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时间:2019-05-14 05:1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一篇: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

摘 要:农作物优种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基础保障,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春青稞优种的大背景下,利用星火计划项目课题研究这一契机,通过开展优质春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本文探讨了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出了相关技术规程,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春青稞 优种 标准化 技术 背景

1.1 春青稞优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通过不断重复“研究-培育-示范-推广”的模式,以实现春青稞品种更新换代,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在一大批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有了两大春青稞优质新品种——藏青2000、喜马拉22号,并于近几年在我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示范。据2013年统计显示,我日喀则地区示范推广藏青2000共8.05万亩、喜马拉22号3.4万亩,产量均在400公斤左右,收效明显;并适度建设了一、二级优种田,为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

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日喀则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技术依托单位的身份,参与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春青稞优种基地建设及青稞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研究“优质春青稞种子基地建设”这一子课题(研究课题之一),分两年度实施,起止年限2013年01月-2014年12月。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

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春青稞藏青2000、喜马拉22号优种基地建设,核心区规模1000亩、辐射区3000亩,平均亩增产25公斤左右,净增产值14.5万元。与此同时,课题研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水平和科学种田意识、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施肥、植保技术保护了农田生态。课题研究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2 春青稞优种主要特征特性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是由自治区农科院于2001年育成,2003年之后在区农科院白朗县白雪试验站鉴定和示范试验。2009-2010年参加自治区青稞新品种区域试验。2009-2012年在白朗县巴扎乡和嘎东镇等地继续示范。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示范面积达1.2万亩。“藏青2000”属春性、中晚熟,生育期120-127天,株高98-102厘米,穗长7.0-8.0厘米,穗长方型,长齿芒,小穗密度中等。每穗结实50-55粒,籽粒黄色,硬质,千粒重45-48克。灌浆成熟时穗脖自然弯曲下垂,茎干金黄、落黄转色自然。一般亩产310-390千克,多年示范试验和推广中在同等栽培条件和管理水平下比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平均增产25公斤/亩以上,示范区域农民普遍反映与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比较,该品系具有较抗倒伏、籽粒较白、较抗蚜虫、产草量较高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该品种较藏青320和喜马拉19号晚熟5-7天,因此要早播种5-7天,适宜在海拔4150m以下河谷农区种植,不宜在海拔4150m以上农区种植。另外该品种轻感黑穗病,因此在播种之前必须严格进行种子包衣。

喜马拉22号是日喀则地区农科所1986年以石海1号与喜马拉15号的杂交F1代为母本,以福8-4×昆仑1号与关东二号的F1代作父本杂交育成,1999年通过审定。该品种为中晚熟型品种,四棱、长芒、白颖、白粒,叶色浓绿,茎干弹性好,全生育期125-130天,平均株高102.5厘米左右,穗粒数55.3粒,千粒重45克。产量潜力400-500公斤/亩。抗逆性较强,耐肥水、抗倒伏、耐旱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广。适宜在海拔4100米以下的河谷农区中等以上水肥条件下种植。3 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 3.1 供种质量指标

由二级以上春青稞优种田达标种子种统一供种,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94%,含水量不高于14%。3.2 大田产量指标

亩产量350公斤以上。4 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 4.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本项目选择藏青2000、喜玛拉22号作为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4.2 种子处理 4.2.1 种子精选

播前要进行种子精选(精选率100%),种子质量要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纯度不低于95%,净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94%,含水量不高于14%。4.2.2 晒种

种子精选后,晒种1-2天,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3 种子包衣

种子精选和晒种后,选用生产上普遍使用的20%卫福,按种子重量的0.3%,兑水1.25公斤(每50公斤种子用药3两);或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0.3%,兑水1.25公斤(每50公斤种子用药2.5两),进行包衣(包衣率100%),阴干后播种,可有效防治春青稞条纹病、锈病、黑穗病等种传病害。

4.3 地块选择与精细整地 4.3.1 地块选择

选择质地疏松,肥力中等或偏上,保墒、保灌条件好,前茬为小麦、豆类、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的茬口,pH在7左右的中性土壤。4.3.2 精细整地

春青稞根系分布较浅,主要分布在耕层土壤20-25厘米处,且根系发育较弱,吸收水肥能力比小麦低。通过精细整地,创造深厚而疏松的耕层土壤,条件是夺取丰收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因此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截留秋雨,增加秋墒,通过冬春两季土壤冻融作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此后再到翌年春播之前,深浅结合,先深后浅,多次耕翻,及时耙耱,打碎颗粒,使土地平整,上虚下实。保证播种时土壤含水量15-19%,感官上土壤颜色深暗,手可以捏成团块,手上留有湿印,捏成团的土块抛后可破碎,为土壤最佳的墒情,宜于播种。4.4 土壤处理

4.4.1 土壤“扎纽”(京马孽)处理

在早春农田地面解冻时浇水,待田间湿度适宜时,浅耕细耙,使土壤增湿、疏松、保墒,为土壤中野燕麦等杂草种子的提前萌发创造有利

条件,诱发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大量出苗,待长到2-3片叶时深耕,将已出苗的杂草翻入土中闷死。“扎纽”一般不少于25天,否则效果较差,达不到灭除杂草的效果。4.4.2 土壤药剂处理 4.4.2.1 地下害虫防治

对有地下害虫发生的田块,亩用3%地虫杀星颗粒剂1.5-2.5公斤,掺拌细砂土10-20公斤,兑水2-4公斤,均匀混合后,撒在地表后耕翻,可有效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龟子等地下害虫。4.4.2.2 燕麦草剂防治

播前土壤耕翻、整地后,每亩用野麦畏(燕麦畏)0.25-0.3公斤,掺水2.5-4.0公斤,拌细砂土2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均匀撒于地表,或采用喷雾器喷洒后,用耙子耙2-3次,深度3-5厘米,使燕麦畏与土壤混匀后进行播种,可有效控制野燕麦草的发生。4.5 施肥 4.5.1 测土配方 4.5.1.1 测土

秋收后(未施肥)在项目实施地点取样。土壤化验结果为:土壤PH值8.39,偏碱性;有机质含量14.85g/kg,缺乏;有效磷9.19mg/kg,较低;速效钾85.63mg/kg,较低;全氮1.07g/kg,缺乏。整体来看,当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较低。4.5.1.2 配方

施肥配方为:N:P205:K2O=9.72:3.5:3。亩施农家有机肥1500公斤。亩施化肥31公斤(尿素18公斤、磷酸二铵8公斤、氯化钾5公斤)。

4.6 播种 4.6.1 播期

海拔3950米以下区域播种期不晚于5月15日,海拔4150米区域播期不能晚于4月25日。日喀则地区播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4.6.2 播种方式

统一采用机械播种。4.6.3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为5-7厘米。4.6.4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栽培技术和产量指标等确定。机播亩播量控制在14-15公斤。4.7 田间管理 4.7.1 查苗补苗

播种后,若土壤干旱,可镇压一次,以利出苗。出苗后如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催芽补种或移栽补苗,保证苗齐苗匀。亩基本苗18-20万株、最高茎蘖数32-43万个、亩穗数20-22万为宜。4.7.2 灌水

重点抓好头水、拔节、灌浆三次水,视土壤墒情灌好分蘖、孕穗和麦黄三次机动水。头水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即青稞处于四叶一心期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每隔15天左右浇一次水。及时灌好分蘖水。灌浆期间,要适时适量浇灌浆水。如后期遇旱要及时浇一次麦黄水。4.7.3 追肥

在四叶一心期,随头水,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在青稞灌浆前

期,每亩用1-2公斤尿素或磷酸二铵加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延长叶片寿命,增加粒重。4.7.4 草害防治

我地区草害主要以然巴草、野燕麦、野油菜和灰灰菜为主,要在搞好“扎纽”灭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耕除草、化学灭草等,以消灭草害、提高地力,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4.7.4.1 中耕除草

春青稞在四叶一心期,进行第一次田间中耕松土,灭除田间杂草;在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青稞拔节后,组织劳动力拔除野燕麦草、野油菜等大棵杂草。4.7.4.2 化学除草

春青稞五叶期(头水后7天左右),亩用72%的2.4-D丁酯乳油75-80毫升,加水15-20公斤均匀喷雾,灭除野油菜、灰灰菜等双子叶杂草。需在防治时注意风向并远离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以免造成药害而减产。对野燕麦草发生较重的地块,亩用大膘马50-60毫升,兑水25-3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灭除。4.7.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注重种子包衣处理防治种传病害。对青稞生育后期出现的条纹病、黑穗病等,应及时拔除,掩埋病株,控制病源,严防再度传染。针对有锈病发生的田块,选用20%粉锈宁乳油25-40克进行喷雾防治。

同时,要加强虫害防治。采取轮作倒茬等方式以降低病虫基数进行预防。虫害发生时,亩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20-40毫升,兑水25-50

公斤;或4.5%高效氯氰菊酯(保得)15-25毫升,兑水15-20公斤;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3000-4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可以有效防止蚜虫等地食叶、吸汁害虫的危害。4.8 收获 4.8.1 收获时期

为避免因收获过晚而发生掉穗和籽粒霉烂,影响产量,春青稞可提早至腊熟中后期收获。春青稞腊熟中期子粒由黄绿色变为黄色,含水量急剧下降,为最佳收获时期。4.8.2 收获 4.8.2.1 收割脱粒

割茬高度为15-18厘米。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8%以下时,应及时拾禾脱粒。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脱粒、晒谷。4.8.2.2 精选包装

脱粒后及时晾晒、扬净,当籽粒含水量为13%左右时,可按标准进行精选,并统一包装。4.8.2.3 运输贮藏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分类、分等存放在清洁、避光、干燥、通风、无污染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运混存。5 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问题

5.1.1 农民群众文化知识底子薄弱,科技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5.1.2 农民群众对提供物资的依赖心理较强,“等、靠、要”的观念较浓,对技术指导服务的热情不足。

5.1.3 因现有技术资源的限制,技术服务有不到位的现象。5.1.4 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发展要求。5.2 初步建议

5.2.1 进一步扩大良种的推广面积、加大良法的推广力度,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措施,使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相配套、相适应。

5.2.2 改进技术培训方式方法,增强趣味性、实用性、通俗性,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培训工作效率,培养一批善学科技、会用科技、能懂科技的农业科技明白人,提高农民科技接受力和技术执行力,促进群众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意识。

5.2.3 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技术服务优化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第二篇: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讲义

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

2018年4月

一、食用菌国内外发展综述

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植物性营养食品的顶峰”,一直被国际营养学界所推崇。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还具有抵抗疾强身健体的作用,因而作为健康食品,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持续看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由于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大产业之一,在农业总产值中,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大宗农产品,许多地方甚至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国食用菌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具达98个,超亿元的县有12个。

据国家农业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了千万吨,在国内种植业产值排名中,仅次于粮、棉、油油、菜、果,食用菌产业已跃居第6位,成为种植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据来自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预测,今后中国食用菌消费量将保持每年10%的增长,既意味着我国食用菌产量每年至少要增加100万吨以上,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正如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二熊所说,食用菌在全球流行是“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食用菌的生产,一方面是在现有品种的生产上不断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食用菌发掘利用新的品种进行人工生产,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不是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是由于经济之富有,食物之富裕,体力活动之减少而带来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具有真核的菌类食品,以其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作用,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而广受重视,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上升,食用菌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食用菌栽培生产是一项本小利大,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思路,以基地建设和规模发展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果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开发和延伸产业链。

当前我国菌类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转变成品种、质量、市场制约为主,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和租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适时地对菌类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栽培生产珍稀食用菌,不仅及时占据了了市场,而且会给菇农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因此既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势,又深入分析了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把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结合了起来,才会形成米坪特色,创出米坪食用菌品牌。

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一)、食用菌标准化的定义 在该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我们在生产之初就要对生产场所及其环境,包括土壤、用水、原辅材料进行监测和选择,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还要对加入促其生长的营养、病虫害防治所使用的药物等进行严格控制,改种控制至少包括四个含义:及浓度问题、用量问题、肥料及药物的转化及其残留问题,使用的时效与实效问题等;在产品收获后,整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任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总之,标准化是一个系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一辆车的运行,需要合格的机械零部件的合理组合、适宜的燃料、、相相应技术水平的驾驶员以及较好的路况,才能使车子平稳运行,高速前进,这是密不可分的,应当环环相扣,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食用菌标准化是为了适应市场对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顺应国际食品消费潮流,促进国内食用菌产业化的正常发展而提出的,应是今后各级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工作重点。

(二)、食用菌标准化的作用

1、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为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 无标准的生产结果,其后果必然是盲目发展,无序竟争。没有标准的产品必然是规格不一,质量不同,价格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样产品因名称不同而使客商和消费者大受迷感。现代的产业要求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化的贯彻执行,只有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才有可能组织现代化生产。

2、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只有为市场提供安全的食用菌产品,才能维护消海费着利益,反过来才能促进消费。

3、合理发展生产,有效调整产品结构:

根据当地物质、地理、技术等情况,确定发展的适宜品种必须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4、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劳动效率: 在标准化生产条件下,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避免产品规格不质量不同造成的再加工间题,节约了劳力和时间。

5、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应变能力:

只要我们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就可使产品堂堂正正地进入市场,及时甲市场偶有不测,也完全可以去乙市场获丙市场,甚至在市场相对饱和时可以居货待售,而不必担心质量标准问题。

6、消除贸易障碍,提高竟争能力:

目前,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没有了过去那种明显的歧视性壁垒,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国为保护其本国农业,大都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亦即“绿色壁垒”(又称“技术壁全”),例如前几年我国出口口到日本的鲜香菇、出口到欧美的双胞菇罐头等遭受了较大损失。如果我们实行了标准化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自然提高,将不再成为出口口的障碍。

(三)、如何实施标准化: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并严格实施。目前,我国现有食用菌标准主要包括平菇、香菇、双胞菇、黑木耳、金针菇等品种,其它品种可参照这些标准进行制定和组织实施。其次,提高生产技术,改变传统操作,树立全局观念。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加工者,起初均会有“不习惯”的感觉,这是一个标准化贯彻的“适应期”,要想使食用菌产品长久占领市场,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必须有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使效益逐步提高。

最后,要主动接受相关检测和评价。不要怕检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

4、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一)菌种质量

(二)生产设施

(三)栽培材料

(四)管理措施

(五)病虫防治

(六)采收加工

(七)包装储藏

(八)运输销售

所谓种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及菌种日身的生物学特性,这是菌种的基础。比如,一个在南方表现好的菌种,在北方不一定有好的表现,关键就是菌种的“种性”不应,当然,其中也包含着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问题,一个原本非非常优良的菌种,在设施设备不配,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条件下,在埏级转接扩大生产过程中,或者感染病清、病菌,或老化、退化,在生产上就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轻则表现产量低低、品质差,重则表现抗性差、发病率高、甚至不出菇的严重后果。

(1)菌种种源的获取与标记

所谓菌种种源,顺名思思义就是指菌种源头,也可称之为原始种。产生原始种利用的于于实体或孢子、基质或菇木、以及子实体着生的土层土壤等,均统称为种原材料或原始材料。原始菌种般用F0为标记,由F0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1标记,以此类推,由下F1原始菌种再转接后培育出的试管种用F2标记。F2~F3}{F3~F4}。从理论上来讲,原始种是可以直繁殖下去的,但是,在实实际生产中随着原始种的转代培育,其菌种活力会逐渐降低,即出现菌种的退化。一般生产上引进的原始种都在F2以后,这还要看从什么单位引进,有的菌种可能是F的无限代了。一般情情况下,F2到F3的菌种都是可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品种F3代后便很难出菇,如北虫草等。

(2)生产用菌种级别划分

菌种级别的划分有三个级别:及一级种(母种)、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或生产种),一般生产上习惯称为母种、原种、我培种。各级菌种的划分及其意义如下:

母种:作为种源形式出现,多以试管为菌种容器,作为种源,在生产上既可以进行多次继代(转管)培养,以几何级数扩大数量,又便于保存、携带、邮寄和运输等。一支母种试管,一般可继代培养转接试管50支左右,在保持其种性的条件下,可继续相同操作的继代培养,以几何级数迅速扩大数量,而且,母种制作较为简单,一般为7天左右,个别品种在20天左右。原种介于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一个级别,多以玻璃瓶或特制的聚丙烯型料瓶为容器,其种源为母种,生产上一般一支母种可转接原种5到6瓶,种源为大型试管时可转接6到8瓶或更多,栽培种:多为袋装,系由原种转扩而来,一般毎瓶原种可转接栽培种1020袋。载培种只可用于栽培播种,不可继续转扩。

母种必须经过原种扩大后才能用于生产,母种不可以直接用于载培种,但原种可以不经过栽培种直接用于生产。

(3)菌种质理要求

菌种必须通过鉴定和质检后才可投入生产使用,菌种质量标准如下:1用统一的或标准的菌种名称和编号。

第三篇: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鹤峰县农业局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茶叶所必须运用的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和使用这些措施和规程后所能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适用于10℃以上的积温高于4500℃,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的鹤峰县、海拔1300m以下茶区。

2、生产基地建设2、1环境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为确保绿色食品茶叶的质量,在进行大气、水质、土壤和茶树的取样,检测分析污染残留物质时,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我国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值。

2、2空气质量

绿色食品茶叶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标准要求。

2、3用水质量 2、3、1茶园灌溉用水要求不受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2、4土壤质量 2、4、1绿色食品茶园基地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可耕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1%,PH值4.5-6.0。2、4、2茶园土壤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5周边环境 2、5、1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没有污染源。2、5、2绿色食品茶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果、林和作物为隔离带。

2、6园地规划与开垦 2、6、1全面规划是高标准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建设的前提。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制定出技术要求、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2、6、2园地开垦,对于15度以下的缓坡地,首先清除地面杂物,然后进行两次耕作,初垦深度要求在50厘米以上,翻埋杂草,对小竹、金刚刺、蕨类、茅草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必须彻底清除,复垦30厘米左右、平整地面。2、6、3坡度在15-25度丘陵山地,应建筑等高水平梯级园地,全面深耕,地面平整后种茶,在水土流失特别大的坡地和山头,不应开垦种茶,应有目的地保留植被、植树造林。2、6、4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沟,茶园路边坡地应植树种草,茶园内根据地势应修竹节沟、蓄水池等以加强水土保持。2、6、5每30亩左右茶园附近应修建一个积肥坑;生产者平时不断可将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堆积于坑内,经堆制腐熟后、供茶园施用。

2、7茶园道路与水利 2、7、1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能通行耕作机具;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与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禁止陡坡茶园开设直上直下的道路,以避免水土冲刷与茶园作业不便。2、7、2园地范围内的沟、渠等水利系统设置,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时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茶园移动式喷灌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2、8茶树的品种与种植 2、8、1按照非良种不种的原则,符合《中小叶茶树良种苗木标准》DB513122/T02、1-1998。2、8、2选择的茶树品种应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适制当地的名优茶类,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名山白毫131、名山早

311、名山特早芽

213、福鼎大白、梅占等品种。2、8、3面积较大的茶场,对茶树品种的选择,还应注意各类品种特性(如芽叶性状、发芽迟早等)的搭配,保持生物基因的多样性。2、8、4种植规格与密度。种植规格:采用大行距150-165厘米,小行距35-40厘米,株距16厘米,双行单株;密度:每0.067公顷栽植5500株,预留同龄茶苗于苗圃,以备苗期补缺之用。

3、茶园的管理3、1幼龄茶园 3、1、1幼龄茶园采用定型修剪培养树冠,茶园中70%茶苗超过30厘米,粗度达0.3厘米以上时,离地18-20厘米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剪高度离地30-35厘米剪平;第三次高度离地45-50厘米剪平,同时用整枝剪剪去细弱枝、病虫枝。3、1、2幼龄茶园(1-3年)施肥,追肥按纯氮2.5-5公斤逐年增加N:P:K以1:2:2比例,分3-4次施入小行中心线及大行靠近茶苗根系处,深度10厘米,同时适当施叶面肥。3、2投产茶园3、2、1耕作与施肥3、2、1、1耕作

春前浅耕:立春-雨水间,将茶行普遍耕作一次,深度10-15厘米。

春茶后浅耕:立夏前后,深度10厘米左右。

夏茶后浅耕:小暑-大暑,深度10厘米左右。

冬前深耕:在秋茶采摘结束后进行一次较深(15-25厘米)的耕作。3、2、1、2施肥:施肥标准:投产茶园以纯氮为标准,按每生产100公斤干细茶追施15公斤纯氮,其中:1/3为有机氮,2/3为无机氮,同时追施商品磷、钾肥各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3:1:1。施肥比例:春、夏、秋、冬按30:20:10:40的比例,其中秋季以叶面肥为主,冬季以有机氮肥为主(每亩年均2000公斤左右)。施肥方法:结合浅耕、中耕、深耕,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10-20厘米(冬季20厘米)施入,并及时覆盖。3、2、2投产茶园的采摘:按标准分批、多次、留叶采、采尽同等嫩度对夹叶的原则采茶。

根据生产实际,确定采摘标准:名优茶按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开展的五个标准采摘;大宗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叶。

留叶:视茶园长势,一般采取春留鱼叶或真叶采,夏茶或秋茶留一片真叶采,常年保持叶面积指数4-5之间。提倡机械化采收鲜叶。3、2、3修剪标准:轻修剪:目的是平整树冠,刺激下轮新梢萌发,每年进行一次。方法:剪去树冠表层枝叶3-5厘米。深修剪:对病虫枝、鸡爪枝、冗枝较多的茶园,每隔3-5年应深修剪一次。方法:剪掉树冠上层15-20厘米,重新培养采摘面。3、3低产茶园改造与管理 3、3、1低产茶园范围:栽培历史较久(树龄在15-20年左右),树势衰退的老式茶园,以及种植年限不久,但因种种原因而造成未老先衰,0.067公顷面积单产鲜叶在200公斤以下的茶园。3、3、2技术改造 3、3、2、1树冠改造:凡骨干枝结构较好,只是中上层枝条再生力差,或因病虫害导致枯死造成茶叶产量与品质下降的,应离地30-40厘米进行重修剪,时间7月上、中旬。对于树势极度衰老,产量低下,采用重修剪已不能恢复树势的茶园可离地10厘米进行台刈,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采摘面。3、3、2、2土壤改造,重施有机肥:土壤衰退的茶园,应在8-10月份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25厘米、宽25厘米,0.067公顷面积内施入5000公斤有机肥,氮、磷、钾数量及比例按相应的产量比例施入。3、3、2、3改植换种:对极度衰老、品种混杂、单产极低,种植不规范的茶园,应全部挖掉后按新建茶园标准实施。3、3、2、4改善茶园管理,加强肥培、提高土壤肥力、用采、剪、养相结合的方法,重新培养树冠。

4、病虫害防治4、1农业防治 4、1、1选育种植对病虫害抗性强的茶树品种。4、1、2加强茶园科学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4、1、3采用相应农艺措施直接杀灭病虫。4、2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包括动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4、2、1茶园应加强对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保护,以虫治虫。4、2、2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4、2、3利用病毒治虫。病毒具有专一性、持效性长、效果好,对环境安全。4、3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光、热等)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虫害,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4、4使用天然化合物(包括矿物)防治病虫,主要包括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物残体和天然皂类物质等,鱼藤酮、除虫菊、鱼尼丁、硅藻土等应有限地使用,秋茶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封园,减少次年病虫发生量,但不得在采茶季节使用,波尔多液用后,茶叶的铜含量不得超过30mg/kg。

4、5化学防治 4、5、1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氧化乐果、甲胺膦等。4、5、2允许使用农药,敌敌畏、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茶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白僵菌、黑刺粉虱真菌制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多抗素等,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2012年12月28日

第四篇: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环境与工艺

猪场生产区应建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处,场区净道 与污道要分开,要实施“单元式”或“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猪舍要冬季保暖,夏季隔热,通风良好,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二、引种

应从具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16567进行检疫。引进的种猪应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三、饲养条件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5032的要求。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应配置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8471要求,禁用高铜、高锌口粮。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兴奋剂、镇定剂、激素类。使用含在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应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不使用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

饮水—应保持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5027的要求。免疫—猪群免疫应符合免疫要求。免疫用具应在免疫前后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

兽药使用—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使用要符合NY5030的要求;育肥后期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应严格执行停药期。种猪必须用药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淘汰猪出售。

四、卫生消毒 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5030的规定。

消毒方法—包括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水表、喷撒消毒。

消毒制度①环境消毒:每2—3周用2%火碱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大门口、猪舍入口设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②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入生产区时,要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走。③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用喷雾消毒。④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针管等进行消毒。⑤带猪消毒:可用0.1%新清尔灭,0.3%过氧乙酸。

五、饲养管理

人员—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不得从事养猪工作,场内兽区不准对外治疗,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饲喂—饲料每次添加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养污染腐烂,转群时要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密度要适宜。每天打扫猪舍卫生,观察猪群健康状态。

六、病死猪处理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按GB16548进行处理;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诊冶。

七、废弃物处理

猪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粪便经堆积发酵后作农业用肥,污水经发酵沉淀后方可作液体肥使用。

八、资料记录

认真做好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日常生产记录。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饲料要有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记录;兽医人员要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各项记录最少保存2年。

九、监测

随时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和畜牧兽区行为执法单位对有关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检查;生猪出栏前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出具检疫证明的方可上市屠宰。

第五篇: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 - 甘泉县农业信息网

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甘泉县农业信息网

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一章

丹参基地条件组织及管理

一、土质条件要求

1、丹参最适宜的土质为较肥沃的砂壤土,要求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微酸性,且梅雨季节无积水,耕作层土厚40厘米(1尺2寸)以上。

2、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如汞、铜、铅、砷、铬、六六

六、DDT的限量应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或二级标准。前茬为花生或病虫害易发生的块不能作为丹参基地。

二、水质条件要求

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及设施,如水井、水库、河水或喷灌设备及不渠、水泵等,水质无污染、水的质量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三、环境及交通等条件要求

1、在药源基地一公里内无产生污染的工矿企业,无“三废”污染、无大型垃圾场。

2、交通方便,有公路可到田块,田间道路能通过耕作机械。

3、基地集中连片面积在100亩左右,适宜机械耕作。

4、基地必须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起垄移栽,统一施肥除草,统一灌溉排水、统一防治病虫、统一采挖加工管理,以稳定和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

5、基地实行“轮作倒茬”管理,至少两年倒茬轮作一次。

6、对基地土地可以实行租赁经营、大户“反租倒包”、建立“产业合作社”、“股田联制”等形式进行生产。禁止以户为单位的自由耕作方式。

四、组织及人员条件

1、基地所在的县、乡(镇)政府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主管产业发展的机构和人员,对基地发展有优惠政策和条件。

2、基地所在的乡镇必须配备一名技术专干,具体负责基地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每块基地必须有经过专业培训的1-2名技术骨干。

3、参与基地耕作的人员,必须是经过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培训,取得《上岗合格证》的人员。

五、基地确定程序

1、有意建立基地者,先向本公司提出申请,公司派员深入现场对基地环境、灌溉条件、土质及交通概况进行勘察;

2、勘察后如符合条件,再采取土样和水样进行检测,符合规定者,可拟定为基地;

3、拟定为基地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合格者给公司统一印制的《上岗合格证》;

4、经过三次验收,即栽种后、出苗后、开花前三次验收符合标准的,与基地组织管理者签订》合同》,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基地生产人员培训管理

1、基地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由科研生产部负责,每年年初提出基地培训计划,纳入财务预算计划。

2、凡从事基地生产技术指导及实际操作人员,必须参加本公司组织的GAP基础知识和生产技术培训,并能够按SOP堆积从事生产。

3、每次培训前,生产部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主讲人员、编制培训教材及多媒体等。

4、培训内容包括: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与要求、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农药和肥料基础知识及GAP基础知识。

5、基地培训可以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集中讲座、播放录像、广播宣传、现场示范操作以及发放资料进行自学等方式进行。

6、基地培训必须注重实际效果,培训结束后,应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形式培训效果。达到要求的,发给《上岗合格证》,持证上岗,从事生产。

7、培训必须做好记录,将培训目的、内容、方式、参加人员、培训材料、考核结果及培训记录一并整理归档。

七、基地管理

1、为了使基地药材生产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确保药材质量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及优质无公害的要求,根据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及相关规定,对基地进行管理。

2、基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范化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3、陕西天士力药源基地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基地药材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全过程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基地药材生产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操作堆积强制执行。

4、为了确保基地药材品种的纯正性,基地所用种子、种苗及种根统一由公司生产部进行调配,有偿供应。

5、由公司生产部负责基地规划、基地管理、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负责督导药农严格按陕西天士力药源基地药材生产操作规程(SOP)进行种植生产和采收加工。

6、公司质控要负责药材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对基地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等进行定期抽检。符合GAP要求者方可继续确定为基地;因环境变化不符合GAP要求的或不按规定标准生产的,取消其工地资格。

7、对基地实行种植证管理,将其种植面积、产量、产品缴售情况均做好记录,作为考察基地的依据;对不按SOP要求操作的基地,不予收购其产品。

8、基地的选择、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质量监控、技术培训均应按规定做好记录。

八、基地验收

为了加强对基地的监督管理,确保基地严格按照《丹参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栽培和管理,公司制定了《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基地验收评估体系》,对每块基地实行三次验收,总评合格者可签订合同,凡不合格的地块不予签订《合同》,其产品不予收购。

1、三次验收时间分别为:第一次种植时(12月或3月份);第二次出苗后(3月份至4月份);第三次开花前(5月份)。

2、验收方法:由公司组织验收小组(3人以上),深入田间逐块验收,按表逐项记录填写,三次验收的分数比例为40:30:30。如果前两次评估发现能够补救的问题,可令其补救,补救后,下一次继续评估,否则淘汰该基地。

3、验收结果处理:凡三次验收总分达60公以上可当场签合同,60公以下的一律不签合同,总分在85分以上的为优秀,75-84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按优秀、良好、合格三个规格分别确定收购价格。第二章

丹参种子、种根质量要求

一、品种规定

1、本基地以陕西商洛原产的唇形科植物丹参为主要种源;在科研试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优良丹参新品系61-2-22。

2、本基地使用的种子、种苗、种根由本公司统一检验调拨。各基地不得从外地自行组织种子、种苗和种根,以保证丹参品种的纯正。

二、丹参种子的质量要求

1、分等:丹参种子暂定为一等、二等两个等级、以丹参种子千粒量、饱满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种子含水量为依据进行分等。

(1)一等:饱满、均匀、黑褐色,储运时间不超过1个月,千粒重不少于1.6克,饱满粒不低于85%,生活力不低于85%,发芽率不低于75%,净度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1%。(2)二等:饱满均匀、灰黑色、低温下储运时间在1-9个月之间,千粒重不小于1.4克,饱满粒不低于75%,生活力不低于75%,发芽率不低于60%,净度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1%.。

2、种子的采集加工

种子采收在6-7月上旬,丹参果穗的三分之二果壳变枯黄时,用剪刀剪下果穗,去掉果穗顶端未成熟的三分之一部分后捆扎成束,置通风处晾3-5天,及时脱粒,然后对种子进行净选;净劗 为了去掉种子中的批粒、杂草种子、病虫粒、破损粒以及其它杂质,使种子纯净、萌发整齐,丹参由于某种原因种子较小,常用筛选的方法进行,即选择筛选孔大小适宜的筛子,将杂质和不合格的种子筛除,再用簸箕将种子阵阵抛起去除杂物、瘪粒等。

3、种子的检验:由公司质控部按《丹参种子标准及检验操作堆积》进行检验和分等。

三、丹参种根的质量要求

1、质量标准

(1)留种用根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A留种用根必须是种苗移栽后生长1年的根;

B直径为0.7-1厘米,外表鲜红色,新鲜无疤痕和无病虫害感染,种植时切成长6-7厘米的小段,一般亩用量80公斤.(2)根茎(芦头)的质量要求:直径不小于1厘米,顶端有宿芽3-5个或有茎痕,上部紫棕色或棕黑色、下部紫红色,无破损及病虫害感染,种植时切成带有1.5-2.5厘米长细根的芦头。

2、种根的采集及储运

(1)采集时间:冬季栽种应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春季栽种应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选晴天采挖。本基地推广冬季栽种。

(2)采集方法:用芽镢由株植的低侧深挖30厘米以上,逐行挖取,随采随栽,不能集中堆放,以免发热。

3、贮运:鲜根和芦头繁殖即种比较好。种根储运时间最多不超过7天。储运时有防止发热和萎蔫措施的储运时间不超过3天,剪段后立即栽种。第三章

丹参栽培技术要点

一、种子育苗及移栽

1、种子育苗

(1)育苗的选择:选择离水源较近、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超过1.5米,耕作土层一般不少于30厘米;土壤比较肥沃的微酸性或微碱性的砂壤土;要求前一年栽种作物为禾本科植物如小麦不能作为育苗田,地点最好选在基地范围内.(2)苗床的准备: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绿肥100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翻耕深20厘米以上.耙细,整坪,清除石块杂草,作畦、畦宽1.2米,畦间开宽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3)播种:播种时间应在种子收获后即时播种,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每亩地用种子2.5-3.5公斤,与2-3倍细土混匀以后,均匀撒播在苗床上,用扫帚或铁锨轻轻拍打,使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后,用麦秸或麦糠盖严至不露土为宜,再浇透墒水,以保持足够的温度.(4)培育壮苗:播种后,每天检查苗床一次,观察苗床墒情和出芽情况,如天旱可在覆盖上喷洒清水以保持苗床湿润;一般播种后4天开始出苗,15天苗基本出齐,当开始出苗返青时,于傍晚或阴天逐渐多次揭去覆盖物.8月上、中旬若因缺肥种苗瘦弱时,可结合灌溉或雨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

(5)苗床管理:出苗后如有杂草,应及时用手拨除,以防荒苗;如苗过稠,应苗间,保持苗株距5厘米左右。一般1亩苗田联可供10-12亩大田移栽。

二、种苗移栽

1、起苗:一般在移栽前进行,随起随栽为好;用牙镢采挖。起苗后要立即在荫蔽无风处选苗。剔除不合格苗,每100苗用麦秆或稻草扎成一把,捆扎不能过紧。

2、种苗检验:种苗在移栽前要进行筛选,对烂根、色泽异常及有虫咬或病苗、弱苗要除去(特别要注意根部有小疙瘩的苗子必须除去,此为根结线虫病)。

3、种苗运输:种苗要用干净筐子或透气性好的袋子包装;用清洁卫生的车辆运输;最长储运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以防止烧苗。

4、大田土壤处理。如所选地块属根结线虫等病害多发区,要用以下方法作好土壤处理。

(1)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公斤,撒入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或者用50%辛磷乳油200-250克,峰回路转10倍水稀释成2-2.5公斤,喷洒在25-30公斤的细土上,拌均匀,使药液充分吸附在细雨土上,制成毒土,结合整地均匀撒在地面,翻入土中,或者将此毒土顺垄撒施在丹参苗附近,如能在雨前施下,效果更佳.(2)或者每亩用80%棉垫可湿性粉剂1.5公斤,拌细土10-20公斤,或兑水60-70公斤沟施,然后覆土压实;或每亩用80%可湿性棉隆粉剂1.5公斤,拌细雨土10-20公斤撒施,施后深耕耙磨,使药土与土壤充分混合,地表形成药土层;施后20天方可栽种.5、大田的清理及起垄:清除大田四周杂草并远离田间集中烧毁,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绿肥1500-2000公斤,磷酸二铵10公斤作底肥,深翻30-35厘米,整细、耕平、作垄。垄宽0.8米,高20厘米,垄间留沟25厘米宽,大田四周开好宽40厘米,深35厘米的排水沟,以利田间排水。

6、种苗移栽

(1)种苗处理:对前茬种植蔬菜、土豆、花生或丹参的地块,移栽时要对种苗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是:优选无病虫的丹参苗,栽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醮根处理10分钟晾干后移栽,以有效地控制根腐等病菌的浸染。

(2)秋季种苗移栽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春栽在3月初。株行距20-25厘米X20-25厘米,视土地肥力而定,肥力强者株行距宜大。在垄面开穴,穴深以种苗根能伸直为宜,苗根过长的,要剪掉下部,保留10厘米长的种根即可,将种苗垂直立于穴中,培土、压实至微露心芽,每亩约栽8000株左右,栽后视土壤墒情洚适量定根水,忌漫灌。

三、根栽

1、大田选择、土壤处理及清理同育苗移栽。

2、芦头栽种:芦头栽种出芽率和成活率都较高、分根多,产量高,所以提倡用芦头栽种,芦头也分为冬栽和春栽,以冬栽为好。

芦头栽培方法:在采挖丹参时,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主根切下供药用,将径粗0.6厘米以下的细根连同根径上的芦头作种栽,按行株距25X20厘米以下挖窝或沟内,覆土、覆盖上地膜.冬栽提倡用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和温度,促使早发芽,出苗快而整齐,生长期长,产量高。

3、切根繁殖(又称分根栽培):种根在运输、保存中都应注意透气、通风、切忌集中堆放,以免发烧坏料,无病虫害、发育充实、直径0.7-1厘米的根条作种根,进行栽培.变可选留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在原地不起挖,留有余地作种根,待栽种时随挖随栽.选种要时赆 量截取上部三分二的根为最佳,春栽于早春2-3月,在整平耙细的畦上,按行株距20X25厘米开沟或挖窝,窝或沟深厚感情7-9厘米,窝底施入适量的粪肥或土杂肥,与底土拌匀,然后,将种根切成5-7厘米的小段作种根,按原生长方向栽种,不能倒置,每窝栽入1段,再盖细雨土最2-3厘米左右,不宜过厚或过薄,否则难以出苗,栽后用地膜覆盖,待出苗后打扎放苗,每亩需种根80公斤左右。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中耕除草三次,4月幼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一次;6月上旬开花前后进行一次,8月下名进行一次,平时做到有草就除。总之,除草要及时,若不及时除草,会造成荒苗,导致严重减产或死苗。

2、追肥

(1)丹参的时间及种类

丹参开春后,要经过九个月的生长期才能收获,除栽种时多施基肥外,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追肥三次,第一次在3月中旬丹参返青时,结合灌水施肥提苗肥,每亩施配方肥1号8-10公斤。第二次在4月底至5月中旬,不留种的地块,可在剪过一次花序后再施;留种的地块可在开花初期施;喷施配方肥2号,EM液肥等叶面肥,每亩5-10公斤。第三次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正值丹参旺盛生长期,根部迅速伸长膨大,每亩施配方肥3号10-15公斤。(2)追肥的方法

有机肥做基肥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充分腐熟后,结合整地翻入土壤中深施;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三次追肥采用沟施肥,覆土至平,然后进行浇灌。第二次采用叶面施肥,将配方肥配方肥2号稀释成0.3%的水溶液,EM液肥稀释成400——500倍水溶液于晴天上午和下午4点或阴天进行,避免中午水分蒸发快而引起叶片伤害;每周1次,连喷3次。

3、灌溉和排水(1)灌溉

1、灌溉设备条件:基地内应有河流水源或机井,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喷灌设施。1、5——7月是丹参生长的茂盛期,需水量较大,如遇干旱,土壤墒情缺水时,应及时由畦沟放水渗灌或喷灌。禁用漫灌。

(2)排水

1、排水条件:天地四周要有与#沟连接的深40厘米以上的排水沟,并保持通畅。

2、排水:遇连阴雨天,土壤出现积水时,应及时疏通并加深田间的排水沟至35厘米以上,将水引入四周的总排水沟排水出地块。

丹参根系增重最快的时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一次这一时期营养水分充足与否对产量影响很大,必须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积水、干旱、缺肥和草荒。

4、摘蕾控苗:除留种子田块外,其余地块均应打蕾。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主轴上和侧枝上有蕾芽出现时立即剪掉雷芽,以后应随时剑除(蕾芽应清除出田间),以促进根的发育。使用的剪刀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根据证明,在施肥、整地、播种、追肥、浇水等措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剪花蕾比不剪花蕾的鲜根增产12.98%——18.75%,干根增产20%——22.22%。

五、丹参种值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育苗阶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整理必须平整,田间没有土块和石子石块,以免影响出苗。

(2)整块育苗必须作畦,并以高畦开沟为佳,一是有利于苗子管理,如施肥、拨草;二是利于排水或灌溉。(3)播种不宜太深,一般播种后用扫帚轻轻拍打即可,不可用铁齿耙挖把。

(4)所盖麦草不能太厚,以2-3为宜,同时必须适时揭去,以防捂死,捂黄苗了。揭麦草一般在下午或雨天气进行,以免中午太阳将幼苗晒死。

(5)必须注意灌溉保墒,种子发芽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温度,如果墒情不够,种子将不会出苗。

(6)苗期施肥应施少量化肥呈腐熟稀释后的沼气液,并结合灌溉同时进行;苗期应注意拨草,以免荒死幼苗或影响幼苗生长。

(二)移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深翻土地35厘米以上,并作成高垄,四周开好防水沟,一是有利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有利于提高丹参产量。(2)移栽种苗时开沟深度以种苗伸址为佳。(3)移栽后若墒情不好须浇定根水。

(4)移栽作业采用垄作。因丹参是深根植物,在土壤疏松、通气性好、土层深厚的土地上种植,有利于根伸长、增粗。据试验,垄作比平作增产15%左右。垄作的优点是:加厚了活土层,提高了地温,增加了昼夜温差,垄作表面接受光照面积大,白天土著人表面升温快,植物消耗养分少,从而有利于丹参根养分的积累,垄作还有利于灌排。

(三)切段栽培应注意的问题

(1)须选好种根,有伤疤、病虫害损伤的根不能作种根。(2)必须按根的生长顺序切段后排列,栽种时不能倒栽,否则,将不会出苗。

(3)根种粗度必须在0.7-1厘米之间,太细出苗率极差,甚至不出苗。

(4)冬季和春季桶栽都应尽量用地膜覆盖,以便保墒保温,促使早出苗、早生根,提高产量。

(四)田间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注意除草,特别是幼苗初期、大田移栽(包括切段、芦头栽),发芽初期应注意除草,幼苗周围的杂草必须用手续拨除。

(2)丹参最怕涝,如有连阴大雨,必须及时排水,以防烂根。

(3)适时打去花苔,除留种外,应剪去花苔,减少营养消耗,促使根生长粗壮。

(五)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凡本公司引进或研究成功的优良品种,尤其要加强田间管理,未经公司同意一律不准对外销售种苗或鲜根、否则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2)同一地块连续种植丹参以不超过两年为宜。

(六)施肥原则应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铺,使用的肥料种类应该以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商品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即尽量多施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禽畜类尿等含有有机质较多的肥料,在生长后期或即将收获之前,可以配合施用少量化肥。施用农家肥料时,必须将肥料腐熟或灌沤熟,否则将会出现严重病虫害。不经沤熟的农家肥,严禁使用;不属公司规定品种的化肥严禁使用。第四章

丹参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丹参病虫防治中农药的安全使用准则

1、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者具有三致的农药。

2、丹参生产安全过程禁止使用除草剂。

3、采收前一个月内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4、基地技术人员应及时深入基地了解病虫害情况,针对具体情况,由公司制定统一的防治措施,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规定用药限量,严格按操作规范指导和监督药农安全使用。

5、基地管理人员必须对农药施用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二、丹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根腐病

(1)症状: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外皮变为黑色,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拨出病株,可见主根上商和茎地下主、部分变黑色,病部稍凹陷;纵剖病根,维管束呈褐色。

(2)传染途径;病菌主要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以上;病苗生长最适温度27-29度,但地温15-20度铁发病。因此,土壤病残体就成了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危害。该病是典型的高温度湿病害,土壤含水量大,土质粘重低洼地及连作地发病重。(3)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可抑制土壤菌的积累,特别是与葱蒜类蔬菜轮作效果更好。

②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深沟栽培,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拨除。

③栽种前浸种根: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处理,晾干10分钟后栽种。④药剂防治:发病期用50%多菌灵8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液量250毫升,7-10天再灌一次,连续2-3次。也可用以下药剂喷洒;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注意喷射茎基部。

2、根结线虫病

(1)形状大小:寄生于植物上的线虫肉眼看不到,虫体细小,长度不超过1-2毫米,宽度约为30-50微米;危害的根瘤用针挑开,肉眼可见半透明白色粒状物,直径约0.7毫米,此为雌线虫,在显微镜下,压破粒状物,可见大量线状物,头尾尖即是线虫.(2)为害症状:由于根结线虫的寄生,丹参根部生长出许多瘤状物,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发育缓慢,叶片退绿,逐渐变黄,最后全株枯死.,拨起病株,须根上有许多虫瘿状的瘤,瘤的外面粘着土粒,难以抖落。(3)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能超过2个周期,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等轮作;②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方法同大田土壤处理。

3、蛴螬

①为害时间:5-6月大量发生,全年危害。

②为害症状:在地下咬食丹参植株的根茎,使植株逐渐萎蔫、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垄。

③生活习性: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地下几十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度时开始上至表土屋,10-18度时活动最盛,23度以上则潜入深土中。表土层含水量10%-20%有利卵和幼虫的发育。在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生荒地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时,危害严重。(4)防治方法

①精耕细作,深耕多耙,合理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和灌水,都可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②结合整地,深耕土地进行人工捕杀,或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与15-3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施.③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④大量发生时用50%的辛硫磷乳稀释成1000-15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浇根,每蔸50-100温水与敌百虫化匀,喷在50公斤碾碎炒香的油渣上,搅拌均匀做成毒饵,在榜晚撒在行间或丹参细苗根际附近,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每亩毒饵用量15-20公斤.⑤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金针

(1)为害时间:5-8月大量发生,全年危害。

(2)为害症状:将丹参植株的根部咬食成凸凹不平的空洞或咬断,使植株逐渐枯萎,严重者枯死。在夏季干旱少雨,生荒地以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厩肥时,危害严重。(3)生活习性:北方2-3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土虫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旬为活动盛期,白天潜伏于表土内,夜间交配产卵,雄虫善飞,有趋光性。5月上旬幼虫孵化,在食料充足的情况下,当年体长可达15毫米以上。老熟幼虫在16-20毫米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3月中下旬10厘米深土温达6-7度时,幼虫开始活动,土温达15.1-16.6度危害最烈,10月下旬以后随土温低而下潜,冬季潜入27-3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4)防治方法:同蛴螬的防治

5、叶斑病

(1)发病时间:5月初发生,6-7月发病严重。

(2)为害症状:发病[妆期叶片,出现深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逐渐融合成大斑。严重时叶片枯死。(3)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能超过2个周期。②收获后将枯枝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③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丹参的抗病力;发病初期每亩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800-1000倍溶液喷叶面,隔7-10日一次,连续喷2-3次。④用300-400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1-2次。⑤发病时应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染源。

6、银纹夜蛾(1)为害症状:以幼虫取食丹参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口、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2)发生时间:此虫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7月开始危害丹参,7月下旬至8月中危害最为严重。(3)防治方法

①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源。②栽培地悬挂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③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喷洒病原微生物,可用苏云金杆菌,每次每亩用250克或250毫升,兑水50-75公斤,进行叶面喷雾;也可用25%灭幼脲3号每亩10克,加水稀释成2000-2500倍液常规喷雾;或者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均匀喷雾。五节 丹参的采收与初加工

一、丹参的采收

丹参栽种后,在大田生长1年或1年以上,根产化学成份达到质量标准(丹参酮IIA含量不低于0.30%,丹参素含量不低于1.2%)时,于10月底至11月初,丹参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土壤干湿度合适,选晴天采挖。

2、采收工具

常用芽镢、筐、剪、人力等,要求保持清洁,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污染。

3、采收方法

用攻镢或用40厘米以上长的“扎镢”顺垄沟逐行采挖,将挖出的丹参置原地晒至根上泥土稍干躁,前去杆茎、芦头等地上部分,除去沙土(忌用水洗),装筐,避免一的药材与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触。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正在研制丹参采挖机械,该机械研制成功后,基地丹参将全部用机械采挖。

4、采挖时尽量深挖,勿用手拔;装运过程中不挤压、踩踏,以免药材受损伤。

5、装筐后的药材及时运到晾晒场,运送过程中不得遇水或淋雨。

6、作种根的丹参采集时间、方法、要求,按繁殖材料的SOP操作。

二、初加工

1、场所和用具:基地必须集中建立晾棚和晒场,应有常用的工具如晾席、竹帘或晒布等,且应清洗干净;并有防止家禽家畜进入的和。以防污染。

2、运回的丹参先置芦席、竹席或洁净的水泥晒场上晾晒。

3、公司直接经营的基地产品采用烘干机进行干燥,其它基地逐步建立烘房进行干燥,以避免干燥过程中的污染。

三、分级

1、一级:药材晒至5成干时,将药材中部直径1.4厘米以上的整枝挑选出来,剪去芦头和细尾,去掉须根,使之成为长10厘米的整枝,用手轻捏使根条顺直,再继续晒至干透,捆扎成束;将不是红棕色的和霉变的丹参及碎节挑出.2、二级:药材晒至5成干时,将药材中部直径1.2厘米以一的整枝挑选出来,剪去芦头,去掉须根,再继续晒至干透;挑出霉变的丹参和碎节.3.三级:一级和二级挑选后的剩下部分直接晒干,去尽须根,去除霉变的丹参。

四、基地产品的初包装

1、产品经晾晒或烘干后,手感药材干燥,折之即断,含水量在12%以下时,利用挑选、筛选等方法除去杂质后,即可进行初包装。(注意:净时不能将红皮磨损,否则将降等级收购)。

2、包装材料:一般用清洁卫生的乙烯编制袋或麻袋包装,缝牢袋口。

3、储存:干燥好的丹参药材应暂时储存在通风干燥处,货堆下面必须垫高50厘米,以利通风防潮。

4、采挖、干燥人员都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和外伤。

五、丹参的收获和干燥做好记录。

1、收购范围:能按公司制定的SOP进行种植和管理,未使用标示用的农药和肥料的基地,若其产品符合基地的药材质量要求,公司对其产品实行蕨保护价政策同,按《基地建设主产品缴购合同》进行收购。

2、收购条件:对合格的基地产品实行收购卡制度,即由基地如实将基地范围内的,地亩数及预估产量造册登记,一式两份,报公司生产部,生产部根据基地验收亩数等级和《基地建设及产品缴购合同》进行审核,各个领域前二项规定的发给《天士力药源基地产品交售卡》,该卡应明确姓名(基地名)、地(住)址、品名、种植亩数、限收数量、实效数量、注意事项等。

3、收购方法:丹参方法:丹参采收加工季节,公司在基地比较集中的乡镇设立丹参收购点,收购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药材等级标准和收购价格以及交售卡数量进行收购,不得随意降级压价或提级抬价,不准随意超卡数量进行收购。

4、将非基地产品掺入基地产品或将受污染的产品掺入正品中,一经发现,其全部产品则不予收购。

六、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

1、性状:本品根茎粗短,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至数十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珍须状色或紫红色,具纵皱纹,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皮部红棕色,木质部灰黄色或黄棕色,导管整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甜笛、微苦。

2、一级:干货,呈长圆柱形,顺直,表面红棕色没有脱落,有纵皱纹,质贤实,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菊花纹理明显。气微、味微苦、味甜微苦涩。为特制加工的选装整枝,长10厘米,中部直径不低于1.2厘米,无芦茎,碎节,虫蛀,霉变,杂质。一级品丹参酮IIA含量不得少于0.35%,丹参素含量不少于1.6%。

3、二级:干货。呈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红棕色,有纵皱纹。质坚实,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菊花纹理明显。气微、味微苦、味甜微苦涩。多为,头尾齐全,主根上中部直径在1厘米以上。无芦茎、、碎节、虫蛀、霉变,杂质。二级品丹参酮IIA含量不得少于0.33%,丹参素含量不少于1.4%。

4、二级:干货。呈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棕色或紫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菊花纹理明显。气微、味微苦、味甜微苦涩。主根上中部直径在1厘米以下。但不得低于0.4厘米,有单枝和撞断的碎节。无芦茎、虫蛀、霉变、杂质。三级品丹参酮IIA含量不得少于0.30%,丹参素含量不少于1.2%。

下载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春青稞优种标准化生产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