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意见
益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大通湖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发展保险业,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我省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04]2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认识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市保险业在提供经济补偿、帮助灾后重建、安定群众生活、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业的功能将进一步显现。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保险业的认识,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市保险业的发展。
二、培育壮大我市保险市场
要坚持开放引进、多元激活的原则,进一步扩充保险经营主体和业务网点,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和个人代理队伍。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做大做强保险业。要努力扩大我市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使保险服务于各行各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阶层;把保险渗透到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保险公司要努力挖掘市场潜力,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扩大随保面,确保同期业务的增长与全省全国同步。要科学制定我市保险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和科学谋划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措施,使我市保险业在3至5年内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多层面、多形式的发展新格局。
三、充分发挥保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保险业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积极拓展高危行业、灾害损失和“三农”方面的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分散危险、转移风险和及时有效的经济补偿功能,提高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认真开展防灾防损工作,积极提供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减少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为经济发展、生活安定提供及时有效支撑保障;努力使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支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出口贸易等外向型经济的发
展。要充分发挥保险费的资金融通功能,实现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的货币市场的互动发展。
四、创新开发适应保险市场的产品
各保险公司要广泛开办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优化产品结构,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服务项目,切实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要不断开发为国企改革和农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服务的保险新产品。要严格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旅客运输经营者、货物运输经营者要分别为旅客或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重要企业、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大型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都必须参加火灾保险和公众责任险。保险公司要积极举办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保险项目。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并为旅游者办理意外伤害保险。采矿企业必须为井下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会计事务所要办理职业保险。要积极探索“三农”保险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乡村干部保险、农村房屋保险、种养业保险、森林火灾保险、个体工商保险、外出人员保险。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配套服务。
五、努力提升保险行业服务水平
保险行业是一个以诚信为根本的行业。诚实信用是保险
企业的生命线。提升保险行业服务水平,首先应该提升保险行业的诚信度。各保险公司必须确立诚信经营理念,坚持诚信原则,加强诚信建设,严格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职业道德良好的保险队伍。市保险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保险诚信评价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倡导行业诚信风气,提高行业整体信誉。其次,要努力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要从单纯的收取保费、给付赔偿逐步向提供风险管理、理财咨询、投资规划等综合服务过渡。
六、积极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积极支持保险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工作,不得利用行政权力不当干预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得指定保险公司承保,不得强制投保非法定保险业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行对保险事帮进行定损或指定保险事帮标的维修单位,不得强行要求保险公司违规理赔,不得要求保险企业向不具有代理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支付手续费或给予合同之外的利益。要坚决制止各种针对保险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各有关部门要避免和纠正对保险企业的多头重复检查,不得越权对保险企业进行行政处罚。要大力宣传普及保险知识,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要切实做好对保险业的宣传报道工作,严防报道失当引发社会问题。要进一步整顿和
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大力提倡公平竞争。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保险监管。执法部门要坚决打击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制止和纠正不正当竞争以及非保险机构经营或变相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制止和纠正误导欺瞒社会公众、刁难客户、收买行政权力干预保险、垄断经营等恶性竞争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好因保险合同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OO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2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金融业发展仍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聚发展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单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亟待加强。各部门、各镇区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努力改善金融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建设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城市金融需求,竞争适度有序、运行稳健规范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金融业发展的目标
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银行业存贷比达到60%,不良贷款率降至6%以下;全市保费总收入达到5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以上,保
险密度超过1850元/人;上市企业数量和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鼓励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及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法律、担保、保险等中介服务组织进驻中山。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探索兴办融资租赁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力争国家和省批准在我市进行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加快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东区、小榄、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向中心商务区集中,发挥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鼓励银行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外贸出口、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创新活动,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支持银行机构面向村镇和社区增设服务网点和服务窗口,大力推广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方式,切实提高银行业服务效率。支持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合作,以信用担保方式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再担保机制,分散担保机构风险,增强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公路、桥梁、公交、供排水等领域引入bt(建设-移交)、bot
(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发行地方建设债券、短期及中期融资券、项目债券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手段,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立项、概算、预算和资金运作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管理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六、大力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的意见》(中府〔2007〕63号),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不断充实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确保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的畅通,加快优质企业改制上市的进程;支持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增强其再融资能力。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金和优秀管理团队来我市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为我市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火炬开发区股权交易代办试点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市企业兼并重组和创业资本进入与退出提供平台。
七、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稳定器”作用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意见》(中府〔2007〕116号),着力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规范和培育保险市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平安中山”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各类责任保险,将责任保险纳入政府公共安全建设范畴,提升安全生产和突
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企业年金、意外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八、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支持人民银行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坚决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及保险诈骗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和抵贷资产的变现力度,维护金融债权的严肃性和安全性。妥善解决我市金融业历史遗留问题,消除风险隐患。
九、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协调
加强市金融稳定与发展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密切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与金融业相关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金融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系统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协调、维权、宣传和服务职能,促进金融各行业协会工作向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十、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金融业发展资金,用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金融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具体实施细则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二)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担保业发展资金,用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支持担保机构对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
务。
(三)对新进驻我市的市级银行机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的一次性奖励。
(四)金融机构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中心商务区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用房的,按不高于6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三年给予年租金30%的补贴。
(五)对在村镇和社区新增设服务网点的银行机构,按《中山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给予贴息。
(六)加快建立金融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的评价制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综合评价金融各机构对支持本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对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运用财政杠杆给予支持,并通报表彰和奖励。
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力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为我市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意见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向市金融办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发布部门:中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6日
第三篇:解析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市银行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市银行业发展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银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大银行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现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市银行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发挥银行业在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支持银行业加快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市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业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不够强,银行发展空间不够宽泛;社会信用意识不强,银政、银企、银银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支持银行清收不良资产的合力还不强,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进一步优化;金融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交流、对接方式、资金供求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目前,我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保持金融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培育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大金融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创建步伐,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加快我市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全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总体目标,通过宽领域地引进金融机构,使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善,确保金融市场更加安全、高效、稳健运行;通过金融先导作用的发挥,使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聚集力和辐射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机构辐射力,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要坚持数量引进和层次提升并重的原则,对尚未来我市落户的中资金融机构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分类排队,每年确定1—2户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增强招银引资的针对性和主动性。通过拜访、信函、邀请参加我市一些重大经济活动等方式,推介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积极营造招银引资软环境。要抓住CEPA机遇,加大对香港金融机构的引进;要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原则,各部门要加强联合沟通,建立引进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确定重点发展目标,重点引进辐射力强、知名度高的银行机构,并按各自职能搞好协调服务,形成对外招商的合力,确保3年内每年都有1户金融机构入驻我市,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后续服务,为新引进的机构在企业选址、工商注册、人员招聘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升格或增资扩股,增强辐射力度,为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提高金融层次和服务水平,形成有利于有序竞争和对外开放的金融环境。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围绕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坚持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正确处理调控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组织融通资金,明确利益回报机制和承贷主体,形成贷、用、还的良性运行机制,强化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信贷结构调整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支持加工制造业发展。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产业集群化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市政府确定的大项目,给予支持。重点围绕“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和“五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搞好资金对接。要根据市政府发布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资金需求信息,通过组织银团贷款、总分行联动贷款等多种形式,争取落实资金。
(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把支持“三农”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加大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支持订单农业和科技农业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的前提下,要积极开创农村信用工程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村和信用户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扩大覆盖面,更好地支持农民增加收入。
(三)积极推动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创新。各商业银行要研究扶持中小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不断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开办个人创业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完善信贷服务模式,解决中小及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稳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继续扩大消费信贷业务,重点规范发展住房按揭和汽车消费贷款,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拓宽助学贷款发放渠道,开办各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业务。要强化调查研究,扩大消费贷款领域,对实行产业化、投资主体明确、有偿还能力的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五)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强与劳动保障、财政、担保中心等部门协调配合,认真研究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各商业银行要改进服务,简化手续,推动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小额担保贷款的支持。
(六)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力度,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推广金融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发布符合我市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目录等信息,以市场化手段推进银企合作;制定货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利用外来资本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重点培育部分资信状况好、财务管理规范的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使我市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受理企业稳步增加,进一步加大对法人金融机构再贴现力度,增加其资产流动性。
四、综合治理,提高社会信用,改善金融运行环境
(一)加大金融安全区创建力度。各区市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抓紧推进。已获得“金融安全区”称号的区市要努力提升层次,逐步向金融诚信区提升。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大督导推进力度,总结经验,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强化宣传推动,对进度缓慢的要跟踪督导,确保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共享的信用资源和失信处罚机制。一是强化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一实施,分工负责,整合金融、工商、税务、劳动、司法、海关等相关信息资源,建设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人民银行要尽力争取总行个人征信系统在我市试点。二是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服务组织体系。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黑名单”通报制度,建立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得到应有惩罚。三是要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征集机制。在建立企业和个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联网,形成信息采集全面、覆盖面广的综合性社会征信系统。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征信系统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三)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企业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在打击逃废银行债务方面的作用,完善金融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债权银行债权情况,按照集中研究、先易后难、区别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大、案值高的逃废债务案件,形成清收不良资产的合力。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企业调整改制中凡涉及金融单位债务的,要吸收债权银行参加,听取债权银行意见,依法实施改制。要建立改制企业债务核对落实制度,对不落实银行债务的改制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方面建立联合制裁机制,从源头上制止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切实加大胜诉案件执行力度,对具备偿还能力的企业,其主管部门应督促其履约,对恶意逃废债务悬空银行债权的企业,应通过行政、资金、结算限制、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制裁。针对金融单位处置抵债资产成本过高问题,在现行税制范围内,有关单位要研究金融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的相关扶持政策。
(四)进一步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对各种社会乱集资、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问题,要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查处金融犯罪案件。各级要进一步落实对金融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预案,确保金融和经济安全。
五、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服务意识,促进金融经济互动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构建金融经济互动快速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加强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方式,坚持服务不干预,积极配合支持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支持各项金融改革,规范整顿金融市场秩序。要处理好支持金融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思想,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经济与金融信息交流平台。一是要建立政府与银行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金融运行态势,通报经济发展情况、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和有关经济政策信息,并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为金融机构确定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依据。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时,吸收金融机构参与研究论证,为项目确定融资及防范风险提供咨询服务,增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邀请金融机构参加招商推介会、经济洽谈会等活动,使金融部门提前介入,更多地了解有关项目信息,强化金融支持。二是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各经济综合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包装论证储备及前期工作,建立具有较强操作性可付诸实施的储备库,在此基础上,通过项目推介会、洽谈会、组织银团贷款等形式,定期向外发布推荐,畅通融资渠道,促进各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对接,及时落实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程。要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对部分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要探索实行公开招标等方式,以提高市场化运作程
度,防止不正当竞争,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三是要围绕四大产业基地、五大产业集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等举办专业性洽谈会、推介会,有针对性地解决银行找项目难和项目贷款难的问题。
(三)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质量。要加快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置换工作,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以降低置换成本为切入点,以多领域、多方式置换为主线,以清收和盘活不良资产为重点,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加快股权结构调整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控制。要按照国务院、省、市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各区市要切实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综合措施,帮助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信贷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完善多形式激励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考评制度,突出考评效果。二是适当提高金融界人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三是建立必要的奖励政策。对圆满完成监管任务的“一行三局”享受相应的地方工资奖励的政策。建立引进金融机构单项奖励制度,按引进资金的规模和性质,对在引进金融机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同时根据金融机构对地方的贡献制定奖励标准,进一步调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具体的贯彻意见。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夯实基础,创优环境,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把重庆建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框架;到2020年,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品牌汇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氛围浓厚、功能彰显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展出面积:到2012年,展出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展出总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收入:到2012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1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800亿元以上。
——会展场馆:到2012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建成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品牌会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会展。到2012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0个;到2020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5个。
——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集约度高、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会展企业。到2012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1—3家;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亿元的会展企业3—5家。
三、规划布局
(一)会展经济核心区。在渝北区悦来镇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建设等集聚优势,集中培育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会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西部国际会展产业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
(二)会展经济中心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周边道路、宾馆、餐饮等会展配套设施,重点举办房地产、金融、通信、通讯、商品交易等会展,建成大中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重点举办商品展销、文化创意等中小型会展项目和新创办小型会展项目,建成中小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白市驿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利用周边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优势,建成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以及生活服务会展活动中心区。
(三)会展经济特色区。万州区要加快规划建设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库区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中药材博览会等库区特色农产品交易展会。黔江区要加快规划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发挥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土家族风土人情等优势,重点培育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活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要依托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展示经济,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
大足、荣昌、璧山等县要依托已建专业会展场馆,围绕五金、畜牧科技、鞋业等优势产业,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会展场馆。按超前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注重实用的思路,深化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加快推进征地工作,确保2010年5月实现开工,两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鼓励区县结合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会展设施。
(二)打造品牌会展。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议展览。引导区县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会展节庆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对所属会展品牌注册商标,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会展企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策划实施会展项目,争取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认证。
(三)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加快组建国有控股大型会展战略投资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成立会展公司。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重庆投资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重庆。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快速、高效服务会展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支持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四)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产业,构建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旅游、餐饮、住宿业、教育等为支撑,广告、策划、印刷、装修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协作、运行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五)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市统计部门要会同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区县、市会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加强会展统计的调查研究,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核算制度,全面准确反映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会展产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成立会展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高等院校会展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和技能培训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会展人才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全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扶持政策
(一)设立重庆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会议展览、推介会展活动、扶持会展企业、培育非政府主导型会议展览活动和会展业发展研究、信息平台建设、会展人才培养等。
(二)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承办的全国性或全市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引进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2020年前按项目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支出的差额计征承办单位营业税。
(三)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
(四)场地租金按政府指导价格执行的会展场馆,2020年前享受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先征后返的优惠。
(五)凡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实行一次性奖励。
(六)凡引进举办75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活动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落户重庆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活动,对引进者实行奖励。
(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会展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两年内按企业所得税的市级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八)对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项目,该项目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按年利率2%、贴息时间不超过1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每个项目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九)会展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条件的,可享受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在我市工作并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
(十)参加培训并取得会展执业资质类证书的,对参加培训人员按培训费的一定比例实行补贴
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委制定。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的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会展办公室是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全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归口统筹和事前备案,负责“会展之都”建设工作,承担会展行业管理工作并拟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市内、本市外出、外地来渝举办的大型展会的统筹和协调,指导会展品牌和企业培育。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展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会展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会展公共服务水平。海关、商检、民航、铁路、港口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参展参会客商、展品展具迅速进出的“绿色通道”;公安、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负责维护健康有序的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对其轻微的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运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以规范为主;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负责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交通网络,加强运力调控;市政部门要负责提供重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临时广告区域,靓化城市形象。宾馆、酒店等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市会展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协调、自律”作用,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制定和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和会展活动等级评定,组织实施会展企业的评比活动,推进交流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建立会展准入制度,凡申请市政府主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提前到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备案。建立会展品牌保护机制,禁止三个月内在同一区域举办内容、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会展活动,杜绝会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消费者的纠纷调解和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会展活动安全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安全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会展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和标准,切实落实会展企业的安全责任。会展场馆要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监督。
(六)加强会展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展刊物等公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会展专栏、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重庆会展业和会展活动。对重要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市属宣传媒体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视台重要广告时段、主要报刊版面,扩大舆论宣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