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内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7〕45号 【发布日期】2007-05-21 【生效日期】2007-05-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内政发〔2007〕45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扶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构建和谐内蒙古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是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区的老区共涉及6个盟市、26个旗县区和160万人口,26个老区旗县区中有1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7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由于大部分老区处在偏僻山区、丘陵和沙漠化地区,受交通闭塞、干旱少雨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与全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小康建设进度。为进一步扶持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本着老区优先、重点倾斜、协调同步的原则,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对老区的公共财政支出力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促进老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老区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主要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老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稳定解决全区重点老区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区重点老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达到或高于全区贫困地区人均增长幅度,重点老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达到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水平,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50%左右的老区嘎查村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解决老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等问题,使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老区生存环境得到改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条件。
(三)重点扶持的老区旗县。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革命老区是指革命老根据地,包括第二次革命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自治区革命老区主要是指抗日战争前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经民政部核准,1985年召开的我区革命老区工作座谈会及以后的文件确定,我区的革命老区旗县区共26个,主要集中在大青山、蛮汉山、承平宁游击区和陕甘宁边区(部分)。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重点扶持自然条件差、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以及地方财政收入低的15个贫困老区旗县,分别是: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丰镇市、凉城县、卓资县、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宁城县、喀喇沁旗。在15个旗县中,按照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状况,选择特别困难的60个苏木乡镇(每个旗县4个)、300个嘎查村(每个苏木乡镇5个)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由所在旗县、盟市会同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确定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老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从2007年起,全区每年选定60个嘎查村,按照缺什么扶持什么的原则予以扶持。其中,自治区每年扶持30个嘎查村,盟市、旗县每年扶持30个嘎查村,扶持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
二、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对老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扶持老区旗县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老区特色资源,打造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扶持老区嘎查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专项资金,根据实施效果和自治区财力每年有所增加。各盟市、旗县要相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资金扶持老区发展。扶贫贴息贷款向重点老区贫困嘎查村倾斜。自治区每年扶贫、农牧业开发、农牧业发展、科技资金等涉农专项资金,优先向老区安排。自治区和盟市在安排和争取国家专项补助时,对老区旗县给予优先考虑,对地方财力困难的老区旗县应足额配套资金。有条件的盟市、旗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企业捐赠,可设立用于老区建设的专项基金。自治区财政明年将安排200万元作为老区建设专项资金。
(二)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涉及老区水、路、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纳入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之中。自治区地方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到2010年全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者水泥路,行政嘎查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自治区每年在安排苏木乡镇通油路和嘎查村通公路项目时,优先解决不通油路的重点老区苏木乡镇和不通公路的重点老区嘎查村道路。自治区将每年解决7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要重点优先解决老区旗县。2007年自治区计划增沼气用户6万户,其中用于重点老区1??3万户。对于没有通电的老区嘎查村,电力部门要重点予以考虑,对一些居住分散偏远的老区嘎查村可采取风光互补发电等办法解决照明问题。加快老区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帮助老区引进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地下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区旗县,要积极做好资源普查工作,地矿等有关部门从地质勘探方面要给予重点倾斜,使这些旗县地下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参照其他省区的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积极推进部门筹资扶持老区的政策,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每年应筹集专门资金用于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此项工作由涉及老区的盟市、旗县提出项目申请,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确定项目方案,由各出资部门组织实施。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在上报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老区的资金配套能力,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再要求硬性配套。
(三)支持老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自治区在安排重点项目、产业布局方面,对老区要予以倾斜支持。降低企业到老区投资开发的准入门槛,降低注册资本标准。在投资项目的金融贷款、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申办证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优先重点考虑。大力扶持老区优势农畜产品和龙头企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扶贫,结合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区内外农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老区旗县对接,开展产业科技集成示范,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生产示范户,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2007年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经济委员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商联合会、个私协会将联合在老区开展“嘎查村企双千结对工程”活动,促进企业与乡村联合办企业,实现老区农村牧区与企业互惠双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2007年自治区将投入的扶贫资金要重点对老区安排一定比例予以扶持。
(四)实施老区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扩镇工程。对老区旗县的扶贫开发重点嘎查村,有就地开发条件的,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逐步改变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没有开发条件、不适合生存居住的重点嘎查村,通过分期分批的扶贫移民扩镇试点项目和生态移民工程,把分散的农牧户迁移出来,进行围封转移,恢复生态。自治区启动的第五期移民扩镇扶贫试点项目,对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老区应重点予以考虑。
(五)加快建立老区卫生服务体系。在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中,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区特困户、老复员军人、烈军属,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资助其交纳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对因患大病医疗救治个人负担部分和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适当提高医疗救助和补助额度。加快老区卫生三级网络建设,确保老区旗县、苏木乡镇所在地都能拥有一所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完善的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每个嘎查村都有卫生室,做到小病治疗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及时医治。自治区安排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要重点向老区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倾斜。扩大老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老区贫困人口的参保率。
(六)促进老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全面实行和切实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新增教育经费重点向老区倾斜,“两基”巩固提高项目要优先安排老区学校,重点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老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确保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辍学。自治区每年计划安排的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补助资金,要优先解决重点老区的中小学生。支持老区文化建设,优先发展老区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十一五”末期,实现老区旗县有图书馆、文化馆,苏木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嘎查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结合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对大多数处于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重点老区要作为重点进行投入,确保到“十一五”末期使老区能收看到2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电视节目,收听到1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广播节目。
(七)加大对老区人才和智力支持。积极扶持老区劳动力参加技术培训,政府间劳务协作应优先安排老区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高校毕业生到老区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老区服务。对自愿到老区苏木乡镇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工资待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各方面、各层次人才到老区工作。自治区、盟市的大中专院校应为老区苏木乡镇培训农技、教育、医疗方面的技术骨干,采取定期轮换制选派城市教师、医疗骨干到农村牧区学校、卫生院服务,提高农村牧区教学和医疗水平。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努力提高老区人口素质。老区各旗县要组织落实农牧民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训进程,使农牧民都能掌握农牧业适用技术和外出务工方面的必要本领。
(八)扶持老区发展旅游业。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列入老区建设项目,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将武川县得胜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游击队司令部、鄂托克前旗1937年党中央组建的“盟工委”所在地、城川“中央民族学院”旧址、凉城县“绥南地委行署”等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划,旅游和文物等部门要重点加以扶持。重点扶持老区旗县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支持和鼓励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
(九)加大对老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科技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在老区新办的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经财税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纳税人通过自治区、盟市、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向老区的公益和救济性捐赠,可按现行税收法律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农村牧区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扶贫贷款、小额农牧户信用贷款、农牧户联保贷款、小额信贷、邮政储蓄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支持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励企业法人到老区建立“村镇银行”。对于政府出资设置的担保资金,金融机构要优先考虑革命老区贫困户贷款,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加强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扶持老区发展作为一项“思源回报民心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定期分析研究促进老区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督促、推进有关政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各职能部门要认真为老区办实事、办好事,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主动配合,严防推诿扯皮,确保各项扶持老区发展的有关政策能落到实处。
(二)动员社会力量支援老区建设。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对老区实行定点帮扶,集中力量,分工、分片进行重点帮扶。要动员城市社区和社会各界与老区建立联系,结成对子帮扶,要加强对老区的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不忘老区、帮助老区发展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向老区自愿捐赠钱物,支援老区建设,对贡献大作用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企事业单位向老区捐款(含物折合)累计100万元以上、个人累计50万元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并授予自治区级支援老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单位捐款5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30万元以上的,由盟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单位捐款3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的,由旗县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三)老区干部群众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自身力量改变面貌。从根本上说,要彻底改变老区落后状况,最终还要依靠老区当地的干部群众。老区人民要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当地资源,准确定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用老区精神建设好老区。
(四)充分发挥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继续支持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发挥其促进老区发展的参谋咨询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确定一名领导联系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定期听取老区工作汇报,及时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部门要为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解决必要的办公和调研经费。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搞好协调服务,积极参与动员社会和公众力量,全方位推进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5月21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的意见(内政发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4〕30号 【发布日期】2004-03-26 【生效日期】2004-03-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的意见
(内政发〔2004〕3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公路交通改革,构建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争取较长的高速发展期
(一)公路交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交通企业改革。坚持积极稳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改革现行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体制,激活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一个既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又能有效发挥自治区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公路事业发展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公路建设、养护市场体系,促进自治区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区公路交通事业保持较长高速发展期的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特色交通构建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三横九纵十二出口”公路主框架建设为重点,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努力提高路网等级和通达能力,加快县际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力度,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第一阶段2004年至2007年,要抓住这一高速发展的关键期,确保每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完成投资150亿元左右。到“十五”期末基本贯通省际通道和110国道高速公路,实现旗旗(县)通油路,乡乡(苏木)通公路。到本届政府任期末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和重要出口路以高速一级公路连通,盟市到旗县以二级公路为主连通,旗县到苏木乡镇基本通油路,苏木乡镇到嘎查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一级公路突破4000公里。道路客运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的班车豪华化、盟市到旗县的班车高档化和村村通班车,货物运输业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交通各项指标总体上跨入全国同行业中上等水平。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0年,确保每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自治区干线公路网及与周边省区快速直达、高效集散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自治区首府到盟市和重要出口路以高速公路连通,乡乡(苏木)通油路。公路总里程达到8?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800公里,一级公路达到5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2万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4万公里。大力推进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发展交通物流业。使公路总体达到设施完备、路网优化、干线强固、支线发达的局面,更好地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前期规划工作,加快项目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制定和完善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交通建设工作把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衔接起来,保证计划按规划实施,逐步实现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搞好项目储备,努力做到项目开发、储备和运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报批一批、储备一批。除需国家审批的项目外,其它公路建设项目要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尽量简化程序。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次审批。对于工程建设方案简单、技术成熟的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合并审批。对于省道以下(含省道)不涉及国家、自治区投资的二、三级公路项目,可由各盟市自行审批,报自治区有关部门备案。
(四)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是工程生命的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质量第一和一切工作服从服务质量的要求,强化质量意识,加大奖惩处罚力度,把好工程质量关。要继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公路建设分级管理体制,推进多元化发展
(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级管理体制。国道主干线、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国边防公路及国家有规定和特殊要求的其他项目,由自治区交通厅负责建设管理;一般国省干线公路、重要县级公路建设项目由各盟市政府负责建设管理。对列入国家或自治区建设计划的项目,适当给予补贴;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以旗县政府为主负责筹资、建设和管理。
(六)加快公司制改革,培育公路建设法人主体。加快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公路公司制改革步伐,具备条件的要尽快组建公路建设经营投资公司。可将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具备收费经营条件的在建项目划转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滚动发展。鼓励公路建设企业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积极推进通行费征收体制和公司制改革,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实行积极的优惠政策,减少体制和政策性支出。除特殊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车辆外,各单位公务用车均要按规定交纳通行费,提高公路通行费的实收率和盈利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收费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在减人增效上下功夫。加强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路管理机构内部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七)加强管理创新,努力降低公路工程造价。要降低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的费用。加强公路网建设规划和前期工作,积极优化工程设计,努力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要按照《招投标法》规范招投标,严格市场准入,通过公开、公平竞争降低工程造价。加强工程变更管理,减少不合理变更和严格计量支付,努力控制工程造价。进一步落实公路建设优惠政策,严格执
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2〕14号)精神。重视工程竣工结算工作,使工程造价结算确切、合理。
(八)正确树立管理公路与经营公路的理念,努力降低公路运营管理成本。要进一步走向市场,适应市场,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原来由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包办的格局,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起公路交通多元投资体系。将企业管理理念引入交通行政管理之中,促使交通行业管理更为高效、灵活、富有应变力和创造力,降低公路运营管理成本。在加大“国家投资、地方集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投融资效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筹融资。积极主动争取中央投入,拓宽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继续面向国内外市场,拓宽经营性资金来源渠道。
三、转让公路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
(九)加大国家和自治区以汽车养路费、车购税等投资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二级公路项目经营权的转让。盘活公路存量资产,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公路建设资金的周转,为公路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十)公路经营权转让年限,应坚持以投资预算回收期加上合理年限盈利期(合理年限盈利期一般不得超过投资预测回收期的50%)为基准,允许让利,最多不得超过30年。省道及以上等级公路经营权转让的项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所在地盟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县道及以下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盟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十一)公路经营权的转让,应按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公路行业评估办法进行评估,严格审批程序。采取拍卖、询价竞标、协商和招投标方法择优选择受让方。公路经营权转让收入,首先用于偿还被转让公路建设贷款及国债,余额用于新的公路建设项目。不得将公路经营权转让的收益用于与公路建设无关的其它项目。自治区按投资分得的收入,仍属自治区的权益,由交通厅统筹安排公路建设项目。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十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公路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加快以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规划、政策导向、依法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建设投资环境。
(十三)积极争取国家安排的车购税、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及其它国家财政性资金,用于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县际公路、农村通达工程等项目建设。采取自治区养路费、公路建设项目营业税返还,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资金,苏木乡镇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对国际金融组织、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的力度,充足建设资金。鼓励区内外企业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参照BOT模式参与我区公
路建设经营,实现多渠道融资。组建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择业绩良好的路段组建股份公司,尝试上市筹资或发行中长期公路建设债券。
(十四)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发展”的原则,通过有偿转让、垫资修路、让利引资、以热线带冷线、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等措施,开辟更广阔的投资渠道。大胆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区内外、多层次、多领域、多种类的公路建设法人实体,通过收购、合资、合作、BOT等形式投资我区公路建设,努力推动公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从2004年起,各盟市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要制定招商引资计划,自
治区将作为一项重要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继续采取“以工代赈”、“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等形式,建设地方公路。
五、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品质和能力
(十五)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要按照大胆实践、稳妥推进的原则,在解决好养路职工社保的前提下,实施“管养分离”“政企分离”,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逐步实现公路养护市场化。要加快研究出台《自治区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要突出重点、分层次推进,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盟市干线公路养护,实行以路况为中心的合同管理改革。根据各盟市所管养干线公路的里程、养护难易程度、交通量大小、使用年限和路况质量,按路况付酬、优质优价、合理确定养路经费。每年初自治区与各盟市公路管理部门签定好路率达到指标和相应的养路经费。盟市干线养护单位实行“两分离、一推进”改革。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重新核定编制,明确职能,组建公路管理单位和养护工程公司。将养护道班、工
程队、苗圃、材料厂、测设队、沥青站等生产单位先组建为不注册、不挂牌的内部养护工程公司,模拟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暂不实行完全竞争。3年后可将50%的养护作业量在盟市内进行公开招标,5年后由公路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地方道路养护,要按照《村民自治条例》等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义务投工投劳和雇工形式进行养护,建立长效的养护机制。为确保县道养护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将农用车列入小额费征收范围内。小
额费以盟市为主实行自收自支,保证75%以上用于公路养护。汽车养路费继续对县道养护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旗县财政也应给予县道养护一定补贴。
(十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积极稳妥、分步分期推进和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2004年全区继续推行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进一步完善定额养护、计量支付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从2004年开始,选择1至2个条件成熟的盟市干线养护单位和2至3个旗县公路段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全区有条件的旗县公路管理部门都要设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构,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指导。涉及自治区重点项目的由盟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全部用于乡村道路养护。从2005年开始,分3年解决职工养老保险的补缴问题。干线公路养路工从自治区养路费支出预算中列支,县道养路工由盟市旗县(市、区)负责,逐步补缴。
(十七)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成效。按照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对未聘任的管理人员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予以分流、安排退休,鼓励主动离岗或自谋职业,解除聘用关系。富余的管理人员分流到养护工程公司。企业职工工资标准按《公司法》规定办理。养路生产工人属特殊工种,劳动人事部门要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为有利于养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养护工程公司在转制后一定时期内税收政策适当给予优惠。公路养护企业在生产中涉及的临时用地、用料,地方政府在公路沿线无偿划定符合质量标准的采石场、砂石料采集场和一定数量的苗圃基地、副食基地、道班建设厂地国土资源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一定的费用减免。
(十八)积极开展公路建设、养护、收费管理体制下放到旗县的改革试点工作,由旗县负责本辖区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管理。2004年先选择2至3个旗县(市)进行试点工作。
(十九)强化BOT公路的养护管理。BOT公路作为全区公路网的组成部分,要纳入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经营企业必须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每年投入足够的养护资金,加强预防性和周期性养护,保证公路良好的技术状况。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与经营企业签定目标责任状,并参加全区的公路养护质量评定。如养护不到位,路况质量差,长期满足不了行车需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提前终止公路经营权。
六、深化国有公路交通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向民有民营发展
(二十)国有公路交通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现有股份中的国有股份要逐步退出,增加个人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完成企业民营转制。
(二十一)企业整体转制有困难的,可将转制条件成熟的下属分公司先组建为民营公司,在原公司整建制的基础上,以现金或资产支付手段,职工自愿置换身份,然后通过职工出资方式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即由职工持有的股份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与原单位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中转制条件不成熟的下属分公司,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整合,逐步创造条件再进行转制。
七、采取积极政策刺激消费,努力提高汽车保有量
(二十二)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购车消费。各类金融机构对购车信贷应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如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条件等,使潜在购车者通过贷款实现购车愿望。进一步简化购车、用车的各种手续,降低费用。搞好各类建筑停车泊位的规划,以消除购车者的后顾之忧。在治理公路超限车辆的同时,要研究改进在公路行驶车辆的车型。
2004年3月26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革命老区政府扶持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革命老区“十二五”扶贫规划
(2011—2015)
发布时间:2011-07-13 来源:阿尔山市扶贫办 作者:李宏伟
第一章 《老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借国家西部大开发之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产业为主,兼顾基础”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思路,着力安排和实施直接促进革命老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生产发展项目,尤其是到户的种养业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革命老区贫困农牧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增收,提高革命老区劳动力素质,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使规划内的革命老区嘎查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建设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各革命老区嘎查村的具体实际,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能长久发挥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项目。
2、多业并举、多措并施,促进革命老区群众稳定增收原则。革命老区村要不拘一个产业,多种措施并施,要尽可能多地为老区贫困群众解决生存发展途径,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3、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每个革命老区嘎查村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到一乡一业、区域特色产业。
4、集中连片、统筹兼顾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作为资源整合平台的作用,优先对区域内贫困程度较深、地域自然相连、主导产业一致的革命老区嘎查村,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革命老区村。
5、集体参与、群众主导原则。在选择、安排老区扶贫项目时,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来确定和安排革命老区扶贫项目。同时,要动员革命老区嘎查村农牧民群众参与老区嘎查村村级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革命老区嘎查村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6、扩大公益性、增加长效性原则。在安排革命老区发展项目时,要尽可能安排公益性大、发挥效益时间长的项目,尽可能扩大项目的覆盖受益面,并使项目更长久地发挥效益。
7、允许适当调整原则。中远期规划是一个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规模以及各规划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不适宜的规划村或规划项目及其规模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安排更切合实际,扶持效果更加明显。
三、规划目标
老区项目嘎查村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幅要高于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幅,根据实际提出在特色增收产业、生产设施、农牧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目标,并量化成具体指标,落实到建设项目中。
总之,通过《老区规划》项目的实施,努力使规划内的革命老区嘎查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建设要求。
第二章 《老区规划》的范围和内容
一、《老区规划》的范围
国家备案的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革命老区旗县,以革命老区嘎查村为基本单元。
二、《老区规划》的内容
《老区规划》包括《革命老区移民扶贫规划》、《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规划》、《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以及《转移支付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专项发展资金项目规划》等几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
第一节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项目嘎查村的选定
一、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一)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28'--121°23',北纬46°39'--47°39',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辖区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389人,占人口总数的16.8%,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阿尔山市下辖白狼、五岔沟、天池三个镇和温泉、新城、林海三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8个行政村。东邻呼伦贝尔市所辖扎兰屯市和兴安盟扎赉特旗,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西与蒙古国接壤,北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自治旗毗连。中蒙边境线长93.531公里,是典型的边境地区。阿尔山市是于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2009年财政投入602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120元,农牧民贫困人口14787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不足1100元。由于机构管理体制复杂、建市较晚、发展历史短等原因,自主财力不足,支出增长迅速,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难点,也严重制约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阿尔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2007年11月份阿尔山市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二)社会经济情况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亿元,增长2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8亿元,增长29.9%;工业增加值达到0.33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亿元,增长21.7%;财政收入完成6020万元,增长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42元,增长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8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0‰以内。
(三)农业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552公顷,比去年增加170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28公顷,比去年增加1512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已达43708吨,比去年增加32910吨。全市牲畜总头达220161头(只),比上年增长41.9%。森林植被恢复66公顷。机耕面积25万亩、机播面积18.8万亩。
(四)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8710万元,比上年增长54.4%。施工房屋面积11.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7万平方米。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完成113674万元,比上年增长175.6%,第一产业投资520万元,比上年下降91.1%,第二产业投资78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5%,第三产业投资105257万元,比上年增长234.4%。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218万元,比上年增长20.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299万元,增长21.8%,餐饮业零售额9049万元,增长21.3%,其他行业零售额5870万元,增长11.2%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卫生
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我市继续整合辖区内教育资源,坚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在全市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全市设有各类学校9所,幼儿园2所,教职工673人,其中专任教师488人,在校生3684人。
2、积极发展卫生科技事业,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200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个,其中:乡镇卫生院4个。各医疗单位病床503张,卫生技术人员249人,其中:医生130人。
老区产业发展项目嘎查村的确定
阿尔山市已经确定了10个村为“十二五”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嘎查村,分别是:天池镇的阿尔山村、伊尔施村、苏河村、桑都尔村,白狼镇的林俗村、鹿村,明水河镇的西口村、明水村,五岔沟镇的牛汾台村、五岔沟村。并填写了“革命老区十二五扶贫规划老区嘎查村分类表”(附表4),对全市所有革命老区嘎查村进行分类,并按贫困程度进行了排序。重点A、B级贫困嘎查村有4个,分别是鹿村、桑都尔村、苏河村、阿尔山村。C级革命老区嘎查村3个,分别是西口村、五岔沟村、牛汾台村。D级革命老区嘎查村有5个,分别是伊尔施村、杜拉尔村、林俗村、蛤蟆沟村、明水村。F级革命老区嘎查村有2个,分别是南沟村、好森沟村。
第二节 编制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嘎查村实施进度计划
对按标准筛选出的革命老区嘎查村,以集中统一发展、分片实施为原则,按照实施项目的紧迫程度和难易程度,本着先紧后缓、先难后易的原则,具体确定“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的革命老区嘎查村,编制了“革命老区十二五扶贫规划项目村实施进度表”(附表 5),确定了实施顺序,填写了“革命老区十二五扶贫规划项目村基本情况表”(附表 6)。
第三节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的选定
一、老区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的选定范围和原则
阿尔山市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的项目为能够直接促进革命老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到户生产发展类项目,重点是种植、养殖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扶贫项目的选定坚持下列原则:
1、紧密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的原则。优势产业能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市场风险。
2、扩大覆盖受益面原则。选择投资相对较少、在同等投资条件下覆盖面广、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项目。
3、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选择发挥效益时间快、经济效益好、增收幅度大的项目。
4、发挥效益时间持久原则。贫困问题往往是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不是凭一朝一夕发一笔小财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考虑项目的持久性问题,要选择发挥效益稳定、发挥效益持久的项目。
5、简便易行、便于实施原则。要选择在技术方面易于群众接受、操作相对简单、便于群众掌握、方便群众实施的项目。
6、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原则。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在广泛征求项目嘎查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的项目。
7、创新原则。要广泛应用新技术,积极推进“农牧户+合作社+公司”的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推行老区专项资金滚动使用。
二、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的选定方法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的确定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在充分征求项目嘎查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遵照项目的选定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项目选择程序择优确定;
二是在充分征求项目嘎查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项目嘎查村村级规划确定的生产发展类项目中直接选择。
选定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后,编制了“革命老区十二五扶贫规划项目计划表”(附表 7)。具体项目情况及安排如下:
2011年实施两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分别是白狼镇林俗村林蛙养殖项目和鹿村旅游园区建设项目。林俗村林蛙养殖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5万元;种植业投资50万元;养殖业投资130万元。鹿村旅游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5万元;种植业投资210万元;养殖业投资90万元。
2012年实施两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分别是天池镇桑都尔村野猪养殖项目和天池镇苏河村黑木耳种植项目。桑都尔村野猪养殖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0万元;种植业投资55万元;养殖业投资140万元。苏河村黑木耳种植建设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30万元;种植业投资45万元;养殖业投资100万元。
2013年实施两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分别是天池镇阿尔山村肉羊养殖项目和天池镇伊尔施村农家乐旅游项目。阿尔山村肉羊养殖项目总投资24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30万元;种植业投资45万元;养殖业投资160万元。伊尔施村农家乐旅游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0万元;种植业投资140万元;养殖业投资35万元。2014年实施两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分别是明水河镇西口村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和明水河镇明水村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明水河镇西口村种苗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0万元;种植业投资55万元;养殖业投资80万元。明水河镇明水村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总投资260万元,建设内容及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40万元;种植业投资195万元;养殖业投资20万元。
2015年实施两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分别是五岔沟镇牛汾台村有机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和五岔沟镇五岔沟村舍饲牛羊建设项目。五岔沟镇牛汾台村有机种苗繁育基地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建设内容和规模为技能培训500人次,投入资金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投资75万元;种植业投资120万元。五岔沟镇五岔沟村舍饲牛羊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50万元;种植业投资70万元;养殖业投资80万元。
三、革命老区嘎查村村级规划的制定和发展项目的选择
革命老区嘎查村是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最基础单元,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中的所有项目、数据、结论都基于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嘎查村而产生。为使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的项目、数据、结论更加切合实际,也为使每个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嘎查村所选项目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真正能够切实改善项目嘎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项目嘎查村群众增收致富,加快项目嘎查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迈进步伐,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项目嘎查村应按一定程序编制村级发展规划——《革命老区嘎查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老区村规划》)。
《老区村规划》的制定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老区村规划》的准备阶段
1、有规划任务的革命老区村要成立由村长、村民小组组长、党员、贫困户、妇女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入户调查,召开村民大会确定贫困户,查找致贫原因,确定扶贫项目,填写有关表格等项工作。
2、《老区村规划》制定的宣传和动员。《老区村规划》的制定强调农牧户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地宣传和动员,调动农牧户积极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对于自然村之间比较分散或者是农牧户规模较大的嘎查村,可以采取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进行,然后由村民代表向普通农牧民进行宣传。对于自然村比较集中或者农牧户数量较少的嘎查村,可采取全体村民会议的形式进行。
第二阶段 《老区村规划》的制定阶段
1、贫困农牧户的识别。村级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和促进贫困农牧户的生存和发展,对贫困农牧户的识别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助于明确项目扶持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扶贫规划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估。贫困农牧户的识别需要召开由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组长、贫困户、党员、妇女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将嘎查村中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名单确定下来。在进行贫困户识别时,尤其要考虑有残疾人的家庭、大病患者家庭、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家庭以及教育支出庞大的家庭等。对识别出的贫困户在老区规划项目设计中尽可能多地通过项目进行覆盖。
2、贫困原因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特征以及可扶持的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二是对项目村总体贫困原因进行分析,同样也是要邀请村民代表对该村发展不足的原因以及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罗列和归类,最后归纳形成限制该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3、革命老区嘎查村发展需求分析。老区嘎查村需求的评估是《老区村规划》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求的调查包括村级需求调查和农牧户需求调查。村级需求调查主要用于了解村庄公共项目建设等,农牧户需求调查主要用于了解农牧户生产、生活资料需求。老区嘎查村需求调查结束,开始汇总评估,进行第一轮的项目筛选。对汇总后的项目内容进行逐一的讨论,征求村民代表的建议,如果还有没考虑到的项目内容,可以再增加上。
4、老区嘎查村发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对发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应在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下,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5、发展项目所需支持分析。老区嘎查村发展项目所需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物资支持、人力支持等各个方面。在各项支持中,最为关键的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要建立在详细的项目预算的基础上。预算后资金需求量可能相当大,可能会超出政府和社会所能支持的范围。因此要对已有的发展项目再做一次优先序列的选择,从新的排序得出可能的预算的额度,再与可能支持的额度对接,从而形成一个村级发展项目的预算。
6、《老区村规划》的编制。嘎查村规划小组将需求、评估的结果作为基础信息和背景材料,然后根据选择的发展项目确定规划的长远和近期的目标,并根据村民提出的要求形成所需要的必要的政策、技术方面的支持的建议,将上述三部分形成文字材料,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确定。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相应的政策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再加上已有的项目、活动、预算、安排等,按规定的格式进行编制,形成《老区村规划》的蓝本。
第三阶段 《老区村规划》的论证阶段
《老区村规划》文本编写完成以后,由嘎查村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上墙公示的办法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公示,再次征求群众的意见,在无异议的情况下,规划小组将《老区村规划》交村民委员会进行核查和确认,并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报送市扶贫办(老区建设办公室),由市区扶贫办(老区建设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老区村规划》进行审核,通过后最终形成《老区村规划》正式文本。
第四节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的项目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阿尔山市老区产业发展项目共需投入资金2300万元,其中,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资金800万元,自筹资金1400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2011年投入540万元,其中,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60万元,自筹和相关部门配套资金380万元。2012年投入400万元,其中,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60万元,自筹及相关部门配套240万元。2013年投入440万元,其中,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60万元,自筹及相关部门配套资金280万元。2014年投入资金420万元,其中,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60万元,自筹及相关部门配套资金260万元。2015年投入500万元,其中,老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160万元,自筹及相关部门配套340万元。
二、资金来源
1、老区专项资金800万元;
2、群众自筹1400万元。
3、地方配套100万元;
第五节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的项目效益分析与评价结论
一、规划项目效益分析
本规划共选择了水利工程、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发展和适用技术培训能力建设4大类,项目覆盖了4个镇10个嘎查村,占全市行政嘎查村总数的55.6%。项目如期实施后,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经济增长将得到快速增长,可创产值1374万元,利润820多万元,人均增收1928.5元。
2、社会效益
规划项目直接覆盖10个贫困嘎查村1488户4278人,项目实施后,可使1300户2564个贫困农牧民直接受益,同时还可间接带动项目区周边农牧民群众发展相关产业增收致富,进一步缩小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同时,水利、通电、道路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使贫困嘎查村的农牧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房圈舍项目的实施,可使受益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适用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可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得到有力保障,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升。规划项目的实施,还可使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有了可靠的产业依托,使项目嘎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生态效益
规划项目的实施,生态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通过房舍建设的圈舍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原来从事常规养殖的农牧户,集中发展舍饲养殖业,可有效降低对草牧场的破坏,再加上种苗基地项目、水利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我市生态环境。
二、规划与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和结论
由规划专家组对规划及规划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价,从规划及规划项目实施技术的可操作性、经济增长的持久性、促进增收的稳定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无风险性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和评估,重点对规划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评价和评估最终作出规划及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结论。
第六节 老区产业发展扶贫规划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健全管理组织
成立市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亲自挂帅。成员有财政、发改、扶贫、审计、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土地、民政等部门。
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市级规划的实施工作,确定当年实施规划的贫困嘎查村,筹措、落实规划实施所需资金,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
市扶贫办要协调相关部门搞好嘎查村村级规划的实施,组织和指导招标和物资采购,协调落实各类资金的使用管理,审查报账资料,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编制和阶段性项目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有效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对村民的技术培训;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度。
市财政局负责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审核报账资料,规范资金管理,监资金使用。
市有关业务部门落实规划实施所需资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配合搞好培训和质量监测、检查验收。
各镇都要以嘎查村为单位成立《规划》实施小组,成员由村委会代表、贫困户、妇女等弱势群体代表和其他村民代表组成。嘎查村级实施小组在市规划实施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管理。
二、项目执行
(一)制定实施计划
按照“统一评估,统一论证,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的规划原则,首先由村规划实施小组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的要求,根据具体项目的轻重缓急、群众意愿,编制上报项目实施计划,经镇级规划实施管理机构审核汇总后报市级规划实施管理机构。由市级规划实施管理机构组织有关部门综合评审后逐级上报,列入自治区扶贫开发计划逐级下达,组织实施。
(二)执行项目
在项目计划下达后,由市扶贫办村规划实施小组按照规划要求和批准的项目计划,组织项目的施工、经营、验收和运行维护。实施管理的工作程序是:选定项目实施单位→培训→落实项目实施计划→组织投工投劳→落实资金→验收。
农牧户是扶贫开发的主体,只有通过农牧户主动参与规划实施管理和项目建设,积极投工投劳,才能通过项目建设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项目管理
(一)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是从项目组织、设计、施工操作、监测、验收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管理。项目的实施,必须遵循规定的程序,有步骤的进行。对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程序,不但要落实项目实施单位,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而且要确定项目实施单位,然后进行物资准备,施工前准备,最后进行施工。项目实施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五制”,即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工程承包合同制和公示公告制。项目建成后,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对试点工作的《绩效考评办法》组织验收。
(二)资金管理
健全制度。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同时加强帮扶资金和整合资金的管理。坚持报账制,严格按照规定的报账程序报账;坚持公告公示制,向社会张榜公布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坚持审计监督制,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整合资金。按照各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使用范围,统筹安排,各有侧重,整合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杠杆作用,用好管好信贷扶贫资金;积极探索和完善扶贫资金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创新扶贫资金投放制度。一是生产奖励制度。二是以奖代补制度。
规范报账程序。根据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资金拨付和报账程序为:确定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申请拨付资金——财政预拨付启动资金——项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整理报账资料——填制项目报账申请表——申请报账——审核报账资料——现场查勘项目——资金拨付。(三)物资管理
嘎查村内项目,在充分尊重农牧户意愿、不损害农牧户利益、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的原则下,组织嘎查村民按照技术要求投工投劳完成。需要集中采购物资的项目按市扶贫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要求,实行招标采购或询价采购。采购价格和数量等情况要张榜公布。采购可采取统一采购、项目农牧户分组采购、单户采购的形式,凡可批量采购的项目物资,货比三家,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或询价采购。必须对外承包或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施工建设的项目,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
监督检查及验收
(1)扶贫、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按照项目投资、受益人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深入现场进行实地监督检查。
(2)老区产业化项目竣工后,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化项目检查验收方案》组织验收。
(3)市扶贫办负责对竣工验收的产业化项目建档立卡。第四章 革命老区移民规划
对列入《“十二五”移民扶贫规划》中的革命老区嘎查村,已将其规划结果列入附表 1中。我市规划的革命老区生态移民嘎查村为2个,分别是天池镇的南沟村和明水河镇的好森沟村,该移民规划中共涉及贫困户200户,638人。共需投入移民资金1261万元,财政扶贫移民资金400万元,地方配套和部门整合资金400万元,群众自筹461万元。在规划中阿尔山市重点选择了5个养殖小区、3个种植小区、3个旅游新村、1个林俗宾馆区以及1个高山矿泉蔬菜园区的“53311”模式,作为生态移民移入区,在移民旅游新村和产业建设发展地区,结合“五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道路、独立桥涵、基本农田和草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等,逐步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邮、通广播电视”。
阿尔山市易地扶贫移民总体规划,不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战略思想,以及优化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和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又体现了阿尔山市委、政府“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通过易地扶贫移民工程的有效实施,将使阿尔山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更加优化,为阿尔山市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章 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规划
对列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中的革命老区嘎查村,已将其规划结果列入附表 2中。在“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中,我市共列入5个嘎查村,分别是杜拉尔村、伊尔施村、林俗村、蛤蟆沟村、明水村,共涉及贫困户数951户、2497人,规划共投入扶贫资金1754.7万元,其中相关部门整合配套资金1037.9万元,群众自筹206.8万元。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的实施,革命老区阿尔山市贫困人口数量将减少2400多人,人均增收2058.89元。
第六章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规划
跟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07]45号)等有关文件和政策要求,自治区对低于平均水平的各革命老区旗县区,每年列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作为专门用于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阿尔山市在此政策范围之内。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规划结果已列入《老区规划》的附表 3中,作为了《老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2015年,我市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共计2500万元,用于扶持我市18个革命老区行政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其中2011年扶持4个革命老区村,共投入发展资金1662.4万元,其中投入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项目覆盖贫困户339户、1119人;2012年扶持4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共投入发展资金1168万元,其中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项目共覆盖贫困户313户、935人;2013年扶持4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共投入发展资金1062万元,其中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项目共覆盖贫困户287户、892人;2014年扶持3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共投入发展资金902万元,其中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项目共覆盖贫困户205户、628人;2015年扶持3个革命老区嘎查村,共投入发展资金755万元,其中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项目共覆盖贫困户214户、641人。通过革命老区规划项目的实施,革命老区贫困人口数将减少2800人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将对我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全市贫困人口数量的快速减少,早日摆脱贫困面貌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10月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回顾
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地 区生产总值2 0 1 0年达到116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38.1亿元,年均增长29.4%。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近3 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37.3亿元,年均增长19.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15.1:45.4:39.5演进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大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0789公里,机场增加到12个。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0to的规 1
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01 0年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5 3 0元,年均增长1 1.2%。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累新增就业114.2万人,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金区投入近千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办了“十件实事”、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出台了促进牧民增收、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普遍受益。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善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高标准、高起点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建设了一批大项目,深化了与俄蒙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出口总额增长1.4倍。
二、“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2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国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 2%,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削在4.2%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各项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经过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战略任务和举措
1.建设北方生态屏障。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草原植被盖度由39%提高到45%,森林覆盖率由20%提高到22%,逐步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2.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厅,商品粮达到200亿斤以上,形成1 1 00万吨鲜奶、270万吨肉类生产能力。巩固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
3.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量达到10亿吨左右,电力装
3机达到l亿千瓦以上,其中清洁能源努力达到能源总量的1/3左右。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五大国家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市场需求,逐步推进产业化。
4.建设国家冶金、装备制造基地。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业,钢铁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0%议上。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
5.建设国家沿边开放重要区域。加强与俄蒙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巴彦淖尔境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实施富民强区战略。努力扩大就业,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保障全区各族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第五篇: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xx政办明电(2005)105号通知要求,现将我市今年上半年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思路,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持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格局,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1-6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8.24亿元,同比增长2.8%;财政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一举两翼”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工业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2%。在工业布局上,着力完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积极推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整合土地、电力和人力资源,提升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东三角、港口、中溪、汪溪、河沥溪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雏形。在行业结构上,着力培育六大主导行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更趋明显。在产品结构上,新增国家科技引导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3项。中鼎公司汽车橡胶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双津集团医用输液包装薄膜、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双搓式减速离合器计改等项目加速推进,飞达集团高低压电力电容器、华普建材非采暖地区板块节能复合外墙结构与外墙用硅酸钙开发、源光电器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挤进省“861”行动计划。
(二)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促进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初,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承载能力,我们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大会战。截至目前,开发区新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8亿元,开工建设了千秋南路、创新路、万福路、太平路、东津南路、杨山路、双龙大道等11条主干路网和污水处理、排水工程,同步推进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征地6300亩,完成了3450亩土地平整,建成区已达4平方公里。60余家浙江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2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2个配套园区、4个乡镇工业小区和2个农产品加工小区,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引导企业跨乡镇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河沥、汪溪园区为配套,乡镇工业小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经济群体已初步形成。
(三)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突出“奖罚并重”的考核机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80余万元,营造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区、办事处招商,先后10余次组织小分队赴江浙发达地区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和日本世博会。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中鼎公司引进德国史密特公司。1-5月份,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6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14万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上,加大项目申报力度,6个项目挤进省“861”计划,中鼎公司电子商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评审,2个省级“三高”项目已批准实施。对内,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源光公司电容器生产线已部分投产,中鼎公司橡塑密封件扩建、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洗衣机全自动离合器、双津公司医疗用大输液包装薄膜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错位竞争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等主导产业。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近6000亩,家禽饲养量达1100万羽。蔬菜、中药材、日本大葱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太阳禽业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詹氏、健宁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我市连续第三轮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深加工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农交会、徽商大会,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多场次,参训农民近8万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25个,积极推广大棚蔬菜机械管理、山核桃机械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建成沼池200口,积极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组织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及时纠正涉农不合理收费。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规范年活动,初步建立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机制。
(五)着力抓好旅游经济发展。立足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市,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宁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完成规划评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引导资金。积极筹措1000万元建设资金,加快青龙湾基础设施建设,中鼎度假村景区道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周塘景区道路顺利开工建设,平湖长堤正在勘查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划海山庄、天缘度假中心正式开工,恩龙旅游度假区列入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考核验收名单。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农家乐”行业标准,确立50个“农家乐”标准示范户,并实行挂牌动态管理。
(六)着力抓好城市和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了宁城南路等主干道路排水专项规划,制定了《宁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建成济川大桥、东津河大桥,全面贯通宁国大道,打通了城市南北主干道。启动东津河防洪工程,完成了宁城南路、宁阳路综合改造工程,宁阳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开园。在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的集中治理工作,完成了邮电南巷、双龙巷、津南街的整治改造。开展了取缔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集中专项整治,完成了市区公交车站点设置工作。在继续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改革,推行了ABC管理模式,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做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目前,连接浙江的河塘公路已全线贯通,通往江苏、上海的宜黄公路今年可建成通车。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确定为全省11个村村通油路试点县(市)之一,全面启动了总长490公里的村级油(水泥)路建设工程。
(七)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就业培训,新增就业岗位1186个,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5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征缴养老金1565万元,失业保险金94万元,医疗保险金687万元,工伤保险金8.5万元。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出生率2.53‰。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考核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督导评估,高考再创佳绩,专科达线率96.78%,本科达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均居宣城各县市之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群众文化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历“3.15”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后,全面开展了高危行业市场整顿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对台、侨务政策,审计、物价、统计、档案、老龄、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较为平稳,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宁国水泥厂生产效益严重滑坡,预计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影响财政收入增速20个百分点,全年财政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二是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发展后劲亟待增强。三是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扩大就业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繁重。四是少数部门的全局意识不强,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办事环节“肠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干部工作作风还不扎实,自律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再争“百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构建对接平台,加速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构建要素支撑平台
坚持增量挖潜与存量盘活、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调度,保障需求,加速形成对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
第一,针对土地紧控的情况,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提高集约用地水平。首先是盘活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全面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分类处置,抓紧盘活用好,尤其是充分利用荒坡地。其次是扩大增量,向项目审批要地。积极争取用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的省批单列计划用地指标。第三是增加容量,向深度开发要地。建立用地预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有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建设用地的跟踪管理,确保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加紧推进土地收储工作,为大项目、好项目预留发展空间。第四是用足政策,向置换指标要地。充分发掘我市在土地整理和耕地复垦方面的潜力,置换用地指标,为项目建设储备土地。
第二,针对信贷趋紧情况,做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与拓宽融资渠道相结合,努力缓减资金紧缺压力。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和平台,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加强对上衔接,争取将宁国列为全省金融生态安全区,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紧扣工业经济主体,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地方发展之间找准结合点,争取信贷政策,增加有效投入。着手编制《宁国市主要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表》和《宁国市商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
第三,针对电力紧缺形势,做到节约与挖潜相结合,努力缓解用电压力。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主保重、兼顾一般”的原则,积极对上争取用电计划指标,千方百计搞好电力调度,科学实施限电预案。加紧完善电力设施,加快推进汪溪110KV输变电建设,尽快完成宁阳、梅林110KV输变电工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针对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做到培养与输入相结合,保证企业用工需要。坚持内部培训就业与外部输入保障两手齐抓,超前谋划人力资源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强培训网络建设,继续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金钥匙行动计划,尽快培训一批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务工环境,吸引市外人员来宁务工,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
(二)加速构建产业对接平台。
立足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第一,强力推进工业对接。一是高起点编制产业规划,组织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汲取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经验,抓紧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产业目录,明确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中鼎、亚新科的品牌效应,推进合资合作,加速资本运营,构建汽摩配件协作配套生产基地;依托凤形的龙头作用,整合耐磨材料生产行业,形成块状经济强势;通过飞达、源光的带动作用,着手组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二是紧抓主导产业链条的配套,加速构筑集群优势。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拿出详细的发展计划,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长三角地区零部件加工企业加速涌入,引导市内中小企业加快产品转型,拓展产品门类,形成龙头企业领军、中小企业簇拥的产业集群。三是紧抓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打造共生互补的优势。认真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向,掌握产业的转移动态,找准产业切入的方向,通过错位竟争和差异发展,尽快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的强势,培植一批小件精品、小件巨人,使宁国工业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基地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第二,强力推进农业对接。抓住时机,按照错位竞争的原则,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年活动,组织实施“315”强龙工程,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产业链条延伸。推进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分割项目,加快建立省内一流、辐射苏浙的畜禽加工基地。二是注重加工能力扩大。支持山里仁、詹氏公司实施农产品加工扩建项目,提高山核桃等特色产品加工规模;扩大中鼎健宁竹胶板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三是注重新产品研发。支持喜乐林公司新上中药材生产项目,加强林佳青梅酒、玉盘山山核桃油和凯瑞山楂饮料的产品深度开发和规模生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禽、毛竹、山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山核桃、肉鸭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适应长三角大中城市的准入要求,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组建山核桃检验检测中心。鼓励建立面向苏浙沪的专卖店和营销网点,组建山核桃、竹业协会,开展农产品系列促销活动,扩大我市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机遇,精心编制农业项目,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扶持笼子。
第三,强力推进旅游业对接。围绕《宁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聘请业内人事开展深层次研究,探讨确立并包装推介创意新颖、彰显特色的宁国旅游主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平湖长堤和周塘景区道路、码头等重点工程年内建成。积极推进全省旅游经济强县争创活动,开展旅游项目筛选推介工作,制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实施办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旅游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速构建转移承载平台
第一,继续推进省级开发区建设。继续按照大会战的目标和建设现代工业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宜黄线沿线的土地收储与开发,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加强衔接,狠抓签约项目落实,确保签约企业尽快开工建设。推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加紧组建开发区服务中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跟踪服务制。同时,积极创新开发区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
第二,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认真贯彻《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组,集中区组建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集中区的规划、建设等管理职能;二是抓好集中区规划编制。尽快聘请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紧紧围绕集中区的建区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编制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尽快成立集中区建设开发公司,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区创办“区中园”、“区中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集中区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镇建设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第三,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观念,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提速。一是高起点编制项目。在深入研究长三角产业结构状况,了解苏浙企业投资意向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本地特色资源,精心编制一批重点项目;二是要对上争取项目。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对上衔接工作组,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全省“861”行动计划,争取在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是积极抢上大项目。加紧做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前期准备,加强省水泥厂四期扩建协调,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密切与大田集团的衔接,超前做好供地、用工等前期工作,争取大田国际刺绣工业园项目落户宁国;四是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加速推进中鼎汽车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抓好凤形工业园、飞达工业园和司尔特1830项目建设,力促双津液体药剂包装基材、亚新科高尔夫球场配套设施、聚隆洗衣减速离合器等项目竣工投产。
第四,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找准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入的切入点,尽快编制《宁国市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资源简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招商方案,向苏浙沪地区进行系统、全面推介。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政府、行业、企业的互访交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提高区域合作成效;二是增强招商的灵活性。强力推进园区招商,加速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三是增强招商的实效性。明确挂钩领导和责任人,定人员、定进度、定质量,形成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使推介项目早达成意向,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实施。
(四)加速构建对接的环境平台
第一,加快城市建设。一是推进新区建设。全力开展征地拆迁,进一步加快西津河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超前做好济川西路、仙霞路和仙霞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开工条件。创造条件贯通人民路,延伸东岸路,启动建设火车站 广场,加快城北新区发展。二是整治改造旧城。加速中溪中路、山门中路旧城改造;开展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等薄弱地段环境整治,实施星河、小南河改造二期工程,着手筹建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三水厂建设,开展城区烟尘、噪声、油烟污染治理,实施排污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尽快归并相关部门执法职能,理顺管理机制,抓紧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第二,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协调沟通,解决S104线、石千线东向衔接问题,消除“肠梗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积极争取溧黄、宣千高速公路立项建设和宁国火车站等级提升,加速构筑连接苏浙沪的便捷交通网络。加紧建设广宁线宁国段,尽快拉开外环通道。推进凤板线、宁大线、虹竹线拓宽改造,突出解决宁港线建设制肘问题,确保按期建成通车。同时,加大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改善乡村道路状况。
第三,致力优化软环境。一是加快观念更新,重点解决思想观念落差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再争百强”目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发达地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确立宁国改革创新的新优势。二是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从严打击不法行为。妥善解决征地难、拆迁难、强供地材等突出问题,从重从严打击少数蛮横无理、蓄意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的不法行为。三是切实改进政务环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作风,继续简化审批、办事程序,从严控制各类检查活动,规范部门收费和检查行为。
(五)加速构建对接的社会平台
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扎实抓好生态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依法推进养老、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完善医疗保险监管运行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制度,继续抓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认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二,扎实开展生态村试点工作。制定《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和《生态村建设考核办法》。做好态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整体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坚持多策并举,通过农民出一点、市乡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的办法,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第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新一轮城市规划要求,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努力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推进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制假售假行为。加速推进电视信号进村入户工程,规范乡镇电视网络建设和管理,深化电视新闻改革。继续做好物价、统计、气象、民族宗教、残联、对台和侨务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