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0〕110号
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动力还不足,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尚未形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满足群众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
— 1 — 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推动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作规范,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1-2个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建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体育彩票发行量、承办年度全国以上比赛数量和获得全国最佳或优秀赛区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二、重点任务
(三)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区域间体育产业的整合和扩张,推动体育产业跨区域分工协作。建设沿江体育产业带、沿海体育产业带、沿大运河体育产业带、环太湖体育产业圈、环
— 2 — 洪泽湖生态体育产业圈等“三带两圈”体育产业格局,形成集约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体育健身休闲、赛事开发、场馆服务、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依托各地城市资源、产业优势和体育传统,建设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城市群。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培育20-30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2-3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根据新时期体育产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体育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事企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体育管理体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国有体育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培育、多元投入等方面的创新,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担保、产权交易等市场服务平台。加强体育基金会、体育产业协会、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团建设,做到合法、规范、高效运作,努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五)精心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带动体
— 3 — 育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2-3个国际知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品牌,培育2-3个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品牌赛事,创建一批健身服务品牌和大型连锁健身服务品牌,建设网球学院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培训品牌,形成由体育用品品牌、赛事品牌、服务品牌、培训品牌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队品牌等组成的品牌群。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重点企业,适时组建省级体育产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市探索成立体育产业集团。
(六)努力开发各类体育市场。积极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努力繁荣城乡体育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市场和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逐步开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鼓励发展连锁经营、体育摩(SPORTS MALL)等新型商业形态,建立健全体育市场流通体系。逐步扩大体育服务领域和规模,支持体育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我省有比较优势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探索完善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切实做好南京青奥会市场开发工作。
(七)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体育产业与卫生、建筑、旅游、会展、广告、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延伸打造体育
— 4 — 康复、体育建筑、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影视和体育传媒等产业,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完善体育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加强对南京民国体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国体育文化胜地。做好南京青奥会后续开发工作,规划建设奥林匹克遗产项目。
(八)切实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各地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模式,努力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对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公共体育设施在国家和省全民健身日实行免费开放。综合性公园对公众晨练免费开放,并对公众晚练逐步实行免费开放。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和落实服务规范、安全管理、维修保养等制度,保证公共体育设施正常使用。体育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依法投保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统筹协调。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发
— 5 — 展营造良好环境。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确保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不断加大工作绩效考核和督查力度。要切实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建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开展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努力提升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加大财政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把体育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把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财政总体安排。从2011年起,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资助、贴息等方式扶持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人才等。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体育产业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也应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体育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体育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扶持基金、体育产业特色城市奖励基金、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奖励基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强对政府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
(十一)强化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
— 6 — 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完善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体育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进银体合作,探索开发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省发展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类基金会的作用,加强市场化运作和基金使用监管。
(十二)完善税费政策。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体育冠名、广告性赞助、公益性广告费等支出,可按规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体育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定期给予减免。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等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学校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居民使用价格执行,其他体育服务企业按一般工业价格执行。排放污染物达到接管标准并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体育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
(十三)给予用地支持。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供应,居住区在规划建设时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配
— 7 — 套体育健身设施用地,对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体育场(馆)等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经批准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按照规划要求择地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场(馆)等,在用地方面给予支持。
(十四)鼓励社会投资。支持各类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非公有资本投资的体育产业项目和建设的体育场馆,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享受国有资本投资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体育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所在地管理部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对申请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十五)抓好队伍建设。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我省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教育培训,多渠道培养既懂经营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加强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
— 8 — 性引进机制,畅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加强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推进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不断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进一步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一○年九月十日
主题词:体育 产业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9月10日印发
第二篇:北仑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北仑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送审稿)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加快我区体育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和谐新北仑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积极打造品牌体育赛事,着力培育特色运动休闲旅游,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建成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保障群众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努力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区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结构逐步优化,布局日趋合理,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包括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完成北仑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确立领先地位,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8%,产业增加值年递增10%,占GDP的比重达到0.5%以上。
——到2020年,顺应体育产业加速发展态势,培育1-2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健身服务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以上。
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竞赛表演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仑要紧紧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充分发挥北仑作为国家运动队训练基地这一优势,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内、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进一步做大我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提高体育竞赛表演的商业化程度,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为企业提供一条树立自身形象的宣传途径,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并带动相关广告、传媒、旅游、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二)打造中国女排品牌赛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体育产业一定要打造品牌赛事,如环法自行车、NBA、意甲、英超等赛事,影响力覆盖全世界,每年产生的体育消费金额数以亿计。北仑要在引进第一轮、第二轮女排主场的基础上争取女排主场永久落户北仑,把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站比赛打造成北仑的品牌赛事,并利用这一品牌赛事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大投入,鼓励和扶持多元资金投入全民健身领域的各类经营服务项目。重点培育或引进品牌连锁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健身服务业,促进其快速发展。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体育经纪公司在北仑设立分支机构,借助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带动全区体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运动休闲旅游产业。运动休闲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北仑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海资源,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打造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运动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旅游功能区块,突出该区域的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重点打造商务运动休闲、徒步山水游、极限户外运动、海钓海滩运动、海洋体育运动等一批运动休闲基地,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森林、融入海洋、享受自然氧吧、体验宽广情怀。
(五)做强做大体育产品制造业。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培育1-2个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大力培育引进体育健身设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体育用品制造专用设备;规划体育产业园区,形成户外运动设施、游艇制造、垂钓、运动服装等制造基地,并借助滨海新城和梅山保税港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和引进国家级高尔夫训练基地契机,加大高尔夫运动器材等生产企业的档次提升和引进力度,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尔夫产业集聚区。
(六)建设体育用品展示与销售基地。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举办综合性或特色项目体育用品博览会,吸引国内外体育用品采购商和生产商参展,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博览会。重点依托北仑体育训练基地、国家运动队知名运动员代言和其他相关展览及销售机构,完善基础设施,搞好配套服务,规划建设辐射华东地区的体育用品展示和销售基地。
(七)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继续适度扩大我区体育彩票销售的布点规模,在规范销售行为、方便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挖掘体育彩票的文化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展示诚信形象。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确保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
(八)探索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业。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新模式,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财力可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
(二)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各种体育经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规划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投资体育企业,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三年内分期注入,首期不低于所需注册资本的二分之一。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体育企业,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40%。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三)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在我区新注册创办的体育服务企业、体育中介企业,三年内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予以奖励,上述企业如若入驻区科技创业园和数字科技园,同时享受两园区的优惠政策。关于体育竞赛表演等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予以抵扣。对单位和个人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体育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体育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鼓励投资者来我区兴办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过有关部门的考核与认定,可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来确定。
(四)建立体育产业激励机制。对新办达到一定规模,在我区购置商务用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体育企业,经营期满一年后经评估认定的,注册资金5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10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开办补助;注册资金10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15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7万元的开办补助;注册资金150万元及以上、经营面积200平方米及以上的,给予10万元的开办补助。根据《浙江省体育运动休闲基地评估标准》,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和运动休闲基地的创评工作,对获得国家、省、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奖励,不重复计奖。对举办省级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竞赛和品牌展会,经评估认定,给予4万元补助;承办市级活动且有较大影响的,经评估认定,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于非公有资金投资体育场馆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及以上,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3000元(指建筑造价)及以上,给予3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3500元及以上,给予4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最高限补400万元。
(五)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体育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加强在岗培训,组织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机遇,将体育产业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机制等管理创新,并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当前位置 :中国福建 > 政府公报 > 2011年第11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闽政〔2011〕19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体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坚持繁荣体育事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体育产业,我省体育产业具备了较好发展基础,全省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9年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4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占全省GDP的3.3%,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进一步加快发展全省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省,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统一,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总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相并重。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整合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壮大体育制造业,带动体育本体产业发展,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中介服务业及体育培训服务业等体育本体产业与旅游、创意等相关产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体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升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使我省成为全民健身的乐园、奥运争光的基地、创造体育财富的源泉、搭建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平台。
(二)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以上,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全国领先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以及全国驰名的山水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体育本体产业增加值占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0%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省从业人数的3%以上,全省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创建3~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推动10~15家体育企业上市,形成“福建体育产业板块”;大力提升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体育龙头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培育1~2个国际体育品牌;繁荣发展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构建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
——力争获得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举办权,积极申办国际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大项全国联赛中各有一支高水平的福建职业俱乐部,积极发展网球、高尔夫球、棒球、沙滩排球等职业化运动项目。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体育产业带和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侨台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构建以福州为中心,莆田、宁德为依托的大众健身与运动竞赛产业带;以厦门为中心,泉州、漳州为依托的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以泉州为中心,晋江、石狮为骨干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带;以南平、三明、龙岩为中心,以品牌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山水、生态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带。大力推进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中心区,厦门“乐活”国际体育生态岛,闽南现代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晋江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平潭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岛,漳州海峡西岸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莆田体育文化产业园,宁德山水运动休闲基地,武夷山国际运动休闲旅游基地,龙岩、三明田园生态运动休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广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普及群众体育健身,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层次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地可多种形式设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构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健身产业发展。依托知名本土健身企业,发展面向全国的健身俱乐部,形成辐射全国的品牌效应。培育繁荣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积极引进健康趣味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努力多元消费需求。积极推行行业服务标准,开展星级评定工作,鼓励面向城市社区的体育服务和指导工作。开发农村特色体育产业,继承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三)加快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业。深入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经济价值,引导规范体育竞赛市场化程度,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中介代理制度,重点培育体育推广与赛事经纪公司,加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开发体育竞赛的电视、网络和户外媒体的转播权,提高商业化运作水平,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加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赛、福州市国际“铁人三项”赛、泉州市世界女排大奖赛、平潭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武夷山市国际漂流运动文化节、邵武市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建设,做大做强赛事产业。支持对台体育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峡两岸竞赛表演、健身娱乐、运动训练与培训等体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继续加大两岸民间体育交流,打造对台交流体育品牌。
(四)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我省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产业。规范建设标准化体育用品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入驻率,加速产业整合,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探索建立福建体育用品工业园区,逐步将福建体育用品业生产加工的中间环节外移或外包,为福建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发展转型释放出必要的发展空间。积极推动体育用品企业上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鼓励体育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并购,组建体育产业集团,提升企业品牌实力。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体育用品质量测控中心和研发机构,推动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使福建成为集体育用品研发、设计、制造、贸易等为一体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心。
(五)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福建沿海丰富的海洋、岛屿、港湾、沙滩资源和闽西、闽东、闽北的山水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升级,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培育2~3个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
(六)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业。利用区位、气候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我省,吸引更多运动项目的国家队、港澳台运动队、其他省市运动队、国外运动队来闽训练。鼓励和引导各市积极开展与国际体育机构、著名职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和明星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七)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建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有序监管机制的体育彩票销售系统,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量。加大体育彩票公益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购买彩票的社会心里。建立市场需求动态跟踪调查和信息收集与共享系统。加强体育彩公益金的严格管理,确保体育彩票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培养、引进各类体育彩票管理、营销、研发、技术和销售人才队伍。
(八)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省现代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建居住小区中要预留体育用地,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继续推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逐步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山地等场地建设室外体育活动设施。在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新模式,培育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业,鼓励专业管理公司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由省体育局牵头组织,编制全省体育场馆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
三、政策措施
(一)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及省有关部门统筹安排一定资金,设立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体育用品产业品牌和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升级、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和营销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全国性、区域性重点展会、支持企业建设总部经济、物流平台,支持体育用品产业人才培养,以及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链建设和体育广告宣传等。
鼓励各设区市从市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中统筹部分资金,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拉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各地对社会力量引进重大国际和国内赛事的,由当地体育部门给引进方在场地租金上予以20%的优惠。建立体育产业投入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提高效益。
(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应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可采用政府向社团购买服务的形式办赛。体育企业符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等扶持政策范围的,可以享受该类政策。充分利用我省各项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体育经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规划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国有单位同等的待遇。投资设立公司制的体育企业,允许其注册资本在二年内分期注入,首期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和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体育企业,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对投资我省体育产业带和重点体育产业项目,以及采取风险投资形式引入创业投资机构参与资产重组,且创业投资机构所持股份占企业总股本达30%以上的本省体育企业,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三)落实税费支持政策。落实国家税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对企业从事服务于体育相关新兴产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免于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自用的办公用房、公务用房和单位自身用于开展体育训练、比赛、培训、健身服务等业务用房,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体育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审批后享受减免税;对新建的跨省市企业集团总部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税法规定报经税务机关审批后享受减免税优惠;对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体育企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不再征收污水排污费。
鼓励体育事业捐赠,对企事业单位、团体通过公益型社会团体或者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对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新建)和体育活动、优秀运动队等的捐赠,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个人通过中国境内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对体育公益事业的捐赠,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四)推动体育企业自主创新。体育企业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可申请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体育产业开发的新产品经省级有关部门评选认定,对获得优秀新产品称号的,按规定予以奖励;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体育用品企业其所申报的开发项目,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资金扶持。支持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入驻福建,对全国著名的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来福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并实施研发项目的,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县、区支持各类体育企业争创品牌,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称誉的体育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加强体育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组织依法开发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
(五)支持体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条件的体育企业赴境外参加各类专业展博览会、投洽会等开拓国际市场活动以及在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实施境外并购等跨国经营业务予以资金支持。发挥信息网络在促进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网络建设系统化。推进我省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建设福建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广大消费者和各类体育企业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省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的快速流动。
(六)落实土地保障政策。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区(县)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应明确保障体育产业用地的措施,对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应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农村闲置房产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体育产业,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其划拨土地性质予以保留。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在办理立项、规划、用地审批手续时,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
四、强化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把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尤其是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规划、宣传、指导、管理等工作,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其他相关部门要把发展体育产业纳入本部门议事日程,加强指导与服务,配合省体育局做好相关工作。由省体育局牵头成立体育产业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经贸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外经贸厅、文化厅、公务员局、地税局、工商局、统计局、旅游局、物价局、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国税局、证监局等相关单位参加,定期研究协调体育产业发展有关问题,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由省体育局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制订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协调体育产业区域布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指导体育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体育产业群建设,督促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实施等。省财政厅、体育局商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体育局制订体育企业投融资政策。省统计局指导体育部门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落实国家有关体育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与服务,健全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制订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和措施,引导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组织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体育产业园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的创评工作。加强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程度大的体育项目以及经营活动的管理,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加强体育市场执法,努力创造公正公开、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行业协会自律,提高体育产业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管好用好公共财政兴建的各类体育场馆,坚持公益性原则,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强化队伍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培养懂体育、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种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鼓励有关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类专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加强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规范职业标准,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海外体育经营、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抓紧制订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附件:十一个重点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
十一个重点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
建设项 目名称
建设 年限
责任 单位 序号 发展定位 布局与运营 主要建设内容 规划建设6万人体育场、1万人体育馆、4000人游泳跳水馆、4000人网球馆以及综合配套的集训练、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中心,计划投资额30亿元。竞赛演出会展区:主体建筑包括主体育场、主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娱乐休闲区:利用主体育场、主体育馆的裙房和游泳跳水馆周边的裙房,合理布局小型影院、酒吧、咖啡屋、书吧、主题餐厅、电子竞技游戏;综合运动体验区:依托与主场馆配套的综合训练场馆群,打造海峡西岸最具规模和品质的综合运动体验园;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区:由综合运动体验区和体校生活教育区两部分组成。1 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中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亮丽的名片;福州城市发展的新地标;重大体育赛事举办地;福建体育产业龙头基地;两岸体育交流的示范基地;人民群众运动、休憩的乐园。
海峡奥林匹克中心位于福州南台岛仓山组团中部,占地1100亩,从开发运营的角度,将整个体育中心定位为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体育主题公园,打造福州市中心娱乐区(CED)和中心休闲区(CLD)。主题公园包括四大功能区:即竞赛演出会展区、娱乐休闲区、综合运动体验区和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区。
2011 福州市 ~ 政府 2014
“一网”:即以所辖六区的区级体育中心为节点,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四区”:即依据厦门独特的人文自然区位
厦门“乐活”国际体育生态岛是着眼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会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专题发展规划。整个项目按“一网、四区、一中心”布局。
优势,打造四个特色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即“雅生活”片区、“酷生活”片区、“B生活”片区、“缘生活”片区。“一中心”:即打造南中国最具特色的体育赛事中心城市,重点培育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三项自主品牌赛事,积极申办高等级的运动休闲类赛事,搞活以篮球、网球、乒乓球、和大众健身操等为主要竞赛内容的城市联赛。
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培育1~2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打造3~5家综合实力强大的体育产业集团,推动6~8家体育用品企业上市,使福建成为国内现代化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坚持拓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统一,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规范建设标准化体育用品工业园区;推动体育用品企业改制上市;推动龙头企业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引导福建的其他优势产业开发与主业相关的体育产品;构建能提升全行业创新能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销售渠道,推进营销手段创新;组建福建体育用品行业协会,制定福建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行规;鼓励和引导以安踏、特步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2011 ~ 2020
厦门市 政府以 及项目 所在区 政府 2 厦门“乐活”国际体育生态岛 生活品质之岛;体育赛事中心城市;体育用品企业总部基地;滨海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泉州现代体育装备制造业基地
2011 ~ 2020
泉州市 政府、晋江市 政府
晋江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 海峡西岸经济区亮丽的名片;晋江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晋江人民运动、休憩的乐园;对台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将产业带开发建设成集运动、休闲、旅游、娱乐、商业、商务于一体的品牌。产业带依托自然山体绿带、滨海景观道以及美丽丰富的滨海沙线,形成海峡体育文化村、海峡养生文化村、海峡模范新城区、高端休闲区、大众极限区、海港综合区“两村四区三带”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凸显“运动、滨海、对台”的主题。平潭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岛 落实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中提出的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构想,细化项目设计,打造我国东南沿海最具特色的集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海岛运动休闲目的地。
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规划,重点打造以海岛运动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两湾一山”特色旅游度假功能区。
产业带位于晋江沿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面积约
67.7km2。借鉴新加坡滨海湾的规划设计理念,形成未来城市的庆典海湾,建成海峡模范新城区,打造彰显时代特征和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性城市新区。高端休闲区项目包括企业公园及面向高端商务用户的高尔夫球场及地产、沙滩俱乐部、高级度假宾馆等项目。海峡体育文化村结合现状地形特点,规划建设海峡体育学院、海峡影视基地、马术中心、山地高尔夫、速度赛马、观光自行车道等项目用地,打造对台体育交流平台。海峡养生文化村规划建设高级疗养中心、运动康复中心、护理学院、生态研发、体验度假、企业拓展营地、农业观光项目,打造养生文化、生态运动及休闲主题。大众极限区,规划建设沙滩浴场、海鲜街、滨海公园与极限世界、度假村,打造公众运动休闲热点区域。
坛南湾高端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重点建设沙滩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企业沙滩俱乐部、时尚球类运动中心、沙滩马术俱乐部、击剑瑜珈俱乐部、康体会所,打造海岛运动休闲度假胜地;海坛湾大众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重点建设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跑酷、沙滩极限营地以及帆船、帆板、海上摩托、摩托艇悬吊滑翔、近海游船观光、海钓等体验和游乐项目,打造滨海运动休闲度假乐园;将军山海峡军事野营旅游区:规划建设军事体育营地,开展军事野营、彩弹射击、CS实战营地、野外生存训练、军事主题夏令营等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打造海岛军事旅游主题园区;申办国际沙滩排球、沙滩足球锦标赛,培育和打造环平潭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平潭岛铁人三项国际邀请赛和中国平潭岛国际健走节,通过持续培育和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来提升平潭岛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泉州市 2011 政府、~ 晋江市 2020
政府
2011平潭管 ~ 委会 2020 6 漳州海峡西岸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
立足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文化亮点和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漳州海峡西岸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全、服务到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基地。
抓住国家体育总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开展与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中华台北奥委会和台湾各类体育协会的战略合作,高起点,分阶段地推进海峡西岸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集聚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端资源,打造福建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体育用品、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的跟进发展和协同发展。以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为龙头,整合漳州市区体育场馆,统一规划和综合改造,将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扩展为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训练基地。与总局球类运动中心和台湾地区运动协会合作,提升基地的接待能力和实际运营效率。改扩建东山帆船帆板训练等基地。通过不同的筹资模式,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开发商参与漳州海峡西岸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体育训练和培训市场。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基地运营团队的建设。
漳州市 2011 政府、~ 省体育 2020
局 莆田体育文化产业园 海峡西岸的体育文化名城。全省体育产业的重要节点城市。著名的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莆田体育文化产业园以“一心三组团”布局。即大众体育文化体验中心;南少林武术文化组团;马祖体育民俗文化组团;湄洲岛滨海运动休闲文化组团。
“一心”是指依托市体育中心的大众体育文化体验中心,“三组团”是指依托荔城区西天尾镇南少林遗址的南少林武术文化组团、依托马祖新城的体育民俗文化组团和依托湄洲岛的滨海运动休闲文化组团。
2011 莆田市 ~ 政府 2020 8 宁德山水运动休闲基地
以宁德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以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大景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山水运动,将宁德打造成为海峡西岸著名的山水运动训练休闲胜地。
宁德山水运动休闲基地由白水洋亲水运动休闲板块、太姥山山水运动休闲板块、白云山山水运动观赏板块以及周宁亚高原体育训练休闲基地组成。主要经营以山水运动体验与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创新四大景区的旅游线路,丰富四大景区的旅游产品。
白水洋亲水运动休闲板块:包括涉洋观景即徒步涉水旅行项目、洋中戏水即水上游乐项目、打造精品特色赛事、户外运动营地;太姥山山水运动休闲板块:包括登山观海健走运动大本营、“将军洞”网游实战营地、九鲤溪亲水游乐园、畲寨民俗体育风情园、晴川湾沙滩休闲俱乐部;白云山山水运动观赏板块以古冰川遗迹——冰臼以及峡谷、佛光等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融畲族风情、红色文化、“坦洋工夫”茶文化等人文景观。福安荡岐山体育休闲山庄项目占地212亩,总投资2000万,建设游泳池、健身道、射箭场、篮球场、门球场、气排球场、乒乓室、棋牌室、钓鱼台、户外露营区等设施。周宁亚高原体育训练休闲基地占地面积2000亩,建设成为一个集田径训练、休闲、人才培养、承办省内外赛事及水上运动训练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运动训练基地。焦城七都北溪渡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6000万元。
国际山水运动大本营:依托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和规划一个国际山水运动大本营。大
2011 ~ 2020
宁德市 政府以 及项目 所在县 政府 武夷山国际运动休闲旅游基地 利用武夷山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丰富独特的自然山水资源,建设以山水运动为特色的国际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培育全省体育旅游的龙头和示范项目,打造世界级的山水运动旅游品牌和休闲度假胜地。
本营分为溪水运动体验区、山
武夷山国际运动休闲旅游基地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一是实体板块:即在主景区外围的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东南部建设国际山水运动大本营,二是活动板块:即借助和依托景区资源开展以山水运动体验和竞赛为内容的体育活动旅游。
地运动体验区、汽车和自行车营地以及时尚休闲运动区四个功能区。溪水运动体验区:在下游码头至公馆大桥的适宜溪段,兴建溪水运动体验区。山地运动体验区:依托现有山地公园,开展以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为主要内容的山地运动教学、体验、竞赛活动。重点培育和打造中国武夷山国际漂流运动文化节、环武夷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徒步旅游项目、自驾车游项目等品牌赛事。
2011 南平市武~ 夷山市政2020 府
红色体育旅游:依托古田会议旧址群和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开展红色革命根据地体育体验和展示项目,举办红色运动会,健走长征路、根据地游击战仿真游戏等;生态体育旅游:依托冠豸山、梅花山、梁野山和龙硿洞四大景依靠龙岩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重点发展山水田园生态休闲运动项目,将龙岩打造成海峡西岸的山水田园生态休闲运动基地。
依托古田会议旧址群和红军长征第一村发展红色体育旅游,依托冠豸山、梅花山、梁野山和龙硿洞四大景区的山水资源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利用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初溪土楼群以及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等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客家体育文化旅游。
区的山水资源,开发山水运动休闲、度假、养老产品,建设面对自驾游消费群体的汽车营地和面对商务和青少年客户的户外运动营地,开展徒步旅行、健走登山、溯溪漂流、野外生存训练等体验类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客家体育文化旅游:利用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初溪土楼群以及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等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以舞龙、高跷、花灯舞、舞傀子、龙舟竞渡、客家武术、“走古事”为主要内容的客家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体验和竞赛活动,发展客家体育文化旅游,培育打造全球客家体育大会。
泰宁红石峡体育休闲公园项目;国际户外拓展运动培训中心项目;法兰西乡榭项目;宁化县蛟龙溪漂流项目;明溪县君子峰休闲运动养生基地;明溪县红豆杉户外拓展运动俱乐部;清流县龙津峡国际垂钓中心;清流县嵩口高赖温泉风苑;泰宁县丹霞户外运动挑战基地建设项目;泰宁县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永安海西攀岩健身中心;尤溪县闽湖水上运动之都;永安市海西森林赛车城项目;清流县北斗山山地自行车运动中心;清流县北斗山游击野战营地;清流县九龙湖水上运动中心;闽江源户外山地运动基地项目;建宁濉溪河生态运动休闲项目。
2011 ~ 2020
龙岩市 政府以 及项目 所在县 政府 10 龙岩生态运动休闲基地 三明生态运动休闲基地 依靠三明独特的人文生态资源,重点发展山水田园生态休闲运动项目,将三明打造成海峡西岸的山水田园生态休闲运动基地。
依托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泰宁金湖、大峡谷、永安桃源洞、宁化客家祖地等知名旅游景观,打造多景区协作和联动的山水运动集中营。面向国内外的中高端商旅人群,开展以徒步旅行、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定向运动、溯溪漂流、林中宿营、野外生存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山水田园生态休闲运动,推动初级的观光休闲向高级的运动休闲发展,实现同质开发向差异开发转变。
2011 ~ 2020
三明市 政府以 及项目 所在县 政府
编辑出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电话:0591-87802525 0591-87802804 传真:0591-87802484 公报室地址:福州市华林路76号省政府办公大楼404室 邮编:350003 刊号:ISSN1007-8894/CN35-8001/D 广告许可证:350000400218
第四篇:加快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推动建筑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按照区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关于“做大做强我区建筑业、培植扶持规模建筑企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和我区建筑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实践证明,加快建筑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增加地方财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做大、做强、做优”建筑业的总体要求,各街道、园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建筑业工作,要把培植壮大建筑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为建筑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区建筑业加快发展。
二、强化组织,加快本区建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步伐
建筑主管部门要制定职工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抓好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岗位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获得过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和3项扬子杯工程的项目经理,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可以破格晋升,对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经省人事部门认定,授予初级、中级专业职称评审权。
三、积极引导,加大本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和新技术应用力度
建筑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鼓励、引导建筑企业增加对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投入,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建筑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建筑企业实施符合国家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经省经贸委确认后并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加企业核心技术储备,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建设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由建设单位按照优质优价原则,给予必要的奖励。
四、调整结构,提升本区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基础,与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市场,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引导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领域拓展。大力发展劳务企业。鼓励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办理工商注册,申报劳务企业资质。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鼓励以合资入股的方式组成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建筑劳务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由劳务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职工进行培训。将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统一进行培训。在编制工程造价制定人工单价、定额时,应明确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和缴纳社会保险。
五、设立基金,支持本区建筑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大对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经区政府研究,决定设立建筑业发展基金,扶
持建筑业发展。
(一)资金来源:由区财政每年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
(二)资金用途:
1、对企业创建国优“鲁班奖”和省优“扬子杯”工程的奖励;
2、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开发园区),优秀建筑企业和建筑管理先进个人奖励资金。
六、实施税收奖励政策,增强本区建筑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奖励标准:对年建安决算收入(开票数)达到1亿元及以上的区内规模建筑企业,按企业实际缴纳入库营业税的15%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的50%直接奖励给该企业,另50%在该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时予以补助。
(二)领取办法:凡符合条件的企业,由企业在次年1月凭上缴税发票及上年财务会计报告向区建工局、财政局提出申请,并向企业所在街道财政所(园区财政分局)备案,建工局负责收集企业的申请及缴税发票、财务会计报告复印件,财政局负责企业销售收入和缴纳营业税、的审核,经确认后共同拟定奖励方案,报经区政府批准后兑付。对企业购置安装设备的补助,由企业提出申请,提供设备购置发票,经建工局审核后报区政府批准,按政策兑付。
(三)奖励资金分担办法:根据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企业的资金补助,按税收实际受益地分别由区、街道、园区分级负担。
七、开展规模建筑业企业评选,加大对本区规模建筑业企业的扶持
(一)总体目标培植、扶持规模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从全区规模建筑业企业中评选出“十强企业集团”,“十强企业集团”的总产值、利税等指标要占到全区建筑业总量的70%—80%,形成江宁建筑业的品牌团队,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评选原则实施“动态考核管理、优胜劣汰、重点扶持”的原则。凡本区具有二级以上(含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均可以申请加入“十强企业集团”,实施动态考核管理,每年对相关指标及其增幅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保留在“十强企业集团”内,考核不达标的,退出“十强企业集团”行列。凡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企业,按照重点扶持的原则,享受区政府及建工局的重点扶持的优惠政策。
(三)评选标准
1、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明确,社会信誉度较高,企业内部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须报区建工局备案),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能力,在全区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和带动作用。
2、具有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含二级)资质以上或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或总营业收入(含多元化发展产值)达3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年均经济发展和各类经济指标增幅达15%以上。
3、企业通过以IS09000标准认证,拥有独立完整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水平优良,创精品、创名优工程走在全区建筑业企业前列。每年确保创1项省级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创市级优质工程占所承接工程数量的20%以上。
4、企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每年创2项省级文明工地,市级文明工地要占所承接工程数量的30%以上。
5、企业有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有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保证每年施工产值的1%以上作为科技投入;每年至少要有1项工程被列
为省级或市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每年要有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工法。
6、企业全年无因拖欠民工工资而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四)管理办法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每年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开展一次考核考评,对照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标准以及企业的总产值(总
营业收入)、增加值、利税、技术装备、创优、创文明工地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一次严格考核考评,达不到相应规定条款的内容或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达不到15%以上的企业,第一年给予“亮黄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和对策,次年企业仍达不到相应规定条款的内容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达不到15%以上的,“亮红牌”,淘汰出“十强企业集团”行业。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次年淘汰出“十强企业集团”行列。
(五)扶持措施
1、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的扶持。在企业基本符合企业技术资质等级条件时,优先帮助提高一个资质等级或增加兼营资质。
2、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承接工程业务的扶持。获得省级优质工程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的建筑业规模企业可在区内自主、直接参加工程招投标活动,各部门不得对企业设置任何障碍,不得收取国家、省市规定之外的任何费用。获得省级优质工程以上(含省级优质工程)企业要求参加投标的建设工程,无论实行公开、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优先推荐企业参加投标或直接发包,在评标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推荐该企业中标。在区政府安居工程等住宅产业计划中,优先为进入“十强企业集团”行列的规模建筑业企业安排建设任务,支持其实行开发、设计、施工总承包。
3、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规模建筑业企业的外向市场开拓扶持,在办理出省施工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每年优先安排企业法人代表或高层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主要是考察市场,学习外地管理经验及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使用。
4、创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等方面优先向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倾斜并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对创国优(鲁班奖)工程的企业,由区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创省优“扬子杯”工程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
5、加大对进入“十强企业集团”的规模建筑业企业的宣传鼓励,提高企业知名度。在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网站上开辟“企业风采”专栏,凡入围“十大企业集团”的建筑企业可在专栏内进行专版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扩大社会知晓率,打响企业品牌。
6、凡入围“十强企业集团”的企业,该企业的注册所在地表彰与奖励。
八、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每年在全区开展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优秀建筑企业和建筑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一)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评选条件:
1、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建筑业发展目标;
2、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工程质量事故;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无拖欠工人工资行为及引起的上访行为;
3、建筑业增加值、利税在全区前5名或年增长幅度超过50%。
(二)优秀建筑企业评选条件:
1、完成区建工局下达的有关指导性经济指标和任务;
2、完成优良工程和文明工地的创建指标;
3、建筑业施工面积、产值、增加值、利税在全区前15名;
4、无安全生产事故、无工程质量事故;无拖欠民工工资行为;
5、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管理各项政策规定;
6、企业法人在江宁区注册。
(三)建筑管理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企业(项目部)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工程质量事故;
2、企业(项目部)全年无拖欠工资行为和因拖欠工资而造成的群体性上访行为;
3、完成工程创优和创文明工地指标;
4、项目经理(建造师)资质年检合格;
5、由所在企业推荐,区建工局统一评比考核。
(四)奖励办法: 建筑业发展先进街道(园区)和优秀建筑企业各奖励2—5万元,建筑管理先进个人每人奖励2000—5000元。
具体考核评比工作由区建工局负责。
九、其他事项
1、本实施意见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原江宁政发(2005)29号文件停止执行。
2、享受该项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区政府其他优惠政策。
第五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工作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为目标,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机遇,推动全市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为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深化幸福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总体目标。在加快发展全市体育事业、提供广覆盖的优质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生产、体育休闲旅游为主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门类多样,结构优化,运作规范,具有一定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目标,全面推进具有特色的“中国区域性体育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马术产业基地、区域竞赛表演中心和体育休闲旅游地区“三大体育产业基地”,积极扶持、培育体育彩票销售华夏第一县(市)、马术产业中国第一镇、游泳设备国内第一品牌“三大体育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建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以上,体育彩票发行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保持领先。
二、主要任务
(三)大力兴办体育竞赛表演业。以市体育中心为龙头,建立体育赛事合作开发平台,完善政策扶持、协会监管、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积极申办国际国内赛事,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活动。每年举办省级以上大型赛事8项次以上,确保国家级以上大型赛事5项次以上。
(四)重点扶持体育用品生产业。支持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企业扩展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体育服饰、水上运动项目设备、健身设施、体育赛事特许商品等产品的生产经营,以积极打造“四方”游泳设备国内第一品牌为带动,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培育2—3个国内驰名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同时,积极推进体育用品生产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增强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六)创新培育体育训练基地培训业。充分利用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和特有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军体训练基地,丰富训练经营模式。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立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体育项目培训基地,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攀岩训练基地、龙舟休闲体育基地、马术省队市办基地、女足训练基地为引领,积极推动自行车、游泳项目训练基地创建,力争省级以上训练基地保有率在6家以上。
(八)联动开发体育体验旅游业。增强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互补,以市镇体育中心、国际马术表演、龙舟训练、自行车赛道、高尔夫练习场、国际攀岩设施、户外拓展训练等体育元素丰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大型赛事提升其品位,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基地”。客镇冠名省体操队、艺术体操队、蹦床队、技巧队为带动,鼓励社会资本冠名资助国家及省市运动队,引进专业知名体育团体,丰富体育体验旅游资源。
(九)稳步推进体育彩票业。着力推进体育彩票的销售系统、管理队伍和品牌建设。抓稳概率、即开和竞猜三条主线,抓牢新品上市,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市场,同时,严格操作规程,推行标准化销售服务,确保体彩销售省内领先地位。抓实专管员和销售员两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体彩销售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体彩销售市场的安全有序。规范体彩公益金支出和使用管理,提高社会效益,提升公益形象,打造“体育彩票华夏第一县(市)”。
(十)优先发展新兴体育产业。以引进省马术队为平台,完善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化综合马术表演运动基地,推广马术运动。实施跨国合作,配套完善高档服务设施,开发集马术竞赛表演、马术俱乐部、马术训练学校、马术文化、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马术产业链,做强“马术产业中国第一镇”。推进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体育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加强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新兴业态的联合开发,延伸体育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个人注册专有名称、标识,依法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十一)规范助推体育用品销售业。加强对现有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整合现有商业资源,依托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区域优势,着力推进体育用品集聚市场开发,助推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寿山路“体育用品销售一条街”和“体育品牌销售集散市场”。
三、保障措施
(十二)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1、设立配套经费。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开展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创评活动,以资助、贴息等方式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经营自主品牌。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市体育局和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加强对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
2、拓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投资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各类体育经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推进银体合作,探索开发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体育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筹措发展资金。
3、优惠税费政策。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体育冠名、广告性赞助、公益性广告费等支出,可按规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学校自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等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学校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居民使用价格执行。排放污染物达到接管标准并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体育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
4、给予用地支持。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供应,居住区在规划建设时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配套体育健身设施用地,对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体育场(馆)等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经批准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按照规划要求择地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步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场(馆)等,在用地方面给予支持,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依法简化体育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
(十三)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功效。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营利性与公益性分开原则,深化体制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加强业务指导,规范依法监管。实施“管办分离”,进一步深化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服务功效,充实体育协会业务职能,提高其自我发展、自律规范的能力;规范体育彩票经营市场管理,完善销售管理监督机制。
(十四)规范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依法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发展。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加强对体育广告赞助、体育中介等经营活动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服务规范,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十五)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加强与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交流互动,深化对体育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强化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国家级资质认证。加强体育产业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鼓励体育产业的优秀和特殊人才、体育名人来我市创业和工作,并可参照享受《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人才政策。
四、加强统筹协调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道)为成员,负责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
(十七)强化设施监管。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镇镇体育馆、村村灯光球场建设。严格按照《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设施建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体育健身设施的运行维护单位给予经费补助,对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积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公共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实行免费开放。
(十八)强化统计引导。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制度,促进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常态开展。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按照业态归属,分别从经营项目、经营面积、从业人员、财务状况、单位荣誉等方面进行汇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工商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体育主管部门,做好体育经营活动备案登记工作。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工作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