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通知
陕政发 〔2011〕3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我省有县城以外的建制镇827个,整体规模小,经济总量不足,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为有效提升我省城镇化水平、增强经济外向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省政府在全省遴选3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作为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示范镇进行重点建设的同时,在西咸新区选择6个街道办事处或建制镇,参照重点示范镇有关支持政策,以更高标准推进建设。现就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步伐
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与标准,加快重点示范镇镇区人口聚集,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努力提升人居环境和城镇功能,实现重点示范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力争用3—5年时间,使 30个重点示范镇镇区面积扩大65.7平方公里,达到1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57.6万人,达到116.7万人,各重点示范镇初步形成县城副中心,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良好平台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
二、加强规划指导,推进标准化建设
各地要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在编制重点示范镇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活习惯,突出地域风貌特色,明确基本功能定位、产业支撑、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各市县政府在组织编制完成重点示范镇建设规划后,报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批后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按照省上制定的重点示范镇标准化模块,推进新区建设,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陕南地区应注意将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紧密结合;西咸新区要以立体城市的模式高标准建设6个重点示范镇;其他地区的重点镇,要以打造新区的理念加快建设。
三、抓紧项目筹划,全面启动开工建设
各地要将重点示范镇内项目作为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重要抓手,抓紧筹划和启动一批支撑重点示范镇的重点项目。按照新区建设规划和标准,确定重点示范镇3年新区建设项目计划和年度计划,其中每年项目任务量不得低于三年任务总量的1/3,并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上报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各重点示范镇要先行启动道路、供水、供气、管网、绿化、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商业、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四、用好用足政策,实现资金、土地平衡
省政府为每个重点示范镇提供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和1000万专项启动资金支持重点示范镇建设。各地要综合运用撤乡并镇、保障性住房、扶贫和避灾搬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等相关政策,集中捆绑使用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支持重点镇发展,充分发挥好资金的放大效应。各地要在政府统一监管下,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按照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以个人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经营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商业等基础设施。各地也可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充分利用1000亩用地指标,在安置进镇农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商业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大机制创新,增强建设活力
一是推进重点示范镇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镇一级财政,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二是鼓励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引导农民集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三是加快建立低门槛落户、进城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待遇同等的农民进城激励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及我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四是在重点示范镇按照县城标准征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五是按照城市社区的模式,管理进镇农民安置小区。加强进镇居民城市意识的培养,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责任考核
省政府成立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重点示范镇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加强配合,做好规划建设、资金筹措安排、土地指标落实等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重点镇建设作为市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推进方案,切实抓好重点示范镇建设。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用政策吸引农民、引导农民到重点示范镇安居创业。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对重点示范镇建设总体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建设融资责任主体,各重点示范镇人民政府是实施责任主体。省上将加大对重点示范镇建设考核力度,通过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底考核奖励的工作机制,加速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确保重点示范镇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和三年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附件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动态地考核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各镇工作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确保完成重点示范镇标准化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确定的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
第三条 考核工作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考核工作。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第四条 各重点示范镇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各镇上报的年度工作任务、重点示范镇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项目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标准(试行)》审核,经研究后予以确认,印发各镇执行。各镇上报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不得低于三年任务总量的1/3。
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后不再变动,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个别项目的,在年度任务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须经省、市、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报省领导小组批准。
第五条 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分为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类。其中,定量考核包括规划编制及执行、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升、人口集聚和建成区规模6项内容;定性考核包括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建设和社会评价3项内容。两类合计9项内容,18项指标。其中:
1规划编制及执行:包括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2项指标。
2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
3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形象进度和进镇农民安置总面积3项指标。
4旧城区改造提升: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5人口集聚:包括镇区总人口和吸纳进镇农村人口2项指标。
6建成区规模:包括建成区面积1项指标。
7组织机构建设:包括机构设置、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3项指标。
8信息建设:包括资料统计报送和活动参与2项指标。
9社会评价:包括公众满意度调查1项指标。
第六条 各重点示范镇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按照考核内容及指标,将本镇下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含目标任务要求、主要措施、时间进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应分值)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定量考核指标量化应细致明确、操作可行,定性考核指标应合理设置可供考核的评价要点和衡量标准。
三、分值评定和等次确定
第七条 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定量考核指标占83分(权重分别为:规划编制及执行占8%,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40%,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占10%、旧城区改造提升占10%、人口集聚占10%,建成区规模占5%)。定性考核指标占17分(权重分别为:组织机构建设6%,信息建设占6%,社会评价占5%),并实行工作绩效加减分。
月度考核按照每月工作开展情况确定考核指标,得分=指标分值×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率=(实际完成÷任务总量)×100%;半年观摩考核按照各镇工作开展情况逐镇现场打分;年度考核取各镇全年月度考核平均分为该镇年度考核时的月度平均考核分值,月度考核分值占年度考核分值30%的权重,半年观摩考核分值占年度考核分值20%的权重,年终考核分值占年度考核分值50%的权重(即年度考核分值=30%月度平均考核分值+20%半年观摩考核分值+50%年终考核分值)。
第八条 对定量类工作任务,年底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加分,每超额目标任务10%加2分,加分上限为10分;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扣分,每低于目标任务10%扣2分,扣分上限为10分。
第九条 年度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次。
第十条 考核等次按照综合得分顺序确定,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20%。
四、考核方法及程序
第十一条 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月度考核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综合评定结果。
第十二条 月通报。每月25日前,各镇将根据目标任务确定的当月工作进度表及月度工作进展文字总结材料(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工作情况汇总排名,并在全省通报。
第十三条 季讲评。每季度结束后,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该季度工作情况汇总排名,组织在搞得好的镇召开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参加的工作讲评会,学习推广先进镇的经验,鞭策后进。由排名前3位的镇介绍经验,排名后3位的镇表态发言。
第十四条 半年观摩。每年7月底前,组织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分关中、陕南、陕北三个片区逐镇进行观摩,邀请省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代表对各镇建设情况进行评比打分,排出名次。
第十五条 年终考核。每年12月25日前,各镇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月通报、季讲评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提出考核等次初步意见,报省领导小组审定。
五、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六条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月将各重点示范镇工作进展及考核情况,报送省、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镇实行问责制,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建议对镇政府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年底召开重点示范镇年度总结大会,对年度综合考核优秀的重点示范镇,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年度排名后3位的镇通报并挂牌,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考核结果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以及挂职干部所在单位,作为对重点示范镇各项工作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本通知适用于2011年6月7日至2013年6月7日。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通知
陕政发 〔2011〕3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我省有县城以外的建制镇827个,整体规模小,经济总量不足,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为有效提升我省城镇化水平、增强经济外向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省政府在全省遴选3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作为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示范镇进行重点建设的同时,在西咸新区选择6个街道办事处或建制镇,参照重点示范镇有关支持政策,以更高标准推进建设。现就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步伐
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与标准,加快重点示范镇镇区人口聚集,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努力提升人居环境和城镇功能,实现重点示范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力争用3—5年时间,使 30个重点示范镇镇区面积扩大65.7平方公里,达到13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57.6万人,达到116.7万人,各重点示范镇初步形成县城副中心,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良好平台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
二、加强规划指导,推进标准化建设
各地要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在编制重点示范镇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活习惯,突出地域风貌特色,明确基本功能定位、产业支撑、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各市县政府在组织编制完成重点示范镇建设规划后,报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批后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按照省上制定的重点示范镇标准化模块,推进新区建设,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陕南地区应注意将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紧密结合;西咸新区要以立体城市的模式高标准建设6个重点示范镇;其他地区的重点镇,要以打造新区的理念加快建设。
三、抓紧项目筹划,全面启动开工建设
各地要将重点示范镇内项目作为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重要抓手,抓紧筹划和启动一批支撑重点示范镇的重点项目。按照新区建设规划和标准,确定重点示范镇3年新区建设项目计划和计划,其中每年项目任务量不得低于三年任务总量的1/3,并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上报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各重点示范镇要先行启动道路、供水、供气、管网、绿化、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商业、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四、用好用足政策,实现资金、土地平衡
省政府为每个重点示范镇提供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和1000万专项启动资金支持重点示范镇建设。各地要综合运用撤乡并镇、保障性住房、扶贫和避灾搬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等相关政策,集中捆绑使用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支持重点镇发展,充分发挥好资金的放大效应。各地要在政府统一监管下,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按照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以个人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经营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商业等基础设施。各地也可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充分利用1000亩用地指标,在安置进镇农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商业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大机制创新,增强建设活力
一是推进重点示范镇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镇一级财政,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二是鼓励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引导农民集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三是加快建立低门槛落户、进城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待遇同等的农民进城激励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及我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四是在重点示范镇按照县城标准征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五是按照城市社区的模式,管理进镇农民安置小区。加强进镇居民城市意识的培养,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责任考核
省政府成立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重点示范镇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加强配合,做好规划建设、资金筹措安排、土地指标落实等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重点镇建设作为市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推进方案,切实抓好重点示范镇建设。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用政策吸引农民、引导农民到重点示范镇安居创业。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对重点示范镇建设总体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建设融资责任主体,各重点示范镇人民政府是实施责任主体。省上将加大对重点示范镇建设考核力度,通过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底考核奖励的工作机制,加速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确保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和三年建设目标的实现。
附件:1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名单
2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附件1: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名单(30个)
西咸新区重点示范镇名单(6个)
附件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动态地考核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各镇工作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确保完成重点示范镇标准化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确定的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
第三条 考核工作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考核工作。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第四条 各重点示范镇的工作目标任务,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各镇上报的工作任务、重点示范镇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标准(试行)》审核,经研究后予以确认,印发各镇执行。各镇上报的工作目标任务不得低于三年任务总量的1/3。
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后不再变动,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个别项目的,在任务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须经省、市、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报省领导小组批准。
第五条 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分为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类。其中,定量考核包括规划编制及执行、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升、人口集聚和建成区规模6项内容;定性考核包括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建设和社会评价3项内容。两类合计9项内容,18项指标。其中:
1规划编制及执行:包括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2项指标。
2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
3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形象进度和进镇农民安置总面积3项指标。
4旧城区改造提升: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
5人口集聚:包括镇区总人口和吸纳进镇农村人口2项指标。
6建成区规模:包括建成区面积1项指标。
7组织机构建设:包括机构设置、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3项指标。
8信息建设:包括资料统计报送和活动参与2项指标。
9社会评价:包括公众满意度调查1项指标。
第六条 各重点示范镇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按照考核内容及指标,将本镇下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含目标任务要求、主要措施、时间进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应分值)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定量考核指标量化应细致明确、操作可行,定性考核指标应合理设置可供考核的评价要点和衡量标准。
三、分值评定和等次确定
第七条 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定量考核指标占83分(权重分别为:规划编制及执行占8%,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40%,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占10%、旧城区改造提升占10%、人口集聚占10%,建成区规模占5%)。定性考核指标占17分(权重分别为:组织机构建设6%,信息建设占6%,社会评价占5%),并实行工作绩效加减分。
月度考核按照每月工作开展情况确定考核指标,得分=指标分值×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率=(实际完成÷任务总量)×100%;半年观摩考核按照各镇工作开展情况逐镇现场打分;考核取各镇全年月度考核平均分为该镇考核时的月度平均考核分值,月度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30%的权重,半年观摩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20%的权重,年终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50%的权重(即考核分值=30%月度平均考核分值+20%半年观摩考核分值+50%年终考核分值)。
第八条 对定量类工作任务,年底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加分,每超额目标任务10%加2分,加分上限为10分;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扣分,每低于目标任务10%扣2分,扣分上限为10分。
第九条 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次。
第十条 考核等次按照综合得分顺序确定,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20%。
四、考核方法及程序
第十一条 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月度考核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纳入考核综合评定结果。
第十二条 月通报。每月25日前,各镇将根据目标任务确定的当月工作进度表及月度工作进展文字总结材料(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工作情况汇总排名,并在全省通报。
第十三条 季讲评。每季度结束后,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该季度工作情况汇总排名,组织在搞得好的镇召开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参加的工作讲评会,学习推广先进镇的经验,鞭策后进。由排名前3位的镇介绍经验,排名后3位的镇表态发言。
第十四条 半年观摩。每年7月底前,组织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分关中、陕南、陕北三个片区逐镇进行观摩,邀请省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代表对各镇建设情况进行评比打分,排出名次。
第十五条 年终考核。每年12月25日前,各镇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月通报、季讲评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提出考核等次初步意见,报省领导小组审定。
五、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六条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月将各重点示范镇工作进展及考核情况,报送省、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镇实行问责制,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建议对镇政府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年底召开重点示范镇总结大会,对综合考核优秀的重点示范镇,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排名后3位的镇通报并挂牌,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考核结果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以及挂职干部所在单位,作为对重点示范镇各项工作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本通知适用于2011年6月7日至2013年6月7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第三篇: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动态地考核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各镇工作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确保完成重点示范镇标准化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确定的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任务考核。
第三条考核工作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考核工作。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第四条各重点示范镇的工作目标任务,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各镇上报的工作任务、重点示范镇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标准(试行)》审核,经研究后予以确认,印发各镇执行。各镇上报的工作目标任务不得低于三年任务总量的1/3。
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后不再变动,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个别项目的,在任务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须经省、市、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报省领导小组批准。
第五条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分为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类。其中,定量考核包括规划编制及执行、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旧城区改造提升、人口集聚和建成区规模6项内容;定性考核包括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建设和社会评价3项内容。两类合计9项内容,18项指标。其中:
1规划编制及执行:包括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2项指标。
2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
3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包括完成投资、形象进度和进镇农民安置总面积3项指标。
4旧城区改造提升:包括完成投资和形象进度2项指标。
5人口集聚:包括镇区总人口和吸纳进镇农村人口2项指标。
6建成区规模:包括建成区面积1项指标。
7组织机构建设:包括机构设置、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3项指标。
8信息建设:包括资料统计报送和活动参与2项指标。
9社会评价:包括公众满意度调查1项指标。
第六条各重点示范镇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按照考核内容及指标,将本镇下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并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含目标任务要求、主要措施、时间进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应分值)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定量考核指标量化应细致明确、操作可行,定性考核指标应合理设置可供考核的评价要点和衡量标准。
三、分值评定和等次确定
第七条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定量考核指标占83分(权重分别为:规划编制及执行占8%,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40%,新区保障性住房及进镇农民居住区建设占10%、旧城区改造提升占10%、人口集聚占10%,建成区规模占5%)。定性考核指标占17分(权重分别为:组织机构建设6%,信息建设占6%,社会评价占5%),并实行工作绩效加减分。
月度考核按照每月工作开展情况确定考核指标,得分=指标分值×任务完成率,任务完成率=(实际完成÷任务总量)×100%;半年观摩考核按照各镇工作开展情况逐镇现场打分;考核取各镇全年月度考核平均分为该镇考核时的月度平均考核分值,月度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30%的权重,半年观摩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20%的权重,年终考核分值占考核分值50%的权重(即考核分值=30%月度平均考核分值+20%半年观摩考核分值+50%年终考核分值)。
第八条对定量类工作任务,年底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加分,每超额目标任务10%加2分,加分上限为10分;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扣分,每低于目标任务10%扣2分,扣分上限为10分。
第九条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次。
第十条考核等次按照综合得分顺序确定,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20%。
四、考核方法及程序
第十一条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月度考核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纳入考核综合评定结果。
第十二条月通报。每月25日前,各镇将根据目标任务确定的当月工作进度表及月度工作进展文字总结材料(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工作情况汇总排名,并在全省通报。
第十三条季讲评。每季度结束后,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镇该季度工作情况汇总排名,组织在搞得好的镇召开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参加的工作讲评会,学习推广先进镇的经验,鞭策后进。由排名前3位的镇介绍经验,排名后3位的镇表态发言。
第十四条半年观摩。每年7月底前,组织重点示范镇镇长和挂职副镇长分关中、陕南、陕北三个片区逐镇进行观摩,邀请省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代表对各镇建设情况进行评比打分,排出名次。
第十五条年终考核。每年12月25日前,各镇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月通报、季讲评及半年观摩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提出考核等次初步意见,报省领导小组审定。
五、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六条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月将各重点示范镇工作进展及考核情况,报送省、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镇实行问责制,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建议对镇政府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年底召开重点示范镇总结大会,对综合考核优秀的重点示范镇,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排名后3位的镇通报并挂牌,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考核结果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以及挂职干部所在单位,作为对重点示范镇各项工作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本通知适用于2011年6月7日至2013年6月7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政发 〔2007〕7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省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省水资源十分紧缺。我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70%分布在陕南,70%集中在汛期。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为极端缺水地区。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受生态环境制约,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陕南地区水资源较为富集,但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二)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目前,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远高于东部发达省份和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全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省用水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等因素制约,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目前,全省年供水缺口达21亿立方米,有3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不同程度缺水,还有1005万群众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据测算,到2010年全省缺水量将达到39亿立方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矛盾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基本省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创新节水机制,完善农业、工业、城市节水体系,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五)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流域、区域和生活、生产、生态用
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制度创新,深化水价改革,健全和完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用水管理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因地制宜地采取节水措施;坚持科技创新,加快节水技术改造,积极研发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坚持节水减污并举,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
(六)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回用率达到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0%。到2020年,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4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三、深化水价改革,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陕西省水资源费征收办法》明确的水资源费征费范围和征费标准,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服务用户、足额征收、规范使用、督查到位的征收使用管理机制。根据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适度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逐步扩大不同区域、不同水源、不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差距,促进节约用水。对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应不低于公共供水的价格水平。
(八)深化水价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和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建立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城市供水2008年6月30日前要全面实现水价“三步走”改革目标。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单位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设区市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8元,县(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每吨不低于0.6元,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农业用水全面推行按量配水、按量收费的农田灌溉终端水价制度,积极开展实行丰枯季节水价试点。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科学确定再生水水价。
(九)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在加快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用水计量与统计、节水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水使用权分配、水使用权管理和水使用权转让试点,推进水市场的形成,促进水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有偿流转,促进节约用水。抓好石头河水库“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十)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确定水资源可利用上限、开发次序和供给次序,保障城乡居民、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治污力度,逐步
改善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和建设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加强水资源论证和节水方案、节水措施审核,推行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凡未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立项或核准备案。禁止在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禁止在供水管网覆盖区新增地下取水工程,有计划地关闭现有水源井,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十一)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省水利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节约用水规划等,研究制订我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把国家分配我省的用水总量逐级分解落实到流域内各市、县、区,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政首长负责制。修订完善行业、产品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根据定额指标,合理确定行业、部门和单位用水计划,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定额指标之内。供水单位和自备水源单位要切实落实节水措施,并按照规定程序报送供、用水计划申请和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高耗水重点企业用水情况的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对超额用水的用户,除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外,要给予批评、警告、吊销取水许可证等行政处理。
五、加强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十二)加强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抓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全面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高效输水技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改进田间灌水方式,积极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积极发展“南塘、北窖、关中井”等雨水积蓄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搞好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联村、联乡集中供水,逐步配套完善家用水表和节水器具。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
(十三)强化工业节水。以电力、纺织、造纸、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和日取水1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企业为重点,加快利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节水改造,逐步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鼓励污水回用及循环用水。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严格限制在缺水地区布设高耗水项目。关中、陕北新建电力、化工等项目,要推广使用风冷技术。加强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执行和推广节水技术标准,减少水的消耗。加大对造纸、果汁、冶金、化工、纺织、印染、皂素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实施减排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减少江河污染。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及节水统计工作,全面加强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管理。
(十四)推进城市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步伐,大中城市两年内全面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任务,确保管网漏损率大幅度降低。统筹规划建设各类管网设施,城市新建区管网做到雨污分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渭河流域、汉丹江流域和黄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同步抓好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河流市界水质监测断面,严格排污控制,确保水功能区达标。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对用水量较大的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科研院所、宾馆、饭
店、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实行严格的用水计划管理。加强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普及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节水技术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鼓励引导居民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实现节约用水。
(十五)加快节水科技进步。贯彻落实《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和《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等规定,以工业节水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循环利用工艺等为重点,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攻关,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制订节水型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约用水。
六、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六)落实各级政府责任。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负责、水利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项节水措施落实到位。省政府将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七)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西安、榆林两市已进入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行列,要按照试点方案做好各项工作,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宝鸡、咸阳两市和杨凌示范区,耀州区、临渭区、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县(区)要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制订标准,组织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家庭、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城市建设活动。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建设节水型机关,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十八)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节水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支持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节水示范工程以及农业节水计量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九)加大水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抓紧制定供水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防止成本和价格不合理上涨。水价调整后增加的收入,除弥补合理的成本开支外,要用于改善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改进供水服务,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
(二十)认真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在水价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水价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实行必要的水费减免措施,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
(二十一)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介绍我省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节水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节约用水的先进典型,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要及时进行曝光,营造“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1998]49号 【发布日期】1998-09-28 【生效日期】1998-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陕政发[1998]49号1998年9月28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住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决策,确保本世纪末实现我省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就加快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经济适用住房的范围、标准
1、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在市(县)人民政府指导下建设的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微利住房,是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
2、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本地职工工资、住房面积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等因素测定,每年公布一次。
3、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制定。
4、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应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求。
二、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
5、市(县)人民政府计划、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中低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需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6、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信贷资金的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信贷计划由计划、建设、土地部门和人民银行及有关商业银行联合下达。
7、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并在本地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三、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8、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货币拆迁,降低征地和拆迁安置费用。
9、凡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各级计划、土地部门要在7―10个工作日内分别办理完建设项目立项手续和土地审批手续:
(1)已经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或政府承诺划拨土地的;
(2)已具备建设条件,当年可开工建设的;
(3)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配套费已经落实或者当地政府承诺进行大市政配套的;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当地商业银行认同的;
(5)已提出担保的具体办法和与贷款数额相对应的抵押物的。
10、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确定后,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
1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材料、设备选用、技术力量配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12、经济适用住房建成竣工后,由各级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验收规范和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13、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质量保证书》,对住宅结构及使用功能作出说明,并依法对住房各部位的质量保修期等作出承诺。
四、四、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
14、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凡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通过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不得转为其它用途。
15、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构成包括以下八项因素:(1)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3)建安工程费;(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5)以上述四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6)贷款利息;(7)税金;(8)3%以下的利润。
16、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以外进行各种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五、五、经济适用住房的信贷
17、经批准立项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应给予发放贷款:
(1)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总投资30%的;(2)建设项目预售总量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3)地方配套资金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
18、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各商业银行要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时间应在7―14个工作日内完成。
各地建设或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银行共同认定的项目,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在评估后10天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各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足够信贷资金的,由当地商业银行逐级上报申请解决。
19、各地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组合抵押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要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六、六、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20、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一律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并按国家及省上的有关规定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
21、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共用部位、设施专项维修资金,维修资金可以从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收入中提取1―2%。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22、各级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及服务。物业管理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要同本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七、七、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
23、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事业单位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土地,通过集资等方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扶持政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不得外销牟利。
24、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专项贷款,由各地计划、人民银行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5、企事业单位通过集资方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且由单位承担在职工偿还不了贷款时迁出责任的,银行应给予经济适用住房抵押贷款。
八、八、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
26、经济适用住房是城镇住宅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造福于民。
27、为了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国家要求,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省建设、计划、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组成的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工作组,工作组设在省建设厅。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信贷资金落实以及实施阶段的检查、督促、协调工作。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28、各市(县)要以组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规划工作,加快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为以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打好基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