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区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实施意见(石政发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石政发〔2010〕22号 【发布日期】2010-04-15 【生效日期】2010-04-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区建设标准化菜市场的实施意见
(石政发〔2010〕22号)
市内五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方便市民生活,改善市容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实现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结合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工作安排,现就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城区主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实施,着力建设一批“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标准化菜市场,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市内五区、高新区建设60个标准化菜市场。其中,长安区12个;桥东区10个;裕华区11个;新华区11个;桥西区14个;高新区2个。
(二)具体要求
1?4月13日前,完成标准化菜市场规划定点、建筑设计、审批备案和招投标等各项开工前准备工作。
2?4月14日,60个标准化菜市场开工建设。
3?9月底前,60个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竣工。
4?年底前,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对标准化菜市场进行验收。
三、建设标准
(一)选址布局。标准化菜市场选址要符合我市城市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按照服务范围2平方公里为单元、控制半径800-1000米进行选址设置,做到布局合理、全面覆盖,切实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二)设计要求。标准化菜市场作为公益性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要按照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选择单体建筑或非单体建筑中相对独立的场地进行建设,室内建筑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
(三)经营范围。标准化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水果、乳制品、定点屠宰肉禽及其制品。如需增加经营品种的,经批准后,由工商部门发放经营许可证。
(四)安全设施。标准化菜市场要按照管理规范分行划市,统一设置消防、检验、通风、排水、废弃物处理、公厕等配套设施,做到“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交易公平、环境整洁、标识统一”。
四、扶持政策
(一)列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验收合格的标准化菜市场,兑现每个市场国家扶持资金100万元,市、区扶持资金各50万元。
(二)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项目,在报建和建设期间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旧城改造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渣土费、墙改基金等所有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化菜市场建成开业后,3年内免交所有由行政事业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性收费。
(三)标准化菜市场营业期间,相关税费由市场管理机构统一收取后,再按照收费项目分别向有关收费部门缴纳,禁止任何部门、单位进场收费。
(四)在标准化菜市场服务范围内,不再批准设立新的菜市场和经营同类商品的门店,已有的商业门店也不在原经营范围内增加农副产品经营内容。
(五)新建标准化菜市场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由市内五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报市政府批准后,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五、市场管理
(一)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作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管理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日常监管。标准化菜市场建成后不得擅自变更经营用途,确需变更经营范围的须经市政府批准;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的,必须按照城市规划重新建设。
(二)标准化菜市场摊位费等经营性收费,由市物价局制定统一的指导价格,市场管理机构统一收取,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批准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
(三)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和城管部门在标准化菜市场建成营业后,要取缔市区范围内的露天占道市场;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强化街道巡查管理,坚决防止露天占道市场反弹。凡发现新的露天占道市场要追究所在辖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并限期恢复场地原貌。
(四)建立标准化菜市场配套建设长效机制,市区新建改造的居住区要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套规划、建设以销售农副产品为主的菜市场,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的,要依法依规限期纠正,恢复配套商业设施的使用性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程,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市委、市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为此,市政府将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市内五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制度,确保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取缔露天占道市场目标责任的落实。
(二)加快工作进度。各有关部门对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要提前介入,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进行集中办公,将涉及的所有规划、建设、环保、工商、消防等需审批事项限时办理完毕。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注重了解居民和市场经营者的合理诉求,妥善解决好露天市场占道商户的就业、异地经营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有关单位和经营户的积极性,引导经营户迁入标准化菜市场经营。
(四)加强资金监管。对政策性扶持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挪用菜市场建设改造扶持资金。资金使用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商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检查。如出现采取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资金或截留、挤占资金的,将按照国家《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确保60个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
1?市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市区60个标准化菜市场名单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5〕44号)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5〕44号 【发布日期】2005-08-12 【生效日期】2005-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意见
(石政发〔2005〕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供销社系统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各级供销社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供销社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供销社系统改革和企业改制,提升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供销社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近阶段目标任务是:供销社系统要坚持合作制,社属企业发展股份制,基层社实施整合重组,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对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使社属企业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股权设置合理的公司制企业;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基本理顺社企关系,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系统管理、行业管理和出资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系统联合和开放办社的格局,壮大供销社在全市流通领域特别是农村领域的地位和实力。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市县两级供销社体制改革
市县两级供销社是供销社改革任务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供销社改革的关键环节。要精心谋划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坚持合作制的基础上,推进供销社系统的改革改造工作。
1、加强供销社建设。要保持县级供销社机构的稳定,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使其集中精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供销社要加强社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力度,建立资产管理运营机构,规范出资人制度,履行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2、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联合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按民主办会原则,兴办各类协会,延伸为农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产品协会在连接农户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
3、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根据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兴办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致富中实现自我发展。
4、推进开放办社。县级联社要打破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划的局限,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放办社。只要是承认社章、自觉接受管理、履行义务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各类经济实体,都可以成为供销社的成员单位,以实现合作经济多元化。
(二)加快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形式,以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和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社属企业改制步伐,推动社有资本向为农服务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实现社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企业改制主要采取整体转制、分立重组、破产重组等方式。
1、盐业和烟花爆竹经营企业,是国家授权供销社经营的政策性专营企业,改制时必须确保供销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的控股地位,确保供销社在盐业流通领域的依法行政主体地位,确保供销社在烟花爆竹流通行业的管理职能。已改制为供销社退出或不控股的企业,必须予以纠正。
2、从事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主营商品业务的企业,要根据资产和经营的具体情况确定改制形式和体制。但农资企业改制,供销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应控股;资不抵债农资企业需要破产的,县社应重新组建新的农资经营机构,确保供销社在农资市场的主渠道作用,以平抑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农民利益。
3、与“三农”有关联的企业,要通过改制积极推进联合合作,广泛吸收种植养殖大户、加工和贩销大户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入股,按照公司+专业社+农户的模式,组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经营龙头企业。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吸纳职工或社员较多的龙头企业改制,县社(或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应主动参与。
4、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社有资产逐步退出。
5、供销社组建新企业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对改制不规范的企业,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不到位的,要抓紧按照有关政策规范调整。
(三)抓好基层供销社改革
基层社是体现供销合作社性质和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组织基础和综合载体,要在坚持合作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整合重组,不得一卖了之、一撤了之。要积极探索实行“一社两制”模式,即为农服务的组织以合作制为主,生产经营的企业以股份制为主,切实发挥基层社终端服务职能。
1、按照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兼顾和有利于发展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采取组建中心社、撤社留店、破产重组等方式整合重组基层社。重新组建的基层社、专业社,可以实行“一体两社”,即基层社和专业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基层社和所属专业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合作制,进一步扩大与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引领农民创办各类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供销社在农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整合重组基层社下属企业。对从事农资、食盐、烟花爆竹业务的经济实体进行重组和改造,巩固供销社在农村的阵地。对农副产品分购联销和工业品联购分销机构进行重组改造,强化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基本功能。要把发展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作为支撑基层社作用的重中之重,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一站三网功能。要用新体制开展与市、县公司及其它连锁集团的联合和合作,用现代经营方式重组和改造营销网络,用特许加盟发展连锁超市,用招商引资方式改造基层社现有网点。要通过建立或依托各类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努力开拓新效益增长点。基层社所属非独立核算企业,要通过重组改造逐步组建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三、改革应把握的相关政策
(一)关于社属企业的改革政策。供销社企业改制时,应享受当地企业改制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关于社有资产所有权问题。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和社章规定,各级供销社本级及直属企业的全部资产、改制企业的社有股权和资产收益等形成的社有资产由本级供销社理事会代表和管理。基层供销社改造、撤销、解散或破产后所余资产,移交上一级供销社管理。县以上供销社应成立资产管理运营机构,管理本级社所属资产,并依法享有资产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三)关于特许商品经营权问题。国家授予供销社的特许商品经营权,由供销社根据控参股情况,确定是否授权给改制企业使用,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专营业务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按供销社认定结果予以登记注册。
(四)关于职工分流安置。供销社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应通过自谋职业、正常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符合条件的享受失业保险;要妥善分流安置职工,保障其合法权益。
(五)关于资产处置。供销社企业改制要认真进行资产的产权界定、债权债务清理,并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审计、评估结果及企业改制成本测算、社有资产处置、剥离、损失认定、职工安置方案等,由县以上供销社确认;社属企业产(股)权转让置换收入首先用于职工安置。严禁无偿划转、平调供销社社有资产,现已平调、划拨的,要无条件归还给供销社。
二○○五年八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石政发〔
【发布单位】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5〕24号 【发布日期】2005-07-01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
(石政发〔2005〕2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已经2005年6月22日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七月一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2004-2008)规划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根据《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向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运行转变,为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二)目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基本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基本形成,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度建设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所必需的各项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基本健全;行政行为监督力度明显加强,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逐步完善,监督效能明显提高;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法律、法规、规章总体上得到全面、正确实施;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程序进一步法定化、规范化;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基本建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提高政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今后十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要求: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注重管理实效,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忠实履行法定职责。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工作任务及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职能,解决好职能定位问题。转变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利益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初步建设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预警、指挥、信息、救援系统的建设,完善有关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2005年市一级完成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的制定工作。2006年,我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完成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制度建设。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3、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依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建立政府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解决机制,减少行政机关的职能交叉和重叠。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规范市、县(市)、区和乡镇行政机关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确保在三年内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约2?5万。市政府各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具体事务管理转移到研究制定规划和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上来,下放管理权限,解决行政管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2006年完成我市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
4、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强化政府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责任,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积极推进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实现预算编制科学化;完善预算决策机制,主动接受权力机关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和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逐步解决不同行政机关相同职级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行政经费统一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5、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积极探索利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探索行政审批取消后的监管方式。实施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等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决定。
6、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和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相关配套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行政许可制度。2006年,市政府完成实施行政许可听证规定的制定工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完成与实施行政许可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对不需要行政许可管理的事项,通过制定标准、告知承诺、登记备案等方式,强化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优化。总结行政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等便民、高效的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改进和规范各地各部门的行政服务大厅。
7、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新闻发言人、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档案、图书馆、社区服务、电信服务等信息公开和获取渠道,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规范信息公开的标准和程序,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改进和完善各级政府信息管理和检索系统,保障公众知情权,落实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2006年完成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制定工作。
8、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作的建设和运用,逐步开展网上审批,逐步扩大网上办公范围,尽快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网上办公等网络平台,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办事的重要手段,促进政府管理的公开、便民、精确、高效。
9、引导和规范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逐步将政府部门承担的行业标准制定、资质认定审查、行业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职能移交行业组织,发挥其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作用。2007年市政府完成关于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
10、完善政府内部决策机制。依法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分级自主决策的行政决策体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11、完善行政决策程序。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一律公开,公众有权查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行性论证;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其中公民、法人或者社会组织对决策事项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应当依法组织进行听证。
12、建立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和合法性审查制度。有关决策方案在提交政府决策前,应当由部门法制机构进行法律论证和合法性审查。
13、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政府决策监督办法,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程序和方式。
14、加强行政决策的监督与责任追究。行政决策一经作出,要确保落实,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依法加强对行政决策过程的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有关行政决策的评议、质询或者政协对行政决策的建议,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决策进行修改,并及时报告或者反馈。试行决策失误社会公示和社会调查制度,决策失误的利益受损人可对决策失误进行社会调查并索赔,相关责任人或者单位应予以配合。落实决策责任制,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使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决策人员的责任,个人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的统一。
(三)进一步加强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5、政府立法工作要坚持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体现、推动和保障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6、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把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发展环境、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项目作为立法重点。建立地方行政立法专家库,建立立法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2006年建立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或者委托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制度。
17、建立立法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制度。除法律、法规的实施性规定外,在制定其他地方性法规草案或者政府规章时,应当就所规范的制度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关分析结论应当作为该草案说明的组成部分;所规范的制度实施后,负责实施该制度的主管部门应当在实施后按向市政府报告该制度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
18、建立健全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工作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立法计划征询社会意见的制度。研究制定立法听证的有关规定。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行政法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后,应当在政府公报、普遍发行的报刊和政府网站上公布。行政规章还可通过电视新闻的形式发布。政府公报应当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
19、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实施机关应当按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应当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法制机构,对需要修改、废止的,及时安排。建立健全政府规章的解释制度,积极开展规章外文译本的编纂工作。
20、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废止工作制度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政府立法坚持“立、改、废”并重。对与上位法抵触和与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及时通过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和废止;对需要修改或废止的地方性法规,要适时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修改或废止建议。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修改、废止工作。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结果要统一对外公布。2005年开展第一次全面清理,以后每两年对地方性法规、规章清理一次。
21、改进立法技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探索创制性立法、实施性立法的技术,处理好与上位法的衔接与创新的关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具体、明确,增强可操作性,防止引起歧义,为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2006年完成我市城市管理方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并积极推进其他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积极进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探索。适当调整各级执法主体的执法权力,合理分配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次,下移执法重心。严格控制执法机构膨胀,同一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主管,从源头上解决职责交叉、多层执法、多头处罚、分头许可、执法扰民的问题。
23、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完善执法行为的程序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陈述、申辩、听证、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申请国家赔偿等权利;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细化标准和说明理由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检查准入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建立重大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探索制定行政决定听证制度。
24、严格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依法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完善行政执法证件审验制度。探索建立有层次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证件管理和培训考核制度。
25、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
26、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推行以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为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科学建立行政执法责任目标体系;要把依法行政的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政绩的主要内容。2005年进一步修订完善《石家庄市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为行政规章;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008年将《石家庄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制定为行政规章。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建立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
(五)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27、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开展依法调处民事纠纷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支持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关机关应当在经费、业务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要积极探索在各类事业单位、各类协会、城市社区、工业园区等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28、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亲民化建设。充分发挥信访的沟通、咨询、指导、劝戒、协调、服务、投诉和解决一般争议等职能。建立信访反馈与研究政策联动机制。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探索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措施。
(六)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29、各级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报送备案规章;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听取其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出庭应诉、答辩,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行政机关应诉队伍建设,提高应诉人员素质。
30、严格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有关组织和公民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上级机关应当依法研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
31、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2005年进一步完善《石家庄市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规定(试行)》,2006年制定为行政规章;加强对典型行政复议案件的研讨和交流;强化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每组织开办一次有针对性的行政复议工作培训;加强行政复议机构的队伍建设,实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复议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2007年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从事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
32、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赔偿法》实施行政赔偿,行政赔偿费用依法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严格依法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进行追偿。探索建立行政赔偿程序中的听证、协商、和解制度。研究行政补偿范围、标准、对象和程序,完善行政补偿制度。
33、创新层级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完善落实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经常性监督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巡查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健全和完善重大行政处罚备案、重大行政许可备案、行政执法督查、行政执法统计等制度,强化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34、加强专门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加大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和专项检查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审计制度,完善离任审计制度;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建立行政执法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处理。
(七)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35、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2005年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有计划邀请法律专家进行讲座。逐步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各行政机关每年举办2次以上法律知识培训讲座。政府法制机构会同人事等部门定期举办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班,县(处)级干部每2年至少接受一次专门培训,科级干部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接受40学时的法律知识培训,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依法行政知识专门培训。人事部门应把依法行政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机关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36、要完善政府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由政府法制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人事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定期进行依法行政能力考试,并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37、加强依法行政宣传。采取开辟专栏、学习辅导、专家访谈、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依法行政知识,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权,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是贯彻执行本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督促和指导全市落实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五年有规划、有安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完善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落实《规划》的具体方法和配套措施,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将《规划》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检查,推进《规划》和计划的落实。对依法行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中形成的经验要及时总结,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三)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2005年制定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在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书面报告上一推进依法行政情况。下级政府每年1月10日前向上一级政府书面报告上一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要在每年年底前向本级政府书面报告本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按规定及时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报告。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加快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步伐,提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使法制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其责任、任务相适应,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政府法律事务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切实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已有专门法制机构的到2006年应保证配备专职人员;没有法制机构的要建立健全法制机构,保证配备专职人员。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配备要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把法制工作经费和依法行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
琼质技监标函„2010‟12号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征求《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我省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准备工作,我局代拟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征求意见稿,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征求意见。请于6月25日前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信函、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报送我局,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联系人:陈诗帆;电话:65310955;传真:65310955;电子邮箱:chenshifan@126.com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一日
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落实中共海南省委五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技术支撑作用,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现就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产品、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手段。标准化工作是各领域应对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技术依据,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标准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产品和工程质量,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增强我省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海南。因此,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必须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标准化战略,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促进标准的研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标准的实施、强化对标准实施的监督为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协调统一、面向国际的推进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提高城市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技术保障作用,促进海南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国际接轨。加快标准体系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有效应对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政府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调动部门、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和中介组织积极主动参与标准化工作,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应用标准化手段。
3.市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密切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根据市场要求确定标准化发展的重点方向,着力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不断增强标准的适用性。4.企业为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省标准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显著提高;建立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服务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实施和应用标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标准与法规、规章更加协调配套,支撑法规、规章有效实施的作用明显,标准化工作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2.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服务产业、新兴工业等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取旅游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海南,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在海南的数量达到10个;2010-2015年,每年培育一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每个市、县不少于2个,在一些传统和新兴的服务行业全面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2015年,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到2015年,全省各市、县建起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80个,热带水果、无公害瓜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培育海南名牌农产品80个以上。2010-2015年,每年制定服务业、农业、环保、新能源、安全、卫生、资源节约(节水、节地、节能)和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的地方标准50个左右。到2020年,地方标准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建立起科学合理、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整合全省科研院所、技术机构、中介组织和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化技术力量,组建或承担服务业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及工作组(WG),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的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扶持一批标准化专业团体做大做强,培养一支标准化人才队伍,引进国际标准化人才,鼓励和推荐我省标准化人才在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担任职务。建立国内先进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和深化“海南质量网”的服务功能,建立起涵盖国际标准化资源、地方标准化资源、WTO/TBT/SPS资源、标准文献服务资源等的服务系统,为全社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鼓励建立标准化服务机构,面向全社会为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实施工作提供服务。
(二)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将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采标工作重点。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在新建项目、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时,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以出口产品为主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三)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全省服务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全省各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推进的良好工作环境;健全国际旅游岛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房车、游艇、潜水旅游、高尔夫等海南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的研制,形成覆盖旅游业六大要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服务标准的实施推广,在抓好三亚市开展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每个市、县培育2-3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如围绕推动品牌琼菜建设开展琼菜标准化试点,设立一批服务外包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旅游、公共服务、中介服务、餐饮、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重点服务行业大力推行国际先进的标准化管理和国际质量认证;加快完善全省公共信息标识和导向标志的设置和管理,推行规范的多语种公共信息标识,提升海南旅游形象;将服务标准化知识纳入海南省旅游职业学院、各类旅游培训学校的教学内容,将公共信息标志等标准化基础知识纳入学龄前儿童教育以及中小学生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全社会对服务标准化的认知度。
(四)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海南成为全国菜篮子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比较完善的涉及种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突出抓好重要农产品(瓜菜、水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艺技术规范、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标准制修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每个市、县建立2—4个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引路,带动广大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和终端产品质量认证,实现与国际认证标准的接轨,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和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创建品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争取农产品出口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升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积极推进新型工业标准化工作围绕应用软件、生物制药、海洋技术等新型产业,抓好该领域的标准制定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引导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推动我省该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走技术专业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标准运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专利申报、标准制订、品牌创建方面推出一批成果,带动我省新型工业核心技术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六)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积极引导各主管部门,推动地方法规、政府规章与标准的衔接和有机结合,有效利用法规、规章引用标准的形式解决微观性、定量性、技术性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对法规、规章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法规、规章和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协调性。积极探索在教育、卫生、人口、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标准化手段提高相关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七)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严格贯彻实施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引导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研究制定和推广农村沼气、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蔗渣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抓好高消耗行业能耗、水耗定额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设,并使其成为加强资源监管、保护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评估重大工程立项、指导重大项目引进、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的重要技术依据;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沼气利用、建筑节能、污水处理为重点领域,推行生态工业园或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坚持把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全力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质监部门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发展改革、工信、科技等部门要落实标准化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农业、农垦、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要大力推动我省农业标准的实施,公安、交通、文化、教育、旅游、商务、水务、国土环境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海关、检验检疫、安监、食药、供销等部门,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设立专职机构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财政、社会、企业共同建设标准化的投入机制,形成标准化战略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实施标准化战略及对企业实施标准化项目的资助与奖励。有关标准化项目的资助、奖励额度以及建立标准化战略激励机制,拟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⒈对国际标准研制中的主要起草单位,给予8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参与标准起草的,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对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研制中的主要起草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⒉对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科研项目的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25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⒊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单位,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对承担国家、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⒋对承担国家、省、市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的单位,根据项目的实施年限,按给予8万元、6万元、5万元资助。
⒌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项目,分别给予最高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⒍对获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的产品,每项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一单位每年的奖励额度不超过5万元。
⒎建立科技部门与标准化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要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级科技进步奖励范围,将各级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
(三)加大宣传和人才培养力度。要切实抓好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刊、专栏、专题,普及标准化知识。支持以质监、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标准化课程,设立标准化专业。通过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吸收和培养一大批标准化人才,从中选出并建立海南省标准化专家人才库。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建立引进、选拔国际标准化人才机制,培养一批国际标准化专家。
(四)加强责任落实。省政府对实施标准化战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标准化战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意见‣的要求,提出本地、本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方案。本战略实施中期,要组织专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要求,对战略指标和实施对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战略实施后期,要组织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界专家参加的评估小组,对战略量化指标的实现和各项战略措施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强化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的考核。
第五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的实施意见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的实施意见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的实施意见
(石政发〔2009〕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大土地储备工作力度,实现政府以经营城市理念建设城市的总体目标,现就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工作提
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盘活土地存量资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吸引增量,扩大总量,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达到环境提质、交通提速、居住提档、品位提升、管理提效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应收尽收的原则,实行统一计划、分级实施、统一收储、统一出让。坚持超前谋划、创新模式、优化程序、完善措施,加大收储力度,对土地储备涉及的企事业单位搬迁全部实行货币补偿方式,对居民搬迁鼓励实行货币补偿方式。
坚持土地储备与城市建设、市区企业搬迁、旧城改造相结合,以企事业单位搬迁、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连片收储及大片区土地规划储备为重点,确保储备任务的完成。
三、健全机构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国有土地储备计划编制、方案审核、项目实施监督等工作。市土地储备机构隶属于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国有土地储备的具体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力量,成立土地收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相关处室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协调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土地征收、土地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实施。
10月30日前市内各区(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人民政府和四组团县(市)要成立区、县(市)土地储备
委员会,并且在辖区国土分局成立区、县(市)级土地储备中心,充实土地储备力量。
四、组织实施
(一)制定全市统一的储备计划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辖区人民政府、市发改、财政、规划等部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储备红线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编制下土地储备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已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书面通知规划、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在储备计划实施的时间内不得办理相关新建、改建、扩建、改变土地和房屋用途等审批和登记手续。
(二)市、区两级实施
1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全市的土地储备,各区土地储备中心受市土地储备中心业务指导管理,按职能分工具体负责土地的收购、拆迁和土地征收的前期工作。市财政部门按照工作任务核拨人员和工作业务经费,区级财政部门负责区储备中心的财务监督。以区人民政府为主实施危险住房改造、旧城改造、征地等土地储备工作的,出让土地收入扣除土地成本和国家规定用途资金后,按《石家庄市市区国有土地储备办法》规定的比例拨付区人民政府。
2市国土资源局指导市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土地储备计划制定土地储备实施方案。市、区两级土地储备机构按照方案具体落实。
重点污染企业及列入市政府搬迁计划的企事业单位的土地储备工作由市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实施。
辖区范围内的旧城改造一级开发、城中村改造和区属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收储以及土地征收的拆迁安置补偿工作,由各区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三)储备土地的规划和供应
市、区土地储备机构收储的土地,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统一供地。
五、有关政策
(一)企事业单位搬迁收储政策
对列入重点污染企业搬迁计划的,继续执行《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意见(试行)》规定。为加快二环内企事业单位搬迁和土地收储速度,本着既要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害,又能实现搬迁企业搬得快、搬
得好、搬得活的目标,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土地收储实施以下政策。
1二环以内所有的企事业单位收回(购)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补偿金由土地补偿金与地上附着物评估价值构成,实行一揽子补偿,不再对被收储企业实行出让收益返还。土地补偿标准依据市政府公布的市区土地基准地价,按照所在区域居住用地基准地价(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基准地价的60%)予以补偿,若被收储企业原土地用途的基准地价高于居住用地基准地价的,按原用途基准地价给予补偿。收回(购)面积按企业实际土地使用权面积计算;地上附着物的补偿金额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评估后经财政评审确定价格予以补偿。
2采取土地收益分成方式收回(购)土地的,收回(购)原土地使用权人土地使用权时,暂不支付土地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市场机制供地后,政府与原土地使用权人对出让土地
总价款按照4∶6实行比例分成。
(二)城中村改造收储政策
对城中村范围内改造后形成的净地进行收储,以财政评审认定的拆迁安置补偿费用进行
补偿。储备土地公开出让后,出让土地收益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和国家规定用途资金后,出让
净收益的90%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剩余的10%用于辖区政府
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旧城改造收储政策
1在我市未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前,已拆平的旧城改造项目,项目前期被拆迁房屋货币
补偿费用和回迁房建设成本由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拆迁前期费用由市拆迁办审核。以上三项
费用最终由财政评审中心审定后确定。回迁安置面积由市拆迁办认定;土地使用权由市国土
管理部门代政府实施公告收回。
土地公开出让时,回迁安置房作为公开出让条件,由土地竞得人按拆迁人与原产权人签
订的协议要求建设回迁安置房。
2旧城改造收储实行土地一级开发的,由辖区政府按照土地储备计划,商市发改、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管理部门确定改造项目及范围,按土地一级开发程序报批获准后,由辖区土地储备中心按照尊重民意、两轮征询、稳步推进的原则,依照规划部门出具的拆迁
红线及批准的总平面图具体实施。具体征询程序和方式由市拆迁办制定。
第一轮征询由辖区土地储备中心根据规划拆迁红线向已确定进行一级开发区域范围的被迁居民征询意见。同意改造的居民户数超过总户数90%的,由市政府作出房屋及不动产征收决定。市拆迁办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
第二轮征询由辖区土地储备中心根据规划部门批准的项目总平面图制定安置补偿方案,报市拆迁办审核通过后,由辖区土地储备中心与被拆迁居民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90天内签订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总户数80%的,协议生效,进入拆迁实施阶段。如果未达到80%,则该项目停止实施。
涉及土地储备的被拆迁居民选择产权调换安置方式的,由拆迁人提供不同区位的房源异地安置,采用“两先一后”(即:被拆迁居民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挑选安置房源的区位,选择具体的户型、面积、层次和楼号;然后再与拆迁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方式供被拆迁居民选择。
(四)大片区土地储备政策
大片区土地征收由市政府主导,由辖区政府及四组团县(市)按照城市规划和土地储备计划具体组织落实。国土、规划、发改、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作。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负责协调各融资平台筹措落实土地征收和安置补偿资金。
1按照“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先征后转”的模式,以并村节地、整理增地、流转活地的目标。以“村改居”为契机,按照集体土地征收程序,对拟征范围内的土地制定征收办法。以辖区政府为主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工作。通过征收使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只进行土地所有权转变,不改变原有用途。待农用地转用指标逐步落实后,再完成农用地转用的程序。同时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2多途径解决农用地转用指标。一是积极向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争取指标。发改、国土部门要积极跑办国土资源部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力争将大片区土地征收储备列入省重点项目,增加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大片区土地征收。同
时市政府在每年的正常分配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土地的征收储备。二是通过“村改居”和新民居建设与土地收储结合解决指标问题。结合新民居、“村改居”建设,将腾出的建设用地进行置换,置换的用地指标主要投入划定的预征收储大片区内,解决用地指标不足问题。三是要加快各县(市)建设用地复垦力度。从各县(市)已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的置换指标中调配出30%,主要用于土地征收储备。
3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选定滨河新区项目做为大片区征收的起步试点。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安排新区的城镇村建设用地比例。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市政府主导土地收储和征地工作的计划和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要分工协作,共同落实,及时做好相关手续的办理、审核和监管工作。辖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的大局意识,积极谋划,强力推进,并做好社会稳定和被征地、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将土地收储和征地拆迁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列入工作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石家庄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协调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组成人员由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成员单位抽调,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土地储备工作中的问题,将储备任务分解,明确目标、时限和责任,并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确保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土地储备工作力量,从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人员到市土地储备中心集中办公,充实市土地储备中心力量。
(三)尽快编制《石家庄市土地储备规划》。市国土部门会同市发改、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依据我市城市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化集中区域内经营性土地为规划对象,在对远期可储备土地总量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对我市商业金融业用地、居住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和物流用地等六类用地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土地储备范围、数量和空间分布,编制《石家庄市土地储备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部门每年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额5%提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纳入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定期核拨至市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独立核算,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工作。专项资金不足的,市土地储备机构可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或利用信托理财产品、向社会发行债券等合法方式筹集补充。市财政部门和金融办要积极协调各融资平台统一调配使用资金,保证土地收储资金及时、充足拨付。
本实施意见有效期自2009年10月12日起至2014年10月11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