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

时间:2019-05-13 08: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8〕38号 【发布日期】2008-07-01 【生效日期】2008-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

(鄂政发〔2008〕3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调动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全省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近几年来,我省奶牛规模养殖扩大,市场加工奶供应大幅增加,奶产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雏形。但总体来看,我省奶业发展起步较晚,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全省奶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布局

到2012年,全省奶牛存栏达到12万头,其中能繁母牛7?2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5500公斤,实现年产鲜奶40万吨;新建存栏1000头的生态奶牛养殖小区25个,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饲养率达到60%;全省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70%;建立比较完善的饲料生产、疫病控制、乳制品加工和奶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形成比较规范的乳制品市场销售网络。重点建设三大基地:

一是武汉城市圈奶源生产基地,是全省奶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全省原料奶的主产区。到2012年,奶牛存栏达到9万头,占全省总量的75%,年产鲜奶32万吨。重点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和高产奶牛示范牧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饲养率达到70%。以乳制品深加工产品为主,供应省内外市场。

二是宜昌奶源生产基地,主要包括宜昌、荆门、荆州、恩施等地奶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到2012年,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推行小区饲养与农户适度规模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发展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地方特色水牛乳制品,满足宜昌市及周边城市生鲜奶需求。

三是襄樊奶源生产基地,主要包括襄樊、十堰、随州等市。到2012年,胚胎移植奶牛存栏达到1万头,推行以农户适度规模养殖、集中机械挤奶的饲养方式,发展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满足襄樊市及周边城市的生鲜奶需求。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切实做好全省奶牛良种登记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奶牛档案;积极推广奶牛育种繁殖新技术,加快奶水牛改良步伐,鼓励使用优秀种公牛冻精,促进现有牛群提质增效;实施奶牛群体改良(DHI)计划工程,建立健全奶牛生产性能记录系统;优化牛群结构,加快淘汰劣质低产奶牛,提高高产奶牛比例,初步实现奶牛饲养业由低产、低效向优质、高产、高效的转变。

(二)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快兴建规模化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逐步减少奶牛散养比例,构建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特征的奶业生产基地。抓好奶牛养殖小区治污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沼气开发、有机肥生产、粪尿无害化还田等实用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改善村容村貌。

(三)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开拓乳制品消费市场。要通过与国际一流乳制品加工企业战略合作,不断增强加工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基地带动能力。支持加工企业以契约、服务、资本联接等方式,加大对奶源基地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实行产销对接、订单生产,为基地场(户)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融资及收购服务。鼓励企业与奶农签订中长期供销合同,建立合理、规范的价格调整机制。要加大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完善乳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要加强液态奶标识管理,宣传复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乳、乳饮料等科普知识,使消费者获得客观真实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合作组织建设,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要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加强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使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原料奶收购价格、为奶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各地要组织物价部门、奶业合作组织、乳品加工业企业等进行协商,指导合理的原料奶收购价格,避免奶产业发展的波动。

(五)做好奶牛疫病防控,加强生鲜奶质量监测。要高度重视奶牛疫病的防治工作,制定防控预案,严格落实强制免疫程序,确保奶牛养殖小区不发生重大疫情。要加强对乳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从种草、饲草饲料加工、奶牛饲养、牛奶加工到奶制品贮藏、运输等每个环节实行监督管理,提高原料奶质量。将生鲜奶检测纳入农产品检测范围,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生鲜奶质量检测的公正性,实行优质优价。

(六)发展配套产业,促进奶业协调发展。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引进和培育适合我省生产环境的高产奶牛,并做好推广工作。抓好秸秆利用和草地建设,推进奶牛养殖机械化和全混日粮(TMR)饲养。加大养殖小区配套沼气池建设,变粪为宝,开发食用菌和有机肥生产,实现生态循环。

(七)加强奶产业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工作。科研单位要针对制约我省奶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争取在良种奶牛繁育体系的建立、性别控制、胚胎移殖、配合饲料、疫病防控技术上有所突破。

四、加大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实行奶牛良种补贴。省财政厅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助500元。

(二)扶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省发改委、农业厅要抓紧制定我省奶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争取国家对养殖小区(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各市、州、县也要出台相应政策,对规模养殖小区(场)给予适当补助。

(三)明确奶牛养殖用地用电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用地政策,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合理安排养殖用地,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节约集约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奶牛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奶牛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舍、运动场、挤奶厅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奶牛养殖小区用电统一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四)加强奶牛养殖信贷支持。国有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奶牛抵押贷款,帮助奶牛养殖户、奶农合作社和奶产品加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奶牛养殖户、奶农合作社和奶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申请,相关金融机构要加快审批进度,对已经审批的项目要抓紧落实信贷资金。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地银监局要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做好对奶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通过有效运用信贷资金,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扩建乳品加工项目取消备案制,统一实行核准制,并将配套的奶源基地建设作为项目核准的条件之一,对已建、在建、拟建项目进行清理。加强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管理,把防疫设施、青饲料地配置、粪污处理和小区管理等作为项目审查的必要条件。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把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合理确定区域布局、开发重点和扶持项目,优化主产区的资源配置,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及时解决产业发展涉及的资金、服务、利益协调等问题,形成支持奶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农企合法权益,引导奶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当地奶业发展规划,强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完善保障体系;科技部门要针对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大力转化先进成果,强化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商、物价、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秩序、交易价格、投入品与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检测,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国土资源部门要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好用地服务;奶业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奶农、企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08]5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8]5号 【发布日期】2008-01-11 【生效日期】2008-0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晋政发[2008]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精神,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当前奶业发展形势。山西是全国奶业优势产区之一。近年来,我省奶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奶类产量持续增长,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市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一些地方出现了宰杀母牛现象,对奶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形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是:科技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奶业发展形势,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我省奶业生产从总体上看,起步较晚,生产水平比较低,发展的空间和增长的潜力还很大。积极扶持我省奶业健康发展,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特色、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奶业生产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统一思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真抓实干,努力把我省奶业推向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二、促进奶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完善法规规章、质量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全省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把全省奶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解困,着眼长远发展。当前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奶农渡过难关,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促进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奶业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

――搞好科技推广,夯实产业基础。通过采取建立奶牛品种档案、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科学规范奶牛的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有效措施,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升奶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壮大实力,有序发展。规范企业收购、加工、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互利双赢的产业新格局。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检验监测手段,落实产品标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结合,引导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通过政策扶持,增强企业和奶农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奶业实现增长方式的平稳转型。

三、推进奶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奶业产业素质

(一)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优化奶牛群体结构,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农业部门要制订奶牛品种改良计划,以县为单位开展奶牛品种登记,建立档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切实做好奶牛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要建立奶牛良种核心群,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进程。相关扶持政策要与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目标挂钩,并与品种档案纪录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

(二)推进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奶牛养殖小区或适度规模的奶牛养殖场,推进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步解决养殖规模小,饲养分散,污染环境等问题,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农业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小区或规模奶牛场建设。要制定奶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奶牛养殖小区或规模奶牛场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大力推广奶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以提高原料奶质量和产量为目标,大力推广奶牛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作物种植,扩大青贮饲料和青干草的生产与供应。推广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高奶牛营养水平。加快普及机械化挤奶,减少生产环节的污染。加强奶牛疫病防治,特别是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依法对奶牛进行免疫、检疫和检测管理,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发病率。加强养殖环节技术服务,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积极扶持发展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原料奶价格、提供多方面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参股入股等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奶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奶业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奶业市场监管,坚决打击无照经营、压级压价以及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原料奶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原料奶质量第三方监测工作,逐步实现原料奶收购的优质优价。县级有关部门要依法严格奶站建站资格审查,加强奶站管理,规范原料奶收购秩序,保证原料奶质量,促进公平竞争。乳品加工企业要坚持诚信自律,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实行有序的市场竞争。

(六)优化奶业区域布局。全省奶业发展以同蒲铁路沿线的大同、朔州、忻州、太原、晋中五市及两侧的县(市、区)城郊为重点,带动辐射周边的农区饲养奶牛,形成山西奶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晋中北奶业产业带。在该优势区域,奶业基础较好的22县(市、区)列为奶业生产基地县,其中山阴县、应县、大同市南郊区、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忻府区、太原市小店区列为奶业发展重点县。与此同时,在临汾、长治、阳泉等较大城市适度发展城郊型奶牛养殖业,以保障当地城乡居民的鲜奶供应。

(七)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奶类营养知识,培养城乡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乳品消费习惯。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制订学生饮用奶发展规划,稳步向中小城市和乡(镇)、村学校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加强乳品消费市场的开发,完善乳品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满足我省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对乳制品消费增长的需求。

四、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加强基础投入。建立山西省奶牛品种资源管理机构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机构,通过品种登记、资源优化和实施先进的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奶牛场的经营水平,实现奶业的现代化管理。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

(二)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省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给予补助。参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省级财政对奶牛棚圈建设给予适当的配套补助;对在新建规模养殖小区配套建设的挤奶站每站补助5万元。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问题,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合理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用地。

(三)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按照中央补贴政策,扩大奶牛良种补贴范围。各级畜牧主管部门要制订奶牛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确定补贴对象,核定补贴数量,执行中央的补贴标准。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备案可按国家确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500元/头的补助,补贴品种为具有繁殖能力的荷斯坦母牛。

(四)支持青贮窖和饲草加工机械化建设。省级对奶牛养殖小区或规模奶牛场建设青贮窖给予适当补助,市县给予配套支持。从2008年起,按国家公布的购机目录,省级财政对农户购置饲草加工机械给予适当补贴。

(五)完善奶牛疫病防治政策。各地要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奶牛结核、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对净化过程中扑杀的奶牛,按照国家标准给予补贴。

(六)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按照国家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山西保监局、省农业厅制定。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具体奶牛补贴办法的情况下,我省可参照《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办法》试行。

(七)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各地要建立信贷“绿色通道”,支持奶牛养殖农户、奶农合作社和奶业企业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农业部门要主动与有关方面联系,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奶业工作的领导,把促进奶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做好奶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发展规划,优化奶业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区域布局,认真落实配套政策,指导、帮助奶牛养殖农户和奶业企业妥善解决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奶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指导,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省和奶业优势产区的农业(畜牧)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奶业的规划、计划、协调、指导和管理等工作;财政、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要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奶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要强化对投入品与产品质量以及交易价格的监管;国土资源部门要为奶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用地支持;其他相关部门也要从自身的职能出发,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鄂政发[2011]19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2011]19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通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在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积极参加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科学民主决策,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行政问责,规范行政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等58个单位“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名单附后)。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推广示范单位的先进经验,各级行政机关要以示范单位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为服务和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附:

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教育局

武汉市国家安全局

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武汉市江岸区地方税务局

武汉市青山区地方税务局

黄石市司法局

大冶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谷城县人民政府

襄阳市环境保护局

襄阳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襄阳市民防办公室

襄阳市气象局

襄阳市卫生监督局

老河口市地方税务局松滋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文化局

荆州市统计局

荆州市国家税务局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宜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宜昌市公安局

宜昌市民政局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

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宜昌市国家税务局

十堰市公安局

应城市人民政府

孝感市审计局

孝感市烟草专卖局

钟祥市人民政府

荆门市财政局

荆门市审计局

荆门市物价局

鄂州市财政局

鄂州市交通运输局

武穴市人民政府

黄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赤壁市人民政府

咸宁市国土资源局

随州市国家税务局

建始县人民政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仙桃市彭场镇人民政府仙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仙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仙桃市地方税务局

潜江市高石碑镇人民政府潜江市农业局

潜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潜江市粮食局

天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交通运输局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7〕68号 【发布日期】2007-10-25 【生效日期】2007-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鄂政发〔2007〕6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加快了全省国土绿化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局部地方稳定性还比较差,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三是延长的补助期结束后,确保退耕农户人平达到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和1亩高效经济林。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统一政策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一)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我省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省财政将补助资金直接下拨各工程县(市、区),各县(市、区)根据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结果将补助资金兑现到退耕农户。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二)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对国家下达我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恩施州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县(市、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财政将比照此办法,包干到县(市、区)。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待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三、认真落实配套措施

(一)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对我省每亩补助600元。全省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二)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和省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三)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生态位置重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省重点扶持十堰、恩施、宜昌等市(州)实行易地搬迁,帮助搬迁退耕农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四)切实抓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各地要将补植补造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并与低产林改造相结合。在确保补植补造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退耕农户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要通过阶段验收和县级自查,全面掌握需补植补造的具体地块和面积,做好种苗准备,采用良种壮苗,提高补植补造质量。同时,加强搞好幼林抚育管理,全面完善“三防”(防人畜危害、防治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工作,加大对经济林的抚育力度,搞好嫁接、修剪、施肥等工作,确保尽早见效受益。要对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五)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继续使用好中央和省按原计划安排的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统筹协调,确保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引导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六)继续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要通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后续产业,并与林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打下良好基础。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推广林草、林药、林果等立体种植模式,增加退耕农户退耕后的经济收入,为退耕农户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依靠自身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林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网络,带动退耕农户增收致富。要加强组织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七)调整制订退耕还林规划。各地要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耕地底数和需要继续退耕还林的面积。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等部门要对各地提出的需要退耕还林的规模进行核查,根据核查结果和国家调整的规划,编制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为国家再次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作好准备。

(八)加强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步伐。要加快现有荒山造林绿化步伐,推进生态建设。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根据各地实际,在明确所有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要制订优惠政策,加大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投入。省财政按国家标准对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安排相应资金,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各地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确保荒山绿化和生态建设质量。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和补植补造规划等。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规划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

从2008年起,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年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市、区)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经费。各工程县(市、区)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三)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工程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和省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监察、审计、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农业、移民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利益,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07〕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去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宰杀母牛犊现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总体上看,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保持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是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当前,我国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我国奶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奶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转变饲养方式为基础,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完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和规范市场秩序为保障,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国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把我国奶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解困,着眼长远发展。当前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奶农渡过难关,恢复奶农信心,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促进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以农为本,理顺利益关系。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一家、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为奶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壮大实力,有序发展。规范企业收购、加工、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完善检验检测手段,落实产品标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结合,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奶业实现增长方式平稳转型。

三、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五)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优化奶牛群体结构,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奶牛品种改良计划,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相关扶持政策要与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目标挂钩,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国有种公牛站要尽快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到2012年,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

(六)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原料奶质量。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等方式,加快推进养殖环节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逐步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农业部门要抓紧制定奶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到2012年,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要有较大幅度提高。把提高原料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青贮饲料生产。加快普及机械化挤奶,减少生产环节的污染。认真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奶牛疫病防治,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发病率。加强饲养环节的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业务素质和进场入户服务水平。

(七)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大力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其在维护奶农利益、协商原料奶收购价格、为奶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指导,防止奶价过低损害奶农利益。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逐步实现原料奶收购的优质优价。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奶站管理,规范原料奶收购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强买强卖、压级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饲料价格。

(八)优化奶业布局,提高企业素质。科学设置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优化全国奶业布局,北方主产区要合理布局乳品加工企业,促进奶源基地与加工企业协调发展;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奶牛养殖,重视奶水牛的发展,逐步扩大加工能力,缓解奶业发展“北多南少”的矛盾。乳品加工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要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避免和防止哄抢奶源。

(九)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统一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完善原料奶质量标准体系,抓紧按照生鲜乳品卫生标准修订原料奶收购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完善复原乳检测技术、方法和液态奶加工工艺及产品标准,严格产品标识标注管理。对其他液态奶也要实行明确标识。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建立液态奶定期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液态奶市场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及时查处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加强乳品进口调控与管理,对乳品进口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特别保障措施。

(十)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大力普及奶类营养知识,培养国民乳品消费习惯,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特别要注重培养青少年消费群体。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完善乳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深入宣传复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科普知识,使消费者获得客观真实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十一)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为加快扩大优质奶牛种群繁养步伐,继续执行中央财政奶牛良种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同时对经过后裔测定并注册的优良种公牛冻精液加大补贴力度。为稳步扩大优质奶牛后备资源,建立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助50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东部地区补贴由地方财政负担。将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将患布氏杆菌病、结核病而强制扑杀的奶牛,列入畜禽疫病扑杀补贴范围。具体补贴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制定。

(十二)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为有效保障奶牛养殖安全,国家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政府对参保奶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东部地区补贴由地方财政负担,具体补贴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保监会、农业部制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十三)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国家对养殖小区(场)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制定。地方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安排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用地。

(十四)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对奶牛养殖农户、奶农合作社等要给予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适当贴息补助。对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因非主观因素发生还贷困难的奶牛养殖农户,其逾期贷款视困难情况予以展期,具体期限由贷款银行决定。经贷款银行同意展期的逾期贷款免收罚息。

(十五)完善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扩建乳品加工项目取消备案制,统一实行核准制,并将与之配套的奶源基地建设作为项目核准条件之一,对已建、在建、拟建项目进行清理。具体条件和办法由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统一内外资企业进口乳品加工设备税收政策。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

(十六)切实加强对奶业的领导。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奶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把促进奶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前,要把避免奶业大起大落作为紧迫任务,把中央的政策措施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狠抓落实,确保奶农得到政策实惠。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奶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要随时关注奶业发展动向,妥善解决奶牛养殖、加工、市场、价格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对奶业的指导和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工作。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落实支持奶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商务、质检等部门要加大乳品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保监会要督促保险公司尽快开展奶牛保险业务。各部门要确保2007年年底前将政策落实到位。各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奶农、企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国务院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奶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通知(鄂政发〔2008〕3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