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赴江西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179 号 【发布日期】2008-10-17 【生效日期】2008-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赴江西省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8〕179 号)
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海西港口资源优势,扩大海西港口宣传,深化闽赣两省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海西内陆经济腹地,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拟定于今年年底前组织沿海有关设区市及省直有关单位,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对接会具体时间由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另行通知。
现将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的方案》转发给你们,请各有关设区市政府、省直有关单位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在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下,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对接会取得预期成效。
二○○八年十月十七日
关于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的方案
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二○○八年十月十五日)
为充分发挥海西港口资源优势,扩大海西港口宣传,深化闽赣两省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海西内陆经济腹地,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拟定于今年年底前组织沿海有关设区市及省直有关单位,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现就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提出如下方案:
一、关于对接会地点、目的及内容、形式
(一)地点。江西与福建山水相连,是目前福建港口最直接、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腹地。特别是江西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战略和福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使闽赣两省的经济合作领域和前景更加广阔。2006年12月,我省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推介会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持续深化、扩大闽赣两省的合作、交流,本次对接会仍选择江西省南昌市。
(二)目的。积极宣传海西经济区发展、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口资源优势,秉承“合作、互动、共赢、发展”的宗旨,以港口为平台,推动闽赣两省资源共享,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福建作为“桥头堡”的作用,促进海西港口不仅为福建省经济服务,更重要的是成为大陆通往海峡东岸的一个主要门户港。
(三)内容。通过闽赣两省政府、企业的交流对接,签订与港口、物流相关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两省经贸、交通等方面的协作发展。
(四)形式。为确保务实、有效,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重点放在抓好会前省直有关部门、省大型国有企业及沿海有关设区市政府、港口局、港口企业的先期调研、拓展业务对接工作;注重宣传海西港口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服务优势等,以期引导两省产业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通过2~3个月的调研、拓展、沟通,形成初步成果后再确定会议的具体时间。与2006年推介会相比,本次会议简缩省直有关部门的大会发言,注重闽赣两省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的质量效果,同时组织“两集两散”港口所在地设区市参加,力求使本次活动取得实效。
二、关于对接会具体安排
拟定于2008年年底前(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赴江西省南昌市举办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对接会,会期一天。
(一)上午。召开大会,主要议程为:
1.江西省政府领导致辞;
2.福建省政府领导作大会主题演讲;
3.省交通厅李德金厅长作《福建省“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及发展态势》的发言;
4.特邀南昌铁路局领导就加强省际间铁路运输保障和海铁联运情况作专题发言;
5.特邀江西省交通厅领导就加强省际间公路连接保障作专题发言;
6.签约。
(1)闽赣两省领导签订两省关于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对接的战略协议;
(2)省交通厅、省经贸委分别与江西对口部门签订合作协议;
(3)闽赣双方关联大型工矿、物流、港口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二)下午。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市港口企业与江西相关企业对接洽谈,分别由相关市政府承办,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洽谈形式和地点。
(三)会议前后由省政府新闻办邀请江西省主要新闻媒体开展海峡西岸港口专项宣传。
三、关于我省参加对接会的单位及职责分工
政府部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市人民政府及港口管理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财政厅、交通厅、外经贸厅、国资委、口岸海防办、新闻办,南昌铁路局、福州海关、厦门海关、福建出入境检疫局、厦门出入境检疫局。
企业单位:省交通运输(控股)公司,省煤炭工业(集团)公司,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市港务集团公司,省物流协会及各大物流公司。
有关政府及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次对接会的具体组织、协调等工作。包括与江西省方就对接会日程安排、会场布置等相关事项的具体联络、衔接;牵头组织省交通厅、经贸委、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厅、口岸海防办、新闻办等部门赴江西省与有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对接,开展相关前期工作;组织省交通厅、省经贸委、省交通运输(控股)公司、厦门港务集团等有关单位、企业赴江西部分重点工矿和物流企业进行调研,摸清拓展闽赣两省关联企业经贸合作的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拓展江西货源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省直有关部门发言稿及协议等文稿的审核,以及有关具体事项的协调等,必要时提请省政府研究。
(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起草省领导主题发言稿、闽赣两省领导签订的两省关于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对接的战略合作协议文本草拟并对接,并会同省交通厅提供通道建设情况(包括福建港口的出省高速公路、铁路综合通道现状、建设发展规划);
(三)省交通厅。具体负责对接会务工作,并负责制作海西港口画册等宣传材料,提供港口发展情况(包括福建港口资源优势、对台通航优势、港口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
(四)省政府新闻办。负责会议的新闻宣传工作,联系邀请江西省主要电视台、报社资深记者2~3人,协同我省主要电视台、报社记者开展海峡西岸港口宣传报道,并在会议前后在江西省主要电视台、报社刊登或播放;
(五)省经贸委和南昌铁路局。负责提供海铁联运情况(包括福建与江西等内陆省份开展海铁联运的便捷性和经济性),省口岸办提供口岸通关环境情况(包括福建口岸服务质量、通关条件);
(六)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交通厅、外经贸厅、口岸海防办。分别负责江西省对口部门及企业的联系邀请,邀请任务为:经贸委负责邀请江西省大型工矿及重点物流企业20家以上;交通厅负责邀请江西省港航及运输企业20家以上;外经贸厅负责邀请江西省外经贸企业20家以上;口岸办负责邀请江西省相关口岸联检单位。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市政府负责组织本市港口部门和港务集团公司参会,并负责江西关联企业的联系邀请。
(七)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市人民政府。在省港口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指导下,做好组团参加对接会的各项组织、协调等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93 号 【发布日期】2008-05-20 【生效日期】2008-05-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8年纠风工作
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8〕93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8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福建省2008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省纪委八届四次全会、省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2008年我省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纠建并举、统筹推进,着力在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防治不正之风上下功夫,确保新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民主评议和政风行风热线工作不断深化,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对市场价格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今年中央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重点对部份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必要的监管,坚决纠正不顾大局、不执行中央和省有关加强价格监管政策的行为,严肃查处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确保物价稳定和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治理价格控制难点问题,继续加大对教育、医药等乱收费的治理。严肃查处价格方面违法违规行为,对合谋涨价、串通涨价、停供限供、囤积居奇、或变换手法、变相涨价以及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同时,及时做好价格的监测、调控和物品的储备、投放等工作。由省物价局牵头负责。
(二)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
重点围绕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教育、卫生和惠农方面投入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和省财政资金及时拨付、按规定使用,督促各级政府落实相应配套资金,坚决纠正和查处截留、克扣、挪用各项惠民资金的行为。确保中央和省里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由省农办牵头负责,逐项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确保各项惠农资金真正惠及农民,确保各项种粮政策、补贴真正惠及粮农。由省教育厅牵头负责,重点在春、秋开学之际,对扶持教育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和学校各类收费情况开展检查监督,年底集中进行点评整改,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乱收费情况严重的地区和单位,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抓住不放,戴帽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严肃查处。由省卫生厅牵头负责,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巩固去年专项治理成果,防止医院“红包”现象反弹,重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疫苗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这二项资金如数落实到特定对象。各市、县(区)要集中精力,强化措施,切实整改。其他方面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由省财政厅牵头负责。
(三)深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对涉农乱收费问题开展综合治理,严格清理涉农收费文件和项目,建立健全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度。继续贯彻执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以及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坚决纠正和查处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坚决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问题,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坚决纠正和查处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强拆强建、盲目建设等损害农民利益问题。坚决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损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要完善重点监控办法,深化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工作,建立健全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由省农办牵头负责。
(四)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
总体要求是“专款专用,确保安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到人,专职负责,严格制度,严密监管。
强化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规范社保基金的征缴、支付和管理,加强基金征缴和对财政专户的监督,完善政策制度,实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肃查处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确保基金安全,确保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真正惠及群众。由省劳动保障厅牵头负责。
强化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管工作。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政策,做到应缴尽缴,公平合理,方便群众提取和使用,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违规运作、缴纳和挤占、截留、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行为。加强管理机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由省建设厅牵头负责。
强化对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准确、公开地发放到位,真正发挥资金应急济困的作用,由省民政厅牵头负责。
强化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开发项目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省农办牵头负责。
(五)坚决纠正公共服务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正之风
认真解决公共服务行业利用特殊行业管理优势限制和侵害消费者权利、设置服务陷阱、推行强制服务、指定消费、搞价格欺诈以及乱收费等损害群众消费权益问题。督促供电、供水、电信、金融、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研究提出纠正损害群众消费权益的不正之风的治本措施。由省工商局、纠风办牵头负责。
(六)坚决纠正行业协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
规范行业协会的服务和收费行为,坚决纠正一些行业协会利用行政权力强制要求入会、摊派会费、搭车收费、指定服务、擅自制定应由政府定价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违规收费以及设立“小金库”、乱收滥支、坐收坐支等问题。由省民政厅牵头负责。
(七)认真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消费者权益和企业利益的问题
逐步实现市场中介组织与所谓的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彻底脱钩。坚决制止和纠正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价格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搞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培育品牌市场中介组织,依法保护市场中介组织的正常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的市场中介组织。重点抓好对工程造价机构、房地产交易机构、招投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管,重点是:严把准入关,要在签发营业执照时对市场中介组织的资质实行严格审查;把好年检关,通过设区市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交叉检查、上一级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抽查、复查等措施加强监管,先从规范省级市场中介组织开始,逐步规范全省的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部门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互相通报各自对市场中介组织的审查情况,对缺乏诚信的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法共同进行限制,设立黑名单,压缩其违法违规活动空间,直至淘汰出局。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积极推进市场中介组织监管立法进程,探索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由省工商局牵头负责。
(八)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投入和监管责任,确保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的落实。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任务,加大高中阶段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力度。继续实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等。严格教育收费审批权限,加强对学校收费资金的监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的相关标准,完善学校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经常性审计及审计公告制度。要抓住拨付、开支、自我收费三个环节。严格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禁止任何部门和学校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和开办有偿补习班,严禁中小学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收费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加强对国际合作办学的监管,严禁借机乱收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问题。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所在地学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免收借读费。由省教育厅牵头负责。
(九)继续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积极促进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医保结算办法,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全面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办法,加强对药品、医用耗材、检验试剂集中采购全过程的监督。逐步完善医药价格监管办法,强化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监管。继续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落实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严格落实公立医院院长行风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行院务公开,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医,坚决纠正各种乱加价、乱收费行为。进一步整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由省纠风办牵头负责。
(十)深入开展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
在巩固2007年清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配合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对所属单位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着力解决活动过多过滥问题,努力实现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企业及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目标,并制定长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由省纠风办牵头负责。
(十一)严格控制和规范党政机关举办节庆活动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严格控制和规范党政机关举办节庆活动的要求,严格清理不符合规定的节庆活动,严格控制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各地党政机关举办或参与举办节庆活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借举办节庆活动滥用财政资金、浪费公共财政资金等问题。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权力拉赞助、搞摊派、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的不良风气。由省纠风办牵头负责。
(十二)继续深化治理公路“三乱”工作
积极探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源头治理的措施,巩固全省公路基本无“三乱”成果。进一步规范收费公路管理,认真执行“治超”的政策,加强对超限超载和超速的规范管理,清理涉车、涉船收费,加强农村公路督查,切实保障绿色通道畅通。由省交通厅牵头负责。
(十三)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各行业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纠建并举、“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严格落实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各部门各行业要建立、完善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推进部门和行业的文明诚信建设和道德规范建设。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部门和系统的内部监督,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要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要从改革体制机制、解决利益驱动问题入手,逐步建立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强正面引导。
要围绕纠风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着重开展对新增加专项治理项目涉及的单位、与民生关系紧密的部门和行业以及基层窗口单位的评议。政风行风热线工作要以关注民生、改进作风为主线,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不断创新形式,扩大覆盖面和参与面,提高问题的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要特别注意发现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重正面引导,加大对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着力建立科学规范的行风评议评价体系、运行方式和结果运用机制。由省纠风办牵头负责。
(十四)其他
继续开展企业减负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负责)、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由省新闻出版局牵头负责)、认真开展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工作(由省劳动保障厅牵头负责)、清理“特权车”“人情车”(由省交通厅牵头负责)等。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今年是纠风工作攻坚决战之年,专项多、任务重、难度大,很多项工作都有完成的时限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今年纠风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高度,把纠风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按时完成任务。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头部门要加强统筹,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积极组织有关方面抓好落实。相关责任单位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参与,确保完成任务。派驻监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纠风工作。各级纠风工作机构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全国纠风工作会议新部署的9项工作,5月底前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并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二)改革创新,源头治理。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纠风专项治理实现从事后查处为主向推进改革、源头治理转变;二是政风行风建设实现从以开展创建活动为主向纠建并举、制度创新转变;三是民主评议和政风行风热线实现从以扩大规模为主向规范运作、注重质量转变。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同时,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大胆探索,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开展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防治各种不正之风。
(三)加强督查,抓好落实。要把定期督查与经常性的明察暗访有机结合,作为推动纠风工作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全年工作的始终。每项专项治理工作都必须开展督查,尤其要加大对关系民生的中央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对督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举一反三,堵塞漏洞,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督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治本措施,推动制度创新。要依法依纪纠正不正之风,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持原则、一查到底、严格责任追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行为,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整规综合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整顿和规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66号 【发布日期】2004-08-16 【生效日期】2004-08-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整规综合办公室 关于加强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4]16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
省整规综合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八月十六日
关于加强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意见
省整规综合办公室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04〕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下一阶段加强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以下简称“整规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我省下一阶段整规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方针,按照围绕市场、注重机制,构筑平台、各方切入,强化责任、抓好基础,循序渐进、合力推进的基本思路,紧紧抓住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省整规工作“十五”计划,扎实推进整规工作深入开展,有效规范我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提高认识,围绕发展深化整规工作
整规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提高整规工作水平;二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经济法制和制度建设,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三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和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的自律作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综合监管能力;四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根据整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抓、抓反复,逐步深入,最终实现市场秩序根本好转。
要正确处理整顿规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围绕发展抓好整规工作,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一要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要坚持扶优治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企业,推动名牌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实行堵疏结合,坚持打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一贯方针,堵与疏并重,整治与扶持并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四要打击不正当竞争,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我省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要继续围绕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专项整治。今年国家把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非法采供血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以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作为整规工作重点。我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由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开展;非法采供血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由省卫生厅牵头负责组织开展;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将在省整规领导小组框架内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今年以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整规工作的各项部署,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抓好落实。除了要继续重点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及采供血、知识产权保护、药品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外,还要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通信产品及服务、价格秩序等社会热点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其它各类专项整治工作也要按照省整规“十五”计划要求,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中,特别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健全的市场秩序。
2004年各重点、热点专项整治的工作目标如下:
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抓好23个城市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向全省各县全面推开,重点治理“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等主要食品污染,加快“食品放心工程”五大体系建设,并按照全国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抓好儿童食品、食品包装标识印刷、农村食品市场的整治,完成国家和省提出的各项治理指标。
采供血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及单采血浆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管,规范采供血液(浆)机构的管理,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临床用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继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药品市场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农村用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药品、假劣藏药、预防性疫苗等专项的监督检查,药品生产、批发企业检查抽验覆盖率达100%,药品零售和使用企业达70%;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案件查处率100%,以净化药品市场,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抓住重点产品、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季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和兽用生物制品特别是禽流感疫苗违法行为。种子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产品质量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3―5个百分点,标签市场抽检合格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彻底捣毁非法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窝点,巩固2003年“毒鼠强”专项整治成果,及早根除“毒鼠强”的社会危害,努力实现“打假、护农、保粮、增收”目的。
建材市场专项整治:组织对钢材、水泥、装饰装修材料、低压电器和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整治,认真整顿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建材市场,严厉查处建材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积极推进生产许可证制度、3C认证制度,力争使我省建材产品出厂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市场销售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
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查处虚假广告、合同欺诈、质量低劣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房地产广告、买卖和中介行为;纠正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确保今年内城市房屋拆迁中群众性上访、越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拆迁中的恶性事故基本杜绝;健全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促进企业诚信制度的建立。
汽车市场专项整治:坚决取消汽车市场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的政策规定;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倒卖报废汽车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汽车维修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用户投诉明显减少;旧机动车交易秩序好转;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纳税行为进一步规范。
通信产品及服务专项整治:组织开展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电信服务质量、电信市场价格、移动终端产品质量等整治工作,确保恶性价格战、销售假冒伪劣、水货手机的行为得到遏制,网间通信质量符合部级标准;加强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定点生产和销售管理;加强无线电管理专项监督检查,继续查处非法生产、出口、销售、使用大功率无绳电话机;加强对航空、水上无线电专用频率的重点保护,建立航空、水上频率受干扰快速查处机制,争取受干扰案件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减少;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市场,推进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
价格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医疗、涉农、房地产、交通等领域的价格和收费管理,重点组织开展涉农、医疗、电力、教育、电信、经济适用房及司法等七项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检查乱加价、乱收费行为,整顿价格秩序。
三、构建平台,完善专项整治工作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专项整治的工作机制,提高整规工作水平。一是明确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各牵头单位要大胆负责,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成效。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各专项整治工作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分解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标准,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三是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问题严重的重点行业、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各专项整治工作牵头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联合行动,不断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四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在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实现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结合,确保各专项整治领域长治久安。
四、精心部署,深入开展整规宣传教育
要继续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整规宣传力度,营造整规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是重点开展诚信宣传教育。要根据中央文明办、全国整规办等六部门《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意见》和五部门《关于联合开展“共铸诚信”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共铸诚信”活动,引导社会各行各业树立诚信为本、诚信兴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市场行为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诚信原则、公正原则,真正做到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二是要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普及经济法律知识,提高公务人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守法自觉性。三要对典型案例和严重失信企业给予公开曝光,警示社会,威慑犯罪,教育群众,增强整规信心。
五、加快进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闽政〔2004〕10号)的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坚持宣传教育与法规制度相结合,加快推进我省公共信用体系、企业及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逐步建立信用征信、评价、担保、调查咨询服务机构,逐步健全政府监管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省整规办(信用办)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措施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并督促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行业和企业诚信建设试点,建立和完善信用惩戒机制。
六、健全法制,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是整规工作目标之一。各地各部门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要以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推动整规工作,充分运用“数字福建”项目成果,进一步完善“金税”、“金关”、“金盾”、“金卡”等工程,开展电子政务,全面推进电子信息网络监管执法系统建设。福州、厦门要继续搞好综合行政执法,其他地区要积极推行执法联动机制,特别是食品安全执法联动一定要全面推行。各执法部门要加强内部建设,完善执法装备,提高队伍素质。
七、加强领导,落实整规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关于进一步落实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通知》(闽政〔2003〕16号)要求,切实加强对整规工作的领导,把整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经常研究部署,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各级整规办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四落实。要加强对本地区、本专项整治工作的行政督查工作,适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其整改,对整规大要案尤其要重点督查。要认真落实好整规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和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或工作不到位,致使一个地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重大问题,给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要依法严厉追究当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86号 【发布日期】2005-05-12 【生效日期】2005-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检查情况报告的通知
(闽政办[2005]8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检查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检查,举一反三,认真整改,确保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三个确保”的财力保障。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落实。
一要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序进度及时拨付到乡(镇)、村和学校,确保乡(镇)、村和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补助和乡镇机构运转支出、村级组织补助进行项目间的调剂,更不得将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调剂财力用作其它开支,要保证专款专用。
二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项检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税改、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对近两年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到位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对村级“三项费用”和农村义务教育“两级办学”经费进行重点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滞留、截留、挪用、顶抵等违规违纪问题,要限期整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在今年6月30日前将专项检查的情况上报省政府,并抄送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地区,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省财政将扣减该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三要切实加强村级“三项费用”的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村财来源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村级“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村级资金,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专项检查、整改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更好地落实我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第二阶段“两取消”、“三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检查情况的报告
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五年四月)
为了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省税改办于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先后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各地财政和税改部门迅速行动,集中力量,对本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在此基础上,按照省领导的要求和全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省税改办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了8个检查组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分赴8个设区市(除厦门外),先后抽查了惠安、长汀等14个县(市,区)的28个乡镇、56个行政村、27所农村中小学校以及财政、教育、民政、计生等部门。通过查阅文件、核对帐目、进校入村、访问农户和师生、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抽查单位的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农村低保、对种粮耕地免征农业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转移支付办法和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将转移支付资金兑现到乡、村和学校,基本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三个确保”目标。
(一)转移支付力度加大。2004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为202199万元(含农村低保),比上年增加25974万元,增长14.8%。其中:中央和省级安排167139万元,比上年增加25431万元,增长18.0%;设区市安排6886万元,县(市、区)安排28174万元,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三个确保”基本实现。2004年全省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62836万元、占31.1%;用于乡镇运转66882万元、占33.1%,乡均70.4万元;用于村级56001万元(含低保)、占27.7%,村均3.83万元;用于民兵训练3607万元、占1.8%;用于县乡体制收支基数调整12873万元、占6.3 %。从14个县(市、区)抽查情况看,税改资金总额为56805万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18093万元、占31.9%;用于乡镇运转14612万元、占25.7%;用于村级运转15936万元、占28.1%,用于民兵训练748万元、占1.3%;用于县乡体制收支基数调整7416万元、占13.0 %。在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基本确保了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三)农村义务教育达到“一增三保”。2004年全省各级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达62836万元,比税改前约增加4000万元。其中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补助50942万元(不包括危改专项8000万元),已到位48488万元,占95.2%,其中:用于危房改造13114万元,占27.0%,用于布局调整3502万元,占7.2%,用于民师退养2315万元,占4.8%,用于办公经费支出15763万元,占32.5%,用于设备购置3006万元,占6.2%,用于校舍建设4249万元,占8.8%,其他杂项支出6539万元,占13.5%。从总体上看,税改之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仅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在总量上也超过了税改前的水平。同时,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规定,除20个省定经济欠发达县外,大部分县(市、区)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省定标准,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逐年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设备也有所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四)资金监管逐步规范。各地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据初步统计,全省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乡镇有385个,占乡镇总数的40%;实行“零户统管”的乡镇有499个,占乡镇总数的52%;实行村账委托乡镇代理的乡镇有618个,占乡镇总数的64%。税改后,由于乡镇收入锐减,许多县(市)将乡镇在编人员工资上收县管。目前,由县统一发放工资的乡镇达677个,占乡镇总数的71%,较好地保证了乡镇干部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义务教育资金通过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学校的占25.3%,通过县教育局拨付学校的占64.9%,通过乡镇拨付的占9.8%,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支出。农村低保资金使用比较规范,基本上及时足额到位。晋江市不仅制定了规范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并在镇级建立了“三统一分”(收入统一管理、资金统一结算、财政统一核算、账目分户设置)的管理模式,在村级建立村财乡镇代理核算制度,同时还将镇对村的转移支付情况纳入政务公开内容,确保了转移支付资金按照税改政策及时兑现到各镇、村和学校,促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存在问题
从各地自查和省里抽查情况看,在税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一些地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没有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存在滞留现象。据各设区市自查,到3月15日止,2004年全省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尚未拨付学校金额2453万元,危改经费尚未拨付1394万元。检查中发现,2004年,仙游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1598万元,目前,尚未拨付的资金397万元,其中危改资金99.5万元,学校布局调整297万元因基建项目未上马或未完成尚未拨付到位。秀屿区乡村两级运转补助尚有268万元未拨付到位,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尚有385万元未拨付到位。同时,一些专项资金拨付时效性差,影响了税改资金的使用效益。如秀屿区拨付乡村运转915.7万元中有648万元是今年2月上旬才拨到乡镇,占已拨付资金的70.8%;仙游县拨付教育核算中心的957万元中有655万元是今年2月份才拨付的,占已拨付资金的68%;平和县乡村两级办学补助250万元到今年一季度才拨给县教育局;建瓯市安排危改专项资金214万元,有146万元还在南平市危改专户;长汀县2004年用于乡村办学补助566万元中尚有133万元未拨付,2003年乡村办学补助还有103万元尚未安排;连城县2004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还有74万元没有安排。
(二)一些地方违反税改政策规定,存在乡村办学和农村优抚资金扩大使用范围问题。检查中发现,清流县2004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85万元,其中用于城区学校补助42.54万元、占23%;优抚补助35万元,其中用于发放城镇义务兵优待金2.09万元,驻军部队、“八一”建军节慰问2万元。莆田市秀屿区从2004年省市下达的乡镇运转资金中直接扣除2年的义务兵优抚金(含城镇义务兵),共计221万元。尤溪县2004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607万元中,用于城区学校补助245万元、占40%,其中8万元与教育局经费捆绑使用;该县安排2004优待金134.2万元中、用于城镇义务兵优待金5.4万元,用于重点优抚对象和拥军优属保障金共37.66万元,也包括了城镇义务兵;该县西城镇、梅仙镇分别挪用优抚资金2.7万元和2万元用于村级公墓建设。连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用于一中达标30万元,二中达标30万元,县进修学校11万元。长汀县用于实验小学、师范附小公用经费1.76万元,用于进修学校办公、设备费、培训费等项目31.76万元。
(三)一些地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督乏力。一是有的地方税改专项补助资金没有单列,未在有关报表中单独体现,致使对税改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做到有效监督;有些地方对税改资金进行项目间调剂,村级办公经费和村干部工资有的地方没有及时足额兑现;二是有的地方主管部门对税改资金监管不够重视,疏于监管,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的力度也不够;三是各地虽然都制定了本级的税改资金转移支付办法,并明确要求税改资金要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有些地方对税改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管理办法、监管方式等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
(四)一些地方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运转仍然比较困难。一是税改后乡镇财力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税改前,向农民收取的“五统筹”大部分由乡镇支配使用,税改后,乡村办学、优抚、计生、民兵训练经费大多数通过部门下达,没有进入乡镇财力,有些乡镇资金周转比较困难;二是税改的配套措施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难度大,乡镇机构人员过多,尤其是自收自支编制人员也要靠财政开支,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三是有些地方村级报刊订阅超过上限标准,村办公经费补助还不够订阅报刊,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用报刊费发票抵顶村办公经费的现象;四是相当一部分乡村负债沉重,债务化解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调研中各地反映,今年省里增加对困难乡镇补助,提高村级办公经费标准,以及增加对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技员和乡村医生的补助,将大大缓解乡村财力紧张的压力,有利于乡村更好地运转。
三、几点建议
(一)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要单独下达。检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将税改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下达,难以分清哪一部分是税改资金,难以做到有效监督。为了确保税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议对农村税费改革非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单独下达预算指标,分清项目和金额,明确用途,有条件的地方,县级可设立税改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这样既有利于资金到位,也便于检查监督。
(二)提高农村办学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从检查情况看,全省乡村两级办学补助用于办公经费仅占1/3,14个县(市、区)办公经费支出占41%。乡村两级办学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较多,公用经费(含办公经费)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比较偏远小学的正常运转,建议有关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补助时,要逐步提高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
(三)提高教育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危改专项经费拨付时间比较慢,跨拨付比重大,抽查的14个县(市、区)中危改补助1980万元,未拨付金额达543.5万元、占27.5%。主要原因是危改项目的立项程序多、时间长,而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导致危改资金拨付进度慢。因此,建议在危改项目确定上要提前介入,适当简化手续,资金监管要以县为主。这样便于按使用危改专项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强化税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随着农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省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加大,建议制定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村级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一是进一步明确各项目的用途,如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公用经费的比例等,乡镇运转补助(计生、优抚)资金使用范围和对象,村级财政性资金管理等;二是明确对挪用、截留、抵顶税改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三是各级财政、税改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税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把税改资金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特别对村级“三项费用”和其它财政补助资金,任何地方都不得截留、克扣,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加大查处力度,确保税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五)要对税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建议在全省一定范围内通报此次专项检查的情况;以省税改办、省财政厅、省效能办的名义对有问题的县(市、区)下达整改通知书。同时,省税改办、省财政厅、省效能办要对各地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如果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要按照税改纪律严肃处理,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按违规金额相应扣减2005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生协会《关于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委办[2006]8号 【发布日期】2006-02-08 【生效日期】2006-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生协会《关于建立流动人口和企业计
划生育协会的意见》的通知
(闽委办[2006]8号)
各市、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几年来,全省各级计生协会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力推动在流动人口和企业中建立计划生育协会,通过开展活动,不仅促进了各项计生政策法规的落实,而且对稳定企业人员,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密切员工同企业的关系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这项工作,现将省计生协会《关于建立流动人口和企业计划生育协会的意见》转发你们。请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倡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稳定我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扫素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2月8日
关于建立流动人口和企业计划生育协会的意见
几年来,我省各地建立了一批流动人口和企业计划生育协会,通过开展宣传服务活动,有效地落实各项计生政策法规,促进了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稳定企业员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密切员工同企业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企业法人代表和员工的肯定与赞扬。实践证明,建立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是新形势下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为进一步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省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推动人口计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建立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各类企业和集贸市场,这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全省流动人口已超过500万人。这支劳动大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特点和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给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成为当前计生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点。据统计,2004年在全省政策外生育27670例中,流动人口占18502例,比例高达66.87%,其中流到外省的占37.6%,在本省外市流动的占15.78%,在本市外县流动的占13.49%。这组数据说明,流动人口已成为政策外生育的“防空洞”。如果这个局面不加扭转,势必极大地影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工作大局。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机制尚未形成,在我省首先建立起“一盘棋”的体制,更显重要和迫切。加强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充分发挥企业组织严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和经费保证等优势,加强企业计生协会建设,把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做好,同时也促进计生协会为企业聚人心、创效益、争荣誉,达到“利国、利企、利民”的“三赢”目标。
二、立足实际,采取多种组建形式
组建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应当坚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法人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
覆盖面广,就是流动人口流到哪里,计生协会(协会小组)就建到那里,努力扩大覆盖面,使流动人口人人都有温暖的“家”。
形式多样,就是企业计生协会的组织形式可多种多样,选择哪种组织形式,要根据本地流动人口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便于组织,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组建。
法人负责,就是企业法人代表既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负总责,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相关事务负责。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中明确提出的“进一步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坚持法人代表负责制,组建和抓好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工作。
属地管理,就是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要根据计生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接受所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计生协会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属地计生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具体组建过程中,各地要根据流动人口和企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组建模式。
1、独立型计生协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拥有百名以上员工)的“三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较多的集贸市场,外来人员集居的“公寓”、“新村”,单独建立计生协会。
2、联合型计生协会或计生协会联合会。在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大小不等的乡镇(街道)、社区,除较大企业单独建会外,其他企业可建立计生协会联合会。企业规模不大、相对集中的按片区成立协会或联合会;行业性强、企业数量较多的按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等)成立协会或联合会;企业较集中的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在企业建立协会的基础上,成立计生协会联合会。
3、挂靠型计生协会小组或团体会员。企业规模不大又较分散的成立协会小组或作为团体会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挂靠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计生协会;规模不大,建在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成立协会小组或作为团体会员,挂靠投资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计生协会联合会;居住相对稳定的零散人员,直接由属地协会吸收为会员,参加属地协会活动。有的出租房住有一定数量务工人员的,也可吸收房东为团体会员或联络员,负责联系所租住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
三、明确工作任务,开展经常性服务活动
根据计生协会的“五大职能”和企业的特点,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的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是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带头学习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模范;带头学习生殖健康知识,做自尊、自爱、自强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做讲文明、讲诚信、讲道德的模范。
二是积极开展适合职工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青年居多,而青春健康知识较少,以致出现有些人未婚同居、未婚先育等情况,计生协会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婚育观,提高“自尊、自爱、自强”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并带动广大职工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围绕职工的需求开展服务。密切与属地计生协会的联系,做好计划生育方面的各项服务工作。尽心尽责帮助外来职工解决在吃、住、娱乐、健康以及看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通过富有成效的服务,把计生协会建成职工之家,促使职工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是坚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维护企业的利益相结合。计生协会是群众组织,在宣传服务的同时,要开展民主监督工作,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育会员和职工知法、懂法、守法、宣传法。积极参与企业特别是“三资”、民营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和协议条款的制定,促进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配合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维护职工包括婚假、女工孕育、哺乳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与政府有关部门、其它组织和法律机构建立联系,为困难职工、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健全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网络。一是建立企业计生协会领导班子,要有健全的理事会,有称职的会长、秘书长。一个企业计生协会理事会一般由5―9人组成,推选企业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为会长,行政、人事、劳动部门的主管为秘书长。二是建立企业计生协会组织网络。一般以企业的车间或班组建立会员小组,由车间主任或班组长为协会小组长,发展外来人口中热心计生工作的员工和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为会员。每个会员骨干联系2―3个外来员工。三是建立企业计生协会工作制度。一般要求做到“四有”:有专职(兼职)人员、有活动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活动经费。
(二)活动方式方法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活动。二是与企业的党团、工会活动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三是与企业评优奖励相结合,对模范遵守计生政策法规和晚婚晚育的员工给予奖励,并纳入企业奖励制度一并实施。四是与企业现有资源相结合,一些设施(如医务室、活动室、职工之家、图书阅览室等)可与协会共用,这样既节约经费开支,又为计生的宣传服务活动提供现成的优越条件。五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会员积极参加企业各种文化活动,如深入开展争当“文明市民”、“生产能手”、“技术标兵”、“五好会员”等活动,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广大会员既获得知识,又丰富文化生活。
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倡导,稳步推进这项工作。县、乡(镇、街道)计生协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的工作指导、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