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闽政办[2005]158号
颁布时间:2005-9-21发文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推开近一年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原因,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当前是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现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其意义不仅是做好金融工作,而且是支持“三农”工作、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其它工作、有关经济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经常听取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汇报,切实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二、推进改革深化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的组建和行业管理职能的移接,标志着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做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和兑付的申报工作,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中央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是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政策支持,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减轻包袱、转换机制、谋求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现实的紧迫性和长远的重要性,认真周全地抓好每个环节,扎实细致地做好具体工作,力求一次成功,全数兑现票据。一是对于自身难以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所在地政府要下决心通过多种支持方式,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市、县两级政府可在供地审批权限内,在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法定程序变更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及抵债资产的土地使用性质,尽可能增加其现有土地及房产价值,帮助农村信用社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申请发行和兑付条件。二是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请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在坚持审查要点和条件的同时,根据各地、各社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社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会同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帮助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达到要求,以促进其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要进一步简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审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并做好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解释工作。请各地银行业监管机构移交行业管理职能后,在履行监管职责中,对农村信用社“扶上马、送一程”,多加支持和帮助。财
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把各级各有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政策扶持,作为抓紧抓好自身改革的动力,自加压力,形成合力,带动体制和机制创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分析、辅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大力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增强经营实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突出环节,影响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4〕23号)和我省改革方案的要求,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要广泛宣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政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一批具有战略投资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城镇居民等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对增资扩股任务重、难度大的农村信用社,可出台财政贴补息、置换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第一批5个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试点和3家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统一法人试点工作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为试点和组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确保按时高质完成任务,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各地要做好下一批试点的有关准备工作。
三、坚持服务“三农”
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全省农村信用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三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要正确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业务指导,确保整个行业一以贯之地坚持服务“三农”的正确方向。要适应“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效果。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合理确定信贷投向,强化资金投放力度,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对接,扩大业务代理,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支持“三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要有新的提升。
四、着力防范风险
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资产安全,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级政府要强化风险意识,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要加强指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各类经济案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要建立健全突发性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预案,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和处置风险。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内控,防范各类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要加强廉政建设,严密预防和坚决查处腐败现象和携款潜逃案件,树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新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共同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当前,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结合第二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把清收有关人员拖欠(含担保连带责任)农村信用社的逾期贷款作为一个整改内容,教育有关人员提高觉悟,带动还贷,督促欠款人员限期归还欠款。对限期内仍未归还欠款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措施敦促归还;要选择个别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有关人员予以曝光,并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帮助依法清收。二要清收单位及其关联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自贷或担保负有连带责任的不良贷款。各级政府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清偿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此类欠款,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确保限期归还。对于一时难以归还的,要落实还款计划和责任人员,还可按有关规定采取资产置换等办法予以解决。三要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和保全信贷资产。要支持司法机关开展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治理工作,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要加大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胜诉贷款清偿率。要商请法院对农村信用社提起的诉讼案件暂缓收取诉讼费,在执行收回胜诉标的后缴纳,以减轻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负担。四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损失贷款的核销力度。税务部门要简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核销手续,促进其根据财务能力加大核销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包袱。
五、夯实基础工作
(一)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扶持政策,制定出台配套的扶持措施,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一要继续帮助农村信用社完善固定资产的确权手续,协调工商、国土、房管等部门,采取一次性集中补办手续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和附属用房产权手续不全的问题。二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中出租、过户的各种费用给予减免等优惠。三要降低贷款公证、抵押评估和诉讼执行等收费标准,尽可能地给予优惠。四要进一步落实“对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的机构合并、更名和注册登记等事项免收有关费用”的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此次改革中涉及的相关费用,参照国有企业改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五要取消一切不合规、不合理的限制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政策规定,要允许涉农部门和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允许将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管理和发放,允许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允许县级及县以下的公职人员工资发放由农村信用社代办。
(二)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行业管理早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各级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现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振奋各地农村信用社负责同志的精神,提高搞好改革、推动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事业健康发展。
(三)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密切注意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反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和正面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知名度和认同度;要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和自主权,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权、决策权;要严禁乱摊派、乱收费、转嫁风险等增加农村信用社负担的行为,保障农村信用社及其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158号 【发布日期】2005-09-21 【生效日期】2005-09-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闽政办[2005]15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推开近一年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历史、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原因,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当前是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现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其意义不仅是做好金融工作,而且是支持“三农”工作、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其它工作、有关经济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经常听取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汇报,切实帮助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二、推进改革深化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的组建和行业管理职能的移接,标志着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做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和兑付的申报工作,实现“花钱买机制”的目标。中央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是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政策支持,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减轻包袱、转换机制、谋求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现实的紧迫性和长远的重要性,认真周全地抓好每个环节,扎实细致地做好具体工作,力求一次成功,全数兑现票据。一是对于自身难以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发行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所在地政府要下决心通过多种支持方式,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市、县两级政府可在供地审批权限内,在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法定程序变更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及抵债资产的土地使用性质,尽可能增加其现有土地及房产价值,帮助农村信用社达到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申请发行和兑付条件。二是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请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机构在坚持审查要点和条件的同时,根据各地、各社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社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会同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帮助农村信用社创造条件,达到要求,以促进其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要进一步简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审查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并做好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解释工作。请各地银行业监管机构移交行业管理职能后,在履行监管职责中,对农村信用社“扶上马、送一程”,多加支持和帮助。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把各级各有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政策扶持,作为抓紧抓好自身改革的动力,自加压力,形成合力,带动体制和机制创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分析、辅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大力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增强经营实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突出环节,影响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4〕23号)和我省改革方案的要求,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要广泛宣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政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一批具有战略投资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城镇居民等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入股农村信用社。对增资扩股任务重、难度大的农村信用社,可出台财政贴补息、置换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进第一批5个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试点和3家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统一法人试点工作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为试点和组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确保按时高质完成任务,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各地要做好下一批试点的有关准备工作。
三、坚持服务“三农”
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全省农村信用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三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其派出机构要正确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加强业务指导,确保整个行业一以贯之地坚持服务“三农”的正确方向。要适应“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效果。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合理确定信贷投向,强化资金投放力度,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对接,扩大业务代理,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支持“三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化,全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要有新的提升。
四、着力防范风险
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资产安全,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级政府要强化风险意识,切实担负起促进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要加强指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各类经济案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要建立健全突发性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预案,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和处置风险。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内控,防范各类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要加强廉政建设,严密预防和坚决查处腐败现象和携款潜逃案件,树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新形象。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共同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当前,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清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结合第二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清收有关人员拖欠(含担保连带责任)农村信用社的逾期贷款作为一个整改内容,教育有关人员提高觉悟,带动还贷,督促欠款人员限期归还欠款。对限期内仍未归还欠款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措施敦促归还;要选择个别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有关人员予以曝光,并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帮助依法清收。二要清收单位及其关联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自贷或担保负有连带责任的不良贷款。各级政府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有效的清偿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此类欠款,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确保限期归还。对于一时难以归还的,要落实还款计划和责任人员,还可按有关规定采取资产置换等办法予以解决。三要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和保全信贷资产。要支持司法机关开展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治理工作,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要加大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胜诉贷款清偿率。要商请法院对农村信用社提起的诉讼案件暂缓收取诉讼费,在执行收回胜诉标的后缴纳,以减轻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负担。四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损失贷款的核销力度。税务部门要简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核销手续,促进其根据财务能力加大核销力度,加快消化历史包袱。
五、夯实基础工作
(一)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扶持政策,制定出台配套的扶持措施,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一要继续帮助农村信用社完善固定资产的确权手续,协调工商、国土、房管等部门,采取一次性集中补办手续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办公、营业用房和附属用房产权手续不全的问题。二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中出租、过户的各种费用给予减免等优惠。三要降低贷款公证、抵押评估和诉讼执行等收费标准,尽可能地给予优惠。四要进一步落实“对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的机构合并、更名和注册登记等事项免收有关费用”的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此次改革中涉及的相关费用,参照国有企业改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五要取消一切不合规、不合理的限制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政策规定,要允许涉农部门和单位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允许将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管理和发放,允许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允许县级及县以下的公职人员工资发放由农村信用社代办。
(二)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行业管理早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各级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现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振奋各地农村信用社负责同志的精神,提高搞好改革、推动发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事业健康发展。
(三)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密切注意和掌握社会各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反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和正面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知名度和认同度;要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和自主权,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权、决策权;要严禁乱摊派、乱收费、转嫁风险等增加农村信用社负担的行为,保障农村信用社及其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进步改革和发展
构建和谐的信用社内部管理文化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进步和发展,让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现将我们内部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作如下分析:
首先:部分信用社员工合规意识淡薄,无视联社监管部门的规定要求,破坏制度,相当数量的员工原则性差,以人情代替制度,明知违法,还要破坏制度。
其次,工作作风不踏实,制度执行不力,许多问题屡查屡犯,有规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比如:轮岗,交接,休假,等制度未能有效执行。
再次:对违规责任人惩处不严,问责不到位,有的人情大于制度,查处不严,起不到应有的惩戒和警示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一些对策以便更好的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内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要要从源头上抓思想、抓工作、抓合规,从制度上抓落实、抓执行、抓查处,加快构建和谐的信用社内部管理工作。第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操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员工警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县联社进行不定期的业务操作,岗位规范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员培训,对不合规的不得上岗。同时督促员工的法律、规程的学习,让员工充分了解业务操作流程,让员工明白哪些是违章、哪些是违法犯罪,提高员工的辨别是非能力,同时,也要把学习,出勤、中午饮酒纳入员工效能考核之中,对脱岗,不按时上班的行为严肃查处。对违规行为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第二:强化制度落实,规范授信行为,严格对有贷款、现金、对账等业务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制约。加快综合柜员制的改造,利用技术手段监控,限制柜员的违规操作行为,对于在上班期间上网聊天,故意不为客户办业务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管理,从制度上要进行惩处。
第三: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理念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要求员工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团队合作精神来服务
工作岗位。以真情、有意来打动客户。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农信社面临着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繁重。,明年是一个关键年,干好这一年,打好这一仗,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以制度规范为切入点,落实合规管理流程,通过全员合规考试等方法,树立合规理念,培育合规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
二:严格责任追究和问题整改,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严肃处理。对照工作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三: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设施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下,农村信用社是我们农村金融的中间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工作又是提高信用社业务能力的关键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过硬的素质,优质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全力做好内部管理工作。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0]47号 【发布日期】2000-04-10 【生效日期】2000-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意见
(2000年4月10日苏政发〔2000〕4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现就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提高认识,摆正农村信用社在整个经济金融工作中的位置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省主要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达1738个,存款余额超千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3.4%,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名列第四。贷款余额638亿元,全省约80%的农业贷款、65%的乡镇企业贷款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特别是在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农村信用社作为我省县及县以下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农村信用社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具备的特定的体制优势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承担起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责任。要及时掌握辖区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当地农村信用社发展。
二、二、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
与农业银行“脱钩”以后,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初步规范了管理体制。目前,要进一步按合作制的要求深化改革。首先,要在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以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为基础,由市、县联社行业管理,省级协会自律管理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管的合作金融管理体制。要加快市联社组建步伐,发挥省辖市联社的行业管理作用。按照经济、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机构网点,提高规模效益。二是继续完善合作制。努力使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县级联合社和基层社要进一步增进合作制实质,广泛吸收需要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和各类私营业主成为农村信用社社员,提高社员入股金额,扩大资本金规模,增强抗御风险能力。三是改进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高速和产业化经营,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发展,积极支持乡镇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要简化贷款手续,改进贷款方式,主动上门服务,保证满足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要。四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建立扭亏增盈责任制,严格考核、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岗位规范和相互制约的操作程序。上年亏损的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费用要由县(市、区)联社逐项实行实额控制。
三、三、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
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从2000年开始,省政府按全省农村信用社征缴的营业税额地方部分的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农村信用社风险补偿资金。重点补贴经营比较困难、高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统一用于冲销呆帐或弥补历年亏损。各县(市、区)、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要存在当地农村信用村。各级政府要运用行政和司法等各种手段,支持和帮助农村信用社收贷收息和将抵贷资产变现,提高贷款质量。有关部门要优先受理农村信用社贷款抵押物的登记、担保等手续,按省物价局核定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中除工本费、财产保险费外的其他收费;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为农村信用社增加贷款提供保障。
四、四、加强领导,理顺关系,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加强和改进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县以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有关部门根据中发(1998)9号文件精神提出。各地要积极关心、支持、帮助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做好政治思想、组织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工作。农村信用社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尊重农村信用社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各级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要抽出一定精力抓农村信用社工作,定期听取农村信用社工作汇报,帮助农村信用社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有关部门解决当地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及所属各部门都要把办好农村信用社当作当保证当地经营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发展业务提供方便。除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应缴税费外,各级、各部门不得再向农村信用社征收和摊派各种费用和款项。要规范企业改制的程序,凡涉及信用社债权和款项。要规范企业改制的程序,凡涉及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时,必须征求信用社同意后,有关部门才能审批改制方案。要坚决纠正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
五、五、从讲政治的高度,经常关注农村信用社风险,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
目前,部分县(市、区)农村信用社会风险比较集中,个别农村信用社风险比较突出,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各地要根据中央关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由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经常关注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从讲政治的高度维护当地农村金融循序的稳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督促当地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逐个制订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支付困难的农村信用社保兑付预案。如果农村信用社发生挤兑**,当地要启动紧急预案,组织资金确保兑付,并组织力量维护秩序,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闽政办 〔2007〕3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各大企业: 社会团体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团体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各类社会团体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社会诉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部分社会团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行为不够规范,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信用缺失,甚至营私逐利等问题;一些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监督、管理、服务不到位。为促进我省社会团体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团体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按照
“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方针,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团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重点培育,优化布局。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重点培育发展服务
“三农”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企业的行业协会、服务困难群体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服务基层群众的社区民间组织。逐步完善社会团体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团体的人事、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增强社会团体服务社会功能,积极探索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依法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大力开展社会团体规范化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诚信度。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完善社会团体年检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把好登记审批关,不得批准设立业务宽泛、分类过细、交叉重复的社会团体,防止以营利为目的的团体获得登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 〔1996〕22号)和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
〔1999〕34号)精神,对国家政策限制的社会团体要从严把关,对申请登记设立 “老乡会”、“战友会”的,一律不予审批;对申请登记设立 “校友会”(包括 “同学会”等类似组织)的,要从严掌握,市、县(区)成立 “校友会”的,必须报省级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程序办理登记手续,以实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合理布局”的工作目标。
二、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社分离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推进政社分离,理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加强指导、监督和服务,减少对社会团体内部事务的干预,实现社会团体
“发起自愿、人员自定、经费自筹、会务自主”,真正让社会团体根据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一)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或社会团体;对于授权或委托给包括社会团体在内的各种民间组织的事项,应当依法规范,业务主管单位不得将行政职能非法转移到社会团体,更不得收取有关费用。社会团体办事机构要单独设立,不得与政府部门合署办公,实行合署办公的要进行机构分设。
(二)人员分离,财产分置。社会团体应有固定的住所和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根据《公务员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中办发〔1998〕17号),公务员一般不得在社会团体兼任领导职务。对因工作需要确需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应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慎办理报批手续,并不得从社会团体中领取报酬或享受福利待遇。社会团体作为独立法人,其财产应与业务主管单位、会员和其他组织分置,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
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形成社会团体管理整体合力各级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做好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级要建立由民政、组织、宣传、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物价、公安、工商、技术监督、人行、经济社团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领导参加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门领导担任召集人,并依托民政部门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及时沟通信息,协调有关工作,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现阶段社会团体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社会团体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备案,对社会团体实施检查,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指导、检查和监督社会团体活动,依法查处社会团体违法违纪行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包括社会团体的章程、组织机构、办公场所、资金情况、拟任的法定代表人和秘书长以上负责人等基本情况的审查把关;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及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包括对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会计制度和人事管理、研讨活动、对外交往、接受捐赠资助的监督管理;负责社会团体检查的初审;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分管的领导和联系的内设机构,配备或指定专人负责社会团体管理工作,切实落实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责任。要
进一步理顺业务主管单位与所管社会团体的对口管理关系,确保社会团体的业务性质、范围和活动地域与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能相对应。
四、加大社会团体监管力度,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的状况,强化监管职能,创新制度,完善措施,充实力量,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对社会团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及时纠正,并依法严肃查处。
(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在做好社会团体换届、法定代表人离任、注册资金变更、注销登记的审计和章程修改的审查等工作的同时,将检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内部自律与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切实加大社会团体监管力度。对内部制度不健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社会团体,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工作性质类同或相近的社会团体,要尽量引导归并;对没有实质业务、名存实亡、仅为小团体谋取不当利益或存在严重问题,以及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团体,应在严肃认真做好工作的基础上予以注销或撤销登记。社会团体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有偿服务,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禁止社会团体采取不正当手段发展会员,严禁向企业强行服务和强行收费,严禁对企业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和进行各种摊派。社会团体自身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如投资设立企业法人或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社会团体收取会员会费和接受社会捐赠应统一使用省级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并实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
(三)建立预警监管网络。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社会团体日常监督的同时,财政部门对社会团体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情况进行监督;监察部门要及时查处和纠正社会团体涉及企业负担的案
(事)件;审计机关对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社会团体进行监督;公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也要依法对社会团体的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逐步建立预警、预案监督、执法监督情况报告、协调处理制度,形成登记管理机关为主负责、业务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预警、服务、管理、协调”的网络架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公共投诉受理制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五、进一步健全自律机制,提高社会团体整体素质
建立健全社会团体自律机制,是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团体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和加强社会团体长效管理的有效途径。业务主管单位要将社会团体自律工作作为
社会团体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社会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
(一)健全内控机制。社会团体要根据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换届选举制度、组织变更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等各项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民主办法机制,提高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
《关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有关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财规
〔2000〕47号)要求规范收费行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提供服务的,收费标准除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外,均由其自定或与委托人商定,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并使用税务发票;经政府部门授权或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门规章规定开展培训的,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并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使用规范票据。要合理安排支出,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乱支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自律条款,明确纪律处分的条件、种类、原则、程序以及补救办法等内容。要加强法制教育,组织社会团体领导、工作人员和会员学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规章制度以及章程,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二)倡导诚信服务。社会团体要树立守信为荣、背信为耻的观念,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广泛开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情回报社会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进行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营造倡导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要建立社会团体信誉档案,对社会团体活动状况、纳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的信誉评价等进行备案,定期考核。
(三)推进信息公开。要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将社会团体登记证、年检报告书、服务内容、收费项目和标准通过上墙张贴、电子屏幕、互联网等方式公示;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将章程、服务承诺书、重大活动、财务状况和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等有关信息以适当方式向社会披露、公布,增加透明度。
(四)建立评估体系。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探索建立社会团体自律建设评估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检查社会团体开展自律建设活动情况;要探索建立社会团体自律建设监督体系,公开监督电话和意见箱,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及时受理、办理、反馈有关的举报和投诉。社会团体参加年检时,要主动向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书面报告开展自律工作情况。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