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

时间:2019-05-14 05: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

第一篇: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

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简介

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境内,涉及大六林场、铁山林场、龙山林场、茄子河林场、东风林场、金沙林场、铁山乡、桃山区、勃利县等行政区划范围,主园区及基地群规划总面积1296公顷。通过 “主园区+基地群”、“智慧园区”模式的建设,全面整合七台河市林业特色产业,利用品牌和信息化建设打开突破口,将园区打造为以服务黑龙江东北部为主、辐射我国东北地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富农惠农为根本,以促进区域林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一流现代林业示范园。一、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主园区取得成绩

主园区(科研与管理区)建设于七台河市区东南方向的铁山乡五星村,距离市区(省道308线)车程约14公里,规划面积约36公顷。该区地势较为平坦,紧邻公路,交通便利。

2013年10月份由园区相关人员进行了现地区划、测绘、测量工作,2014年初春时节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工程。当您,进入园区核心区,听到的是作业机械轰鸣的声响,看到的是忙碌的工程指挥者和埋头苦干的工人身影。这34公顷的核心区,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和繁忙有序的施工场面,掀起园区建设热潮。

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建设单位七台河市林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园区实施单位七台河市红松科技研究中心,通过精心筹划,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编制了《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黑龙江省林业厅大力支持园区建设,组织专家于2014年10月29日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并顺利通过了省级科技示范园的评审。

2014年是园区建设的重要阶段,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研条件,共注入建设资金500余万元,将完善典型近自然森林生态类型模拟营建区和湿地生态类型模拟营建区的恢复建设,以及珍贵树种培育园、野生树种驯化园、彩叶彩果观赏园、浆果坚果采摘园四类示范功能园的打造为园区年度建设重点,不断完善园区的科研推广基础功能。截止到目前,建设成果初步显现。

在今年夏季完成道路工程平整铺装建设的前提下,又修整加固了道路两侧排水渠1800延米,同时开始了道路植被、水生动植物的引种栽植,共栽植花楸、紫叶李、红叶李、柳树、卫矛、黄菠萝以榆树、海棠等树种共1万余株;游憩木栈道、中心平台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园区连通渠建设工程、停车场地面硬化工程初期工作已经完成;照明、音响、影像等旅游配套设施已设计完成。

北方寒地特色示范功能园建设已具雏形,珍贵树种培育园、野生树种驯化园、彩叶彩果观赏园、浆果坚果采摘园内涵丰富。共引进水曲柳、胡桃楸等各类珍稀植物1000株,栽植色木、蒙古栎等乡土树种100株,栽植花楸、红叶李金叶榆等观赏植物30000株,栽植“哈瑞太兹”双季树莓、草莓、蓝靛果忍冬狗枣猕猴桃等浆果、坚果近2万株;园区环圃路绿化工程沿园内环路两侧栽植樟子松、红松1000株。

2015年对上争取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黑龙江优良观果树种繁育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共栽植优良观果树种10万余株,建立推广示范基地50亩。通过对百花山花楸、金银忍冬、鸡树条荚蒾、卫矛的栽植,推进4大乡土观果树种繁育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完成特色标准化大棚两栋,已栽植了“黑天天”特色葡萄以及特色高钙菜。“黑甜甜”是全省葡萄品种中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无核优良品种之一,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园区附属服务工作也在加快步伐跟进。续建园区红松绿化景观带300延长米;完成了园区1号水井泵房和2处晒水池的外立面的装饰改造,对园区景观建设进行改造,为园区开展科研、实验等附属设备正在采购中;完成对园区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十余次;完成了园区整个系统的标识牌、植物铭牌的制作。二、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托现代林业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关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大力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七台河市“以加快地方转型为中心,坚持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发展思路,统筹林业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园,遵循“用现代科技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开放拓展林业、用高素质新型务林人才推进林业”的基本理念,以林业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核心,以富农、惠农为根本,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区域林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把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为辐射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市场与用户连接的纽带、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

(二)规划原则

1、坚持科技引领,突出红松特色。充分发挥七台河市丰富人工红松林资源的独特优势,以林业科研示范为核心,配备现代化试验设备、设施,开展红松经济林、珍贵树木、乡土树种、碳汇林、能源林、节水树种栽培模式等领域科研试验研究,建立科研培训和成果转化基地。此外,选用东北林区中特色稀有林木和各色林果,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栽培试验示范,全面展示东北林业发展中的新、奇、特。

2、合理功能布局,统筹区域规划。充分考虑林业产业自有的布局特点和七台河市现有林产业分布的现实状况,结合示范园的自然条件,统筹七台河市各类规划,合理区划功能布置。将林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林业休闲产业相结合,开展休闲旅游、湿地观光、林果采摘、森林生态科普教育等活动。

3、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建设。根据“主园区+基地群”的空间格局,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3S技术、无线技术、条码技术等信息化技术,集成各种形式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通过在智能监控、林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资源管理及经济数据分析等方面联合建设,最终搭建“智慧园区”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4、分期稳步推进,注重示范推广。坚持示范带动、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努力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依据园区特色,优先发展红松产业,逐步开展林下经济、特种苗木、碳汇林、生物质能源林等科研与建设。除推广单品种种养技术外,注重示范种养殖立体循环林业,野生林果观光采摘、林下保健养生、森林文化体验等参与式休闲林业。

5、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经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营建近自然森林和小型湿地,通过林下野菜、药材、食用菌栽植,林下野生动物养殖、蜜蜂养殖等全面展示立体林业的丰富性。通过红松等经济果林、林下经济的环境林营造、特种苗木园营建等,充分体现森林的生态环保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主园区+基地群”、“智慧园区”、自主品牌的建设,全面整合七台河市林业产业,将园区打造为以服务黑龙江东北部为主、辐射我国东北地区,以林业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红松和特色种养为主攻方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林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一流现代林业示范园。

根据规划区的基础条件和统筹管理的需要,七台河市国家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按“主园区和基地群”模式进行布局,即“1个主园5大基地群”:(1)主园区,即科研与管理区;(2)基地群:①红松可持续经营科技示范基地群;②林下经济推广试基地群;③现代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群;④特种绿化苗木基地;⑤现代林业科普宣教基地群。实施分区管理,分别设立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涉及铁山林场、龙山林场、东风林场、茄子河林场、金沙林场、大六林场、铁山乡、桃山区、勃利县等行政区划范围,规划总面积约为1296公顷。四、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一)分区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1、主园区建设目标与内容

建设目标: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示范区体系,探索发展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长效机制,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符合实际的建设模式,实现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示范基地的普适性、推广性和带动性。以各具特色的基地群为支撑,建成具有信息化管理、科技培训、现代林业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环境优美的主园区。

建设内容:

新植园区北侧红松景观防护林带1.4公顷;园林乔、灌、草绿化2公顷,红松主题雕塑1座;新建园区入口值班房一座;铺设入口广场、建设停车场6000平方米;全园围栏3.1公里;土方工程200000立方米(开挖湖面约8公顷,塑造地形约2公顷);新植湿地植物0.5公顷;全园铺设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通讯管线等1公里;新建园区污水处理站,铺设5米宽硬化路面(自行车骑行道)、景观步行道11公里,木栈道1.0公里,架设园林灯300盏;架设全园室外广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室外科技推广示范讲解点10处,规划总面积5800平方米,配备室外解说便携设备;设立室外科普展示廊14处(除10个讲解点各设立1处外,红松景观大道2处,园区主入口、次入口各设1处);购置移动式生态公厕20座;购置电频代步车10辆,自行车30辆;设置必要的残疾人设施;购置园区消防设备、病虫害防疫设备。此外,各二级分区专项建设内容如下:

(1)管理、科研与培训区

规划管理与培训区约5.4公顷。拟新建园区办公综合楼,建筑总面积2400平方米。楼内设置办公室、“智慧园区”管理中心、实验室、电教化教室、远程视频会议室、标本室、展览室、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集体宿舍和食堂等。新建园区配套用房,建筑总面积600平方米(含园区锅炉房、防火设备库、变电间、机井房、垃圾收集房等)。新建园区智能温室6栋,建筑总面积3000平方米。购置信息化管理、实验室、电教、远程视频、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成套设备,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厨卫设施等。定制“智慧园区系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购置智能温室成套设备、以及与“智慧园区”系统接入所需的控制、监控成套设备。购置通勤中巴1辆,办公小型客车2辆,科研野外用车1辆,园区养护车2辆,货车1辆。

(2)红松可持续经营科技示范区

规划红松主题展示区13.0公顷,新植红松生态示范林2.9公顷,设立人工红松生态林营造典型样地6处;红松果用试验林3.3公顷,设立有性系和无性系培育果用林对比样地;红松无性繁育试验林3.6公顷、红松采穗圃0.9公顷等。

(3)现代林业科技试验示范

现代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区规划用地2.5公顷。新植碳汇示范林1.5公顷,设立碳汇监测样地;生物质能源示范林1.3公顷。

(4)林下经济推广示范区

拟建设林下经济推广示范区15.1公顷,其中:特种苗木2.6公顷、坚果和浆果8.3公顷、林药和林菌1.8公顷、驯化动物放养区2.4公顷。新建动物笼舍及展室,建筑总面积500平方米,购置一定数量的驯化动物,设置动物围栏0.5公里;设置科技推广宣传栏30处、解说标识50个;营造景观优美的针阔混交疏林环境,设置观光、健身、养生、采摘等林业休闲体验项目,推广休闲林业产业模式。

以林业休闲模式开展生动的科普宣教活动。林业休闲产业是以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康体休闲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林业休闲产业以生态和环境的维护与改善为宗旨,具有较强的产业依托性、较强的地理性特征,并体现了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的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2、基地群建设目标与内容

基地群总体建设目标:在基地群建设中,重视量化基地环境因子,以地选品种,以品种定地,完善培育方法,深入研究选育和栽培、加工工艺,将各个基地建成最大效益的生态经济复合体。(1)红松可持续经营科技示范基地群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决定其为重要的经济树种。红松产业已经引起七台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林区居民致富优先发展的项目。由于红松的生长周期长,人工林也要20年进入初果期,50年进入盛果期。因此,选择正确的经营技术方案对于抓好红松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红松人工林生长特点和培育目标,科学探索精细抚育管理技术。

①红松生态林经营示范基地

红松生态林是以维护和改善红松分布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林分。

建设目标:培养以生态保护为经营目标的红松人工示范林。根据七台河地区气候和立地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红松的生态习性,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促进自然更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稳定健康的以红松为建群书种的近自然群落。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428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规划试验样地100公顷;抚育红松林50公顷,新植多种乡土植物约10公顷。以红松为建群树种,乔灌草结合,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景观生态林,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合理、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多种植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加大高碳汇植物的用量。经过对比试验,探索总结出多个典型营造林模式。

②红松大径材经营示范基地

红松大径材林是培育大径阶木材为目标的林分。红松材质优良,纹理通直,抗压力强,耐朽力强,工艺价值高;油漆性能良好。易干燥,易加工。

建设目标:保护七台河市内现有红松大径材林。科学总结大径材抚育管理方法,对营林技术的指标化,系统化,培养大径材红松人工示范林。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63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区划试验样地,保护现有大径材林,新植红松用材林试验样地20公顷。利用抚育间伐、修枝、截干和土壤肥料等营林措施,通过分组试验对比活立木蓄积、林木出材、林分生长量等方面的数据,不断探索“大径材”和“果材兼用林”的培育技术。③红松果林经营示范基地

红松果用林是通过嫁接、抚育等经营管理措施促进林木结实,以大量生产优质松子为目标的林分。

建设目标:培养以获得红松坚果为经营目标的红松人工示范林,开展对红松坚果型优树、无性系选育、红松果用林营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增加产量,提早结实等目标。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102公顷,涉及3个较为集中地块,详见附图3。新建管理站3处,建筑总面积1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参照《红松果林丰产技术规程标准》(LY /T 1629–2005),营建红松果用试验林约87公顷。另单独建设红松采穗圃15公顷,配备必要的智能灌溉系统设备。利用有性繁殖、无性繁育(异砧嫁接和同砧嫁接)、截干等营林措施,通过分组试验对比结实量、种仁质量等方面的量化数据。

以樟子松作为砧木培育红松果用林可以促进林木的早期快速生长,提早进入结实期,并扩大红松果用林的栽植范围至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园区将重点对异砧嫁接存在的亲和性问题作深入研究。(2)林下经济推广试验基地群

①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

食用菌为大型真菌,是人们理想的天然食品和多功能食品。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香菇栽培分别于14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自然界约有食用菌2000种,据统计,我国食用菌已知938种,录属于166属54科14目。按《全国林药林菌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区划,七台河市属于“东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中药材及食用菌发展区”。

建设目标:在“东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食用菌发展区”内,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食用菌建设示范基地。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主要以扶持职工发展地栽木耳种植为主,计划年生产地栽木耳450万袋,产优质木耳157500公斤。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面积315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新建智能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配备成套智能化设备;铺设供水管线6公里;架设围栏10公里,垃圾收集站100平方米,配备垃圾收集设备。示范品种先期以木耳、香菇、猴头菇、亚侧耳为主。计划二期(2018年后)逐步发展滑子蘑、松茸、草菇、红菇、乳菇等品种。

②野生浆果驯化栽培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以乡土珍贵的野生浆果植物为驯化对象,开展本地人工种植试验,推广栽培技术。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11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示范品种一期以蓝莓、树莓、蓝靛果、红菇娘、软枣猕猴桃、东方草莓为主;计划二期逐步发展黑加仑、山刺玫、山葡萄等品种。

③野生坚果驯化栽培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以红松、榛子等坚果为示范品种,开展野生坚果驯化栽培。建设内容:模拟天然榛子林分,营造以坚果为目标的榛子示范林15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探索红松榛子果林的立体经营模式。

④林药人工栽培试验基地

建设目标:七台河市森林资源总量较大,且分布相对集中,林药发展具有极好的资源条件。依据“东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中药材及食用菌发展区”的特点,结合七台河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发展品种、道地药材和现有珍贵品种,力争建设为国家级林药示范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20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示范品种一期以人参、细辛、五味子、黄芪、防风、穿龙薯蓣、刺五加、桔梗、金银花为主;计划二期逐步发展赤芍、龙胆、黄柏、平贝母、金莲花、西洋参、板蓝根、沙参、水飞蓟、草苁蓉、苍术等品种。

⑤山野菜人工栽培推广试验基地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12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示范品种一期以车前、刺五加、黄花菜为主;计划二期尝试栽培刺嫩芽、苦莫菜、大叶芹、老山芹、小二芹、水芹菜、山菠菜、山韭菜、薇菜、黄瓜香、广东菜芯、唐松菜、猴腿菜、猫爪子、老牛错、鸭巴菜、四叶菜、蜇麻子、山包菜、山糜子、山茄子、柳蒿、柳芽菜、花尖菜、酸浆等品种。

⑥动物驯化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选取高附加值的示范品种,开展野生动物驯化养殖。建设内容:规划占地238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1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新建动物笼舍约3000平方米;新建锅炉房100平方米;新建垃圾收集站150平方米;铺设给水管线2公里;热力管线2公里。示范品种一期以青脚麻鸡、里岔黑猪等品种为主;计划二期逐步发展林蜂等。

(3)现代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群

①碳汇林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林业厅与黑龙江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黑龙江省碳汇林高固碳树种选择研究》显示,适合黑龙江省碳汇造林的8个高碳汇树种:在阔叶树种中选择出银中杨、青山杨、迎春五号杨、小黑杨为高碳汇树种;在针叶树种中,选择出红松、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为高碳汇树种。

七台河计划与省森科院共建国家级国家生态定位研究站。该森林生态站是国家林业局科学试验基地和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平台。在七台河市拟建的森林生态站建成后,将为三江平原森林生态工程构造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和我市森林生态固碳能力研究提供有力保障,也将为园区的碳汇林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目标:在相同栽植时间和土地利用条件下,不同树种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通过试验对比,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碳汇树种。

建设内容:规划占地20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示范品种以高碳汇树种为主,①阔叶树种:银中杨、迎春五号杨、小黑杨;②针叶树种:红松、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等。选择稳定性好、抗逆性强、适宜生长的树种,发挥较好的碳汇功能。按《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的规范要求,确定整地方式、栽植密度、施肥、抚育和管理活动。一期分别栽植银中杨、迎春五号杨、小黑杨各3公顷;红松、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各4公顷,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最优的碳汇树种。②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

建设目标:按《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总体要求,结合园区发展目标,探索适宜七台河市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模式。建设内容:规划占地7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约5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示范品种以文冠果为主。(4)特种绿化苗木基地

建设目标:为造林苗木培育、园林绿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成果示范推广。建设内容:规划占地29公顷,新建管理站,建筑总面积1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网络、通讯、监测设备;铺设电力管线1公里、节水灌溉管线2公里;修筑排水沟1公里。通过乡土树种、珍贵树种、节水树种等培育及栽植模式试验示范,为黑龙江省造林绿化提供高质量的苗木和种植技术模式。区划:①乡土树种培育示范区;②名优树种培育示范区;③节水树种培育示范区;④园林绿化树种培育示范区。(5)现代林业科普宣教基地群

建设目标:免费对外开放,开展青少年林业科技教育活动,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实习,创立学生教育实习基地。配备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建立科普工作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积极组建和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

建设内容:在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桃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大圈国家森林公园、那丹哈达岭地质公园、红松加工龙头企业内的展馆内开辟“现代林业科普宣教点”(室内宣教场地具体面积详见表5.7),制作专题展板,配备必要的声、光、电展示设备。免费接待中小学生和游客,讲解科普知识,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介绍林业科技动态和建设成就,发放宣传手册。五、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估算

经估算,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0446.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为9386.2万元,占总投资89.9%;其中主园区工程5267.2万元,占工程费用的56.1%;红松可持续经营科技示范基地群工程1585万元,占工程费用的16.9%;林下经济推广试基地群工程1569万元,占工程费用的16.7%;现代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群工程780万元,占工程费用的8.3%;特种绿化苗木基地工程115万元,占工程费用的1.2%;现代林业科普宣教基地群工程70万元,占工程费用的0.7%。

其他费用563万元,占总投资7.3%,基本预备费497万元,占总投资4.8%。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严格执行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破坏森林资源、侵占国有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公园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制定园区开发的利税具体优惠政策、科技人员待遇的优惠政策等,鼓励人、财、物的投入,实现以林业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按照有关法规和程序,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按法定程序进行建设项目的审批,确保规划方案的组织实施。

(二)资金保障

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园区自身筹资,难度过大,因此一方面需要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将园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给予必要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开阔视野,拓宽资金引进的渠道,吸引外资、地方和社会闲散资金。必须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户,独立核算,资金使用受审计、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组织保障

树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按精兵简政的原则,建立精干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因事设岗、因职定员,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推行目标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根据园区建设规模和运营方式,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遵循“因事设岗、因职设员、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原则,根据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员编制。

(四)科学管理保障

加强科学管理是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人、财、物、科研和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加强科学决策。推行领导干部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评定标准和办法,将执行规划预定目标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目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巡护制度和鼓励机制,建立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园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接轨国际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技档案和三个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系统化、管理科学化,建立人事、科技、项目管理技术档案,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物种多样性信息系统和生物地域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提高效率,提高效益。

七、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开展对红松生态林营造技术的研究,将为红松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典型模式。林下经济的试验和推广,有利于维持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园区通过基于“智慧园区”对园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智能化管理,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各基地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干扰。

(二)经济效益

园区为“政府(林业局)管理型科技园区”,是推广和示范林业科技的公益型单位,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但是,园区运营必须遵循市场机制,采用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可以从专业培训、林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等多方面适度、合理地创收,以弥补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由于园区以咨询、中介类服务盈利为主,运营初期的经济效益预计在较低水平。

(三)社会效益

1、随着园区的建成和运营,将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本地区林业、农业、交通、外贸、金融、邮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园区将吸纳和转移富余劳动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优化本地区就业结构,有利于地区的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园区作为生态建设工程,对于本地区生产和生活、调节小气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使人们在领略大自然无穷魅力的同时,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园区的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将增进本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发挥窗口作用,增进林业行业横向、纵向联系,拓展招商引资和人才交流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带动地区经济腾飞。

八、总体评价

七台河市省级红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发展这项朝阳产业,对于改变七台河林业产业发展无序、分散的现状,树立红松产业主导地位,振兴地方经济,富农惠农,推动科技兴林,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篇:2015年林业科技项目申报报告

2015年林业科技项目申报报告

承建单位: 项目负责人:建设日期: 2014联系人: 联系电话: 09558597503 钙 果 苗 木 繁 育 项 目

宁夏莘禾聚鑫钙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赵达兵 年3月

项目简述

一、项目简介

1.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镇对50座日光温室大棚进行保温、遮阳、卷帘等改造,配套水源井、水帘、储水罐、自动微喷设备、通风设备等,建立扦插育苗温室50座,繁育钙果苗木300万株。

2.建立采穗苗圃200亩,配套微喷灌灌溉设施、运苗车等生产设施。

3.计划在中卫市全市压砂地推广种植钙果1万亩。4.引进钙果苗木新品种3-4个,进行试验种植。5.该项目整体总投资预计达16300万元。6.项目申请资金:25万元。

二、项目现状

1.该项目现有钙果育苗大棚11座,育苗200万株,预计成活率50%,已育品种有:农大3号、农大4号、农大5号、农大6号、农大7号、农大8号及农大9号。可加工品种为:农大3号、4号及5号。先鲜食代加工的品种为:农大7号、8号、9号。预计明年可育棚40-50座,出苗410多万株,能够覆盖5700多亩种植地的需求。

2.有育苗高级园艺师4名,育苗管理人员10人,组建了一支专业化育苗队伍,育苗成活率保持在50%—80%。

3.钙果种植:2014年秋季种植面积达到2713亩,带动种植农户40多户,建立了钙果种植示范基地。2015年底达预计到6000亩,带动种植农户100多户以上。

4.吸纳了宁夏环香山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宁夏钙果果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和力量,科学开展产业规划,系统化进行钙果产业的营销和推动。

5.项目截至2014年底,累计投资达近520万元。

三、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促进荒漠化地区林木良种引进、选育

钙果(Cerasus humilis(Bge)sok)蔷薇科樱桃属,是我国特有的珍奇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其野生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十三个省区海拔300-1800米的缓坡、丘陵区、梯田向阳面地带。由于长期的环境驯化使钙果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具备“四耐”(耐干旱、耐贫瘠、耐寒冷、耐盐碱)的特殊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化后的品种苗木栽培成活率高,其保护土壤和涵养水源和减缓荒漠化进程的功劳显著。因其每100g鲜果中含钙60-90mg,是植物含钙之最,故称钙果,其每百克鲜果钙和铁的含量分别是苹果的7—10倍和6—10倍。钙果果实营养丰富、果仁入药(中药叫郁李仁己有两千多年历史);果仁还可榨油,油酸含量堪与橄榄油比美;其含营养种类之多,含量之高,优于樱桃、李、杏、桃等类果品。另外,钙果果实中含有糖、多种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蛋白质、花青素、单宁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钾、铁、锌、硒、氮、磷、锰、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18种氨基酸,为果中极品。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意味着其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开发极具潜力。钙果是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优良树种,为此,钙果已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推荐树种目录,并已在河北、新疆、山西等地推广种植,受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钙果产业在种苗选择、科学繁育和栽培上虽然有了一些基础,但只是刚刚起步发展,钙果的种植密度大,需要的苗木量大,目前钙果苗木的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解决荒漠化地区钙果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问题,亟需集成钙果繁育和种植栽培技术,开发钙果新品种,以改变荒漠化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和产业种植结构单一落后的局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绿化西北戈壁荒山美化环境 种植钙果还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钙果株丛小,花朵密集,十分美观。利用不同花色的钙果,在庭院、公园、街道、高速公路两旁等地栽植花坛或者花篱,能够形成春天观花、夏天赏叶、秋天品果的环境效果,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用做观赏植物栽培:钙果株丛矮,花团锦簇,十分美观。花色多样,花形与樱花相似,花期相近,而且其灌木状与乔木状的樱花可形成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观赏效果,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樱花”,用钙果作盆景,其株型紧凑,果实艳丽夺目,既可观赏,也可食用,一举两得。园林可作为灌木花带、灌木球配置。其适应范围广,栽培成活率极高,是荒山绿化、城市园林绿化亟待推广的灌木后起之秀。

3.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防风固沙及水土保持

发展钙果是对国家在适生地选择生态功能强势经济树种的要求;是农民在立地条件差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并能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好项目。钙果是一种极其抗旱抗病虫的灌木树种,适应能力强,可耐-35℃低温,有极强的固土保水作用。可以在平地、山坡地PH值8以下的地区种植,也可以在乔木果树行间、梯田地边种植。钙果是一种短平快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的不可多得的树种,随着在大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的推广栽种,它必将会对我国的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钙果具有特殊的抗旱本领,适合干旱地区种植。这种特性来自于它本身,也是多年来环境变化的结果。(1)钙果的生理特点表现在,旱时能避旱,雨季能蓄积水。在干旱的春季,钙果不仅叶片含水量较高,而且保水力强。钙果叶片小而厚,虽然气孔密度大,但气孔小,水分散失的少。在干旱季节地上部生长速度减缓,土壤植株基部产生多量基生芽,这些芽不萌发,一旦遇到降雨时基生芽可形成地下茎在土壤中伸长,形成根状茎或萌出地表形成新的植株。这种生理特点是钙果抗旱的内在因素。

(2)钙果果实同样具有耐旱特点。在干旱季节的早春,钙果也可开花坐果,但果实基本停止生长,而且不会落果,待雨季到来时,庞大的根系迅速吸收雨水并集中供应果实。短短10-20天内,果实会膨大到原来的8-10倍。果实成熟后,由于果柄与枝、果柄与果实不产生离层,既便干旱也不会轻落果。可见钙果同其它果树相比,果柄不产生离层的独道特点和高超的旱时能避旱、雨季能集水抗旱的高效用水本领,是钙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大自然的一种完美结合。(3)钙果具有根状茎,茎状根的特性,有顽强的生命力。钙果独有的抗旱特点还有其“根茎不分”的习性。一般植物的根具有固定的吸收作用,而茎有支撑输导作用。在钙果的根茎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要适应干旱的要求,不同情况产生不同结果;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地上枝叶停止生长,而在地表土层中,植株基部可形成基生芽也不萌发。

(4)庞大的网状根系。钙果属强分蘖根系,庞大的根系盘根错节,根冠比为9.17:1,比苹大7.84倍,比可杏大1.6倍,这是其具有强大抗旱能力的内在特点之一。由于根系纵横交错,集中分布在20-40厘米的土层内,最深的可达1.5-2米,形成表土密集的网状结构,将20厘米深土层中的土壤紧紧包住。加之枝繁叶茂,大大减少了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能有效阻止表层土壤被风刮走和被雨水冲刷流失。显示出极强的固水保土作用,特别是坡度大光照强的地方。固土作用更强,效果更加明显。

(5)钙果自然更新能力强,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地上无高大植株。在调查中,挖剖面观察根系分布、生长发育过程可以看出,根系分布以水平根系为主,数量多,垂直根系少,可以看到基生枝(新萌蘖枝)生长健壮强旺,一般次年结果,点结果枝总量的80%以上,2年以上枝结果占有15-20%,3年生以上结果很少。同时,水平根系萌生新枝能力强,数量多,为繁衍后代、适应干旱环境,奠定了基础。播种后,当年幼苗可形成花芽,第二年结果,第三年进入盛果期。它童年期很短,从种子播种到形成新的种子仅需16个月,是自然界一般果树都不具有备的特点。也是钙果用短生命周期,快速繁衍后代,长期适应干旱,适者生存的特殊本领。也是钙果自然分布广的主要原因。

(6)栽植后生长快,覆面积大,由于钙果具有以上特点,一般从状栽植后,加之根蘖苗、茎状根萌生苗,可迅速蔓延生长形成一片。据报道,在干旱山区作的地表径流试验表明,钙果栽后第二年可使地表径流和泥沙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密集的枝从及地表叶片叠加,增加了对雨水径流阻力,水大部分渗入土层,而涵养了水分。3年后可达到一般树木10年的固土保水效果。在我国三北地区,风沙最多,土壤种类多为黄土和石灰岩土壤,非常适合钙果生长,因此,此树在北方尤其是春旱期长,雨季集中的地区,是最好的生态树种。在干旱地区种植不仅可成活,而且还可利用集中雨季而获高产,同时获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4.钙果的推广种植技术及示范培训

钙果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树种,具备“四耐”(耐干旱、耐贫瘠、耐寒冷、耐盐碱)的特殊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化后的品种苗木栽培成活率高,在治理水土流失、防沙蓄水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功效。一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钙果林地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分别比荒地高0.7%和1.27%。二是蓄水减沙效益高,钙果林能够增加土壤的贮水性能,其土壤平均有效贮水量和最大贮水量分别比荒地高0.54 t/hm2和8.4 t/hm2。三是钙果根系具有很强固土作用,四年生苗根冠比为9∶1(一般树种为3∶1)。非常适合在我国荒漠化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引种。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在集成优化钙果种苗繁育和栽培定植技术后,制定钙果种植标准化操作规程,向其他荒漠化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和示范培训,成为当前发展的急需。

四、建设单位

宁夏莘禾聚鑫钙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品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生物技术推广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其他农业服务,钙果种植、收购、初加工、储藏、销售,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膜的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属于宁夏钙果果业集团公司下属单位。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宁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2014年5月注册)。公司下辖鑫溢源(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成立),国驭市场信息调查(上海)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宁夏莘禾聚鑫钙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3月成立)等多家子公司,总资产超过10亿元。

公司以“治理荒漠,倡导绿色,打造品牌,致富农村”为理念,旨在打造一条“产学研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在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竞争力,为农民提供一条以钙果种植、加工为主线的脱贫致富之路,建立起一种集环境治理、扶贫脱困及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公司重视品牌建设,依托特殊气候条件和优质产品,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钙果知名品牌。目前已经注册了“硒夏钙果”商标。

公司推行合作社经营和标准化种植。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对接,对农户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追溯、统一订单销售”的“四统一”管理。公司制定并执行了《钙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对种植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记录,形成了严格的标准化种植制度,建立了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追溯体系。

申报单位:宁夏莘禾聚鑫钙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24日

第三篇:创新科技园区集锦文档

创新科技园区 硅谷

地理位置:硅谷(Silicon Valley)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在地理上,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Santa Clara)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San Jose)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San Mateo County),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的一部分。

硅谷的由来: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硅谷。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硅”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是与由高纯度的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当时的硅谷就是旧金山湾南端沿着101公路,从门罗公园、帕拉托经山景城、桑尼维尔到硅谷的中心圣克拉拉,再经坎贝尔直达圣何赛的这条狭长地带。这些位于旧金山湾两岸地区的加入使硅谷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记者的拼写错误它都被误称为“硅胶谷”,因为硅谷这个词语还没有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硅胶是一种广泛用于隆胸和堵露等作用的物质。

历史发展:

硅谷当地一直是美国海军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而建立起来。但当海军把它大部分位于西海岸的工程项目转移到圣迭戈时,NASA接手了海军原来的工程项目,不过大部分的公司却留了下来,当新的公司又搬来之后,这个区域逐渐成为被航空航天企业聚积区。

那个时候,此地还没有民用高科技企业,虽然这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可是学生们毕业之后,他们却选择到东海岸去寻找工作机会。斯坦福大学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Frederick Terman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在Terman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David Packard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一个跟NASA及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的高科技公司。这间车库现在已经成为了硅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景点。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术诞生地,可是在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最开始的几年里只有几家公司安家于此,后来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应用大学最新的科技,同时又租用该校的土地,这些地租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来源,使斯坦福大学不断的兴旺发达。Terman在1950年代决定新的基础设施则应以“谷”为原则而建造。

在这种氛围下,一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威廉的这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1953年由于与同事的分歧而离开贝尔实验室。离婚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他获得科学学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56年他又搬到了距他母亲很近的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现在,包括Adobe、AMD、Apple、Cisco、eBay、Google、HP、Intel、NVIDIA、Oracle、Sun等全球 500 强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位于此,硅谷总共有225,300多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形成原因:

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

旧金山湾区在很早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发基地。1909年,美国第一个有固定节目时间的广播电台在圣何塞诞生。1933年,森尼维尔(Sunnyvale)空军基地(后来改名为墨菲飞机场)成为美国海军飞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围开始出现一些为海军服务的技术公司。二战后,海军将西海岸的业务移往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国家航天委员会(美国航天局 NASA 的前身)将墨菲飞机场(Moffett Field)的一部分用于航天方面的研究。为航天服务的公司开始出现,包括后来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2.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采纳Frederick 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19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Varian Associates)。Terman 同时为民用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19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园驻有研究机构,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技术中心。

3.以硅晶体管为主的产业基础

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在斯坦福大学南边的山景城创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1957年,肖克利决定停止对硅晶体管的研究。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出走成立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称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创办了英特尔(Intel)公司。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

4.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的加入

从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在紧挨斯坦福的 Sand Hill 路落户,风险资本极大促进了硅谷的成长。1980年苹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来到硅谷。Sand Hill 在硅谷成为风险资本的代名词。

5.软件产业兴起

除了半导体工业,硅谷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现今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 GUI 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络协议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128公路

地理位置: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修建于1951年,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现在128公路沿线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从事高技术研究、发展和生产的机构和公司,成为128公路高技术区,是世界上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

128公路的兴起:128公路始建于1915年。早在二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对128公路地区是一个转折点,战争期间美国对军品研制和定货的需求使该地区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战争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毕业生们在政府里的显赫地位为该地区科技产业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128公路高科技密集带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冷战和空间军事竞争的需要,投巨资进行军事技术开发,通过引导资源流向,使大部分资金落入128公路附近的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手中。1950至1960年间,该地区仅从美国国防部就得到60亿美元的订货合同。其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此地的订单金额每年增加10亿美元,并购买了128公路地区一半以上的产品。1951年,马州政府对128公路进行了扩建,把大波士顿地区的20多个城镇连成一线,为方兴未艾的研究和工业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

整个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政府巨额研制资金和军品定单的强有力的支持下,128公路地区的创新活动极其活跃,发明层出不穷,新的公司不断涌现,如晶体管、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军事科技领域的需要催生了该地区的繁荣。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国防和航天研究合同的主要承担者和受益者,成为波士顿地区经济转型的先锋。

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实验室孵化出来的大批高技术公司在这里落户,形成了巨大的高技术综合体,并向495号公路发展。这些高技术公司的发展与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康普顿的努力有关,他主张教员不仅可接受公司的咨询,而且可开设公司。高速公路旁的工业园区为这些新开设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开发场所。随后,各种不同性质的实验室、一些新型中小企业和老牌公司的分支机构纷纷在此落户,1965年,该地区已有近600家科技型企业。

到了1970年,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已经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创新中心。当地一些公司专门研制需要不断创新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如雷达发射管、远程通信光缆、工业控制及导弹控制设施、导航系统等,经济效益明显。然而,随着越战的结束和空间竞赛的趋缓,国防与空间市场合同一度大幅下降,该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

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帮助128公路地区摆脱了困境,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的一个中心。几百家各种文字处理和电脑公司在此聚集,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业。1980年该地区中档计算机销售总额为260亿美元,占全美销售额的34%。当时引人注目的新兴公司,如数字设备公司、王安公司和通用数据公司等,占据了微型计算机市场的多半份额。

128公路的衰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128公路地区开始日显僵化,不求进取,发展速度放缓。冷战结束后,随着军品定单和军事开支的减少,128公路地区顿时面临严重衰退,曾在80年代以DEC、WANG及DATAGENERAL等大型电脑带领着电脑科技业的波士顿,经历了市场转向小型个人电脑的巨大冲击,开始落后于硅谷。

到20世纪90年代后,美苏对峙与东西方冷战的结束,美国政府军事采购订单和研发投资的锐减,128公路高科技园区原先所依赖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相对于美国另一个重要的科技产业发展源地——硅谷的崛起,128公路受制于企业组织结构、区域服务环境、产品开发结构,甚至地区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局限,发展缓慢,出现衰退迹象。

衰落的原因:

第一,过度依赖政府。128公路地区的形成机制使得有关管理机构一直致力于建立并保持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着力寻求通过自身知识、能力求发展的道路。由于依赖程度过深,该地区缺乏自我生存机制和造血功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该地区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由兴转衰。

第二,相互之间无关联的产业体系。128公路周围的公司大而全,自成体系,配件相互不通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第三,创业冒险精神不够。由于保守的传统和保密的风气,再加上128公路地区的企业受政府扶持,效益较好,员工们普遍看重稳定的收入和稳步升迁的机会,为了能在离开岗位后享受丰厚的退休金,员工们往往终生供职于某个企业,很少流动。勇于牺牲安逸去开办企业的更是凤毛麟角。独立创业不是128公路地区流行的事业取向。

第四,企业发展模式不够灵活。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大公司具有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组织结构,工业体系建立在独立公司模式上;偏重于在企业内部孤立地进行技术改进,而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往往熟视无睹,在实验和学习中缺乏自由全面的讨论。中关村

中关村是指位于海淀区,以中科院、清华、北大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这个 年开始起步的“电子一条街”经过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方圆平方公里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是中国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硅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1988 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后改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简称中关村),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以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先春创办的第一个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为起点,到 1988 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之前,在此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曾三次考察过美国“128 公路”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先春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要探索适合我国扩散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道路,于是他在 1980 年 10 月 23日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所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后来随着有关政策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肯定,很多科技人才开始在中关村创业。到 1986 年底,中关村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和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2)发展阶段:从 1988 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成立,到 1999 年它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止。

1988 年 5 月 10 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1993 年 6 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1999 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6 月 5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上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3)成熟阶段:从 1999 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后至今。这标志着中关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 年中关村正式更名以后,对中关村园区提出了具体的建园要求,在中关村已有三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酒仙桥电子城和亦庄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五区的格局。随着园区的发展,在 2003 年以后园区又扩大面积,加入了德胜园、健翔园,形成了一园七区的格局。在此阶段,科技园区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还形成了产业聚集的情况,而且加强了与国际的合作。中关村园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产值占 62%),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环境科学、新药物及生物技术为辅所构成的五大支柱产业构架。

发展基础:

第一,丰富的智力资源。中关村位于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区内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 所,有以中科院研究院所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科技人员近38万人,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6%。

第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关村是国外高科技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是世界知名高科技产品特别是 产品的销售中心。这里集聚着几乎所有国外高科技著名品牌的代理商、分销商,其分公司、子公司遍布全国,这里的国外知名品牌产品成为全国价格的参照系。

第三,强大的政府支持。中关村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支持。园区的优惠政策涉及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土地使用、人才留京、奖励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规定达 多条。税率比区外企业的税率低一半以上。在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首先是创造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思想文化氛围、制度建设。

第四,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是比较开放的。一方面形成了结点密集、联系频繁的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全国各地;同时,从中关村高新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了强有力的接口。现在与欧洲、日本、美国和香港等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地及市场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台湾新竹科技园

1980年12月,我国台湾省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它是台湾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现在已有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六大类产业,其中在电子资讯等一些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方面占到台湾省的三分之一强,使台湾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第三大电子资讯产品生产地。

发展历程:

——早期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成立园区管理局。建园之初即确立“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期间,园区模仿硅谷建设形成主体框架。一方面,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研发能力建设上,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快速扩张阶段(1991年至今):园区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在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

发展基础:

从要素资源方面来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首先,与园区相邻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其它六个国家实验室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注入了学术智能的活力。其次,来自海外的顶尖人才,留学人员在新竹的发展中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市场条件来看,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给新竹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新竹在晶圆代工以及个人电脑产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得益于产业发展初期外国厂商的技术转移。并且,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在技术上具优势的产业一般都先在岛内发展,待成熟与利润下降后,才逐渐向大陆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在岛内又开始新一轮产品升级换代。正是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台湾 产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条件能够始终存在。

从企业来源来看,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早期企业主要是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政府在 年代中期派遣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工程师到美国 公司接受晶圆制造、电路设计以及光罩制造等技术。电子所借由 转移的技术成立了实验工厂,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电子所衍生了一批本土的企业: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台湾光罩公司等。90 年代后,由留学归来人员创办的企业逐渐增多。

从政府行为来看,除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外,政府利用公营及财团法人研究机构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发展,其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台湾经济部科技专案经费,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民间以及经济部工业局给予的补助。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组织和实施。新竹园区的政府职能集中于:建设实验室,制定研发奖助计划,进行土地开发和建设,管理保税业务和委托对外加工,促进环境保护与工业安全,实施配套建设和服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园区法规和制定优惠政策等。

从配套设施来看,具备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园区所在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气候适宜,海陆空交通方便。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准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车站等。日本筑波科学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始建于1963 年 9 月,是日本政府为了适应“技术立国”发展战略的需要而设立的。园区位于东京的一个卫星城———筑波市中心,占地面积2700 多平方公里,包括筑波研究学园区和周边开发区两大部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是由政府从东京搬迁而来,形成了以国立试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筑波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优美的人居环境闻名于世。筑波城现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国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筑波科学城分为生物研究实验区、土木建筑研究区、文教研究区、理工科研究区和公共设施等5个小区。科学城内设有宇宙研究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工业试验研究中心,包括工业技术院的9个研究所;农业科研实验中心;研究人类的灵长类试验站;高空气象台等。

发展基础:

第一,政府支持。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而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政府直接介入整个筹建过程,包括科学城之选址、人力筹措等。

2、科学城的形成机制。筑波的形成和发展,完全靠政府指令,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连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都由政府从东京迁来,各种设施都需经行政审批配备,私人研究机构和企业也由计划控制。规划和主管都是国家最具权威的机构,使得科学城的建设和搬迁得以顺利进行。

3、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给予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4、政府投资。每年追加投资的同时享受日本开发银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的低息贷款。

第二,基础设施健全。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筑波科学城选址在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处。筑波的道路系统构成类似梯子形的网络,由3条南北走向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和6条东西向的干道组成。“筑波快线”新铁路直接连接筑波和东京。围绕首都东京的城间快速道在筑波设有2个立交匝道,同筑波城市西南部分的道路连接在一起。

第三,大学园区。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立筑波大学,并以之为中心,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大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筑波大学是全国著名的新型综合性大学。1973年创立,系科设置与一般大学不同,教学与科研分开。教学系统设有三个学群(下设学类)、三个专门学群;科研系统设有26个学系。6美国科学研究三角园

三角研究园(RTP, Research Triangle Park)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园。她毗邻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Raleigh)、达勒姆(Durham)和教堂山(Chapel Hill),处在三座城市夹成的三角研究区域中。除了一小块区域延伸入维克郡,三角研究园的大部分土地都在达勒姆郡的行政区域内。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中心之一,经常被和处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比较。1959年三角研究园被北卡州和地方政府,附近的大学和地方的商业机构建立。当时Karl Robbins购买了现在园区被建造的土地。三角研究园和处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弗吉尼亚生物科技研究园、处在阿拉巴马州Huntsville的Cummings研究园并称美国三大研究园,她们形成了三大全球科学研究中心的新兴领导力量。

研究院院占地7000英亩(28平方公里)被松树林所环绕,尚有规划用地面积630英亩(4.5平方公里)。2007年,在三角研究园有超过130家研发设施,超过39,000名雇员为总共157家组织工作。研究园临近州际公路I-40和达勒姆高速。她由一家私人非营利性组织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

三角研究园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全球重要运营地点之一;IBM有约11,000名雇员在三角研究园工作。同时它还是中国著名的联想集团的全球总部所在地,包含三幢办公大楼的联想园区,有超过2,000名联想雇员在此工作。三角研究园还是葛兰素史克(GSK;GlaxoSmithKline)制药公司的最大的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它拥有约5,500名GSK雇员。

RTP管理模式:RTP 主要是以企业、大学等民间力量为主体参与园区的开发、投资和建设,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导向性投资,场所、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地方政府建立了分工明晰的机构,积极有效地参与各方协调,全方位地宣传、推介 RTP。

RTP发展特色:

特色之一:紧密的校地合作关系

在 RTP 发展和成功的背后,有一个抽象的“三角”,即“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用RTP 基金会总顾问的话来概括,即 “:以大学的研究力量为依托,以政府的支持为坚强后盾,剩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RTP 最核心的资产是 3 所大学,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均是美国杰出的研究性大学。RTP 周边地区共有 11 万多名大学生,雄厚的人才储备为 RTP 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内的集聚,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诞生、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大力吸引区域外的先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着陆和扎根。RTP 与周围地区,尤其是在与大学的良好关系和合作中,得到许多好处。超过 80% 的园区公司重视从周边大学的毕业生中挑选员工。大学也重视与RTP 的关系,如北卡州立大学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大学把 RTP 的企业看做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处,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场所,学校科研经费、支持资金的重要来源。

特色之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园区已建立一个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园区有大量的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配置要素和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服务机构大多为非营利性机构,它们是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些服务机构大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通过对现有软硬件的创新型组配,创造出新的产品和设备。

特色之三: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 RTP 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北卡州政府花巨资在 RTP内建立了北卡微电子研究中心、北卡生物研究中心,以吸引两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帮助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政府下属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及其他金融服务,并对入园企业提供 10 万 ~50 万美元的低息贷款,贷款期限长达 7 年,贷款年利率仅为政府债券利率的一半,或使用 5% 的固定利率。

RTP 能吸引众多著名大企业开设科研机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到了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园区规划严格维护环境的完整性和与大自然的平衡,尽可能地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体验。RTP 入园企业必须符合以设计和相关研究为主要业务的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 RTP 租用办公空间或直接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办公楼宇。

特色之四:有效的创新运作机制

RTP 采用有效的创新运作机制,鼓励3所大学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各种专业化服务机构和各种设施的共享机制为企业服务,建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帮助新建的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质优价廉的技术、投资、管理等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特色之五:有机的科技园区网络

在 RTP 之外,北卡州还有许多研究园和创新中心可供各种公司和机构选择。以 RTP 为主体,一个科技园区网络已经在北卡州初现端倪,这个广泛的网络可以为各种不同的高科技公司提供办公空间和发展服务。最新打造的北卡州科技园区网络对各个具有独立特性的科技园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科技园区之间加强合作,信息与服务共享,共同发展。各园区未来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范围更加宽泛,合作更加紧密。

第四篇:科技园区工作总结

科技园区工作总结

平房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28日,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为主要孵化方向,属于综合性孵化器,2004年8月被哈尔滨市科技局授予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5年12月又晋升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所属主要产业领域:电子设备制造、科技、农业、林业、工业、通讯、汽车、燃气等。

创业中心由哈尔滨最一特机电设备厂主体创办,经平房区民政局登记注册,主管部门是平房区科学技术局,创业中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

创业中心孵化总面积为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生产办公用房面积为3500平方米。

创业中心组织机构健全,创业中心组织机构下设综合服务管理部、技术咨询部、财务部、商务中心,管理人员。

我中心与诸多中介机构建立联系,又为入驻企业提供工商注册代理、会计评估、金融咨询、专利代理、法律咨询、成果查新、项目论证、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易等综合咨询服务。入驻创业中心的中介机构有建行分理处、中铁快运、龙达物流、平房区工商所等多家机构,直接为企业提供快速优质服务。

创业中心大楼办公环境优美,中心还为入驻企业提供必要的商务服务,如打字复印,网络传输,订票,联系住宿,酒店,用车等服务。我们创立的中心网站介绍企业详细的基本概况、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等等。让网络客户更全面的了解各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公司规模,提高客户的信任度。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分类列表,让客户更全面和方便的了解到产品的详细。及时将企业的动态和行业的动态以及产品的专业知识发表上去。

介绍企业过去和什么样的企业进行过合作,解决了哪些技术难题,以及合作企业对公司的评价,该模块的作用就是间接的让客户了解各企业的实力。

平台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如果用户对企业产品有兴趣,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却找不到及时交流的通道,那么就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客户。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提高产品的销售。给需要创业的朋友提供一些建议,普及一些企业的基本知识。

创业中心地处哈南工业开发区中心,四周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政府联合办公大厅,商业机构,知名企业多,研发中心众多。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美,院内柏油路面,绿化,彩化。办公大楼现提供62个孵化单元,还有4间车库,10间库房。2011年创业中心在孵企业 62户,外孵企业近25户,开发项目及产品十几种,企业发展运行情况良好,在孵企业产值近1亿元(不完全统计)缴纳税款一千多万元,2012年目前自主研发的有

1、哈尔滨冠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YC3A150V-25A/F永磁直流电机驱动器;

2、哈尔滨最一特机电设备厂的CTX-1A型井口油管(杆)磁力无损探伤检测仪;

3、北京炯浩天禾科技有限公司的专用汽车油位传感器等。这几家企业市场前景好,我们也正与这些企业联系将产品上报国家科委。到现在已毕业企业39户,毕业企业也都经营很好,如千怡星传、中环科技、安龙迪等企业毕业后发展很快,扩大后这些企业产值都达千万元,像千怡星传已向亿元产值进军。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平台”正是为了迎合部分企业“想创新但不知从何入手”的创新需求。企业可通过登录“平台”浏览海量创新项目,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从中选择创新方向。

在项目创建的同时,创业中心还为区内创业的企业与个人提供:企业创办、创业场地、创业辅导、人员培训、融资策划、项目申报、企业诊断、商业策划等服务。对选择平台内项目的企业与个人提供专家咨询、项目对接、难题招标与专项开发,从选择、构建到科技成果转化及最终的产业化,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帮扶与辅导。

目前,对于区内有创新意向的企业,可得到省内权威专家向企业提供的专业、优质的技术咨询服务。

二、当前,政府加大哈南工业经济开发,黑龙江动漫产业非常红火,也直接带动我们创业中心的发展,从入驻孵化企业发展趋势。1.我创业中心必须抓紧扩大规模,由于入孵企业不断增加,创业中心现有面积已远远满足不了入孵企业的需求中心初建时装修的会议室、洽谈室、展示厅、实验室均被已入孵企业占用。创业中心的办公室也被挤到砖房办公。目前在中心入孵登记企业62户,可真正入驻企业不足70%。去年我们曾多次向区里提出创业中心扩大规模建楼的请求,争取把创业中心办成国家级。

2.请求政府对入孵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好多企业最关心入区的优惠政策。几年来入区企业营业税、房租税未能得到减免,由于房租金过低,取暖费、水电费、土地税等各项费用不断增加,使创业中心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3.扩大增加功能性服务,如停车场扩建、会议室、展示厅、实验室、洽谈室复建,食堂、浴池、仓买、洗车等配套服务设施急待解决。4.根据入孵企业需要,我们还要扩建筹划一些技术服务平台,如扩大综合电器测试实验室,筹建模拟油井,模拟汽车性能检测平台,探伤仪试验平台等等。

市政府加大哈南工业区的建设,增强了我们把创业中心做大做强,做出成效的信心,我们要在三年内争创国家级创业中心,要实现这一愿望还离不开政府、财政、税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与支持。

下一步我们会一直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创新,规范管理,营造环境”,坚持“科学、简政、务实、效能”和“指导、激励、监督”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围绕厅和国家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中心工作,以国家创新基金工作为重点,大学、研究机构、留学生、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培育和孵化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五篇:科技园区Ⅱ期项目之顾问报告汇报稿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二期规划出台历程及营销推广研究报告

前言:

第一部分:丰台园的位置、优势、发展情况及近年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 一 章: 中关村丰台园的位置和发展优势 第 二 章: 丰台园发展的情况及经济基础 第 三 章: 丰台园二期开发的启动及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商务花园

第 四 章: 商务花园模式的引进 第 五 章: 商务花园的规划与建设 第 六 章: 商务花园理论问题的解决

第三部分:“总部经济”概念的形成和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 第 七 章: 总部经济的理论

第 八 章: 总部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研究

第四部分: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商务花园与总部经济对接的产物 第 九 章: 郊区化研究和企业总部选址多样性的研究 以及对北京大型企业的实证调研

第 十 章: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确立、建设启动和品牌推广 第十一章: 总部基地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及媒体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部分: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部分:丰台园的位置、优势、发展情况 及近年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丰台园尽管有许多的区位优势,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产业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园区顺利推进所必须越过的一道障碍。

第一章 中关村丰台园的位置和发展优势

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始建于1992年11月,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包括5平方公里产业基地和科技一条街。产业基地分三期开发建设,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具活力的产业基地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台园产业基地位于丰台桥南,西南四环路穿越腹地,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中距市区最近的一个基地。沿四环路可就近达京石高速、京开高速、京津溏高速,通达首都机场、南苑机场也十分便捷。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丰台园产业基地位于享有“花乡”美誉的丰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周边分布着悠久历史留下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名胜古迹,卢沟晓月、大堡台西汉古墓、金大都遗址、莲花池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还有举步即到的旅游景点世界公园、花乡森林公园和新建的绿色隔离带,以及驱车15分钟可饱览的鹰山咀森林公园和青龙湖等景观。

丰富的文教与科技资源。有北京电子工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丰台区是仅次于海淀区的北京市第二大技术知识密集区。有中央、市属科研院所60多家,各类科技人员7万多人,占丰台区人口总数的10%,其中国内外知名专家千余人,有充足的人才源和技术力量。在这个区域内,有世界水平的航天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的雄厚物质基础,设备精良、门类齐全,科研开发和生产开发紧密衔接,形成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合力,每年都有数十项科研成果问世,呈现出新产品开发能力强、科研成果多、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成熟的产业氛围。产业基地一期1.24平方公里,目前已具备了“七通一平”和“花园式科技园”景观为基础的硬件条件,形成了完备的基地管理体制和制度,土地一级开发已经完成,部分大型企业已建成投产,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群。

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孵化网络目前已拥有孵化场地近10万平方米,具有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培训、实验室共享、创业资金等各方面的扶助服务,为在孵的企业和项目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园区还建立了中介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投融资体系在内的四大中介服务体系。

第二章 丰台园发展的情况及经济基础

丰台园从1992年正式开发,至今已10个年头,企业数从无到有,累计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存活的企业超过1400多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产业基地一期在2001年开发完成,实现了“七通一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附:丰台园10年开发经济发展的情况统计 单位:亿元、家、人 主要指标 时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总收入 0.62 6.4 9.7 19.9 23.2 24 28.1 42.4 87.1 120.01 200 工业总产值 0.45 3.1 4.4 7.6 11.2 12 14.7 24 44 69.84 88 增加值 3.41 3.74 4.77 5.76 8.96 14.02 20.3 29 税费 0.02 0.19 0.36 0.67 0.88 1.12 1.33 1.89 2.75 4.35 7.01 利润总额 0.39 0.57 1.4 1.6 1.9 2.5 3.8 8.7 9.7

从业人员 12457 15498 15599 15568 15283 15847 16873 24522 29242 企业数 230 324 112 62 67 69 126 168 258 272 301 注册资本 25 15.36 19.5 19.01 89.5

丰台园十年发展的经济数据表明,丰台园已完成了初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经验、资本和产业氛围,在全国高新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应该考虑二次创业的一些问题。第三章 丰台园二期开发的启动及需解决的问题

丰台园二期是丰台园产业基地的一部分,占地1.65平方公里,紧临一期,位于四环路南侧,于2000年开始策划启动,2002年正式进场,2003年全面启动。但与十年前一期开发时的情况相比,二期开发时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地价成本升高很快,不能满足产业用地的需求。

丰台园产业基地最初是被定为中关村的产业用地,即工业用地,一期被分为两个功能区:产业区、住宅区(含公建),在一期开发中,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这个定位进行开发。

但是,即便在1992年开发的时侯,丰台园即估算到产业区土地的转让收益不可能补偿产业区的开发成本,即提出了以住宅补偿产业的办法,寻求资金的平衡。

事实上,在十年后启动的二期开发,地价成本随着房屋密度、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扩张带来的拆迁量的增加,已经使开发成本剧增,由一期开发时的平均成本900多元/平方米增长到1600多元/米。如果按照工业用地的需求,必须大量压低地价,由于丰台园二期开发按项目来运作,财政不可能大规模补贴,压低地价所形成的市政建设亏损靠什么才能弥补?

二、周边园区的激烈竞争,使丰台园再难以按工业用地的思路来开发。

十年以来,在北京已经形成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工业园区,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工业园区也是星火燎原之势,远郊区县与外省的工业园,由于地价成本很低,加上无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很多是由政府补贴,实行零地价或低地价吸引工业项目的投资,工业项目往往对商务环境要求不高,而对地价成本极为敏感,所以大量工业项目向远郊区和市外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丰台如定位于工业用地,难有出路。三、一期开发的教训与启示。

丰台园一期的开发方式采用土地招商,即是将市政做到位,将土地转让给工业项目,但是,事实上,在一期基地里面,真正做工业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拿到土地后,多数做成了可以转让或出租的写字楼或其他房产,原因是什么呢?除一部分企业本身不具备做工业的条件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行为,即企业用这片地,不做工业而做成房产,房产的收益更大,在现在,丰台园所处的桥南,由于四环路修通,配套更加完善,如果把土地地价千方百计压低,即使卖给真正的工业企业,由于收益的差别,大部分企业也未必将它拿来做成工业。这给业主的启示是,这片土地在产业功能分工上,是不是还真正适合搞工业,业主(管委会)压低地价,让别人来做成房产,还值不值? 四、一期的经验:

最初招商形式:将基地分割成为数不多的地块,将每个地块卖给企业;

这种招商形式,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能力不足,将建筑建设得档次太低,影响整个景观;二是企业用地有自己的时间表,部分企业将土地分为几期,造成有的地块长期闲置;三是一方面企业无新的空间入驻,另一方面却是闲置的地块,以土地招商和各自建设造成了空间的不可控制性。这些使园区必须考虑更为合理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方式。

只有解决这些在产业功能定位、开发模式定位上的问题,园区二期的开发才能突破迷雾,取得胜利,这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

第二部分:商务花园

商务花园,是借用国外成熟的Business Park理念,对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开发提出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它是丰台园二期开发思路的转折点。

第四章 商务花园模式的引进

丰台园为解决上述问题,与著名的物业顾问公司威格斯合作,开始对二期开发的模式、定位进行一系列的研究。2002年初,威格斯出具了《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区Ⅱ期项目之顾问报告汇报稿》,对产业区、公建区、住宅区分别进行了调研分析和定位。其中,产业区定位于“商务花园” 在威格斯的报告中,有以下的定论。

“丰台园将会成为未来北京西南部的商务科技中心,西南部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急需一个商务中心来带动该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办公物业将是二期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丰台园二期项目的整体市场定位为:四环路高科技产业带沿线——中关村“一区五园”中——面向成长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小型写字楼群体为特征——第一个大型、簇群式高科技商务花园——实现高科技中小企业拥有家的愿望。”

“商务花园的定义应当为:大城市的相对边缘地区,具有足够大的土地规模,较低的容积率,交通极为便捷,能够享受高科技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够以相对较低、并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所接受的价格进入市场,具有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和鲜明个性的产品,出售为主,可以拥有写字楼的冠名权,甚至独门、独院、独户,层数以多层为主,为中小企业的再次创业提供了一个量身定做的载体。”

在威格斯的技术说明上,对当时命名为北京首家商务花园的丰台园二期这个项目的说明为:

“随着北京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的高科技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所增长,因此对于Business Park这种办公模式,在北京的高科技企业中出现了大量的需求。

虽然Business Park受到企业的推崇,但是它的选址与兴建却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首先,由于Business Park对其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有特定的要求,所以Business Park一般分布于边缘地区,这样才能使Business Park的建筑密度降低,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实现低密度的建筑模式;同时,作为Business Park,必须有大面积的绿化作为其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此外,Business Park与城市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切都需要Business Park与城市之间必须有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做纽带,保证在Business Park内人员工作外出的便利性。基于以上要求,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是建造Business Park比较理想的位置。首先,丰台园地处西南四环,通往北京市区的道路畅通,无论是去往CBD还是中关村地区都很便利;其次,丰台园是中关村“一区五园”中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且仍具有大面积土地开发潜力的地区,在此地区建造Business Park,可以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最后,由于紧邻四环百米绿化带,而且以世界公园为中心的万亩绿色旅游区环绕周围,应该说丰台园拥有一定的绿化资源,能够营造出Business Park所需要的良好园林景观。

就此,基于对国外Business Park发展脉络的研究,对目前国外类似Business Park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北京各科技园区的调查,在充分发挥丰台园地段优势及其环境潜质的基础上,在此建造Business Park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适合的。

根据我们目前的了解,丰台园二期规划中的Business Park,是一种融合了四到六层现代智能化办公空间的绿地景观式写字楼复合体。这将是北京首家推出的Business Park写字楼模式。

就目前规划而言,丰台园内将建的Business Park,完全涵盖了Business Park“独立性”和“个性化”这两点特色,所谓“独立性”是指其具有占天占天,独门独院的特点,并且拥有独立的出口和独立的门牌号,以及同时赠予客户的大厦冠名权。所谓“个性化”是指其在群体结构上,各个Business Park单元体可分可合,可大可小,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业态公司的需要,从而以一种统一中求变化的办公单元组合体系列,使各类公司客户都能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办公天地。也正是这两点特点,Business Park模式在国外科技园中倍受高科技企业的推崇。而且这种现代办公的创新模式正成为这些新锐派高科技公司的企业形象标志。

为了满足Business Park办公一族生活起居的需要,丰台园二期还将同时推出配套的居住园区,从而在一个步行社区内,就能解决入园客户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园区内的住宅将采用景观较好的精品板楼设计,极目西望,西侧Business Park的高技派花园景观可以尽收眼底,使其成为同时拥有花园绿地景观,又兼顾高科技人文景观的高尚居住区,成为高科技员工真正理想的居住乐园。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内的Business Park完全可以给科技企业一个家,使事业初成一族拥有“公司家园”和“创业家园”的梦想能够得以实现。” 同时,顾问公司对国外商务花园的状况进行了说明。

第五章 商务花园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与开发模式确定后,丰台园开始调整产业基地二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按商务花园的规划理念重新制定原产业区的规划,2002年3月,修建性详规正式批复,批复后的商务花园分东西区两部分,东区35万平方米,西区65万平方米,共计100万平方米的商务花园,走过了规划程序。

随后,丰台园与英国道丰集团在建设商务花园的思路上一拍即合,道丰决定与丰台园合作,按商务花园规划模式,合作建设道丰科技商务园。

2002年5月25日,丰台园与道丰正式签约,建设北京首家商务花园。以下是《北京日报》发展的一篇报道:

《北京规划中的首家Business Park出台》(北京日报)(5月26日)——首家Business Park落户丰台园

5月25日,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与英国道丰集团、北京道丰数码园在北京饭店举行签约仪式,将共同投资30亿元人民币打造北京首家Business Park。

Business Park(可直译为“商务花园”)源于Eben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理念,在国外经历了数年发展,现已成为第四代Business Park。它是坐落于城市边缘,通过规划有序的工作室或厂房,及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给人以灵感和休闲的地方。

由于其对建筑密度、绿化、交通等方面的较高要求,到目前为止,Business Park在北京还没有显现。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Business Park的成功引入,将会成为北京规划的有益补充。

规划中的Business Park位于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内,总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首期开发建设65万平方米,预计三年完成。要建设的Business Park,是一种融合了四至六层现代化智能化办公空间的花园别墅式写字楼复合体,具有占天占地,独门独院的特点,并且拥有独立的出口和独立的门牌号,以及同时赠与客户的大厦冠名权,从而能够充分满足事业初成一族对于拥有一个“公司家园”和“创业家园”的愿望。在群体结构上,Business Park各个单元体可分可合,可大可小,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业态的公司需要。这种在统一中求变的办公单元组合体系列,可以使各类公司客户都能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办公天地。也正因为此,在国外类似的科技园区中,这种现代化办公的创新模式正成为一系列新锐派高科技公司的企业形象标志,而且目前市场也日渐扩大。但由于Business Park对建筑密度、绿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而使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与此无缘。然而,位于城市边缘北京西南四环的丰台园,坐落于享有“陆路码头”盛誉的丰台,紧靠百米绿化带和万亩绿色旅游区,交通便利,绿化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Business Park”的基本要求。丰台园率先启动的 “花园式科技园”工程,绿化面积目前已达到了15万平方米,可成为 “Business Park”的有效补充。

规划中的Business Park为满足入驻企业办公一族生活起居的需要,在建设工业、研发区的同时还推出了配套的居住区和公建区,从而在一个步行社区内,就能解决入园客户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园区内的住宅均采用景观较好的精品板楼设计,将西侧Business Park的高技派花园景观与初步告竣的“花园式科技园”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同时拥有花园绿化景观,又兼高科技人文景观的高尚居住区,成为高科技员工真正理想的创业乐园。

第六章 商务花园理论问题的解决

同时,丰台园开始解决建设商务花园的一些理论问题。

丰台园于2002年6月5日在东方广场召开了“北京首届科技商务花园高层研讨会”,专家们就首家“商务花园”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探讨商务花园的建设。以下是研讨会发言的记录:

汪洪(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委会主任、研究员)

在工业经济时代,科技园区往往成为科技产品的制造基地。但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科技中小企业无论从产品概念还是从盈利模式上,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企业分工的细化、虚拟生产模式的出现,使得现代科技企业的研发、销售、管理等活动与生产加工活动存在空间上分离的可能。科技中小企业在立业期,更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的机遇,降低固定成本和制造费用,集中精力发挥自身科研开发和拓展市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附加值。可见,现代高速的信息平台,为这种运行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立业期的科技中小企业也随之脱离了工业时代的传统模式,但其商务交流和信息沟通会更加至关重要。顺应这种需求,Business Park也同孵化器一样应运而诞生。由于它具有优美的园林景观、建筑密度低、群体建筑有序有机结合、占天占地、独立犹存的特征,而这种建筑形态由于展现了新经济、新技术的现代和朝气,自然就具备了市场的亲和力,可在立业的科技中小企业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质,因此,更容易在市场经济站稳脚跟,为Business Park找到发展的空间,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规划Business Park,还有着自身的发展需求:一是科技园区大多是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从而形成了同质性的竞争,致使形态上趋同,没有自己的特色,使这些发展空间对新锐派科技企业缺乏磁铁般的吸引力,亟待根据自身区位的优势,实施差异性、互补性的发展模式。二是在单位面积开发成本上,与兄弟科技园区比较不显优势,如压低土地价格转让,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开发建设。三是一级土地开发资金相对匮乏,要想解决资金瓶颈,需要寻求一个市场化的路子,优化资源配置,借助外界力量,把投资风险尽量降低。四是产业基地一期“花园式科技园”已告竣,二期Business Park的构建,将使两者优美的绿色景观融为一体,激发科技人员的灵感和创意,让快乐充满工作空间,全面贯彻人文关怀理想。Business Park的推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的经验,打造科技园区建设的新模式。我相信,Business Park完全是为扩张阶段的科技中小企业量身定做,必将得到市场的呼应,成为科技中小企业立业的理想家园。

李忠:威格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所有科技企业都把环境的创造用来调节研究工作状态的一种手段,在这种状态之下,科技园区商务花园出现成为必然,并越来越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商务花园来到中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并不完全像国外一样,仅保留一个景观的模式。根据我们的研究,丰台园建立Business Park有她的几个机遇,一是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发展空间有限,这就为丰台园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二是丰台园的地域位置决定了商务花园的独门独院的特点,在这个商务花园里我们不是孵化企业,而是为科技型的企业找一个家,我们知道现在有许多孵化企业,但孵化后的企业到哪里去呢?“而立之年”需要有一个家,对于心理情绪,东、西方观念不同,东方人具有本地情绪和本地色彩,所以商务花园来到中国,需要本地化,需要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商务花园,我们有信心打造这样一个商务花园。薛钟灵:中科院研究员

1、不要相信城市发展概念,这是一个变数,要多研究一些市场经济的发展。

2、城市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发展出来的,因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中国朝阳区的CBD及西城区的金融街,并不在当初城市规划范围内,是后出现的。丰台园要把自身发展的市场条件做为园区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其次是自身的管理体制要更新。

3、规化问题。我们现在要为丰台园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功能化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园区的功能通过道路的系统连结起来。如哈佛大学内有两条高速路穿过,作为哈佛大学来说交通很方便。

4、功能化的结构有一个标准即联系、环境、景观。①联系:与城市有非常便捷的联系,在园区内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交通及信息网络。②环境:园区内的环境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软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及高质、廉价的服务系统,因为园区内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挥霍型的。③景观并不是绝对的,要适当。颜振军(中国第一个孵化器博士、北京孵育协会秘书长)

科技型花园实际上也是为科技型企业产生及发展、服务的机构、组织,这种组织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最早,也就是从空间角度上来讲是孵化器,它是一个小的机构,后来逐渐经过几个阶段演变到现在的Business Park。我认为打造首家Business Park,要考虑几个方面问题:

一、首先要考虑Business Park的特点,使她有别于其他园区,从一开始建设就要从高起点开始,突出中国的特色;

二、要重视集聚效应,在设计上要考虑园区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要考虑产业的特点,要与丰台园既有的资源结合起来,如周边的教育环境,三大主导产业特点。

四、在设计上要产生不同的需求。因为科技公司大小规模不一样,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设计。王瑞明(中国高新区协会秘书长)

丰台园的科技人员比较集中,政府部门重视,相对于中关村,丰台园的发展空间逐渐突显优势。现在丰台园区的发展已到最佳时机,原因:

一、北京市已明确提出开发南城。

二、借奥运机遇、汽车城落户在南城,给丰台发展带来一定机遇。

三、丰台园人才在北京仅次于中关村,这里发展科技产业很重要,发展空间大。

四、丰台区政府以及丰台园区领导之间确实下了很多功夫,使丰台变化特别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五、随着十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器里的科技企业经过一段发展,他们要进入成长期,要有一个自己的家,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实力标志,而丰台就有这个条件,承担这个任务。丰台园有条件建商务花园,原因:

一、从人文环境上,丰台园有文化底蕴。有古代的秦汉墓,抗日战争雕塑园、世界公园等。

二、随着北京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需要好的自然环境,丰台园既有水库,又有大片绿地、果园、在交通上,三、四、五环去机场、中关村等都很方便。我认为丰台园能否效仿美国硅谷模式,把丰台园建成中国的硅谷。外国虽然可以借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资源,打造、创建创业者的天堂。我相信,丰台园的Business Park建起后,很多企业会“蜂拥而至”,丰台园很有可能建好Business Park。

俞孔坚(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丰台园建Business Park可能的必然性:丰台园有高科技,因为现在除了一些贵族,高科技人才才有可能享受在花园里办公的理想,最想享受这种Business Park环境,网络技术实现了在花园里办公的理想,以前无法实现。现在美国硅谷已存在问题,原有好的环境因为人聚集越来越多,造成压力,而且空间有限,地价很高,很多高科技人才要离开,因为科技人员只跟着自然环境走的。环境不好,他就要迁移。必要性:我本人是搞规划的,我作为创业者,在中关村也想盖一个楼,但地价很高,相对丰台园来说,地价低,把工作、居住、休闲融合在一起,满足了时代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中小科技型企业的需要。建议:

一、避免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二、规划超前,不要把城区模式放在Business Park里。

关于“商务花园”的一篇报道: 《商务花园”——一个全新话题》

“商务花园”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有益补充。由于其对绿化面积、建筑密度及交通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迟迟没有在北京显现。然而,位于城市边缘北京西南四环的丰台园,坐落于享有“陆路码头”盛誉的丰台,紧靠百米绿化带和万亩绿色旅游区,交通便利,绿化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Business Park”的基本要求。丰台园率先启动的 “花园式科技园”工程,绿化面积目前已达到了15万平方米,又为打造“Business Park”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因此,“商务花园”落户丰台园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同时也是北京规划的有益补充。

打造“商务花园”,引领科技园区发展潮流。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目前各经济开发区争奇斗艳,竞争日益激烈。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现存态势来看,仍然处于同质竞争的阶段。这种同质化竞争的后果无论对各园区来讲,还是对整个中关村的整体发展都算不上一种好的选择。而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应当是“差异化、互补性”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打造“Business Park”的举措无疑在这方面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并真正揭开北京高科技园区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型的序幕,促使科技园区的发展早日步入互补性的发展轨道。

“商务花园” 以规划促文化,体现“以人为本”。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彼此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升级,并从功能竞争、服务竞争开始步入了文化竞争阶段。其中,“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中心”的思想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丰台园将这种思想首先融入到了规划之中。规划中为立业企业而建造的每个单体,可大可小,可分可合,充分地满足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业态的公司需要。独门独院的特点、独立犹存的特征和赠予大厦的冠名权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中心”的思想。规划将园林景观与科技景观集为一体,并建造将大型科研办公楼与产业孵化器、教育交流等功能高效率的结合在一起的科技广场,促进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四季走廊以开花树木植物为主,多层次植物搭配,强调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以曲面造型为主,底层配备服务设施,形成了多样化的街道空间,另外,还建有别具一格的休闲走廊、为满足入驻企业生活需要的公建区、生活区。这些都体现了对企业的浓厚人文关怀。

这种尊重个体,而又不失整体协调的规划布局,本身就是高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说来,高新区文化包括园区环境、园区形象、价值观念和园区精神四部分。“商务花园”的规划设计涉及到了环境与形象两部分,并成了传递“尊重个体”、“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有效载体。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有文化的区域才能跨越式发展并向周边辐射。像“商务花园”这样的规划设计,对高新区的文化建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用规划促文化的规划设计在北京是不多见的。在6月9日《经济观察报》,对商务花园也有比较精彩的评论: 题目为:《丰台商务花园:城市规划的企业化端倪》(姜洪桥)

商务花园(business park)起源于西方的花园城市概念,一个位于大城市边缘的小型城市。从最早的工业园区开始到现在,商务花园已经演化成强调支持大型跨国企业的办公环境NEW TOWN,愈发成为城市通过规划来吸引企业和提升城市建设的共同途径。

如今商务花园落户于北京丰台科技园,不过与以往不同,这次落户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开发区的新模式和地产新业态,更是一次城市规划的新革命,因为一贯大包大揽的政府第一次在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悄然隐身,市场化运作的外资开发公司和咨询公司第一次在区域规划中为商务花园担起主纲。隐身政府与市场运作

对于代表政府一方的管委会在丰台商务花园建设中的位置,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委会主任汪洪将其定位于服务,“我们的作用就是起到平台的作用,为道丰服务,为企业服务。”这个道丰就是英国道丰集团。

丰台的商务花园位于中关村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内,总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担任这项巨大开发工作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和英国道丰集团合资成立的北京道丰国际数码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道丰国际数码园开发建设公司的控股股东不是中方,道丰集团占有的股份为60%,而中方为40%,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道丰在园区开发上有很大的发言权。到目前为止丰台商务花园的整个流程都由各专业公司和专家分头进行,威格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完成策划,北大作景观设计,详规设计由加拿大AA国际设计事务所完成。

在北京各个高新区的开发历程中,政府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政府不仅掌握着土地和政策,而且要完成规划、土地一级开发和整个招商工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政策操作者。而丰台商务花园整个园区的统一开发、建设、招商将由外资控股的合资公司来完成并取得收益回报。政府提供的是土地和政策以及担当起监督者的角色。

管委会工作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开发商和入园企业利益调节,开发商的利润取决于土地成本和招商收入,土地成本高必然会迫使开发商提高招商价格,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因此政府要合理调节土地优惠政策;第二是园区建设的监督者,管委会要审核入园的企业是不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中介企业,监督规划的落实。汪洪认为采取这样的分工合作方式,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也使建设周期大为缩短。

政府在丰台商务花园项目上隐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个创新,它对全国50多个高新区建设和城市规划都是个革命,因为全国高新技术区正紧迫面临二次创业。一般而论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分为要素群集、产业主导、创新突破和财富凝聚4个阶段。在要素群集阶段,产业发展的有关要素如资金、人口等要在某一地区集中但要素配置比较低,企业处于初创时期,规模不大,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新区还处于这样的状态。在产业主导阶段,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聚集起来,有一些发展好的企业、产业轮廓清晰,中关村高新区正处于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这样的阶段。今后5到10年内国家高新区都将纷纷进入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创业阶段。

从更高的层次说,高新区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在许多所在的城市要承担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建设新型城市的任务。我国的中心城市即使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其基础设施功能和整体环境与发达国家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梁蓓指出,高新科技园区必须是设施完善先进、环境整洁优美,能够吸引科技人才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营造这样的环境是中国高新区建设在二次创业中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对高新区的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及决策职能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缺乏分工的深刻教训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汪洪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丰台园二期采取的新办法是在总结丰台园一期和全国53个高新区的教训后得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新区的建设主要围绕吸引和集中进行。在环境支持和城市规划上,政府在精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把高新区建设局限于土地一级开发,画好圈、修好路、通上电就算完成任务开始招商,后期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完全交给入园的企业自己完成,这造成城市规划建设的两大弊端。其一是土地资源浪费,比如企业可能购买50亩地,在自身的发展初期只使用有限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土地被白白地荒废,等待企业的二期、三期7至8年的扩展计划;其二是建筑、景观问题。地产开发和建筑景观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专长。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个性其建筑也是奇形怪状,形态各异。企业在入园的时候就被划分了各自的景观和绿地范围,但是否开发景观是企业的选择,绿地建设毫无例外地都选择集中绿地,缺乏人性化。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试验田,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奠定了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1,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已有从业人员294万人,当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28.4亿元,工业总产值10116.8亿元,工业增加值2621.3亿元,净利润644.6亿元,与1991年同期相比,2001年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交税、出口创汇分别是1991年初期的137、142、81、164、126倍。可是经过初期繁荣后,高新区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困难。据了解,由于模式单一,全国各地乃至一个地区之间多个高新区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展开恶性竞争。记者曾经计算过在北京市内就有超过4个医药生物产业基地,各个园区的唯一竞争手段就是优惠政策、更优惠的土地政策、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为此,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提出,高新区发展要由土地优惠政策提供向优良环境支持转变。

就优惠政策而言,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还处于劣势,丰台园地处四、五环之间,单位面积开发成本与其他科技园区比较不显优势,如压低土地价格转让,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开发建设。而且丰台园一级土地开发资金相对匮乏,要想解决资金瓶颈,需要寻求一个市场化的路子,优化资源配置,借助外界力量,把投资风险尽量降低。实际的压力是寻求创新的动力,丰台园不得不根据自身区位的优势,实施差异性、互补性的发展模式,寻找自己的特色,使园区发展空间对新锐派科技企业形成磁铁般的吸引力。落定商务花园

当运作机制不再存在问题时,人们关心的便是这样的合作与组合能否为丰台园找到最佳切入点。为丰台园二期承担策划的威格莱斯公司首先考虑到商务花园概念。现代的商务花园概念是一个综合与人性化的产物,通常商务花园坐落在城市边缘,其园区内为规划有序的工作室或者厂房的有机组合,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以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激发工作人员灵感的地方。商务花园历经四代演变,第一代由多组小规模建筑组成,园内企业多从事轻工业、仓储或零件组装;第二、三代则追求如何有机地融入到城乡结合部,紧密连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又不失独有的人文特色;第四代则标榜一个“自给自足”以及能够提供足够内部交流空间的综合社区。美国的硅谷则以采用这种方式而成为商务花园的范例。

从理念上分析,商务花园在城乡结合部作为高度发达城市的一部分,既强调充分信息交流,又提供群落式独立人文环境的概念,非常符合丰台园的地理位置和以科技与信息为主的高科技园定位。但问题是商务花园的理念能否融入本土,北京是否具备其物质条件?威格斯房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李忠认为,商务花园是城市规划带来的必然现象,而中国经济发展已使得边缘化办公成为可能。科技型公司的利润不是来自车间,必须要使脑力劳动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需要改善办公环境。而北京城市化的扩展导致了轿车的普及,使人们可能也更倾向于比城市内环境更为优美的边缘地区。

谈到办公边缘化,很容易就想到与市内集中化办公的写字楼的反差,继而联想到商务花园与市内写字楼的竞争关系。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中国作为一个后起国家城市化的兼容性特色。在西方,城市发展的周期是20年,逐步地演化,而北京的发展周期是4年,经济形态的多样化意味着不同的阶段的企业同时出现也衍生出不同形态城市格局的并生关系。丰台商务花园本身也是二、三、四代的混合体,而且丰台科技园面对的是由丰台创业中心大量毕业出来的成长性企业。按照常规这些企业有两种选择,要么花钱买地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不得不面对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烦恼,要么租写字楼与各类企业共聚于狭小空间,新办法就是选择独门独户的商务花园。

但是,在商务花园的理论上,一直有一个问题未得以解决,商务花园的物业形式,基本上是定位于新型的写字楼,与传统的科技园区的产业基地定位于工业的做法是违背的,如何来解释脱离开工业的园区仍是真正的科技园区,园区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按郊区化的理论,科技园区不单在产业类别上分为电子信息园、生物医药园等专业园,而且在功能上开始走向专业化。目前,在中心城市,科技园区已开始逐步分离成三种形态:科技办公园、科技工业园和科技商业园。科技办公园作为科技产业研发、管理、中试的中心,是科技园区三种业态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一个环节;科技工业园作为科技办公园的下一个阶段,让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进入生产阶段,实现了科技的产业化;科技商业园利用其历史及现实的条件,在高地价区形成科技产品的物流产业,完成整个产业的循环。由于级差地租的影响,原来三种业态同时向市中心集聚已开始转向办公园和工业园逐步向近郊区和远郊区转移。商务花园是一种实际形态上的科技办公园,相对于科技工业园,更高出了一个层次,在研究中同时发现,上地作为科技园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科技办公园,而科技办公园主要的物业形态,不是厂房而是写字楼。

在对一期基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发现,原来以工业用地为名买地的企业,由于受利益的影响,很多并未搞工业,而是做成了写字楼,市场的机制同样证明了丰台园产业必须由工业向研发、办公、中试为主的功能转变,这正好与商务花园定位的科技办公园不谋而合。

所以,从以上的一些文章和报告可以归纳商务花园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的区别时,将其总结为“四大转变”:

1、(规划设计理念的转变)由强调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转变到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

2、(开发方式的转变)由各自为政的单块开发转变到集中有序的统一开发。

3、(产业选择的转变)由科技园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转变到以中试、研发、办公、商务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区。

4、(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到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

但在企业的定位上,仍存在一些争论与分歧,如果按威格斯最早的定位,定位于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购买能力以及聚集效益是否能支撑商务花园庞大的空间供应,如果定位于大企业的办公、研发与商务,如何确立新的品牌,如何确立是否有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证来予以回答,这导致了总部经济这种理论形态的出现。

第三部分 “总部经济”概念的形成 和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

总部经济,是“总部基地”产生的理论基础,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就是总部基地的未来。总部经济的提法,很早是在厦门的经济学界提出,但由于未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所以一直未得到推广。但在事实上,部分中心城市,由于市场化和政府的推动,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已经发展到了一种相对成熟的状态。

第七章 总部经济的理论 丰台园最早发现“总部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作用,是源于丰台园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合作课题——“大企业入园环境需求调研”,重点解决大企业是否对商务花园产生需求及满足需求所需要的条件。

在竞标会上,丰台园发现了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赵弘带队的课题小组提出了“总部经济”这个名词可以为丰台园所采用,此时赵正对北京制造业发展的困惑进行研究,在丰台园的约稿之下,赵开始关注“总部经济”的理论。并予2002年11月完成《总部经济——北京制造业需要组织创新》的文章,交由丰台园出版的《商务花园》杂志发表。

附:《总部经济”:北京制造业发展需要组织创新》(赵弘)

2002年北京工业增速趋缓,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稳定北京经济发展、扩充经济总量、提高首都竞争力和到2008年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北京提出发展制造业虽然有其客观必要性,但在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如何发展制造业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笔者认为,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能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关键是能不能对北京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搞得很清楚,同时在发挥优势、避开劣势方面寻找突破点,实现产业组织创新。

一、“总部经济”是北京制造业组织创新的基本方向

北京制造业在近50年内至少有过四轮的更迭:从50-60年代以重型机械、内燃机械、印刷机械、机床、化工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到70年代以缝纫机、手表等为代表的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再到80年代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家电制造业,再到90年代以来以算机、手机等为代表的IT产品制造业,在每一轮兴起的制造业中,北京都能够“领风骚几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一轮接一轮的制造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北京制造业能够取得持续市场优势、保持较长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并不多,尤其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在全国轻工、家电制造业领域曾经辉煌一时,不久却逐渐衰退,现在基本上失去市场竞争力。北京制造业的衰落固然有其体制方面的共性原因,包括政企关系没有理顺,以及体制、管理漏洞而造成的企业家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都使企业缺乏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体制保障。但另一方面,对北京发展制造业的某些劣势也必须正视。

北京发展制造业面临的劣势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成本劣势。因为北京的空间成本、人力成本都比较高。比如,2001年北京房地产价格均价4771元/平米,全国最高,是上海3297元/平米的近1.5倍,是全国均价2137元/平米的2.2倍。成本因素反映到制造业产品上,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营利空间。二是制造业人才短缺。北京在人才方面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具体到制造业所需的人才来说依然是短缺的。特别是北京的技术开发人才多,工艺技术人才少,务虚的人才多,务实的人才少,进行资本运作和营销管理的人才多、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少。这样的人才结构对北京发展制造业构成人才约束。三是产业环境不够优越。主要包括产业配套能力和商业环境两个方面。北京产业门类较多,但具有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少,尤其是能够按照产业链形成前向相关、后向相关的产业集群更少,使得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不强。

当然,北京发展制造业也具有不少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北京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门类齐全,有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二是北京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科技资源丰富,研发人才充裕。三是北京具有产品的营销优势。北京云集着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多和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这些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销售渠道,可以成为北京制造业企业利用的产品销售渠道;四是北京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可以方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五是北京是全国的信息中心,对于企业了解全国和全球行业发展动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北京发展制造业如何利用上述优势而避开其劣势,需要进行产业组织创新。我认为,这种创新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发展“总部经济”。

目前,关于什么是总部经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来定义总部经济。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阜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住,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在总部经济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不但能够补偿其较高的费用成本,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比较好地回避了北京制造业发展中的劣势,而充分利用了北京的优势,是一种“扬长避短”的产业组织选择。

二、“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总部经济这样的经济现象,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具体来说,是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经济发展知识化、产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首先,地价竞租机制是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动力。

所谓地价竞租机制,是指地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区域核心区,如中心商务区(CBD),由于地价昂贵,一旦企业的边际成本高于企业的边际经济附加值(EVA),就会导致企业外迁,让位于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企业,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区域的最核心地段,往往成为经济附加值最高的研发中心和商务管理总部的聚集地;区域的相对核心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业区聚集地;区域的相对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低污染的制造业聚集地;区域的外围地段则成为经济附加值最低的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聚集地。在地价竞租机制作用下,如果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地价急剧膨胀,一方面促使区域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进行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则促使区域中心逐渐向外围区域蔓延,最后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中心区域,成为企业研发中心和商务管理中心,整个区域也就演变为依靠总部经济而发展的区域。其次,中心外围效应促使总部经济的最终形成。

中心外围效应理论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的拉美派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提出的,它以权威性和依附性为判断标准,认为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中心的外围,后者依附前者并为前者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借用中心外围理论,如果我们把“中心”定义为由于投资环境相对优越而演变成先发优势地位的区域,把“外围”定义为投资环境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区域,在中心外围效应的作用下,区域资源在空间上重新优化配置,中心区域作为磁场的中心,吸引区域外围的各种优势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而将内部的劣势资源向外围区域排斥。在这种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中心区域形成独特的资源优势,各大企业集团将研发中心和商务总部迁至该区域,逐渐形成聚集经济,为了获取范围经济效应,节省企业的信息交易成本和培训成本,其他企业纷纷效仿,从而使得某个区域成为总部聚集的中心,总部经济也就因此而产生。第三,“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不同价值链区段上的产业分工模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全球化外化为市场的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又明显地表现为价值链的重组。由于跨国公司一般具有技术创新和营销方面的比较优势,借助于这些优势,跨国公司能够获取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附加值最大的区段,而不具有处于研发和营销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从事价值链中利润较薄但收入比较稳定的加工制造区段。这样,通过激烈市场竞争,价值链的重组最终表现为企业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不同价值区段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分工。

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轨迹是跨国公司依据自身优势在价值链中进行重组定位的极好例子。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软件企业凭借对软件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频频将战略触角延伸到其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设立研发和营销总部,而将生产制造等经营环节外包,通过这种不同价值区段高度专业分工跨国公司得以赚取高额利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今世界没有企业愿意在技术开发、制造和销售方面都做;企业也不需要大而全,而是要在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产业链条的某些区段上获得成功。这实际上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产业分工精细化的一种要求和表现。

三、北京初步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

北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总部经济的雏形初步显现,一些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正在趋于完善。

第一,北京市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集聚之地,总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显现出先发竞争优势。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地域分布(截至2002年8月)跨国公司投资地域 研究开发机构数量 单位:家

北京 49 上海 15 苏州 12 深圳 5 西安 3 成都 2 广州 2 杭州 1 青岛 1 同时,还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要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而且这一数量在继续增长。

在上述分析中,由于缺乏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在京设立营销中心的数据,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实际上,这一方面北京也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北京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优势,能够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截止2000末,北京常住户籍人口1107.5万人,流动人口近300万人。在北京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9.44%,在全国名列第一。

北京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教育基地,根据最近完成的北京R&D资源清查资料,2000年首都地区有高校61所,其中,重点高校23所,占全国重点高校的1/4,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20所。北京高校中有500个博士培养点,博士培养规模占全国的1/3;有1081个硕士培养点,硕士生规模占全国的1/5。

2000年,北京科技活动的单位数3353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372.9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5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中科研院所373个;北京地区每年开展科技课题3万多项,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获国家级奖约占全国的30% 左右;2000年申请专利数2846项,在全国名列第一。

第三,北京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可以为总部经济提供配套服务。

知识型服务业包括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策划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以及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共有7个门类,3个大类,30个中类涉及到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不同于商业、房地产、饭店等传统服务业,具有知识要素投入密集,增值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

知识型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是首都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北京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具有优势和基础。2000年,北京市主要7大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为605.9亿元,其中:会展与机构服务业136亿元;现代金融服务业126.3亿元;研发与技术服务产业102.9亿元;教育培训产业82.9亿元;文化传媒产业74.9亿元;专业服务业43.6亿元;医疗保健产业39.3亿元。由此可见,较为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CBD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空间区位。

实践表明,中央商务区对于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商务功能,形成商务活动的集中领域,产生聚集、辐射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总部经济”,往往需要有自己的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作为空间支撑。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法国巴黎的拉德方斯、日本东京的新宿、香港的铜锣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中央商务区。近年来,国内主要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武汉、厦门、沈阳等都已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其中北京朝阳区、上海陆家嘴和外滩的CBD已见雏形。北京市朝阳区作为北京的传统商贸区,以其占尽优势的商业实力和基础设施构成了传统CBD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近两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朝阳CBD建设,迅速拓展了CBD的商务空间,完善了其服务功能,抢占先机,发展总部经济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取得重大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入住园区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又一广阔空间。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最近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在园区二期开发过程中,提出打造科技园区“商务花园”的崭新理念,并且已经通过建设规划,准备在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之中,建造适合不同规模企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办公用的商务用房----这一适合全球人居和谐、绿色环保和“后现代化”最新趋势要求的设计理念,毕竟独领中国创科技园区发展新潮流,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外阜大集团入住北京的重要空间区域选择,助推21世纪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

在其后,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江帆教授与其硕士生展开了对总部经济的研究,他们认为:总部经济就是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的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以及各级政府的代表机构来本地区安家落户带动的经济。最近,中国人民大学陈秀山教授也开始关注总部经济,他认为总部经济确切地说并非是一种经济类型,而应属于地区发展规划的范畴。”他认为:并不是任何地区或城市都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选择某地区投资或设立总部,首要的是该地区要有稳定的大环境、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其次要有过硬的软硬条件,即资讯、服务、交通等。具有国际化色彩的中心城市、良好的资讯流通和服务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先决条件。陈秀山教授认为国内首推北京、上海两地。

第八章 总部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的研究

随后,总部经济理论扩展所带来一系列实证研究一直未停止过,总部经济包括什么样的经济类型,总部经济对地方的贡献在哪里,何种城市适合于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企业总部的选址需求是什么?等等。研究中发现,亚洲城市如新加坡、香港,国内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总部经济基本上已经成型。新加坡是大量投资于东南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所选地。

香港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大陆和东亚地区,在该区域的总部所选地。国内的深圳,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香港转移到大陆的首选地。上海,是台商或跨国公司设立中国区总部的首选地。

北京,是跨国公司设立中国区总部的第二选择地,是设立研发总部的首选地。

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是国内大企业总部迁移的首选地,设立地区总部的首选地,同时,又是中国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大型企业的总部所选地。三地产业不断置换,工业外迁、商务内聚,“两头分离”情况越来越突出,总部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基础。

可以分析下面一篇文章,了解中心城市对总部经济的聚集效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谁是中国未来“经济之都”》

经过从政府高层官员到经济学家,从企业家到新闻媒体的反复灌输和吹风,中国将为高科技企业融资设立创业板如今已不再是悬念,而如果要说有什么不确定因素的话,毫无疑问当属创业板今后将设在哪个城市:究竟是上海还是深圳?

有心人注意到,在去年底的深圳高交会上,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胡继之曾发表了题为《创业板市场与深交所的历史使命》的演讲。在创业板“花落谁家”之前的敏感时期,深圳方面以如此昂然的姿态将创业板与深交所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这一事后被戏称为“深圳创业板宣言”的演讲无疑是向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创业板非深圳莫属。对于关注中国城市季风的人士来说,创业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人们至少可以感受到城市间的竞走激烈到了何种程度。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广州,都在纷纷争夺对创业板概念的诠释力量。换句话说,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都在悄无声息地投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城市竞走当中去,城市的季风到底在向何处吹?

创业板之争不应当被简单地理解为城市之间的意气之争,而更多的很可能还是一场关乎一个城市经济地位的比拼 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历练和积累,中国各大城市的市长们显然对经济利益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换句话说,创业板之争不应当被简单地理解为城市之间的意气之争,而更多的很可能还是一场关乎一个城市经济地位的比拼。在这场目前还看不到尽头的竞走中,连北京也加入其中。按照专家学者们的看法,创业板设立的城市至少要具备四大要素:其一,金融业发达;其二,民营经济发达;其三,市场化程度要高;其四,国际化程度要高。用这样一把尺子来衡量,人们很容易就看出了各大城市在这场竞走中所处的地位,而且优势和劣势相当明显。先说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可以说是无可辩驳的,在这一点上甚至连上海也有所不及。另一个更接近创业板的理由是,北京的中关村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硅谷”的形象正在日益丰满,而且中关村有一个现成的技术市场,目前交易额差不多占到全国的1/5,上海和深圳只能望其项背。但到底把创业板放在哪座城市,毕竟是一个需要将各种因素放进去考虑的决定,中关村的高科技色彩很难盖过它所寄生的城市色彩。

从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而言,设立创业板实际上是为拟议中的深沪两大证券交易所合并提供了一条通道。有关两大主板市场合并的说法流传已久,情况是明摆着的:两大交易所合并,可以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效率,为投资者降低交易成本,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主板的合并可以使深沪两地的角色分工完全明确,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主板合并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深沪两地股市走向统一,中国就将出现一个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的第三大证券市场,总市值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结果。如此一来,上海与深圳两大城市的竞争态势很快就走向明朗化。以合并的主板市场规模而论,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中国城市新贵显然难以承受如此重负,大概也只有上海才能扮演上述角色。虽然决策层的态度尚未明朗,但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合并后的主板市场一旦定在哪个城市,这个城市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地位势必加重:谁让几乎全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跑到它那儿融资呢?

最迟从1999年开始,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企业,一场将自己总部搬往上海的企业迁徙运动就已经展开 一则有关跨国公司的动态是:全球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把它的中国区总部迁到上海,今后这家跨国企业巨人在中国的行动号令将从上海发出。可口可乐这样做自然与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运转态势有关,但同时也清楚地告诉人们,在这家跨国公司眼里,上海的潜力不可低估。可口可乐当然不是第一家把总部搬到大上海的企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注意到,最迟从1999年开始,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企业,一场将自己总部搬往上海的企业迁徙运动就已经展开。

在中外企业群落的这场迁徙运动中,家电行业的动静最大,仅仅一年左右的工夫,国内屈指可数的一流家电企业如海尔、春兰和长虹都先后从自己创业的城市出走,把各自的技术总部迁往上海。

著名企业如此,大批羽毛未丰的地方民营企业就更是纷纷仿效。曾几何时,浙江温州以“中国民营企业的天堂”而名闻天下,专家学者甚至称其为“温州的力量”,然而温州企业的出走也已经初露端倪。

对于温州的一大批民营企业来说,“迁都”与其说是一次悲壮的远行,倒不如说是一次投奔未来的狩猎——在温州企业家的梦想中,曾经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更符合自己的投奔标准。

上海到底有什么?四川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说,他其实非常不喜欢1996年以前的上海。有一次他在上海赶飞机,不料却一路堵车,最后只好改打“摩的”,从后座上被甩出去倒在泥浆里。但是现在变了,坐在希望集团在上海总部的新办公室里,刘永行显然对上海的现状感到满意:“在四川做小生意比上海辛苦,千方百计讨好客人,而上海人一精明就较真。但四川做大生意的不多,四川最大的局限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国外朋友到四川来,往往要下很大决心。但是我到上海后,每周都有外事活动,每个月我都会去看一次国际博览会。我们的公司放在上海一看,根本是小公司,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参照系,不会迷失方向”。

来自宁波的企业家吴国迪对上海与家乡的区别是用资金规模来衡量的:“要办世界级的大企业,必须以世界级的城市为依托。(中国银行)总行对宁波分行和上海分行的授权不一样,宁波分行超过200万美元的项目就要报总行,而上海分行的额度却是3000万美元!”在这之前,吴国迪一直在宁波安稳地做生意,只是后来因为当地银行实在无法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才决定“迁都”的。来上海后,吴国迪创办了埃力生集团,进出口从零开始做起,仅去年一年就做到了7亿美元的规模。一正一反,“迁都”的好处显而易见。

和家乡相比,吴国迪更欣赏上海政府机关与企业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从宁波搬到上海,吴国迪的企业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办完了有关手续:上午,上海市工商局一位副局长到宁波办理迁户,下午就返回了上海。关于上海行政机关的作风,吴国迪更是有感而发:“要通过上海的海关、工商等关卡,你找人也是7天,不找人也是7天,而在其他地方,你找人是7天,不找人是一个月。”在讲究办事程序与随心所欲之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企业家似乎更宁愿选择前者。

有时候,企业投奔上海也不完全是从出生地无奈“出走”,在这方面,上海市也下了很大力气。来自上海市政府协作办的消息说,为了让春兰进驻上海,上海市特地决定把最好的地段让春兰挑。春兰总裁陶建幸据说一眼就看中了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市海外联谊部。为了给春兰集团腾出地方,上海市委统战部以及海外联谊会全部搬了家。“迁都”,自然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20年,中国工业化运动中一个最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地方出大企业。比方说,春兰出在江苏泰州,长虹出在四川绵阳,海尔出在青岛。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当企业慢慢做大之后,原来的池子显然已盛不下。浙江均瑶集团的王均瑶说:“如果我已经四五十岁了,像温州一些老板,这辈子吃吃喝喝都有了,一年再赚个一两千万,出出国,不是挺好的吗?现在已经累得要死,还到上海搞什么搞?最起码,环境就不熟,我在温州能闭着眼开车,可在上海上了高架桥就下不来了。但是,不正是因为追求这个高架我才到上海来的吗?竞争不断升级,我坐在温州,已经像打拳一样应付不过来了,必须往外走。”

上海更像是两对矛盾的奇妙混合载体:过去与未来,新与旧,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其中寻找各自的梦想 按照历史学家的观点,从19世纪开始便有了两个中国,一个灵活、活跃,富于进取,赶上近代的经济成长,并且眼光越出了它的疆界。另一个属于农耕和保守主义,安于自己的土圈子,而正是后者一直左右着中国的走向。上海学者朱学勤说,他感觉上海在分裂,一个虚幻上海,一个真实上海,那个虚幻的上海在把自己故意做旧,仿佛生活在历史里。在作家和学者的视野里,上海显然被细化成了一张张记忆的碎片,具体而又温暖。

而在普通人的眼里,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欣赏与回味更是被放大到了极致。北京一家外企的职员李东生有着同样的感受:“每次到上海,我都住在老锦江饭店,那里靠近淮海路,办事也方便。每天早晨在饭店吃早餐时,我都看见一位40多岁的男服务员极有耐心地摆放碗筷。我觉得这在北京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想想看,北京有几个男人愿意干这份工作呀?可人家就是把它当成事情来做,踏实而认真”。

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无论你对上海人的过分精明或者其他公认的“毛病”有多大意见,但如果把中国各地城市做一个比较后就会承认,上海毕竟曾经是一个工商社会,而工商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分工明确,讲究细节的完美。但仅仅有这些就够了吗?企业家“迁都”上海,投奔的到底是哪个上海?到底是朱学勤先生所说的虚幻上海,还是真实的上海?浙江杉杉集团老总郑永刚坦言,自己其实对上海并不感兴趣,“但是浦东确实好。”

“浦东有几点好,最好的一点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浦东不设什么机构,在960万平方公里算是一块净土。过了浦江,各区都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有时会拖市场经济的后腿。浦东管委会的新班子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在这里政府和企业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行政关系。我们不归它领导,我们就是朋友,这就是环境。你说世界上那么多大企业都在这儿,连语言都不通,要管又怎么管?另外,中国再没有一个地方有这么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在全世界都少见。这种硬件的环境对企业的益处非常大,对国外的许多人,你跟他说上海,说浦东,人家都明白,你说宁波离上海还有多少路,说了半天人家还是不明白。第三点,虽然浦西有些地方政策还比较死,但是市场很活。上海毕竟是国际化的城市,信息和市场都是国际化的,很多国外的大企业都愿意到这里来。所以坐在这里的思维方式和在宁波是不一样的,有高度。”

至少对小地方出来的大企业而言,上海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更多地来自于人们对昔日“十里洋场”的迷恋与膜拜,虽然这种迷恋与膜拜未必有道理。坐在浦东一百杉杉大厦最高层的办公室里,杉杉集团老总郑永刚在把浦东和浦西这两个上海进行比较后承认:“从搞经济的角度讲,上海政府力量强,企业力量弱,国有企业老体制老是改不过来,观念转不过来,一说市政府好像不得了。”而均瑶集团老总王均瑶也认为:“在温州,政府官员的观念和我们更合拍一些,在上海,政府下面有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是保守,拿着芝麻当西瓜。”

这样看起来,上海还不仅仅像朱学勤先生所说的分为虚幻上海和真实上海两个世界,事实上还存在着浦东和浦西两个地理概念。准确点说,上海更像是两对矛盾的奇妙混合载体:过去与未来,新与旧,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其中寻找各自的梦想。

和上海相比,北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一因素使它天然地成为中外企业云集之地 有一个数字特别让除了上海以外的各地市长们看了头大:在不久前一次全国性的企业家调查中,虽然有远远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目前无意“迁都”,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要“迁都”,上海必然是他们的首选之地。在大上海的光芒照耀下,难道所有的竞争者们都注定要“花容失色”吗? 有心人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起,北京市朝阳区最大的一次“政府公关”活动—中央商务节就已经显露了这座城市所具有的雄心和对于未来的抱负。在中国各大城市里,北京的地位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表现在中央各大部委云集于此,甚至连这座城市的空气中也漂浮着皇城气息。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北京在全国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定位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跑部钱进”。

20年过去,北京当然有变化。即使从最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相信在全国所有大城市当中,北京马路之宽阔都是首屈一指的。面临着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冲击,北京自然需要找回往日的那种感觉和自信。要讲驻扎的跨国公司,建国门外大街和东三环一带俨然就是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在这个真正寸土寸金的地带,全球顶尖级的摩托罗拉、惠普、诺基亚、通用汽车等公司都把总部安在了这里。还没等“中央商务区”的概念真正炒热,装饰着金属色玻璃外墙的国贸中心二期工程就已告竣,并由此号称除了纽约世贸中心以外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中心。无论如何,北京仍是中国目前的跨国企业之都。

再讲高新技术企业。从北京海淀区的白石桥路往北,走到北京大学南门,就是所谓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而牢牢占据着国内PC一半市场的联想巨人就坐落在这个中国式的硅谷地带。和上海相比,北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这一因素使它天然地成为中外企业云集之地。换句话说,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大度而又气势夺人,上海则更像一座商业之城,精明有余而气势略显不足。

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北京是第一家把“中央商务区”概念炒热的,只有在北京发起的这一轮造势运动过后,“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才开始广为人知并为其他城市所采用。北京甚至还学会了如何在稳妥中求发展,无论是中关村IT企业还是去年的网络公司海外上市,乃至于中石化和中国联通赴美国上市,处处都显现出这座城市国际化的色彩不断加重。

-随着浦东大开发的启动,广东开始遭遇自己最大的障碍:全国经济的中心已经位移到了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虽然仍在继续,但戏的主角却变了

竞争年代论排名,而论排名就少不了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广州。

和北京、上海不同,广州是一座极具平民性格的城市。广州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大清王朝,这座城市就以十三洋行闻名于世,英国人甚至将中华帝国把外贸限制在广州一地进行的做法称为“广州体制”。即使到了计划经济的共和国年代,广州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外贸首都”的地位不变。早在中国对外开放以前,每年一度的“广交会”几乎是外国商人与中国做生意的唯一机会。

广州的再度辉煌,自然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这里的珠江三角洲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在这个呈三角形的地带上,顺德、深圳、东莞等地构成了早年间中国的新经济中心,它的特征是以大规模工业制造为轴心,源源不断地把“MADEINCHINA”的产品以令人惊叹的廉价运往整个世界,而广州就是这一三角地带的中心。

广东的经济一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中有三个坐落在这里。从资本流向来看,以广州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主要得益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资本,真正的西方资本反而略低。改革开放之初,以香港口味为代表的所谓“粤语文化”也曾辉煌一时,连千里之外的北京也不得不受其影响。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粤菜馆就是这种文化长久不衰的象征。

但是在最初的显赫过去之后,“粤语文化”显然正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浙江杉杉集团老总郑永刚说得有些直言不讳:“宁波粗鲁的人比较多,温州人就更不行,没有文化,广东有些野蛮。”用“野蛮”来形容广东有些偏激,但企业家的评语总有自己的理由,否则为什么不用“野蛮”来为北京或上海下定义呢?中金集团总裁周传有认为:“在广东,政企关系很多是建立在私人关系上,而我在上海和市政府并没有多少交道,而且上海的开放是对全世界的开放。广东没有上海这种气度,所以发展的后劲不足。” 广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瓶颈,不在于“气度”或“野蛮”等文化上的先天不足。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浦东大开发的启动,广东开始遭遇自己最大的障碍:全国经济的中心已经位移到了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的繁荣虽然仍在继续,但戏的主角却变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广州的角色划分今后将有可能更多地被归结为“华南经济中心”,不再具有改革开放之初“粤货北伐”时的意气风发。在众多的企业当中,我们发现,很少会有人打算“迁都”广州,只有乐百氏将自己的总部搬到了广州。广州在企业家群落中的“失宠”,未必意味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的衰落。毕竟,想靠单一的区域文化来吸引和包容来自各种不同地域的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无论哪个城市都不敢说自己做得很到位。

毫无疑问,正在进行中的城市竞走运动是一个相当引人注意的态势。而在围绕着未来中国经济首都的竞走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运动,从当年的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中国沿海改革开放的布局已经初步完成,下一步就看中西部的了。

第四部分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 ——商务花园与总部经济对接的产物

商务花园能否定位于总部经济,丰台园经过对郊区化、企业总部选址需求差异性的理论研究和直接对北京市大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商务花园与总部经济结合的可行性,确立了“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品牌概念,大力进行品牌推广,使总部基地和总部经济开始在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第九章:郊区化研究和企业总部选址多样性的研究 以及对北京大型企业的实证调研

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商务花园地处城郊,是否能营建企业总部聚集的氛围,同样,在北京大力建设中关村西区、CBD的情况下,商务花园能否与其展开竞争,这是商务花园定位于总部经济要解决的问题。

对郊区化的研究表明,地处郊区的商务花园在城市发展的潮流面前,有成为总部聚集区的可能。

商务花园改变了传统工业园的形态,转变为了科技办公园,办公园的专业化和郊区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案例:在美国的郊区化理论研究中表明,现代化的办公方式已向郊区转移。美国学者在对郊区化的研究中,得出郊区化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郊区化前的外迁现象”。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为铁路和电车时代所带来的富人住宅的沿线路郊区迁移。

第二阶段是1920-1950年的“汽车郊区化时代”。表现为汽车的发展使郊区住宅的大量出现,郊区人口居住快速增加。

第三阶段是1950—1980年“普遍郊区化时期”。表现在由于政府对郊区住宅的补贴促进,使郊区住宅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产业郊区化开始出现,市中心的工厂、交通通讯、研究单位、仓储业等纷纷向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产业园区。而且,随着住宅区向郊区的推进,购物中心、银行、电影院、游乐场、高尔夫球场、大学等也大量迁往郊区,并且结合形成复合式的郊区化力量,产业开始向郊区转移。

第四阶段是80年代的郊区化。表现为富人通勤的独户住宅式郊区已经渗入低收入阶层住宅、郊区公寓和郊区工业园,同时,历史上郊区没有经济基础完全依附于中心市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郊区成为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一半以上的人在本地生活、本地就业,而只有一小半的人仍在郊区和市区通勤,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再是“缺乏经济基础的卧城”,而是拥有许多雇员的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从以前的分散型高级住宅的建设转移到中高层公寓住宅的建设,居民阶层更加多样化,继工厂、商业的扩散后,办公设施和机构也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业配套开始自成一体。

第五阶段,是90年代的郊区化——边缘新城的形成,其特点表现在郊区镇与中心市的共生关系越来越不紧密,其竞争力越来越强大,对中心市的职能地位提出了挑战,典型的如芝加哥库克地区的Schaumberg镇,其具有购物、娱乐、居住和其他服务的功能,拥有1.08万家公司(其中白领公司近6700家)和1000家左右的公司总部。实质上形成了中心市外围的以白领职业为主的城镇,它们的工作用地多于居住用地,而且职能上基本上与中心市老的中央商务区一致,它们被称为“边缘新城”。它的内涵包含:位于都市区的郊区;发展极快,就业岗位多,工作用地多于居住用地;不以制造业为主,主要以商业、第三产业、公司总部为主;与中心市同构,二者互补性下降。

因此,商务花园有可能成为次级的研发、办公、商务区。

从物业形态和企业总部选址差异化的研究,表明企业总部选址的需求是存在多样性的,商务花园与CBD、中关村西区等,构成协同互补的关系。

《分析:不同地域物业形态供给的差异性》:

1、中关村,目前大规模、高成本的市政开发,对大量的成长型科技企业产生了排挤效应。

有一份报告表明,有80%在中关村注册的中小企业因为地价太贵,而离开园区另选办公用地,中关村IT企业有39%在政策区以外有办公面积,初步估算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目前,中关村核心区为改善硬件设施,大量增加市政建设投入,使地价水平居高不下,直接导致房价水平直线上升,影响到成长型的中型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成长型的中型企业,既希望能享受到科技园区的政策待遇,又能享受到科技园区的服务水平,同时又希望在立业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在这一方面,商务花园应该对中关村成长型的中型企业,有很大的分流作用。

2、CBD发展定位上,更着重于商务,而非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办公。这种功能区域正如《北京CBD的暂行办法》所定位的一样,主要是现代的服务业,如证券商、投资公司、律师所、保险公司、电信网络服务商、广告商等,这类总部下属的产业主要是营业厅等形式,总部更接近于信息大量集中的市场。而大量的科技型企业,下游的产业主要是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等,其总部不一定非得在区域上与一个城市的商务区在一起,相反,商务区喧嚣的环境、拥挤的交通与急促的工作节奏,会对充满人文色彩、追求自然和谐的科技创业者和科研人员产生压抑。使CBD不可能成为科技企业总部的首选,同样,中关村核心区的建设理念,实际上是在奠造一个科技型的CBD,不过形成的产品不是信息流、而是科技产品流,如海龙,这些都限制了大型科技企业在中心区的落户。

3、由于北京城市重心的北移,但市内快速交通系统并未随城市北移,使商务花园位于城市边缘但是却能享受到城市快捷的交通网络,使公司总部能不为交通所阻,同时,现代电子信息的发展使得在信息沟通上越过了地域的界限,而地处近郊的位置,使绿化隔离带成为商务花园的天然绿色屏障。

4、商务花园是丰台园采用国外成熟的Business Park模式,在选址上,在城郊而不在城中心,这样的优势是级差地租势别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公司的营运成本,在这方面,商务花园和CBD、中关村西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商务花园近郊的选址,也使成片开发、更高层次的统一设计成为可能,不同于CBD等核心区的改造,而变成了新建;再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上,商务花园强调低密度的独立办公楼、独享冠名权,大量的绿化空间,追求阳光和空气,对那些并不强烈依赖于商务空间的科技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从工业化时代的CBD的高楼里出来,享受办公带来的快乐,这一点,商务花园应该占尽先机,这也是企业办公和城市化的潮流。

《分析:总部选址需求的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总部,在选址标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服务性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总部的选址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规模企业的总部选址标准有所不同;

不同的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总部选址标准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大型企业总部的选址,有共性,希望所在城市是中心城市、信息发达、商务繁荣、设施完善、配套齐全。但有差异性,就是在中心城市,在城郊或中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商务花园与CBD、中关村,在地域、环境、价位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正好符合企业总部选址的差异化需求。

实证:北京市社科院的调研:

丰台园委托市社科院对在北京的100家大企业进行调研,大部分企业已经是总部与生产基地“两头分离”的局面,90%的企业对商务花园这种形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十章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确立、建设启动和品牌推广

依托于各种分析和调研,证实商务花园可以与总部经济相结合,丰台园正式确立了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概念,以原来的道丰科技商务园为主体,吸引大型企业的总部。并开始了规划、建设和品牌的大规模推广。6月19日,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正式奠基。

7月5日,中关村(丰台)首次招商会在北京新世纪饭店举行。

7月16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注资10亿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签字仪式在国际俱乐部举行。到目前,总部基地已签约20家,其中11家是国字头企业。

在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奠基仪式上,开发商为总部基地准备的资料为: 概念的外延: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ABP]在于能够实现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信息整全、互动;能够达到国内外企业峰会能动的良好释放效果;能够作为北京中关村及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重要基地;能够成为国内成长期企业形象的特征标志。

ABP的寓意:

ABP的全称是---Advanced Business Park,英文解释为高级商务花园。以此用来涵盖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建设主旨及立意。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ABP]相关数据:

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独体独栋、独立冠名总部楼500余座; 绿化比率:占总面积约50%; 总投资额:约45亿人民币; 建设周期:约3—5年;、基地区位:

西南四环路边,紧邻丰葆路、世界公园; 距天安门直线距离12公里;

东临京开、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苑机场,毗邻国际汽车城; 西有京石、京良等重要公路干线; 南有幅员阔达的人居社区;

北有北京西站、丰台站、丰台西站,连接京山、京广、京

九、丰沙等7条铁路干线。基地构成:

每栋面积1000至5000平米的总部楼;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五星级酒店;面积约40000平方米商业配套设施;每套面积约30平方米的总部小公寓;几十个面积200至500平方米的风味食堂;大型地上、地下停车场。

入口大厦(五星级洒店):建筑面积4万平米; 停机坪:大厦前有商务直升停机坪,占地约2.5万平米; 基地商业配套:

总部基地内每个庭院中心均设置一处面积约为200-500平米的风味餐厅。各庭院至少有两个机动出入口,形成庭院内交通环路。

地上、地下停车场形成便利、快捷的停车系统,大大超过每万平方米45个车位的国家标准。

其它配套——全宿制双语幼儿园;健身中心;国际医疗诊所、全科医师;信贷;银行;邮政;超市;餐饮;娱乐等。智能化系统:

电信及宽带综合布线系统; 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BAS); 安防系统;

智能消防及自动灭火系统;

停车场自动管理系统;微小蜂窝数字无蝇电话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

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一卡通系统; 电子地图及电子信息发布系统; 总部楼设备: 集中采暖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 中水处理系统; 供配电及自控系统;

照明配电及应急照明网络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

每栋楼独立电梯1-2部。

总部基地建设和活动的相关材料:

《45亿打造中关村总部基地 15家企业先取冠名权》(科技日报)(6月20日)

中关村最大中外合资单体项目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奠基开工典礼6月19日隆重举行。该项目整个工程预计3到5年完成。建成后的总部基地,投资资金量将达到45亿元人民币,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独栋总部楼将达500余座,将会形成400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和15亿元的税费收入。一期开发建设的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83栋总部楼将于今年10月份竣工,企业将准期入驻。同期还将再开工20万平方米的87栋总部楼施工工程。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的第一个项目。总部基地前期的商务机停机坪和今天开工的一期工程,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83栋独栋总部楼,这些楼全部拥有独立冠名权,今年9月总部基地将建一座五星级商务酒店,与这些总部楼一同构成大型企业的总部聚集基地。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将国外历经四代发展的商务花园先进理念与其交通、绿化等优势资源相结合,对接“总部经济”理论的产物;也是丰台园正在打造的国际商务花园(International Business Park)的首个重点项目。它具有占天占地、独门独院、个性犹存的特征,并可赠予企业大厦冠名权,是创业者的立业家园。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建设,以丰台区政府精品意识打造区域经济的新架构为设计基础,将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部的经济理论与自身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入驻企业不仅可以拥有产业大厦的独立冠名权,而且可以享受到大厦周边的近400平方米的绿地资源,独栋总部楼与精致的绿地建设,共同形成科技人文景观,使入驻企业能够拥有一个“公司家园”。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建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密切关注。截至目前,已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先行获得了自己企业的总部楼冠名权。尚有20多家企业正在谈判中。

据悉,金融系统为给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入驻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方面的支持,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签订了20亿元人民币贷款的银企协议。同时,该行还与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的开发主体———北京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10亿元用于总部基地的开发、建设资金贷款。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尚勇、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市政协副主席黄承祥、科技部高新司司长李健、丰台区委书记王子生、常务副区长邓小刚、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裴夏生等领导及企业、银行界人士参加了开工典礼,典礼由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汪洪主持。

《中关村总部基地首次招商引来企业300多》(孙海东/北京晚报/7月6日)

本报讯(记者孙海东)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昨天举办首次招商大会,近350家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中外合资企业闻讯而来,就连一些从事装饰、楼宇设备的公司也被这个投资高达45亿元的项目所吸引,赶到招商大会现场,寻找未来的商机。

一家专门经销中央空调的公司的业务经理早早就来到现场寻找目标。这位几乎对每一位经过自己身边的人都会熟练地搭话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提前介入是因为在这些人当中也许就有自己未来的客户。“总部基地有500多栋总部楼,还有一批配套的五星级酒店,家家都需要安中央空调,如果将来能拿到一个定单,钱肯定少不了”。在当天的招商会上,中国诚通集团、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等7家大企业宣布正式进驻总部基地,每家认购一栋总部楼。此外,还有26家企业达成了入驻总部基地的意向。至此,刚刚开工半个月的总部基地已吸引欧典等20家企业正式入驻。据介绍,这20家企业可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100亿元,实现利税约5亿元。

第十一章:总部基地在政府、企业界 和学术界及媒体评论上所产生的影响

总部基地推出后,在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评论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在《优化环境、抓住机遇,建好企业发展基地》一文中说:“中关村科技园区承担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任,已全面进入五年上台阶阶段……,丰台园在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上,采用„商务花园‟这种全新的开发模式,通过低密度、低容积、高绿化的规划设计,营造出更为人性化的发展空间,营建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符合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把北京建成市场化进程最快、市场秩序最好、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率最高的企业发展乐园‟优化发展环境的目标要求,希望丰台园能够继续创新性地发展„商务花园‟模式,并将丰台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论加以总结、归纳、推广。同时,园区的开发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在建设园区的过程中,要形成一支团结、奋进、拼搏、能打硬仗的队伍,共同建设好园区。北京非常重视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也逐步形成CBD、中关村西区、亦庄等一批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并注意到企业总部的入驻所带来的经济提升作用,丰台园通过„商务花园‟这种模式,建设„总部基地‟,对于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形成大总部经济区,回避北京制造业发展中的劣势并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是一种扬长避短的产业组织选择;对于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丰台园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应该同时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北京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人才厚度,以全力推进。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发展。……丰台园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西南部的一个基地,应该在南城经济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希望大家给予大力的支持。”

全国人大副秘书长王宋大在撰文中指出:“北京借签国外经验,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规划并开工建设首都总部经济圈则是理念上的创新之举。再联系近期上海、厦门等地总部经济规划的纷纷出台,这说明我国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方法及观念上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更强的创造与把握机遇能力。这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在新世纪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关村发展的经验总结与改进建议中说:“对于中关村的定位,过去有过各种各样的意见,例如中关村应当成为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贸易中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中心等等。我看多数人的意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高新技术的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基地,新型企业家的摇篮。我认为其中的第二点是关键,中关村总部基地建设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中国工美集团的副总裁朱燕在《总部基地—大公司的投资决策中心》一文中说:“总部基地理念适应了未来大公司、大集团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必将催生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集团、大公司。这些大公司选择合适的总部基地,是其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适应这一大趋势应运而生的丰台科技园,将形成园区良好的商业氛围,带动园区内企业的快速成长。”

在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大规模向社会推广的同时,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反响、争论:

《北京“总部基地”之争:丰台ABP发 中关村猛砍地价 CBD一笑置之》(21世纪经济报道)

魏奕祉女士一直抿嘴在笑。一旁的许为平说,“大魏”是捧着个大馅饼,乐得不知道从哪儿下嘴。许为平是北京道丰科技商务园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魏是公司副总策划。“大魏”手里的“大馅饼”,其实是一个叫做北京丰台“道丰科技商务园”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名称是“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Advanced Business District,简称ABD)”。“这个名字可有北京市政府同意的啊!”许为平强调说。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最早作为明清迁京移民聚集地的丰台(城墙外),既远且偏,水质不好。而现在,许为平眼中的丰台已经完全不同。“那都是老黄历了,”许为平说,“这儿的自来水早就跟城里没什么两样,地底下还有北京最好的温泉。要说交通,早晨我一个小时就能到昌平,但出中关村至少得花半个小时吧?”旁边跟着有人附和,他从宣武门到西南四环的丰台科技园,准备了1个小时,没料想只用了不到30分钟。

为了烙好“道丰科技商务园”这张巨饼,作为“洋厨师”英国道丰国际集团的CEO,许为平说自己与“中方厨师”丰台区政府方面整整谈判了4年,“下个月终于可以正式开张了”。许介绍,从事“电子、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项目投资以及房地产、物业投资与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投资管理”业务的英国道丰国际集团,总部设在英属塞舌尔维多利亚群岛,其中国业务主要集中于北京,近两年投资逾20亿元人民币。

许为平介绍,“道丰科技商务园”位于丰台科技园二期产业基地内,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计划3—5年完成,其中一期65万平方米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整个园区预计总投资30亿元,其中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占40%,道丰国际集团占45%,北京道丰数码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占15%。

按照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设想,科技总部基地将建设7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主导楼每栋面积3000—5000平方米,12层高。其中500栋供单个企业作为总部所在地,其余200栋可分层出售。

“我们的售价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许为平说。该公司有关人士透露,5月下旬,“总部基地”将拿出首批35栋低价入市,每平方米售价不超过6000元,接近成本价。“中关村办公楼单价大部分超过12000元,你看得出我们的优势吧?”许为平话语中带着些许得意。

中关村降价

事实上许为平不止一次主动将丰台科技总部基地与中关村作比较。

按照规划,占地65公顷的科技总部基地,绿化率达40%以上,容积率只有占地面积相当的中关村西区的一半。“4年前,我们规划道丰科技商务园所在的产业基地二期时,容积率是现在的一倍,即跟中关村西区一样,”丰台科技园区管委会招商处段处长说,“现在我们硬生生砍去了一半。”

“同志们哪,这真是一个天然的最好的总部基地。”许为平说,“企业研发基地不设在这里还设到哪里去?”

不过,北京海淀区政府副区长于军先生可不一定会这么认为。3月27日,海淀区政府新闻发言人于军宣布了关于海淀区优化发展环境的22条具体措施和以降低产业进入门槛为主要目标、以土地储备制度为运作方式的降低海淀区北部地区产业用地价格的有关政策。中心内容是:大副降低产业用地价格,每亩地价最高不超过30万元(不含房地产开发用地)。目前丰台科技总部基地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1500元,区政府还减免其每平方米200元的市政配套费。

近几年来,海淀区地价疯涨。且不说中关村核心区地价每亩已达数百万元,单是海淀北部的永丰产业基地、软件园、生命科技园、新医药科技园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价也是一路飙升,从每亩二三十万元一路爬升到100万元。海淀区有关人士承认,高地价影响了企业的选择,近年来入驻海淀北部几大产业基地的新增企业数大减。中关村核心区的交通、地价和商务环境也曾令多家著名企业忍痛撤出。2002年初,新浪将它的市场营销部门搬往CBD地区的现代城。一年后,微软也作出几乎同样的决定,市场和销售部门迁往国贸地区,总部和研发部门暂留中关村。尽管如此,海淀区政府有关领导和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有关人士仍然认为,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地区企业研发总部的最佳地址。丰台科技总部基地将规划在2008年前建成——这个时间表与中关村西区、中关村东区(中关村科学城)全部建成的时间表惊人地一致。

三足鼎立?

不过丰台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汪洪研究员否认丰台科技总部基地对中关村地区构成了竞争关系。他告诉本报记者,中关村科技园“一区五园”(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昌平园、亦庄园、丰台园、酒仙桥电子城)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你千万不要把我们和中关村对立起来”。据汪洪介绍,丰台科技园有近2000家入园企业,但真正在园区内办公的企业只有80多家,园区内每年还有30%的孵化企业要毕业。“光这些企业需要的办公楼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

但许为平很干脆地对本报记者说,丰台科技总部基地与中关村当然构成了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有竞争有什么不好呢?”

据介绍,中关村地区拥有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果目光投向这些企业,丰台科技总部基地的空间就更大了。

不仅如此,丰台总部基地对CBD也构成了竞争关系。“我可以肯定地说,丰台科技总部基地在整个北京都是鹤立鸡群,”许为平说,“我们的目标是,吸引国内外大中小型科技企业包括北京地区的企业、外地大企业在京研发机构和外资企业,把它们的研发和管理总部设在这里。当然,500强中的跨国企业我们不去与CBD争。”

据北京CBD管委会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介绍,目前世界500强中156家进驻北京,其中三分之二在CBD。目前在CBD落户的企业总数已超过2100家,其中有460多家跨国公司,570家外国驻京代表机构,外资企业(机构)所占比重约为30%。柯焕章认为,CBD地区已形成了浓郁的商务氛围,是大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总部的当然基地之一。丰台科技园要与CBD争?柯焕章轻轻笑了一下说,“不太可能吧。”

对于丰台科技总部基地规划5年全部建成的说法,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特别顾问谢远骥先生认为,“形成一个科技产业基地需要很长的时期,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完成得了的。”他说,金融街做了近10年,中关村西区说是5年基本建成,现在雏形都没出来,中关村东区(科学城)也说5年基本建成,一年多过去连拆迁都没动。中关村地区虽然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但起步早,已形成气候了,丰台科技总部基地要与中关村争企业(总部)资源,“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在中关村因开发左岸工社而名声大噪的万柳新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涧对本报记者说,企业选择办公楼,不仅仅要考虑价格和交通环境,更主要的是考虑客户资源和商务氛围。“思科为什么要把办公楼设在东部,微软为什么要迁址?因为他们的客户资源在那边,”林涧说,“同样,大部分科技企业宁愿将他们的研发中心放到中关村”。不过,欧典企业一位正急于为公司寻找办公楼的人士,听本报记者说起丰台科技总部基地地价这么低,表示很有兴趣。

长期关注科技企业并对“总部经济”颇有研究的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说,丰台科技总部基地很可能会分流中关村和CBD的一部分客户资源。他说,“总部基地”拥有两大主要功能——研发功能和销售功能,而丰台科技园以价格、交通环境(低密度、低容积率和“商务花园”的概念)等优势,对一部分急需设立中试基地和进行批量生产的科技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有很大诱惑力。

“企业总部的功能可以相对分离,譬如它可以在中关村设一个贸易窗口,在丰台设研发中心,在CBD设营销中心,制造工厂则可以放到亦庄或昌平去。”赵弘说。

《总部基地乍现北京楼市 丰台低价杀出多层写字楼》(中国楼市)喧嚣的北京楼市从来不缺乏热点。正当业内外人士还在探讨SARS疫情和央行121号文件对京城房地产行业冷与热的影响时,7月5日,一个名为“中关村总部基地”的项目举行了隆重的招商大会,其主导的广告诉求——“开创独栋式总部楼宇新时代”,将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在那些创业有成的成熟企业,期望打造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企业总部集群基地。

据记者了解,总部基地所占土地的一级开发由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开发行为则由丰台园科技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与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共同成立的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今年将启动40万平方米的开发面积,年底前完工一半。截止到招商大会召开前,已有21家大型企业签约入住,这些企业至少将产生150亿元的技工贸收入。目前,该项目已被列为2003年北京市60大重点外资工程之一。

总部基地迎合企业总部需求

相对于北京市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而言,这座古城同样在努力成为一个经济中心。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将自己的总部或区域中心设在了北京,它们希望自己的办公地点既能彰显企业实力,具有良好的商务环境和办公环境;又能体现浓郁的企业个性风格,成为企业独立的象征。但是对于它们来讲,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京城楼市,不论是自己盖办公大楼,还是在城区内或租或买写字楼,都将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总部基地恰恰看到了企业总部的这种需求与矛盾。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南四环交汇的外侧,属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的二期用地。整个项目占地65公顷,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容积率约1.59,平均绿化率在50%左右。将成批开发6—12层、面积为1000至5000平方米的独栋总部楼,开发各约4万平方米的酒店、商业配套总部小公寓,以及几十个200至500平方米不等的风味餐厅。正是由于项目选址和规划上的先天优势,保证了总部基地未来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企业对所购买总部楼的冠名权。

但对北京商务楼市更具杀伤力的,是总部基地写字楼低廉的价格,每平方米平均售价只有6300元,随赠大量地面停车位,后期物业管理费控制在每月每平方米6元以内,甚至不比北京城随便一套像样的中高档公寓的投入更高。这对城区内动辄售价几万元人民币的写字楼或以美元计算租金价格的写字楼来讲,无疑是个极大的冲击,也许会缔造新的楼市传奇。

错位经营或许会成为保证总部基地成功的另一个砝码。目前,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雏形正在形成:中关村海淀园以民营科研、电子商贸为主,中小企业在此孵化、磨砺、成长,是民营企业的摇篮;朝阳区CBD是为以商贸、外贸办公形态为主的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创造的内外贸易窗口,也是国际企业进入北京的跳板;亦庄开发区则是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是国际企业的产业基地;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将以企业总部集聚的整体效应,加强总部之间的群体优势,促使北京大总部经济区的最终形成。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避免总部基地与亦庄开发区在定位上的偏移与模糊,以免将来形成不必要的竞争。

消除区位劣势才能拼出市场

作为一个以企业总部办公为主要功能的项目,地处丰台区的总部基地如何在现有的商务楼市中拼到自己的市场份额,如何将扎根于中关村海淀园、朝阳区CBD、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甚至散落在北京市内众多写字楼内的现有及潜在的企业总部吸引过来,是总部基地的开发经营者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从地理区位看,尽管总部基地位于尚欠发达的丰台区,距传统的城区较远,目前也缺乏足够的商务氛围,但北京市四环路及五环路的全面开通,使之避免了城区内的拥堵之苦,从商务时间耗费上看更经济。据悉,在总部基地的东侧,是中体产业将开发的京城第二个奥林匹克花园住宅项目,它的出现也将有助于吸引总部基地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使之成为工作、生活及休闲相结合的新社区,有机地疏散人口。此外,入住总部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将享受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统一的优惠政策。

针对于许多人对总部基地吸引力的担心,该项目的开发商表现得十分自信。他表示北京市正在形成一个大中关村的概念,丰台园区未来的升值空间比较大,通过一系列市场化的运作行为,一定会打破地域形成的价值差异;而偏见往往会压抑一个地区的价值,他也希望企业家用投资的眼光去改变偏见。随着众多企业总部的入住,总部基地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商务氛围和气势,实现人才、资本的聚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动,搭建企业总部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依照房地产行业内部人士的看法,这是一个纯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只不过比单纯的住宅开发更具复杂性而已。但负责项目开发的公司负责人却表示,自己并不是在参与常规的房地产项目,也不想成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去从事简单的商务行为;而是希望能够“为企业造家,为企业家圆梦”。

《北京物流企业缘何扎堆中关村总部基地》(北京日报)

在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近日公布的首期招商入驻客户名单中,共有20家正式入驻,其中中国诚通集团、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中国物流公司等6家大型集团公司赫然排在前几位。尽管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为平强调“这中间有几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公司”,但物流企业在首届招商会名单中仍然显得非常抢眼。难道丰台总部基地意欲打造西南物流港,欲与现在物流已经渐成气候的大兴和天竺一争高下?

 物流企业缘何扎堆总部基地

 许为平认为,首次招商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物流企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丰台在物流上确实在大环境、大交通具有很大的优势,铁路枢纽在丰台,有两条高速公路直接到丰台,这是总部基地吸引了物流企业的一方面的原因。二是有巧合,目前尚以仓储和运输为主营业务的基础物流“老大”——中储确实在给自己的总部找“家”。他认为,“天意”也很重要。

许为平所说的“天意”在记者对中储副总裁王学明后来的采访中也得到了证实。

但真正吸引了中储的还是“总部基地”。许为平盛赞总部基地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中储最早是物资部的一个局,转型为企业后旗下拥有上市公司“中储股份”,还在计划经济时期,他们就已形成几乎可与邮局媲美的全国性网络。但中储一直苦于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1962年成立后中储一直在物资部大楼办公,物资部和商业部合并成立内贸部,他们又搬到西单商业部办公楼,但去了以后感觉很不方便,停车、交通很不方便。这样他们就自己出来,找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地点,“到现在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 丰台的总部基地让中储眼前一亮。“作为总部,希望办公的地方品位高一些,环境好一些,将企业的总部集中在一起,便于总部高层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我觉得这个项目做得很聪明,从房地产开发角度来看,成本很小。如果做成一大片商住,就和其他的区域没有区别;如果搞成写字楼,临街的写字楼吸引力要大一些,但其他地方的吸引能力就很有限”,“非常符合我们的需要”,王学明说。

至于有那么多的物流企业被吸引进入,中标该总部基地物业管理的北京中原华夏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陈少娟认为,物流首先考虑的就是效率和交通问题。物流企业一般不在市中心,可以节省租金成本;二是丰台的交通比较好,这是一个效率问题。这两点都比较符合物流企业的要求,所以第一批的物流企业比较多。总部基地与物流港可否“兼容”

陈少娟认为,进驻总部基地的物流企业多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以后其他类型的企业会逐步进来”。并且她认为发展商不应该在招商中集中关注某一类型的企业,因为这样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否则竞争也非常激烈,就不是总部基地的概念了,他们也不会希望是这样。” 但许为平对二者的关系似乎非常宽容,他说:“从我们总部经济去实现一个物流港,我们还有不够的地方,因为总部基地更多的是聚集成功的、成熟的、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有实力的企业,聚集的只是企业的总部,而不是企业下面的子公司,所以如果发展成一个物流港,由于中储集团的加入对丰台园的物流港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他认为,总部基地与物流港“不矛盾,是互补的,互相推进的关系。”

讲到与大兴和天竺在物流竞争方面的话题,许为平也颇为乐观,他认为,从物流港的建设来说,中国最大物流龙头企业已经正式入驻丰台总部基地,“这一资源是不可轻视的”,“加上丰台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对三个物流港竞争中我们成为物流港,我更有信心了。”

 但王学明并不认为总部基地和物流港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据他透露,下一步他们将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物流基地,“很可能就选择在丰台,但这只是一个企业行为。”作为一个企业,他们当然希望“这里也成为一个物流港。我们并不担心其他物流企业入驻大家之间竞争,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实力和技术、特点、网络”。总部基地永远是总部基地 

尽管丰台总部基地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物流集散地,无形中对北京其他已经逐渐成形的物流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挑战的意味,但对丰台的总部基地而言,总部基地永远是总部基地。在许为平看来,总部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这一平台首先是从高科技园区的概念跳出来,进入到总部经济、总部企业。他认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最终是综合式的,“这不是一个科技园的项目,而是一个总部基地落户在科技园,连着丰台科技园,是苹果和梨子的嫁接,决不是单纯的苹果或者梨的概念,二者的嫁接大大超过苹果或者梨子的单一效果,是互补的。” 从总部经济链的角度来看,总部基地所要做的,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平台:超越CBD单一的商务区的模式,也不同于中关村科技园西区的科技园区的模式,而是类似于新加坡的BUSINESS PARK、英国的BUSINESS PARK,美国早年的硅谷等的北京的BUSINESS PARK。事件点评:为投资者找回另一种尊严

跟一个刚刚搬进新居,告别多年租房历史的朋友见面,谈到终于有了自己房子的感受,他说了一句:“尊严感。”的确,告别了漂泊的日子,在一番奋斗之后终于有了在自己名下的产业,那份自豪感自是不必说了。企业亦如是。中储在搬了多次家以后,蓦然发现了一个可以以自己企业命名的楼盘,而且自己的邻居也都是独门独户,都是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集团的总部,可谓“门当户对”。中储的老总盛赞“总部基地”的创意,“太符合我们的需要了”,而他一句“有多少大企业没有资格在大楼门口挂自己的牌子”的问句道出了多少企业内心的些许苦涩?

能够开发出合乎市场需要的楼盘的发展商自然是聪明,但聪明分为多种:有卖实力的,有卖面子的,有卖实惠的,但卖出去房子,能让买主找到大尊严、大面子的发展商,是做生意的另一种境界。开发商让出的是命名权,得到是盈利和真正的实惠。

但总部基地并非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新加坡、在美国都早已有之,在拥有总部经济优势的北京也建立一个总部基地,是一种很好的“拿来主义”。拿,需要经营者的眼光、胆识。相信在租来的地方办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快乐,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谁都有这么一个梦想。

《首都的总部经济链还缺什么?》 《北京现代商报》(王凌旭)总部基地: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

日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为30亿人民币,项目总面积约106万平方米,预期3-5年全部建成。基地建成后将容纳约500家大型企业、2000家中小型企业的总部入驻,预计会形成约450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和15亿元的税源。这的确是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项目的基本特点还透露出这幅蓝图的一些细节:统一规划总部楼宇(总部办公区、服务区、商业区、会展区、疏密结合的绿化区等);有机组合总部楼宇(集中的科研总部群、产业总部群、金融总部群等);高度智能化总部楼宇(国际标准的5A智能);总部群体的优势(信息、资源、服务元素);国际化、前卫式的总部楼宇(外形、设施)。

按照丰台区对于该项目的设想,建成后的总部基地将组成北京大总部经济区中经济链条的重要一环,为北京跃居国际性大都市奠定有利的基础。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如愿以偿?

谁来补全北京的总部经济链

总部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总部经济颇有研究的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有人认为,从目前北京总部经济的布局来看,中关村的科研、商贸为孵化期的企业创造了创业期企业的总部氛围;CBD的商贸、外贸的办公形态为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创造了适宜的内外贸易总部管理氛围;亦庄的产业型企业分布为国内外以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创造了总部与产业密不可分的管理氛围。

上述三个类型总部经济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北京总部经济链,既有分工、协调,又有侧重。但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士同时认为,北京的总部经济链条还缺少一种总部集聚的整体效应,使总部之间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具有群体优势。而丰台新推出的总部基地就是要完善这一链条,使其有机组合,成为北京总部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部经济提升首都城市竞争力

总部经济无疑已成为提升首都竞争力的一股重要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改变了早期在京设立办事机构的策略,转而将全球性研发基地搬到北京。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北方电讯、宝洁、朗讯-贝尔实验室、诺基亚、微软、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掀起了一股在北京建立大型研发机构的热潮。特别是1999年北京市在国内最早出台鼓励研发机构落户的政策后,这种势头更为迅猛。到去年年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已接近60家,由此带来的技术交易额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国内大企业也不甘落后,包括华为、海尔、TCL等上百家京外知名企业也将研发机构搬到北京。

而2008年的奥运会的举办,使北京在基础设施、影响力和国际化方面又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北京的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的进一步发达,将吸引更多的大型投资集团和金融机构均把总部设在北京。

北京的人才、科技竞争力也绝对令人刮目。在每百万人口中,北京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10万。北京目前拥有3000多家科研机构,其中半数以上常年开展研发活动。专家认为,北京的科技资源密集度在全球罕见,这是北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保障。

但从总部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显然,本月初马上就要开工的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除了要在硬件上练好功夫外,要吸引企业的总部落户、生根,真正起到首都总部经济“黏合剂”的作用,在其软件方面还需多下功夫。

《告别“黑城现象” 中关村锁定总部经济》(中关村周刊/安沙)通过“商务花园”模式,建设“总部基地”

沿着北京四环路向南奔驰,在6月19日清朗的早晨。出租车司机喋喋不休地说着新闻故事,对于将要到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兴趣颇浓,“那里也叫„中关村‟呀。这个科技园区不行呀,企业不多吧。南边太脏,环境太差了。”其实,司机师傅的观点是很多北京人对南城的根本认识。当汽车到达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时,司机师傅禁不住四处张望,那里的绿化非常好,大概他也觉得进入丰台园后环境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奠基开工典礼正是在这样的绿意掩映之下开始了——一架商用直升飞机撒下万朵鲜花,正式宣告基地奠基。总部基地建成之后,这里将出现硅谷研发大楼那样低密度、绿化好的新的创业环境。这一创新尝试将使北京四环沿线经济带缺失的西南“丰台金角”蓬勃发展起来。

中关村告别“黑城现象”

中关村白天的繁华与喧闹,永远不会理解夜晚那人去楼空的寂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不明白星星为何会坠跌。

这就是传统的产业园区:远离市区、功能单

一、生活配套缺乏、工作景致单调,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地域截然分离,生活中的时间大部分浪费在通勤之上,生产线上的工人连同公司的高管仍迷恋城内繁华的生活,工作之地不可能成为人们心中生活的家园;而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商务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人们被交通所困,为噪声所扰……

丰台园所要建立的“商务花园”将改变中关村的“黑城现象”。在总部基地内是绿色环绕的独栋别墅;基地内外,咖啡馆、会所、教育设施、娱乐设施,以及高中档物业、大型购物中心、大型旅游度假区等,形成总部基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人性化生活社区的构建,将使中关村不再独守夜的黑。

在这个大社区内,管理者将逐步建立由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租赁等组成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由通信、网络、咨询、策划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组成的服务于科技企业的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企业在社区内的“自给自足”;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家俱乐部、网络社区、实现社区内企业家的交流、资源信息的共享,真正形成实现企业不断发展的科技成长社区。

告别“黑城”现象的中关村将成为一个实在意义上的社区。然而,总部基地的意义还远不止此。“二次创业”新探索丰台园建设总部基地

在开工典礼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贵林说道:“面对„二次创业‟的滚滚浪潮,中关村如何把知识经济推向新的高度,如何保持自己的持续创新能力?这是摆在中关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也一直期望着各个园区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创新和探索,为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更为理想的空间,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丰台园在建设„商务花园‟、打造总部基地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已初步得到了理论界和各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上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产业基地二期的第一个项目。总部基地前期的商务机停机坪和开工的一期工程,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83栋独栋总部楼全部拥有独立冠名权。

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上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将国外历经四代发展的商务花园先进理念与其交通、绿化等优势资源相结合,对接总部经济理论的产物;也是丰台园正在打造的国际商务花园的首个重点项目。中共丰台区委常委、丰台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邓小刚说:“在产业定位上,„商务花园‟突破了传统科技园区将土地一级开发定位于单纯制造业的做法,转向了以办公、研发、中试为核心的综合产业区,有效避免了工业用地对低成本的需求和开发建设高成本之间的矛盾。”

截至目前,已有中国航天时代电子集团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先行获得了自己企业的总部楼冠名权,另外,还有20多家企业正在谈判中。

一期开发建设的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83栋总部楼将于今年10月份竣工。同期,还将再开工20万平方米的87栋总部楼施工工程。整个工程预计3~5年完成。建成后的总部基地,投资资金量将达到45亿元,将吸引约500家大中型企业、200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入驻总部基地,据初步测算,建成后的总部基地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利税15亿元。

“商务花园”新模式发展总部经济新思路

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经济形态向经济优势的集中化发展,如研发经济、产业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等。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160家在京投资。北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数量为24家,著名的有摩托罗拉在京设立的北亚总部。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92%以上的企业若干年内将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其中首选北京的占15%。

本报曾约请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两位专家就中关村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他们均明确指出,中关村应依托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关于总部经济,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这样说道:“北京非常重视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也逐步形成CBD、中关村西区、亦庄等一批企业总部的聚集地,也注意到企业总部入驻所带来的经济现象,丰台园通过„商务花园‟这种模式,建设总部基地,对于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形成大总部经济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关村的科研、商贸为孵化期的企业创造了创业期企业的总部氛围;CBD的商贸、外贸的办公形态为跨国企业、合资企业创造了适宜的内外贸易总部管理氛围;亦庄的产业型企业分布为国内外以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创造了总部与产业密不可分的管理氛围。

这形成了一种北京总部经济链,既有分工、协调,又有侧重。应该说,这一北京总部经济链条上,还缺少一种总部集聚的整体效应,即总部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群体优势。总部基地就是要完善这一链条的有机组合,而且成为北京总部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载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台河市省级林业科技园区项目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简介2019(精选合集)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简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初开工建设,由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4万亩,核心区面积1.5万亩,辐射区面积10万亩,计划总投资80亿元......

    园区介绍(五篇材料)

    园区介绍 淮北经济开发区 淮北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项目区组成。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综合区已成为淮北市政治......

    2005年以来我市林业科技项目获奖情况

    2005年以来我市林业科技项目获奖情况 1、2005年一项 《原产地域产品建瓯锥栗》国家标准正式通过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号GB/T1990-2005。 2、2006年二项 (1......

    2016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 (一)工业领域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协同创新,整合优质......

    林业产业化介绍

    石台县山园食品有限公司 关于林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公司概况 石台山园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位于国家级......

    2017年林业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林业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

    保定工业园-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落户保定

    17日,保定市政府、涞源县政府与中美东方科技投资集团共同签署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 河北副省长许宁表示,中美东方科技投资集团到涞源县投资,是一个独具慧眼的选择。省委、省......

    全州科技局长视察会理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

    全州科技局长视察会理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8月17至19日,全州科技局长座谈会在会理瀛洲园酒店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州各县(市)科技局长、分管科技副局长、业务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