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为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夯实基础,创优环境,不断提高会展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把重庆建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框架;到2020年,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品牌汇集、服务优质、管理规范、氛围浓厚、功能彰显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展出面积:到2012年,展出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展出总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会展收入:到2012年,会展业直接收入2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200亿元以上;到2020年,会展业直接收入1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800亿元以上。
——会展场馆:到2012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建成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品牌会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会展。到2012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0个;到2020年,力争培育国家部委主办的品牌会展15个。
——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集约度高、创新意识强、服务质量好的大型会展企业。到2012年,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1—3家;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亿元的会展企业3—5家。
三、规划布局
(一)会展经济核心区。在渝北区悦来镇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发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建设等集聚优势,集中培育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会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水园林生态特色的西部国际会展产业城,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核心增长极。
(二)会展经济中心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周边道路、宾馆、餐饮等会展配套设施,重点举办房地产、金融、通信、通讯、商品交易等会展,建成大中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重点举办商品展销、文化创意等中小型会展项目和新创办小型会展项目,建成中小型会展活动中心区。以白市驿重庆农业展览中心为依托,利用周边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优势,建成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以及生活服务会展活动中心区。
(三)会展经济特色区。万州区要加快规划建设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库区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中药材博览会等库区特色农产品交易展会。黔江区要加快规划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发挥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土家族风土人情等优势,重点培育和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展活动、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江津区要依托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展示经济,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
大足、荣昌、璧山等县要依托已建专业会展场馆,围绕五金、畜牧科技、鞋业等优势产业,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会展场馆。按超前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完善、注重实用的思路,深化西部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加快推进征地工作,确保2010年5月实现开工,两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2年10月投入使用。鼓励区县结合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会展设施。
(二)打造品牌会展。整合现有同类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提升一批会展节庆活动规格和影响力,培育打造品牌会议展览活动。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议展览。引导区县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举办会展节庆活动。鼓励相关组织和企业对所属会展品牌注册商标,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引导会展企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策划实施会展项目,争取通过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认证。
(三)培育龙头会展企业。加快组建国有控股大型会展战略投资集团,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成立会展公司。支持外商和沿海企业到重庆投资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重庆。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快速、高效服务会展企业办理登记手续,支持会展企业依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支持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四)推动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相关产业,构建以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旅游、餐饮、住宿业、教育等为支撑,广告、策划、印刷、装修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协作、运行高效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五)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市统计部门要会同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区县、市会展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加强会展统计的调查研究,建立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核算制度,全面准确反映会展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会展产业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成立会展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加强高等院校会展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和技能培训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会展人才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全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五、扶持政策
(一)设立重庆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会议展览、推介会展活动、扶持会展企业、培育非政府主导型会议展览活动和会展业发展研究、信息平台建设、会展人才培养等。
(二)市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承办的全国性或全市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引进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展览节庆活动,2020年前按项目总收入减去项目总支出的差额计征承办单位营业税。
(三)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
(四)场地租金按政府指导价格执行的会展场馆,2020年前享受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先征后返的优惠。
(五)凡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实行一次性奖励。
(六)凡引进举办75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活动和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落户重庆的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活动,对引进者实行奖励。
(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会展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两年内按企业所得税的市级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八)对500个国际标准展位以上的会展项目,该项目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按年利率2%、贴息时间不超过1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每个项目贴息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九)会展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条件的,可享受安家资助、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培养使用、保障服务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在我市工作并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前5年全额返还。
(十)参加培训并取得会展执业资质类证书的,对参加培训人员按培训费的一定比例实行补贴
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委制定。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的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会展办公室是市政府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全市会展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归口统筹和事前备案,负责“会展之都”建设工作,承担会展行业管理工作并拟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市内、本市外出、外地来渝举办的大型展会的统筹和协调,指导会展品牌和企业培育。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展工作纳入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会展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和会展公共服务水平。海关、商检、民航、铁路、港口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参展参会客商、展品展具迅速进出的“绿色通道”;公安、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负责提供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服务保障;工商、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部门要负责维护健康有序的会展市场秩序,规范会展交易行为,对其轻微的违规行为,工商部门要运用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以规范为主;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负责进一步完善会展场馆的交通网络,加强运力调控;市政部门要负责提供重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临时广告区域,靓化城市形象。宾馆、酒店等要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市会展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服务、协调、自律”作用,加强对会展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制定和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和会展活动等级评定,组织实施会展企业的评比活动,推进交流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全市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建立会展准入制度,凡申请市政府主办的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提前到市政府会展办公室备案。建立会展品牌保护机制,禁止三个月内在同一区域举办内容、名称相同或相近的会展活动,杜绝会展市场的恶性竞争。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消费者的纠纷调解和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会展活动安全管理。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安全措施,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公安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会展活动安全许可的程序和标准,切实落实会展企业的安全责任。会展场馆要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强化安全监督。
(六)加强会展活动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展刊物等公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会展专栏、专题节目,大力宣传推介重庆会展业和会展活动。对重要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市属宣传媒体优惠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视台重要广告时段、主要报刊版面,扩大舆论宣传影响。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精)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2010年05月04日 16时23分 72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供销合作社”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渝府发[2010]4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中的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植根农村、依靠农民、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源。重庆直辖以来,全市供销合作社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两社两化”、建设“新网工程”,转化了体制机制,激活了发展动力,夯实了为农服务基础,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但是,社有企业小散弱、运营机制不活、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实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产方式、消费需求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供销合作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完整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广泛凝聚各类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国内需求,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流通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只有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才能实现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只有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才能提升整体实力,实现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有效融合,开展卓有成效的服务。供销合作社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在落实“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中作出新贡献。
二、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
作经济组织,着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努力提高社有经济实力,积极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二)目标任务。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推进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职能转变,将区县(自治县)以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服务的中坚力量,将基层社建设成为农服务的区域中心,将社有企业建设成为农服务的龙头企业。形成区县(自治县)、镇乡、村三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经营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农村服务新体系。力争到2012年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共同体。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与全市8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资本纽带关系,并同专业合作社建立较稳定的产销关系,成为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的重要载体。二是成为活跃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及其社有企业的经营在县以下社零总额中的比重占20%以上,农产品商品销售值中的比重占20%以上。三是壮大社有企业实力。加大社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整合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集团、农资连锁经营集团、烟花爆竹及日用品经营集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团。市级社有企业在系统社零总额和农产品商品销售值中的比重分别占20%以上。
三、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开拓农村消费需求,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农村消费热点的重要载体;是为农民生产生活所需提供便捷、实惠的商品供应,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利用自身优势,认真抓好“四网一场”建设,发挥“一网多用”功能,尽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一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的连锁配送企业要发挥“一网多用”的作用,在配送经营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采购农产品,为农产品销售开设窗口,设立专销店,组织农产品进超市、进城市。市供销总社牵头组建农产品经营集团,通过渝东北、渝黔农产品公司与“两翼”有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形成资本纽带关系,把农产品的采购、储藏、保鲜、配送作为主要经营业务,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平台。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对接。发挥农产品交易市场的集散作用,组织展销推介活动,扩
大农产品销售。加大力度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多渠道销售农产品的格局。利用农业生产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探索农产品网上交易、网上拍卖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
二是构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经营占全市农资经营的70%以上,要发挥农资流通骨干作用。通过联合重组,在“一圈两翼”建设区域性农资商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网点,实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要提高连锁配送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办好庄稼医院,推广测土配方,送“放心农资”到农户、到田间地头,切实保障农业生产需要。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开展种子、农机具、成品油、饲料、兽药等商品经营服务。
三是构建日用品现代经营及烟花爆竹经营网络。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造条件,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环境、消费质量、消费价格和消费服务。巩固加强烟花爆竹专营管理,改造提升经营网络,进一步完善采购、配送、零售一体化运营模式,确保经营安全。要以烟花爆竹经营网络为载体,同时配送工副食品、购销农副产品,充分发挥网络效应,实现双向流通。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培育壮大现有配送企业,积极参股当地规模大、效益好的流通企业,整合农村零售网点,开展向农村终端网点的配送业务。连锁配送企业要加强同业合作,建立区域性采购联盟,实现集中采购。连锁网点要实行统一标识形象、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商品配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六统一”。加快形成区县(自治县)有配送中心、镇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鼓励供销合作社依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食盐、通信等连锁经营业务。
四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发挥系统整体优势,以市场化为手段,加快资源整合,改各自分散回收为行业整体联合,实行分购联销,构建新型社区分类回收网络,扩大回收品种,增加资源利用。继续推广再生资源回收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的“三进”活动。规范建设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成为全市“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是农产品销售的集散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快建设以区域批发市场为核心,镇乡交易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巩固改造供销合作社现有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善设施,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系统,提升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力。供销合作社要在农产品市场空白地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社有企业和基层社闲置资产改建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在渝东南、渝东北林下产业集中发展区域,抓紧建设林下产品交易市场,为林下产品集中交易创造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利用供销合作社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采取注入资金、争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开拓市场、帮助销售等形式,同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资本、产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一批“资产紧密型”专业合作社;以骨干产业为依托,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发展一批“产加销一体型”专业合作社;以产品品牌为依托,采取产销衔接、订单直供、定向生产方式,发展一批“农商(超)对接型”专业合作社。渝东南、渝东北集体林权改革后,要依托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组建一批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立体复合经营,成为林农致富的重要途径。支持在骨干产业集中连片、产加销同步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试办农民合作经济产业园。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三)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村社区服务的重要形式。按照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通过网点改造、资产重组、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合理组建综合服务社。开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地方,从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就要考虑把综合服务融为一体,形成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的社区服务中心,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作用。农村综合服务社要以开设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经营门店为主要内容,成为连锁配送企业的终端网点;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政务代办、信息咨
询、技术推广等服务。供销合作社要对综合服务社的领办人定期开展法律政策、业务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激发服务热情,树立奉献精神。
(四)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进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各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市场信息、举办产销对接等活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牵头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果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行业协会要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行业内部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行业协会接受行政机关委托开展的业务活动或提供的公共服务,行政机关应支付相应的费用。
(五)继续加强基层社建设。基层社是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扶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社;改革改制后,有剩余财产的基层社采取吸纳股份、联合合作等形式,改造重组为新型基层社;已经资不抵债或破产关闭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替代其职能,承担为农服务功能,保持供销合作社完整的组织体系。基层社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让利优惠和二次返利,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基层社改革改制后的剩余财产由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
(六)创新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教育、培训职能。市供销总社作为全市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要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指导推进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参与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处于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操作者,承担着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要适应新形势,探索建设“一区(县)一社”的新型供销合作组织体制;要推进开放办社,广泛吸纳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作为成员社,壮大供销合作社队伍,共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要切实行使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组建社有资产管理公司,授权经营管理社有资产;要监督社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内部管理
和风险控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要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
(七)进一步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增强实力的“造血器官”,是服务“三农”的经济支柱。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社有企业股权结构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监管体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开放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为农服务的骨干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要保持控股地位。鼓励具备条件的社有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社有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模化、优质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返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要调整优化社有资本布局,加大改制重组力度,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加快内部整合和外部联合,着力培育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农资、烟花爆竹及日用品、再生资源企业集团。按照国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本着诚信、规范、透明操作的原则,支持市拍卖中心有限公司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流转和国有资产交易中介服务。支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
四、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新网工程”建设。市财政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网工程”的支持力度,对中央安排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区县(自治县)政府要视财力情况,适当安排扶持资金。
(二)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允许以自有资产或社员联合担保办理贷款。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社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市供销总社牵头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供销合作社的企业法人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
(三)支持社有企业改制重组。经市、区县(自治县)供销合作社批准的社有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社有资产包括基层社剩余资产在社有全资公司间调整或划拨过程中发生的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要求以及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免交契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
号)规定办理。
(四)妥善解决部分供销合作社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因历史原因,供销合作社部分土地房产至今尚未确权办理产权手续,全市各级国土房管、规划、城乡建设部门应尊重历史,注重现实,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土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出让收益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返还供销合作社,用于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
(五)建立完善化肥淡季储备贴息制度。市、区县(自治县)应建立一定数量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财政应加大对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贴息的支持力度。
(六)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供销合作社按照合理布局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区域配送中心,需要新征土地的,享受国家和市政府有关优惠政策。
(七)切实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对供销合作社已关闭、解体、破产企业的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原企业职工,可由本人申请,以企业失业职工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关闭、解体、破产的供销合作社企业确实无法通过资产变现等途径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对企业缴费部分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供销合作社已关闭、解体、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未参加医疗保险的,按照现行医疗保险政策解决其参保问题。
(八)抓紧解决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债务。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涉及区县(自治县)应承担的部分,纳入区县(自治县)财政预算,力争三年内予以解决。妥善处理社员股金清退形成的举债资金。
(九)支持社有企业申报国家有关扶持项目。市级有关部门要将供销合作社系统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国债资金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对社有企业实行资金和项目倾斜。
(十)支持供销合作社所属职业学校建设。市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将市经贸中专校建设纳入有关项目扶持范围,帮助尽快完善相关设施,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支持市经贸中专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市级培训计划。
五、加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把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积极创造条件,赋予供销合作社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市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切实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是本级企事业单位财产和基层社改革改制后剩余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和平调。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强资产管理,严禁将改革改制后剩余财产分配给职工。全市各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
(三)积极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切实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实干兴业、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懂经济、会管理的同志担任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努力改善基层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41号)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保教质量,现就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办园体制,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改扩建一批城乡幼儿园,依托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班),适当新建一批城乡幼儿园。到2013年,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城镇普惠性社区幼儿园达到城镇幼儿园总数的60%,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70%;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基本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入园的原则,充分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入托。
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要求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选址条件、教育设施配置标准设置幼儿园(点)。
适应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学前幼儿生源预测机制,在旧城改造、公租房建设以及二环内主城拓展区,合理设置幼儿园,满足新增城镇人口、转户居民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需求。
(二)以区县(自治县)政府投入为主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农村乡镇要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依托中心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或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
利用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班),依托村校附设幼儿园(班)。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采取办分园、设幼儿班(点),相邻村联办幼儿园(班)等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保障农村儿童入园。
积极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以城带乡的帮扶机制,开展幼儿教师支教活动,加强城乡幼儿园园长、教师双向交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三)以民办为主发展城镇社区幼儿园。
城镇社区以民办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并举发展社区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引进和培植优质民办幼儿园。支持优质幼儿园通过兼并、联办、办分园、委托管理等形式实行集团化管理,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
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配套幼儿园的小区,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建设部门不予验收。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由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闲置和挪作他用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要进行清理整顿,恢复办园。
(四)落实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扶持政策。
落实民办幼儿园在土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民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取得。民办幼儿园在校舍建设涉及的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性、服务性收费及供电、供水、供气等方面,均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待遇。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幼儿园,按物价部门批准的项目和标准收取的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制定将民办幼儿园纳入微型企业扶持的办法。民办幼儿园可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保教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幼儿园提供灵活多样的信用贷款支持。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区县(自治县)通过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对待,并给予适当倾斜。
积极推行民办幼儿教师人事代理制度,民办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公办幼儿教师同等待遇。
(五)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机制。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和村幼儿园建设以区县(自治县)投入为主,市财政将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改扩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校附设幼儿园、新建中心幼儿园和较大规模的村幼儿园的给予奖补,重点向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自治县)倾斜。
积极探索建立普惠性社会办园奖补机制。对达到办园基本标准,面向大众,收费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或接受当地政府指导价的普惠性社会办园,区县(自治县)财政要给予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专项补助,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六)建立入园贫困幼儿资助政策。
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等学前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生活补助,经费由市和区县(自治县)财政按比例共同分担。
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逐步减免在园贫困幼儿保教费,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贫困家庭幼儿不因贫困而失学。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学前教育捐资助学。
(七)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编制,逐步配齐配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人员。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高校优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任教。
扩大本科、专科(高职)、中专(职高)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办好在渝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中专(职高)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评估,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
3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确保每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完成不少于216学时的培训。实施骨干教师(园长)培养工程。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一起纳入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在绩效工资核定与发放中要实行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八)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幼儿园资格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幼儿园办园标准,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重点对办园条件、办园资质、经费保障和管理、办园方向等进行审核。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无证办园的,要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健全幼儿园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学前教育等级管理制度和年检制度。
推行学前教育校园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安全防护体系,预防和制止侵害幼儿权益的恶性案件发生。
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核算、收费备案”。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坚决查处乱收费。
(九)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开展幼儿膳食营养、体格锻炼、健康检查、卫生消毒、疾病预防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幼儿安全卫生和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指导。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学前教育资源库,加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完善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市级统筹、区县(自治县)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市学前教育工作,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完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城乡建设、国土和规划等部门负责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与建设;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定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人力社保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
(二)强化经费保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学前教育成本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家庭合理分担的机制。
(三)严格监督考核。
要将学前教育事业规划建设、财政投入、队伍建设等作为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范围。开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合格区县(自治县)评估验收工作。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教育 学前教育△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6月28日印发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意见
渝府发„2012‟1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商务部关于加快住宿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2010‟92号)、《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住宿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1‟435号)精神,为全面提升我市住宿业服务质量,推动住宿业转型升级,现就加快全市住宿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规划引导、规范管理为抓手,以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经营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全面提升住宿业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全市住宿业结构更加优化,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创建绿色饭店,力争实现住宿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新增就业1万人,逐步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住宿企业集团和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特色住宿企业。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出台《重庆市住宿业管理办法》,积极宣传贯彻《绿色饭店国家标准》(GB/T21084―2007)、《旅游饭店星级
—1— 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SB/T10475―2008)、《重庆市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DB50/T272―2008)等标准,制定完善地方标准和规范性管理文件,建立法规、标准、文件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广泛监督、从业单位自我约束的权责分明、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行业规范经营。
(二)强化规划引导。商贸部门要牵头会同规划、旅游等有关部门,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编制住宿行业发展规划。住宿业投资者投资建设酒店、宾馆、农家乐等住宿设施,应向商贸部门征求是否符合规划的意见。商贸部门应根据住宿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业态住宿从业单位合理布点、规范建设、均衡发展,并积极牵头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动行业科学有序发展。
(三)优化行业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品牌及管理公司,进一步推进星级酒店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按照存量转化和集约发展原则,加快品牌培育、引进,加强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发展农家乐,各区县(自治县)要依托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农、林、牧、渔业等资源优势,以村镇为片区,点线结合,成片开发,建设集住宿、餐饮、商务、休闲、养身、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开展“全市住宿企业20强”评比表彰,培育优质服务示范企业和农家乐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店,推动住宿业结构优化和形象提升,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四)转变发展方式。引导住宿业在规划、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树立节约与环保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按照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等国家
—2—
有关部委关于创建绿色饭店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饭店的创建、评定,引导住宿企业把节水、节电、节气、安全、环保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内部管理,广泛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垃圾、污水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带动行业走低碳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住宿业统计制度及景气指数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住宿业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报告,引导企业以顾客满意度为基准,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依托专业院校(系),加快建设饭店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自主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规范市场秩序。公安、工商、质监、食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从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住宿行业安全保障水平,创造公平、诚信、安全、放心的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商贸等有关部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分类管理,建立从业单位信用评价制度和“黑名单”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把发展住宿业工作纳入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和奖惩考核机制。建立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及商贸、旅游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住宿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指导成立住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二)加大政策扶持。
—3—
1.在商业发展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节能减排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对绿色饭店节能改造及创建、住宿业法规标准建设、国际品牌酒店引进、住宿企业集团培育、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发展、四星级以上酒店及农家乐(乡村酒店)建设、住宿业人才培训及基地建设等给予补助或奖励。
2.对符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住宿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绿色饭店、星级酒店、农家乐(乡村酒店)、连锁经营经济型酒店按照国家规定收取排污费后,企业可申请污染治理项目补助资金,财政、环保等部门应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城市垃圾处臵费的收取按照收费标准优惠5%。
4.住宿从业单位新录用的下岗失业人员,在3年内可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免税。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和持移民有效证明的城镇移民从事住宿业个体经营且符合国家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标准限额给予免税。
5.物价部门应会同水、电、气等企业研究措施,逐步实行住宿企业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
6.对国际品牌酒店、五星级酒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经济型连锁酒店项目可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所需用地指标由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调剂解决。
7.新建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市、区县两级土地出让金、配套费优惠政策参照渝府发„2008‟131号文件执行。
8.企业招用符合渝府发„2008‟96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对单位缴纳部分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
—4—
对住宿从业单位就业人员,符合现行就业扶持政策有关职业培训补贴规定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9.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住宿业发展,逐步降低住宿业银行卡消费手续费率,方便和促进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消费。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住宿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对企业改造经营设施、开设网点、购臵节能设备等所需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要积极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有形资产和经营权抵押以及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向住宿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优质服务示范住宿企业和市级20强住宿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贷款授信额度,并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
(三)加强宣传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住宿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和加快住宿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为住宿业发展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加强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对优质服务示范住宿企业、市级20强住宿企业等品牌龙头企业,纳入全市大中型展会接待指定酒店目录并予以优先推荐。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