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2: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2001]34号 【发布日期】2001-08-14 【生效日期】2001-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2001〕34号二00一年八月十四日)

为了更好地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我省的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反复调研论证,提出了《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的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李克强省长在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十五”期间,完成4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燕山水库,建设盘石头水库,复建田岗水库,完成淮干与临淮岗工程相关的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洪汝河下游河道治理、小洪河部分河段治理及淮干部分河段治理工程,开工实施唐白河、天然文岩渠治理工程等。实施老王坡、泥河洼及卫河滞洪区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继续完成鸭河口、梅山等11座大型灌区部分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任务。开工建设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做好小浪底南、北岸灌区前期工作。开展防洪抗旱决策指挥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等防洪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防洪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主要平原河道的除涝能力达到3年一遇。搞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到“十五”末,全省防洪除涝及抗旱能力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建设早涝保收田5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40万亩,解决22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二、二、重点建设项目

(一)防洪工程建设

1.水系治理

淮河干流:“十五”期间,完成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白露河口治理和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加固圩区堤防,提高行洪能力。“十五”末淮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上述治淮工程建设需资金570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340万元,省投资6130万元,市、县自筹1535万元。

洪汝河:完成洪汝河下游河道治理、小洪河部分河段治理,完善老王坡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使洪汝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小洪河杨庄至桂李河段能够满足杨庄、老王坡滞洪区的联合调度运用。共需工程投资7034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51880万元,省投资14720万元,市、县自筹3740万元。

沙颍河:加固白龟山、昭平台、白沙3座大型病险水库,完善泥河洼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在澧河支流上开工建设燕山水库,控制澧河洪水;加固处理漯河至周口段沙河南堤重点险工险段。上述工程“十五”期间共需工程投资5915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1880万元,省投资23528万元,市、县投资3750万元。

卫河:完成淇河盘石头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部分清淤疏浚、加固堤防,开工建设良相坡、白寺坡等主要蓄滞洪区控制工程和安全设施。共需工程投资853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1000万元,省投资13569万元,市、县自筹50711万元。

唐白河:实施防洪治理一期工程部分河段治理,经过治理的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工程需投资6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000万元,省投资1800万元,市、县白筹1200万元。

平原骨干河道治理: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汾泉河治理、贾鲁河部分河段治理:积极争取水利部、黄委安排实施金堤河下游支沟防洪工程,达到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商请淮委尽快完成涡惠河前期立项,力争2004年开工建设。2001年批准治理天然文岩渠,达到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共需投资284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9800万元,省投资7600万元。市、县自筹投资11050万元。

2.黄河

尽早完成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可研及初设阶段前期工作,为早日批准开工建设做好准备;2002年完成陆浑水库除险加固部分工程。

堤防工程建设共安排堤防加高、堤防帮宽、机淤固堤、截渗墙、堤河淤填、堤顶硬化、涵闸建设、防浪林、防汛道路、河道工程、沁河工程等,共需总投资68743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项目投资578400万元,亚行项目投资109034万元。

我省黄河滩区“十五”期间,主要进行避水连台、避水楼房、撤退道路和桥梁等滩区安全建设。安排避水台土方0.7万立方米,撤退道路200公里,搬迁10万平方米。共需工程投资80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8000万元,地方自筹32000万元。3.中型水库除险

完成佛耳岗、丁店、青天河、虎山、王屋山、沟水坡、陈家院等7座省定重点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田岗水库复建。共需工程投资7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770万元,省级投资3917万元,市、县自筹投资3112万元。

各省直辖市要对本辖区的中小型水库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排队,病险情严重的水库,要集中资金,在“十五”期间,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除险加固,摘掉病险帽子,确保安全运用。

4.小型水库除险

以市、县为主对195座小一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共需工程投资868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经费2000万元,市、县自筹投资6680万元。

5.防洪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进行6处国家级重点水文站、20处省级水文站监测设施改造和完善,加强水文勘测监测设施及基地改造、水质监测设施建设等,配合国家防总建设好防汛抗旱数据采集、防汛通讯、防汛计算机网络、防汛决策支持等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共需工程投资201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00万元,地方投资15600万元。

(一)灌溉设施建设

1.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工作,为早日开工建设做好准备

全力配合水利部在2001年完成我省沿线11个城市水资源规划的编报工作。配合长委完成中线工程总体项目建议书及重点单项工程可研报告,为工程早日开工奠定基础。

2.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续建配套

完成中央已安排实施的鸭河口、引丹、昭平台、梅山、南湾、广利、窄口等大型灌区部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任务,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完成引丹刁北灌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扩大灌溉效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到2005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0万亩,农业节水18亿立方米。

3.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工程

主要对火力发电、化工、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改造,完善节水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改造城市生活管网,降低漏失率,兴建中水设施。争取“十五”节水5.5亿立方米。

4.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采取以集雨工程为主的多种形式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争取在2004年前基本解决山丘区227万群众的饮水困难。

着重发展省定116个小城镇供水建设,实现新增供水能力3.65亿立方米,增加受益人口300万人。

5.引黄灌溉补源

用足用好国务院分配我省55.4亿立方米的引黄水量。续建完成新三义寨南干渠、第三濮清南灌区、内黄引黄补源、大功引黄灌区骨干工程及新安引黄提灌工程,完成新三义寨、大功、人民胜利渠、韩董庄等中央已安排实施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部分建设任务。2004年开工建设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做好小浪底南、北岸灌区规划及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审批立项和开工建设。

三、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为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为顺利实现省政府制定的“十五”发展目标,要增加前期工作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不失时机地争取中央项目和资金支持。

“十五”期间,要全力配合水利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项目建议书和重点单项工程可研报告。2003年完成燕山水库可研、初设阶段勘测设计,配合淮委完成沙颍河、涡河项目建议书,组织完成沙颍河近期治理可研报告,配合黄委完成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可研、初设阶段前期工作,2003年完成唐白河治理一期可研与初设成果及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初设,2005年之前完成出山店水库规划及项目建议书。

(二)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水利投入

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十五”水利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2001--2005年需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0.5亿元,其中,农田水利投资59.3亿元,重点基建工程投资41.2亿元。重点基建工程投资中拟申请中央投资19.8亿元,市、县配套投资10.3亿元,省级安排投资11.1亿元。按目前投资规模,省级5年共可筹集8.9亿元,资金缺口2.2亿元。

要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原则,大胆使用银行贷款、外资和各种社会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加大省级财政水利投入。按照省财政每年增长幅度,同比例增加水利基建投资基数。2001年省级水利基建投资按16000万元安排,以后每年应增加一定的比例,纳入省级基建投资规模,用于水利基建工程建设。要按调整后的水利基金项目来源,足额征收水利基金。要从征收水资源费上缴省级的20%用于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并尽快出台《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从河道堤防维护管理费每年上缴省级的10%用于骨干防洪河道治理。

(三)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

要以城市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要加强水资源技术基础工作,重点抓好各行业用水定额的研究制订,为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提供依据。要坚持依法治水,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水法规的立法工作,争取尽早出台《河南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科学制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水汁划,大力推广使用先进节水工艺和设备,通过节水缓解水供求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落实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全面推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审计制,保证工程质量。要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要对项目的资金筹措、招标、施工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全过程负责,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五)推进水价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价管理机制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与管理机制,逐步理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出台《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根据;中央关于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依靠价格杠杆,根据市场供求和成本变化及时调整供水价格,将水价提高到合理水平。并从今年开始对具有供水功能的水利工程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利用增收水费,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六)抓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

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研究完善竞赛内容和评比办法。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兴办农田水利工程。

(七)加强领导,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水利建设是关系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要把水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按照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相应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十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

附件:1.河南省“十五”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指标表(略)

2.河南省“十五”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1999〕49号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

省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的《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我省地处山丘向平原、暖温带向亚热带双重过渡地带,又是黄河历次改道和泛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全省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整治山河活动,先后实施了黄河故道防护林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旱地农业工程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73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72.4万公顷,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0万座,人工种草14.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20多万公顷,封山育林3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9.7%。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3463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山丘区总面积的44.1%。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

--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近100万公顷的宜林荒山尚未绿化;平原地区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升到4万多公顷,还有66.8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缺乏综合治理,风沙危害的程度呈上升趋势。

--森林无证采伐、滥伐、盗伐现象屡禁不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现象日趋严重。全省近10年来有11.76万公顷森林植被和2.24万公顷防风固沙林被毁,降低了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省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我省34个贫困县中,有29个县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耕地等资源的衰竭。据有关部门测算,豫西黄土丘陵区每年因沟蚀毁减耕地3万公顷;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量达1.2亿吨,相当于损失掉2.4万公顷的耕地,流失掉的土壤中NPK养分含量折合成标准肥约100万吨,比全省山区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还要多。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和水土流失,河道、水库淤积越来越严重,黄河流域的伊河、洛河及沁河河床已抬高1.8米左右,淮河流域的沙河等河床已抬高0.9--2.25米,近年来一些河流发生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大损失的严重情况,就是上中游水土流失淤积河床、泄洪不畅的结果。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治理,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连片集中治理,发挥规模效益,努力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受益一片;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各类治理措施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按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全省宜林地全部绿化,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黄河中游等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和沙丘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06万公顷,4万多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用林草固定;新增森林面积5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改造坡耕地26.8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占宜林网面积的85%;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新增自然保护区1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中期目标。从2011年--2030年,大约用20年时间,使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初步整治,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0%,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改造坡耕地42.5万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技术在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三)远期目标。从2031年--205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山川秀美。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治理标准,把大部分梯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三、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布局

我省地貌条件复杂,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是太行山地和丘陵,且多为石质山地,山势险要,起伏较大,植被稀少,干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豫西山地和丘陵,多为黄土地貌类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南部大别山区,植被较好,但不少地方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东部平原地区,尤其是黄河故道和黄泛区,分布着众多沙丘沙地及岗地,仍有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国家划分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以及我省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六大区域:

(一)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0104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51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3。这一地区十年九旱,不仅农业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常常发生人畜饮水困难,使一部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我省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把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陡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塬、梁、峁和丘陵、沟坡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河川两岸营造生态经济林和用材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兴修水窑、水池、小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和食用菌产业。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并注重解决林牧矛盾,实现以草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业共同发展。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南阳市和驻马店地区的12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85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81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人口集中,坡耕地面积大,耕作粗放,林草稀少,滥垦、滥挖、滥牧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单一粮棉生产为农林牧相结合,禁止陡坡开荒,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在丹江口库区、鸭河口库区要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

(三)淮河上游伏牛山区:包括许昌、郑州、平顶山、驻马店4个地市2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911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97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坡耕地及荒山面积较大,特别是低山丘陵区,由于垦殖不合理,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缺乏,干旱威胁较大。这一区域又是我省的暴雨中心地带,极易形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搞好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积极发展林果业;兴修塘堰坝工程,拦蓄地表径流;闸沟造地,整修梯田,扩大基本农田;调整作物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

(四)桐柏、大别山区:包括信阳、南阳市的13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410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18平方公里。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丘陵地区表风化物疏松,降水较多,降雨强度较大,现有林种结构不合理,加之滥伐森林、滥垦耕地,常因降雨造成水冲沙压良田,泥沙淤积塘库。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实行封山育林,设立天然次生林保护区,恢复和保护林草植被,采取乔灌草混交,立体种植;整修梯田、塘堰坝,对坡地茶园、“久水田”、“落河田”进行改造,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五)太行山区: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个市的1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1120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32平方公里。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谷深坡陡,土薄石多,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只有5.55%,是全省山丘区林草植被最稀疏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在海河上游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大力开展兴修梯田、修建水窑、水池和防洪固地工程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行和普及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

(六)平原风沙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地市的43个县(市、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68万公顷,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4.3万公顷,是平原农区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重点。突出抓好同现有流动半流动沙丘的防风固沙林建设,尽快将毁林种地的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沙区林草植被;围绕城市市区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实施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减轻风沙对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危害;调整种植业结构,将目前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同时要大力发展沙区畜牧业,改良土壤,发展节水灌溉,控制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上述六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省的总体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安排,以及我省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将选择那些对实现近期目标最为重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平原沙丘区的重要县市,优先进行综合治理,力争在短期内有新的突破。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除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太行山区绿化、淮河上游防护林、沙区造林、淮河流域和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生态农业试点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外,将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和我省的财力情况,分期予以实施。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由省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和安排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事宜。计划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搞好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能分工,加强行业指导和工程管理。财政、金融、土地、环保、矿产、科技等部门都要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二)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营林工程、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省级投资主要用于对全省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地区性的建设项目,由市地、县负责投入。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和以工代赈,并广泛吸引各方面投资。

各市地、县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作出长期安排,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时,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国外资金,用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种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要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继续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三)提高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认真宣传《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舆论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严禁毁坏林地、侵占湿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必须追究责任。同时,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设立重点监督区和重点保护区。

(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农业、林业、水保等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并且要巩固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为各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大部分都

能了解和掌握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

(五)稳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和“四荒”承包工作。

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从现在起,要尽快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封山植树、天然林保护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的治理和合理开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市地、县要继续推进“四荒”承包改革,加快开发和治理,切实保障开发者的合法利益,允许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不同经济成份主体购买“四荒”使用权;允许购买使用权的经济主体按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经营“四荒”土地;允许“四荒”使用权一定50年或更长时间不变。治理开发成果允许继承转让,国家征用时,要对治理成果予以补偿。不论哪种承包形式,都要严格按合同执行,因未履行合同规定需要变更承包主体的,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四荒”承包治理项目,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要尽可能提供优惠条件。

(六)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立项、审批、实施、质量监督与工程验收等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各市地、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重点建设工程的设计,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做好经济、技术上的评估和论证。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投标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省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已建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完善管理责任制,使之发挥长期效益。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

豫政办 〔2005〕8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现就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节约意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省总体经济水平低,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各级政府及部门机关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各项工作中强化节约理念,带头厉行节约,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各级政府及部门机关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对国家、对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倡导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善用资源、珍惜民力,反对不计成本、大手大脚、比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一分钱的良好习惯,把节约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崇尚节俭的机关作风和浓厚氛围。

二、采取有力措施,把资源节约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及部门机关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扎扎实实地做好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各项工作,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要把建设节约型机关同建设服务型机关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机关干部职工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改进作风,精简会议、文件,从严控制公务活动。发文要力求简短。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纸质简报的发文范围和印刷份数。坚决控制、压缩会议数量、会期和规模,提倡开短会和电视电话会议,鼓励、提倡并逐步推行视频会议。确需召开的各类工作会议,必须严格执行会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活动规模,避免重形式、比规格、讲排场等铺张浪费现象。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不搞超规格接待,坚决杜绝私客公请,严禁各类公款馈赠,同城区各机关之间工作交往不准安排招待和宴请。领导同志到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

(三)突出重点,抓好节约用电。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摄氏26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摄氏20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淘汰白炽灯,做到出门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等能耗空放现象。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要尽量减少待机消耗。

(四)加强管理,抓好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和卫生洁具,防止跑冒滴漏,避免“长流水”现象。单位内部绿地养护用水,要逐步使用雨水和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逐步减少使用城市自来水。

(五)减少开支,节约办公经费。规范公用经费预算管理,严格公用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从紧控制办公经费支出,严禁以办公用品名义列支其他费用。规范办公用品的配备、采购、领用,提倡修旧利废。严格控制通讯费用支出,提倡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利用IP电话、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商洽工作。加强公文资料复印管理,提倡双面用纸。

(六)严格配备标准,降低公务用车运行成本。严禁超标准配备、购置和使用公务用车。购置公务用车优先选用节能环保车型。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燃油和维修管理,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合理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及时报废、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

(七)严格控制办公用房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确因无房、危房需要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核定办公用房面积,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办公用房装修要遵循简朴庄重、经济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装修费用。

(八)严格公费出国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杜绝假借考察、学习、研讨、培训等名义,用公款变相出国(境)旅游。严禁通过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中心、院校、办事处等组织出国(境)团组。严格控制出国用汇和出访人员费用标准,严禁擅自突破支出项目。(九)大力实施政府节能采购。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4〕185号),凡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采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所列节能产品,杜绝采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设备和产品。

(十)切实加强后勤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对各种耗能设施、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对高耗能的设施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强办公区域管理,搞好水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合理控制公用部位的用水用电。提倡节俭办事,严防各种公用物品物资失管失控。

三、加强领导,实行节约型机关建设责任制

各级政府及部门机关要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机关业务工作考核和干部队伍建设业绩考核。各级政府及部门机关领导同志要带头节约资源,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要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制定资源节约中长期规划,把资源节约贯穿到整个工作过程,并长期、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将节约责任分解到具体工作岗位,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构建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经费预算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严禁公用经费超支,对于各种铺张浪费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要建立健全定期巡回检查制度,加大对浪费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

各级宣传部门要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各级机关和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豫政 〔2011〕4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安阳新区是安阳市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性区域。全面推进安阳新区建设,有利于拓展安阳市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汤阴、水冶、白璧等周边城镇实现组团式集群发展,巩固提升安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构筑在豫晋冀交界地区的竞争优势。《总体方案》是指导安阳新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关重大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进行。

二、安阳市和省有关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强力推进《总体方案》的实施。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试验、实践示范,实现率先发展,力争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安阳新区建设成为安阳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三、安阳市要切实加强对《总体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积极、稳妥、健康地推进安阳新区规划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体现“三规合一”(新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合一)、功能复合、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的原则,编制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当前要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东产业集聚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抓紧组织实施相关项目,为《总体方案》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四、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安阳新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安阳市解决《总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安阳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总体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安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29号)和安阳市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安阳新区的基础和条件

安阳市位于我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全省最大的钢铁基地,市域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总人口548.5万人;生产总值达到1311亿元,居全省第6位;实现工业增加值64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4%,城镇化率达到40.4%,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安阳市是豫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以我省为主体北向合作辐射、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一是空间位置独特。安阳市与毗邻区域内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邯郸市等空间距离在100公里以内,在晋冀鲁豫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距京津冀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北京、天津500公里,是中原经济区联系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门户。二是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和晋豫鲁铁路、京广铁路在市区东南部形成“双十字”交叉,随着石武客专的建成通车和豫北支线机场的规划建设,安阳市将成为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的经济联系。三是城市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安阳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突出东部、提升北部、优化西部、协调南部”思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到2010年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6平方公里、人口突破92万,正向特大城市行列迈进。但总体上看,安阳市中心城区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与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聊城市等城市相比,在区域竞争中压力较大;空间布局尚未完全打开,商贸、居住、物流、产业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难以适应城市更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充分利用石武客专新站及相应设施建设、安阳县新县城规划建设等有利条件,规划建设安阳新区,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有利于提高产业、人口等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汤阴、水冶、白璧等周边城镇实现组团式集群发展,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发

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有利于统筹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布局,进一步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加速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进一步巩固提升安阳市豫晋冀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构筑在豫晋冀交界地区的竞争优势。

二、安阳新区空间范围

安阳新区在安阳市中心城市东部地区集中布局,是体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空间上涵盖城市、农村和生态用地。规划区空间范围以安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东产业集聚区为基础,适度向外围拓展,北至洹河,东至白璧镇东边界,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至京广铁路和中华路,远期规划面积约22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安阳县、文峰区、北关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安阳新区功能定位

安阳新区功能定位为“四区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积极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

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按照复合城市理念进行开发,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组团式发展,突出水系等生态功能,成为既有城市又有农村,三次产业相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发挥安阳市联系京津冀都市圈的门户优势,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吸引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及山东半岛产业向中原经济区转移,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通用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钢铁精深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豫晋冀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依托石武客专、京广铁路、晋豫鲁铁路、京港澳高速、南

林高速、豫北支线机场,优化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组织,构建对外联系快捷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园区、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

四、安阳新区管理体制

安阳新区的规划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和安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主要干部任免由市委提名后报省委研究。在体制上,按照组织协调和实施两个层面,成立安阳新区两级组织管理机构。(一)安阳市委、市政府成立安阳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新区规划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决定支持新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

2.组织协调涉及国家和省重大问题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3.协调有关县(区)和市属部门支持新区建设。

4.审议确定新区管委会提出的计划和建设任务,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指导新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成立安阳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作为安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按副厅级架构设置。新区管委会是新区规划建设的执行机构,具有统一规划编制、人事管理、公共事务管理、财政管理等职权。主要职责是:

1.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对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研究提出新区发展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案。

3.研究提出报请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的重大事宜。

第五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2006年11月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11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市属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环境

(一)“十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立足改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 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全市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村交通和农民的生活条 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建设乡村道路1600多公里,建设12个农村客运站,公路通达深度有了较大提高,905%的乡镇已通油路,831%的行政村已通公路,295%的行政村已通油(水泥)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161座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累计建成各类饮水工程638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55万人。建设渠道防渗333公里,水毁修复工程253项。建成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建山塘108座。完成7个电罐站的技改,新增灌溉面积135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44万亩。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顺利。大力开展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建成生态文明村550个,惠及全市15个县区(开发区)中的12个乡镇。2005年末,全市累计完成沼气池4048万座,入户率已达到389%,404956万户农户受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增强。“十五”期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兴建了一批校舍,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各地中小学办学条 件得到较大改善。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农村广播电视网和一批图书馆、卫生所等设施,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高起点、高质量地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全市1836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盲村的群众告别了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历史。总体看,“十五”期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防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十一五”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环境从外部环境看,“十一五”期间,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逐步增加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重点增加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在农业、农村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设施建设方面的专项补助资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吹响了加快农村建设的号角,特别是自治区又把我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片区作为广西“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并进一步推广,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可以说,国家、自治区的扶持力度之大是历史上少有的,为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内部环境看,“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722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2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一五”期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从2005年起免征农牧业税,加大粮食直补,扩大

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等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迫切要求。因此,“十一五”期,我市有必要,同时也创造和基本具备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条 件。

二、“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与人为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 件、整体面貌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立足于本市实际,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保障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生态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达程度,改善原有公路状况,提高公路等级标准,基本实现村(屯)、村(屯)通公路,乡镇公路等级全面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生产和生活内部生态良性循环;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完成新农村试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树典型,立样板,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增加经费投入,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原则。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 件入手,以农村道路和水利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的重点难题,把项目落到实处,力求实效。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公共财政状况以及投资政策,按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建设资金,加强宏观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来抓,规划和建设既要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广泛参与原则。农民群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工作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动员和鼓励群众出资出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推进交通、农田水利、生态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电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1农村道路“十一五”期把村道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新建一批通乡、通行政村、通屯公路,改、扩建一批乡村道路,提高公路等级,全面提高农村路网的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重点抓好50户以上自然屯屯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有条 件的行政村通等级路和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提高道路管理,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通乡油(水泥)路重点安排建设宾阳县东江桥——陈平、横县太平——平朗、隆安县杨湾——布泉、马山县乔老——加方等一批项目。通达(村委)工程项目重点安排建设宾阳县甘棠——旺龙、横县那阳——东安、隆安县林利——平养、上林县里丹——云城、马山县七贤——苏仅、兴宁区里罗——建新、江南区吴圩—那德、良庆区那马—那镣—一致、邕宁

区屯宁——太安等一批项目。

2渡口改造、便民码头完成一批农村渡口改建,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客、货运便民码头。3农村客运站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建立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结点,以市区、县城、乡镇、村道路为纽带,连接到建制村的客货运网络系统。

(二)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1农村人饮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六县六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十一五”期末解决全市80%以上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围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完善农村供水、排水系统,大力发展乡村供水产业,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期末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重点建设大王滩、凤亭河、那板水库供水工程、宾阳县合江引水工程等项目。

2防洪及水生态保护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分期分批完成221座三类水库的除险加固,并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纳入正常除险加固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前期工作,限期加固除险。重点推进武鸣县岜益水库、宾阳县清平水库、横县北滩水库、隆安县下琴水库、上林县大龙洞水库、马山县大朗水库、兴宁区石楞水库、西乡塘区老虎岭水库、江南区六桃水库、邕宁区那久水库等一批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加强中小流域治理,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5676万亩。重点建设横县新沙江小流域治理、宾阳县马潭小流域治理、邕宁英雄小流域治理、武鸣县那打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规划建设西乡塘区坛洛珠湖细坛岭等10条 小流域治理项目。

3节水灌溉加大治旱工程的建设力度,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满足粮食生产用水需要。“十一五”期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新增50万亩,期末达到33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7,单位灌溉毛用水量为1150立方米/亩,农业灌溉需水量达到2737亿立方米,水田旱涝保收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武鸣县暮定水库灌区、横县六兰水库灌区、隆安县那降水库灌区工程、马山县大朗水库灌区、上林县南岩水库灌区、兴宁区西云江灌区、邕宁区蒲庙电灌站灌区、天雹水库灌区等工程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地头水柜、引水、打井、小塘等治旱工程。重点建设上林县、隆安县和马山县的雨水集蓄工程。

(三)大力建设富民生态家园

1能源建设加快能源建设,为农村提供清洁、卫生、高效、安全、廉价的能源。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村能源供给能力。继续发挥农村水电资源的优势,积极推进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为全市农民提供持续、长效的电能。加快中小水电站建设及水电技术改造工作,重点推进隆安县那降水库坝、三乐、巴洋等电站技改,马山县红旗、龙厚、水锦等电站技改和武鸣那打电站等5座电站技改项目。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力争到2010年全市新增沼气池125万座,沼气入户率达到50%。2生态文明村建设继续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十一五”期每年建设生态文明村150个以上。搞好村庄规划和改水改厕改栏舍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实施农村小康新村建设和环保行动工程,住房、厨房、灶具、厕所、圈舍实现绿化、美化、洁净、舒畅、优雅,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创造农村良好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四)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 件,建设和改建一批村幼儿园、村完小、乡镇中心校、乡镇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抓好宾阳县新宾中学学生食堂、横县横州镇第三中学学生宿舍楼、上林县巷贤镇中心水学校学生食堂、青秀区伶俐中学学生宿舍楼、良庆区那陈中学学生宿舍楼、西乡塘区那龙民族中学学生宿舍楼、邕宁区那

楼中学学生宿舍楼等一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以乡镇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县、乡(镇)医疗和预防保健业务用房及医疗设施,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和回建武鸣县锣圩镇计生服务所、横县新福镇计生服务所、宾阳县邹圩镇卫生院防保业务楼和芦圩镇计生服务所、上林县大丰镇卫生院住院楼和计生服务所、隆安县屏山乡计生服务所、马山县周鹿镇中心卫生院防保楼和计生服务所、青秀区南阳镇卫生院住院楼和一级计生服务所、兴宁区三塘卫生院门诊楼和计生服务所、西乡塘区石埠镇一级计生服务所、江南区吴圩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和计生服务所、良庆区大塘卫生院住院楼和计生服务所、邕宁区那楼、中和计生服务所等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村文化活动室、村舞台、村灯光球场等设施。

3信息化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和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确保用户能无偿收看到中央一套、七套、广西一套、南宁电视套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五套电视节目,收听到中央一套、广西一套、南宁一套等三套广播节目。加快建设电话“村村通”、宽带“乡乡通”。加快农村“三合一”(实现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联互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大力推进试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两年时间,投资约16亿元左右,明显改善试点村镇的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 件,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村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道路建设计划总投资93767万元。其中建设通行政村道路2065公里,计划投资41300万元;建设通50户以上自然屯道路3336公里,计划投资50040万元;建设2427个50户以上自然屯屯内道路硬化,计划投资2427万元。

2农村水利建设计划总投资43012万元。其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433万人饮水困难,计划投资13732万元;建设1个流量以上渠道节水改造工程685公里,计划投资13700万元;建设759处民办公助小型水利项目,计划投资12172万元;建设6座万亩以上电灌站技改工程,计划投资2208万元;完成2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

3生态能源建设计划投资6480万元,建设沼气池40500座。

4教育文体建设计划投资6214万元,用于建设、改造村级学校危房39558平方米,建设、改造村级完小寄宿宿舍21231平方米,建设、改造县级职校、技校农民培训设施9600平方米,建设、改造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348个,建设、改造村级活动场所330个。

5医疗卫生建设计划投资255万元,建设完备乡镇卫生院31个,其中扩建12900平方米,维修21000平方米;建设188个村甲级卫生院、计生服务室;建设24400座农户家庭卫生厕所。

6广电通迅(三电合一)计划投资7125万元,完成793个村点的广电入户工程;完成1944个屯的电话入屯工程;完成111个村的宽带进村工程。

四、保障措施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组织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确保规划的实施,须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严格、量化的目标评价机制,签定目标责任状,明确项目责任分工,做到全力以赴,千方百计,确保各项分解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监督检查,消除各种影响项目建设隐患,建立定期进行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

(二)建立多渠道资金平台,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一是积极申请国债等国家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公布的国债投资安排方向,认真筛选符合条 件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上报。二是建立长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对于偏远落后的乡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增加市本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上、下级财政共同负责本级项目建设的原则,建立长效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切实解决落后地区交通、水利灌溉困难。三是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对有经营效益的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发挥政府的规划、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按照市场运作进行建设和经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运作和管理。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具有明显的经营效益的,如产权明晰的,可以考虑通过市场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方式,转让所得重新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权不明晰的,可以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收益权抵押等方式,选择确定项目法人。政府对于社会团体和个人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给予资金奖励。四是积极争取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加强与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沟通和联系,积极引导各项目业主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筛选出重大基础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向相关银行申请贷款,并实施财政贴息政策。五是建立长期社会募捐机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和网络等新型媒体,唤起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和热情,从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上给予长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完善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全面采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机制。项目法人全面承担和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以及建设、经营、还贷工作。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三控制”原则,加强投资控制与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加强进度控制与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依据,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项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农民投资投劳新机制。对政府重点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以村为基础对筹资筹劳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与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新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推进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的有效运行维护。

附件:南宁市“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表(部分)(略)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