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决定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3-06-24 【生效日期】1983-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3年6月24日川府发〔1983〕102号)
一、一、我省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工作,从一九八0年开始,经过试点和在面上推广大竹经验,已取得一定成效。全省认真抓了基层社的改革,通过清理社员股金,已落实股权百分之九十,扩大了农民入股,加强了民主管理;有一百五十多个县以供销社为依托,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联营;一百二十五个县建立了县联社。许多供销社经过改革,加强了对农村多种经营生产的指导和扶持,加强了同农民的经济联系,密切了农商关系,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状况有了改善。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的。但是,从全省来看,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还跟不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加快和深入改革供销社体制,全面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仍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二、供销社的体制改革,要遵照中发〔1983〕1号文件和国发〔1983〕21号文件确定的方向和原则进行,尽快恢复合作商业性质。改革的重点是:增强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改“官办”为“民办”,改吃“大锅饭”为按劳分配,把供销社的经营活动同农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
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作用,做到“一身二任”:既保证完成国家的任务,又代表农民利益,积极为农民推销产品,供应生产、生活资料,提供各种服务,逐步向产供销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并扶持和协同农村市场其它流通渠道,共同促进商品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改革的出发点和衡量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志是:通过组织生产,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生产发展,使农民实现多产、畅销、增收、致富。
三、三、恢复基层供销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要认真落实社员的经济、民主权利,使社员真正成为供销社的主人,保证社员群众在业务经营、企业管理和职工奖罚等方面,充分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
基层供销社拥有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税后盈余除上缴调剂基金外,由社员代表大会按照上级提出的原则,讨论确定企业积累、发展基金、生产扶持基金和社员分红的比例。
基层供销社应按经济区域设置,发挥它在建设农村集镇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少数不符合经济区域建立的基层社,应通过试点,逐步改为按经济区域建社;对于已按经济区域建立的基层社,不要再退到公社建社。
四、四、县供销社改成县联社,作为基层社的经济联合实体,是合作商业。原属县供销社的专业公司,建制不变,作为县联社的业务经营单位,在业务上同时接受上级公司的指导。基层社向县联社投股,对县联社实行民主管理;县联社为基层社服务,对基层社实行分红,并组织所属公司与基层社发展专项商品联营,组织基层社联办经营、加工等业务,发展与其它工商企业横向经济联合。
县联社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县供销社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导、服务,一方面继续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完成商品收购、调拨计划和国家给予的各项任务;一方面主动灵活地开展购销、服务活动。支持基层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帮助基层社开展购销业务,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设施;代表基层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认真办好贸易货栈或综合贸易服务公司,帮助基层社扩大业务经营和服务范围。县联社的常设管理机构成员和主任,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报同级党委备案。
县联社所属公司实行分别核算,由县联社统一向国家上缴税利,不承担政策性亏损。县联社要进一步扩大各公司的自主权,组织、支持他们主动灵活地开展业务活动。贯彻落实为基层社、为农民服务的方针。公司经理由县联社根据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的酝酿提名任命。公司可以自行聘请有业务、技术专长的人员,担任业务、技术顾问。
五、五、扩大供销社的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联营,把各种集体企业、专业户、重点户和个体户,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逐步把供销社办成农村产前产后的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和促进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把农村的经济活动逐步引导到有计划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完成国家统购、派购后的农副产品,除政策规定不准议购议销的品种外,供销社应不受商品分工和行政区划限制,进行灵活购销,可以为农民代销,可以自营或与其他企业联营;可以在城市设立推销机构或同城市各种经济成份的经营单位联营。城市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提供方便,包括开办交易市场或行栈,组织合作商店、个体商贩代销等,吸引农副产品进城。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副食品和建筑材料,供销社都应按照合理的商品流向,向批发站和工厂进货。县联社也要积极帮助基层社订货和代销、代购商品,以扩大农村供应。
供销社要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并把这一工作同扩大城市、工矿区货源,增加出口商品结合起来,要主动同专业户、重点户和社队企业、农工商联合企业以及工业、商业、畜牧、兽医、保险、植保、信贷等有关单位,开展购销、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提供市场信息,指点生产门路,调剂种子、种苗,供应生产资料扶持必要的资金,搞好技术推广和产品推销,联合办仓库、冷库、商业网点、加工企业和各种服务事业。
六、六、按照合作商业的特点,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制度。
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中,要把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同落实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责任结合起来,一并考核;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基金的增长,必须低于企业利润和上交税金的增长。同时,搞好企业整顿。
基层社实行社员代表大会领导下主任负责制。主任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名,社员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选举;副主任由基层社主任在征求职工和社员意见基础上提名,由社员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任命。选出和任命的主任、副主任报县联社备案,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结合经营承包,给予适当的职务津贴。职务津贴的开支进入费用。今后落选,仍回原单位工作,取消职务津贴。
供销社原有的国家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不变。今后基层社需要新增职工,实行合同工制,主要从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由县统一考试,社员代表大会审议,择优选聘,不转为城镇户口,不吃商品粮。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表现,合同期满后可以继续录用,也可解除合同;表现不好的,合同期间也可以辞退,逐步做到职工能进能出。这办法的试点范围,由各地、市、州确定。
七、七、县联社和基层社现有的自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仍分别归县联社和基层社管理使用(其中属于国家所有的资金,交由供销社无偿长期使用),任何其它部门或单位不得挪用或抽调。
八、八、省辖市参照县联社的原则,组成经济实体的联合社。地区供销社继续保留,精减人员,作为群众性的经济组织,不作为政府机构。
九、九、省供销社与省商业厅合并后,决不能削弱对农村商业工作的领导。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群众性经济组织。理事会由省、地、市、县供销社工作人员的代表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关省公司的代表组成。主要任务是:推动各社社员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组织供销社总结交流经验;指导供销社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反映农民和各级供销社的要求和建议;参加有关的组织业务活动和外事活动。
十、十、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步伐,总结经验,深入改革,力争新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供销社体制,可参照本决定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件
川府发〔2009〕11号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为有效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要求和省委“三个全面推动”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牢固确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融资担保、科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等综合服务。力争到2012年,每年新增规模以下企业1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培育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200个,使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和效益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孵化能力。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千家万户兴办中小企业,保持和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设立投资公司。
(二)大力发展规模以下企业。把发展规模以下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整体推进。鼓励创办劳动密集型、科技成长型、专业配套型、综合服务型、高新技术型规模以下企业,努力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不断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科学指导、产业引导和要素配置等方式,梯度培育,滚动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及地震重灾区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符合产业政策、资源环境条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特色产业,走“专、精、特、新、配”之路。重点支持科技型、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五)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通过编制科学发展规划、提高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协会组织建设等措施,培育一批优势突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聚集效应好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
(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走科技兴企、品牌兴企之路。支持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社会力量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建产、学、研联合体,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七)围绕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发展。围绕“7+3”产业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化生产程度。鼓励中小企业加速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围绕大企业大集团的上、下游产品链建立长效配套协作机制。
(八)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推
进生产型、科技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融资担保、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社会型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和支持中小企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逐步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信息共享、物流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
(九)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沿海人才和回乡人才等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与大学、职业院校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招生、教学、就业”全程合作,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十)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总结和推广各地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典型经验,建设一批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中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
(十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比较优势,引导中小企业有选择性地承接资本转移、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人才转移,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综合实力,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市场开拓、技术升级、外向人才培育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逐年增加对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财政投入。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中小企业的重点工作安排有关发展资金。实行对中小企业商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扶持。
(二)落实税收优惠。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中小企业,按有关规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三)加强信贷支持。加大银政企互动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金融信贷创新途径,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开设优质客户“绿色通道”。对受地震直接影响不能按期偿还的中小企业贷款按照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内不催收、不罚息。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使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重点满足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或评分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或评分制度,将评级或评分结果作为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重要依据,推动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因受灾等不可抗力造成暂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成长性较好、讲信用的企业,可适当展期。降低抵押贷款等筹资成本,评估、登记在标准费用基础上减半征收。
(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稳妥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小企业市场,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结合自身经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提高对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股份代办转让试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上市培育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上市资源库,鼓励已上市的中小企业实施再融资。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直接融资。引入各类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探索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扩大抵质押范围,不断创新贷款品种,设计产品组合,推动应收账款、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仓单、提单质押贷款及股权质押和存货抵质押业务。把中小企业的纳税额作为确定其资信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省中小企业担保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探索在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产业集群中形成多方联动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新机制。
继续在全省推广资阳“政府+银行+信用促进会+担保机构+企业”的五方联动机制,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正常信贷关系。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活动。建立合理的银企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六)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和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等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允许创办1人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公司可零首付注册,3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2年内注册资本缴足。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生产型企业,经营项目涉及前置审批事项较多,在筹办期间,经企业申请,可核发有效期1年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可核为“筹办”。将小企业创业基地纳入我省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范围。支持企业吸纳就业,灾区企业新招用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和实际工作时间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七)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信息、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采用节水、节能、节材工艺以及综合利用废料、废气、废水(液)等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动技术成果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之间转移扩散。
(八)支持自主创新。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具有一定水平、规模、效益和银行已经贷款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引导风险资金、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金给予支持。加强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搭建省级中小企业专利技术网络交易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九)强化配套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协作配套;围绕龙头企业,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定期举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经济技术合作对接活动,发布配套协作需求信息、产品技术要求、发展规划等,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围绕其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十)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中小企业品牌创建活动,鼓励争创国家和省级品牌。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国家级品牌的中小企业,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的中小企业,由属地市(州)政府予以适当奖励。
(十一)支持要素配置。选择一批“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纳入省重点运输企业保障名单,在物资运输上重点倾斜,在能源供应上重点保障,在土地审批和土地供应等方面优先支持。企业用地选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国有土地。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灾后重建实施规划的项目,由各地在计划中优先安排用地。对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依法采取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以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
(十二)加强权益维护。完善中小企业法律咨询网络和载体,开通服务热线。进一步清理有关涉企行政性收费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提供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不得强制其加入各种行业协会、研究会,不得向其摊派订购报刊杂志和资料。
(十三)建立激励机制。省政府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州),按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所需资金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小企业
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找准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和加快发展的对接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接续订单、渡过难关。
(二)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中小企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工作计划。建立省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局。各市(州)、县(市、区)要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工作体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舆论宣传。新闻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报道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广泛宣传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宣传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典型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展览、展销和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宣传四川中小企业、企业领军人物及企业产品或服务。
(四)强化统计监测。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建立中小企业运行预警监测和核算体系。把“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纳入各级政府统计的重点监测范围。加强中小企业统计队伍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五)强化督查督办。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中小企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和新增企业(含规模以下企业)户数等主要指标的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决定和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实施细则,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效能显著的工作格局。
二○○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决定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府发[1997]67号 【发布日期】1997-05-22 【生效日期】1997-05-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决定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二日川府发〔1997〕67号)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方针,强化我省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职能,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现就贯彻实施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依法治省的决定和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依法治省的决议,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依法行政总揽政府各项工作
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原则,是实施依法治省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法规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定依据、遵守法定程序、承担法定责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对此,各级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要切实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和工作方式,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努力实现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把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实施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实施依法行政,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神圣的职责。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使职权的观念,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任何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不得懈怠行政职责,放松行政管理;不得滥用行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谋取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要牢固树立用权受监督的观念,自觉将各项工作置于党委、人大、政协以及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加强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强化行政管理责任制度,切实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大力提高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按照“三五”普法计划的要求,建立经常性的学法制度,定期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法制业务培训,把法律学习作为每个公务员的必修课,把法律素质是否提高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特别注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并以此作为衡量新时期领导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基本标准,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具备基本法律素质或经过培训仍没有提高的,不予提拔、任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建立、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制度,并对此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以依法行政总揽政府各项工作,努力使政府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二、坚持法制统一原则,规范行政文件制定工作
行政管理活动以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性文件的规定为依据。要保障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制定行政规范时必须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
制定行政规范,特别是制定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正确处理法制统一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着眼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出发,防止和克服部门倾向,破除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禁止并坚决纠正通过制定行政规范为部门争权、争利的行为。
制定行政规范要严格依照法定职权,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各级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或其他行政规范不得与上级政府制定的规章或其他行政规范相抵触;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不得与同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相抵触。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外,任何行政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不得越权规定收费、集资和行政许可。
要加强制定行政规范的合法性、适用性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制定行政规范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行政规范的质量。制定行政规范要坚持严谨的制定程序和集体审定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必须按程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法制机构审查,由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审定并向社会公布实施。
三、三、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依法履行行政职责
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是保障政府工作合法有效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施各种行政管理行为必须在法定权限内,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遵守法定程序,务必克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在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执法是新时期行政机关实施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直接面对社会行使职能的经常性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关键在于严肃执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依法清理行政执法主体,严格审查本级、本部门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和权限,禁止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机构、组织从事行政执法。
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推行行政执法人员主体资格认证制度。严禁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对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法。要加强对执法资格和执法证件的管理,严肃行政执法纪律,建立并执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制度。对不依法履行执法职责,或不适宜继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要取消执法资格,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或清除出执法队伍。
全面建立并推行行政执法部门责任制。按照权责统一原则,确立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和执法范围,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责任制的检查和考核。对于行政执法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执法纪律松懈、未达到目标管理要求的行政执法部门要限期整顿,在期限内完不成整改任务,或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要追究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与此同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向社会公开法定职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工作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四、加大行政内部监督力度,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认真有效地开展行政内部监督工作,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各级党委的领导,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并始终不渝地将自身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虚心接受各种批评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行政监督,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要严格执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制定行政规范的监督检查。上级政府要主动检查下级政府或本级政府部门制定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对那些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或未经合法授权,擅自设定或扩大自身职权,突破法律、法规规定,设置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和行政许可的,要坚决纠正或撤销。对那些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与上级政令相抵触的行政规范,要坚决纠正和查处。
要加大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特别是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行政违法案件查处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要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农民负担和制止“三乱”,狠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等不正之风,下功夫查处那些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政行为。坚决纠正行政机关利用职权参与民事活动,或利用行政权力谋取利益,搞权钱交易的行为。认真查处、纠正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因行政机关违法侵权而导致公民、法人财产损失构成行政赔偿的,要根据 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行政复议是行政层级监督的有效手段。各级行政机关要牢固树立行政复议的责任感,积极受理并认真审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复议申请。凡属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复议申请,行政机关要及时受理,不得互相推诿或以任何理由拒绝。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受案、审理、决定等制度,完善调查取证、听证质证、集体合议等复议办案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文书,保障行政复议工作规范运行。
五、五、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政府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行政机关推行依法行政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立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政府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推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搞好规划,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制定措施,并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及时纠正本级和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行政文件、行政措施等行政行为。同时注重总结交流依法行政经验,评比表彰先进。要定期向上级政府以及同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汇报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情况,并逐步形成制度。
要重视和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既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制定行政规范、开展行政执法的综合协调机构,又是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的执行机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依法治省、依法行政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政府法制机构所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要求,下功夫抓好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公道正派、纪律严明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在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及时调查研究,协调处理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协助政府和部门领导把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6]11号 【发布日期】1996-02-12 【生效日期】1996-0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外资的决定
(皖政〔1996〕11号)
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后5至15年是安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我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我省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利用外资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一个重点和突破口。全省上下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促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此,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开拓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
自199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以来,我省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的对外开放速度、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九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问题,而且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带动整个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利用外资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新的增长周期,跨国投资显著增加,同时许多国家调整引资政策,经济竞争激烈;从国内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国家开放政策开始由地区倾斜逐步转向产业倾斜,吸引外商投资开始由主要依靠减税让利逐步转向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并适时实行国民待遇。我省利用外资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挥自身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并抓紧时间实行有效的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参与平等竞争。全省上下要把握形势,调整思路,加大力度,把我省利用外资工作全面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二、发挥优势,在外商投资领域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现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广泛的市场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外资进入,尤其是对国外大公司、大财团有较强的吸引力。我省多数优势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要着力发挥好这个优势,推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并向第三产业拓展。要在继续鼓励中小外商投资的同时,重点引入国外大财团、大公司的投资,发展一批高科技、高利税、高创汇和高市场容量的大项目,力争在三、五年内形成一批国内、国际的名牌产品,培植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资源优势是我省吸引和置换境外资金和技术的有利条件,要大力宣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特别是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培育新的经济优势。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拥有较多的科技人才,科研及开发能力较强,要吸引外资,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要加强同境外的科技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发挥我省的市场优势,对外商投资者实行让市场的原则。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产品可全部内销,并允许其收购产品出口和在银行调剂外汇。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市场组织形式和商业管理模式,引导外商投资建设仓储、配送、经营等流通设施,发展商品信息监控和电子交易网络,引进已在国内设店的国际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来我省兴办连锁商店,经批准可兴办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并进行批发商业合资合作试点;可与外商试办外贸公司,开拓进出口业务。鼓励外商业办广告、信息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第三产业水平,促进市场的发育。在利用外资兴办第三产业上,鼓励各地大胆探索。
三、三、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广开引资渠道
今后引进外资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务实。外商投资建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允许独资、控股和增加投资比例。经批准可向外商出让已建成或在建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或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带动“BOT”方式的突破。依据规定开放企业产权,允许外商购买,其中国有小企业对外商投资者全面放开。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可以一个产品、一个车间进行“嫁接”改造,也可以一个企业乃至全行业进行“嫁接”改造,以推动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调整,形成新的生产力。允许外商在规划区内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或兴办综合开发项目。允许境外大企业、大财团来皖兴办“伞型公司”,发挥其综合经营的功能。合肥作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要积极兴办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并吸引国外金融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其它地方要创造条件力求突破。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争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集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在多形式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更积极有效地使用境外借款,特别是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加快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交通、环保及市政设施等的建设。
广开各种引资渠道,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网络。要不断研究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特点,把握外商投资方向,及时发布对外招商信息,调整和推出引资项目。按照重实效、求质量原则,在每年有计划举办几次大型招商活动的同时,更多地按行业或专题招商,鼓励企业对口招商,唱好“主角”,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发挥浦东裕安、香港黄山公司等我省在沿海和境外公司的“窗口”作用,加强同国外驻华商务代表机构的联系,争取更好的招商效果。
四、四、实行有效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要抓住国家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抓紧时间,继续实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能源交通基金设施项目,经省批准,允许其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企业所得税可以“五免五减半”,同时给予综合补偿。外商投资兴办创汇农业和投资改造乡镇企业项目,企业实际提供出口农产品货源的产值(包括自营出口、外贸代理出口、外贸收购出口)超过当年总产值50%的,经省批准,可享受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生产产品直接出口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经批准利用外资兴办的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可免收土地使用费。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的项目,可按低限原则收取土地出让金,并继续免缴地方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用水增容费,由各地自行决定减免。为加快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要认真落实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内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各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由所在地市自定。
五、五、大力改善培训,为外商投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今后利用外资工作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省已经委托给地市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继续执行。对属省审批权限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可联合办公,集中审理,分头限期办结。对国外大财团、大企业以及信誉良好企业投资的项目,可以特事特办。税务、海关、外汇管理、商检、口岸、土地、环保、城建、供电、邮电、金融等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广开渠道,积极解决中方配套资金问题。对国家鼓励的重大项目,要集中资金予以扶持。省市两级要优先安排有贷款规模的基建、技改和科研项目对外招商。企业可以产权或无形资产作价,亦可发行债券或集资入股、转让股权作为中方的配套资金。各金融机构要创造条件,设立支持外商投资的专项贷款,对重大项目,一家银行解决不了的,可几家银行联合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流动资金贷款,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计委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改进项目审批程序,对不再要平衡解决资金、原材料、出口配额、许可证等投资项目,可免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外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和管理,依法督导外商投资企业认真履行合同章程,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出口创汇率和实现利税率。经贸部门要加强和改善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服务和管理,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所需水、电、气的供配和运输、通讯的调度衔接,办好现有“三资”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改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财政、物价部门要负责清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偏高的要降低,重复收费的项目要合并,不合理的予以取消,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切实监督实施。旅游服务行业要创造条件,尽快使外商享受与国内居民相同的服务收费标准。各级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增进中外双方的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并设立外商投诉“窗口”,帮助“三资”企业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
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行为,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免撤换,要按法定程序办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扰外商投资企业合法经营。坚决制止向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要尽快健全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等组织网络,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中介与法律服务。
六、六、培养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高水平涉外人才队伍
培养涉外人才队伍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要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省计委、教委、人事厅、外办等部门要制定规划,充分发挥省内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建设若干有影响的涉外经济学和法学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各地培养输送一批涉外人才。涉外工作任务重的部门和单位,要选调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到国内高等院校或境外进修深造。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加强开放意识教育,大兴学习开放政策和涉外经济知识之风。县以上机关干部、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尤其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对外开放知识,提高对外开放工作能力。今后几年,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在全省上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懂外语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队伍,为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的力度,引进国外学者、教授来皖讲学,聘用国外实用人才到我省工作。发挥海外留学生的作用,鼓励他们回国服务或在海外为我省从事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和商务活动。
七、七、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利用外资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领导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的重要保证。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各行署、市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指定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利用外资工作体系。各地各部门对省政府提出的对外开发和利用外资工作目标要进行分解,按照“定目标、定分工、定措施、定期检查”的“四定”原则,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大项目领导责任制,加强协调和督办。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决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共同推进全省的对外开放,实现引进外资的更大突破,创造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业绩。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3-18
我来说两句(0条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征地补偿案例 征地补偿文书 征地补偿常识 律师在线 律师法律咨询
发布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加快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完成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的目标,省政府决定,全省公路建设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力争“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00亿元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高速化,省道、次骨架二级标准化,县乡道路等级化,乡村道路硬化。形成快捷、方便、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为新世纪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切实提高对公路建设的认识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速陕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把我省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抓住机遇,超常发展,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强化协调,在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和外部建设环境保障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公路建设工程及时开工,确保全省公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努力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
二、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在着力构筑“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由主骨架公路、次骨架公路和农村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主骨架建设项目由省交通厅和各地市共同组织实施,公路次骨架建设项目由地市政府组织实施,省交通厅实施行业管理,农村公路由县、乡政府组织实施。
1.主骨架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为1650公里,投资366亿元。禹门口至西安高速公路、西安至棋盘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并竣工482公里;西康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西安至柞水路段开工建设。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靖边至陕蒙界高速公路、黄陵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年新增高速公路857公里。
2.次骨架公路。投资106亿元,优先改造和建设沟通经济区域间的次骨架公路。汉阴至石泉二级公路、城固至西乡二级公路、铜川至蒲城二级公路、泾阳至淳化二级公路、宜川至延川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5年新增二级公路2000·公里。
3.农村公路。改造县乡二级公路500公里、三级公路4100公里、减少四级公路700公里、新铺油路4000公里。全省县乡公路总里程为37800公里,村级道路为65000公里。在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转向桥涵配套、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和路面铺装工程,增强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提高晴雨通车率。
到200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4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0公里,一级公路176公里,二级公路5920公里,公路密度为23.35公里/百平方公里;55%的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85%以上县(市,基本消除等外路,农村公路晴雨通车率达到60%以上。公路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74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9000公里,公路密度为25.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部建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经济区快速大通道相连接,实现西安至邻近省份中心城市“一日交通圈”;全省85%以上的国省道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市实现二级公路相连接,85%以上的农村公路确保雨雪天畅通。公路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宽领域筹措建设资金
1.省计委、财政厅、交通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多地使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投入我省重大公路建设项目。
2.全省收费公路实行统一管理,以加大还贷力度,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确保资金运营安全。省内各商业银行可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公路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简化评审手续,缩短评审周期,并保障已承诺的信贷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对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公路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公路建设资本金比例。现有公路升级改造的建设项目可按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抵作资本金。鼓励以公路收费权或项目公司股权为质押发放贷款。
3.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积极开拓资本市场,多元化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对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公路项目,可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制组建股份制公司,在区域内外上市筹措建设资金。
4.加快公路建设对外开放步伐,全省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收费公路向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转让经营权及收费权。对投资规模大,经营收入稳定的桥梁、隧道和运输服务枢纽进行竞争性招商引资,择优选择确有实力的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采用合作、合资和股份制的方式建设经营。
5.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债券支持的同时,按程序批准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必要时财政给予贴息。
6.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加大投入、安排“以工代服”资金、专项扶贫资金、争取世界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用地、建筑物拆迁、地方沙石材料实行优惠等多种方式筹措。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
四、公路建设土地征用拆迁税收政策
1.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统一征地,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各市地、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摸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方案,及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报批工作。对施工期紧迫的建设项目用地要简化审批手续,为按期开工创造条件,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用地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可先行使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
2.公路建设征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因公路建设拆迁安置需另行征用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公路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公路管理处(所收费站、服务区以及为公路配套的通信、试验、养护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按公路用地标准征用。
3.公路建设占用的耕地,按《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0044号规定的低限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由省国土资源厅收取,用于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公路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由建设单位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陕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缴纳土地复垦费。
4.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省道公路建设项目征地范围内需拆迁的电力、通信、管道、矿井、水利设施,属国有、集体的,由产权单位自行拆除或迁移,建设单位按迁改的材料费予以补偿;需拆迁的房屋构筑物及附着物,由省国土资源厅与交通厅拟定具体补偿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对违章建筑物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对在建项目确定后抢建的房屋、设施和抢种的农作物、附着物一律不予补偿。其他公路建设项目建构筑物拆迁标准由有关地市人民政府批准。
5.公路建设确需征用的林地,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其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按规定标准下限征收。水土保持要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组织实施,对方案完善,监督严格、未造成水土流失的免收水土保持补偿费。文物考古勘探、挖掘由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部门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组织实施。
6.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精神,全省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公路建设项目国内不能生产、确需进口的自用先进设备报海关批准后,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省测绘、地质勘查部门对公路建设所需测绘、地质、遥感资料应积极提供,费用按资料工本费收取。
7.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省道公路建设免征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占用费、城镇建设配套费、暂住人口费、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占用农业税计税耕地,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核减农业税及公粮。
8.为确保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省道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征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与沿线政府签订征地拆迁及外部环境保障责任书,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成立建设环境保障专门工作机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建设环境协调工作。严禁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对公路建设乱收费、乱摊派。对无理阻拦和扰乱施工,辱骂、殴打征迁及施工人员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精心铸建公路交通精品工程
加快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开放勘察设计市场,全面推行勘察设计招投标制度,择优确定一批有资质、力量强、信誉好的国家级勘查设计单位进入我省公路勘查设计市场,充实勘查设计力量,加快勘查设计步伐。为简化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对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妥善处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公路建设绿色长廊应与“山川秀美”工程有机结合,注重总体效果,协调环境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的复杂地形地段,采取多架桥的方式,以避免削坡破坏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应重视地质选线,防止地质灾害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少占林地。隧道设计应贯彻“早进洞、晚出洞”的指导思想,洞门型式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山体的切割。
加强公路建设管理,贯彻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投资效益。公路建设项目按国家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负总责。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把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作为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各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政府监督行为,加强政府监督,加强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行业管理,加强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现场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工程质量奖惩制度、施工现场挂牌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我省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铸就精品工程。
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设水平。科研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注重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逐步实现我省公路交通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建设质量。深入研究长大公路隧道、黄土沟壑区深沟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特殊地质病害防治及复杂水文情况工程建设技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关中交通密集地区和城市地带积极开发ITS技术,缓解交通拥挤。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航测、CAD等先进的勘测、设计技术,优化设计方案。注重加快交通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交通专家;搞好交通科研机构和科技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公路建设是全省人民在新世纪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抓住机
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尽快建成全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适用于2001-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