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时间:2019-05-14 12: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3-18

我来说两句(0条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征地补偿案例 征地补偿文书 征地补偿常识 律师在线 律师法律咨询

发布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加快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完成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的目标,省政府决定,全省公路建设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力争“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00亿元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高速化,省道、次骨架二级标准化,县乡道路等级化,乡村道路硬化。形成快捷、方便、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为新世纪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切实提高对公路建设的认识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速陕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把我省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抓住机遇,超常发展,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强化协调,在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和外部建设环境保障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公路建设工程及时开工,确保全省公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努力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

二、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在着力构筑“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由主骨架公路、次骨架公路和农村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主骨架建设项目由省交通厅和各地市共同组织实施,公路次骨架建设项目由地市政府组织实施,省交通厅实施行业管理,农村公路由县、乡政府组织实施。

1.主骨架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为1650公里,投资366亿元。禹门口至西安高速公路、西安至棋盘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并竣工482公里;西康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西安至柞水路段开工建设。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靖边至陕蒙界高速公路、黄陵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年新增高速公路857公里。

2.次骨架公路。投资106亿元,优先改造和建设沟通经济区域间的次骨架公路。汉阴至石泉二级公路、城固至西乡二级公路、铜川至蒲城二级公路、泾阳至淳化二级公路、宜川至延川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5年新增二级公路2000·公里。

3.农村公路。改造县乡二级公路500公里、三级公路4100公里、减少四级公路700公里、新铺油路4000公里。全省县乡公路总里程为37800公里,村级道路为65000公里。在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转向桥涵配套、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和路面铺装工程,增强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提高晴雨通车率。

到200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4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0公里,一级公路176公里,二级公路5920公里,公路密度为23.35公里/百平方公里;55%的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85%以上县(市,基本消除等外路,农村公路晴雨通车率达到60%以上。公路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74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9000公里,公路密度为25.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部建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经济区快速大通道相连接,实现西安至邻近省份中心城市“一日交通圈”;全省85%以上的国省道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市实现二级公路相连接,85%以上的农村公路确保雨雪天畅通。公路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宽领域筹措建设资金

1.省计委、财政厅、交通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多地使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投入我省重大公路建设项目。

2.全省收费公路实行统一管理,以加大还贷力度,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确保资金运营安全。省内各商业银行可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公路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简化评审手续,缩短评审周期,并保障已承诺的信贷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对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公路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公路建设资本金比例。现有公路升级改造的建设项目可按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抵作资本金。鼓励以公路收费权或项目公司股权为质押发放贷款。

3.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积极开拓资本市场,多元化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对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公路项目,可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制组建股份制公司,在区域内外上市筹措建设资金。

4.加快公路建设对外开放步伐,全省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收费公路向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转让经营权及收费权。对投资规模大,经营收入稳定的桥梁、隧道和运输服务枢纽进行竞争性招商引资,择优选择确有实力的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采用合作、合资和股份制的方式建设经营。

5.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债券支持的同时,按程序批准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必要时财政给予贴息。

6.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加大投入、安排“以工代服”资金、专项扶贫资金、争取世界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用地、建筑物拆迁、地方沙石材料实行优惠等多种方式筹措。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

四、公路建设土地征用拆迁税收政策

1.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统一征地,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各市地、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摸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方案,及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报批工作。对施工期紧迫的建设项目用地要简化审批手续,为按期开工创造条件,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用地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可先行使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

2.公路建设征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因公路建设拆迁安置需另行征用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公路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公路管理处(所收费站、服务区以及为公路配套的通信、试验、养护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按公路用地标准征用。

3.公路建设占用的耕地,按《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0044号规定的低限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由省国土资源厅收取,用于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公路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由建设单位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陕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缴纳土地复垦费。

4.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省道公路建设项目征地范围内需拆迁的电力、通信、管道、矿井、水利设施,属国有、集体的,由产权单位自行拆除或迁移,建设单位按迁改的材料费予以补偿;需拆迁的房屋构筑物及附着物,由省国土资源厅与交通厅拟定具体补偿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对违章建筑物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对在建项目确定后抢建的房屋、设施和抢种的农作物、附着物一律不予补偿。其他公路建设项目建构筑物拆迁标准由有关地市人民政府批准。

5.公路建设确需征用的林地,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其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按规定标准下限征收。水土保持要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组织实施,对方案完善,监督严格、未造成水土流失的免收水土保持补偿费。文物考古勘探、挖掘由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部门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组织实施。

6.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精神,全省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公路建设项目国内不能生产、确需进口的自用先进设备报海关批准后,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省测绘、地质勘查部门对公路建设所需测绘、地质、遥感资料应积极提供,费用按资料工本费收取。

7.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省道公路建设免征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占用费、城镇建设配套费、暂住人口费、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占用农业税计税耕地,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核减农业税及公粮。

8.为确保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省道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征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与沿线政府签订征地拆迁及外部环境保障责任书,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成立建设环境保障专门工作机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建设环境协调工作。严禁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对公路建设乱收费、乱摊派。对无理阻拦和扰乱施工,辱骂、殴打征迁及施工人员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精心铸建公路交通精品工程

加快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开放勘察设计市场,全面推行勘察设计招投标制度,择优确定一批有资质、力量强、信誉好的国家级勘查设计单位进入我省公路勘查设计市场,充实勘查设计力量,加快勘查设计步伐。为简化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对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妥善处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公路建设绿色长廊应与“山川秀美”工程有机结合,注重总体效果,协调环境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的复杂地形地段,采取多架桥的方式,以避免削坡破坏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应重视地质选线,防止地质灾害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少占林地。隧道设计应贯彻“早进洞、晚出洞”的指导思想,洞门型式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山体的切割。

加强公路建设管理,贯彻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投资效益。公路建设项目按国家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负总责。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把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作为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各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政府监督行为,加强政府监督,加强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行业管理,加强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现场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工程质量奖惩制度、施工现场挂牌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我省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铸就精品工程。

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设水平。科研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注重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逐步实现我省公路交通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建设质量。深入研究长大公路隧道、黄土沟壑区深沟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特殊地质病害防治及复杂水文情况工程建设技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关中交通密集地区和城市地带积极开发ITS技术,缓解交通拥挤。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航测、CAD等先进的勘测、设计技术,优化设计方案。注重加快交通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交通专家;搞好交通科研机构和科技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公路建设是全省人民在新世纪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抓住机

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尽快建成全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适用于2001-2010年。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1998]49号 【发布日期】1998-09-28 【生效日期】1998-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陕政发[1998]49号1998年9月28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住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决策,确保本世纪末实现我省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就加快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经济适用住房的范围、标准

1、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在市(县)人民政府指导下建设的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微利住房,是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

2、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本地职工工资、住房面积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等因素测定,每年公布一次。

3、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制定。

4、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应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求。

二、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

5、市(县)人民政府计划、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中低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需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6、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信贷资金的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信贷计划由计划、建设、土地部门和人民银行及有关商业银行联合下达。

7、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并在本地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三、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8、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货币拆迁,降低征地和拆迁安置费用。

9、凡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各级计划、土地部门要在7―10个工作日内分别办理完建设项目立项手续和土地审批手续:

(1)已经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或政府承诺划拨土地的;

(2)已具备建设条件,当年可开工建设的;

(3)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配套费已经落实或者当地政府承诺进行大市政配套的;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当地商业银行认同的;

(5)已提出担保的具体办法和与贷款数额相对应的抵押物的。

10、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确定后,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

1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材料、设备选用、技术力量配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12、经济适用住房建成竣工后,由各级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验收规范和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13、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质量保证书》,对住宅结构及使用功能作出说明,并依法对住房各部位的质量保修期等作出承诺。

四、四、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

14、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凡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通过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不得转为其它用途。

15、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构成包括以下八项因素:(1)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3)建安工程费;(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5)以上述四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6)贷款利息;(7)税金;(8)3%以下的利润。

16、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以外进行各种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五、五、经济适用住房的信贷

17、经批准立项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应给予发放贷款:

(1)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总投资30%的;(2)建设项目预售总量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3)地方配套资金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

18、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各商业银行要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时间应在7―14个工作日内完成。

各地建设或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银行共同认定的项目,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在评估后10天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各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足够信贷资金的,由当地商业银行逐级上报申请解决。

19、各地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组合抵押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要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六、六、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20、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一律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并按国家及省上的有关规定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

21、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共用部位、设施专项维修资金,维修资金可以从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收入中提取1―2%。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22、各级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及服务。物业管理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要同本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七、七、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

23、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事业单位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土地,通过集资等方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扶持政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不得外销牟利。

24、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专项贷款,由各地计划、人民银行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5、企事业单位通过集资方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且由单位承担在职工偿还不了贷款时迁出责任的,银行应给予经济适用住房抵押贷款。

八、八、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

26、经济适用住房是城镇住宅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造福于民。

27、为了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国家要求,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省建设、计划、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组成的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工作组,工作组设在省建设厅。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信贷资金落实以及实施阶段的检查、督促、协调工作。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28、各市(县)要以组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规划工作,加快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为以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打好基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陕政发 〔2009〕4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拉动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迅猛增长,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省、区、市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旅游投入持续增长,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好的举措抓旅游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3.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为主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单一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相结合转变,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4.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相当于全省GDP的比例力争提高到13%。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比例提高到20%左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

5.培育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强化和发挥西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培育一批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地城市。

6.开发建设六大主题旅游板块。一是依托周、秦、汉、唐和古都西安等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创新,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位和档次,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二是利用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参与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秦岭山水度假旅游胜地;三是以革命圣地延安为龙头,整合祭祖、红色及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板块;四是依托法门寺文化景区,整合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国际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五是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开发重点温泉旅游项目,完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关中温泉休闲旅游板块;六是依托黄河沿线瀑布、湿地、峡谷等地质构造,建设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风情旅游板块。

7.建设具有省际旅游集散延伸功能和覆盖全省的旅游线路网络。依托交通网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连接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等相邻省份的八条具有区域旅游延伸集散功能的复合型省际旅游线路。

适应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加快建设西安—汉中—安康—西安、西安—宁陕—镇安—山阳—商南—西安、西安—柞水—商州—西安、西安—华阴—韩城—宜川—榆林—延安—西安、西安—铜川—旬邑—宝鸡—西安、安康—岚皋—镇坪—平利—安康等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覆盖全省东西南北的旅游线路网络。

8.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特色项目,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集中力量建设临潼文化旅游区、法门寺佛文化旅游区、延安红色旅游区、桥山黄帝文化旅游区、大华山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区、金丝峡生态旅游区、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区、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木王生态旅游区、牛背梁生态旅游区、天竺山生态旅游区、通天河生态旅游区、大南宫山生态旅游区、黎坪生态旅游区、汉江大瀛湖生态旅游区、玉华宫生态旅游区、照金—大香山文化旅游区、咸阳汉唐帝陵文化旅游区(汉阳陵、昭陵、乾陵、茂陵)、榆林边塞大漠风情旅游区、杨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等近期年接待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300万人次,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品牌旅游区,形成布局结构合理的旅游精品体系。

9.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体系。围绕重点旅游景区,结合地方文化和特色生产活动,积极推进乡村民间民俗风情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体验功能,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园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10.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完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重点做好主题旅游板块、旅游线路、生态休闲旅游专线和重点旅游区规划。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旅游项目策划水平,抓好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工作。

四、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

11.推进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选择旅游资源品位高、规模大的区域,进行县级行政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建设一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比例达到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合理和功能齐全,旅游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旅游示范县。整合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5—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进一步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坚持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工作。组建市场化开发主体,负责景区的建设和运营。发展景区专业管理公司,提高旅游景区管理水平。

13.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游客密集区、区域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重点,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交通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平台,省上成立旅游信息中心,各市和重点旅游县(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电视频道、旅游广播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者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讯服务。

14.整合各类旅游开发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围绕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需要,布局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并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计划;各类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要重点扶持旅游项目建设。各级交通部门按照建高速、连县城、接景点的要求,对4A级以上景区安排高速公路出入口,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计划优先安排,省际旅游线路和区域旅游精品环线道路要逐步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各级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业务项目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予以重点扶持。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开放资源,积极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各级电力、通讯部门应优先解决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利用林权、集体土地承包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投资入股或租赁建设旅游景区。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

15.立足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两种旅游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主要客源市场,挖掘和培育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开发港、澳、台市场,重点拓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我省周边客源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16.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创作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志,着力提升陕西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重点打造以古都西安、兵马俑、法门寺、黄帝陵等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华游品牌,以千里秦岭、千曲黄河、千水汉江为代表的山水生态度假旅游品牌,以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国家品牌旅游线路,联合西北五省区,打造“丝绸之路”经典国际旅游线路品牌;联合北京、上海、桂林、广州等城市,打造“经典中国”旅游线路品牌;联合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打造“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品牌;联合黄河沿线主要省份,打造“黄河文明”旅游线路品牌;联合长城沿线省份,打造“万里长城”中华文明精品线路品牌。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包装,打造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旅游会展。

17.完善市场推广机制。在举办文化、文物、外事、宣传、广电、商贸、体育、会展等各类活动中要大力宣传陕西旅游;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省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境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陕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提高陕西旅游宣传品发放覆盖率,在陕西卫视黄金时段开设旅游专栏节目;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加强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周边省区和各类旅游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格局。

18.积极推进国民休闲旅游。制定全省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扶持开展休闲度假专项业务示范活动,加强休闲旅游区域联合和行业协作,促进国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1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旅游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2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事业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大企业以参股、兼并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成片开发精品旅游景区。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专业旅游投资公司,构建旅游产业开发融资平台。建立银企、银政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及其他国际旅游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软贷款和国外基金组织投资。

21.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及品牌战略。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带资金、带管理、带客源进入陕西从事旅游经营活动。鼓励国内外大旅行社或旅游集团来陕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饭店连锁集团,促进旅游饭店品牌创建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加大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资本多元化。省、市旅游集团要走资本运作的路子,尽快实现由管理型向投资型的转变。

七、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22.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与国内相关省(区、市)旅游合作水平,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联合编制规划、开发产品、宣传促销、培养人才。

23.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体系建设。落实旅游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教育、预防、检查、报告、应急处理、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等制度。4A级以上景区和大型山岳型景区要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制定全省酒店、餐饮、购物统一服务标准,完善地方旅游标准化体系。实行旅游餐馆、商店推荐制,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24.加大旅游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重点县(区)要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完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各级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5.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旅游新业态的研究,增强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陕西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八、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6.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旅游企业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经营收入,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

27.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各市、县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事先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依法集约、节约用地。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28.加快口岸建设。努力争取开放西安空港第五航权,争取对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客源国旅游者实行短期免签证和开放西安居民香港自由行等政策。

29.加快旅游航空运输建设。3—5年内开通西安直飞欧洲、北美国际航线。省内支线机场要开通飞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地的直通航班,形成合理的立体旅游航空运输网。

九、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30.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意义,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上成立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各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

31.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长。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和其他建设资金的支持。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拉动投资。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将旅游宣传推广经费纳入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市、县政府也要根据本地情况,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

32.充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职能。切实强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

33.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项逐级分解,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区)、各部门的重要内容。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政发[2006]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每年为我省的先进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培养10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着力打造“米脂家政”、“杨凌农科”、“蓝田厨师”、“渭北技工”、“秦巴茶艺”等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与劳务输出机制,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

(五)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

(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30个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00万人次。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省、市、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示制度。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00个门类比较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地、各有关行业要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各设区市重点建好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中央及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起,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鼓励城市职业院校对跨地区学习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职业院校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各市、县原则上均须有一所由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对新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关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6个,实现县县建成职教中心的目标。县级职教中心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办学机制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各市、县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中央及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效益好的县级职教中心。

(十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于“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0所,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所学校建设2个以上特色鲜明、水平较高、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努力提高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3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依托中央在陕各有关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扩大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规模;全省新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5个。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订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订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和标准,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五、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十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十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逐步推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部门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切实落实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十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十一五” 期间,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0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开拓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十九)实施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引导、协调和支持经济效益好、就业人数多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对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二十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十二)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载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凡属国家和省上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核机构,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十五)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中央项目配套、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贫困生资助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各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006年底前,要设立职业教育专款,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区域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等。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重点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将逐步实现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对就业率高、办学效益显著的职业院校,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将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制订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职业教育经费及时、全额用于职业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全省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六)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县不低于 20%,已完成“普九”任务的县(市、区)不低于30%.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制订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现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将重点做好行业、部门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设区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专业结构的统筹,做好区域内行业、部门之间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与普通高中建设规模相当、投入相当的原则,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建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对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十九)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指导、评估与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研究制订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6]11号 【发布日期】1996-02-12 【生效日期】1996-0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皖政〔1996〕11号)

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后5至15年是安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我省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利用外资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一个重点和突破口。全省上下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促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开拓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

自199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以来,我省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的对外开放速度、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九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问题,而且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带动整个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利用外资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新的增长周期,跨国投资显著增加,同时许多国家调整引资政策,经济竞争激烈;从国内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国家开放政策开始由地区倾斜逐步转向产业倾斜,吸引外商投资开始由主要依靠减税让利逐步转向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并适时实行国民待遇。我省利用外资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挥自身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并抓紧时间实行有效的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参与平等竞争。全省上下要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加大力度,把我省利用外资工作全面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二、发挥优势,在外商投资领域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现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广泛的市场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外资进入,尤其是对国外大公司、大财团有较强的吸引力。我省多数优势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要着力发挥好这个优势,推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并向第三产业拓展。要在继续鼓励中小外商投资的同时,重点引入国外大财团、大公司的投资,发展一批高科技、高利税、高创汇和高市场容量的大项目,力争在三、五年内形成一批国内、国际的名牌产品,培植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资源优势是我省吸引和置换境外资金和技术的有利条件,要大力宣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特别是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培育新的经济优势。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拥有较多的科技人才,科研及开发能力较强,要吸引外资,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要加强同境外的科技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发挥我省的市场优势,对外商投资者实行让市场的原则。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产品可全部内销,并允许其收购产品出口和在银行调剂外汇。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市场组织形式和商业管理模式,引导外商投资建设仓储、配送、经营等流通设施,发展商品信息监控和电子交易网络,引进已在国内设店的国际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来我省兴办连锁商店,经批准可兴办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并进行批发商业合资合作试点;可与外商试办外贸公司,开拓进出口业务。鼓励外商业办广告、信息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第三产业水平,促进市场的发育。在利用外资兴办第三产业上,鼓励各地大胆探索。

三、三、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广开引资渠道

今后引进外资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务实。外商投资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允许独资、控股和增加投资比例。经批准可向外商出让已建成或在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或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带动“BOT”方式的突破。依据规定开放企业产权,允许外商购买,其中国有小企业对外商投资者全面放开。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可以一个产品、一个车间进行“嫁接”改造,也可以一个企业乃至全行业进行“嫁接”改造,以推动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调整,形成新的生产力。允许外商在规划区内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或兴办综合开发项目。允许境外大企业、大财团来皖兴办“伞型公司”,发挥其综合经营的功能。合肥作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要积极兴办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并吸引国外金融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其它地方要创造条件力求突破。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争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集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在多形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更积极有效地使用境外借款,特别是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加快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交通、环保及市政设施等的建设。

广开各种引资渠道,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网络。要不断研究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特点,把握外商投资方向,及时发布对外招商信息,调整和推出引资项目。按照重实效、求质量原则,在每年有计划举办几次大型招商活动的同时,更多地按行业或专题招商,鼓励企业对口招商,唱好“主角”,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浦东裕安、香港黄山公司等我省在沿海和境外公司的“窗口”作用,加强同国外驻华商务代表机构的联系,争取更好的招商效果。

四、四、实行有效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要抓住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抓紧时间,继续实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能源交通基金设施项目,经省批准,允许其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企业所得税可以“五免五减半”,同时给予综合补偿。外商投资兴办创汇农业和投资改造乡镇企业项目,企业实际提供出口农产品货源的产值(包括自营出口、外贸代理出口、外贸收购出口)超过当年总产值50%的,经省批准,可享受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生产产品直接出口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经批准利用外资兴办的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可免收土地使用费。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可按低限原则收取土地出让金,并继续免缴地方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用水增容费,由各地自行决定减免。为加快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要认真落实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内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各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由所在地市自定。

五、五、大力改善培训,为外商投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今后利用外资工作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省已经委托给地市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继续执行。对属省审批权限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可联合办公,集中审理,分头限期办结。对国外大财团、大企业以及信誉良好企业投资的项目,可以特事特办。税务、海关、外汇管理、商检、口岸、土地、环保、城建、供电、邮电、金融等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广开渠道,积极解决中方配套资金问题。对国家鼓励的重大项目,要集中资金予以扶持。省市两级要优先安排有贷款规模的基建、技改和科研项目对外招商。企业可以产权或无形资产作价,亦可发行债券或集资入股、转让股权作为中方的配套资金。各金融机构要创造条件,设立支持外商投资的专项贷款,对重大项目,一家银行解决不了的,可几家银行联合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流动资金贷款,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计委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改进项目审批程序,对不再要平衡解决资金、原材料、出口配额、许可证等投资项目,可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外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和管理,依法督导外商投资企业认真履行合同章程,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出口创汇率和实现利税率。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服务和管理,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所需水、电、气的供配和运输、通讯的调度衔接,办好现有“三资”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改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财政、物价部门要负责清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偏高的要降低,重复收费的项目要合并,不合理的予以取消,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切实监督实施。旅游服务行业要创造条件,尽快使外商享受与国内居民相同的服务收费标准。各级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增进中外双方的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并设立外商投诉“窗口”,帮助“三资”企业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

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行为,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免撤换,要按法定程序办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扰外商投资企业合法经营。坚决制止向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要尽快健全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组织网络,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中介与法律服务。

六、六、培养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高水平涉外人才队伍

培养涉外人才队伍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要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省计委、教委、人事厅、外办等部门要制定规划,充分发挥省内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建设若干有影响的涉外经济学和法学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各地培养输送一批涉外人才。涉外工作任务重的部门和单位,要选调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到国内高等院校或境外进修深造。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加强开放意识教育,大兴学习开放政策和涉外经济知识之风。县以上机关干部、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尤其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对外开放知识,提高对外开放工作能力。今后几年,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在全省上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懂外语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队伍,为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的力度,引进国外学者、教授来皖讲学,聘用国外实用人才到我省工作。发挥海外留学生的作用,鼓励他们回国服务或在海外为我省从事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和商务活动。

七、七、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利用外资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领导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的重要保证。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各行署、市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指定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利用外资工作体系。各地各部门对省政府提出的对外开发和利用外资工作目标要进行分解,按照“定目标、定分工、定措施、定期检查”的“四定”原则,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大项目领导责任制,加强协调和督办。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决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共同推进全省的对外开放,实现引进外资的更大突破,创造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业绩。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桂平市共有408个行政村(不含街道社区),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只有161个,仅占总数的39.5%;目前还有247个村尚未通等级公路,占应通车行政村的60.......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02-05 【生效日期】1990-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05号)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05号 【发布日期】2005-08-06 【生效日期】2005-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决定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鲁政发[1995]101号 为加快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决定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3-06-24 【生效日期】1983-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村镇住宅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2002 【发布文号】桂政发[1999]5号 【发布日期】1999-01-13 【生效日期】1999-0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自治区人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陕政发 〔2007〕7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2007]2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去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