生效日期】2007-05-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

(内政发〔2007〕43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水利部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水资源〔2002〕558号)、《全国节水规划纲要(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指导意见》(内政字〔2006〕142号)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等文件精神,结合内蒙古实际,现就我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节水措施,推进节水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形成节约用水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坚持以经济手段为主,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节水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坚持节水减污和污水处理回用相结合,促进污水资源再生利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完善节水综合措施;建立长效节水宣传教育机制,促进公众广泛参与。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我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与宣传教育体系;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业结构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强;全社会自觉节水的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显著增强,浪费水资源现象进一步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完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并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企业、园区、社区和院校;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行业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320立方米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镇生活人均用水(含公共用水)不超过200升/人?日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分别达到60%和50%;通过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45%以上。在资源性缺水矛盾突出的地区,要通过全面节水和用水结构调整,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节水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的意识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二、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

(一)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精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与监督,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负责的节水管理体制。

(二)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依据全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各级行政区域的可用水量。“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跨盟市的主要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流域内各地区的用水权指标。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其他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修订、完善行业用水定额,合理确定单位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用水量指标。旗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明确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用水量指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水资源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平衡测试、计划用水等制度,以保证节水指标的落实。

(三)实施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对江河、湖泊等各类水域进行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社会公布。依据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对排污量进行指标核定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快实施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严禁无证排放、超标排放。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对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四)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实现水资源费按标准足额征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价格。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地方,要限期开征;已开征的地方,要把污水处理费尽快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原则确定再生水价格。改革水价计价方式,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认真总结黄河干流水权转换经验,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用水权转让价格,推广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领域配置。

(五)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水资源状况和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畅通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对关系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要通过召开听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保证用水户充分表达意见、民主参与决策。在农村牧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进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必须量水而行,进行科学的水资源论证。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依据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用水量,确定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安全。

(二)构建节水型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要实行严格的取水审批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的审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火电项目原则上采用空冷机组,其他工业项目的用水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速淘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水资源替代战略,大力推广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洪水、苦咸水利用技术。

(三)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力度。根据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火电、化工、造纸、冶炼等高耗水行业,应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坚决关停并转一批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鼓励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项目使用再生水、疏干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源。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

(四)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牧区家庭草库伦;加速河套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配套,提高节水灌溉面积的比重;鼓励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减少耗水量高的作物种植比重;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步伐,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用水调度管理,在继续实施渠道衬砌等传统节水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高效先进的节水技术,有效控制灌溉用水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益和效率。

(五)城镇化建设要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在水资源不足地区,不得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严格限制新建高耗水项目,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有条件的地区,要建设分质供水工程,实行水资源优质优用,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节水、治污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要安装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现有城市房屋建筑使用的用水器具,要逐步更换为节水型器具。公共和民用建筑使用的用水器具经自治区节约用水办公室认证符合节水标准后方可在市场销售。要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合理规划、统筹考虑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新建小区与学校、宾馆等公共用水单位,必须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强制洗车、城市绿化等部分行业使用再生水。

四、开发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快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

(一)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生活节水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高效输配水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水肥一体化浇灌施肥技术和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节水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丘陵、山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和旱作农业。积极推广应用节水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和应用冷却节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技术,并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发展和应用节水型器具、城市管网检漏防渗技术、公共建筑节水技术和市政环境节水技术等。

(二)研究、开发和应用其他水源利用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减少废水排放。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再生利用技术,推广城市居住小区再生水利用技术,建筑中水处理回用技术,重视和推行雨洪水利用。

(三)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加快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和重要水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建设,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水资源与其他水源统一配置工程建设,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短缺地区,要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在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挖潜、大力节水和水污染治理基础上,依据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跨流域调水,增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加快节水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水量水质、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实时自动监测,实现水情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加强取水、用水、退水监测与控制设施建设,在取用水各环节和重点,特别是工业重点用水系统、设备和农业渠系,安装计量设施和控制设施,实行计量用水。综合运用信息和决策技术,开发应用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进水资源和节水管理信息化进程。

五、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措施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把建设节水型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自治区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厅,作为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承担起“拟定节水政策、编制节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组织、指导、监督全社会节水工作”的职能;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自治区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负总责,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尽快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专门人员,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抓好全社会节水工作的同时,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二)制定规划,抓好试点,分步推进。根据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尽早出台《自治区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按照制定、修改和完善并重的原则,近期将修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以及水价改革等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区区情、水情的节水型社会政策法规体系,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节水设备(产品);各级财政要将节水设备(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重大节水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要给予投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差别价格和信贷供给等政策杠杆,鼓励开发和利用再生水、雨洪水、苦咸水等非传统水源。

(四)建立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各类用水产品和设备的节水标准,开展有自治区节约用水办公室参与的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节水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流通。建立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强节水统计工作,建立由综合评价指标、行业用水评价指标和节水管理评价指标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综合考核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果,对所有取用水单位实施节水目标考核。

(五)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城市生活节水设施以及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机制。根据节水投入政府主导、市场融资、公众参与的筹集原则,农业节水灌溉资金采用“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的方式筹集,对农民、用水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集体等开展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政府鼓励并给予适当补助;工业节水改造资金是以用水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给予优惠与补贴;城市节水由政府示范引导,市场融资运作,通过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用户节水。征收的水资源费要全部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管理,重点支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期规划、制度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水资源管理设施建设;调整水利工程供水水价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将累进加价征收的水费和水资源费全部用于节约用水。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财政投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节水项目建设。

(六)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节水宣传教育机制。要大力开展群众性节水防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知识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面向全社会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倡导节水的文明生活方式,培育珍惜水、爱护水的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节水,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营造全社会“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节水文化。要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集中开展大规模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活动;要加强舆论监督,设置节水监督电话,对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公开曝光,树立人人节水、自觉节水的社会风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节水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意义。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抓出成效,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

2007年5月14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6〕83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6〕83号 【发布日期】2006-10-19 【生效日期】2006-10-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

(内政发〔2006〕83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加快自治区公路交通发展,对于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公路建设与发展,构建自治区快速通道保障系统和公路网络支撑系统,促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巩固祖国边防,实现兴区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培养多元化投资主体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一五”期间,我区公路建设仍需保持较平稳增长的投资水平,以缓解我区公路基础建设瓶颈的矛盾,适当保持政府投资的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鼓励社会多元投资的政策。根据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国省干线公路和旗县、乡镇公路建设中的投资管理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统一规划、政策导向、依法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建设投资环境。大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区内外,以及企业、民间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公路建设法人实体,通过收购、合资、合作、BOT等形式到我区投资公路建设,努力推动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加快公司制改革,培育公路建设法人主体。对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组建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可将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具备收费经营条件的在建项目划转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滚动发展,逐步将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建设成为以管理、投资为主的集团公司。

(三)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功能。对适合市场化建设的公路项目,应积极推向市场,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法人对公路建设经营的全过程负责,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要在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方面依法进行招标,择优劣汰。为保证公路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自治区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项目筹划、筹资、设计、施工、质量保证、招标投标等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办法,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工程咨询、设计、审计、工程监理等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公路建设提供全面、公正、科学、可靠的市场化服务。

(四)实行管养分开,提高公路养护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管养体制,在交通流量较大、养护任务较重的路段进行公路管养分开试点工作。对试点路段的现有养护单位进行公司化改革,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养护主体,将养护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提高养护企业管理水平,培养竞争意识。注意总结管养分开的经验,逐步在全区推广。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广泛开辟资金筹集渠道

(一)积极争取国家公路建设资金。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创造条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用于我区国省道主干线、旗县乡镇公路和联网路、扶贫开发公路的建设。要优化资金使用方式,管好用好有限的政府投资,通过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利益驱动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投资导向和放大功能,启动和集聚社会投资。

(二)充分利用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各有关部门要依据信贷规则,加强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具有竞争力和还贷能力的公路建设项目,使金融部门及早介入,自主选择。改进和完善公路建设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发展探索和开拓多种信贷担保形式,允许项目法人以收费经营权抵押担保,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新型银企关系,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回收,实现公路建设的银企双赢。

(三)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公路建设。抓住国家利用外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农村牧区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优先安排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公路项目建设。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外各类公路建设资金,直接投资我区公路交通建设项目。

(四)多渠道吸纳社会公路建设资金。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发展”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国内外各类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收购、BOT方式等多种形式,探索试行补贴BOT的模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通过有偿转让、让利引资、以热线带冷线、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等措施,开辟更广阔的投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公路建设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

三、加强管理,提高公路交通建设质量和效益

(一)“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行业管理与投资分离、公路省级管理与地市管理职责分开,强化公路市场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建设市场的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暗箱操作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内外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各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通过公平竞争方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

(二)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要保证前期工作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充足的经费,努力做到项目开发、储备和运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除需国家审批的项目外,其它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尽量予以简化,对条件具备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次审批。对于工程建设方案简单、技术成熟的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为一阶段审批。对于不涉及国家、自治区投资的公路项目,完成有关前置审批后,可由各盟市自行审批,报自治区有关部门备案。

(三)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发生问题要追究主要当事人和项目法人的责任。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稽查部门要依法严格监督,发现问题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强规费征缴和使用管理。现有公路规费的征收和使用要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堵塞漏洞、强化征管,把应收规费足额征缴入户。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行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试行和推进管养分开等制度创新,提高规费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对交通建设科技经费的投入,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建设环境

(一)公路建设占用土地,由所在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征收。用地单位根据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规定的建设进度,申请用地,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二)公路建设征用土地不计征土地管理费、拆迁管理费、土地租用费。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恢复治理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治理并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经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后,不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对可复垦的土地,建设单位实行先复垦后缴费;复垦不合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收取复垦费。

(三)公路建设占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要以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依法确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及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各项费用必须足额和及时支付。占用耕地,必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开垦费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足额缴纳。公路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且经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同意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四)公路建设需征占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及草牧场,要依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其占用林地和草场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管理费,自治区权限范围内能减免的予以减免,无法减免的部分,按有关法规的下限收取,其中,公路建设中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由林业部门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可优先用于公路两侧绿化和植被恢复。

(五)公路建设和养护需用土、砂、石等矿产资源,有关部门优先办理采矿许可证,免征矿权使用费。对公路建设工程,免征育林基金和林木更新保证金。取料完工后,有条件的地区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植被;取料坑和弃土,按照环保要求予以整治。

(六)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在我区投资新办的公路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七)对经营性公路应缴纳的其它无法减免的税收,由所在盟市征收后,纳入财政预算,列为当地交通专项建设基金,作为公路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

(八)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经营型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土地可折价入股作为投资,公路建成收费后按投资比例分取收益。

(九)公路改扩建需要拆迁用地沿线和控制区域内的各种地上地下管线及附着物(建筑、电力、电信、管道等设施)时,由公路建设单位及早沟通协调,提前通知各有关产权部门或个人自行拆迁,并无偿向公路建设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建设单位只补贴移改工程材料费和保护工程的直接费,并由公路沿线政府负责监督产权部门或个人限期拆迁。对各种违章建筑和建设项目确定实施后抢建的设施及其它附属物,一律无偿拆迁。

(十)公路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物考古勘探和保护,由文物部门主动通知公路建设单位,并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由自治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十一)各级发展改革、交通、土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铁路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坚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规定上报的公路建设文件和手续齐备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在时限要求内办毕报批手续。

五、其他事项

2002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2〕14号)废止,以此件为准。

2006年10月1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的意见(内政发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4〕30号 【发布日期】2004-03-26 【生效日期】2004-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的意见

(内政发〔2004〕3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构建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争取较长的高速发展期

(一)公路交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交通企业改革。坚持积极稳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改革现行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体制,激活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一个既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又能有效发挥自治区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公路事业发展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公路建设、养护市场体系,促进自治区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区公路交通事业保持较长高速发展期的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特色交通构建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三横九纵十二出口”公路主框架建设为重点,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路网等级和通达能力,加快县际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力度,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第一阶段2004年至2007年,要抓住这一高速发展的关键期,确保每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完成投资150亿元左右。到“十五”期末基本贯通省际通道和110国道高速公路,实现旗旗(县)通油路,乡乡(苏木)通公路。到本届政府任期末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和重要出口路以高速一级公路连通,盟市到旗县以二级公路为主连通,旗县到苏木乡镇基本通油路,苏木乡镇到嘎查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4000公里。道路客运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的班车豪华化、盟市到旗县的班车高档化和村村通班车,货物运输业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交通各项指标总体上跨入全国同行业中上等水平。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0年,确保每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自治区干线公路网及与周边省区快速直达、高效集散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和重要出口路以高速公路连通,乡乡(苏木)通油路。公路总里程达到8?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800公里,一级公路达到5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万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4万公里。大力推进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发展交通物流业。使公路总体达到设施完备、路网优化、干线强固、支线发达的局面,更好地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前期规划工作,加快项目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制定和完善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交通建设工作把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衔接起来,保证计划按规划实施,逐步实现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搞好项目储备,努力做到项目开发、储备和运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除需国家审批的项目外,其它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尽量简化程序。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次审批。对于工程建设方案简单、技术成熟的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审批。对于省道以下(含省道)不涉及国家、自治区投资的二、三级公路项目,可由各盟市自行审批,报自治区有关部门备案。

(四)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是工程生命的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质量第一和一切工作服从服务质量的要求,强化质量意识,加大奖惩处罚力度,把好工程质量关。要继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公路建设分级管理体制,推进多元化发展

(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级管理体制。国道主干线、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国边防公路及国家有规定和特殊要求的其他项目,由自治区交通厅负责建设管理;一般国省干线公路、重要县级公路建设项目由各盟市政府负责建设管理。对列入国家或自治区建设计划的项目,适当给予补贴;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以旗县政府为主负责筹资、建设和管理。

(六)加快公司制改革,培育公路建设法人主体。加快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公路公司制改革步伐,具备条件的要尽快组建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可将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具备收费经营条件的在建项目划转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滚动发展。鼓励公路建设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积极推进通行费征收体制和公司制改革,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实行积极的优惠政策,减少体制和政策性支出。除特殊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车辆外,各单位公务用车均要按规定交纳通行费,提高公路通行费的实收率和盈利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收费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在减人增效上下功夫。加强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路管理机构内部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七)加强管理创新,努力降低公路工程造价。要降低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的费用。加强公路网建设规划和前期工作,积极优化工程设计,努力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要按照《招投标法》规范招投标,严格市场准入,通过公开、公平竞争降低工程造价。加强工程变更管理,减少不合理变更和严格计量支付,努力控制工程造价。进一步落实公路建设优惠政策,严格执

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2〕14号)精神。重视工程竣工结算工作,使工程造价结算确切、合理。

(八)正确树立管理公路与经营公路的理念,努力降低公路运营管理成本。要进一步走向市场,适应市场,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原来由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包办的格局,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起公路交通多元投资体系。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交通行政管理之中,促使交通行业管理更为高效、灵活、富有应变力和创造力,降低公路运营管理成本。在加大“国家投资、地方集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投融资效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筹融资。积极主动争取中央投入,拓宽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继续面向国内外市场,拓宽经营性资金来源渠道。

三、转让公路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

(九)加大国家和自治区以汽车养路费、车购税等投资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二级公路项目经营权的转让。盘活公路存量资产,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公路建设资金的周转,为公路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十)公路经营权转让年限,应坚持以投资预算回收期加上合理年限盈利期(合理年限盈利期一般不得超过投资预测回收期的50%)为基准,允许让利,最多不得超过30年。省道及以上等级公路经营权转让的项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所在地盟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县道及以下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盟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十一)公路经营权的转让,应按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公路行业评估办法进行评估,严格审批程序。采取拍卖、询价竞标、协商和招投标方法择优选择受让方。公路经营权转让收入,首先用于偿还被转让公路建设贷款及国债,余额用于新的公路建设项目。不得将公路经营权转让的收益用于与公路建设无关的其它项目。自治区按投资分得的收入,仍属自治区的权益,由交通厅统筹安排公路建设项目。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十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公路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加快以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规划、政策导向、依法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建设投资环境。

(十三)积极争取国家安排的车购税、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及其它国家财政性资金,用于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县际公路、农村通达工程等项目建设。采取自治区养路费、公路建设项目营业税返还,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苏木乡镇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对国际金融组织、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的力度,充足建设资金。鼓励区内外企业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参照BOT模式参与我区公

路建设经营,实现多渠道融资。组建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择业绩良好的路段组建股份公司,尝试上市筹资或发行中长期公路建设债券。

(十四)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发展”的原则,通过有偿转让、垫资修路、让利引资、以热线带冷线、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等措施,开辟更广阔的投资渠道。大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区内外、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公路建设法人实体,通过收购、合资、合作、BOT等形式投资我区公路建设,努力推动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从2004年起,各盟市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要制定招商引资计划,自

治区将作为一项重要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继续采取“以工代赈”、“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等形式,建设地方公路。

五、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品质和能力

(十五)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要按照大胆实践、稳妥推进的原则,在解决好养路职工社保的前提下,实施“管养分离”“政企分离”,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要加快研究出台《自治区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盟市干线公路养护,实行以路况为中心的合同管理改革。根据各盟市所管养干线公路的里程、养护难易程度、交通量大小、使用年限和路况质量,按路况付酬、优质优价、合理确定养路经费。每年初自治区与各盟市公路管理部门签定好路率达到指标和相应的养路经费。盟市干线养护单位实行“两分离、一推进”改革。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重新核定编制,明确职能,组建公路管理单位和养护工程公司。将养护道班、工

程队、苗圃、材料厂、测设队、沥青站等生产单位先组建为不注册、不挂牌的内部养护工程公司,模拟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暂不实行完全竞争。3年后可将50%的养护作业量在盟市内进行公开招标,5年后由公路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地方道路养护,要按照《村民自治条例》等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义务投工投劳和雇工形式进行养护,建立长效的养护机制。为确保县道养护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将农用车列入小额费征收范围内。小

额费以盟市为主实行自收自支,保证75%以上用于公路养护。汽车养路费继续对县道养护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旗县财政也应给予县道养护一定补贴。

(十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积极稳妥、分步分期推进和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2004年全区继续推行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进一步完善定额养护、计量支付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从2004年开始,选择1至2个条件成熟的盟市干线养护单位和2至3个旗县公路段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全区有条件的旗县公路管理部门都要设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构,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指导。涉及自治区重点项目的由盟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全部用于乡村道路养护。从2005年开始,分3年解决职工养老保险的补缴问题。干线公路养路工从自治区养路费支出预算中列支,县道养路工由盟市旗县(市、区)负责,逐步补缴。

(十七)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成效。按照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对未聘任的管理人员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予以分流、安排退休,鼓励主动离岗或自谋职业,解除聘用关系。富余的管理人员分流到养护工程公司。企业职工工资标准按《公司法》规定办理。养路生产工人属特殊工种,劳动人事部门要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为有利于养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养护工程公司在转制后一定时期内税收政策适当给予优惠。公路养护企业在生产中涉及的临时用地、用料,地方政府在公路沿线无偿划定符合质量标准的采石场、砂石料采集场和一定数量的苗圃基地、副食基地、道班建设厂地国土资源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一定的费用减免。

(十八)积极开展公路建设、养护、收费管理体制下放到旗县的改革试点工作,由旗县负责本辖区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管理。2004年先选择2至3个旗县(市)进行试点工作。

(十九)强化BOT公路的养护管理。BOT公路作为全区公路网的组成部分,要纳入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经营企业必须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每年投入足够的养护资金,加强预防性和周期性养护,保证公路良好的技术状况。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与经营企业签定目标责任状,并参加全区的公路养护质量评定。如养护不到位,路况质量差,长期满足不了行车需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提前终止公路经营权。

六、深化国有公路交通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向民有民营发展

(二十)国有公路交通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现有股份中的国有股份要逐步退出,增加个人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完成企业民营转制。

(二十一)企业整体转制有困难的,可将转制条件成熟的下属分公司先组建为民营公司,在原公司整建制的基础上,以现金或资产支付手段,职工自愿置换身份,然后通过职工出资方式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即由职工持有的股份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与原单位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中转制条件不成熟的下属分公司,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整合,逐步创造条件再进行转制。

七、采取积极政策刺激消费,努力提高汽车保有量

(二十二)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购车消费。各类金融机构对购车信贷应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如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条件等,使潜在购车者通过贷款实现购车愿望。进一步简化购车、用车的各种手续,降低费用。搞好各类建筑停车泊位的规划,以消除购车者的后顾之忧。在治理公路超限车辆的同时,要研究改进在公路行驶车辆的车型。

2004年3月26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2006年)内政发2006 83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2006年)

内政发〔2006〕83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加快自治区公路交通发展,对于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公路建设与发展,构建自治区快速通道保障系统和公路网络支撑系统,促进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巩固祖国边防,实现兴区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培养多元化投资主体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一五”期间,我区公路建设仍需保持较平稳增长的投资水平,以缓解我区公路基础建设瓶颈的矛盾,适当保持政府投资的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鼓励社会多元投资的政策。根据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国省干线公路和旗县、乡镇公路建设中的投资管理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统一规划、政策导向、依法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建设投资环境。大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区内外,以及企业、民间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公路建设法人实体,通过收购、合资、合作、BOT等形式到我区投资公路建设,努力推动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加快公司制改革,培育公路建设法人主体。对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组建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可将一部分经营 1 性国有资产和具备收费经营条件的在建项目划转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滚动发展,逐步将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建设成为以管理、投资为主的集团公司。

(三)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功能。对适合市场化建设的公路项目,应积极推向市场,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法人对公路建设经营的全过程负责,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要在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方面依法进行招标,择优劣汰。为保证公路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自治区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项目筹划、筹资、设计、施工、质量保证、招标投标等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办法,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工程咨询、设计、审计、工程监理等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公路建设提供全面、公正、科学、可靠的市场化服务。

(四)实行管养分开,提高公路养护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路管养体制,在交通流量较大、养护任务较重的路段进行公路管养分开试点工作。对试点路段的现有养护单位进行公司化改革,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养护主体,将养护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提高养护企业管理水平,培养竞争意识。注意总结管养分开的经验,逐步在全区推广。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广泛开辟资金筹集渠道

(一)积极争取国家公路建设资金。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创造条 2 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用于我区国省道主干线、旗县乡镇公路和联网路、扶贫开发公路的建设。要优化资金使用方式,管好用好有限的政府投资,通过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利益驱动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投资导向和放大功能,启动和集聚社会投资。

(二)充分利用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各有关部门要依据信贷规则,加强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具有竞争力和还贷能力的公路建设项目,使金融部门及早介入,自主选择。改进和完善公路建设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发展探索和开拓多种信贷担保形式,允许项目法人以收费经营权抵押担保,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新型银企关系,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回收,实现公路建设的银企双赢。

(三)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公路建设。抓住国家利用外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农村牧区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优先安排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公路项目建设。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外各类公路建设资金,直接投资我区公路交通建设项目。

(四)多渠道吸纳社会公路建设资金。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发展”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国内外各类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收购、BOT方式等多种形式,探索试行补贴BOT的模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通过有偿转让、让利引资、以热线带冷线、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等措施,开辟更广阔的投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公路建设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

三、加强管理,提高公路交通建设质量和效益

(一)“十一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行业管理与投资分离、公路省级管理与地市管理职责分开,强化公路市场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建设市场的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暗箱操作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内外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各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通过公平竞争方式进入我区公路建设市场。

(二)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管理。要保证前期工作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充足的经费,努力做到项目开发、储备和运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除需国家审批的项目外,其它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尽量予以简化,对条件具备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次审批。对于工程建设方案简单、技术成熟的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为一阶段审批。对于不涉及国家、自治区投资的公路项目,完成有关前置审批后,可由各盟市自行审批,报自治区有关部门备案。

(三)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发生问题要追究主要当事人和项目法人的责任。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稽查部门要依法严格监督,发现问题严肃查处,限期整改,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强规费征缴和使用管理。现有公路规费的征收和使用要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堵塞漏洞、强化征管,把应收规费足额征缴入户。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行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试行和推进管养分开等制度创新,提高规费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大对交通建设科技经费的投入,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建设环境

(一)公路建设占用土地,由所在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人民政府负责征收。用地单位根据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规定的建设进度,申请用地,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二)公路建设征用土地不计征土地管理费、拆迁管理费、土地租用费。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恢复治理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治理并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经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后,不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对可复垦的土地,建设单位实行先复垦后缴费;复垦不合要求的,按有关规定收取复垦费。

(三)公路建设占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认真履行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程序,申请听证的要按规定组织听证。要以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依法确定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及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各项费用必须足额和及时支付。占用耕地,必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开垦费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足额缴纳。公路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且经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同意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四)公路建设需征占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及草牧场,要依法定程序向有关 5 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其占用林地和草场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管理费,自治区权限范围内能减免的予以减免,无法减免的部分,按有关法规的下限收取,其中,公路建设中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由林业部门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可优先用于公路两侧绿化和植被恢复。

(五)公路建设和养护需用土、砂、石等矿产资源,有关部门优先办理采矿许可证,免征矿权使用费。对公路建设工程,免征育林基金和林木更新保证金。取料完工后,有条件的地区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植被;取料坑和弃土,按照环保要求予以整治。

(六)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在我区投资新办的公路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七)对经营性公路应缴纳的其它无法减免的税收,由所在盟市征收后,纳入财政预算,列为当地交通专项建设基金,作为公路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

(八)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经营型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土地可折价入股作为投资,公路建成收费后按投资比例分取收益。

(九)公路改扩建需要拆迁用地沿线和控制区域内的各种地上地下管线及附着物(建筑、电力、电信、管道等设施)时,由公路建设单位及早沟通协调,提前通知各有关产权部门或个人自行拆迁,并无偿向公路建设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建设单位只补贴移改工程材料费和保护工程的直接费,并由公路沿线政府负责监督产权部门或个人限期拆迁。对各种违章建筑和建设项目确定实施后抢建的设施及其它附属物,一律无偿拆迁。

(十)公路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物考古勘探和保护,由文物部门主动通知公路建设单位,并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由自治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十一)各级发展改革、交通、土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铁路等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坚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规定上报的公路建设文件和手续齐备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在时限要求内办毕报批手续。

五、其他事项

2002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2〕14号)废止,以此件为准。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政发 〔2007〕7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省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省水资源十分紧缺。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70%分布在陕南,70%集中在汛期。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为极端缺水地区。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受生态环境制约,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陕南地区水资源较为富集,但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二)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目前,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远高于东部发达省份和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全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省用水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等因素制约,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目前,全省年供水缺口达21亿立方米,有3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不同程度缺水,还有1005万群众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据测算,到2010年全省缺水量将达到39亿立方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矛盾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基本省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创新节水机制,完善农业、工业、城市节水体系,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五)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流域、区域和生活、生产、生态用

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制度创新,深化水价改革,健全和完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用水管理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因地制宜地采取节水措施;坚持科技创新,加快节水技术改造,积极研发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坚持节水减污并举,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

(六)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回用率达到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0%。到2020年,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三、深化水价改革,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办法》明确的水资源费征费范围和征费标准,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服务用户、足额征收、规范使用、督查到位的征收使用管理机制。根据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适度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逐步扩大不同区域、不同水源、不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差距,促进节约用水。对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应不低于公共供水的价格水平。

(八)深化水价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和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建立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城市供水2008年6月30日前要全面实现水价“三步走”改革目标。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单位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设区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8元,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6元,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农业用水全面推行按量配水、按量收费的农田灌溉终端水价制度,积极开展实行丰枯季节水价试点。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科学确定再生水水价。

(九)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在加快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用水计量与统计、节水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水使用权分配、水使用权管理和水使用权转让试点,推进水市场的形成,促进水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有偿流转,促进节约用水。抓好石头河水库“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十)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确定水资源可利用上限、开发次序和供给次序,保障城乡居民、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治污力度,逐步

改善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和建设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加强水资源论证和节水方案、节水措施审核,推行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凡未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立项或核准备案。禁止在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禁止在供水管网覆盖区新增地下取水工程,有计划地关闭现有水源井,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十一)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省水利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节约用水规划等,研究制订我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把国家分配我省的用水总量逐级分解落实到流域内各市、县、区,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政首长负责制。修订完善行业、产品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根据定额指标,合理确定行业、部门和单位用水计划,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定额指标之内。供水单位和自备水源单位要切实落实节水措施,并按照规定程序报送供、用水计划申请和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高耗水重点企业用水情况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对超额用水的用户,除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外,要给予批评、警告、吊销取水许可证等行政处理。

五、加强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十二)加强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抓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全面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高效输水技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改进田间灌水方式,积极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积极发展“南塘、北窖、关中井”等雨水积蓄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搞好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联村、联乡集中供水,逐步配套完善家用水表和节水器具。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

(十三)强化工业节水。以电力、纺织、造纸、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和日取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企业为重点,加快利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节水改造,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鼓励污水回用及循环用水。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严格限制在缺水地区布设高耗水项目。关中、陕北新建电力、化工等项目,要推广使用风冷技术。加强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执行和推广节水技术标准,减少水的消耗。加大对造纸、果汁、冶金、化工、纺织、印染、皂素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实施减排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减少江河污染。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及节水统计工作,全面加强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管理。

(十四)推进城市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步伐,大中城市两年内全面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确保管网漏损率大幅度降低。统筹规划建设各类管网设施,城市新建区管网做到雨污分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渭河流域、汉丹江流域和黄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同步抓好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河流市界水质监测断面,严格排污控制,确保水功能区达标。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对用水量较大的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科研院所、宾馆、饭

店、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实行严格的用水计划管理。加强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普及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节水技术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鼓励引导居民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实现节约用水。

(十五)加快节水科技进步。贯彻落实《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和《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等规定,以工业节水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循环利用工艺等为重点,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攻关,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制订节水型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约用水。

六、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六)落实各级政府责任。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负责、水利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项节水措施落实到位。省政府将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七)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西安、榆林两市已进入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行列,要按照试点方案做好各项工作,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宝鸡、咸阳两市和杨凌示范区,耀州区、临渭区、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县(区)要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制订标准,组织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家庭、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城市建设活动。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建设节水型机关,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十八)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节水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支持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节水示范工程以及农业节水计量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加大水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抓紧制定供水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防止成本和价格不合理上涨。水价调整后增加的收入,除弥补合理的成本开支外,要用于改善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改进供水服务,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二十)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在水价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水价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实行必要的水费减免措施,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

(二十一)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介绍我省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节水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节约用水的先进典型,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进行曝光,营造“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7〕43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