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

时间:2019-05-15 00:0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9〕40号 【发布日期】2009-09-18 【生效日期】2009-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

(鄂政发〔2009〕4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省人民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着力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高速公路建设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为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把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进一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举措,为我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拉动工业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快将我省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发展的水平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周边省份相比,仍然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的严峻形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呈拉大之势。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既是扩内需、保增长的应急之举,也是将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谋远之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合力加快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

(二)力争提前五年实现《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目标。提前实施《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确定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2009―2010年开工建设29条、2005公里高速公路;200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2010年底达到3500公里,2012年底达到4000公里(力争达到4500公里),2015年达到5500公里(力争达到6000公里),提前和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实现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化、现代化。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体制改革

(三)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由“以省为主”转为“省市(州)共建”。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提前实施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项目,各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提前实施境内其他“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形成省和市州联动、合力共建的新体制,全面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

(四)全面开放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项目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和引导通信、信息技术应用等企业以合作、合资和资源共享的形式参与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和管线建设。无论内资、外资,无论国有、民营,均可参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形式,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无论是政府投资项目,还是企业投资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为投资者和建设者提供无差异化的全程服务。各地要积极制定采取BOT、BT等方式建设高速公路的优惠政策,为高速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合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五)积极筹措政府还贷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资金。用活、用好财政优势资源,由省财政利用政府信用、外贷资源等进行融资,筹措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本金。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缴纳的营业税由省地税局直属征收管理局统一征收,作为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本金投入。各市、州人民政府对高速公路沿线市、区、县主要节点、重要区域、周边土地实施储备,通过土地储备收益筹集建设资金。

(六)规范高速公路建设收费项目。有关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确定。高速公路建设涉及的矿产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在省人民政府权限范围内按有关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对征迁范围内的建筑、电力、电信、管道等各种地上地下附着物设施,建设单位只补偿移改工程的直接费用。

(七)建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审批“直通车”制度。除国家规定的程序外,其他程序一律简化,进一步缩短项目前期工作周期。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环境保护厅、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责协调、指导相关市、州人民政府和项目业主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项目申请报告及相关专题研究报告等文件,负责办理相关审批或核准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及省电力公司、湖北电信有限公司、湖北移动通信公司、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武汉铁路局要通力协作,在收到项目业主或市、州人民政府上报的相关申报文件后,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明确的批复意见或转报国家有关部门,力争报批的项目在2个月内取得相关批复。省国土资源厅在初步设计批复后,在1个月内取得国土资源部的控制性工程先期用地批复;勘界工作完成后,在2个月内完成正式用地的省级审核工作,并争取尽快获得国家批复。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可采取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交叉进行等措施加快推进,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要通过建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审批“直通车”制度,形成论证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

四、进一步严格管理,确保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

(八)严格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贯彻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前期工作质量控制,严格落实设计质量责任制,推行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机制,确保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争创优质工程。加强安全督查,建立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和水上结构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工程安全。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和征迁资金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落实建设和廉政“双合同”目标责任制。加强高速公路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招投标行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招标一律纳入省招投标中心规范运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积极开展“双优双创”活动,真正做到干部优秀、工程优质,努力创建“廉政阳光”和“两型交通”示范工程。

(十)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监管。投资商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致使项目不能正常建设达60天的,或者因施工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规范和合同(协议)要求的,相关市、州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应责令投资商限期整改;限期内未整改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协议)规定,实施更换投资主体、调整股本结构、撤回特许经营权等措施。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切实优化高速公路建设环境

(十一)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的组织领导。省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省交通重点建设领导小组要重点研究并协调解决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各有关市、州人民政府也要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切实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组织协调。同时,严格兑现省人民政府与各有关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签订的《关于抢抓机遇扩大内需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使高速公路建设真正成为硬指标、硬任务,定期调度、督办。

(十二)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建设单位提供征地红线图后,沿线地方政府在2个月内完成拆迁任务;控制性工程先期用地手续批复后,要在1个月内提供控制性工程的建设用地和工程所需的临时用地;正式用地手续批复后,在2个月内提供项目建设用地。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被征地群众的补偿费,确保补偿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高速公路项目沿线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公安、监察、工商等部门要广泛宣传,依法维护项目投资人和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工程建设中的黑恶势力,坚决制止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强卖材料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以各种名义进行敲诈、干扰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群众支持的高速公路建设局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磷矿资源管理的意见(鄂政发〔2006〕72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6〕72号 【发布日期】2006-12-06 【生效日期】2006-12-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磷矿资源管理的意见

(鄂政发〔2006〕7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磷矿是我省的优势矿产资源,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磷矿开发利用中尚存在矿山布局不合理、采富弃贫、矿山环境恶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为了促进磷矿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提高磷矿资源的利用效益,现就加强磷矿资源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以矿山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逐步实现“一矿一主一权”,促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使磷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矿山布局合理化、企业生产规模化、采选加工一体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建立保护有力、保障有度的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培育大型磷矿采选加工一体化企业,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原则,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严格磷矿资源勘查开采准入条件,控制开采总量,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增加磷矿资源储备,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坚持保护环境与安全生产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矿山生态破坏,促进矿山安全生产。到2010年,全省磷矿石开采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折标)左右,选矿比例达到80%以上,矿山总数减少到80家以内。

二、加强规划和矿业权管理

(三)严格磷矿资源规划管理。制定省、市、县三级磷矿资源专项规划及矿业权设置方案,完善磷矿资源规划体系,合理划定规划矿区;确定磷矿资源勘查开采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指导方案;确定矿山总数、开采总量、最低开采规模及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控制指标;制订矿山监督管理、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治理、土地复垦、闭坑等措施。磷矿资源规划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磷矿资源勘查开采必须通过规划审查,凡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规划准入条件,开采方式、矿山总数、开采规模超过规划调控指标的,一律不予延续、变更或新设立矿业权。

(四)严格矿业权准入管理。新建矿山必须是采、选、加工一体化企业,凡不符合磷矿资源规划、产业政策、勘查开采技术规范的,以及勘查方案、开发利用方案、环评报告、安全评价审查等要件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等证照。对不能满足最低勘查投入、严重超层越界的,没有实行全层开采、贫富兼采,回采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矿山建设规模与资源储量规模不相匹配的,不再办理矿业权延续、变更等登记手续。

(五)完善矿业权有偿出让及转让制度。磷矿资源矿业权必须实行有偿出让,从严控制矿业权协议出让,调整好矿业权收益分配比例。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必须经转让审批机关批准,严厉打击非法出让、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

三、大力推进磷矿资源整合

(六)整合的目标和任务。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布局为主线,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磷矿资源及生产要素重组,构建配置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利用集约的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按照以规划调控、分类处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公开透明的原则,科学设置和调整矿业权,基本实现“一矿一主一权”。2007年底前,使矿山开采规模达到10万吨以上,全省磷矿矿山总数压减至110家左右。规模矿区实现矿石全层开采、贫富兼采、分级使用,回采率达到70%以上。

(七)整合的范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下列矿山进行整合:布局不合理、一矿多开的;大矿小开,开采规模小于10万吨/年,且与储量规模不相适应的;采选加工脱节,既没选矿加工能力又未与后续选矿加工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责令限期整改,但拒不整改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八)整合的方式。在一个矿区内,以一个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经济效益好的矿山企业特别是具有后续加工能力的矿山企业为主体,通过收购、兼并以及作价入股等形式,整合其他矿山;对经济技术力量相当的矿山企业,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自愿合作的原则,通过产权作价入股、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合并形成新的满足准入条件的矿山企业。鼓励矿山与下游加工企业双向参股,战略协作,发展选矿,形成采选加工联合体或采选加工一体化企业。优先支持省内重点磷化工企业,主导磷矿资源整合,集中开发利用省内主要磷矿区资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制订辖区内磷矿资源整合方案并逐级上报。经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于2007年底前完成。

四、加强磷矿开采监督管理

(九)整顿和规范磷矿资源开发秩序。开展磷矿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治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非法转让、圈而不探、以采代探、乱采滥挖、盗采盗运、采富弃贫、不按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等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的行为;对开采规模偏低、基础储量不足、回采率未达到要求、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未到位的矿山,责令限期整改。依法关闭证照不齐、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位于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以及整改后仍不符合保留条件的矿山。

(十)实行矿山企业矿产开发监督管理检查制度。对矿山企业执行开发利用方案情况(包括开采方式、开采总量及产品流向、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以及国家相关税费的缴纳情况等)实行检查。检查不合格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一)强化资源储量管理。建立矿山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机制。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占用的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进行地质测量,提交矿山地质测量报告。对不按规定进行地质测量、不提交矿山储量年报的,不予通过采矿许可证年检;对瞒报或少报消耗储量,或与地质测量机构串通弄虚作假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二)实行开采总量控制。根据全省磷矿石深加工市场需求,科学确定磷矿石开采总量,合理下达开采计划。加强对磷矿山的开采、运销等环节的管理,严禁超能力、超规模、超计划开采,确保磷矿开采总量得到控制。

(十三)严格磷矿石运销管理。继续实施磷矿石准运制度,对高品位磷矿石实行开采和运销总量控制,运销磷矿石要重点保障省内磷化工业的需求。对磷矿产品出口实行预核准制度,从严限制高品位原矿出口。

五、完善配套政策

(十四)鼓励开采和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研究制定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扶持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利用水平;逐步将资源税、资源补偿费计征与矿山消耗资源储量和矿石品级挂钩;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探索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和控管办法。

(十五)加强磷矿资源勘查。积极研究和精心部署磷矿资源成矿远景区的勘查工作,逐步加大磷矿资源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程度,增加资源储备,提高磷矿资源保障程度。

(十六)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矿山企业和个人应按规定缴纳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汇缴专户,严格管理,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加强磷矿资源管理,促进磷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制订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鄂政发[2011]19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2011]19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通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在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积极参加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科学民主决策,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行政问责,规范行政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等58个单位“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名单附后)。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推广示范单位的先进经验,各级行政机关要以示范单位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为服务和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附:

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教育局

武汉市国家安全局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武汉市江岸区地方税务局

武汉市青山区地方税务局

黄石市司法局

大冶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谷城县人民政府

襄阳市环境保护局

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民防办公室

襄阳市气象局

襄阳市卫生监督局

老河口市地方税务局松滋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文化局

荆州市统计局

荆州市国家税务局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宜昌市公安局

宜昌市民政局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

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宜昌市国家税务局

十堰市公安局

应城市人民政府

孝感市审计局

孝感市烟草专卖局

钟祥市人民政府

荆门市财政局

荆门市审计局

荆门市物价局

鄂州市财政局

鄂州市交通运输局

武穴市人民政府

黄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赤壁市人民政府

咸宁市国土资源局

随州市国家税务局

建始县人民政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仙桃市彭场镇人民政府仙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仙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仙桃市地方税务局

潜江市高石碑镇人民政府潜江市农业局

潜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潜江市粮食局

天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交通运输局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62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7〕62号 【发布日期】2007-09-30 【生效日期】2007-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

(鄂政发〔2007〕6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强化运营监管,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短缺、运行效率不高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全省有69%的设市城市、80%的县城没有污水处理厂,有41%的设市城市、74%的县城还没有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平均实际运行负荷率约为54%,其中建成3年以内运行负荷率仍低于75%的约占42%。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呈加重趋势。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实施和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理顺价格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污水处理建设运营体系,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要在2008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2007年不低于52%,2008年不低于60%,2009年不低于70%;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的县城要在2008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其他县城要确保在2010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

三、科学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水环境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设计规模和处理工艺,并优先安排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

(一)设市城市和重点流域及水资源保护区的县城,必须建设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可分期分批实施。非重点流域和非水源保护区的县城,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合理确定一级强化处理或二级处理。

(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根据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特殊要求,积极稳妥地选用污水处理新技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要求,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须进行深度处理。

(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按照远期规划确定最终规模,以现状水量为主要依据确定近期规模。处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性、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防止盲目贪大、超规模建设的情况发生。

(四)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应明确排水体制和退水出路。对于新城区,应优先考虑采用完全分流制;对于改造难度很大的旧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可维持合流制排水系统,合理确定截留倍数。在降雨量很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流制。

(五)污水处理厂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扩建排污口,应当符合水资源规划、水功能区的要求,并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体制

(一)省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资金,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投入力度,从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或用于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时的运营成本补偿。鼓励城市人民政府用污水处理收费质押贷款,筹集部分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改造资金。

(三)鼓励城市污水处理厂使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内银行贷款,鼓励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以独资、合资、BOT、TOT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推行采用公开招标等竞争方式选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人和运营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全省所有县(市)在2007年内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其中:设市城市所在地收费标准在2007年底前应不低于0?8元/吨,县城所在地在2008年底前达到0?8元/吨。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费用差额予以补足,以保证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行。加大污水处理收费征缴力度,各地要根据供、排水量及上实际征收情况制订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计划,并报省财政厅、省建设厅备案。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排放污、废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各地要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征收、管理、拨付等方面的职责,实行污水处理费征管责任制,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足额征收,切实提高收缴率。加强对污水处理费使用情况的监管,污水处理费必须专项用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的建设、运营及维护,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和挪用。建设、财政、物价和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已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目前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当地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工作方案,尽快开展前期工作。设市城市的规划项目2007年内要全部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丹江口库区市、县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确保规划项目尽早实施。

(二)加快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维护费等部分资金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按照“统一规划、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加大对城市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污水管网的覆盖率,扩展污水收集管网服务范围。新建污水处理厂,要坚持配套管网与主体工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要紧密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同步建设雨污分流的管网系统,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凡收集管网不配套的,2007年底前必须开工建设配套设施,并达到65%以上的运行负荷率。

(三)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等,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六、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和监督

(一)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单位转制改企。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明确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的责权,使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逐步成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管,不直接参与污水处理厂运行与作业的具体管理工作。

(二)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城市人民政府要通过其授权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签订城市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于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特许经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可在核定实际污水处理量及处理成本的基础上,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运营单位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及污水处理厂服务合同。

(三)严格实施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城市排水许可制度的要求,加强对排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主要排放口,特别是重点工业排放口水量水质的监督和监测,保障各类城市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四)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进出水量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要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对进出水的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检测,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城市排水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水量和污泥的定期监测,并监督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可采用委派监管员的方式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实行监管。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财政、物价、建设和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污水处理运营成本进行监督审核,建立污水处理月报年报制度。

(五)污水处理厂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1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3年内不低于75%。这要作为项目验收和审计的刚性指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于进水水质、水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其运营单位应将发生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及时报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因进行设备设施检修、维护需暂停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或导致处理能力明显下降的,运营单位必须提前报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取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此类活动。对于因突发事件或事故造成关键设备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抢修恢复正常运行,之后应及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污水处理厂不得随意停产,如确需停运,须事先向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停运。对擅自停运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警告、依法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非检修期间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的,按相关规定对运营企业予以处罚。

(六)切实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工作。鼓励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污泥进行综合利用,对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七)加强污水处理监管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逐步扩大城市污水处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社会和公众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

七、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建设厅为全省城市污水专项治理的牵头单位,成立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专班,负责全省污水处理工作的协调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污水处理工作的实施,要把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之一,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实施方案。要逐级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标和责任,做到分解指标到县到市、责任到县到市,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完成指标落实到每个,限期完成。

(二)加强部门协作。省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分工,强化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设部门负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监管;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审批、争取国债资金,并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建立、收费标准的调整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并督促执行到位;环保部门负责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监察、财政、审计、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加大对污水处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要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污水治理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社会公众水资源忧患意识。省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各地污水处理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定期组织检查,及时了解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向省人民政府汇报。

(三)建立激励机制。对2007年、2008年开工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方,省人民政府将给予奖励。对在2007年底前污水处理费达到0?8元/吨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范围内县(市、区)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员,可免收污水处理费,相应经费由地方财政补足,省财政按减免额的50%对地方财政补助5年。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和省建设资金。省有关部门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各地也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污水处理工作进程。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06〕70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6〕70号 【发布日期】2006-12-04 【生效日期】2006-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

(鄂政发〔2006〕7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把农民工工作摆上重要战略位置

(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对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乡间、省内外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认真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明确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服务、依法维权,完善管理、健全保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做好农民工工作,努力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40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400万人以上,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完善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和科学管理的体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就业服务

(三)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平等竞争、高效便民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歧视、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制度,清理规范涉及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及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排斥农民工的行为,切实建立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

(四)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组织服务体系。各地要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提供综合系列服务。按照“以钱养事”的原则,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驻外劳务工作机构,鼓励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在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建立驻外劳务工作机构,承担农民工有序流动和维权服务。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将驻外劳务机构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并根据工作业绩给予一定奖励。省劳动保障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分类指导。要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健全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五)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各地要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示范县(市)、乡的创建活动,培育劳务品牌,并与输入地加强协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开展有组织的输出,提供培训鉴定、转移就业、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加强就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骗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各地要切实落实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积极稳妥发展小城镇,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坚持“打工经济”和“回乡创业经济”两手抓,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三、坚持就业导向,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七)明确农民工培训责任。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目标任务,并对培训转移效果组织检查评估。劳动保障部门重点抓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组织实施“雨露计划”;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实施好各自的培训项目。各有关部门都要恪尽职守,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细化培训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和评估,并对培训效果负责。

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切实把农民工培训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有机结合。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大型企业要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中小型企业要加强与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在企业就业农民工自费参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应从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补贴。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税务、国资等部门,加强对企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强制提取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

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

(八)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农民工培训补贴制度。对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其中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半年以上并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按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6〕1号)规定的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执行。各级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都应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主动为其培训提供综合系列服务。对于培训就业率高、规模大的,经省劳动保障、省财政等部门考核、评估认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确定一批省级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基地,并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中适当予以支持,但同一基地只能享受一次专项补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实行公示制度、动态管理。

对参加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农民工,要本着方便、快捷并保证质量的原则,积极提供技能鉴定服务。鉴定合格的,按规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对农民工参加初、中级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费用实行减半收取,减收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九)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适应需要,加大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实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力度。要实施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工程”,引导、鼓励各单位和个人对特困生和农民工子女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强化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及培训管理;加强转移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培训一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双师型”教师;推广使用规范教材,改善培训手段,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四、坚持分类指导,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探索科学适宜的养老保障制度。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研究探索解决农民工保险关系和待遇及时转移接续办法。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进低出、渐进式过渡,以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十一)依法将农民工全面纳入工伤保险。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及其它有关规定,指导用人单位及时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建设、交通、水利、国防工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对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交通、矿山、危化、民爆等高风险行业企业,不得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不得参加建设项目的投标。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否则,不予以通过安全检查和延期。税务部门要加强工伤保险费征缴,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时间和力量,加大征缴工作力度,督促企业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

(十二)多途径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应按国家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将农民工随所在单位职工一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规定参加大额医疗费用保险。生产经营困难且农民工较集中的用人单位,可按“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个人不缴费”的原则,建立住院医疗保险。灵活就业的农民工,按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办法参加医疗保险。各地要为参保的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参保农民工患病期间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可采取费用包干的方式解决医疗费用;也可鼓励其在当地定点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就医。要做好参保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返回原籍时,可根据其本人意愿将个人账户资金或大病统筹个人缴纳部分剩余资金一次性发给个人,也可转作其参加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

(十三)稳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按当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参保。要进一步探索低收入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农民工跨统筹区流动就业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十四)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财力能承受、政策可衔接、简便易操作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应纳入城镇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被征地农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调剂必要的生产用地或安排相应的岗位,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被征地农民,应移民安置,并纳入安置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应选择具备条件的县、市开展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推广。

五、健全维权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十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分类制定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并全面实行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对用人单位签订、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应进行动态监管,违法违规的,应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十六)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所有建设项目未按规定缴纳建设资金(包括工资支付保证金)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欠薪应急准备金,及时有效地处理因欠薪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其资质,直至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

(十七)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农民工应与所在企业同等条件的职工实行同工同酬,不得随意降低农民工工资。各地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基数,确定本地最低工资标准,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或降低计件单价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工时和休假的规定,严禁随意延长工时或增加劳动强度,违反劳动法或劳动合同。科学制定工资指导线,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稳定增长。

(十八)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岗位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应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农民工本人,发现患有职业病或受职业病危害的农民工应予以及时救治。不得安排农民工从事“禁忌”作业。要加强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切实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监管职责。发生重大职业安全事故,除惩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十九)保障农民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依法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参加,保证其通过正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对待。

(二十)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它方式侵占其土地流转收益。

(二十一)加大农民工维权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简化程序、加快审理,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落实好人员、编制、经费和装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企业联合会等组织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十二)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要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有关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应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基本权益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并对经济确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免律师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六、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二十三)应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输入地政府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时,应统筹考虑长期居住、就业、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和生活、就业、就学平台。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二十四)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基本准入条件,为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办理城镇落户手续。对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在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对获得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取消人口登记的前置限制条件,改革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相关社会管理政策,依法登记户口。改进农民工居住登记管理办法,实行实有人口登记制度。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力争使户籍制度改革在近期内取得成效。

(二十五)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地要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公办、民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要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加收政策规定以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认真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十六)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输入地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免费救治政策。要把农民工同住适龄儿童纳入当地一类疫苗免疫规划,实行免费接种。鼓励医疗机构自愿对农民工医疗费用实行减免,为农民工提供优质、便捷、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

(二十七)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实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输出地要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向输入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禁止跨行政区域设立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加强农民工计划生育协管员队伍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二十八)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各地要把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农民工宿舍。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食堂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

七、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农民工工作

(二十九)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做好农民工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切实把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和农村人口大县,要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要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部门,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应制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落实任务、措施,加强督办检查,推动政策落实,形成工作合力。

(三十)应把农民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各地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教育、预防保健、治安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及支出范围,及时安排落实预算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十一)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劳动、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全省农民工统计工作由统计部门归口管理,其他部门配合。统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农民工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纳入常规统计,并加强数据分析、信息发布。

(三十二)营造共同支持农民工工作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都要树立理解、尊重农民工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关心、帮助农民工。要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道德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努力适应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用人单位要丰富农民工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主动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和综合服务。文化部门要通过送戏、送书、送电影等形式,开展适合农民工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舆论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农民工工作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订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40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