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6: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

渝府发[2010]90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中心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内需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2012年年底前实现中心镇实力大提升、面貌大改观,现就加快中心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全力打造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08个市级中心镇(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使其成为风貌独具、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明显、产业发达、经济繁荣、镇风文明、和谐宜居的县域次中心。

(二)主要任务。

1.高水平编制规划。中心镇要结合区位、产业发展方向、历史文脉等,科学确定城镇定位,适时、合理开展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修编。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小区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风貌设计。历史文化名镇(村)要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切实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

2.加快特色风貌建设。优选高水平设计单位,充分挖掘中心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民俗民风特点,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镇风貌设计方案,指导中心镇建设。开展中心镇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建筑风貌整治、管线改造、设施完善等工作。各中心镇都要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和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缺什么,建什么”原则,重点推进中心镇“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好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过境道路改道)、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座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到2012年实现全覆盖。同时,按照适度超前、统一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个有”,即有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做到配套齐全。

4.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加强中心镇的市政管理,全面治理“脏乱差”。组建一支市政执法队伍和一支环卫保洁队伍,逐步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市场化运作,建立起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规范路标、路牌设置,治理城镇乱停乱放、乱涂乱画、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等“四乱”现象。加强城镇居民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强化治安管理,建设平安社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卫生镇、文明村镇。5.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完成中心镇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民营企业向中心镇聚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有条件的要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

6.促进中心镇全面可持续发展。注重中心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模式。落实新的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二、扶持政策

(一)资金支持。

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2.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与区60∶40进行分配,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计提的专项后市与区按照50∶50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中心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耕地占用税、污水垃圾处理费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3.主城区中心镇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按照财政体制市与区45∶55分配,远郊区县(自治县)土地出让金全留。各中心镇分得部分要全部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用地支持。

1.中心镇根据建设发展确需突破建设用地规模的,允许各区县(自治县)在本行政区域内调剂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2.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按年度单列下达,年度内根据其发展和项目需求报批用地。到2012年年底,对每个中心镇另行安排计划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0亩,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自治县)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和农民新村建设用地需要。

(三)金融支持。1.农行重庆分行、农发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三峡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对参与中心镇建设且资信优良的投资者,要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2.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并开展相关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按照有关规定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注入优良资产,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引导和鼓励中心镇通过项目融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

(四)智力支持。

加大中心镇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力度,安排市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等专业技术人才到中心镇任职、挂职和交流互派锻炼。三年内完成对全市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轮训,切实加强对村镇工匠的培训,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过硬的村镇建设管理队伍。

(五)其他支持。

1.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向中心镇延伸,支持中心镇推进住宅小区化。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方便农民就近向中心镇转移就业。

2.支持中心镇加快拓展城镇建成区面积,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中心镇在规划区内高标准建设“农民新村”。

3.完善农民工就业帮扶、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租购、户籍改革等政策措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三、工作保障

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全市中心镇建设工作,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城乡建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全市中心镇建设计划编制、目标分解、技术指导、统筹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心镇建设工作,把中心镇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心镇政府要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为加大市级中心镇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市级中心镇的主要负责人可由区(县)级领导同志兼任,或者享受区(县)级副职待遇。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心镇发展改革的配套措施,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村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各区县(自治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考核。

附件:1.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2.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附件1:

重庆市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2010―2012年)

序号 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 协助单位

1、(1)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中心镇建设现场推进会;

(2)对各区县(自治县)、市级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督查室)市城乡建委

2、(3)制定《中心镇建设标准》;

(4)组织专家对中心镇风貌设计进行审查;

(5)推进中心镇住宅小区化建设,建成一批设施配套、风貌各具的住宅小区;(6)指导中心镇在规划区建设“农民新村”;

(7)推进中心镇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区(商业街)、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8)指导中心镇建设符合规划和标准的公厕、公共停车场;(9)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镇;

(10)完成中心镇负责人、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轮训。市城乡建委 市政府有关部门

3、(11)每年对108个市级中心镇各安排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承担比例:主城区20:80,国家级、市级贫困

区县80:20,其他区县50:50。市财政每年继续对4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12)整合各类小城镇建设资金,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用于中心镇建设。市财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

4、(13)开展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将支持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

(14)在中心镇开展统筹城乡、“五个重庆”等改革创新试点,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15)争取并利用好国债等资金,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完成中心镇简易治污及垃圾收运处理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 市农委、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城乡建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市政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广电局;

5、(16)在每个中心镇培育至少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农委 市商委

6、(17)在每个中心镇培育一个特色工业支柱产业;

(18)对中心镇工业企业在技改、产研结合、节能等方面争取专项资金支持;(19)保证中心镇天然气指标满足其产业发展和民用用气需求。市经济信息委 市发展改革委

7、(20)中心镇中小学标准化达到70%;

(21)全面完成中心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市教委

8、(22)按规划完成中心镇过境公路改道,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条绕城公路、一个汽车客运站;

(23)完成中心镇主干道路路面硬化;

(24)实现乡道通畅、村道通达“双百”目标。市交委

9、(25)给每个中心镇安排2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占用市下达给区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26)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市国土房管局

10、(27)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市规划局 市城乡建委

11、(28)实现中心镇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以上;

(29)完成中心镇道路路灯安装,中心镇城市照明设施安置率达到95%;

(30)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支市政执法队伍、一支环卫保洁队伍。市市政委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交委、市商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园林局;

12、(31)每个中心镇建成一座水质达标、满足需求的自来水厂(站)市水利局 市环保局

13、(32)完成二十一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

(33)实施中心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

(34)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环保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市政委、市水利局

14、(35)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市商委

15、(36)每个中心镇建成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

(37)利用福利彩票收益,为每个中心镇住宅小区配备群众性健身器材。市民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6、(38)完成中心镇“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工程。市卫生局

17、(39)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市文化广电局

18、(40)在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体育健身长廊或登山步道;

(41)为每个中心镇的广场、公园配置群众性健身器材。市体育局

19、(42)组织实施中心镇“森林工程”,中心镇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市林业局 市园林局

20、(43)每年在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市旅游局 市城乡建委

21、(44)在每个中心镇建成一个设施配套的公园。市园林局

22、(45)在每个中心镇发展100个以上微型企业。市工商局

23、(46)每年金融机构对中心镇的用信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

(47)支持村镇银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涉农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48)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市金融办 市财政局

24、(49)每年安排100个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市人力社保局 市编办

25、(50)将各中心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列为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驻机构,并制定相应政策。

市编办 市人力社保局

26、(51)中心镇中小学、幼儿园视情况实行“一校一警”或“一校多警”;

(52)每个中心镇主要区域安装公共视频及设立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终端。市公安局

27、(53)加快中心镇电力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建设要遵循中心镇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电力公司

附件2:

市级重点示范镇、中心镇名单

一、市级重点示范镇(共4个)万州区分水镇 黔江区濯水镇 九龙坡区白市驿镇 大足县龙水镇

二、市级中心镇(共108个)

万州区龙沙镇、龙驹镇、余家镇、武陵镇 黔江区石会镇、阿蓬江镇、马喇镇 涪陵区珍溪镇、新妙镇、龙潭镇、白涛镇 大渡口区跳蹬镇 江北区鱼嘴镇

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曾家镇 九龙坡区西彭镇、走马镇 南岸区长生桥镇、南山街道 北碚区静观镇、歇马镇、金刀峡镇 渝北区统景镇、古路镇、茨竹镇、龙兴镇 巴南区木洞镇、东温泉镇、界石镇、丰盛镇 万盛区青年镇 双桥区双路镇

长寿区葛兰镇、云台镇、长寿湖镇

江津区白沙镇、珞璜镇、石蟆镇、油溪镇、李市镇、中山镇、塘河镇 合川区三汇镇、太和镇、二郎镇、钱塘镇、涞滩镇 永川区来苏镇、三教镇、松溉镇、朱沱镇 南川区水江镇、大观镇、南平镇 綦江县永新镇、东溪镇、打通镇 潼南县双江镇、塘坝镇、古溪镇 铜梁县旧县镇、蒲吕镇、安居镇 大足县邮亭镇、万古镇

荣昌县安富镇、盘龙镇、双河镇、路孔镇 璧山县丁家镇、大路镇

梁平县屏锦镇、新盛镇、袁驿镇 城口县坪坝镇

丰都县高家镇、龙河镇、社坛镇 垫江县澄溪镇、高安镇、新民镇 武隆县江口镇、平桥镇 忠县石宝镇、拔山镇、汝溪镇

开县临江镇、长沙镇、郭家镇、铁桥镇 云阳县江口镇、高阳镇、南溪镇 奉节县兴隆镇、竹园镇、吐祥镇 巫山县大昌镇、官渡镇 巫溪县文峰镇、上璜镇 石柱县西沱镇、黄水镇 秀山县清溪场镇、洪安镇 酉阳县龙潭镇、麻旺镇 彭水县高谷镇、保家镇

说明:

1.九龙坡区走马镇、北碚区金刀峡镇、渝北区龙兴镇、巴南区丰盛镇、江津区中山镇、江津区塘河镇、合川区涞滩镇、永川区松溉镇、綦江县东溪镇、潼南县双江镇、铜梁县安居镇、石柱县西沱镇、酉阳县龙潭镇等13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北碚区静观镇、荣昌县路孔镇、奉节县兴隆镇等3个镇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二○一○年九月一日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夯实基础,创优环境,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把重庆建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框架;到2020年,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品牌汇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氛围浓厚、功能彰显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展出面积:到2012年,展出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展出总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收入:到2012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1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800亿元以上。

——会展场馆:到2012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建成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品牌会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会展。到2012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0个;到2020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5个。

——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集约度高、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会展企业。到2012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1—3家;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亿元的会展企业3—5家。

三、规划布局

(一)会展经济核心区。在渝北区悦来镇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建设等集聚优势,集中培育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会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西部国际会展产业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

(二)会展经济中心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周边道路、宾馆、餐饮等会展配套设施,重点举办房地产、金融、通信、通讯、商品交易等会展,建成大中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重点举办商品展销、文化创意等中小型会展项目和新创办小型会展项目,建成中小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白市驿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利用周边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优势,建成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以及生活服务会展活动中心区。

(三)会展经济特色区。万州区要加快规划建设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库区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中药材博览会等库区特色农产品交易展会。黔江区要加快规划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发挥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土家族风土人情等优势,重点培育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活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要依托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展示经济,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

大足、荣昌、璧山等县要依托已建专业会展场馆,围绕五金、畜牧科技、鞋业等优势产业,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会展场馆。按超前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注重实用的思路,深化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加快推进征地工作,确保2010年5月实现开工,两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鼓励区县结合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会展设施。

(二)打造品牌会展。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议展览。引导区县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会展节庆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对所属会展品牌注册商标,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会展企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策划实施会展项目,争取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认证。

(三)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加快组建国有控股大型会展战略投资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成立会展公司。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重庆投资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重庆。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快速、高效服务会展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支持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四)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产业,构建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旅游、餐饮、住宿业、教育等为支撑,广告、策划、印刷、装修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协作、运行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五)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市统计部门要会同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区县、市会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加强会展统计的调查研究,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核算制度,全面准确反映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会展产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成立会展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高等院校会展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和技能培训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会展人才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全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扶持政策

(一)设立重庆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会议展览、推介会展活动、扶持会展企业、培育非政府主导型会议展览活动和会展业发展研究、信息平台建设、会展人才培养等。

(二)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承办的全国性或全市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引进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2020年前按项目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支出的差额计征承办单位营业税。

(三)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

(四)场地租金按政府指导价格执行的会展场馆,2020年前享受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先征后返的优惠。

(五)凡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实行一次性奖励。

(六)凡引进举办75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活动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落户重庆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活动,对引进者实行奖励。

(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会展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两年内按企业所得税的市级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八)对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项目,该项目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按年利率2%、贴息时间不超过1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每个项目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九)会展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条件的,可享受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在我市工作并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

(十)参加培训并取得会展执业资质类证书的,对参加培训人员按培训费的一定比例实行补贴

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委制定。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的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会展办公室是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全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归口统筹和事前备案,负责“会展之都”建设工作,承担会展行业管理工作并拟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市内、本市外出、外地来渝举办的大型展会的统筹和协调,指导会展品牌和企业培育。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展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会展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会展公共服务水平。海关、商检、民航、铁路、港口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参展参会客商、展品展具迅速进出的“绿色通道”;公安、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负责维护健康有序的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对其轻微的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运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以规范为主;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负责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交通网络,加强运力调控;市政部门要负责提供重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临时广告区域,靓化城市形象。宾馆、酒店等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市会展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协调、自律”作用,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制定和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和会展活动等级评定,组织实施会展企业的评比活动,推进交流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建立会展准入制度,凡申请市政府主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提前到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备案。建立会展品牌保护机制,禁止三个月内在同一区域举办内容、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会展活动,杜绝会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消费者的纠纷调解和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会展活动安全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安全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会展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和标准,切实落实会展企业的安全责任。会展场馆要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监督。

(六)加强会展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展刊物等公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会展专栏、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重庆会展业和会展活动。对重要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市属宣传媒体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视台重要广告时段、主要报刊版面,扩大舆论宣传影响。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41号)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保教质量,现就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办园体制,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改扩建一批城乡幼儿园,依托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班),适当新建一批城乡幼儿园。到2013年,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城镇普惠性社区幼儿园达到城镇幼儿园总数的60%,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70%;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入园的原则,充分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入托。

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要求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选址条件、教育设施配置标准设置幼儿园(点)。

适应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学前幼儿生源预测机制,在旧城改造、公租房建设以及二环内主城拓展区,合理设置幼儿园,满足新增城镇人口、转户居民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需求。

(二)以区县(自治县)政府投入为主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农村乡镇要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依托中心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或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

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班),依托村校附设幼儿园(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采取办分园、设幼儿班(点),相邻村联办幼儿园(班)等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保障农村儿童入园。

积极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以城带乡的帮扶机制,开展幼儿教师支教活动,加强城乡幼儿园园长、教师双向交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三)以民办为主发展城镇社区幼儿园。

城镇社区以民办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并举发展社区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进和培植优质民办幼儿园。支持优质幼儿园通过兼并、联办、办分园、委托管理等形式实行集团化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

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配套幼儿园的小区,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建设部门不予验收。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由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闲置和挪作他用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要进行清理整顿,恢复办园。

(四)落实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扶持政策。

落实民办幼儿园在土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民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取得。民办幼儿园在校舍建设涉及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服务性收费及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均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待遇。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幼儿园,按物价部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收取的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制定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微型企业扶持的办法。民办幼儿园可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保教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幼儿园提供灵活多样的信用贷款支持。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区县(自治县)通过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并给予适当倾斜。

积极推行民办幼儿教师人事代理制度,民办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公办幼儿教师同等待遇。

(五)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机制。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建设以区县(自治县)投入为主,市财政将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改扩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新建中心幼儿园和较大规模的村幼儿园的给予奖补,重点向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自治县)倾斜。

积极探索建立普惠性社会办园奖补机制。对达到办园基本标准,面向大众,收费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或接受当地政府指导价的普惠性社会办园,区县(自治县)财政要给予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专项补助,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六)建立入园贫困幼儿资助政策。

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等学前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生活补助,经费由市和区县(自治县)财政按比例共同分担。

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逐步减免在园贫困幼儿保教费,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贫困家庭幼儿不因贫困而失学。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学前教育捐资助学。

(七)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编制,逐步配齐配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人员。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高校优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任教。

扩大本科、专科(高职)、中专(职高)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办好在渝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中专(职高)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评估,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

3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确保每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完成不少于216学时的培训。实施骨干教师(园长)培养工程。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一起纳入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在绩效工资核定与发放中要实行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八)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幼儿园资格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幼儿园办园标准,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重点对办园条件、办园资质、经费保障和管理、办园方向等进行审核。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无证办园的,要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健全幼儿园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学前教育等级管理制度和年检制度。

推行学前教育校园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安全防护体系,预防和制止侵害幼儿权益的恶性案件发生。

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核算、收费备案”。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坚决查处乱收费。

(九)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开展幼儿膳食营养、体格锻炼、健康检查、卫生消毒、疾病预防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幼儿安全卫生和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指导。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学前教育资源库,加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完善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市级统筹、区县(自治县)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市学前教育工作,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完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城乡建设、国土和规划等部门负责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与建设;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定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人力社保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

(二)强化经费保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学前教育成本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家庭合理分担的机制。

(三)严格监督考核。

要将学前教育事业规划建设、财政投入、队伍建设等作为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范围。开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合格区县(自治县)评估验收工作。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教育 学前教育△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6月28日印发

第四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意见

渝府发„2012‟1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商务部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2010‟92号)、《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住宿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1‟435号)精神,为全面提升我市住宿业服务质量,推动住宿业转型升级,现就加快全市住宿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规划引导、规范管理为抓手,以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经营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全面提升住宿业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全市住宿业结构更加优化,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创建绿色饭店,力争实现住宿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新增就业1万人,逐步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住宿企业集团和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特色住宿企业。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出台《重庆市住宿业管理办法》,积极宣传贯彻《绿色饭店国家标准》(GB/T21084―2007)、《旅游饭店星级

—1— 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SB/T10475―2008)、《重庆市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DB50/T272―2008)等标准,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和规范性管理文件,建立法规、标准、文件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广泛监督、从业单位自我约束的权责分明、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行业规范经营。

(二)强化规划引导。商贸部门要牵头会同规划、旅游等有关部门,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编制住宿行业发展规划。住宿业投资者投资建设酒店、宾馆、农家乐等住宿设施,应向商贸部门征求是否符合规划的意见。商贸部门应根据住宿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业态住宿从业单位合理布点、规范建设、均衡发展,并积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动行业科学有序发展。

(三)优化行业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品牌及管理公司,进一步推进星级酒店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按照存量转化和集约发展原则,加快品牌培育、引进,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发展农家乐,各区县(自治县)要依托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农、林、牧、渔业等资源优势,以村镇为片区,点线结合,成片开发,建设集住宿、餐饮、商务、休闲、养身、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开展“全市住宿企业20强”评比表彰,培育优质服务示范企业和农家乐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店,推动住宿业结构优化和形象提升,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四)转变发展方式。引导住宿业在规划、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树立节约与环保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按照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等国家

—2—

有关部委关于创建绿色饭店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饭店的创建、评定,引导住宿企业把节水、节电、节气、安全、环保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内部管理,广泛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垃圾、污水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带动行业走低碳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住宿业统计制度及景气指数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住宿业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报告,引导企业以顾客满意度为基准,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依托专业院校(系),加快建设饭店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自主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规范市场秩序。公安、工商、质监、食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从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住宿行业安全保障水平,创造公平、诚信、安全、放心的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商贸等有关部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分类管理,建立从业单位信用评价制度和“黑名单”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把发展住宿业工作纳入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和奖惩考核机制。建立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及商贸、旅游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住宿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指导成立住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二)加大政策扶持。

—3—

1.在商业发展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节能减排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对绿色饭店节能改造及创建、住宿业法规标准建设、国际品牌酒店引进、住宿企业集团培育、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发展、四星级以上酒店及农家乐(乡村酒店)建设、住宿业人才培训及基地建设等给予补助或奖励。

2.对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住宿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绿色饭店、星级酒店、农家乐(乡村酒店)、连锁经营经济型酒店按照国家规定收取排污费后,企业可申请污染治理项目补助资金,财政、环保等部门应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城市垃圾处臵费的收取按照收费标准优惠5%。

4.住宿从业单位新录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在3年内可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免税。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和持移民有效证明的城镇移民从事住宿业个体经营且符合国家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标准限额给予免税。

5.物价部门应会同水、电、气等企业研究措施,逐步实行住宿企业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

6.对国际品牌酒店、五星级酒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经济型连锁酒店项目可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所需用地指标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调剂解决。

7.新建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市、区县两级土地出让金、配套费优惠政策参照渝府发„2008‟131号文件执行。

8.企业招用符合渝府发„2008‟96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对单位缴纳部分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

—4—

对住宿从业单位就业人员,符合现行就业扶持政策有关职业培训补贴规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9.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住宿业发展,逐步降低住宿业银行卡消费手续费率,方便和促进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消费。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住宿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对企业改造经营设施、开设网点、购臵节能设备等所需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要积极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有形资产和经营权抵押以及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向住宿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优质服务示范住宿企业和市级20强住宿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贷款授信额度,并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

(三)加强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住宿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和加快住宿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为住宿业发展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加强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对优质服务示范住宿企业、市级20强住宿企业等品牌龙头企业,纳入全市大中型展会接待指定酒店目录并予以优先推荐。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5—

第五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意见

(绍政发〔2009〕52号)

为认真贯彻“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加快实施“三年建设计划”,促进中心镇“三年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现就加快推进全市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快推进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发挥中心镇集聚和辐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通过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使中心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十五”末县级市城区水平,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基本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小城市。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建设和完善“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设施,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省级中心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有条件的与县级污水厂实现并网。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明显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中心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建设和完善“一园(休闲公园)、二院(中心卫生院、综合性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建设和完善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技术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争取到2010年末全市所有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达到标准化全覆盖,并成为绍兴市级以上卫生强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事业管理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中心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中心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省级中心镇建成有污水处理设施;市级中心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大于10平方米,主干道路灯亮化率大于80%,自来水普及率大于9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60%,镇燃气普及率大于85%。对天然气管道暂未到达的中心镇,完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对有条件的使用天然气的镇,可建设完善的天然气管道系统。

(四)加快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依据服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分布、设施服务半

径,合理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使中心镇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福利院、菜市场、居民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公厕等公益性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搭建培育和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服务平台,为中心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转创造条件。发展以老人福利服务为重点,兼顾孤残儿童、残疾人托养康复和残疾人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设施,中心镇要拥有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中心镇综合防灾体系,重点做好防洪、排涝、抗震、消防等工作,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与损失。

(五)积极改善中心镇人居环境。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心镇景观风貌,以保存、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和风貌为前提,因地制宜创造多样化的中心镇生活空间。中心镇土地开发与建设要严格保护镇区内的自然山体、河流、岸线等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显山露水”,创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心镇景观。建立有效的城镇设计与建筑设计管理机制,加强中心镇空间景观系统可识别性与人性化设计,提升中心镇空间品质。加快中心镇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中心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高,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绿地、广告牌匾等整洁美观。结合镇域防洪减灾,实施整治河道、加固堤防,改善中心镇区水面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条件的中心镇可创建园林镇。逐步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对现行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中心镇区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大于90%。

(六)大力支持中心镇住房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市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培育和搞活镇房地产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中心镇建设及旧镇改造。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镇规划的前提下,在镇域内出让一批房产开发用地,以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与配套建设。稳步推进“镇中村”改造,坚持管辖范围不变,集体财产权属不变,实行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实行直接选举等制度不变的原则,切实保障转型农民的各项权利,制订有关“镇中村”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宅基地的税收等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镇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农民公寓建设,允许农民打破村界限建造农民公寓,推动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居住。推行农房房产确权办证试点,为农民以农房作抵押申请贷款、提供创业资本金、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创造条件,鼓励长期在中心镇经商、务工的农民通过腾退宅基地在中心镇换房。

(七)推进区域性设施的共建共享。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使市政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对比较接近县城的中心镇,在道路、供水、供气、污水收集和垃圾清运设施方面推进联网规划、建设。对不能联网的,要积极实施统一经营或归口经营。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协调,中心镇的图书馆、多功能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要适应中心镇辐射区域内群众的需求。重视面向外来劳动力的大众文化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文化设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途径。

(八)统筹城镇建设用地。鼓励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破产工矿企业场地等复垦为耕地,获得的复垦指标优先用于城镇建设用地。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探索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进入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进行流

转。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中心镇的开发建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对通过“镇中村”改造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镇中村”土地可由村民参股的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土地供应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将“镇中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在土地性质转变过程中的有关费用除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县留成部分用于“镇中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对符合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项目,简化环节,缩短审批周期,推动项目建设。

(九)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心镇和国家级、省级名镇,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实施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对历史风貌街区内有碍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设项目。依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管理中心镇文物单位,重点保护好文物建筑本体、视线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对于区域内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要予以登记保护。

(十)大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经费纳入预算,逐年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重点培育社会需求量大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抓好岗位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村创业,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

三、政策扶持措施

(十一)实行积极的财政倾斜政策。建立和完善对中心镇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在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中心镇职能范围扩大、集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建立财政向中心镇倾斜、投入逐年增长的保障机制,增长比例不低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水平,财政扶持可实行基数内分成、超收分成、增值税专项分成和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移民下山、农民公寓建设和镇中村改造的财政补助力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努力增强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其服务“三农”功能。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合力支持中心镇,对符合条件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政府的重点工程。支持中心镇争取国债建设项目,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

(十三)加强用地支持力度。在修订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优先考虑中心镇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节约和集约用地。

(十四)推动投资体制创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中心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培育

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融资服务。

(十五)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按照“权力下移、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实施进一步扩权,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加快中心镇土地制度改革,允许中心镇自行实施土地占补平衡,制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

(十六)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重点培养符合中心镇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创新方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

四、组织领导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心镇建设领导小组要负责做好本地中心镇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中心镇要建立相应班子,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十八)强化督促指导。各级中心镇建设领导小组和市级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指导和帮助中心镇的项目建设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已确定的中心镇三年建设计划重点项目目录,及时了解掌握和检查督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并进行通报。

(十九)健全运行机制。结合已建立的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列入考核内容,对实绩特别突出的中心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

(二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中心镇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营造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完成。

二○○九年八月九日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