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4 00: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南人民奋力探索突破发展之路,全力构建和谐陕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123%。从纵向看,陕南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横向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是陕南紧随全省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陕南加快发展,既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省上下要形成合力,积极支持陕南发展循环经济,帮助陕南在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快的跨越。现就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抢抓发展机遇,建设美好新陕南

1抓住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陕南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机遇: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为进一步突破交通制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支持陕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难得机遇。

2突出主题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资源开发,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大工业、做强旅游、做优农业。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严格节能减排,严禁污染物排放,保护青山绿水,建立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

3建设美好陕南。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步伐更快、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人民幸福指数提升”三大战略目标,着力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新陕南。

生态陕南:汉丹江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水源地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汉江干流出境断面保持Ⅱ类水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9亿立方米以上。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

秀美陕南:以国道、省道、铁路两侧为重点的乡镇村庄容貌和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整洁优美、风光旖旎、文明宜居的陕南城镇群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充满活力。

富裕陕南: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省水平,2015年实现“五个上台阶”: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8000元。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与关中、陕北同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全陕南:以避灾搬迁为重点,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大幅度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以治理尾矿坝和防治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保护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

二、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

4发展循环型工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循环工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和新技术、新机制,对现有工业兼并重组、优化组合、嫁接改造,对优势资源统筹规划、规模开发、综合利用,走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支持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有色、钢铁、建材等材料产业,水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航空、数控机床、数控刀具、专用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支柱产品做大做强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能耗、物耗、水耗;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发展关联产业,做好废气回收、余热发电、废水循环使用以及尾矿、废渣和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下决心关停一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矿山,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无序勘探和开采,严禁矿山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不达标排放。

5发展循环型产业园区。以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为重点,加大陕南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园区对工业经济的承载力和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加大投资强度,提高投资效益,推动产业园区发展。鼓励、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工艺之间纵向或横向耦合,副产物交换利用,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共享,培育和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围绕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十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

6做优生态农业。科学制定规划,推进生猪、蚕桑、中华鲵等种养基地建设,加强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茶叶、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等规模化生产,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快发展。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发挥田园生态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物流、环保等产业相融互动,创立生态型陕南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7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山水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以项目为支撑,以建设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胜地为目标,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加强标志性精品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城、旅游小镇、旅游乡村。开发跨省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陕南与关中和周边省市旅游线路大循环,增强陕南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条件,推进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科技、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三、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8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围绕建立贯通省内外的大通道、大枢纽,加快建设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项目,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公路。继续把陕南作为全省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汉中—陕甘界、鄂陕界—安康、宝鸡—汉中、安康—平利、安康—岚皋、西乡—镇巴、洛南—岔口铺、西安—商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强化路网衔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实现陕南区域内交通更便捷,与关中、陕北交通更顺畅,与毗邻省份交通更开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高通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达水泥(沥青)路,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

铁路。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复线建设。建成西安—成都快速铁路、西安—安康、阳平关—安康复线,加快推进安康—张家界、兰渝连接线(阳平关)、三门峡—宜昌(商南)等铁路建设工程,实施汉中和安康枢纽扩能,推进西安—重庆、西安—武汉快速铁路通道前期工作。

机场。加快建设汉中、安康新机场,推进商洛机场前期工作。选择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以及具有重要应急保障作用的地区建设通用机场,加强空管和安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通用航空。

航运。积极推进汉江干流航道治理,提高航道标准,建设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9加强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引汉济渭、引红济石水利枢纽工程,抓好焦岩、洞河、张坪等水库建设,加快建立城乡生产和生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中城市、重点城镇、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和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按照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丹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确保汉丹江水质安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10推进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加快建设陕南输气管网,努力实现气源管网对各市县、建制镇和重点工业用户的全覆盖。发展农村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完善骨干电网建设,实施重要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提升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四、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支持陕南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今年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支持陕南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安排工程计划、用地指标和补助资金,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建廉租住房在每平方米国家和省上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补助100元。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向陕南倾斜,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到2015年底,基本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汉中、安康、商洛三个中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租赁住房问题。

12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实行免费高中教育。鼓励陕南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与国内、省内名牌院校合作,积极培养陕南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提升县级医院,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事业,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13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全力推进陕南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强化支持,加快汉中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安康、商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安家,加快城镇的人口聚集和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新格局。“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江河沿岸为轴线的陕南城镇群和城乡统筹示范带。

14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加快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坚持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规划科学、设施到位、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移民新区(村),确保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搬迁地生态尽快恢复。对超额完成年度搬迁目标任务的,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对移民集中居住区教育、卫生、商业网点等公共设施和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省市在项目建设、资金投放、用地指标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六、构筑陕南循环发展的生态屏障

15推进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保护自然生态安全的规章制度。支持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以秦巴山区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推进汉丹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

1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涉及的水源保护地区,对因水源保护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并逐步扩大水源地保护范围。稳步实施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七、强化陕南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

17增加陕南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5亿元,重点支持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支持生物加工、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和装备、物流等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支持重大招商引资、高端人才引进、特大型企业扩张提升等。

18发展“一县一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陕南各县(区)“一县一产业”更快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对制定“一县一产业”发展规划的县(区)给予规划费用补助;对规划内项目、企业,通过贷款贴息、注入资本金和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扶持;对“一县一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带动地方财政收入或农民收入增长达到一定比重的县(区),实行单项奖励;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年度目标任务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区,给予一定奖励。贫困县甩掉贫困帽子后财政补贴不变。加强产业和财政政策引导,推动县域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更快发展提升,争取更多县(区)早日跨进经济强县行列。

19各类投资向陕南倾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引导、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专项资金向陕南的倾斜力度,在同等条件下对陕南循环产业发展项目优先支持、重点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向陕南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倾斜力度,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对陕南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给予预算内资金支持。

20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对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聚集区基础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新设立的陕南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可低于全省标准30%。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1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陕南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对鼓励类产业,特别是在陕南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准入门槛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支持由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企业进行规模开发、集约生产、循环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22优先保证建设用地。适当增加陕南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优先保证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产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建立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在陕南移民搬迁县(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23建立矿业权交易机制。加大陕南矿产资源勘探力度,省级地质勘探基金向陕南倾斜,鼓励矿产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陕南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鼓励矿山勘探与开采加工相分离,实行矿业权公开拍卖、有序流转、公开公平交易。推进矿山企业改组改制,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兼并收购中小矿山,形成从低端到高端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24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2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各类科技资金向陕南倾斜,加大省级科技经费向陕南的投入。支持关中地区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陕南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项目。对在陕南转化获

得国家和省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经评审确认后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给予补助。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对获得发明专利和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落实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对陕南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省级国家机关以及关中、陕北地区干部和陕南干部的双向交流。

26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陕南开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陕南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资商贸流通、资源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对鼓励类工业投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对各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省属国有企业新投资陕南的项目,项目取得利润后国有资本收益2015年前免予上缴。从2011年起,对陕南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亿元整数倍的工业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1‰—2‰予以一次性奖励。

27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省级各部门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向陕南倾斜的同时,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各项优惠政策,使陕南在政策、资金、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国家层面更多的帮助支持。

八、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28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陕南循环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省市共同的责任。省政府成立陕南循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定期研究解决陕南循环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意见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陕南三市要以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突破发展统揽工作全局,在用足用好省上各种支持政策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尽快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取得循环发展新成效。

29完善考核机制。把加大对陕南的支持列入省级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对陕南三市的考核办法,实行与关中、陕北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使考核标准与现有基础相符合,考核结果与工作成效相统一,体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陕政发 〔2009〕2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增强全省工业经济实力,现就加快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经济形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科学布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扩散型、资源加工型和市场聚合型的产业集群,为工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08年,全省20个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6500多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270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总量的90%以上。但与全国工业发达省市相比,我省产业集群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支撑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不强,产业配套和园区化水平不高,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着力推进我省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把产业集群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抓龙头、抓配套、抓园区、上水平”,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省内配套率;着力加强企业协作和自主创新,提高集成创新和产品成套能力;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集群承载能力,实现我省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再上新水平。

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传统产业四大领域,打造20个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航空、航天、重型装备、机床工具、电子通信设备及元器件、石油装备、陕北能化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能源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和盐化工等产业集群。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和子集群。传统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金、食品、医药和纺织等产业集群,以及钼、钛、果汁、乳业、肉制品、饮料、方便食品、烘焙、功能服装、棉纺织、丝绸、防寒服、水泥、玻璃、陶瓷和新型建材等子集群。努力将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等5个产业集群培育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

2009年至2015年,全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和18%左右。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全部超过100亿元,其中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航空、食品、有色金属、电子通信设备及元器件、汽车和输变电设备等9个产业集群达到1000亿元以上,石油装备、机床工具、重型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和冶金等5个产业集群达到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省内配套率由目前不到30%提高到50%以上。到2010年,全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约3900亿元;到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0亿元,增加值约560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0亿元,增加值约8000亿元。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一)编制产业集群规划,实现跨越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编制《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和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及子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各市、县级政府要根据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着力培育特色显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形成5个以上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10个以上销售收入过500亿元以上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网络销售中的“领头羊”作用。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实现企业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推进行业性并购重组,支持优势龙头企业“走出去”,实现低成本扩张。从今年开始三年内将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国有资本金注入龙头企业,助其增强资本实力、发展壮大。跟踪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实行大企业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协会要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产业带动作用显著的名牌产品或龙头企业,着力将我省优势产业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

(三)突出产业链条延伸,进一步提高配套率和成套化水平。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抓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采用重组、改造等方式,组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以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抓好核心部件的配套,选择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实施重点突破和攻关。各地要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配套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发展。对转移到当地的配套企业和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要加强产品配套协作,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支持陕鼓集团、西电集团等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成套能力和集成能力,实现产品成套化。

(四)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制定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意见和投资指南,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技改项目策划,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建设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个省

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行业技术中心,在产业集群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上取得突破,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创新能力。

(五)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工业园区(含各类开发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全面提升现有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和承载能力,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集聚度,建立若干个产业优势突出、产业协作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中区。按照专业化、产业化、效益化、生态化的方向,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陕北地区主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支持神华集团、长庆石油公司、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省有色集团、省投资集团等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各建1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关中地区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把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和宝鸡高新区打造成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优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业园区。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陕南地区主要围绕有色金属、钢铁、医药和食品等产业,按照“项目耦合、循环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四、加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政策。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制定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发展引导目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及对从事优势行业产业配套的企业,省、市政府及有关工业园区要给予重点扶持。通过“飞地工业”等多种途径有序推进省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利益关系,对迁入企业所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从纳税起按两地协商的比例分成;对因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政府主导性搬迁的企业,实行土地出让金先征后返的政策。

(二)融资政策。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完善信用体系,改善融资环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和重要配套企业,运用银团贷款、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方式予以支持。协调争取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贷款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支持外汇管理部门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结售汇账户、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外汇管理方式,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产业集群各类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设立创业投资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集群投入,参与项目建设。加大企业境内外上市力度,发挥区域性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强化对企业的融资业务培训和辅导,引导企业运用多种信用工具和多渠道融资方式筹资。建立5—10个2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土地政策。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其用地指标在全省统一平衡、调配。积极发挥政府土地储备职能,采取征用、收购、置换等多种方式,对产业集群度高的重点工业园区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储备,按照“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的原则,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土地审批“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可建设标准厂房,进行公开出让或出租,解决企业用地困难,缩短建设周期。

(四)招商政策。加强招商引资战略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企业经营及投资动态,不定期地发布招商引资项目指引。以工业园区和企业为主体,采取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以资源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方式,实现招商引资由依靠政策优势向环境优势转变,由数量为主向质量为主转变,由生产型投资向生产型与服务型投资并重转变。发挥西安高新区等重点工业园区的招商平台作用,开展联合招商,促进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整体推进。对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招商项目,省市两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奖励。

(五)财税政策。设立省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并整合科技创新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外贸出口专项资金,按照突出重点和集中使用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向产业集群倾斜,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做大做强、配套企业和配套产品做专做精、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和建立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各市、县级政府也要根据实际,设立一定额度的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市、县其他专项资金向产业集群倾斜。积极落实企业西部大开发、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国家重点支持行业等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五、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领导

成立全省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由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金融办、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中小企业局等省级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动态的跟踪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当地的产业集群统计评价体系。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宣传力度,形成“抓工业就要抓产业集群”的理念和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省内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与省外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交流;要按对产业集群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要以园区为依托,吸引和发展一批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融资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品检测、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方面服务的中介机构,向企业提供从创业到发展的全面服务,切实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十九日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陕政发〔2009〕1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544家,成员47123个,其中农户44680个,占94.8%。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争取到2012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0家。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强化政策扶持,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要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粮、果、畜、菜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为依托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七大工程顺利实施。四要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积极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民主管理,规范运作行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三)发展重点。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围绕科技兴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增产增收潜力。四是围绕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改善登记服务。工商部门要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核准和成员资格条件,认真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的规定,大力支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务、银行、质监等部门要采取费用减免等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证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实行项目倾斜。国家和省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各级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三)加大财政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商标注册等服务。市、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种服务。对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可给予表彰奖励。

(四)落实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依法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五)强化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领域,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问题。保险机构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保险服务。

(六)保障用地用电。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予以解决。供电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提高用电业务办理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七)加强人才支撑。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其提供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经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其工作年限可连续计算工龄。

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头做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典型培育、监督检查等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二)开展示范创建。积极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争取三年内省、市、县三级示范合作社达到500家。省上抓好示范县建设,实行项目整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专业指导,努力使其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培训基地。各市、县要采取部门包扶、领导包抓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示范社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强化宣传培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法规、合作知识以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合作实践的业务指导和经营管理能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四)帮助开拓市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在农业网站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展厅,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和连锁直销店,积极开展与超市对接业务,拓展营销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较高知名度的示范典型,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陕政发 〔2009〕25号 【发布日期】2009-04-10 【生效日期】2009-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 〔2009〕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更好地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的作用,现就支持我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3年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支农服务,加大支农力度,贷款总量和农业贷款总量均居全省同业前列,在服务“三农”、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我省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八个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试点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总体实现。管理体制首轮改革顺利结束,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家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服务“三农”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我省农村信用社在转换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和支农作用的全面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上来,以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全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省联社的工作。

省联社要根据省政府的授权,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1.加强班子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以思想作风建设、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重点,突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任用条件,逐步建立竞聘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用人制度,把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管理有方、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领导岗位,持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不断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比、奖惩办法。

2.加强风险防控。省联社在指导全省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时,要把防范风险摆在经营管理的首位。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高标准的风险控制指标,引导全员树立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抓紧完善覆盖所有业务的风险防范制度;切实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防控风险的手段和能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设置风险管理的底线,对触及底线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撤换。

3.加强执行力建设。要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在执行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流程、每个网点、每个领导班子,全面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四自”能力。

通过3―5年的努力,使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得到明显完善,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能力的市场主体。

1.善内部管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管理体制变化,抓紧形成覆盖劳动用工、信贷管理、财务会计、稽核检查、纪检监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内控制度体系。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

2.换经营机制。按照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服务“三农”的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突出抓好内控管理和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化的劳动用工机制和与时俱进的业务创新机制,全面实施内部问责制度。

3.高队伍素质。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逐步实现人才选聘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健全全员性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制度,牢固树立大培训、大教育的观念,努力创造人人都可成才的条件,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注重培育员工与“三农”的感情,着力打造一支感情上贴近“三农”、业务上精良专业、作风上扎实过硬的经营队伍。

4.快提高股权集中度。建立股权流通机制,促进股权适度集中。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资实现引智、引技以及引进制度和机制,解决历史包袱,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机构资金来源,有效改善股权机构,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创造条件。

(三)切实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工作。

1.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要本着立足在农村、发展在农业、支持在农户、致富在农民的原则,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每年新增农业贷款的比例不低于80%。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拓宽信贷支持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提高农户贷款满足率,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快金融创新步伐。要创新贷款方式,扩大抵(质)押品种类和担保人范围;创新贷款种类,努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合理增设乡镇营业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依托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积极为农户提供理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以及银行卡、网银等服务,满足农户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使广大农民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3.实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来抓,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加速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着力加快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2009年做到全覆盖。到2012年末,评定信用户400万户。

4.点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把支持农户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按照省上“提升示范村、扩大推进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大对推进村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认真开展农户评级授信,适当降低农户贷款利率,简化农户贷款程序,破解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瓶颈,促进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三、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一)要创造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营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取消在农村信用社的开户限制,鼓励各级财政性涉农资金和基金尽可能多的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主动协调地方所属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各类账户,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实力。要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荐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涉农建设项目,支持农村信用社与金融同业的合作,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优良客户,促进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二)要帮助农村信用社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对农村信用社接受的基金会贷款,各级政府担保承诺未兑现的必须全部兑现;对各级政府部门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还款计划,落实还款资金,一时难以归还的,要变更或落实担保方式,提供足值抵押物,或者用土地、房屋、林地等优质资产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对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或对不良贷款负有担保责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其积极配合农村信用社的清理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及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与农村信用社有贷款关系企业的更名、股权变更登记时要依法登记,支持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和避免债权的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诉讼案件,司法部门要依法快立案、快审理和快执行,切实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诉讼“难”的问题。

(三)要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风险统筹金。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省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7〕21号)精神,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统筹金,落实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应从2008年起连续5年按照上年末存款余额1‰提取风险统筹金列入经营成本。省财政从2009年起至2013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门用于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统筹金,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情况挂钩,达到考核要求予以拨付。

(四)要减免农村信用社有关税费。

农村信用社接受的抵贷房产,在闲置期间,纳税有困难的,暂不征收房产税;抵债房产出租的收入,按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经批准可在一定时期内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农村信用社的房产补办《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时,免收房屋测量费。土地登记在农村信用社提供四邻签字盖章的地籍调查表、符合要求的宗地图及有关土地登记资料后,只收取证书工本费,以减轻农村信用社费用负担。农村信用社的办公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信用社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综合考虑。要吸收农村信用社作为参加各级党政部门研究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会议常任单位,主动听取农村信用社的意见。市、县、镇三级政府都要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定期听取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市、县都要建立由政府牵头,财政、维稳办、农村信用社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分支机构等部门参加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机制,负责防范和处置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省金融办要加强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指导,对省联社领导班子任期履职情况和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考核结果。

(二)省联社要切实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要把全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将目标任务按年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县联社、基层社,到岗到人,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确保实现目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并向各级政府进行汇报,主动争取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确保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多方配合,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合力。各级发展改革、国土、财政、税务、监察、审计、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要落实好省政府确定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加快发展步伐。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中央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帮助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强风险的防范,努力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九年四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文件

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制发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2011-04-12

主 题 词:经济管理 合作社 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0〕31号),加快推进我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强化经营服务,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全面建设农资经营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重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公司,完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直营、加盟农资放心店。全面推行农资直供和保质监销,建立健全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技术服务。支持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开展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利用现有设施承担政府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商业储备。

(二)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1

逐步形成区域有配送中心、乡镇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为农民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力推进联合与合作,搭建联合采购平台。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一网多用”的优势,依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烟花爆竹等连锁经营业务。

(三)加快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及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建立从基地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品牌产品。扶持供销合作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优质农产品直接进社区、进终端市场的运营模式。支持、扶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服务功能,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搭建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平台。

(四)启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再生资源经营业务,发展壮大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公司,规范建设社区和镇、村回收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支持供销合作社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五)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各、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各区(市)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积极扎实推进。在市政府和各区(市)政府用于发展服务业的专项资金中,安排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六)探索建设农村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支持市及各区(市)供销合作社组建融资性担保机构,搭建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的融资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系统内安全统筹业务平台,在其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开展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之间的资金调剂机制。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创新农村融资服务。

(七)积极开展专业合作服务。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利用供销合作社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合作社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各区(市)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农民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当地农民培训总体规划,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八)不断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推进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组织体制,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

(一)建设根植“三农”的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适应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需要,以联合社为核心,以基层组织为基础,以社有企业为龙头,建设根植“三农”、三位一体的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

(二)加强联合社建设。加强联合社机关建设,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明确联合社机关职能定位,将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各项任务赋予联合社。各级联合社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对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以及本系统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积极探索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管理者和经营者积极性。市、区(市)联合社在严格核定人员的情况下,将联合社机关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联合社机关,由各区(市)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直接组织农民、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为标准,加强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重组、壮大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社。组织、带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其成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快社有企业发展。围绕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适应“三农”需要,按照市场经营规律,结合供销合作社特点,发展公司企业。对为农服务的骨干企业,要保持供销合作社的控制力,同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社有企业参与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

(五)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的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供销合作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挪用、平调其财产和收益,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处置、权益转让及重大投融资计划等事项,须报经区(市)联合社审批,其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所在区(市)联合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因城市建设、道路拓宽等原因拆迁或占用供销合作社资产,应按原有规模和性质予以回迁和重建。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对于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发展的方案和意见,协调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纳入当地农村经济总体工作中,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要把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项重要任务,确保各项支持、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支持发展供销合作事业。各级政府要进⊥步增加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供销合作社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和加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从2011年起,市政府设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供销合作社另行制定。各区(市)政府也要设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和新时期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扶持发展政策,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申报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供销合作社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列入各级信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中央财政设立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市商务局会同市供销合作社研究确定有关扶持项目,共同开拓农村市场。

(三)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2003年市财政局等八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落实处理。加快供销合作社现有土地房产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对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其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先用于支付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对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的项目用地,应纳入各级用地计划,给予重点支持。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好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四)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人才兴社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培育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继续弘扬“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心为民”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确立供销合作社的核心价值观,确保供销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 务院《关于加快......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 〔2010〕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 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陕政发 〔2007〕7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胶州市委文件 胶发〔2008〕9号 --------- ★ --------- 中共胶州市委 胶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2008年3月17日) 为认真......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2006年12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