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4]149号 【发布日期】2004-08-08 【生效日期】2004-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青政办[2004]149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强化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在为“三农”服务、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扭亏增盈及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繁荣城乡流通、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性矛盾日益凸现,加之供销合作社系统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发展滞后,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为“三农”服务作用的发挥。为解决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供销合作社尽快摆脱困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现就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
供销合作社是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根基在农牧区、主体是农牧民,处于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供销合作社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农牧民生产经营、联系城乡市场、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问题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当前,我省供销合作社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其组织服务体系仍较完整,与广大农牧民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协助各级政府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帮助农牧民增收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为内容,以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稳固传统经营业务,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实现“二次创业”,在推进全省农牧区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加快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步伐,一至两年内完成西宁和海东地区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改制改造,两到三年内完成全省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建立高效、通畅、有序的现代营销网络,两至三年内基本建成以农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龙头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努力搭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积极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牧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稳固壮大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型领域,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供销合作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促进农牧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不同情况,对社属企业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分类改造,促进社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融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一是对效益好、与农牧业产业化关联度高、外有辐射能力、内有吸纳能力的社属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可组建成集团公司。通过存量资产置换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其它资本进入,打破社有企业单一结构,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对负债与资产基本持平、服务能力较弱的社属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置换,按照自愿的原则由职工买断产权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对少数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社属企业,实行关闭、合并、破产、拍卖,坚决退出市场。
各级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用工上推行全员身份置换,所有企业职工都应改变固定职工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分配上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能高能低。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其所属企业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者和管理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经其本级理事会委托的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报告,由本级理事会确认后,制定企业改制资产处置方案,做到公开透明,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理顺供销合作社与企业,即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区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宜控股的控股,宜参股的参股,不宜控股参股的则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供销社,努力增强服务能力
基层供销社(以下简称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合作经济性质和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除个别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完全丧失为农服务功能的基层社外,基层社一般不能随意破产、出售或撤销。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流向,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调整基层社的布局,对原有的基层社进行归并或重组,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大社或中心社。要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作为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市场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型、原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销售代理型、产加销结合型和扶贫开发型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畜产品基地和精深加工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能带动广大农牧户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入队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类为农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办龙头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十农牧户”等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农牧民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农畜产品经营渠道,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营销网络,努力增强主渠道优势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经营网络和设施,积极引进和发展联合经营、代理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按消费区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上下畅通、左右相连、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网络,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农畜产品进城,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对接、货畅其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积极推进多种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单纯的购销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蜂产品、食盐、良种、农畜产品等传统主营业务,培育壮大有特色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按照农牧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拓农用油、粮油、医药、日用消费品等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大力开发资产经营业务,积极创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形成新的网络经营优势。要适应市场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服务形式和内容,扩大适销对路商品的经营。
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农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畜产品营销业务,引导农牧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有效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四)以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努力增强经济实力
各级供销合作社在继续发展与农牧民合作、在本系统联合的同时,要面向社会,在组织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服务和用人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开放办社。要积极吸纳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和个体经营户、农牧民经纪人加入基层社,努力扩大群众基础。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吸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加入各级供销社。鼓励社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积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兴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名、优、特农畜产品对外出口业务,继续推进与国外经销企业的贸易合作,在对外开放中寻找新的商机,在为农服务中实现好的效益。要重视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智力,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经营方式,提升社有企业素质,壮大企业经营实力,创出一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新路。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为保障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各级政府要支持供销合作社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根据国发[1999]5号文件的规定,省供销联社的性质、管理方式仍执行现行规定。凡在机构改革时州(地、市)供销联社并人经委等部门的要对外挂牌,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县级供销联社要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其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由当地政府确定。
(二)对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资产,各级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无偿划拨。供销社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经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后可以流转,流转后的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用于企业增资减债、结构调整和安置职工;也可由县以上供销联社按当地政府的要求,有规划地开发、改造,用于扩大经营和职工安置。因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需要拆迁、占用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的,要严格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规定,按市场评估价值给予补偿。
(三)各级政府及财政、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初级市场、物流配送网络、农畜产品交易中介机构和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四)各级政府要继续依托供销合作社主渠道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调拨、储备、供应和边销茶等生活资料的经营工作,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相应的储备贴息政策。供销合作社承担政府委托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财政部门应据实核定,给予足额补偿。
四、加强领导,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省级有关部门要把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鼓实劲,办实事,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抓住机遇,知难而上,精心谋划改革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省供销联社要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统筹制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落实措施;要及时了解掌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供销社职工群众参与改革、支持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OO四年八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2〕27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十月十九日
—1—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二○一二年十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各族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省体育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体育赛事及表演业、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彩票销售、体育培训为主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并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25%的份额,到2020年形成具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青海体育产业结构,力争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0.5%的份额。不断满足我省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管办分离,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方
—2—
式创新,着力丰富体育产业内涵,拓展体育相关产业链,打造体育产业品牌,逐步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城镇、农村、牧区体育产业各具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示范带动原则。坚持打基础、抓项目,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省体育产业由城镇向农牧区延伸拓展。
(五)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在规范体育市场秩序的同时,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协作发展原则。坚持体育与文化、旅游的协作与融合,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丰富体育产业的内涵,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四、发展重点
(一)创新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赛事及表演业。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引领作用。要创新思路和模式,做大做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三大品牌赛事,为提升青海的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逐步发展和拓展徒步穿越柴达木、海东国际射箭大赛、尖扎“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射箭比赛、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探险特别是群众性大规模徒步行走、户外露营大会、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年宝玉则高原体育旅游精品基地。发展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形成以重大体育赛事观光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品,进一步优化体育旅游产品结构。
——挖掘、保护和推广赛马、赛牦牛、民族射箭、民族马术、民族摔跤、蹬棍、拉拔牛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促进全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展。
—3—
——2012年创办青海省体育赛事公司,条件成熟马上成立体育赛事股份制公司,争取5年内赛事完全市场化。
(二)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
——在规范合理布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体育彩票的销售规模,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积极探索新的体育彩票销售模式,努力实现全省体育彩票销售额稳步增长,不断提高体育彩票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争取在全国持续发行“环湖赛”体育彩票,扶持、研发新品种、新玩法,不断挖掘和丰富“环湖赛”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为提高青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发挥独特的作用。
——根据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为建立健康有序的体育彩票市场奠定法律基础,依法管理体育彩票销售工作。
——在2012年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的基础上,2013年在长江、黄河流域省份发行“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并积极争取将沿江、沿河地区发行的“三江源”主题体育彩票上缴国家的公益金全部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培育发展户外运动探险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户外探险运动项目,为促进体育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搭建平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策划推出一批青海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扩大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提高效益。
——继续完善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玉珠峰登山节的辐射作用,带动我省高山探险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北州门源县岗什卡登山滑雪旅游基地和果洛州阿尼玛卿雪峰登山旅游基地,开发高山滑雪、登山探险、攀冰等项目。
——以青海湖(鸟岛)、柴达木盆地、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大
—4—
通察汗河地质公园等为依托,开发和发展公路自行车、徒步穿越、自驾车旅游、野营生存、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建设以房车为主的基地。规范和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的环湖自行车旅游业,使环湖骑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
——引入保险机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大力加强登山、探险、户外运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户外运动及探险旅游的规范、健康、安全发展。
——大力发展以运动航空为主的通用航空事业、拓展航空领域。
(四)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
——以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尖扎国家水上训练基地、丹噶尔国家自行车田径训练基地、西宁宁湖基地、金银滩体育休闲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为我省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西宁体育馆、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人民公园分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州、县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在做大做好做强公益事业的同时,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完善服务功能,盘活存量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羽毛球、台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射击、健身、健美、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发展健身消费市场。
——大力扶持体育建筑、体育广告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拓展青海体育产业的新领域。
——积极鼓励和扶持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发展。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
——全力打造互助县户外露营、滑雪、轮子秋等休闲体育活动,并继续办好国际国内网球比赛。
(五)积极推动体育培训业。
——充分利用省内高等院校以及各体育协会的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等专业人员,努力提高我省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水平。
—5—
——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应积极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体育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各类符合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体育健身项目培训班,努力提高体育培训在场馆经营业务中的份额,逐步形成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相结合、高校和场馆相结合的体育培训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当前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要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把握公益性、准公益性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和把握体育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创新体制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政策保障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运用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体育竞赛表演项目、体育服务等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并视财力情况给予增加,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重视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省财政统筹15%专项体彩公益金要保证用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等公益事业,要确保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按照规定比例安排的助残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残疾人体育设施及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2.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安排扶持资金等方式引领和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
—6—
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并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支持。
3.落实税收减免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
——体育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免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对新引进的省外体育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4.落实土地保障政策。随着国家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地应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体育基础设施及产业用地的措施,对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应给予重点扶持。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应给予大力支持。
5.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要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为发展体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要立足省情、面向社会、服务群众,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探
—7—
索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防止闲置浪费或挪作他用。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当向社会开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6.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体育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增加体育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省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加强现有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产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产业从业务人员素质,提升我省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8.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统计体系,建立科学的动态监控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8—
第三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文库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2009年11月17日 15时51分 77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供销合作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
豫政办[2009]15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发挥县级供销合作社在健全县域经营服务网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着力构建以县级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行业协会为服务平台,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乡镇中心超市为骨干,以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店、专业合作社为终端,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上下一体、双向流通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努力使县级供销合作社成为县域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县级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流通网络现代化、服务功能多样化,使其成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体目标是:
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条件经营状况较好的基层供销合作社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信息、文化娱乐等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经营状况一般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过改造,基本达到有营业设施、有经营服务活动,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服务。
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社有企业产权单
一、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社有资产质量、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传统主营业务得到巩固,新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县域经营服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85%;县级配送中心或具有配送功能的中心超市发展到400家,农资连锁配送率达到80%,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率达到50%,形成覆盖县域的连锁经营网络;社区服务中心覆盖50%的行政村,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省平均每个县级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各类协会、联合会5个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经营规模。县级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销售总额占当地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例达到20%以上,农副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主要商品经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二、抓好重点工作
各地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的意见》(豫发[2005]9号)精神,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切实促进县级供销合作社职能转变。县级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要由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由自我服务向为社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转变。积极推进县域流通网络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切实履行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处置和重大决策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强化对直属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资产监管,落实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进一步扩大开放办社,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抓手。
(二)进一步推动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要按照经济区域合理调整基层供销合作社建制,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资产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培育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全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对实力较弱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可以由强社、中心社托管;对已经股份化、民营化的基层网点,要通过网络整合使其成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改制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要大力发展农资、日用品连锁超市,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业务,不断拓展新的经营领域,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创新。要以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经济协会为载体,广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服务创新。通过改革改造,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事业发展。
(三)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激活机制,强化管理,使社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要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实施、有进有退”的原则,对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创效能力较强的企业及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花、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企业,供销合作社要加强引导,支持其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对资产质量较差、管理难度较大的企业,要通过改制激发其活力,逐步实现良性发展。要围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组建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强化系统内外的联合合作,做大做强社有企业,提升社有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不能造成社有资产流失。
(四)突出抓好县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要以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为重点,以分类推进、资源整合为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县域经营服务网络。经济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县级供销合作社要依托社有企业,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优化社有资本配置和产权结构,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力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网络运营水平。经济基础一般的县级供销合作社要做实网络终端,在乡镇建设直营中心超市,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店,发展加盟店。要切实加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连接城乡、系列服务的优势,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完善网络功能,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一网多用。
(五)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带动能力。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壮大一批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产品特色突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品牌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等网络的有效对接。联合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或专业经济协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发展资金互助社,缓解农民融资难题;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六)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涉农项目,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共同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农家店和中心超市)对接工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发挥资产和经营服务设施等优势,围绕建设农副产品和农资商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交易市场改造、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改造项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涉农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精心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存在问题,推动改革发展。省、市两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重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努力搞好指导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要认真落实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县级供销合作社网络发展,在农村物流体系、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县级供销合作社重点扶持。要帮助县级供销合作社企业解决改革改制中职工安置、土地转让等问题,稳妥推进改革。要按照《关于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2009]12号)精神,切实解决社有企业和基层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要依法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第四篇:解析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158号 【发布日期】2005-09-21 【生效日期】2005-09-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闽政办[2005]15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推开近一年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原因,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当前是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现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其意义不仅是做好金融工作,而且是支持“三农”工作、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其它工作、有关经济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经常听取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汇报,切实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二、推进改革深化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的组建和行业管理职能的移接,标志着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做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和兑付的申报工作,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中央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是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政策支持,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减轻包袱、转换机制、谋求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现实的紧迫性和长远的重要性,认真周全地抓好每个环节,扎实细致地做好具体工作,力求一次成功,全数兑现票据。一是对于自身难以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所在地政府要下决心通过多种支持方式,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市、县两级政府可在供地审批权限内,在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法定程序变更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及抵债资产的土地使用性质,尽可能增加其现有土地及房产价值,帮助农村信用社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申请发行和兑付条件。二是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请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在坚持审查要点和条件的同时,根据各地、各社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社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会同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帮助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达到要求,以促进其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要进一步简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审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并做好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解释工作。请各地银行业监管机构移交行业管理职能后,在履行监管职责中,对农村信用社“扶上马、送一程”,多加支持和帮助。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把各级各有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政策扶持,作为抓紧抓好自身改革的动力,自加压力,形成合力,带动体制和机制创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分析、辅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大力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增强经营实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突出环节,影响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4〕23号)和我省改革方案的要求,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要广泛宣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政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一批具有战略投资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城镇居民等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对增资扩股任务重、难度大的农村信用社,可出台财政贴补息、置换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第一批5个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试点和3家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统一法人试点工作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为试点和组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确保按时高质完成任务,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各地要做好下一批试点的有关准备工作。
三、坚持服务“三农”
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全省农村信用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三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要正确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业务指导,确保整个行业一以贯之地坚持服务“三农”的正确方向。要适应“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效果。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合理确定信贷投向,强化资金投放力度,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对接,扩大业务代理,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支持“三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要有新的提升。
四、着力防范风险
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资产安全,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级政府要强化风险意识,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要加强指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各类经济案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要建立健全突发性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预案,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和处置风险。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内控,防范各类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要加强廉政建设,严密预防和坚决查处腐败现象和携款潜逃案件,树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新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共同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当前,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结合第二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清收有关人员拖欠(含担保连带责任)农村信用社的逾期贷款作为一个整改内容,教育有关人员提高觉悟,带动还贷,督促欠款人员限期归还欠款。对限期内仍未归还欠款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措施敦促归还;要选择个别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有关人员予以曝光,并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帮助依法清收。二要清收单位及其关联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自贷或担保负有连带责任的不良贷款。各级政府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清偿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此类欠款,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确保限期归还。对于一时难以归还的,要落实还款计划和责任人员,还可按有关规定采取资产置换等办法予以解决。三要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和保全信贷资产。要支持司法机关开展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治理工作,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要加大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胜诉贷款清偿率。要商请法院对农村信用社提起的诉讼案件暂缓收取诉讼费,在执行收回胜诉标的后缴纳,以减轻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负担。四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损失贷款的核销力度。税务部门要简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核销手续,促进其根据财务能力加大核销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包袱。
五、夯实基础工作
(一)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扶持政策,制定出台配套的扶持措施,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一要继续帮助农村信用社完善固定资产的确权手续,协调工商、国土、房管等部门,采取一次性集中补办手续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和附属用房产权手续不全的问题。二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中出租、过户的各种费用给予减免等优惠。三要降低贷款公证、抵押评估和诉讼执行等收费标准,尽可能地给予优惠。四要进一步落实“对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的机构合并、更名和注册登记等事项免收有关费用”的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此次改革中涉及的相关费用,参照国有企业改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五要取消一切不合规、不合理的限制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政策规定,要允许涉农部门和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允许将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管理和发放,允许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允许县级及县以下的公职人员工资发放由农村信用社代办。
(二)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行业管理早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各级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现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振奋各地农村信用社负责同志的精神,提高搞好改革、推动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事业健康发展。
(三)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密切注意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反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和正面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知名度和认同度;要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和自主权,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权、决策权;要严禁乱摊派、乱收费、转嫁风险等增加农村信用社负担的行为,保障农村信用社及其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