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5篇

时间:2019-05-14 07:1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政发 〔2009〕4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拉动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迅猛增长,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省、区、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旅游投入持续增长,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好的举措抓旅游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3.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为主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单一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相结合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4.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相当于全省GDP的比例力争提高到13%。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比例提高到20%左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

5.培育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强化和发挥西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培育一批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地城市。

6.开发建设六大主题旅游板块。一是依托周、秦、汉、唐和古都西安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和档次,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二是利用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参与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秦岭山水度假旅游胜地;三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龙头,整合祭祖、红色及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板块;四是依托法门寺文化景区,整合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国际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五是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开发重点温泉旅游项目,完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关中温泉休闲旅游板块;六是依托黄河沿线瀑布、湿地、峡谷等地质构造,建设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风情旅游板块。

7.建设具有省际旅游集散延伸功能和覆盖全省的旅游线路网络。依托交通网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连接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等相邻省份的八条具有区域旅游延伸集散功能的复合型省际旅游线路。

适应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加快建设西安—汉中—安康—西安、西安—宁陕—镇安—山阳—商南—西安、西安—柞水—商州—西安、西安—华阴—韩城—宜川—榆林—延安—西安、西安—铜川—旬邑—宝鸡—西安、安康—岚皋—镇坪—平利—安康等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覆盖全省东西南北的旅游线路网络。

8.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特色项目,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集中力量建设临潼文化旅游区、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延安红色旅游区、桥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大华山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区、金丝峡生态旅游区、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木王生态旅游区、牛背梁生态旅游区、天竺山生态旅游区、通天河生态旅游区、大南宫山生态旅游区、黎坪生态旅游区、汉江大瀛湖生态旅游区、玉华宫生态旅游区、照金—大香山文化旅游区、咸阳汉唐帝陵文化旅游区(汉阳陵、昭陵、乾陵、茂陵)、榆林边塞大漠风情旅游区、杨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等近期年接待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300万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品牌旅游区,形成布局结构合理的旅游精品体系。

9.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体系。围绕重点旅游景区,结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生产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民间民俗风情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体验功能,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园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10.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完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重点做好主题旅游板块、旅游线路、生态休闲旅游专线和重点旅游区规划。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旅游项目策划水平,抓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工作。

四、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

11.推进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选择旅游资源品位高、规模大的区域,进行县级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建设一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比例达到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合理和功能齐全,旅游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旅游示范县。整合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5—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进一步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坚持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工作。组建市场化开发主体,负责景区的建设和运营。发展景区专业管理公司,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水平。

13.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游客密集区、区域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重点,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交通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省上成立旅游信息中心,各市和重点旅游县(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电视频道、旅游广播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

14.整合各类旅游开发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围绕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需要,布局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并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各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要重点扶持旅游项目建设。各级交通部门按照建高速、连县城、接景点的要求,对4A级以上景区安排高速公路出入口,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年度计划优先安排,省际旅游线路和区域旅游精品环线道路要逐步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各级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业务项目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予以重点扶持。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放资源,积极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各级电力、通讯部门应优先解决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利用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投资入股或租赁建设旅游景区。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

15.立足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两种旅游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市场,挖掘和培育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开发港、澳、台市场,重点拓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我省周边客源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16.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创作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志,着力提升陕西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点打造以古都西安、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华游品牌,以千里秦岭、千曲黄河、千水汉江为代表的山水生态度假旅游品牌,以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国家品牌旅游线路,联合西北五省区,打造“丝绸之路”经典国际旅游线路品牌;联合北京、上海、桂林、广州等城市,打造“经典中国”旅游线路品牌;联合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打造“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品牌;联合黄河沿线主要省份,打造“黄河文明”旅游线路品牌;联合长城沿线省份,打造“万里长城”中华文明精品线路品牌。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包装,打造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旅游会展。

17.完善市场推广机制。在举办文化、文物、外事、宣传、广电、商贸、体育、会展等各类活动中要大力宣传陕西旅游;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省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境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陕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提高陕西旅游宣传品发放覆盖率,在陕西卫视黄金时段开设旅游专栏节目;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周边省区和各类旅游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格局。

18.积极推进国民休闲旅游。制定全省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扶持开展休闲度假专项业务示范活动,加强休闲旅游区域联合和行业协作,促进国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1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2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事业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成片开发精品旅游景区。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专业旅游投资公司,构建旅游产业开发融资平台。建立银企、银政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及其他国际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软贷款和国外基金组织投资。

21.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品牌战略。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带资金、带管理、带客源进入陕西从事旅游经营活动。鼓励国内外大旅行社或旅游集团来陕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饭店连锁集团,促进旅游饭店品牌创建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加大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资本多元化。省、市旅游集团要走资本运作的路子,尽快实现由管理型向投资型的转变。

七、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22.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与国内相关省(区、市)旅游合作水平,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联合编制规划、开发产品、宣传促销、培养人才。

23.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体系建设。落实旅游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教育、预防、检查、报告、应急处理、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等制度。4A级以上景区和大型山岳型景区要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制定全省酒店、餐饮、购物统一服务标准,完善地方旅游标准化体系。实行旅游餐馆、商店推荐制,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24.加大旅游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重点县(区)要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完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各级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5.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增强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陕西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八、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6.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旅游企业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收入,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

27.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各市、县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事先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依法集约、节约用地。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28.加快口岸建设。努力争取开放西安空港第五航权,争取对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客源国旅游者实行短期免签证和开放西安居民香港自由行等政策。

29.加快旅游航空运输建设。3—5年内开通西安直飞欧洲、北美国际航线。省内支线机场要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地的直通航班,形成合理的立体旅游航空运输网。

九、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0.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上成立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各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31.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长。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和其他建设资金的支持。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拉动投资。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将旅游宣传推广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市、县政府也要根据本地情况,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32.充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职能。切实强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

33.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项逐级分解,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区)、各部门的重要内容。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吉发〔2006 〕31号

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未来3到5年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发展目标,把旅游产业建成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拉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促进全省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乃至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我省提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必将为“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我省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大省、冰雪旅游强省、东北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旅、科教兴旅,坚持政府主导和体制机制创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健全产品体系,深度开拓旅游市场,综合发挥产业功能,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争取达到50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相当于全省GDP的8%以上,使旅游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政府主导、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实施开放带动和旅游强县战略,形成社会关注、部门联动、合力兴旅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规划,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市(州)、县(市、区)政府及其所属旅游景区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委托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要纳入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符合上级旅游发展规划。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由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列入省旅游发展规划重点的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由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加快“十一五”期间旅游专项产品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加强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发改、建设、交通、土地、林业、气象、文化、环保等部门要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提高旅游发展规划的权威性。经法定程序或政府批准通过的旅游发展规划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建设管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的要求,组织实施项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旅游建设项目,要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不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和设施,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和开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开展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标准、创建整改、验收达标等活动,在全省形成一批旅游强县,以此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带动,打造旅游精品

(七)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资源优势,超前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综合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建立和完善旅游项目库。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推动项目建设。

(八)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重点是“生态观光旅游、冰雪体验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以长白山自然观光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打品牌,以冰雪旅游、红色旅游、史迹旅游、度假旅游、工农业旅游、电影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为特色品牌,构建吉林省旅游品牌系列;根据本地资源特色,积极引导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生态、冰雪、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保健、温泉度假、高尔夫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建立多样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增强我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政策扶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旅游外汇结汇贡献大和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多及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的旅行社实行奖励,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十一)对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有线电视收视费按不高于实际安装终端数的70%收取。

(十二)亏损的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车船公司,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

(十三)推动“无障碍”旅游,对异地旅游客运车辆轻微违章和一般事故,简易从快处理,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十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旅游服务企业,自开业之日起,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对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旅游服务企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每人每年4800元,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十五)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十六)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经建设、旅游等部门确认,3年内减半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

(十七)培育和建立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在建设初期,政府投入引导性资金,用于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经费的补助。新建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申请办理减免房产税。同时,3年内减半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残疾人保障金。

(十八)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使用计划时,要安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对新建旅游项目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用地,交纳土地费用确有困难的,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优惠照顾。

(十九)国有旅游资源经营权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转让的外,可以依法转让,收益专项用于旅游业发展。经银行评估认可,旅游景区项目的特许权、营运权和收费权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十)各级政府要视财力可能逐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要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实际,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补贴、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教育和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

(二十一)各级政府要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投入,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银行、外资等各类资本以信托、入股等方式设立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企业依法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支持金融部门对旅游服务企业提供短期小额贷款,在信贷政策范围内对旅游项目优先贷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鼓励和推动各种担保机构对旅游服务企业开展担保业务,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投资公司为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二十二)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建设项目,在安排国债资金、财政贴息或补助资金时,享受其他经济主体同等的政策,给予适度的税费优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设立担保资金和投资补贴等形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旅游产业的各个领域。

五、深化改革,创新旅游经营机制

(二十三)积极探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体制。鼓励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县(市)设置与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旅游机构,具体操作按相关规定办理。

(二十四)拓宽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设旅游投融资平台,发挥各类投资开发公司的引资和融资作用。

(二十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企业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组建联合体,到境外开办、经营旅行社、饭店和其他旅游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网络化、多元化经营,加快旅游服务企业与国际接轨。吸引境外投资者来我省创办独资和合资旅游服务企业,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合力兴旅,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二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旅游产业的发展,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党政领导工作考核内容。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决策、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十七)加快旅游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长春至珲春高速公路、长春至长白山(松江河)高等级公路、长白山景区环线公路、东边道铁路、长春至吉林高速铁路等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交通部门要将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纳入全省公路交通网络建设规划。

(二十八)加快航空旅游发展。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要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来我省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争取在未来5年内全面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旅游热点城市以及沿海、沿江、沿边等开放城市和重要客源国的直飞航线。积极发展省内飞往周边国家航线和远程航线。有条件的市(州)应培育旅游航线,政府适当给予补贴。

(二十九)各级政府在旅游旺季要积极协调民航、铁路、交通、公路等客运部门,采取增加航班、增开旅游客车、加挂车厢等方式调配运力,确保旅游客运顺畅。车站、机场要为旅游团队提供乘车(机)、行李、票务等方面的服务。各级交通、铁路等部门要创造条件,开设直通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列车或班车。

(三十)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州)及重点旅游县(市)要建立旅游服务及管理机构。旅游景区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住宿、餐饮、商品、娱乐、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服务体系。交通部门要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通向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上设置旅游景区指示牌,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电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气象部门要向社会及时发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气象信息。

(三十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支持力度。宣传、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侨务、台办等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吉林旅游。重大外事宣传、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吉林日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开办旅游专版、专栏和旅游节目,刊播旅游宣传公益广告。民航、铁路、交通等部门要在主要公共场所(机场、车站等)设立旅游公益形象广告。

(三十二)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要贯彻开放旅游和打击赌博的方针。公安、边防、海关、外事等有关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条件支持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图们江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长春、吉林等市加入“赴港澳自由行”城市行列。由省政府组织和协调,建立中俄、中朝定期旅游会晤机制,建立边境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三十三)外事部门要为旅游从业人员出国(境)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必要的便利条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业务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赴互免签证国家、港澳地区或可以办理多次往返签证国家开展促销活动的业务处室人员和具有国际旅游业务经营权的旅游服务企业出国(境)促销人员,给予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境)审批手续。

(三十四)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信息平台。加强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十五)整合旅游科教资源。兴办旅游开发研究机构,增强旅游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各级旅游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支持职业旅游教育和民办旅游教育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创办旅游学院,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来我省创办旅游学校或开展联合办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三十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省旅游局负责制定、修订旅游管理的有关规章和旅游行业规则,制定并贯彻漂流、滑雪场、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和项目的省及国家标准。实行旅行社诚信经营、导游员诚信执业公告及奖惩制度和旅游投诉披露制度。

(三十七)旅游服务企业要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设施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旅游景区要接受持证旅游行政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指导。省内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持有旅游团接待任务派遣单的导游人员免收门票费。

(三十八)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旅游景区门票等旅游服务企业收费和经营价格时,应听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旅游服务企业应在经营地收费点醒目处悬挂明码标价告示牌。

(三十九)加强各级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建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商、建设、价格监督、公安、旅游、交通、文化、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私拿回扣及使用与星级或等级标准相同和相似的符号、标志及攀附性文字进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予以指导、协调和监督。

(四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主动配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把支持旅游发展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日程,认真履行职责。发展改革委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旅游宣传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我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产品,扩大我省的旅游宣传。土地、建设、林业、水利、气象、文化、体育、环保、文物、民族、宗教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

(四十一)各级党委和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本决定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06年7月20日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1]52号 【发布日期】2001-08-20 【生效日期】2001-08-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政发〔2001〕52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以后,我省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已初步确立,为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在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文化大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一、加强规划,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普查和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并按规定报批。在制定《浙江省“十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专家编制《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地区间协作配合,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制定工作。各地制订的规划要与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

2.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开发、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旅游项目建设,必须符合旅游总体规划和资源保护的要求。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旅游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克服我省旅游产品“低、小、散、弱”问题,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二、积极引导,多方筹措,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政府2001-2002年每年再安排风景旅游专项资金5000万元(其中风景区建设资金3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风景区的建设和贴息、旅游精品项目的贷款贴息、扶持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公益性旅游项目的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旅游发展需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4.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对旅游景区、景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要重点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项目和相关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

5.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成长性高的优势骨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支持并鼓励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企业、大集体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选择部分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建设计划,积极争取国债的支持。组建投资担保公司,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探索旅游产业新的融资方式。

6.积极引进外资。利用我国加入WTO的契机,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采取BOT等方式。鼓励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和运输企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鼓励利用政府间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

三、三、加快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7.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旅游精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在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和整合力度,创建若干规模大、品位高、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景点。重点支持西湖、普陀山、雁荡山、江南古镇等景区、景点申报世界遗产。发挥现有著名景区和线路的品牌效应,丰富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浙江特色的旅游精品。开发融各类特色专业市场与区域特色经济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培育以高科技为内涵的现代农业、工业、教育等旅游项目,树立浙江旅游品牌。

8.加快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快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步伐,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实行与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同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规划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山区、海岛旅游扶贫试验区,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

9.加大对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扶持力度。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金额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可按评估确认价的80%缴纳;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一般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可在5年内缴清。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经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旅游项目,可免缴土地定金。对规划范围内的控制性预留地,可一次征用、分期出让,并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国有、集体旅游企业改制时有关土地处置参照同级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政策执行。省内外经济主体兼并各类旅游企业,可依法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进行旅游开发的投资企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30年使用期,并免缴土地使用金。

10.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

四、四、加大宣言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1.加强对浙江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和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广开宣传促销渠道,不断提高浙江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主要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要设立联络处,开展宣传促销,开发客源市场。简化旅游市场开发人员赴海外促销的审批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年有效”的政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要积极宣传浙江旅游的整体形象。在加强政府宣传促销的同时,引导和帮助旅游企业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宣传促销机制。支持省内的主要国际和国内旅行社按照“规模化经营,网络化发展”的原则,在主要客源国家和全国建网布点,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

12.完善旅游促销手段,实现促销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充分利用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开辟旅游宣传专栏,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增强旅游宣传实效。积极推进旅游 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浙江之旅”旅游信息网,提供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健全旅游者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需求动态,引导有序旅游。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13.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进旅游发展。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展览、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借势造市,形成良好的旅游效应。对重大的旅游节庆活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使其逐步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和运作。

14.加强区域性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互补性、关联性强的特点,加大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发挥以江南风光为特色的旅游整体优势,树立浙江旅游品牌。利用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加快与国际大都市接轨的步伐,根据上海落地签证和免签证时间延长后入境旅游方式的变化,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15.积极鼓励入境旅游。对接待海外游客和创汇成绩突出的国际旅行社,予以表彰和奖励,奖励经费由各级财政专项列支,具体奖励办法由财政和旅游等部门另行制定。涉及旅游客运企业的客运附加费的征收可予以优惠。

五、五、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企业活力

16.加大旅游企业的改革力度。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和各类旅游管理公司,鼓励其向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对中小旅游企业,主要通过公司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拍卖、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加快旅行社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开展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的试点工作。通过二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国际旅游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省内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鼓励省内有条件的旅游饭店集团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连锁店,引导旅游饭店集团加入加际性连锁经营网络。

17.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市场行为公开选聘企业经营者,建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鼓励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六、六、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

18.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抓紧制订配套的旅游法规、规章,形成完善配套的旅游法制体系。建立省、市和重点旅游县(市)旅游质监机构,健全旅游执法体系,提高旅游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旅游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民间性、自律性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19.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等,推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设施和服务标准,加强对星级饭店评定和旅游区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档次和水平。加快实施导游资质认定工作。完善旅游价格管理机制,规范旅游价格。

20.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培育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坚持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努力培养高、中级旅游策划、开发和管理人才,优化旅游行业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加强高等院校中旅游院系的建设,加快省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和其他旅游培训机构的建设步伐。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旅游人才引进的力度。

七、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1.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立体开放的快捷旅游效能网络。民航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开通我省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主要客源地和出境游目的地国家的航线航班,鼓励外省市和国外航空公司国际航班经停我省。“十五”期间,实现现有4A级旅游景区景点与省内各中心城市以及本省与周边省市著名景区之间高等级公路的连通,加快其他景区景点主干公路、旅游专用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城市至旅游景区景点以及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旅游专线客车,有关管理部门应当为旅游专线车运行提供方便。取消旅游车辆进入城市的限制。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车辆通行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东海、钱塘江、大运河和江南水乡的优势,大力发展安全、舒适、高速的沿海和内河交通,提高旅游船舶的档次,发展水上和海洋旅游。

22.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契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把创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创优标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安排要优先于一般城市基础设施,重要城建项目、大型建设工程和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的功能,符合创优标准。

23.努力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有关部门要规范管理权限,对旅游企业实行分级管理,杜绝多头检查。做好企业清费减负工作,对涉及旅游企业的各项收费进行清理和整顿,坚决取消各项不合理收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各种名义强行或变相向旅游企业推销其商品。对宾馆、饭店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价格政策。

八、八、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24.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把旅游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对旅游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真正把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同时,建立各级政府旅游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列入岗位目标责任考核。

25.各级政府按照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要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逐步完善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各地要在总结县级旅游管理体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大胆探索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

26.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意识,主动支持、配合旅游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共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计划部门要配合旅游部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产业政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林业、水利、文化、文物、宗教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八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本溪市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应通过展示旅游形象、改善旅游设施、加强文化建设和宣传、主办体育赛事等多项措施来促进本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发展;体育赛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 — 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 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应加强本溪旅游的文化包装,并借全运会东风,进行宣传促销。比如应借鉴五女山申遗成功的经验,启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2.5 打造属于本溪市的体育赛事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传统风光旅游以及静态的文化旅游已经逐渐略显单调了,具有活力的体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旅游业的时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着力打造把体育精神和满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过体育赛事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活力,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象、风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赛事,应该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过这样的赛事可以显示城市的整体风貌。比如近年来本溪市的自行车项目成绩显著,是否可以考虑将自行车运动作为本溪市标志性休闲运动品牌,使其集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突出运动休闲、全民参与、时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举行,内容可包括赛事、开幕式、时尚活动、商品展销、培训研讨、创意征集等。可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本溪温泉度假区、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五女山景区、大雅河漂流景区、本溪湖景区等本溪著名景区,将最具本溪地域标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红叶、森林、温泉等元素,通过电视赛事转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

本溪需要体育赛事作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体育赛事也同样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赛事的品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行均衡充电,同时由于维护的原因,未及时检查蓄电池单格电压和补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台632内燃机车出现了过热失控现象,并使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全部报废,其它内燃机车蓄电池组也相继出现热失控前期症兆,由于及时按上述工艺进行补救,至今未出现蓄电池过热失控现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均高于设计要求,且蓄电池的容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保证了内燃机车的可靠运用,同时降低了机车的运用成本。

参考文献

[1]铁路机车车辆用系列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使用手册[M].湖南:长沙丰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10.8

第五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