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落实中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文件精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现就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和支农服务功能。
二、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取消一切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的歧视性政策,动员和引导农业、林业、水利、粮食、供销、水产、农村卫生、医疗、保险等涉农部门,县以下单位,将国家有关部门返回农村的资金和各级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保资金、医保资金、住房公积金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严禁以存款为条件向农村信用社拉赞助、索钱物,违者要严肃查处。
三、建立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金,增强农村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
农村信用社享受2%营业税优惠政策后,其余3%营业税及附加,从2005年开始,在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未全部消化前,由各县(市)财政根据农村信用社交纳的3%营业税及附加,逐级上划省财政,由省财政拨入省联社,建立全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金,以抵御因各类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导致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损失等风险。各级财政、地方税务等有关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上划。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联社等部门要切实加强风险防范金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四、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一)规范对农村信用社监督检查。对农村信用社的检查,除金融监管、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外,其他部门的检查均由省政府统一部署。
(二)严禁乱摊派和乱收费。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收费要严格按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项目及标准收取。严禁巧立明目收取各种赞助费、服务费;严禁违反规定对农村信用社强行推销产品和订阅报刊。对农村信用社收费要设立收费负担卡,严格监控,凡发现有乱摊派和收费行为的,由监察部门按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三)严禁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管理。各级政府不得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不得强迫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和实施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信贷倾斜;不得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得非法调用、挪用、转移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不得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等,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五、优化信用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和发展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建设,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风险较小的优质支农项目,要优先推荐给农村信用社,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
(二)依法制裁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各级监察、司法机关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凡涉及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有关单位要提前告知相关农村信用社。有关农村信用社要依法落实信用社债权。对企业改制不规范、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改制的审批和登记手续。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起诉到法院的,要依法审理,提高结案率和执行率。
(三)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对由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由当地财政部门区分单位类别和用款性质逐笔甄别,确应财政承担的部分欠款,由各级政府列入预算,在三年内予以还清。省财政厅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四)对农村信用社接受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划转的不良贷款,以及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同级政府要采取以土地、房产等优良资产置换的方式予以盘活。
六、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
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建章建制,在内部管理、贷款发放、风险防范等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切实做好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组建法人机构和支农等各项工作。要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以转换机制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篇:解析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湖北省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进一步加快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基本形成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活、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开创供销合作社工作新局面。
二、加快建设新农村流通网络体系
(三)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以湖北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龙头,大力推进全省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加快粮棉主产区和重点县(市)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支持供销合作社社有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化肥交易市场以及化肥储备、经营与现代物流设施。
(四)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加快整合供销合作社系统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县级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村小超市、便民店,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发改、财政、商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支持日用消费品下乡的有关政策,对供销合作社依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通讯器材、烟花爆竹、食盐、建材等连锁经营业务予以补贴。安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烟花爆竹经营的主渠道作用。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配合安监、工商、公安等部门搞好社有企业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管理,完善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
(五)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建设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社有龙头企业在棉花主产区和主销区建设仓储物流设施。
(六)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编制湖北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按照“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原则,将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列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发改、财政、商务、环保等部门要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开发循环经济项目,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培育、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在立项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对社有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发展绿色文明回收加工网点,给予资金、项目、用地、信贷、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
三、加快建设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七)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按照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要求,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尽快形成全省县、乡、村(社区)三级便民综合服务体系。将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的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列入全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按照一定标准,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强化县级配送中心的联采配送能力,大力推进与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对接。发改、农业、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八)积极开展农资供应服务。建立和完善重要农资商品的储备和救灾储备制度,充实储备品种,增加储备规模,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支持供销合作社从事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成品油、饲料、兽药等商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平的“放心农资”。
(九)积极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鼓励供销合作社承担边销茶、农副产品等储备和经营任务。支持有条件的社有骨干龙头企业承担专项市场调控任务。鼓励供销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股权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加强农超对接。
(十)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依托省棉花协会,建立和完善全省棉花信息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省农资协会作用,加强全省农资市场信息监测点建设。财政和农业等部门对供销合作社农资龙头企业开展农资科技服务,兴办“庄稼医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用药,给予资金支持或补贴奖励。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棉花、水稻、生猪等涉农保险代理业务,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加快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十一)加强基层社建设。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推进基层社股份制、合作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基层社。工商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建(恢复重建)或改造的基层社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登记注册。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创办和重组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以及由供销合作社参办和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可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基层社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推进与农民建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联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
(十二)加强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建设。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和教育培训职能,全面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健全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支持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积极吸引和接纳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各类涉农企业、组织加入供销合作社各级联合社。健全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履行社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尽快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持供销合作社机构稳定。各级政府要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完善省棉花产业化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由省供销社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加快推进全省棉花产业化经营。
(十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合作社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专业合作社。在城镇化水平较高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办消费、信贷、担保、保险等专业合作组织。
(十四)积极发展行业协会。支持依托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进围绕骨干农产品建立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产品协会。推进供销社协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为会员搞好信息、培训、维权等服务,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在农资、棉花、茶叶、果品、食用菌、蜂产品、中药材、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传统领域,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作用。
(十五)加快推进社有企业发展壮大。着力在农资、棉花、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中药材等领域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力。鼓励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对供销合作社控股、参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有关政策列入当地农业产业化整体规划和龙头企业名单,在项目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支农资金、市场建设资金、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所需经费,在农业优势板块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鼓励供销合作社企业利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拓农村市场。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业务合作,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供销合作社企业法人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和贷款担保公司,开展经纪代理、典当担保、股权质押等服务。
五、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和支持
(十六)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建立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领导力量到位、目标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把供销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纳入当地农村经济总体工作,把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已经明确适用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凡国家和省对农业、国有商业、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除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
(十七)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挪用、平调、无偿划拨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要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在城镇改造中,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和服务设施确需拆迁的,各级政府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做好补偿安置工作。
(十八)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已有涉农资金、服务业发展资金、农村“新网工程”资金和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依法按照税收审批权限申请税收减免。允许供销合作社全资企业及其改制后剩余资产以更名形式过户到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在办理变更手续时,有关部门只收取工本费。
(十九)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政策性亏损挂账,由省财政厅牵头,省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参加,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对省供销社及县以上联合社机关的连带担保债务,各地不采取强制手段查封资产。认真落实国土资源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73号)精神,对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土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土地出让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安置困难企业职工、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抓紧落实《关于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2号)精神,尽快出台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未参保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对参保企业一次性缴费有困难的,由同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供销合作社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户籍、组织关系等划转其本人所在社区统一管理。
(二十)加强供销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供销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大力弘扬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全省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汇报材料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汇报材料
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x政发〔xx〕20号)下发后,xx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市各部门上下团结一心,支持和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了信用社支农实力;全市农村信用社抢抓机遇,牢固树立发展第一理念,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4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占全市7家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5%;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增幅40%,占全市7家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xx%;存贷款比例为xx%,比全市金融机构综合存贷款比例(xx%)高xx个百分点;累计投放各项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完成全年贷款投放计划的xx%,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额的xx%。其中:投放农业贷款xx万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xx%,比同期多投放xx万元;投放中小企业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投放个体工商户贷款xx万元,比同期增xx万元。清收盘活不良贷款xx万元,考虑置换因素后不良贷款占比为xx%,比年初下降xx个百分点。实现收入xx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经营亏损xx万元,比去年同期减亏xx万元,减亏率xx%。主要工作情况是: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切实加强领导
(一)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天政发〔xx〕19号),要求各乡镇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从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三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从增强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帮助我市农村信用社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积极组织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存入信用社,增强了我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针对我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份额偏小、结算渠道不畅、存款增长速度缓慢的现实情况,市委市政府督促市直有关部门对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的相关政策及规定进行了认真清理,同时动员和引导农、林、水等涉农部门资金,财政、社保、住房公积、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等专项资金,招商引资企业注册及流动基金存入信用社。如xx市华晟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回归企业,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在企业筹建之初就亲自上门动员企业与信用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该企业顺利在信用社开立基本户,经常性存款余额保持在xx万元以上。又如xx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立后,通过市政府穿针引线,该公司与信用社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日均余额均保持在xx万元以上,高峰期余额达到xx万元。原在他行开户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在我社开立了一般户,存款余额达到了xx万元。
(三)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市政府明文规定,除金融监管、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外,有关部门对信用社的检查必须经市行政服务中心同意后方可进行。并制定下发《关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经营成本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落实农村信用社收费减免政策进行了明确。仅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就减免我市农村信用社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绿化费等项目税费xx万元。如我市xx信用社整体接收建行岳口分理处存款和办公楼后,因土地出让金问题一直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分管副市长及市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相继作出批示,问题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
(四)优化信用环境,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积极推荐优质信用客户和项目。xx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金融机构“访百家企业”活动。对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投资回报稳、风险小的优质企业和项目优先向信用社推荐。如x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独资企业,注册资本xx万美元,主要产品是化学药品和中成药等,xx年和xx年净利润分别达到xx万元,xx万元,是众多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当公司补充原料需流动资金贷款时,市政府首先向信用社推荐,信用社很快与企业建立了信贷关系,并在企业提供足额担保的前提下,发放贷款xx万元。据初步统计,仅4月间经市政府牵线搭桥与我社建立信贷关系的优良大中型企业就有6家,信用社共发放贷款xx万元,可收息xx万元。二是依法制裁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为防止企业因改制不规范、村集体因税费改革逃废悬空农村信用社债务,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规范企业改制行为落实金融债权的通知》(天政发〔xx〕42号)和《关于制止乡镇村新增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天政办发〔xx〕124号)两个文件,要求监察、司法机关要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凡涉及农村信用社的债权的企业改制,有关单位要提高告知农村信用社,对已改制而信用社尚未落实债权的企业,要帮助信用社重新落实债权,以土地、房产等优质资产转换盘活。乡镇企业改制中以经委名义承担的债务,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并用现有资产和相关企业承债。对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法院要提高结案率和执行率。三是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中对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的意见》(天纪发〔xx〕06号),实行“一把手”还贷工程。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工作会议,形成了政府当“指挥家”、各部门当“合唱者”、信用社当“领唱人”的全市性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良好局面。如元至四月累计收回国家公职拖欠担保贷款xx人次本息合计xx万元,分别占拖欠人数的xx%和拖欠本息金额的xx%,“三停”xx人,起诉xx人。还依法成功收回最大100户中第一大户金田公司不良贷款xx万元。
二、我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不动摇,大力支持xx经济发展。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思路。如何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领会省政府《意见》精要所在,针对xx信用社资金包袱重,经营理念模糊、保守甚至摇摆的实际,提出了咬定发展不放松,狠抓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重点以“三农”和市域中小企业为主要支持对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社企、社农 “双赢”的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以支农为已任,着力推进小额农贷扩面增量。一是针对部分信用社存在的“小额农贷饱和论”和 “小额农贷亏本论”,市联社重申了“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户授信额度内贷款需求满足率必须达到100%”的“双百”方针。全社共调查农户32万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17.9 万户,调查面达到100%;评定信用农户xx万户,发放农户贷款证xx万本,其中一级信用农户xx万户,农户贷款证授信总额xx万元。二是认真执行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大金融生态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及“不断加大支农信贷力度,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关要求,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全市评选出21个信用乡镇、85个信用村,分别占乡镇数和村级数的75%和11%。三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着重扶持全市有规模、信誉效益俱佳、有发展潜力且以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目前,全社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信用社支持的xx镇健康合福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色拉油、渔薪镇杨场酱品、xx镇“xx”牌西红柿、xx镇“xx”牌花菜等10多个产品进入了武汉等大中城市超市。xx的“xx”牌花菜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三)拓宽信贷领域,着力推进民营企业扩规上档。围绕xx市委市政府产业规划,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拓宽信贷工作领域、加快发展的切入点,重点支持了股权结构合理、法人治理完善、财务状况较好、公司管理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公司,达到了社企“双赢”。目前,明确可发放xx万元以上贷款的民营企业有5家,300—500万元贷款民营企业有10家,100—300万元的34家。如对重点支持的老客户xx、xx、xx、xx、xx等近50家民营企业,xx年一季度已累放贷款近xx万元,培植了一批生息黄金客户。
随着经营思路的适时转变,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扶持政策的逐步到位,xx市农村信用社已经基本摆脱了多年以来的被动局面,预计到今年底可一举扭亏为盈,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9月11日)
鄂政发〔2009〕43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茶叶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
我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第四位,规模和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茶叶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民现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全国其他产茶大省相比,我省茶叶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茶树良种化面积小,无性系良种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25%,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加工机械装备差,企业小、散、弱,缺乏大的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后劲和上档升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70万亩,占总面积的23.3%,实现茶叶农业产值60亿元,系列产值1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总面积的37.5%,实现茶叶农业产值80亿元,系列产值150亿元以上,力争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家以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30件以上。
(二)总体布局。突出优势茶区建设,全省茶园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建设鄂西武陵山富硒绿茶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及宜红茶区、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区、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区等“四大优势茶区”。推动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
(一)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在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和五峰、英山、恩施、宣恩、鹤峰、大悟、竹山、咸宁等地建立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全省提供“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鄂茶10号”等原种接穗和种苗。省农业厅重点抓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实行定点定种繁育,选育和引进一批名优特新品种,加强种苗质量管理,依法加强植物检疫。2009至2012年,全省每年建设无性系良种苗圃2000亩以上,高标准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0万亩以上。加快低产低效老茶园改种换植步伐,力争在2012年前高标准改造60万亩以上。
(二)实施规范化种植。兴建高标准规范化茶叶种植基地,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适应山区茶叶生产机械化、规范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加大茶区农药和肥料销售的监管力度,把好源头关,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量,杜绝重金属含量超标,提高种植科技水平。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势茶叶板块基地的重点来抓,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规范化的高效茶园100万亩,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一批有规模、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茶产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增强产业联动效应。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改变我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打造知名茶叶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动作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知名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提倡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主流媒体加强对湖北茶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打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定期组织湖北绿茶品牌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等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引导、扶持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培植在全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驰名商标。大力支持举办茶叶节、博览会等活动,努力提高湖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提高现代荼业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茶业加工业,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精制加工茶厂,坚决取缔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小厂。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促进全省茶叶加工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抓好茶多酚、速溶茶等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夏秋茶的综合利用率,加粗延长茶叶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集群。
(六)提高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水平。抓好茶叶安全高效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生产机械化、名优茶和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探索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新模式。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及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新格局。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在省内外市场形成品牌专卖店、超市专柜、连锁营销和现代茶馆茶楼等形式多样、相互补充、遍及城乡的销售网络。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广、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重点支持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和鄂东大别山茶叶广场等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提档升级,使其成为提高湖北绿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的集散地和对外宣传销售的平台。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省企业自营出口创汇能力。
(八)弘扬湖北茶文化,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支持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学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指导服务、市场信息、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光大湖北茶文化,积极支持各行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茶文化、茶事相关活动,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茶叶产业列入培植农业优势特色富民产业,把茶叶产业发展与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茶叶主产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应支持政策,引导茶叶企业和农民群众增加投入,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在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扶贫和低丘岗地以及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安排中,向茶叶产业倾斜。发展改革、经济信息等部门要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及其技术改造;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要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投入,加大茶叶生产加工购机补贴力度;科技部门要增加科技攻关经费;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增加种茶农户小额贷款额度。省及茶叶主产县(市、区)要加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用于茶树品种改良和茶叶品牌建设。
(三)加强管理指导。省农业厅负责抓好茶树品种改良、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指导服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的监管和质量标准管理,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茶叶主产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全省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