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关于促进游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游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游艇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游艇制造业是为游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度高,对冶金、机械、电子、轻工、化工等50多个产业具有关联带动作用。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实力。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游艇制造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具备年产游艇2600艘、充气橡皮艇6万艘的能力。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龙之子”、“中复”等山东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游艇制造主要有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游艇分厂、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威海弘阳游艇有限公司、青岛信光游艇有限公司、青岛滨海游艇有限公司、威海海飞渔具有限公司、龙口丛林中德车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初步形成豪华游艇、观光艇、救生艇、划艇、橡皮艇、公务艇、帆船等优势产品。其中,JM480型豪华双体游艇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银奖”,NSR850LX型豪华工作艇、喷水式舷内机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硬底豪华工作艇等被指定为青岛奥帆赛工作用艇,88米超大型钢制豪华双体游艇、77米超大型钢质豪华单体游艇、58英尺铝合金豪华帆艇等填补国内空白。
(三)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全球每年游艇业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际游艇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亚太等新兴市场兴起、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发展游艇制造业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面临世界游艇制造发达国家技术及市场垄断、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挑战,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研发设计水平低、本地化配套率不高以及大众消费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积极承接国际游艇制造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强化产业基础,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坚持技术改造,拓展培育市场,建立完善游艇研发、设计、制造、配套、营销、展示、维修维护等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聚集度高、产业链长的高端产业链群,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游艇制造业发展格局,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二)方针原则。
1.坚持高端定位。瞄准国际游艇制造业发展前沿,高起点抓好产业规划布局,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品集群。
2.坚持抓大扶小。抓好骨干企业发展,推进战略合作,促进做大做强;扶持特色小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提质增效。
3.坚持引进创新。瞄准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抓好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品牌制胜。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扩大产品认证范围,开展品牌宣传营销,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产品。
5.坚持市场多元。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实现规模实力跨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培植一批优势企业,研发一批特色产品,创建一批研发设计平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年均提高5—7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游艇研发制造中心、展销中心和零部件集散中心。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培育游艇集群。巩固提升一批优势产品,形成专、精、特、新游艇集群。大力发展JM系列豪华双体游艇、豪华双层游艇、超大型豪华钢制游艇、玻璃钢豪华游艇、玻璃钢观光游览艇等,培育形成豪华游艇集群;大力发展铝合金巡逻艇、铝合金高速缉私艇、铝合金带缆工作艇、铝合金高速工作艇、铝制多功能工作艇等,培育形成中小型铝制公务艇集群;大力发展抛落式系列救生艇、重力式系列救生艇等,培育形成救生艇集群;大力发展充气橡皮艇系列优势产品,培育形成充气橡皮艇集群。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加快研发生产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以及绿色、环保产品。重点研发生产超大型豪华双体游艇、水陆两栖艇、太阳能动力静音型游艇、多功能分体式潜水观光游艇、气流压水推进小游艇、自救式多功能游艇、大型钢铝混合结构豪华游艇、环保型全塑游艇、轻质抗沉游艇、内河湖泊休闲观光艇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培植游艇配套链。着眼拉长游艇产业链,加快发展游艇动力设备、游艇附属设备、电子设备、室内器具、原材料和移运设备。游艇动力设备重点发展游艇发动机、发电机、电瓶充电器、专用蓄电池、舵机、起锚机、喷水推进器、液压装置、操舵装置等。游艇附属设备重点发展搜索照明设施、淡水压力泵、排污泵、甲板冲洗泵、自动舱底泵、淡水表、污水表、水位表、液压表等。电子设备重点发展GPS导航定位系统、雷达、磁罗经、甚高频电话、测深仪、艇载卫星电视、音响系统等。室内器具重点发展游艇家纺、地毯、烧烤箱、休闲桌椅、整体浴室、微波炉、制冰机、吸尘器、洗衣烘干机等。游艇配套原材料重点发展蜂窝板材、焊接材料、铝材、胶合板、装饰板材、玻璃纤维、树脂、胶黏剂、艇用蜡、防腐防污涂料等。游艇移运设备重点发展游艇叉车、吊车、拖车等。
(三)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眼于解决高端游艇制造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五个方面的12项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流线型船体设计、复合材料复杂曲面造型建造成型等流线型船体设计建造技术,游艇用纯天然绿色环保复合材料研制及应用技术,大型玻璃钢模具防型变、分块高精度拼接、表面模具缝快速处理工艺等A级曲面标准外观质量技术,艇用设施及操纵系统的自检控制、动力系统干预与自动系统开发等智能管理综合控制系统研制技术,轻型实木复杂曲面成型与公差控制、复杂型面手工真皮包覆、室内隔音降噪、室内装修无痕迹遮蔽等豪华游艇内部装饰装潢尖端技术,实现游艇设计研发制造的自主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围绕高端高质高效游艇产品研发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重点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重点依托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游艇
研发设计中心,开展游艇产业研究、游艇技术研究和游艇材料检测;依托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建设省级玻璃钢船艇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玻璃钢船艇无模成型技术研究;鼓励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游艇分厂等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海洋化工研究院建立海洋涂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省内游艇生产骨干企业和相关院校为依托,借鉴国际汽车设计软件联盟合作模式,大力推进游艇设计软件集成,构建我省国际化游艇设计软件联盟。
(五)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游艇展洽交易观光平台。围绕推进游艇制造、销售服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借鉴国际知名游艇展经验,依托青岛奥帆赛基地和国际航海博览会,举办水陆结合船艇展;整合区域资源,规划建设集行政管理、商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洽谈、游艇展示、游艇主机及配件展示于一体的山东青岛国际游艇交易中心,建立完善小型休闲艇试航水池、大中型游艇出入专用航道、文化休闲中心、物流中心、游艇驾驶竞技中心等设施,吸引国内外著名游艇制造商、销售商、专业协会进入设立游艇展示摊位、办事处、代表处,吸引专业客流和观光者。依托日照世界级帆船比赛基地,整合岸线等优势资源,建设亚洲最大的帆艇竞技及展示中心。发挥烟台海上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沿海风光秀丽等优势,依托港口及旅游景点,在养马岛或蓬莱等地建设国际化游艇休闲娱乐及展销俱乐部。发挥威海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态城市的综合优势,依托天然港湾和著名旅游景点,建设国际级旅游艇娱乐、休闲观光及展销俱乐部。发挥微山湖、东平湖等湖泊旅游景点优势,建立完善内河游艇休闲观光服务设施。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做优做强。优先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省级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等向重点企业倾斜。抢抓国际游艇业加速转移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游艇制造业向我省转移,引导重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联合,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战略性重组。鼓励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投资项目、研发设计机构和地区总部建设项目。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向游艇中小企业倾斜。鼓励配套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及认证,推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提高配套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引导省内有关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外知名研发设计机构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研发设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机制。各级科技专项资金要支持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我省设立功能完善、辐射带动面广的研发平台或开展产学研活动。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可按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职业学院设立游艇设计制造专业,做好职工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活动,广泛开展企校合作。按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通过集智攻关、团队引进及高薪聘请等方式,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三)加强定向招商引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按照“瞄准高端、招大引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高端人才来我省合作发展游艇制造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我省投资办厂或参与省内游艇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各类企
业以授让商标权、专利权、合作开发、合作生产等形式进行生产领域的联合,以资产重组、股权与经营权的转让等形式进行资本领域的融合。办好区域游艇展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游艇制造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四)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引导企业认真执行国际规范标准,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做精做强优势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及被评为中国名牌、山东名牌的企业重点扶持,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搞好产品认证工作,利用主流媒体和行业网站,抓好名优产品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定期组织开展商务洽谈交流活动,推介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营销研究,在制造厂商、贸易公司和用户间逐步建立起游艇及配套件等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及省现行政策。创新财政投资方式,加大对全省游艇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游艇制造业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按规定对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游艇给予奖励。制定土地和海域使用规划时,应考虑游艇产业需求,对重点项目所需土地、岸线、海域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土地、改造废弃土地用于发展游艇产业的,依法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六)培育游艇市场环境,创造加快发展条件。推进景观水系资源开发,加快规划建设游艇俱乐部、游艇码头及航道、维修维护中心以及娱乐、商业、餐饮等与游艇产业发展相关的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游艇登记、检验、监管及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建立在线服务、网络预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游艇消费服务信息化水平。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将游艇产业纳入省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协调范围,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加快发展合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游艇基地营运涉及的游艇检验、登记、游艇俱乐部资格审验、游艇技术培训、游艇停泊游弋区域管理、游艇航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山东省关于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关于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国防科工办
核电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关联度广,带动力强,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够拉动机械、冶金、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及材料等众多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工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本意见。
一、基本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现状。
1.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与我省核电厂建设同时起步,随着核电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企业开始研发生产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产品涉及部分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设备及配套材料等领域。2008年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核电装备骨干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工业增加值0.43亿元,销售收入2.79亿元,利税总额0.24亿元。
2.骨干企业潜力巨大。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最新一代AP1000堆型核电站部分设备设计制造及现场安装调试的专业化生产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7000吨,研制生产的核岛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是省内第一家获得百万千瓦核级设备制造资质的企业,现手持订单8台(套),价值6亿元。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防腐防污技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安装调试服务的高科技企业,阴极保护及涂层、海水淡化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淄博蓄电池厂是研制生产铅酸蓄电池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年产铅酸蓄电池75万千伏安小时,直流固定铅酸蓄电池等产品已进入核电配套领域。
3.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大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名优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少,产业规模不大。随着全球核电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国内外有实力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凭借其先进技术优势抢占和垄断市场,市场竞争激烈。核电装备制造业门槛较高,核电装备及配套产品技术要求高,研发难度大、周期长,认证程序严、投入大,企业进入核电配套领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二)面临的形势。
1.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能源结构战略调整,世界核电发展进入新一轮高峰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未来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3.92亿千瓦增至7.48亿千瓦,核电装备制造业市场容量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907万千瓦增至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跨入核电大国行列,核电装备制造业市场容量将达到3000亿元。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
2.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目前,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度发展”转为“积极发展”,相继出台《“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把百万千瓦核电关键设备项目列为发展重点,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最近“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把核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这对于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我省工业基础优势突出。我省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大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工业由大变强步伐加快,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具备潜在优势。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未来5-10年,海阳、荣成等核电厂相
继开工建设。我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邻日本、韩国,是国家核电产业规划发展的重要区域,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区位优势显著。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产业重要机遇,贯彻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追踪国家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技术动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重点提升与全面发展、自我发展与联合发展相结合,围绕海阳、荣成核电厂建设,加快推进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品牌,提高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核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任务目标。到2011年,全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规划建设3个工业园区,培植10家骨干企业,实施10个重点项目,建设10个科技创新平台,建立5个校企合作基地,初步建成与核电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核电装备研发生产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规划建设烟台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以莱山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规划建设烟台莱山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淄博市工业优势和作为国家新材料基地的优势,以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建设淄博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工业园区。
(二)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设备模块、结构模块、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核岛一回路主管道、核反应堆内构件、核级锻件、铸件、泵、阀等;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厂海水淡化及水处理设备等;淄博蓄电池厂的核电厂用直流蓄电池等;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厂配套中央空调及阀门;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电泵类产品;济南发电设备厂的核电厂用汽轮发电机组;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设备铸锻件;山东北辰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压力容器设备等;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的核电装备配套碳纤维材料等。
(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点建设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烟台综合性核电技术基地项目、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核岛CV安全壳压力容器及堆内构件制造项目、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核电配套用泵阀建设项目及AP1000核级锻件项目、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核电设备铸锻件生产建设项目、烟台市电缆厂核级电缆研发项目、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核级阀门制造项目、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精密锻件建设项目、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海水处理设备建设项目、山东泰开成套电器有限公司核电中低压开关柜项目。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殊材料工程中心、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机械工业制冷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双瑞防污防腐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淄博蓄电池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蓄电池技术开发中心、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市电缆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突破核岛堆内构件生产、大型铸锻加工、特种阀门、制冷工程、自动化控制、碳纤维材料、结构模块生产检测、主回路管道离心铸造、高温气冷堆氦风机叶轮制造、大型起重设备制造等共性关键技术。三是加快研发生产核岛设备集群(堆内构件、主管道、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硼注箱、安注箱、稳压器等),常规岛设备集群(高低压变压器、高低温加热器、热交换器、泵类、阀门、风机、电动机、配电设备、电子控制、仪器仪表、中央空调、过滤器、电缆等),辅助设备集群(中央处理设施、海水净化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厂区监控设备、控制出入检测系统、火灾探测与消防
设备等),核电起重运输设备集群(重点发展塔式起重机械、大型履带式起重机械等),配套材料集群(核电用钢、有色金属、锆盐、密封、复合材料等)。四是推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推进烟台莱山核电工业园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核技术研究,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开展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上海核电工程设计院合作,开展核电技术装备研发;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配套材料研发;烟台海阳核电工业园与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合作,发展核电设备维修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扶持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发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规划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业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入园发展,培育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商贸物流聚集区,打造产业集聚平台。进入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的企业享受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
(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制定品牌发展计划,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核电装备制造企业认真执行核电行业规范标准,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建立完善核电装备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做精做强优势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占领高端核电装备市场。利用主流媒体和行业网站抓好名优产品宣传,组织参加国际性、行业性展览交流活动,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强企业认证工作,培植发展核电装备产品集群。积极引导和支持省内有条件的企业争取核电装备生产资质认证,使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核电产业领域,培育发展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设备、起重运输设备、配套材料等产品集群。鼓励同类企业同类产品联合认证,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效率。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核电基地、园区建设、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提高核电装备制造自主化水平。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加大投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求,支持企业通过参股、上市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增强核电装备研发生产能力。
(五)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提升为核电装备制造企业,鼓励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校企合作,抓好产学研基地建设,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
(六)强化财税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贯彻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产品开发认证、校企合作、园区建设;对国家及省里确定的重点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抓好行业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宣传贯彻、行业政策法规研究、技术信息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关于促进珠海市游艇产业发展的意见(范文模版)
关于促进珠海市游艇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8-12-26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游艇产业是我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市游艇产业发展,使游艇产业成为珠海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我市游艇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当前,国内外游艇产业发展迅猛,需求持续兴旺,市场前景广阔。我市游艇产业发展在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平沙游艇工业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内游艇生产企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平沙镇还被评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游艇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游艇产业项目,延长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游艇产业集群,对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二、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紧紧抓住游艇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准确把握游艇产业转移规律、游艇消费规律和游艇产业成长规律,大力引进和培育游艇和配套件制造业及游艇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游艇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游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业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开展游艇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整合资源,合理选址,精心布局。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科学,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切实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双轮驱动”、突出优势。既要一手抓游艇制造项目的引进,又要一手抓游艇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完整的游艇产业链。在加快游艇制造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游艇服务与港澳扩大合作,积极搭建港澳游艇在内地消费的平台,促进游艇服务业和游艇制造业同步发展。
3.消化吸收、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游艇产业发展的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加强对游艇产品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努力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走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力争在5-10年内培育出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三、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目标。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力建设好“一基地、两中心”,即以扩建平沙游艇工业区为基础,建设我市游艇制造业基地;整合游艇制造业配套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游艇交易、会展、物流中心;拉伸游艇产业链,抓好游艇设计环节,推进成立游艇研发中心,使珠海的游艇制造及配套形成规模效应,并具备游艇设计、研究、检测、教学培训能力,同时在游艇交易市场、会展、会所(游艇俱乐部)等领域实现突破,为珠海的游艇产业大发展打下基础。到2012年,全市游艇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从我市游艇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以整艇制造加工和游艇公共消费为起步点,逐步扩展到游艇工业的上下游产业,抓好以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等为基础、以游艇维修保养和码头建设等为支撑、以游艇旅游消费等为主体的三大环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艇制造和配套件生产能力,促进游艇服务业发展,打造珠海制造和服务品牌,构筑相对完整的游艇产业链。
1.建设国内游艇制造业基地。
以现在的游艇制造为基点,向上游拉伸产业链,逐步发展游艇研发设计以及发动机、通航设备制造,同时发展配套设施,适当发展大型游艇。在大力发展整艇生产的同时,积极引进游艇配套产品和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艇用发动机、中高档游艇的装饰件、艇用通讯导航和重要控制设备以及水上运动器材。支持大型豪华游艇修造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生产分段、模块及配套产品的专业厂方向发展,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链。鼓励中小游艇企业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的道路,培育中小企业集群,打造几个有特色的游艇制造和配套产品产业区。2.大力发展游艇服务业。
向下延伸发展游艇服务业,大力发展游艇会展、游艇研究与设计、游艇科技与商务交流、游艇驾驶培训和游艇消费,以游艇制造带动游艇服务,做大游艇俱乐部规模,以游艇服务促发展,实现游艇制造和服务均衡发展。定期举办游艇产业会展,开展游艇以及船艇零部件、材料的交易、展示活动,壮大游艇服务业发展。吸引国际著名的游艇俱乐部落户珠海。利用毗邻港澳优势,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游艇服务为合作平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加强珠港澳游艇服务业合作。
(三)产业布局。
重点围绕平沙游艇工业区发展游艇制造业,大力发展游艇整艇、配套件制造业,把平沙打造成为珠海游艇产业的重要基地,巩固提高斗门白蕉现有整艇制造基础,可规划高栏港经济区修造船基地作为今后大型高档船舶的制造基地,高栏港经济区、联港工业区、富山工业区虫雷蛛片区部分用地用来发展游艇关联配套产业。整合现有岸线、旅游资源,规划香洲港、九洲港、前山河、横琴岛、机场码头、海泉湾和东澳岛、外伶仃岛等海岸,以及斗门白藤湖、磨刀门、井岸港、黄杨河、虎跳门水道等河岸建设游艇消费区,根据各自特色发展游艇俱乐部、游艇码头、游艇垂钓等服务业。
四、建立游艇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完善游艇产业区基础设施。
加快游艇产业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市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全面整治连湾运河,疏浚河道,根据大型游艇发展的需要适时改造连湾水闸工程;加快实施南国游艇俱乐部码头海堤工程。游艇产业区内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公共下水码头和公共停泊码头。加快制定游艇俱乐部、公共码头的规划,近期选择海泉湾、九洲港和部分海岛等条件适宜的地方,通过鼓励企业参与等形式建设游艇公共码头和维修基地,逐步带动游艇消费兴起。
(二)营造游艇产业区发展环境。
海事、港口、航道等部门应尽快设定辖区游艇的专用停泊水域或停泊点,加快对珠海辖区游艇使用航道和航行区域限制的研究。设立游艇材料检测中心,为游艇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检测服务。尽早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游艇检验标准和管理办法,为在我市生产的中高档游艇进入国内市场创造条件。探索港澳游艇一证通行试行办法,简化港澳游艇出入珠海手续,吸引港澳等游艇在珠海游艇俱乐部消费。各部门要进一步简化手续,在试航、检测、进出口、出入境等方面为游艇企业提供便捷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实现办事窗口前移。
(三)培育游艇产业区急需人才。
将游艇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纳入《珠海市人才开发目录》,人事、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大力支持游艇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具有一定培育能力的高校进行合作,或者利用珠海大学园区现有资源,开设与游艇相关的专业,为游艇产业培养设计、制造、维修、管理和销售等专业人才;依托职业学校或者技工学校,采取企业出师资学校负责招生等方式开展与游艇企业的合作,加强对中高端游艇生产所需的木工、油漆工和焊工等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强对游艇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社会举办驾照培训班,带动游艇消费。
五、加快游艇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跟踪服务。
成立市领导任组长的游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发改、经贸、外经贸、交通、港务、海洋、航道、海事、国土、规划、环保、科技、口岸部门,以及拱北海关、边检、检验检疫、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联动,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游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全市游艇产业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各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共同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珠海市游艇产业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规则、技术标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制定产业规划,强化法规引导。
加快制定全市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制订鼓励发展游艇产业的政策措施,引导游艇制造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制定产业指导目录中,把游艇产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产业。适时出台适合游艇行业特点、与国际接轨的促进游艇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解决游艇检验检测、试航、游艇牌照、驾照、通航、俱乐部管理和出入境管理等涉及生产、消费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招商层次,引进重点企业。根据游艇产业竞争优势和配套需求,建立高素质的招商队伍、专业化的谈判小组和全方位的招商网络,把龙头游艇企业和重大游艇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标志性工程,组织重点招商。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游艇制造企业,提高游艇产业集中度,增加游艇品种;着力引进游艇船用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配套企业。重点引进世界知名游艇制造企业、顶级游艇俱乐部品牌以及有潜力的民营企业,提高游艇质量,实现从“低价取胜”向“质优取胜”转变。
(四)加大投入力度,鼓励自主创新。
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财政对游艇产业发展尤其是自主品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建立游艇技术联合开发机制,依托有关企业或者高校组建游艇产业研究和人才中心、游艇技术研究中心。抓好游艇研发设计等基础环节,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时,对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品牌优势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游艇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培育发展知名品牌。
珠海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浙江省游艇俱乐部项目发展指导意见
浙江省游艇俱乐部项目发展指导意见
(一)适度发展游艇经济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水上旅游业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品位,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二)为加强对我省游艇俱乐部项目(以下简称游艇项目)建设和营运的管理,促进游艇经济适度、有序、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三)本意见所称游艇俱乐部是指经依法批准设立,拥有一定使用水域和设施,为会员提供游艇运动、休闲、商务服务等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组织。游艇项目是指俱乐部营运所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一 游艇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四)统一规划原则。游艇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按规划布局组织实施。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水平以及资源与建设条件的可能,择优选址,提出项目建设规划方案。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五)市场化运作原则。游艇项目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市场准入、项目设立、资源获取等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六)与旅游、体育产业互动发展原则。要结合省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通过游艇项目建设,深度开发休闲、娱乐等旅游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应与旅游度假区、水上体育项目等建设结合起来,以促进旅游、体育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 游艇项目建设的布局要求
(七)鉴于游艇项目建设在我省刚起步,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十一五”期间,重点在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度较高、市场需求较大、项目所需的资源条件又较好的地区布局。全省游艇俱乐部项目总量控制在15个以内。
(八)水域资源利用。游艇项目建设涉及海洋、江河湖泊的水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水域保护规划和防洪规划,不得损害、破坏航道、生态环境和防洪设施。
(九)岸线资源利用。游艇项目岸线使用必须符合岸线利用规划,集约利用岸线。
(十)土地资源利用。游艇项目建设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约用地,不得使用基本农田。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游艇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区域禁止游艇项目建设。
三 游艇项目建设的内容及标准
(十二)游艇项目建设应遵循国家有关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域、水上泊位、陆地干仓、专用修船场、水上加油设施、配套会馆及其他辅助设施等。各游艇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建设内容,但必须建设相应的安全监控设施。
(十三)游艇项目岸上用地面积应与水上泊位数相对应,原则上单个游艇项目水上泊位数最少应在50个以上,每百个泊位陆上配套用地控制在50亩以内。
四 游艇项目的核准管理
(十四)游艇项目实行核准制。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各地应在省有关规划的框架内,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游艇项目的条件,提出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由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按程序申报。省发展改革委依据规划布局,综合平衡各类建设和经营条件后,择优确定项目。在项目核准前,交通、海事、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环保、旅游、体育等部门依法出具前置性审批文件或行业审查意见。必要时,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十五)省发展改革委在受理项目申请报告之日起,在材料齐全的前提下,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如20个工作日内不能做出核准决定的,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对不予核准的项目应说明理由并告知项目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
(十六)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交通、海事、水利、海洋与渔业、环保、旅游、体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游艇项目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负责协调游艇项目的选址、核准、建设和验收管理。对已核准的项目,省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行政职能进行管理,及时纠正出现的违规现象,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营运。
(十七)项目业主管理。游艇项目可积极尝试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建设经营业主。建设经营者应具备一定的资质和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并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内从事游艇经营管理活动。项目一旦核准并设立,不得擅自更改建设内容和变更土地用途,否则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五 游艇俱乐部的营运管理
(十八)游艇俱乐部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经营资质。不得从事变相的旅客运输。俱乐部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本俱乐部会员学习相关的水上交通安全和船舶防污染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会员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污染的意识和技能。
(十九)游艇俱乐部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的规定,对游艇俱乐部建设和经营活动中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事宜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监督管理。
六 附则
(二十)游艇项目建设不得使用政府性资金。
(二十一)本办法是现阶段指导我省游艇项目发展的依据,如遇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与本办法有相矛盾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二十二)其它游艇服务机构项目参照此意见执行。
(二十三)本意见自2006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第五篇:山东省加快民航发展的意见[模版]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1〕4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推进全省民航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更好地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地区现代化和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航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民用机场已达11个,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机场为枢纽,烟台、威海、东营、潍坊、临沂、济宁等机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年完成起降22.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2231.5万人次、货邮发送量30.1万吨,旅客吞吐量、货邮发送量均较“十五”末实现了翻番。民航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得到提升,日益成为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推介山东、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窗口。但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线机场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临空产业、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用航空等还相对薄弱,依然制约着全省民航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航运输安全、快捷,在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运输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有效促进高端产业聚集。二是有利于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民航运输距离长、范围广,能够密切蓝黄“两区”等重点区域与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区域间的联系,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三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发展经验表明,民航业越发达,外向型经济比例越高。民航作为空中交通门户,能够有效打通让世界了解山东、让山东走向世界的空中走廊。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全面实施民航强国战略,民航业发展将长期处于黄金机遇期。全省上下必须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
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上来。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民航业发展,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科学规划机场布局,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培育壮大民航市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着力打造临空园区和综合运输枢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20个以上。其中,运输机场10个,通用机场10个以上。基地航空公司力争达到6家以上,投入飞机总数160架左右,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较2010年翻番;货邮发送量54万吨,比2010年增长80%。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定位,推动干支线机场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区域枢纽机场,发挥济南机场的骨干作用,增强青岛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功能,同时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济南机场南指廊工程和第三大干线机场烟台潮水机场建设,开工建设济南机场北指廊工程和青岛机场迁建工程;启动日照机场、聊城军民合用机场工程,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济宁、临沂等支线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运输兼通用工程、潍坊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县级行政单元1.5小时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二)精心培育,积极开拓航空运输市场。发挥山东航空公司的骨干作用,支持其增加运力,到2015年公司拥有飞机达到100架以上,在省内运力投入达到40%以上,发展成为在区域占主导地位、在全国有竞争力的航空运输企业。加大基地航空公司引进力度,多途径引进和鼓励航空公司在我省建立基地、设立分公司,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局面。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开通直达或中转欧美国际航线,新增至东南亚航线,加密日韩、港澳台地区航线航班;加大济南、青岛、烟台等机场与三大门户(北京、上海、广州机场)、省会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线开辟力度和航班密度,充分发挥区域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功能,构建完善中枢辐射式的国内航线运输网络;密切干支线机场联系,支持航空公司开辟省内机场之间的航线网络;同时加强航空货运企业与邮政公司、航空公司以及物流企业的合作,拓展货运航线市场,培育航空货运枢纽。
(三)强抓机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事业。抓住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机遇,改善通用航空发展环境。巩固工业、农林业、飞行培训、海上救助等通用航空传统服务领域的同时,拓展通勤飞行、公务飞行、航空游览、航空运动和私人飞行等新兴服务范围,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完善现有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建设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运输机场建设规划要兼顾通用航空服务需要。着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园等集制造、运营、维修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发展平台。
(四)借势发展,依托空港打造临空经济区。加强机场与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临空经济区。依托空港优势,集聚飞机制造、试飞、维修,新材料、电子等高附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和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空运服务企业到我省设立机构,支持航空油料、航空器维修、航空信息、航空客货销售代理等航空运输保障企业到我省发展。以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航空维修业;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
(五)统筹兼顾,推进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改善机场地面交通条件,使机场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交、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相连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便捷的空地换乘方式。推进其他机场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机场管理体制。在国家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统筹谋划机场建设发展的机场管理体制。积极配合国家民航局推进烟台潮水机场运营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全省实际,做好《全省民航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编
制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综合交通、民航专项规划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机场所在地政府要统筹考虑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临空产业发展,做好各机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对机场外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冷)、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支撑工作。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要加大财政金融对机场、山东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机场建设资本金、航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场经营性设施建设与经营。对纳入全省规划的机场和在我省设立分公司的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用地、用海、征地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推进。鼓励培养和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等方面急需人才,对引进的急需人才要享受机场所在地政府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家民航局及军方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资金补贴、空域使用、航线开辟、机场建设等方面得到支持。
(三)加强运行的安全保障工作。要增强航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航空运输安全事故,杜绝任何飞行和地面安全事故及事故征候。各级政府要落实好机场安全保障的投入、对机场建设和日常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对机场高管人员的把关等责任;民航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对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职责;各机场及航空运输企业要加强安全规章制度、专业技术队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通过齐抓共管,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民航发展的领导工作。要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省民航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快民航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航、支持民航、为民航发展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