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41-45)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41-45)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41-45)
第四十一集 百年团聚
核心提示:1989年夏,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一座刚竣工、外型像竹子“节节高”的大厦成为新的城市地标。这座大厦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充满着中国元素。它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超过了之前的汇丰大厦,成为香港当时的“第一高度”。许多人相信,如果说汇丰大厦代表着英国在香港统治地位的话,这座新竣工的中银大厦就是中国在香港主权的一个象征,新旧时代的更替已经悄然开始。【短片】
1989年夏,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一座刚竣工、外型像竹子“节节高”的大厦成为新的城市地标。这座大厦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充满着中国元素。它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超过了之前的汇丰大厦,成为香港当时的“第一高度”。
许多人相信,如果说汇丰大厦代表着英国在香港统治地位的话,这座新竣工的中银大厦就是中国在香港主权的一个象征,新旧时代的更替已经悄然开始。【主持人】
自回归的原则达成协议到政权交接,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和更替并不是一帆风顺、自然而然的,而是充满着变化和曲折。落实“一国两制”,保持港澳“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任务。(推出片名 ——《百年团聚》)【短片或同期声】
江泽民对这些曲折早有预料,他指出:“英国原来是个殖民国家,现在要他们从香港退出来,他们愿意吗?不愿意。香港是英国曾经取得的一块肥肉,要他们从口中吐出来,他们愿意吗?不愿意。所以,他们就千方百计对香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归祖国制造种种障碍。英国的当权者,不管是哪一个政党,在这一点上利益是一致的。”
1989年12月4日,撒切尔夫人派其外交顾问柯利达作为首相特使秘密访华,转交她给江泽民的正式信函。这是中英双方一次重要的接触,为今后几年双方在香港政制问题上的交锋拉开了序幕。信中,撒切尔夫人以承诺香港不会被用来作为颠覆中国的基地、解除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等为交换条件,逼中国政府在香港的所谓“民主化”改革问题上让步。这其实是在争夺香港回归后的主导政治体制,想要在九七以后在香港建立一个“没有英国人的英国社会”,继续保持英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江泽民顶住了压力,他对柯利达讲:“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在任何问题上,如果合情合理同我们商量,都好说,但企图压我们是不行的。你越压,我越硬。” 【主持人】
这只是英国在香港的平稳过渡过程中设置的障碍之一。经过双方几轮较量,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以我为主,两手准备”的方针。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按照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决定筹组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1996年12月11日,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短片】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江泽民同期声】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主持人】
与香港回归中经历的波折不同,澳门的回归相对平静。在澳门问题上的良好合作,促进了中葡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短片】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场馆内举行。在2500位中外来宾的见证下,葡萄牙国旗及澳门市政厅旗缓缓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零时徐徐上升,政权移交顺利完成。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至此,在中华民族衰弱时期被割离出去的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大家庭,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团聚。【主持人】
1985年,邓小平曾经提出:香港回归是不是真正成功、是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有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个是回归前能不能实现“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一个是回归后能不能实现“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回归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任务更难更艰巨。很快,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就成了回归的“试金石”。【短片】
1997年初夏,国际金融炒家利用了东南亚国家的深层经济结构问题,对东南亚金融市场进行了猛攻。7月2日,香港回归的第二天,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股市跌幅达30%-60%,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不少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大量中产阶级一夜之间成为贫民。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在多次疯狂狙击下,香港股市一年之间总市值蒸发了近2万亿港元,香港经济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下,很多人感觉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希望的曙光。生死攸关之时,中央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庄严承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不仅让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让特区政府有了坚强后盾。1998年8月28日,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国际金融炒家铩羽而归,香港取得了这场金融大战的最终胜利,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主持人】
此后,香港又接连遭逢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始终是坚强后盾。而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推出《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港澳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和港澳的繁荣发展。【短片】
回归以来,香港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香港2011、2012年连续以100分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连续18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连续6年蝉联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评选的“潜在竞争力排名”榜首……
第四十二集 跨越世纪
核心提示: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击槌轻落,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结束,宣告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诞生。在1986年7月10日,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自此开始,中国的复关(入世)之路在15年中经历了艰难坎坷。【短片】
老百姓预言从彩电空调到电信网络价格会大幅跳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厂家们摩拳擦掌,恨不得把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卖到世贸成员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而银行家和电信服务商们则忧心忡忡,害怕国外资本家抢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机遇;更有人做出预言,中国几亿农民兄弟有多少会“下岗”。还有人定论,受益最多的将会是中国有相对优势的加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损害最多的将会是农业和民族制造业,而消费者将获得好处。【主持人】 这些不同的观点,发生在新世纪之初,是全国不同群体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各行各业、相关产业可能发生的变化的预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但总的来看,是利大于弊,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那么,我国是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中的过程如何?在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社会又会如何发展呢?
(推出片名——第四十二集《跨越世纪》)【短片】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手中击槌轻落,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结束,宣告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诞生。在1986年7月10日,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自此开始,中国的复关(入世)之路在15年中经历了艰难坎坷。【主持人】
江泽民就中国“入世”的时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曾说过:“要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加入最适宜,也要好好考虑。”他指出,1999年4月朱镕基访美未能达成协议的原因,“是因为火候没有到,美国还想继续压我们”。那么,何时才是最好的时机呢?江泽民认为1999年底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短片】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磋商,1999年11月15日,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时任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美就中国“入世”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它是中国迈向世贸组织至关重要的一步。
《人民日报》在2001年11月11日发表了一篇社论,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2001年11月2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江泽民宣布:“我国已履行完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这对中国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天。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主持人】 中国入世的漫漫征程,交锋在谈判桌上,而真正的较量是在经济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已经于1995年提前实现,意味着我们从总体上进入了邓小平所说的“小康社会”。那么,“第三步”该怎么走?
这一问题显然要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回答。江泽民最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2000年6月,但开始酝酿这一思想则可以追溯到1996年左右。【短片】
1996年10月10日,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之后他又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小康”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初具雏形,江泽民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1997年5月,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的记者陈梦兰在采访江泽民时问道:“您早晨醒来后,心里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江泽民回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我通常很晚才睡,在我的心目中,就内政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12亿中国人民的温饱。怎样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呢?我总是想,怎样才能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一直以来,这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主持人】
明确提出“翻一番”指标,提出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事实上构建起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但是经济指标上已经达到原定小康标准的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按捺不住快速发展的念头,十五大刚一闭幕,各地的报纸上已经纷纷出现了“建设宽裕性小康市(县)”的报道。
【短片】
2000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参加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时,江泽民提出“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这是迄今为止,在公开出版的党的文献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表述。
2000年10月9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183名中央委员和144名候补委员聚集在一起,讨论新世纪中国发展之路。会议最终做出的结论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时隔两年,党中央决定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化。2002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起草组会议上说,“以本世纪头20年为期,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认真考虑了大家的意见,认为基本是可行的。” 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他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当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000美元。事实上,像深圳、苏州这样的城市,在这一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专家访谈】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它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小康社会思想,创新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
第四十三集 薪火传承
核心提示:历史经验证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继续站在时代前列,是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短片】
1998年5月,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学者,聚集法国巴黎,参加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以不同方式纪念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同年7月,江泽民在会见日本共产党代表团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奋斗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主持人】
历史经验证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继续站在时代前列,是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推出片名 ——《薪火传承》)【短片】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张农民“全家福”。190户村民定格的灿烂笑脸,见证着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深圳最贫穷的村庄,到2000年发展为人均年纯收入95000元,村民公费医疗,孩子公费入学,家家住别墅的巨变。
2000年2月22日,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了南岭村,和村党支部进行座谈。
【同期声】江泽民与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支部委员会书记张育彪座谈 你这个村子里面农业跟工业加起来工农业总产值是多少?总收入(是多少)?
总收入1·4个亿,纯收入是7200万。【短片】
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和党建工作时,在听取中共广东省委工作汇报之后,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此之后,党中央决定,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各级领导调研的重点题目。江泽民带头身体力行,2000年5月他在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工作之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特别强调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到2001年两年中,江泽民到十几个省市考察,主持召开近30个党建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集中全党包括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在各地考察以及各种会议上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三个代表”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阐发。【主持人】
1989年5月31日、6月16日、9月4日,邓小平曾三次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党建等方方面面,其中,邓小平强调,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之一,是“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实际上,邓小平提出了,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课题。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起点。【短片】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在新科技革命带来巨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处的条件下,共产党将如何长期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留下的历史性课题,也是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逻辑起点。【短片】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伟大实践的创造性概括,都必然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我国虽然已实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总体上的稳定,但是长期积累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主持人】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不仅使我党所肩负的使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让我党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短片】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同期声与解说同步】
江泽民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短片】 1990年,27岁的蒋锡培,自筹资金180万,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经过10多年的时间,他已把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线电缆供应商──江苏远东集团。他被选举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像蒋锡培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不断涌现,壮大了我国的民营经济。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出现。如何给这些新出现的、比较活跃的群体界定社会身份和地位?江泽民给他们作出了非常恰当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两年后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修改后的宪法。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要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四十四集 发展新路
核心提示: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将怎样创新理念,开辟发展新路呢? 【短片】
2002年12月5日,一场小雪纷纷扬扬,飘落在河北省平山县的原野上。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率中央书记处成员来到位于平山县的西柏坡。
53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从这里出发前往北平,毛泽东说,我们此去是“赶考”。53年后,胡锦涛一踏上这片土地就说,这一次来西柏坡我们是来“上学”的。从“赶考”到“上学”,执政5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宗旨,与时代同行。
2002年冬天的西柏坡之行仿佛历史的链条,把昨天和今天贯通一体,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发展中国,始终如一的情怀和承诺。【主持人】
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将怎样创新理念,开辟发展新路呢?(推出片名——《发展新路》)【短片】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从广东开始,迅速蔓延到广西、山西、北京等地,并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肆虐成灾。改革开放的中国经历过各种考验,但这种性质的考验却是第一次。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在同“非典”斗争的紧急关头,4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改变考察计划,来到了疫情严重的广东。【胡锦涛在广州街头、医院慰问群众实况】 同志们好
同志们好
总书记好 总书记好
总书记好 【短片】
广东一行,胡锦涛考察了湛江、深圳、东莞、广州等20多个点。一路考察,一路思考。防治“非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为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经济和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公共卫生事业上凸显出来。4月15日上午,胡锦涛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将一个月前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观第一次概括为“科学发展观”。在当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在这一表述中又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沃土上产生了。【主持人】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年毛泽东正是在思考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时候,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从那时起,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伴随着发展而出现的问题而不断深化的。【短片】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实验区,它不是位于沿海,而是在贵州省的乌蒙山区。这个叫毕节的地方,不仅谈不上发达,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因为贫困,所以开荒;因为开荒,更加贫困。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倡导在这里建立一个实验区,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结合起来。结合崭新的理念,毕节人在20多年的时间里大胆改革创新,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排名末位到稳居第三,自然环境大幅改善。人们把毕节的实验看作是西部贫困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创新性实践探索。【短片】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片面追求GDP说不,对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度说不。伴随着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等词汇频繁见诸媒体,人们发现虽然转变的过程有些缓慢,但这些转变却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世界屋脊之上,一道横空出世的绿色长廊令人叹为观止。2006年7月1日开通的青藏铁路是载入世界生态建设史的一条生态环保型铁路。为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在铁路沿线,建设者们专门设立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在让人感受到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中国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主持人】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断深化。【短片】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尊青铜鼎,这是河北一位农民自筹资金,亲手铸造的。这尊鼎,铭刻着一个重大事件:自2006年元旦起,我国全面废止农业税条例。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宣告结束,9亿农民永远告别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铸造这尊鼎的王三妮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全家7口人,14亩地。2006年以前,每年需要交农业税560元。得知取消农业税的消息后,王三妮激动万分,在自家的小作坊里亲手铸了一个半吨重的“告别田赋鼎”。
据统计,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人均减负120元左右,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各种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与此同时,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短片】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完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同期声】在十七大作报告实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第四十五集 和谐旋律
核心提示:清新简单,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睦亲切的氛围还有这浓浓的亲情使这首名为《吉祥三宝》的蒙古族民歌,登上了200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成为了当年春晚上的亮点。歌者用淳朴的嗓音唱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对家庭的眷恋,唱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那份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了“爱与和谐”这个当下人们深切关注的话题。【短片】
清新简单,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睦亲切的氛围还有这浓浓的亲情使这首名为《吉祥三宝》的蒙古族民歌,登上了200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成为了当年春晚上的亮点。
歌者用淳朴的嗓音唱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对家庭的眷恋,唱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那份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了“爱与和谐”这个当下人们深切关注的话题。【主持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进入了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而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针对这一特殊发展阶段,这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被写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以人为本,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成为了中国新时期建设的主题。那么,中国将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和谐”这一中国古老的社会理想呢?它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呢?(推出片名——第45集《和谐旋律》)【短片】
伴随着当下中国改革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而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这一全新理念,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2005年2月19日,为了集中研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中央举行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研讨班上,胡锦涛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短片】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党和政府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短片】
这是1968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版推介了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的经验――《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由此,全国掀起了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然而,从80年代开始,由于农村体制的改变等原因,农村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农村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最薄弱的环节。“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句民谣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看不起病的状况。
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从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全国陆续展开。这年的11月20日,为了切实推进新农合建设,胡锦涛专门作出批示:新农合“是一件为民、便民、利民的大好事。望加强领导,完善试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改善服务,造福农民。” 2006年的10月,安徽省合肥市田埠村的农民领到了《医疗证》,河南省尉氏县南曹乡的农民开始接受常规化的免费体检,而江西南丰县莱溪乡的胡秀兰则领到了1万多元的医疗补助费。
这项“以人为本”的好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而得到实惠的是广大农民。2003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为3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标准为20元。到2012年,人均筹资标准已经达到290元,各级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全国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到8.12亿。从保障效果看,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0%,农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超过50%。农民真正告别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历史。【主持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体系。全国参加三项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全民基本医保惠及95%以上的人口。【短片】
2006年的春季,因为家里贫困而不得已离开课堂三年多的白云瑞又重新回到了校园。在此之前,这所位于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中和乡的小学,每年都有几十个孩子,因为家里贫困而无法走进校园。
此前,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整体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在资金的总体安排上,“中央拿大头”。在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上,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多年来制约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瓶颈被打破了。
2006年,当西部地区5000多万名中小学生踏进校园时,他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被免了,和白云瑞一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免费得到了书本,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还有了生活补贴。这项新的政策被人们称作“两免一补”。【主持人】
一项好政策就是一片阳光。对于西部农村孩子来说,“两免一补”的阳光带来的是公平,是温暖,是幸福,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到2007年春天,“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从西部推广到中东部地区。这项政策实现了对全国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覆盖。公共教育资源开始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实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而像这样“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政策,还有很多。悄然之间,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改变。【短片】
从2007年开始,在一年一度央视“您最关注什么?”的调查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直都是位居榜首。事实表明,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才能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尽管目前收入差距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但是,一连串的好消息还是足以让人们感到振奋:到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以来新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东部地区;18个省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这背后,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做出的巨大努力。如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等等。
—源文信息/网络 ★ 收集整理/寒冰—
第二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观后感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观后感
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列宁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74年之后,就在俄罗斯原来升起镰刀铁锤图案旗帜的那块土地上,苏联共产党却丢失了执政权,社会主义的旗帜在1991年的12月31日,又黯然飘落了。于是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样悲哀的结局,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不行了?有人甚至坦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白白浪费了七十多年时间!”他们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长段历史,完全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
究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曲折?十月革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功是祸?对于今天这类困惑人们的问题,列宁其实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8月20日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就作出了回答。他说:“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窄狭、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
列宁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啊!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符合历史要求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总要代替过时的旧事物,不可阻挡地为自己开辟出前进的道路。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螺旋形上升、波浪似发展,走着否定之否定的“之”字形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暂时性的曲折,局部性的倒退,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在英、法等国还是都发生过封建王朝的复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它诞生以后必然会遇到一切剥削阶级的拼死抵抗,再加上缺乏经验,人为失误,所以出现一些波折是不奇怪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总规律、总趋势。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苏东剧变后不久即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里有这回事!”
苏联的红旗倒下了,但今天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旗帜飘入云霄,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个事实,为邓小平同志的预言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证明。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引导人类社会前进的火把。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
500年》观后感
姓名:冉子平学号:2012061157学院:管理学院审计专业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共50集,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必然,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以无可辩驳的大量史实,点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而中国这个屹立在东方的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却自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由战败、屈辱和无数苦难构成的历史。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不断起来奋勇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阶层的积极抗争最后都失败了,而这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让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
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并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之后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核心带领着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夺得了一个有一个的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
但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也不可能仅仅以独立作为终点。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反革命利用了领导人的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让革命的过程变得更为崎岖了。
可是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容易就低头不进的,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邓小平的复出让革命的局势渐渐地变得明朗起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拨开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迷雾,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过程。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我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没有活力了,也不再有生机,所以思想解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三中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专属
名词,一提起它,人们就想起了1978年的那个冬天,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关于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讨论。
思想的解放为经济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在万里的领导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人民公社制度改成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领导人的不断出访外国眼界渐渐扩大,合资企业、特区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企业形式和优惠地区也都相继出现。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姓资姓社的问题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地走上了正轨。
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将我国的社会实践同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丰富了党的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人觉得安逸了。但对于一个曾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曾经的家国沦丧和文明衰败更让人感到屈辱和心碎的呢?正因如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革命先烈流过的血、流过的汗、流过的泪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部分则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前者已经花费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而实现后者的重担就压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希望可以在我们的努力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有些普通的词汇因为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意义。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政治局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了“中国梦”一次,从此它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中国几代人奋斗的梦想。
飞天梦、潜海梦、奥运梦、航母梦一个一个的实现,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士气。2010年中国以迅猛的势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的轮廓渐渐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清晰起来。
我觉得,我们离这个目标真的近了,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我们的中国梦,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种关键时候,我们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导致了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多样化,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如何在多样化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的新问题。
我们当代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学习着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更应当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
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是我们当前最应当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掌握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绝不可小看我们肩上承担的责任,绝不能忘记我们心中的梦想,绝对要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来的路途还很长,回顾历史,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和勇气,我们需要这种勇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四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模版)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50集电视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北京电视台连续播放两月有余,到7月12日已经播放完毕。然而,它激起的热议、引起的思考,却并未随播出结束而结束。500年来,社会主义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记下了多少坎坷的路程!其间既有空想传播,又有星火燎原;既有风云激荡,又有艳阳高照;既有地崩山摧,又有峰回路转;既有疑窦丛生,又有众望所归……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今天,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车轮的轨迹,当我们从莫尔神往的“乌托邦岛”出发,来到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地时,《正道沧桑》在我们心中唤起的万千感慨、留下的诸多收获,可以用习齤近齤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到的坚定“四信”来概括,即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中央的信赖”。
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点明确地记载在党的章程中,也记载在每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词中。习齤总书记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的强大精神支柱”。毛泽齤东早就教导我们:“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从《正道沧桑》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它不是来自天国的神启,而是来自人类社会的实践;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即使中国革齤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与中国的革齤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齤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实现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今天的世界上,马克思仍被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仍被认为是改变人类命运的最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神州大地上创造的奇迹,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正道沧桑》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从而使我们有理由更加相信列宁讲过的一句话: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满足于现状而追求超越,于是就有了美好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奋斗到底,于是就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在漫长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点亮在人们心头的明灯,引导着一代接一代的人从蒙昧走向聪慧,从苦难奔向幸福,从黑暗踏进光明。《正道沧桑》告诉我们,500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带来的各种罪恶现象日益暴露,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出了种种美妙动人的“乌托邦”。这些理想中的东西,曾鼓舞、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为把人类社会带到他们梦想的“新世界”而呕心沥血,甚至不惜肝脑涂地。他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至今令人感动和敬佩。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最终的结果都不能不令当事者抱恨终天。而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完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习齤近齤平同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落实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在党性修养和人格操守中。这是崇高的精神召唤,也是伟大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定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看过《正道沧桑》必定产生的体会。由于缺乏经验,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外国还是在我们国家,都曾走过很大的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决定我们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一招。正是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震惊的伟大成就。当然,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各种新问题、新困难也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信心,信心就是克服困难的力量,信心就是凝聚意志的保障。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
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齤总书记就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全党表明了态度:第一,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第二,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第三,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第四,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在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齤总书记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接下来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后来无论是执行这些规定,还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照检查,全党和全国人民都看到,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都坚持以身作则,首先从自己做起,树立起了“向我看齐”的新形象,将一股清新之风带到了城乡大地。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既是革齤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树立起了在人民衷心拥护爱戴基础上的权威,这也为坚定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赖,奠定了最坚牢的基础。《正道沧桑》最后几集,极富现实感地以浓墨重彩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集中反映,展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的壮丽景象。我们相信,随着《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更多的电视台播出,它必将鼓舞更多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在全世界的实现贡献力量!
第五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揭示了人间正道的真谛,是不可多得的鼓劲之作,提气之作,振聋发聩之作。而且,该片以大量无可辩驳的鲜活史实,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并有力地批驳了各种泼向社会主义的污水,是理直气壮的辩诬之作,大义凛然的正名之作,用事实说话的拨乱反正之作。
该片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在观看过程中,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的历史。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以史诗般的厚重道出了正道沧桑。在内容上,本片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道路与抉择。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富含“正能量”。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该片富含的“正能量”是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74年之后,就在俄罗斯原来升起镰刀铁锤图案旗帜的那块土地上,苏联共产党却丢失了执政权,社会主义的旗帜在1991年的12月31日,又黯然飘落了。于是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样悲哀的结局,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不行了?有人甚至坦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白白浪费了七十多年时间!”他们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长段历史,完全采取
了否定的态度。
究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曲折?十月革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福是祸?对于今天这些困惑人们的问题,列宁其实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8月20日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就作出了回答。他说:“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狭窄、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
列宁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啊!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符合历史要求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总要代替过时的旧事物,不可阻挡地为自己开辟出前进的道路。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螺旋形上升、波浪似发展,走着否定之否定的“之”字形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暂时性的曲折,局部性的倒退,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在英、法等国都发生过封建王朝的复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它诞生以后必然会遇到一切剥削阶级的拼死抵抗,再加上缺乏经验,人为失误,所以出现一些波折是不奇怪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总规律、总趋势。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苏联剧变后不久即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收了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里有这回事!”
苏联的红旗倒下了,但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飘入云霄,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个事实,为邓小平同志的预言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证明。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引导人类社会前进的火把。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各种错误思潮、谬论、谣言斗争的历史。我们坚信,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像燧石,敲击它越厉害,它发出的光就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