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

时间:2019-05-13 09:3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

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2010年01月26日 15时52分 48 主题分类: 教科文体

“文艺表演”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浙政办发[2009]192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文化大省建设的积极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重要意义

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演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于繁荣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文化消费日趋旺盛,仅靠国有文艺院团已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大力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厚,在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已初具产业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产业前景。目前,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达489家,年均演出10万余场,已成为我省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演出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原创能力不强、演出设施设备简陋、产业规模不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扶持引导,加快推进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文化事业和演出产业发展要求,遵循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规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演出市场经营主体的所有制壁垒,努力构建国有文艺院团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演出市场,培育富有浙江特色的民营演艺产业,使浙江的演出事业和演出产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活力,走在全国前列。当前,重点要完善扶持政策,整合资源要素,改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各类不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问题,尽快提高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一)鼓励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允许民营企业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离职自主创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县级文化和工商部门要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发放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民族或地方特色艺术表演以及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表演项目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可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向文化行政部门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二)积极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升办团水平。完善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营业演出签约、会计核算、团体用工合同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督促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办团行为。积极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新艺术生产、演出经营理念和办团模式,不断增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活力。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的表演门类、剧团规模和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创星评优”活动,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施差异化激励管理,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办出特色。

(三)加大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服务力度。各级有关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手段,在创作、编剧、导演等艺术生产领域提供更多帮助,在维护权益、公平交易方面强化法律支撑。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基本信息数据库和演出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市场经营、演出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审批制度。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事演出活动,在申报、审批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演出所在地县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受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申请,并在规定时限内作出答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发放批准文件。对外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得指定承办单位。有关部门在审批监管中不得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同时,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演出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五)帮助改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排练演出场所。重点加强农村演出场所建设,鼓励采取政府出资、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维修改建或新建固定舞台、戏台。建立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服务中心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联系制度,鼓励文化馆(站)、社区服务中心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六)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文化交流。组织开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汇演调演,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交流渠道。在政府主办的艺术节、赛上专设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赛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更好条件,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等参与文艺评奖活动,实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与国有文艺院团同台献艺、同场竞技。努力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走出去,积极推荐有特色、高水准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对外演出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拓国外演出市场。对参加政府组织和支持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人员出入境及物品通关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依法邀请国外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开展合作演出和业务交流。

(七)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投入力度,根据择优扶持原则,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剧(节)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对适合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演出的优秀剧本,可由政府出资购买版权,免费提供给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资金,运用扶持资金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提供贷款贴息服务,对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实行以奖代补。同时,要创新政府投入方式,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平等参与文艺表演剧(节)目政府采购竞争,使更多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节)目入选政府采购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通过投资、资助、捐赠等方式参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演出提供捐赠,捐赠部分可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八)加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教育培训等现有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评价、培养政策。认真落实《省文化厅省人事厅关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员申报评审艺术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的通知》(浙文职改[2008]11号),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人员纳入全省艺术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范围,与国有文艺院团同专业的艺术人员实行同一标准。积极鼓励、组织国有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深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业务辅导、参与演出活动。组织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职员到国有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进行学习培训。鼓励中青年演艺、创作人员和艺术院校毕业生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就业。

(九)发挥演出中介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演出中介的教育引导,定期组织开展法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民间演出经纪人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农村演出中介由个人经营为主向公司制经营为主转变,逐步规范经营制度,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层次,更好地服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大力扶持、指导民营文艺表演行业组织建设,搭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行政部门的沟通桥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十)强化对演出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演出、非法演出中介活动,依法保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乡镇政府及有关机构应协助做好农村演出市场执法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监管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监管,依法维护农村演出市场秩序,使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中健康发展。

三、营造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摆在当地文化工作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扶持引导,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根据“三定”方案,省文化厅对从事演艺活动的民办机构实施监管。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良服务,更好地维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合法权益。财政、税务、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主动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共同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合力。要完善考核机制,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状况纳入对各地文化工作考核、文化市场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先进县创建验收的重要项目,加大对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全面落实《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市发[2005]31号)和《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市发[2009]15号)等国家和我省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剧团建设、演出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先进事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升行业形象,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优秀剧(节)目,要组织文艺评论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评介,选择一定数量的作品在电台、电视台播放,加大推介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同时,要树立一批资质优、发展好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典型,推出一批大力弘扬主旋律、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群众的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职人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意见

浙政办发〔2011〕60号

为进一步发展我省儿童福利事业,切实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重要意义。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困境儿童是指流浪未成年人和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孤儿和困境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孤儿和困境儿童的成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看,我省孤儿和困境儿童的保障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建立健全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体系,使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幸福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孤有所抚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孤儿和困境儿童,使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二是坚持全面保障、适应发展的原则,确保孤儿和困境儿童在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享有制度保障和专业服务,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适度普惠的原则,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构收养与亲属抚(托)养之间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均等化。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立起以家庭养育为基础、机构服务为骨干、社区照顾为依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保障制度化的适度普惠的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体系。

二、建立健全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体系

(一)有效拓展安置渠道。采取鼓励公民依法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强化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完善机构供养等多种方式安置养育孤儿,依法明确孤儿的监护人,倡导孤儿亲友承担监护职责。由民政部门监护的孤儿,可以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安置,也可以根据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家庭寄养,其中重度残疾孤儿原则上实行机构集中养育。由孤儿父母生前所在单位或孤儿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担任监护人的,可以由监护人委托有抚养意愿和抚养能力的家庭养育孤儿。积极开展孤儿国内收养工作,依法办理登记等相关手续。对寄养的孤儿,寄养家庭有收养意愿的,应优先为其办理收养手续。继续稳妥开展涉外送养工作,进一步完善涉外送养工作规范。切实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对于暂时查找不到家庭的流浪未成年人,可视情延长其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救助和教育时间;确实无法查明身份的,可由儿童福利机构安置。

(二)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按照孤儿基本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实行城乡统筹。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年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按不低于当地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70%确定;社会散居孤儿年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按不低于当地福利机构孤儿养育标准的60%确定。具体标准由各地予以明确,但不得低于《民政部关于制定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77号)的要求。同时,要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的通知》(浙政发〔2008〕86号)规定给予动态价格补贴。对因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其他未成年人,可比照孤儿予以救助。

(三)加强医疗康复保障。社会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的城镇孤儿应当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散居的农村孤儿应当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承担。孤儿医疗费用先按规定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不足部分按规定在医疗救助资金中解决。鼓励建立贫困家庭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及专项资金,加大儿童大病救助力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和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为补充的孤儿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长效机制,扩大手术病种和康复项目,实现残疾孤儿免费康复服务全覆盖,并向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延伸。切实做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对残疾婴幼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开展手术矫治和专业康复训练。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专业性残疾人康复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为有需求的社会散居孤儿、社会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康复服务。

(四)落实教育优惠政策。按照健康适龄孤儿接受普通教育,中重度残疾适龄孤儿集中接受特殊教育,轻度残疾适龄孤儿随班就读的原则,全面加强孤儿教育工作。适龄孤儿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免收保育费;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免收住宿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在高中段学校就读的,免除学费、代管费,相关经费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将高等院校全日制在读的孤儿纳入资助体系,优先享受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补贴等政策待遇。

(五)优先解决住房困难。因地制宜解决孤儿成年后的住房问题,及

时将他们纳入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对居住在农村的无住房的孤儿,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积极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及居住地村民帮助其建房。对城镇散居以及儿童福利机构的孤儿,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优先安排实物配租;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的,优先予以解决。

(六)大力扶持就业创业。积极支持和帮助孤儿成年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孤儿成年后就业困难的,优先安排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有劳动能力且处于失业状态的,要将其列入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扶持范围,并按规定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免费职业介绍、职业介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三、切实提高对孤儿和困境儿童专业服务水平

(一)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儿童福利机构蓝天计划”,到2012年,各市都要拥有一所具有适度规模,具备养护、医疗、康复、特教功能的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孤儿较多的县(市)可独立设置儿童福利机构,其他县(市)要依托综合性社会福利院设立相对独立的儿童部或将孤儿集中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继续抓好各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浙江民政康复中心建设,强化儿童福利事业指导职能,使之成为全省孤儿和困境儿童的医疗、康复、指导、培训、科研中心。努力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条件,为其配备抚育、康复、特教必需的设备器材和救护车、校车等。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民政部《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孤儿接收、救治、康复、教育和生活管理标准,健全以目标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优势,加强对亲属抚养和家庭寄养工作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寄养家庭的劳务费用补贴由当地财政解决。

(二)大力发展康复特教服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教班或特教学校建设,为机构内残疾孤儿提供特教康复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当地政府应保障其合理用地需求,在运营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开展社区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孤儿、残疾儿童较多的社区应建立社区康复工作站,并依靠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教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有关专业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对社区康复特教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及时提供康复特教服务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以残疾儿童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工作站为骨干、儿童福利机构和专业性残疾人康复机构为示范的社区康复教育训练模式,为残疾儿童提供系统完整的康复教育训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具有非营利性组织资格的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取得的符合免税范围的收入,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优惠;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减免房产税和城镇

土地使用税;对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免征营业税;对企业或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向非营利性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准予按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前扣除。儿童福利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特教服务机构的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等价格与居民用户执行同价,免收城市市政设施配套费、集镇配套设施建设费,免收有线(数字)电视、固定电话装移机(含有线宽带)工料费等一次性接入费,并减半收取视听维护费。引导省内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地方经济差异,减半收取相关业务通信费用或面向孤儿福利事业制定更大优惠力度的资费政策。

(三)加快专业服务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医疗康复和特教方面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儿童福利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残疾儿童康复护理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现儿童福利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队伍稳定。将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立的特教班或特教学校的教师、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纳入教育、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体系,并在结构比例、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卫生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主动吸收儿童福利机构相关人员参加。积极推进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支持开发孤残儿童护理员教材,设置孤残儿童护理员专业,加强对孤残儿童护理员的培训。积极开发儿童福利机构社工志愿者服务岗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孤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发展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工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孤儿和困境儿童所需资金纳入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切实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和儿童福利专项工作经费。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儿童福利事业,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儿童福利事业的投入。省级财政要建立专项资金,对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及设施设备更新、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给予补助。发展改革部门要统筹安排儿童福利机构、康复特教服务机构设施建设项目。公安部门要及时出具弃婴(儿童)捡拾报案证明,积极查找弃婴和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确认为孤儿的,应为其及时办理儿童福利机构集体户口。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司法、建设、计生、残联、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二)加强基层基础。各级民政部门要依托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

机构,加强对儿童福利工作的指导。县级民政部门要与社会散居孤儿监护人签订协议,对监护人领取、使用孤儿基本生活费以及孤儿养育状况提出相应要求,明确监护人依法履行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建立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制度,对已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的城乡社区,要在工作人员中确定1名孤儿养育状况督导员;未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的农村,要在村两委成员中指定1名督导员。建立全省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实施对孤儿数量的精确统计和实时更新,并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提供儿童康复特教服务等信息。要定期对孤儿进行普查,及时建立孤儿档案,为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实行动态管理。对依法被收养的孤儿,自被收养的下个月起不再纳入政府孤儿供养福利保障范围。对查找到父母或父母重新履行抚养义务的孤儿,自查找到父母或父母重新履行抚养义务的下个月起不再纳入政府孤儿供养福利保障范围。孤儿成年后,具备劳动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如在校学生则继续为其供养福利,非在校学生则一次性发放6个月孤儿基本生活费后不再纳入政府孤儿供养福利保障范围。对孤儿成年后不具备劳动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如符合低保条件则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符合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条件则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各地要以优待孤儿为原则,做好相关政策制度的衔接,确保孤儿保障不低于原有水平。

(四)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慈幼恤孤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孤儿和困境儿童的良好舆论氛围。要通过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孤儿和困境儿童福利事业。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遏制和打击拐卖孤儿、遗弃婴儿(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引导社会依法收养、依法行善,全面保护儿童权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一一年六月十七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三篇: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20051104

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迅速。为更好地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出以下意见:

一、积极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基层 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文化、财政、人事和税务部门要提高对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要根据表演门类、艺术水准、经营模式和布局结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符合本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努力挖掘民族传统和地域 特色演艺资源,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

二、放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市场准入。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的若干决定》,鼓励社会资本以个体、独资、合伙、股份等形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农民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取消对民营文艺 表演团体注册资本限额的特殊规定和个体演员证,允许成立个人独资、合伙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允许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参与市、县国 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允许国有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经单位批准离职自主创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县级文化和工商部门要按照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发放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三、简化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审批手续。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事演出活动,在申报、审批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权利和义务。演出所在地县级文化部门可直接受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申请,应在规定时限内做出答复,符合条件的,发放 批准文件。对外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不得指定承办单位。有关部门要维护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合法权益,在审批监管中不得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费 用。

四、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指导和支持。要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作演 出剧(节)目的指导,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对于适合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演出的优秀剧本,可由政府出资购买版权,免费提供给包括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在内的县以下基层文艺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同时鼓励著作权人许可这些表演团体无偿使用其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在农村演出。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中的民间音乐、歌舞、戏曲、说唱等项目。在全国性文艺评奖、文艺调演和表彰活动中,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原创剧(节)目,应与国有文艺 表演院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演出提供捐赠,捐赠部分可按照国家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

五、鼓励和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政府对 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到国外演出、投资、注册公司,在 信息咨询、宣传推广、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与国有文艺院团同等待遇;经批准的重大演出项目,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人员出入境及物 品通关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凡符合条件的,可根据其资质和市场前景,给予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允 许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依法邀请国外文艺表演团体或个人参加本团的对外演出活动。

六、加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培养。文化部和省级文化厅(局)可委托有关艺术院校,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方便。鼓励艺术院校毕业生到民营表演团体就业。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业务辅导。鼓励兴办 民办艺术学校。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与国有文艺院团演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同一标准。

七、完善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管理。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引导和规范,完善规章 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演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培训,增强法制意识,倡导诚实文明经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取缔无证经 营行为。严格内容审查,强化现场监管,抵制低俗之风,对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宣扬淫秽色情和邪教迷信、利用人体缺陷或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招 徕观众的表演等,要坚决予以制止。要帮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和劳动合同关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演出行业协会建设,制 定行业规范,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及其经纪人和骨干演员加入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

八、努力形成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要 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宣传报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信息,宣传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优秀剧(节)目、优秀演员,提升行业形象。组织文艺评论家关注民营文 艺表演团体的作品,在媒体上进行宣传评介,选择其中一定数量的优秀剧(节)目在电台、电视台播放。组织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加汇演、调演,并通过各类艺术节 推介优秀剧(节)目。对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给予表彰。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仿制药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仿制药 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及药品上市许可 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促进生物医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制药行业整体水平,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和有关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等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国家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加快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的重点任务。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加大仿制药处方和工艺研究,提高仿制药的有效性、安全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可及;促使企业生产调整仿制药品种结构,去除长期不生产、低水平重复的药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提升我省制药产业整体水平;允许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注册新药,鼓励研发创新,优化药品产、学、研等资源配置,加快药物研发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我省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主动适应医药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推进国际药品上市许可通行规则,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

二、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一)在2016年3月4日《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告2016年第51号)实施前获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

(二)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

(四)药品生产企业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主体。应按照公布的评价方法、标准及有关技术指导原则,主动选购参比制剂,全面开展与参比制剂的比对研究,解决影响仿制药内在质量的关键问题,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

(五)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已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仿制药,可以国外注册申报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按照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药品上市,批准上市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在国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品种,药品生产企业可在药品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可以申报作为该品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并承担上市后的相关法律责任。

(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导药品生产企业按照“择优、分步、科学、规范”原则,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度。要建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绿色通道”,做好研究用对照药品一次性进口的快速审批和通关工作,加快仿制药一次性评价申报资料的受理、现场检查、检验复核和上报工作。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

三、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

(一)鼓励我省药品研发机构或者科研人员作为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和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申请药物临床试验和药品批准文号,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药物临床试验和药品上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国办发〔2016〕41号文件实施后批准上市的新药、按新标准批准上市的仿制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已批准上市仿制药,以及药品生产企业整体搬迁或者被兼并后整体搬迁的企业持有药品批准文号的药品,可以申请上市许可持有人。

(三)持有人可以自己生产上市许可药品,也可以委托试点行政区域内其他具备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受托生产企业)生产。

(四)在药品注册申请审评审批期间或批准后,申请人或持有人可以提交补充申请,变更申请人、持有人或者受托生产企业。

(五)持有人应当履行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义务,并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持有人与受托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由双方依法约定。

(六)对于违反《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办发〔2016〕41号文件有关规定的持有人及受托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试点工作自本文件印发之日起,实施至2018年11月4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进一步明确申报要求,加强推进指导。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加大鼓励支持力度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纳入我省“十三五”重点发展万亿级“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对我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从中央和地方基建投资、产业基金、招标采购、医保目录、投融资、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鼓励率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以及在全国前3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省财政一次性给予适当补助。各市县政府要对当地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给予专项支持,并制定奖励措施;其企业的技术改造,可以申请中央和地方财政基建投资、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二)鼓励申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探索设立试点药品风险救济资金,对持有人和受托生产企业,提供风险救济保障,并为企业购买商业责任险提供保费补贴。鼓励我省保险机构设立药物研究新险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开通注册申报“绿色通道”,对试点药品优先办理注册受理、检查、认证等。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优先支持企业申报成为该品种药品的上市许可持有人。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经信委、浙江保监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鼓励溶出曲线研究实验室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建设。鼓励我省有能力的医疗机构与有研究经验、实力强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优势互补,建立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服务省内企业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督促指导医疗机构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临床研究者承接仿制药生物等效性一致性评价的积极性,对为本省企业提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临床试验服务的医疗机构和研究者,在医院等级评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省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所、科研院所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服务辖区内企业,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县人民政府

(四)优先招标采购和使用。在药品集中采购中,优先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科学制订药品招标采购规则,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招标时与原研药同等对待。医疗机构要优先采购并在临床中优先选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销售金额占同品种药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50%。

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

(五)按规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对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按规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与原研药品同质同价,制订与原研药品相同的医保支付标准,按照同一额度报销。

责任单位:省人力社保厅、省物价局

(六)加大税收金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发费用予以税收优惠,如条件符合,允许加计扣除。推动金融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精准对接,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切实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责任单位: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经信委、省金融办,各市县人民政府

五、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省政府决定建立“浙江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金融办、省物价局、省国税局、浙江保监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等为成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医药产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学规范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工作。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金融办、省物价局、省国税局、浙江保监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等为成员,各市县人民政府

(二)加强宣传培训。深入宣贯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督促药品生产企业深刻认识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履行主体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药学会、行业协会等构建公共技术平台,参与评价研究,开展技术交流,举办专业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解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经信委、省卫生计生委,各市县人民政府

(三)加强监督管理。督促仿制药生产企业、临床试验机构、合同研究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技术研究,严格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上市许可的现场核查、复核检验等事中事后监管,保证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公平。发现批准上市药品存在质量风险的,要对持有人及相关单位采取约谈、发告诫信、限期整改、修订药品说明书、限制使用、监督召回药品、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以及暂停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等风险控制措施。

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年**月**日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2〕27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十月十九日

—1—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二○一二年十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各族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省体育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体育赛事及表演业、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彩票销售、体育培训为主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并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25%的份额,到2020年形成具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青海体育产业结构,力争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5%的份额。不断满足我省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管办分离,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方

—2—

式创新,着力丰富体育产业内涵,拓展体育相关产业链,打造体育产业品牌,逐步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城镇、农村、牧区体育产业各具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示范带动原则。坚持打基础、抓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省体育产业由城镇向农牧区延伸拓展。

(五)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在规范体育市场秩序的同时,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协作发展原则。坚持体育与文化、旅游的协作与融合,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丰富体育产业的内涵,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四、发展重点

(一)创新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及表演业。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引领作用。要创新思路和模式,做大做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三大品牌赛事,为提升青海的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逐步发展和拓展徒步穿越柴达木、海东国际射箭大赛、尖扎“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射箭比赛、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探险特别是群众性大规模徒步行走、户外露营大会、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年宝玉则高原体育旅游精品基地。发展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形成以重大体育赛事观光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结构。

——挖掘、保护和推广赛马、赛牦牛、民族射箭、民族马术、民族摔跤、蹬棍、拉拔牛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促进全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展。

—3—

——2012年创办青海省体育赛事公司,条件成熟马上成立体育赛事股份制公司,争取5年内赛事完全市场化。

(二)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

——在规范合理布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体育彩票的销售规模,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销售模式,努力实现全省体育彩票销售额稳步增长,不断提高体育彩票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争取在全国持续发行“环湖赛”体育彩票,扶持、研发新品种、新玩法,不断挖掘和丰富“环湖赛”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为提高青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发挥独特的作用。

——根据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为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彩票市场奠定法律基础,依法管理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在2012年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的基础上,2013年在长江、黄河流域省份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并积极争取将沿江、沿河地区发行的“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上缴国家的公益金全部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培育发展户外运动探险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户外探险运动项目,为促进体育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搭建平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策划推出一批青海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扩大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提高效益。

——继续完善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玉珠峰登山节的辐射作用,带动我省高山探险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北州门源县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基地和果洛州阿尼玛卿雪峰登山旅游基地,开发高山滑雪、登山探险、攀冰等项目。

——以青海湖(鸟岛)、柴达木盆地、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大

—4—

通察汗河地质公园等为依托,开发和发展公路自行车、徒步穿越、自驾车旅游、野营生存、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建设以房车为主的基地。规范和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的环湖自行车旅游业,使环湖骑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

——引入保险机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大力加强登山、探险、户外运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户外运动及探险旅游的规范、健康、安全发展。

——大力发展以运动航空为主的通用航空事业、拓展航空领域。

(四)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

——以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尖扎国家水上训练基地、丹噶尔国家自行车田径训练基地、西宁宁湖基地、金银滩体育休闲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为我省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西宁体育馆、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人民公园分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州、县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在做大做好做强公益事业的同时,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完善服务功能,盘活存量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羽毛球、台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射击、健身、健美、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发展健身消费市场。

——大力扶持体育建筑、体育广告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展青海体育产业的新领域。

——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发展。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

——全力打造互助县户外露营、滑雪、轮子秋等休闲体育活动,并继续办好国际国内网球比赛。

(五)积极推动体育培训业。

——充分利用省内高等院校以及各体育协会的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等专业人员,努力提高我省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水平。

—5—

——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应积极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体育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各类符合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培训班,努力提高体育培训在场馆经营业务中的份额,逐步形成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相结合、高校和场馆相结合的体育培训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当前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要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握公益性、准公益性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和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创新体制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政策保障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运用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育竞赛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并视财力情况给予增加,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重视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省财政统筹15%专项体彩公益金要保证用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等公益事业,要确保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按照规定比例安排的助残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残疾人体育设施及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2.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安排扶持资金等方式引领和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

—6—

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并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支持。

3.落实税收减免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体育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对新引进的省外体育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4.落实土地保障政策。随着国家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地应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体育基础设施及产业用地的措施,对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应给予重点扶持。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应给予大力支持。

5.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要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为发展体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要立足省情、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探

—7—

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6.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体育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增加体育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省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从业务人员素质,提升我省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8.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统计体系,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控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8—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