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

时间:2019-05-15 01:4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38号 【发布日期】2007-07-13 【生效日期】2007-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

(闽政办[2007]1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请按文中提出的工作意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2007年7月)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省稽察办以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稽察和经常性稽察,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依法督促项目单位进行整改。从稽察项目的整改情况看,大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参建单位及所在地政府能够按照稽察整改通知的要求认真进行整改,规范项目管理。但也有一些单位及地方政府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整改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整改工作不认真、不到位,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根据《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研究制定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

一、高度重视项目稽察整改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项目稽察工作的开展,认真研究解决项目稽察中发现的问题,落实好项目稽察的整改要求,规范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立项目稽察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地市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单位,其主要领导对本级政府所管项目的稽察整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省管项目,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其主要领导对项目的稽察整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三、实行项目稽察整改工作分级管理。省稽察办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后,对问题比较严重的项目,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后,应当及时印发《稽察整改通知》,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并按照项目隶属关系送交责任单位。其中,对于县(市、区)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应当同时将《稽察整改通知》抄送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接到《稽察整改通知》后,应根据整改通知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

(一)属于县(市、区)人民政府所管项目,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整改情况报送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二)属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所管项目,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三)属于省管项目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四、加强稽察整改工作的跟踪检查。对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收到设区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项目整改期情况复核意见后,应根据需要开展抽查。对设区市人民政府管理的项目和省级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收到责任单位提交的整改情况后,应组织开展专项复查。

省稽察办对项目整改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整改不到位的项目,省稽察办应发整改情况通报,整改责任仍不到位的,将情况专题上报省人民政府。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的,省稽察办应及时将调查材料移交监察机关。

五、加强项目稽察整改工作查处力度。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整改情况的跟踪,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整改不到位的项目,视情节轻重采取如下措施:

(一)对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安排和拨付该项目省级建设资金;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该项目中央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暂停安排和拨付该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其他项目或该项目所属行业其他项目的省级建设资金;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该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其他项目或该项目所属行业其他项目的中央补助资金。

(二)对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方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所在市、县(区)范围内该项目所属行业同类省级投资项目的审批。情节严重的,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转报所在市、县(区)范围内该项目所属行业同类项目的申请报告。

(三)省重点项目存在整改工作不到位的,将提请省政府取消其省重点项目资格。情节严重的,对同行业、同地方次年其他项目申报省重点项目予以限制。

(四)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或严重违反国家建设用地报批程序,且整改工作不到位的,暂停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

(五)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进行参建单位业绩信誉情况登记时,应根据稽察中发现的各重点项目参建、服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登记信誉记录,同时视情节,限制其1年内参加省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的资格。

(六)对项目建设中触犯刑律的问题,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七)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省稽察办移交的违法违规事项,应当及时予以作出处罚决定,并书面反馈省稽察办。

六、加强稽察队伍建设。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人员业务能力和法制、廉洁自律教育,稽察人员在开展项目稽察期间,应严格按照《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如发现稽察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存在隐匿不报、或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组、监察室或相关部门举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广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件1

广东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规范重大项目稽察工作,保障项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安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的稽察活动,适用本办法。

前款规定所称稽察,是指稽察工作人员对项目的前期决策、施工准备、建设实施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重大项目范围】

本办法所称重大建设项目,是指使用各级政府投资、融资,对有关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中,省重大建设项目包括:

(一)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二)省参与投资、融资的省重点建设项目;

(三)省级财政性资金安排的较大建设项目;

(四)省人民政府授权稽察的建设项目;

(五)国家委托稽察的建设项目。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前款规定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建设项目范围进行规定。

第四条【工作原则】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监督、分级负责、程序规范、协作联动的原则。

稽察工作人员与被稽察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稽察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干预被稽察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

第五条【部门分工】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开展本省行政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并负责指导全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社会监督】

稽察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举报稽察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第七条【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稽察工作不得向被稽察单位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稽察职责和人员

第八条【稽察特派员任命】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稽察特派员一般应当为专职。稽察特派员原则上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任免和派出。稽察特派员的编制、级别等事宜,由任免机关商同级编制管理机构确定。必要时,市、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直接任免稽察特派员。

第九条【稽察特派员的条件】

稽察特派员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水平;

(二)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忠实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熟悉项目情况,具备计划、投资、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及良好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经过专门培训。

第十条【稽察内容】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家投资建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专项规划等执行情况;

(二)项目申报以及审批、核准、备案情况;

(三)投资计划下达与执行情况;

(四)项目前期工作落实情况,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工程质量和进度,投资概算控制、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

(五)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等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六)项目竣工验收、投资绩效情况;

(七)参建单位的履职情况;

(八)跟踪监督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九)其他需要稽察的内容。

前款第七项规定中所称参建单位,是指咨询、勘察、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以及材料、设备供应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

第十一条【稽察特派员负责制】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由稽察特派员负责。

稽察特派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助理工作人员,协助稽察特派员工作。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专门机构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工作。

第十二条【调概稽察】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需对其审批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调整概算总投资的,应当先由稽察特派员对建设项目原批准概算总投资的执行情况进行稽察。

稽察结果应当作为调整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的依据。

第十三条【稽察工作方式】

稽察工作人员开展项目稽察,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听取被稽察单位有关建设项目的情况汇报;

(二)查阅建设项目相关文件资料;

(三)现场查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施工、仓储、检测和试验等场所;

(四)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要求被稽察单位或人员就有关问题提交书面说明材料;

(五)采用复印、下载、录音、摄影、摄像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取证;

(六)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和调取相关资料;

(七)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专项检验、鉴定;

(八)开展延伸稽察,向与被稽察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部门和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第十四条【被稽察单位配合义务】

被稽察单位应当接受稽察人员依法进行的稽察,并如实提供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情况,报告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不得销毁、隐匿、转移、篡改或者拖延、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第十五条【稽察人员禁止行为】

稽察人员从事稽察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参与或者干预被稽察单位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二)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被稽察单位的商业秘密;

(三)向被稽察单位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四)收受、索取被稽察单位以各种形式提供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等不正当利益,以及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亲友或者他人谋取非法利益;

(五)参加被稽察单位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

(六)在被稽察单位报销费用;

(七)捏造、歪曲事实,隐瞒、掩盖、缩小或者夸大稽察中发现的问题;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公职人员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十六条【回避和轮换】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稽察人员与被稽察单位和稽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稽察人员未回避的,被稽察单位有权提出回避要求,并说明理由。稽察特派员是否应当回避,由稽察特派员的派出部门作出决定;其他稽察人员是否应当回避,由稽察特派员作出决定。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实行轮换制度。稽察人员负责同一建设项目的稽察,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第三章

稽察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稽察通知】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应当于三个工作日前向被稽察单位发出书面通知。

在上级部门紧急委托、项目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下,经本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稽察人员可以持稽察通知书直接实施稽察。

第十八条【稽察组构成】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必须由一名以上稽察特派员和一名以上助理工作人员组成稽察组进行。

稽察组内拥有行政执法证件的稽察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两名。

第十九条【稽察记录】

稽察组在稽察过程中应当如实记录稽察情况,形成稽察记录。对稽察发现的问题,应当向被稽察单位核实情况,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被稽察单位对稽察发现的问题有异议或者认为稽察记录有遗漏、差错的,有权陈述、申辩、补充资料和申请补正;稽察人员认为不予补正的,应当说明理由并记录在案。

被稽察单位应当对稽察中发现的问题和事实进行确认,在稽察记录上签字盖章;拒绝签字盖章的,稽察人员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条【紧急情况】

稽察人员发现被稽察单位的行为可能危及建设项目工程质量、资金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的,应当立刻报告本级发展改革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并告知相关行政部门,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一条【稽察报告】

稽察组在项目稽察结束后,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提交稽察报告。稽察报告应当包括项目审批基本情况、实施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意见建议等内容以及稽察特派员认为需要报告的事项。

稽察报告由稽察特派员负责提出,由本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审定;重大事项和情况,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二条【异议处理】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以视情况决定是否就稽察报告征求被稽察单位的意见。

被稽察单位对稽察报告作出的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有关书面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派出稽察组的发展改革部门提出书面复查申请。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另行派出稽察组进行复查,复查意见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三条【问题整改】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稽察报告进行审定后,确认重大建设项目存在问题的,应当向被稽察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被稽察单位应当按照整改通知书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向发展改革部门提交整改报告,并接受核查。

第二十四条【处理建议】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确认被稽察单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需由本级人民政府处理的,应当提出处理建议,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依法需由有关行政部门或者下一级人民政府处理的,应当移交处理。有关行政部门或者下一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处理,并于处理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发展改革部门。

第四章

协同监管

第二十五条【协同机制】

省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与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稽察监管机制。

第二十六条【横向协同】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与审计、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避免重复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采取联合检查等方式进行协同监管。

稽察工作需要有关行政部门配合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重大建设项目依法检查作出的结论,发展改革部门可以在稽察工作中直接采用。

第二十七条【纵向协同】

省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的协同监管,指导、协调、监督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开展稽察工作,培训稽察人员。

根据需要,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以与下级发展改革部门开展联合稽察。

第二十八条【动态监督】

省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实时动态的网络在线监测和项目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动态监管。

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省发展改革部门提供项目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并协助省发展改革部门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在线监测工作。

第二十九条【稽察信息】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定期发布重大建设项目稽察信息,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向社会公布;对问题较多、整改不力、屡查屡犯的单位,应当予以公开曝光并纳入联合惩戒。

被稽察单位的信用信息,应当纳入全省社会信用体系。

第五章

违规处理

第三十条【违规处理】 被稽察单位违反项目建设和管理规定的,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职权,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一)通报批评;

(二)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三)暂停项目建设;

(四)暂停政府投资安排;

(五)核减、停止或者收回政府投资资金;

(六)撤销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第三十一条【违规处理】

被稽察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挠、逃避稽察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二)拒绝提供、无故拖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三)销毁、隐匿、转移、篡改或者伪造有关资料;

(四)其他妨碍稽察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违规处理】 稽察特派员和稽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派出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稽察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隐匿不报或者故意不按规定处理;

(二)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

(三)参与或者干预被稽察单位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四)收受、索取被稽察单位的馈赠、报酬的,或者利用职务便利谋取非法利益;

(五)捏造、歪曲事实,隐瞒、缩小或者夸大稽察中发现的问题;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三十三条【救济渠道】

被稽察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对发展改革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稽察事实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施行时间】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后施行,有效期5年。原《广东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粤府〔2002〕63号)自行废止。

第三篇: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86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86号 【发布日期】2003-04-22 【生效日期】200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86号)

《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已经2003年3月31日省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卢展工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的稽察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为重大建设项目:

(一)使用省级财政性资金和纳入省级财政管理专项建设基金的建设项目;

(二)使用省级财政融资资金,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三)列入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四)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建设项目。

? 重大建设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和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其派出的稽察特派员及助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稽察。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具体承办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的组织工作和稽察特派员及助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六条第六条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监督被稽察单位有关建设项目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程序;

(二)检查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跟踪监测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

(三)监督被稽察单位资金使用、概算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

(四)对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提出奖惩建议。

第七条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稽察特派员对重大建设项目每年进行1次以上的现场稽察。稽察特派员可以对每个重大建设项目不定期开展专项稽察。

第八条第八条 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必须由1名以上稽察特派员和1名以上的稽察特派员助理共同进行。但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不得稽察与其有利害关系的重大建设项目。

? 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稽察特派员与省人民政府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联合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稽察,也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稽察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稽察特派员及助理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具体条件由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第十条第十条 稽察特派员开展稽察工作,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但不得参与、干预被稽察单位的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

(一)听取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建设项目的情况汇报,在被稽察单位召开与稽察事项有关的会议,参加被稽察单位与稽察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查阅被稽察单位有关建设项目的财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进入建设项目现场进行查验,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

(四)向有关人员了解核查被稽察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等情况,听取意见,必要时要求被稽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做出说明;

(五)向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调查了解被稽察单位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经营管理情况。

(六)向涉及到被稽察项目有关问题的其他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和依法取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被稽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接受依法进行的稽察,如实提供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文件、合同、协议、报表等资料和情况,报告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不得拖延、拒绝、隐匿、伪报。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为稽察特派员提供被稽察单位的有关情况和资料。

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同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监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稽察特派员通过稽察发现问题的,应当向被稽察单位反馈情况,听取意见;被稽察单位对问题有异议的,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复核。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稽察特派员稽察发现被稽察单位有可能危及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侵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行为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的,应当及时制止上述行为,作出专题报告。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完成后,稽察特派员应当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稽察报告。稽察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一)建设项目履行法定审批程序情况;

?

(二)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概算控制的分析评价;

?

(三)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的分析评价;

?

(四)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遵守有关廉政建设规定,并不得泄露被稽察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依法予以通报,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暂停拨付省级建设资金:

?

(一)违反建设项目建设程序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或者进行重大设计变更、概算调整的;

?

(二)违反国家财经制度,挪用、挤占、侵占项目建设资金的;

?

(三)违反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

(四)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

?

(五)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概算增加、工程进度滞后、工程质量事故,或者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未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理的;

?

(六)违反工程建设其他有关规定的。

涉及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职责权限的问题,移交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重大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有下列行为的,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依法在新闻媒介上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取消其1-2年内参加重大建设项目的投标资格:

?

(一)违反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规章的;

(二)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

(三)违反合同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

? 涉及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职责权限的问题,移交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为重大建设项目服务的中介机构有下列行为,影响了省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依法在新闻媒介上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停其在1-2年内承揽重大建设项目中介业务资格:

(一)中介机构未取得相应资格,或超越资格等级从事中介业务的;

(二)招标代理机构或标底编制单位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或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接受委托编制标底的同时又接受委托编制同一项目投标文件的;

(四)中介机构故意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数字和结论的;

(五)中介机构超越委托范围从事中介业务的。

? 涉及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职责权限的问题,移交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理,并依法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暂停该项目的建设或者暂停所在地区或部门同类项目的审批:

(一)越权审批项目,或擅自同意调整建设内容;

(二)截流、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的;

(三)承诺的项目配套资金不按时到位的;

(四)管理监督不到位造成项目重大损失的;

(五)非法干预项目招标投标的。

涉及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职责权限的问题,移交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稽察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提供稽察所需的财务、工程质量、经营管理等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二)隐匿、伪报有关资料的。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被稽察单位的重大违法问题隐匿不报或者严重失职的;

(二)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之外的其他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86号 【发布日期】2005-05-12 【生效日期】2005-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检查情况报告的通知

(闽政办[2005]8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检查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检查,举一反三,认真整改,确保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三个确保”的财力保障。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落实。

一要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序进度及时拨付到乡(镇)、村和学校,确保乡(镇)、村和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补助和乡镇机构运转支出、村级组织补助进行项目间的调剂,更不得将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调剂财力用作其它开支,要保证专款专用。

二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项检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税改、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对近两年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到位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对村级“三项费用”和农村义务教育“两级办学”经费进行重点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滞留、截留、挪用、顶抵等违规违纪问题,要限期整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在今年6月30日前将专项检查的情况上报省政府,并抄送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地区,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省财政将扣减该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三要切实加强村级“三项费用”的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村财来源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村级“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村级资金,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整改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更好地落实我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第二阶段“两取消”、“三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检查情况的报告

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五年四月)

为了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省税改办于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先后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各地财政和税改部门迅速行动,集中力量,对本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在此基础上,按照省领导的要求和全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省税改办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了8个检查组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分赴8个设区市(除厦门外),先后抽查了惠安、长汀等14个县(市,区)的28个乡镇、56个行政村、27所农村中小学校以及财政、教育、民政、计生等部门。通过查阅文件、核对帐目、进校入村、访问农户和师生、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抽查单位的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农村低保、对种粮耕地免征农业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转移支付办法和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将转移支付资金兑现到乡、村和学校,基本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三个确保”目标。

(一)转移支付力度加大。2004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为202199万元(含农村低保),比上年增加25974万元,增长14.8%。其中:中央和省级安排167139万元,比上年增加25431万元,增长18.0%;设区市安排6886万元,县(市、区)安排28174万元,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三个确保”基本实现。2004年全省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62836万元、占31.1%;用于乡镇运转66882万元、占33.1%,乡均70.4万元;用于村级56001万元(含低保)、占27.7%,村均3.83万元;用于民兵训练3607万元、占1.8%;用于县乡体制收支基数调整12873万元、占6.3 %。从14个县(市、区)抽查情况看,税改资金总额为56805万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18093万元、占31.9%;用于乡镇运转14612万元、占25.7%;用于村级运转15936万元、占28.1%,用于民兵训练748万元、占1.3%;用于县乡体制收支基数调整7416万元、占13.0 %。在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基本确保了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三)农村义务教育达到“一增三保”。2004年全省各级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达62836万元,比税改前约增加4000万元。其中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补助50942万元(不包括危改专项8000万元),已到位48488万元,占95.2%,其中:用于危房改造13114万元,占27.0%,用于布局调整3502万元,占7.2%,用于民师退养2315万元,占4.8%,用于办公经费支出15763万元,占32.5%,用于设备购置3006万元,占6.2%,用于校舍建设4249万元,占8.8%,其他杂项支出6539万元,占13.5%。从总体上看,税改之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仅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在总量上也超过了税改前的水平。同时,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规定,除20个省定经济欠发达县外,大部分县(市、区)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省定标准,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逐年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设备也有所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四)资金监管逐步规范。各地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据初步统计,全省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乡镇有385个,占乡镇总数的40%;实行“零户统管”的乡镇有499个,占乡镇总数的52%;实行村账委托乡镇代理的乡镇有618个,占乡镇总数的64%。税改后,由于乡镇收入锐减,许多县(市)将乡镇在编人员工资上收县管。目前,由县统一发放工资的乡镇达677个,占乡镇总数的71%,较好地保证了乡镇干部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义务教育资金通过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学校的占25.3%,通过县教育局拨付学校的占64.9%,通过乡镇拨付的占9.8%,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支出。农村低保资金使用比较规范,基本上及时足额到位。晋江市不仅制定了规范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并在镇级建立了“三统一分”(收入统一管理、资金统一结算、财政统一核算、账目分户设置)的管理模式,在村级建立村财乡镇代理核算制度,同时还将镇对村的转移支付情况纳入政务公开内容,确保了转移支付资金按照税改政策及时兑现到各镇、村和学校,促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存在问题

从各地自查和省里抽查情况看,在税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一些地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没有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存在滞留现象。据各设区市自查,到3月15日止,2004年全省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尚未拨付学校金额2453万元,危改经费尚未拨付1394万元。检查中发现,2004年,仙游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1598万元,目前,尚未拨付的资金397万元,其中危改资金99.5万元,学校布局调整297万元因基建项目未上马或未完成尚未拨付到位。秀屿区乡村两级运转补助尚有268万元未拨付到位,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尚有385万元未拨付到位。同时,一些专项资金拨付时效性差,影响了税改资金的使用效益。如秀屿区拨付乡村运转915.7万元中有648万元是今年2月上旬才拨到乡镇,占已拨付资金的70.8%;仙游县拨付教育核算中心的957万元中有655万元是今年2月份才拨付的,占已拨付资金的68%;平和县乡村两级办学补助250万元到今年一季度才拨给县教育局;建瓯市安排危改专项资金214万元,有146万元还在南平市危改专户;长汀县2004年用于乡村办学补助566万元中尚有133万元未拨付,2003年乡村办学补助还有103万元尚未安排;连城县2004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还有74万元没有安排。

(二)一些地方违反税改政策规定,存在乡村办学和农村优抚资金扩大使用范围问题。检查中发现,清流县2004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85万元,其中用于城区学校补助42.54万元、占23%;优抚补助35万元,其中用于发放城镇义务兵优待金2.09万元,驻军部队、“八一”建军节慰问2万元。莆田市秀屿区从2004年省市下达的乡镇运转资金中直接扣除2年的义务兵优抚金(含城镇义务兵),共计221万元。尤溪县2004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607万元中,用于城区学校补助245万元、占40%,其中8万元与教育局经费捆绑使用;该县安排2004优待金134.2万元中、用于城镇义务兵优待金5.4万元,用于重点优抚对象和拥军优属保障金共37.66万元,也包括了城镇义务兵;该县西城镇、梅仙镇分别挪用优抚资金2.7万元和2万元用于村级公墓建设。连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用于一中达标30万元,二中达标30万元,县进修学校11万元。长汀县用于实验小学、师范附小公用经费1.76万元,用于进修学校办公、设备费、培训费等项目31.76万元。

(三)一些地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督乏力。一是有的地方税改专项补助资金没有单列,未在有关报表中单独体现,致使对税改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做到有效监督;有些地方对税改资金进行项目间调剂,村级办公经费和村干部工资有的地方没有及时足额兑现;二是有的地方主管部门对税改资金监管不够重视,疏于监管,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的力度也不够;三是各地虽然都制定了本级的税改资金转移支付办法,并明确要求税改资金要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有些地方对税改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管理办法、监管方式等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

(四)一些地方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运转仍然比较困难。一是税改后乡镇财力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税改前,向农民收取的“五统筹”大部分由乡镇支配使用,税改后,乡村办学、优抚、计生、民兵训练经费大多数通过部门下达,没有进入乡镇财力,有些乡镇资金周转比较困难;二是税改的配套措施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难度大,乡镇机构人员过多,尤其是自收自支编制人员也要靠财政开支,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三是有些地方村级报刊订阅超过上限标准,村办公经费补助还不够订阅报刊,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用报刊费发票抵顶村办公经费的现象;四是相当一部分乡村负债沉重,债务化解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调研中各地反映,今年省里增加对困难乡镇补助,提高村级办公经费标准,以及增加对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技员和乡村医生的补助,将大大缓解乡村财力紧张的压力,有利于乡村更好地运转。

三、几点建议

(一)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要单独下达。检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将税改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下达,难以分清哪一部分是税改资金,难以做到有效监督。为了确保税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议对农村税费改革非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单独下达预算指标,分清项目和金额,明确用途,有条件的地方,县级可设立税改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这样既有利于资金到位,也便于检查监督。

(二)提高农村办学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从检查情况看,全省乡村两级办学补助用于办公经费仅占1/3,14个县(市、区)办公经费支出占41%。乡村两级办学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较多,公用经费(含办公经费)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比较偏远小学的正常运转,建议有关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补助时,要逐步提高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

(三)提高教育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危改专项经费拨付时间比较慢,跨拨付比重大,抽查的14个县(市、区)中危改补助1980万元,未拨付金额达543.5万元、占27.5%。主要原因是危改项目的立项程序多、时间长,而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导致危改资金拨付进度慢。因此,建议在危改项目确定上要提前介入,适当简化手续,资金监管要以县为主。这样便于按使用危改专项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强化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随着农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加大,建议制定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村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一是进一步明确各项目的用途,如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公用经费的比例等,乡镇运转补助(计生、优抚)资金使用范围和对象,村级财政性资金管理等;二是明确对挪用、截留、抵顶税改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三是各级财政、税改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税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把税改资金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特别对村级“三项费用”和其它财政补助资金,任何地方都不得截留、克扣,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加大查处力度,确保税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五)要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建议在全省一定范围内通报此次专项检查的情况;以省税改办、省财政厅、省效能办的名义对有问题的县(市、区)下达整改通知书。同时,省税改办、省财政厅、省效能办要对各地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如果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要按照税改纪律严肃处理,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按违规金额相应扣减2005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政法委、省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委办发[2006]8号 【发布日期】2006-04-03 【生效日期】2006-04-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关于“十一五”期间深人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闽委办发[2006]8号)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关于“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4月3日

省委政法委 省综治委关于“十一五”期间

深人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25号)精神,全面提升我省平安建设水平,推进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现就“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省平安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福建是全国最早开展平安建设的省份之一。200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平安福建”建设活动的战略决策。2004年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平安福建”的工作意见》(闽委发[2004]4号),提出通过五年努力,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力争实现“五个提高”、“五个下降”、“五个遏制”、“五个防止”目标。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各部门坚持以落实综治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以试点先行为导向,以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加大保障力度,经过全省上下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上升,为我省“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两年平安建设的实践,为我省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积累和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平安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纳入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必须立体运作,同频共振。坚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平安建设的合力。三是必须广泛宣传,依靠群众。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为目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形成众志成城保平安的社会氛围。四是必须强化打击,严惩犯罪。坚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从根本上提升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必须狠抓防控,标本兼治。坚持牢牢把握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两大工作重点,落实以防为主的措施要求。六是必须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狠抓综治与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落实。七是必须规范有序,依法治理。坚持平安建设在法律范围内稳步推进,依法治省各项措施与平安建设同步落实。八是必须立足长远,健全机制。坚持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平安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着力解决机制、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确保长治久安。九是必须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坚持以财政保障为基础,以市场运作为导向,切实加大人、财、物投入,为平安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十是必须扑下身子,开拓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切实解决平安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十条基本经验是我们推进新一轮“平安福建”建设的宝贵财富,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完善和发展。

(三)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对于我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平安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与全国一样,正处于对敌斗争复杂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和刑事犯罪高发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艰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平安建设基层基础仍比较薄弱,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发展还不平衡。要建设一个具有坚实基础和人民满意的“平安福建”,就必须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基层和单位平安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我省长期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奋斗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全省90%以上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再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省95%以上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95%以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达到“平安单位”创建标准,100%设区的市达到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标准,使我省进入全国“平安省(区、市)”行列。

三、做好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六)抓好源头预防。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落实到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不断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在出台政策、实施重大改革和重大建设项目之前,要充分发扬民主、科学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发展模式、分配模式、保障模式,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效预防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七)强化排查调处。进一步完善全省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组织网络,着力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县(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及村、居(社区)、企事业单位和行业调解组织建设。利用“大调解”这一平台,定期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尤其要及时排查和化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高度重视发挥各种调解手段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干部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进一步探索建立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等相互协作的机制,形成信访制度与人民调解相联接、与行政调解相配合、与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工作格局,建立区域性、专业性和行业性调解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群众情绪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依法妥善处置。围绕“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总体目标,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健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方案,建立统一指挥、运转高效、职责明确、协调一致、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能够依法果断处置。对重大群体性事件,党政领导要亲临一线,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事件升级。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

(九)牢牢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进一步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组织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广、反应快、责任明、效率高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围绕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军地隐蔽斗争协作机制,总结人民防线建设经验,加强反渗透综合治理。坚持把情报信息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及时掌握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获取预警性、内幕性情报信息。加强对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和运用,把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粉碎在预谋阶段。有效防止各种敌对势力插手利用我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制造骚乱;有效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制造恐怖破坏活动;有效防止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向我内部渗透策反活动;有效防止利用互联网组党结社进行非法活动;有效防止境外宗教势力在省内渗透发展。决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势力形成组织,决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十)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采取依法打击、防范控制、教育转化、宣传揭批的办法,建立起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长效机制,继续保持实现“三个零”目标。建立完善反邪教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不断挤压邪教活动的空间。依法打击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各种非法活动。

五、强化严打整治,保持治安平稳

(十一)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针对犯罪的规律和特点,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斗争和专项行动,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把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政策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暴力恐怖犯罪以及多发性侵财犯罪。加大破案攻坚力度,做到命案必破、枪案必破、爆案必破。坚决查处黑恶势力“保护伞”,进一步提高严打成效。加强对刑事犯罪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超前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增强严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有力打击震慑犯罪,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十二)依法从重从严打击严重经济犯罪。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破坏自然资源犯罪、侵害“三农”利益犯罪力度,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重点查办发生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以及重大工程、金融、土地管理、矿产开发、政府采购、医药购销等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建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范经济犯罪的管理措施,提高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

(十三)深入开展重点整治。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公安机关组织实施,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力量深入社区、村组以及重点区域、行业和场所调查摸排。对排查确定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实行挂牌整治、挂钩联系和跟踪督办,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派出所长和工作组长“五长”捆绑责任制,限期改变面貌。对整治好的地区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整治成效。

六、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提升防范能力

(十四)着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省、市、县(区)三级治安防控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区)、乡(镇)、村(居)、组六级治安防控组织建设,在全省构筑起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组织协调,公安机关为骨干,各部门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城区、农村、单位内部及周边、海上和公路铁路沿线以及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指挥高效、信息畅通、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管理到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十五)大力推进技防建设。加强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现代化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和扩容,着力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按照“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要求,大力开展技防建设。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重要乡镇(街道)、交通干线、重点单位、城市(县城)的主要商业街道、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大中型集贸市场和公共复杂场所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技术防范的覆盖面。

(十六)狠抓社区治安防范。城市要把防范的立足点放在社区,推进“11211”工程建设,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按有关要求和标准配备社区民警,确保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社区抓防范管理。健全社区基层组织,配强综治工作人员,整合社区治安资源,推进社区群防群治力量保安化,提高社区整体防范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动员和组织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形成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采取巡逻控制等防范措施,逐步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十七)加大农村治安防范。治安良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内容。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农村的落实,不断提升对农村治安的动态控制能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疏导群众情绪,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依法惩处各种坑农、伤农、损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依法严厉打击地痞、村霸、黑恶势力和各种犯罪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县际区域联防,探索和建立专业联防、户户联防、警民联防、治安防范有偿服务等农村群防群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提升农村群防群治的整体水平。

(十八)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认真贯彻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切实加强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内部防范措施,加强单位内部保卫机构和保卫力量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职工法制教育、矛盾纠纷调解和治安管理的措施和责任。普遍建立厂际联防、店际联防机制,建立治安与保险的互动工作机制。

(十九)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协调配合、依靠科学、整合资源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类应急预案。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的应急处置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七、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二十)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纳入各种组织之中,把社会管理各项工作纳入有人负责的严密管理之中。对重点场所、出租屋、特种行业,要实行业主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各类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等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二十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关心和重视劳动保护,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积极受理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纠纷,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办法,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普遍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扎实做好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工作,各设区的市普遍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加强对缺乏监护、具有不良习性青少年和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创办过渡性安置实体(基地),落实刑释解教人员的低保政策,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

(二十二)切实加强重点管理。严格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加强对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不良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坚决查处色情等违法网站,封堵有害信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禁力度,严肃查处安全责任事故背后隐藏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八、推进基层平安建设,夯实综治基础

(二十三)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意见》(中发[2005]15号)和《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纲要》精神,重点加强县级政法委、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按照政法委、综治办合署办公和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按同级正职配备的要求,加强班子建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治安状况,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认真贯彻省综治委与省编办联合转发中央综治委、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闽综治委[2004]16号)精神,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切实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居治保和调解组织建设,加强村综治协管员队伍建设,在村民小组推广平安中心户长制;切实加强平安(综治)协会、保安联防、治安志愿者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为推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十四)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各级综治委继续建立成员单位与基层挂钩联系制度,加大对基层平安创建的指导帮扶力度。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按照抓系统带单位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本系统本单位平安建设的领导、指导、协调和检查。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和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结合开展无毒害、无刑事犯罪、无邪教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专项创建活动。建立基层平安创建考评奖惩和动态管理机制,努力扩大基层平安创建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基层平安创建水平。

(二十五)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开展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认真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我省“五五”普法规划,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配齐配强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契机,认真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法律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办事制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保障

(二十六)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平安建设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设的责任。要定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要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党政领导抓平安建设的工作实绩列入干部考核范围,并建立档案,与干部晋级晋职挂钩,形成制度。

(二十七)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各级综治委及其成员单位要紧紧围绕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研究制定本部门、本系统参与平安建设的工作计划,既认真履行本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分工,又扎扎实实地推进本部门、本系统的平安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各级政法部门要加大执法管理力度,提升打击与防范犯罪的水平,把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开展平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级综治委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有关工作的调查研究,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工作实效上求突破,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

(二十八)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及编制、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平安建设的人、财、物保障,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并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财力增长而逐年增加;将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法机关执法办案经费、综治各专门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加大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解决警力不足以及专职保安联防和流动人口协管员配备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治安防范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办法和途径,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经费。

(二十九)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工作机制。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舆论管理机制,推动我省新闻和出版单位、网络媒体、高等学校、社科研究机构单位加强自我管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确保先进文化牢牢占领舆论阵地。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整顿和规范出版市场秩序。始终把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作为平安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大力宣传平安建设,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

(三十)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和奖惩机制。在全省建立健全“督查有力、考核严格、赏罚分明、奖惩到位”的检查考核和奖惩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平安建设督查机制。将平安建设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督办项目,各级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综治部门要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限期整改。二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查究机制。对因平安建设工作不落实或失职渎职而发生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查究。对已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市、区)”和“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复核;因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经限期整改仍未达标,或被“一票否决”的,取消其继续保持该荣誉的资格,并由上级综治委实施综治警示,对相关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视情实行诫勉谈话或责任查究。三要健全平安建设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以“平安县(市、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两个考评办法为基础的全省平安建设考评表彰工作。2008年仍未达标的地区和单位,要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努力创建。对连续5年保持达标的地区和单位,由省委、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对其党政领导、政法综治干部给予表彰奖励。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