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
(2006年12月1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南宁市餐饮业的发展,将南宁打造成为“美食天堂”,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餐饮业作为一项传统而又长盛不衰的行业,一直占据着南宁市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加快我市餐饮业发展,对于拉动消费,创造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市餐饮业仍存在着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常消费已由基本生活需求型向享受娱乐型转变。因此,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力推进我市餐饮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关于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绿城、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和美食天堂”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拉动内需为重点,以发展绿色餐饮业为主题,以东南亚和广西少数民族美食为特色,以继承传统工艺与推广运用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托,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彰显文化,突出特色;兼容并蓄,持续创新”的发展要求,把加快餐饮业发展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食品加工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南宁餐饮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促进餐饮业优化升级和全面发展,把南宁建设成为“美食天堂”,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一五”期末,打造“美食天堂”要达到以下目标:——每个县区都建设一条(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生态健康的美食街(区)。——全市餐饮业登记注册总数比“十五”期末增加20%以上,餐饮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年均增长20%。——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达2亿元以上的美食文化街(区)3条(个)以上;年营业额达1亿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5家以上,年营业额达05亿元的餐饮品牌企业10家以上。把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中山路风味小吃街等美食街区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与美食相结合的独特餐饮品牌。——引进代表国内八大菜系的知名餐饮企业20家以上,引进东盟知名餐饮企业10家以上,引进世界知名餐饮企业10家以上,促使南宁餐饮文化多元化、国际化。到2015年,经过10年的精心打造,把南宁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东南亚极具魅力和较高影响力的“美食天堂”,让人们真正体验到“来到南宁,吃遍天下”的美食消费,使餐饮业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南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措施
(一)做好产业规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餐饮业网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我市餐饮业发展规划。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南宁市餐饮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对土地、交通、购物、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依据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环保要求,从餐饮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态、网点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优化餐饮业空间结构,促进南宁餐饮业的集聚、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美食街区等餐饮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结合大朝阳商圈改造,规划建设市中心餐饮集中区;结合各城区骑楼改造,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规划建设美食街区和发展“农家乐”。各县要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制定本县餐饮业发展规划,形成一地一品一特色。
(二)抓好餐饮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餐饮街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重点建设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改造和建设中山路风味小吃街,拓展延伸、丰富和提升餐饮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具有南宁市少数民族饮食风情与饮食文化、富有东南亚异国风情、荟萃广西、中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名菜和名小吃的特色美食街区,进一步彰显南宁饮食特色和魅力,满足消费者“食、购、娱”一体化的要求,使之成为城市旅游观光的景观。支持鼓励各县区、旅游景区(点)建设一批具有餐饮文化氛围、整洁美观、地方特色鲜明的美食文化街(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民俗浓厚、生态环境的“农家乐”等。以项目建设来带动南宁市餐饮业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餐饮体系。
(三)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餐饮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餐饮业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挖掘创新“邕菜”品牌。以历史积淀和文化创新为基础,挖掘、培育、开发与创新邕菜系列,鼓励企业研制餐饮名品,通过注册商标、包装宣传民族地方特色菜,着力打造南宁招牌菜肴和名小吃,提升邕菜知名度。恢复、振兴南宁餐饮“老字号”。开展对“老字号”餐饮企业调查和保护工作,引导和帮助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服务结构和管理制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使“老字号”餐饮企业再创辉煌。大力培育餐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进餐饮服务业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通过招商引资,连锁加盟、收购、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提升服务层次,培育一批大型餐饮龙头企业。推进餐饮业品牌战略。确定50家企业作为我市重点扶持企业,帮助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一批餐饮名店,培养一批本地名厨,提升南宁餐饮业的品牌效应。
(四)精心策划办好美食文化节,提升餐饮节庆品牌抓住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以及各种重大节假日人员聚集的有利时机,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精心策划办好“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1-2个主题鲜明的大型美食文化节,提升南宁饮食文化品味,树立起南宁“美食天堂”的饮食品牌,提高南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县区结合地方传统节庆和特色餐饮及饮食文化,举办各具特色的餐饮文化活动。结合举办美食文化节开展名店、名厨、名吃、名点、新菜和餐饮企业优秀企业家、服务员等各类评比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引导和激励整个餐饮业的良性发展。鼓励和组织餐饮企业选派人员及自主创新菜点参加国内外餐饮行业各种比赛和评比,提升南宁餐饮业的整体水平。
(五)改进经营方式,提高餐饮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坚持自主创新,提升餐饮业的科技水平。鼓励南宁市餐饮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和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建立网状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在采购、保鲜、存储、运输等环节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实行供应链管理,保证企业餐饮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保持餐饮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传统名小吃,对便于包装、存放、运输的南宁名小吃,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扩大南宁名小吃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通过兼并联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特许经营以及输出商标、商号、经营管理技术等形式,推行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集约化经营,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鼓励南宁市的餐饮业主不断加强信息意识,利用电子商务等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加强餐饮企业之间管理信息交流与沟通。
(六)抓好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餐饮业人才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对餐饮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力度,抓好发展餐饮业急需和短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南宁餐饮产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在岗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落实餐饮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考试制度,抓好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餐饮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创新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大胆引进和使用优秀餐饮业人才。
(七)加强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餐饮业发展环境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引导餐饮业资源整合的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质量,制定和推行行业标准,开展餐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提高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卫生、环保、工商、市政、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管理,做好服务。加大餐饮企业的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力度,抓好餐饮业食物中毒控制工作,确保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作用。引导餐饮行业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扩大餐饮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自主管理和连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活动,组织企业间、市内外同行业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餐饮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规范经营行为,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和出台相关措施规定,加强对南宁市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三、扶持政策
(一)税费政策
1.对符合国家、自治区规定的税收优惠条 件的新办餐饮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批,从取得 第一笔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之日起,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规定中有关优惠政策实行。
2.新办和现有的餐饮企业或经营单位,根据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优惠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至期满。
3.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餐饮业个体经营,根据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在规定期限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再就业减免税优惠的个体经营人员,从2006年1月1日起按上述政策规定执行,原政策优惠规定停止执行。城镇退役军人从事餐饮业个体经营的,享受以上国家优惠政策。
4.上述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审批期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税收优惠政策在2008年底之前执行未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如果企业既适用财税〔2005〕186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又适用其他扶持就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累加执行。
5.重点餐饮企业(集团)在自主实施内部重组过程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并经工商部门及契税征收机关批准,合并改建为一个企业,其合并后的企业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的,在2008年12月31日前免征契税。
(二)用地政策
1.餐饮业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应纳入政府储备,土地出让金可在两年内分期缴纳,作为用地前置条 件之一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公开出让。2.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类餐饮业项目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在农转用地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
3.鼓励餐饮业盘活利用已有的存量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国有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发展餐饮业的,纳入土地储备的土地可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返还一定比例给原用地企业用于发展餐饮业。
(三)资金扶持政策 1.“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延续安排《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规定(暂行)的通知》(南府发〔2003〕58号)文件设立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从中安排一定比例扶持餐饮业发展,主要用于我市餐饮业发展规划、扶持培育各类评比活动、举办美食节、扶持餐饮重点企业等。具体扶持奖励办法由商贸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2.鼓励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每年根据餐饮企业的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确定一定数目的餐饮企业作为全市餐饮企业扶优扶强重点单位,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给予一定的金融贷款贴息补贴,鼓励我市餐饮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3.支持企业开展餐饮业经营者、员工培训。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餐饮业从业人员专项培训经费。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
4.支持开发新菜和邕菜菜系。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研发新菜、邕菜的专项经费。
5.支持引进项目工作。每年从餐饮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引进餐饮项目,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引进东盟餐饮企业。
(四)交通管理政策
1.餐饮企业用于配送、送货的汽车,符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经统一标识,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通行证,允许按规定时间和道路在市区内行驶,从事配送、送货业务。
2.采取分时段、分区域、分车种的办法,在确保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市政部门、交警部门积极推进车辆静态停放场所的设置和管理工作,解决宾馆、饭店、酒楼等饮食场所前停车难的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餐饮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全市餐饮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南宁市餐饮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成员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旅游局、市市政局、市卫生局、市招商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食药监督局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市餐饮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对餐饮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县区餐饮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餐饮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大局意识,把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南宁“美食天堂”工作摆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要积极支持餐饮业发展,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共同促进全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餐饮业良好发展氛围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大力宣传我市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美食天堂”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我市餐饮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优惠政策。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报道,包装、推出我市餐饮品牌。要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的知名餐饮会展活动及各类餐饮评比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市餐饮业,努力提高我市餐饮业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夯实基础,创优环境,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把重庆建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框架;到2020年,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品牌汇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氛围浓厚、功能彰显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展出面积:到2012年,展出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展出总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收入:到2012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1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800亿元以上。
——会展场馆:到2012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建成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品牌会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会展。到2012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0个;到2020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5个。
——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集约度高、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会展企业。到2012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1—3家;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亿元的会展企业3—5家。
三、规划布局
(一)会展经济核心区。在渝北区悦来镇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建设等集聚优势,集中培育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会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西部国际会展产业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
(二)会展经济中心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周边道路、宾馆、餐饮等会展配套设施,重点举办房地产、金融、通信、通讯、商品交易等会展,建成大中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重点举办商品展销、文化创意等中小型会展项目和新创办小型会展项目,建成中小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白市驿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利用周边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优势,建成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以及生活服务会展活动中心区。
(三)会展经济特色区。万州区要加快规划建设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库区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中药材博览会等库区特色农产品交易展会。黔江区要加快规划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发挥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土家族风土人情等优势,重点培育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活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要依托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展示经济,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
大足、荣昌、璧山等县要依托已建专业会展场馆,围绕五金、畜牧科技、鞋业等优势产业,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会展场馆。按超前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注重实用的思路,深化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加快推进征地工作,确保2010年5月实现开工,两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鼓励区县结合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会展设施。
(二)打造品牌会展。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议展览。引导区县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会展节庆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对所属会展品牌注册商标,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会展企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策划实施会展项目,争取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认证。
(三)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加快组建国有控股大型会展战略投资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成立会展公司。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重庆投资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重庆。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快速、高效服务会展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支持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四)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产业,构建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旅游、餐饮、住宿业、教育等为支撑,广告、策划、印刷、装修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协作、运行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五)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市统计部门要会同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区县、市会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加强会展统计的调查研究,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核算制度,全面准确反映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会展产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成立会展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高等院校会展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和技能培训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会展人才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全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扶持政策
(一)设立重庆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会议展览、推介会展活动、扶持会展企业、培育非政府主导型会议展览活动和会展业发展研究、信息平台建设、会展人才培养等。
(二)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承办的全国性或全市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引进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2020年前按项目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支出的差额计征承办单位营业税。
(三)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
(四)场地租金按政府指导价格执行的会展场馆,2020年前享受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先征后返的优惠。
(五)凡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实行一次性奖励。
(六)凡引进举办75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活动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落户重庆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活动,对引进者实行奖励。
(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会展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两年内按企业所得税的市级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八)对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项目,该项目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按年利率2%、贴息时间不超过1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每个项目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九)会展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条件的,可享受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在我市工作并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
(十)参加培训并取得会展执业资质类证书的,对参加培训人员按培训费的一定比例实行补贴
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委制定。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的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会展办公室是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全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归口统筹和事前备案,负责“会展之都”建设工作,承担会展行业管理工作并拟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市内、本市外出、外地来渝举办的大型展会的统筹和协调,指导会展品牌和企业培育。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展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会展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会展公共服务水平。海关、商检、民航、铁路、港口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参展参会客商、展品展具迅速进出的“绿色通道”;公安、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负责维护健康有序的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对其轻微的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运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以规范为主;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负责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交通网络,加强运力调控;市政部门要负责提供重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临时广告区域,靓化城市形象。宾馆、酒店等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市会展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协调、自律”作用,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制定和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和会展活动等级评定,组织实施会展企业的评比活动,推进交流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建立会展准入制度,凡申请市政府主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提前到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备案。建立会展品牌保护机制,禁止三个月内在同一区域举办内容、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会展活动,杜绝会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消费者的纠纷调解和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会展活动安全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安全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会展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和标准,切实落实会展企业的安全责任。会展场馆要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监督。
(六)加强会展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展刊物等公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会展专栏、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重庆会展业和会展活动。对重要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市属宣传媒体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视台重要广告时段、主要报刊版面,扩大舆论宣传影响。
第三篇:市商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餐饮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加快餐饮业发展,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辖以来,我市餐饮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餐饮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文
秘114网帮您找文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餐饮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为中心,促进餐饮业发展全面升级;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积极推进餐饮业发展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食品加工的紧密结合;以重庆“老字号”和名店为龙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推广运用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餐饮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繁荣餐饮市场,全面发展重庆餐饮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84亿元,年均增长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规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达3亿元以上的美食文化街(城)3个;扶持发展年营业额达10亿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5家,5亿元左右的餐饮品牌企业10家;向国内外发展餐饮连锁店2000家;培训考核命名300名重庆烹饪大师、名师,100名重庆餐饮服务大师、名师,制定品牌企业条件,评定重庆餐饮10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极具魅力的中国西部餐饮文化名城。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发展连锁经营,加快餐饮业规模化进程
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制定餐饮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和引导餐饮企业,按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要求,利用直营、联营、加盟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发展连锁经营。近期要在全市重点培育发展10家餐饮连锁经营品牌企业。
(二)加强管理,规范餐饮业市场秩序
1.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引导餐饮业资源整合的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质量;要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餐饮业发展规划及行业管理办法,并按国家GB/T13391-2000标准《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抓好对餐饮企业的分等定级工作。
2.市工商行政管理、卫生、市政、环保等部门要完善餐饮企业开业经营标准和条件,并严格按照标准和条件办理相关证照。
3.各级卫生、环保、工商行政管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的管理力度,明文公示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对无照经营者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或门点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加工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原辅材料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4.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会同环保、卫生部门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潲水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做到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5.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建立完善考核鉴定、评定和管理制度,清理整顿不按规定评定发放各种等级证书等扰乱鉴定、评定管理制度的行为。
6.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在规划和建设审批工作中,注重考虑餐饮业用房配套车位的设置。
(三)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重庆火锅
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组织抓好重庆火锅的培育与创新。要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走下去”的策略,扩大经营规模,加速连锁扩张,力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弘扬重庆餐饮特色文化。近期重点帮助品牌企业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和原辅材料生产基地,建立起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
(四)挖掘创新,发展壮大重庆菜和重庆小吃
各级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在弘扬传统川菜的基础上,大力推出体现重庆风土人情、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菜。要抓好重庆小吃的开发和拓展,大力扶持传统名小吃,对便于包装、存放、运输的重庆名小吃,要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扩充重庆名小吃的市场占有率。
(五)大力发展“农家乐”,营造生态就餐环境
要支持交通和通讯方便,自然环境优雅的城郊结合部、旅游区(点)发展以生态、休闲、娱乐、农家美食为一体的“农家乐”,挖掘和培养体现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江湖菜、特色菜,营造生态、休闲、宽松的就餐环境。同时要加强管理,保护环境,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环保等配套保障制度和设施。
(六)开拓创新,丰富和提升餐饮文化内
涵
要抓好餐饮行业和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将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环境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各区县(自治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一批具有餐饮文化氛围,整洁美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街(城)以及巴渝风情、民俗浓厚、生态环境的“农家乐”等。
(七)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作用
各
级餐饮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行规,端正行风,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提高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组织好企业间、市内外同行业间的交流活动,推广、学习典型经验;要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倡导诚信经营,促进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餐饮业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市商委、市财政局、市市政委、市工商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地税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市餐饮行业发展协调小组。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市餐饮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把发展餐饮业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促进全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饮食业发展意见通知
第四篇: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是对传统商务的重大变革,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义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流通业态多元化趋势,突破有形市场地域空间限制,完善市场功能体系,促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义乌加快国际化、现代化步伐,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市场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显现。但我市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内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各镇街、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研究措施,扎实推进,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二、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有形市场和现代物流网络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致力建成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打造小商品电子商务之都,促进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2.基本原则。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把电子商务作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互融合的实现形式,依托有形市场发展基础加快无形市场发展提升,以无形市场发展促进有形市场可持续繁荣。
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强支撑体系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环境建设促进应用发展。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同时,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
3.工作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新兴的重要产业,基本建成产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小商品电子商务之都。
——培育引进2-3家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10家以上有较强市场占有率的专业性行业门户网站。
——聚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网商队伍,基本建成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
——电子商务应用能级和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分别60%和80%以上,培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100家以上。
——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4.加快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进程。市场业主要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强化网上交易和信息化管理功能。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借助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培育新型市场业态,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5.积极培育引进行业门户网站。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来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独立法 人机构开展业务。依托实体市场和块状特色经济优势,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建设特色产业行业网站群。鼓励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森博会重大活动筹备组织建立专业商务网站。
6.培育壮大网商队伍。依托有形市场网货资源丰富和物流体系健全的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B2B、B2C、C2C等模式开展网络营销。积极宣传推广我市电子商务环境,吸引外地网商落户我市。支持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7.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动并支持传统制造业、商贸业及金融、物流、会展等服务领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鼓励优势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发挥营销网络优势,积极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拓宽采购、销售渠道,变革经营方式,优化供应链与价值链。
(二)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强化电子商务服务支撑
8.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支持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接入,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建设,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加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
9.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有效支撑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10.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加快支付服务手段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尽快形成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网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鼓励支持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扶持发展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
11.构建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以义乌信用网为基础,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系,建立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网上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
12.健全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提高电子商务系统风险监控能力。完善电子商务安全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电子认证服务,推广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的应用。
(三)加快创业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
13.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加快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强化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体系的集聚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链清晰、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14.培育开发电子商务楼宇项目。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创新招商方式和开发模式,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楼宇经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更好发挥孵化功能。
15.培育发展网货交易展会。依托网货资源丰富、网商队伍集聚优势,培育发展网货交易专业展会,搭建网商合作交易平台,加快电子商务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造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环境
16.建立电子商务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制定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规划,开展电子商务行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统筹协调全市电子商务发展。
17.制定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带动导向作用,研究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电子商务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扶持力度,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应用相适应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创新电子商务企业信贷方式,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登记注册模式,放宽经营范围核准,探索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特点的市场准入制度。
18.规范电子商务行业监管。发挥公安、工商、税务、文化、信息化、通信管理等部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监管职能,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监督管理规范。抓紧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企业、相关机构的管理,加大对网络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19.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义乌工商学院及各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电子商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电子商务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人才引进,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企业要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电子商务人才。
20.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有效形式,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要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荐并宣传一批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和优秀网站,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大电子商务整体形象宣传,提升全市电子商务影响力。
二○一○年十月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政协办公室,人武部,法院、检察院。
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10月16日印发
第五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发布单位】806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3-10 【生效日期】1997-03-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1997年3月10日大政发〔1997〕22号)
市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迫切需要。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确定发展方针和目标,把旅游业建成主导产业
1992年11月,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大连市经济上新台阶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的旅游中心,这为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是: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主攻方向。开拓大市场,建设大旅游,发展旅游大产业。发展目标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起点,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商务、会展、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提高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二、统一规划,加速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坚持高起点,突出开发“新、奇、特”产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大连市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出台,各区市县和一些重点旅游乡镇要以此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执行。
切实抓好大连市区旅游中心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旅顺口风景旅游区两个重点旅游区和庄河冰峪山水风光旅游区、长海海岛风光旅游区、瓦房店仙浴湾旅游度假区、金州大黑山古文化建筑旅游区、普兰店及瓦房店温泉疗养旅游区等若干个旅游发展区的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景点景区,吸引更多海内外客人来连旅游观光。在搞好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办好大连国际服装节、中国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等大型活动,使之成为我市旅游的拳头产品。大力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兴办旅游商品专业市场,汇集海内外精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努力发展旅游交通,增开国际、国内空中、海上航线;加强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三、三、广开渠道,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办旅游业
旅游业是重要产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好大连市旅游事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有条件的地区也应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后劲。
充分利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条件,积极开辟对外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连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兴办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和“三资”旅游企业,经营除国家规定限制以外的旅游业务。
继续坚持国家、地方、部门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大办旅游业。只要具备条件,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单位和个人,经旅游和工商部门审批,都可以兴办旅游经济实体。
四、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开发要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际旅游为重点,加强整体宣传推销大连。
大力开拓以日本、韩国、俄罗斯为主,以港澳台、东南亚为辅,以欧美为补充的国际旅游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宣传促销,要坚持“全面吸引、重点招徕”的原则。制作精美的对外宣传品,在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设促销“窗口”,扩大宣传促销的效果。以香港回归祖国为契机,强化对港澳台地区的促销。对东南亚及海外华人,重点推销冬季冰雪及节庆、民俗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强欧美游船市场的开发。
大力开拓以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为重点,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富裕地区为辅助,以其他区域为补充的国内旅游市场。旅行社要加大自主外联的比重,各景点景区及各旅游经营单位应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出新项目。
五、五、加强行业管理,树立大连旅游的新形象
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要加强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监督检查、建立旅游经营秩序、受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各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和检查监督。
高度重视旅游环境和秩序的改善。结合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搞好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整顿。突出解决一些景区景点环境脏、乱、差及不法经营者侵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加大旅游市场的安全管理力度,确保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结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对旅游业实施管理。各级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本地区旅游行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把旅游业纳入法制的轨道。
六、六、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速旅游企业改革、改组步伐,建立现代旅游企业体制。要积极推行合资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改革,扶植一批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以增强自我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旅游企业,也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七、七、抓好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旅游工作队伍
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全市旅游培训中心和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大力培训、引进、招聘、启用各类旅游人才。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发挥现有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作用,加强对旅游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强化旅游科研工作,引进应用高科技。实施旅游行业管理服务人员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岗前、岗中全过程培训,涉外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服务人员要全部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推行导游员等级评定制度、工人技术等级晋升制度。抓好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涉外纪律教育,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的敬业意识和进取精神。
八、八、加强领导,提高旅游工作水平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作为我市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市县要建立健全旅游领导机构,努力为旅游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效、创新、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旅游工作的水平。
旅游业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经济产业,要加强区域间联合,发挥整体优势。计划、商业、工商、财政、税务、城建、环保、交通、教育、文化、新闻、公安、宗教、民航、港口、铁路、海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确保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以政府名义批转执行。
大连市旅游局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