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定工业园-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落户保定
17日,保定市政府、涞源县政府与中美东方科技投资集团共同签署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
河北副省长许宁表示,中美东方科技投资集团到涞源县投资,是一个独具慧眼的选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今后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尽快见到实效。
美方代表切诺基基金会主席汤姆•达登说,非常尊重中国悠久的历史,对于保定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兴趣。希望通过此次项目签约,吸引更多的美国科技类公司和企业到中国发展,给中国带来创新的发展理念。今后将邀请美国专家与中国专家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等方面作 出贡献,搭建中美创新合作的平台。
中美科技创新园区项目将分别建设研发园,即中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制造园,即中美高科技新技术产业制造基 地;世界创新论坛永久会址;科技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文化与会展中心,体育场所、大型公园、绿地等活动设施;元首园,为中美高新技术产业领袖、高端论坛、峰 会提供配套服务;科技园区内生活服务所需商业、居住、旅游、娱乐度假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美国庄园与风情小镇,为科技人才落实提供高档医疗、国际教育服务等。
第二篇:诚实信用创新发展服务保定
诚实信用创新发展服务保定
今年以来,保定市城市信用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的战略思想,把“做诚信经营者、建诚信企业”活动,做为企业的治企方略去实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企业制度和职工队伍建设,使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迅速提升,实现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诚信是企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
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坚持“诚实信用,创新发展,服务保定”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向商业银行转化的目标,按照“立足保定,服务市民,扶持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市场定位,把讲诚信,作为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企业员工学习计划之中,把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与开展“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活动结合起来,真抓实干,使城信社步入稳健发展轨道。
一是实施“存款兴社”战略,确保了存款快速增长。城市信用社始终把存款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以超常规手段,跳跃式发展,实现了工作新飞跃,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信用社的业务拓展。到 9 月末,全社各项存款时点余额 30.2亿元,同比增长了 6.1 %。
二是实施“贷款强社”战略,加大贷款营销力度。今年以来,城市
信用社围绕我市经济工作总体部署,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城市信用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较大提高,信贷规模快速发展,增加了经营效益。总部分设的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制度,严把贷款投放关,加强贷后管理,切实防范新增贷款风险。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在原有贷款种类基础上,又扩大增加了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及汇票贴现等新业务,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是加强贷款管理,资产质量有所提高。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制定了严控不良贷款额度指标,严防新生不良贷款。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多次召开清收、转化、防范不良资产调度会,确保信贷资金良性循环和安全、高效运转。坚持“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监管及审贷分离集体决策”制度,定期对贷款工作进行稽查,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今年以来,央行4次调整存贷款利率,8次上调准备金,增加了资金运营难度。城市信用社坚持以经营效益为重心,合理运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积极应对;逐步推行了成本精细化管理,将新增专项准备金的提取还原计入各营业部成本。费用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有效配置、效益挂钩、按季考核和专项、专户管理,降低了营运成本。在资产经营多元化方面,力求实现新的突破,积极开办网上融资、投资和贴现业务。到9月末,这些业务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 8.2%。同时,加大了收息工作的力度,贷款
利息回收率达到了 86.7 %。
创建诚信企业,争做“诚信员工”
诚信是企业发展之魂。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个没有诚信职工队伍支撑的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坚持业务经营和诚信创建结合起来,注重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工作。
一是重视诚信的创建,营造和谐氛围。城市信用社始终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收益、为员工创造未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己任,社会责任、企业价值、股东权益、员工利益的和谐统一,是构建和谐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构建和谐金融企业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信用社更加重视企业诚信的创建工作,正确处理股东利益、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凝聚更多的力量,营造和谐的氛围。为了保稳定,促和谐,全社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期间的安全稳定信访工作,针对不稳定因素,积极化解矛盾。同时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明确责任,严防死守,确保了党的“十七大”期间稳定。在工作中,城市信用社倡导昂扬向上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形成了“齐心协力、尽心尽责、公心为民、雄心向上”的企业精神。
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站、广告等媒体,宣传城市信用社经营业绩及典型事迹,为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着力弘扬企业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了《宣传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统一宣传口径和标识,制定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在《保定日报》等媒体陆续推出节目,向广大市民介绍城市信用社服务品质及承诺,让广大市民及时听到信用社声音,关注信用社的发展,接受到信用社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诚信企业形象和社会环境。
三是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从规范柜面服务入手,统一全社服务标准,制定并实施《保定市城市信用社柜面服务管理办法》、《保定市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服务规范化标准》、《保定市城市信用社客户投诉管理规定》、《保定市城市信用社柜面服务检查评比办法》等服务规章,在职业道德、服务环境、服务形象、服务语言、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技能、服务设施等方面,力求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确了“二线为一线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全社为客户服务”的服务模式,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真正把“温暖送到客户心里”。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经营管理质量和防范各类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内控制度,并强化了执行力。今年,城市信用社在任务下达、指标设置、基础及奖励分值确定、增长比例的匹配上,采取了“高下达、低拉动”的有效方式,实行对超额净利润奖励上不封
顶的措施,调动了各级经营部门的积极性。
四是用充满活力的激励措施引导职工。积极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今年以来,城市信用社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组织各类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体干部、员工整体素质有了一个飞跃,牢固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使“以德经营、诚信立业、文明生财”的理念在员工心中扎根,提升了城市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为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城市信用社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大型的业务知识技能比赛,2007 年7月举办了第五届业务知识技能比赛。许多营业部将岗位技能测评纳入考核范围,使业务学习全员化、经常化、制度化,不少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和公休日,苦练基本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通过比赛,还大大促进了员工队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了城市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五是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职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文明家庭等争创活动,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在职工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好学上进,争做知识型、文明职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的讲诚信舆论氛围。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做诚信经营者、创建诚信企业”的理念深深扎
根于企业员工心中。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广泛开展“明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求发展,作诚信经营者”活动,增强了城市信用社的持续创新能力。在“诚信经营,构建和谐铸辉煌;创新品牌,稳健求胜促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城市信用社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完)
第三篇:创新科技园区集锦文档
创新科技园区 硅谷
地理位置:硅谷(Silicon Valley)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在地理上,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Santa Clara)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San Jose)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San Mateo County),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的一部分。
硅谷的由来: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硅谷。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硅”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是与由高纯度的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当时的硅谷就是旧金山湾南端沿着101公路,从门罗公园、帕拉托经山景城、桑尼维尔到硅谷的中心圣克拉拉,再经坎贝尔直达圣何赛的这条狭长地带。这些位于旧金山湾两岸地区的加入使硅谷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记者的拼写错误它都被误称为“硅胶谷”,因为硅谷这个词语还没有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硅胶是一种广泛用于隆胸和堵露等作用的物质。
历史发展:
硅谷当地一直是美国海军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而建立起来。但当海军把它大部分位于西海岸的工程项目转移到圣迭戈时,NASA接手了海军原来的工程项目,不过大部分的公司却留了下来,当新的公司又搬来之后,这个区域逐渐成为被航空航天企业聚积区。
那个时候,此地还没有民用高科技企业,虽然这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可是学生们毕业之后,他们却选择到东海岸去寻找工作机会。斯坦福大学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Frederick Terman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在Terman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David Packard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一个跟NASA及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的高科技公司。这间车库现在已经成为了硅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景点。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术诞生地,可是在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最开始的几年里只有几家公司安家于此,后来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应用大学最新的科技,同时又租用该校的土地,这些地租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来源,使斯坦福大学不断的兴旺发达。Terman在1950年代决定新的基础设施则应以“谷”为原则而建造。
在这种氛围下,一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威廉的这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1953年由于与同事的分歧而离开贝尔实验室。离婚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他获得科学学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56年他又搬到了距他母亲很近的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现在,包括Adobe、AMD、Apple、Cisco、eBay、Google、HP、Intel、NVIDIA、Oracle、Sun等全球 500 强的大型跨国公司都位于此,硅谷总共有225,300多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形成原因:
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
旧金山湾区在很早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发基地。1909年,美国第一个有固定节目时间的广播电台在圣何塞诞生。1933年,森尼维尔(Sunnyvale)空军基地(后来改名为墨菲飞机场)成为美国海军飞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围开始出现一些为海军服务的技术公司。二战后,海军将西海岸的业务移往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国家航天委员会(美国航天局 NASA 的前身)将墨菲飞机场(Moffett Field)的一部分用于航天方面的研究。为航天服务的公司开始出现,包括后来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2.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采纳Frederick 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19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Varian Associates)。Terman 同时为民用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19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园驻有研究机构,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技术中心。
3.以硅晶体管为主的产业基础
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在斯坦福大学南边的山景城创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1957年,肖克利决定停止对硅晶体管的研究。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出走成立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称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创办了英特尔(Intel)公司。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
4.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的加入
从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在紧挨斯坦福的 Sand Hill 路落户,风险资本极大促进了硅谷的成长。1980年苹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来到硅谷。Sand Hill 在硅谷成为风险资本的代名词。
5.软件产业兴起
除了半导体工业,硅谷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现今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 GUI 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络协议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128公路
地理位置: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修建于1951年,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现在128公路沿线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从事高技术研究、发展和生产的机构和公司,成为128公路高技术区,是世界上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
128公路的兴起:128公路始建于1915年。早在二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对128公路地区是一个转折点,战争期间美国对军品研制和定货的需求使该地区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战争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毕业生们在政府里的显赫地位为该地区科技产业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128公路高科技密集带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冷战和空间军事竞争的需要,投巨资进行军事技术开发,通过引导资源流向,使大部分资金落入128公路附近的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手中。1950至1960年间,该地区仅从美国国防部就得到60亿美元的订货合同。其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此地的订单金额每年增加10亿美元,并购买了128公路地区一半以上的产品。1951年,马州政府对128公路进行了扩建,把大波士顿地区的20多个城镇连成一线,为方兴未艾的研究和工业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
整个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政府巨额研制资金和军品定单的强有力的支持下,128公路地区的创新活动极其活跃,发明层出不穷,新的公司不断涌现,如晶体管、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军事科技领域的需要催生了该地区的繁荣。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国防和航天研究合同的主要承担者和受益者,成为波士顿地区经济转型的先锋。
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实验室孵化出来的大批高技术公司在这里落户,形成了巨大的高技术综合体,并向495号公路发展。这些高技术公司的发展与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康普顿的努力有关,他主张教员不仅可接受公司的咨询,而且可开设公司。高速公路旁的工业园区为这些新开设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开发场所。随后,各种不同性质的实验室、一些新型中小企业和老牌公司的分支机构纷纷在此落户,1965年,该地区已有近600家科技型企业。
到了1970年,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已经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创新中心。当地一些公司专门研制需要不断创新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如雷达发射管、远程通信光缆、工业控制及导弹控制设施、导航系统等,经济效益明显。然而,随着越战的结束和空间竞赛的趋缓,国防与空间市场合同一度大幅下降,该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
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帮助128公路地区摆脱了困境,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的一个中心。几百家各种文字处理和电脑公司在此聚集,其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业。1980年该地区中档计算机销售总额为260亿美元,占全美销售额的34%。当时引人注目的新兴公司,如数字设备公司、王安公司和通用数据公司等,占据了微型计算机市场的多半份额。
128公路的衰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128公路地区开始日显僵化,不求进取,发展速度放缓。冷战结束后,随着军品定单和军事开支的减少,128公路地区顿时面临严重衰退,曾在80年代以DEC、WANG及DATAGENERAL等大型电脑带领着电脑科技业的波士顿,经历了市场转向小型个人电脑的巨大冲击,开始落后于硅谷。
到20世纪90年代后,美苏对峙与东西方冷战的结束,美国政府军事采购订单和研发投资的锐减,128公路高科技园区原先所依赖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相对于美国另一个重要的科技产业发展源地——硅谷的崛起,128公路受制于企业组织结构、区域服务环境、产品开发结构,甚至地区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局限,发展缓慢,出现衰退迹象。
衰落的原因:
第一,过度依赖政府。128公路地区的形成机制使得有关管理机构一直致力于建立并保持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着力寻求通过自身知识、能力求发展的道路。由于依赖程度过深,该地区缺乏自我生存机制和造血功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该地区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由兴转衰。
第二,相互之间无关联的产业体系。128公路周围的公司大而全,自成体系,配件相互不通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第三,创业冒险精神不够。由于保守的传统和保密的风气,再加上128公路地区的企业受政府扶持,效益较好,员工们普遍看重稳定的收入和稳步升迁的机会,为了能在离开岗位后享受丰厚的退休金,员工们往往终生供职于某个企业,很少流动。勇于牺牲安逸去开办企业的更是凤毛麟角。独立创业不是128公路地区流行的事业取向。
第四,企业发展模式不够灵活。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大公司具有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组织结构,工业体系建立在独立公司模式上;偏重于在企业内部孤立地进行技术改进,而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往往熟视无睹,在实验和学习中缺乏自由全面的讨论。中关村
中关村是指位于海淀区,以中科院、清华、北大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这个 年开始起步的“电子一条街”经过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方圆平方公里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是中国的高科技中心,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很多人都简称它为“村子”。很多的西方分析家对中关村的前景很乐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在最初硅谷的发展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1988 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后改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简称中关村),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十二五”期间,中关村将继续完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以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先春创办的第一个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为起点,到 1988 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之前,在此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曾三次考察过美国“128 公路”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先春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要探索适合我国扩散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道路,于是他在 1980 年 10 月 23日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所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后来随着有关政策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肯定,很多科技人才开始在中关村创业。到 1986 年底,中关村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和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2)发展阶段:从 1988 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成立,到 1999 年它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止。
1988 年 5 月 10 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1993 年 6 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1999 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6 月 5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上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3)成熟阶段:从 1999 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后至今。这标志着中关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 年中关村正式更名以后,对中关村园区提出了具体的建园要求,在中关村已有三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酒仙桥电子城和亦庄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五区的格局。随着园区的发展,在 2003 年以后园区又扩大面积,加入了德胜园、健翔园,形成了一园七区的格局。在此阶段,科技园区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还形成了产业聚集的情况,而且加强了与国际的合作。中关村园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产值占 62%),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环境科学、新药物及生物技术为辅所构成的五大支柱产业构架。
发展基础:
第一,丰富的智力资源。中关村位于全国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区内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 所,有以中科院研究院所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科技人员近38万人,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6%。
第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关村是国外高科技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是世界知名高科技产品特别是 产品的销售中心。这里集聚着几乎所有国外高科技著名品牌的代理商、分销商,其分公司、子公司遍布全国,这里的国外知名品牌产品成为全国价格的参照系。
第三,强大的政府支持。中关村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支持。园区的优惠政策涉及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土地使用、人才留京、奖励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规定达 多条。税率比区外企业的税率低一半以上。在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首先是创造环境,包括硬环境、软环境、思想文化氛围、制度建设。
第四,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是比较开放的。一方面形成了结点密集、联系频繁的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全国各地;同时,从中关村高新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了强有力的接口。现在与欧洲、日本、美国和香港等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地及市场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台湾新竹科技园
1980年12月,我国台湾省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它是台湾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现在已有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六大类产业,其中在电子资讯等一些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方面占到台湾省的三分之一强,使台湾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第三大电子资讯产品生产地。
发展历程:
——早期筹划阶段(1976年-1980年底):1976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成立园区管理局。建园之初即确立“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学院化”即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即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使园区内工作生活舒适、清静、方便。“国际化”即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建设阶段(1981年-1990年):期间,园区模仿硅谷建设形成主体框架。一方面,不仅重视生产空间“量”的扩张,还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致力于花园式的研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塑造。另一方面,在研发能力建设上,与美国硅谷建立了多元互动关系,从美国大量地引进人才、技术、项目,促进园区“质”的提升,还通过发展OEM与硅谷实现互动发展。台湾IC产业的发展,不是从上游做起,而是依靠OEM建立了与美国IC产业的跟进机制。OEM模式密切了新竹与硅谷的联系,园区也依靠OEM的规模优势,成为美国IC产业的支援和加工体系。园区的联电、台积电等台湾一流IC厂家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英特尔、AMD等公司的OEM订单而成长起来的。
——快速扩张阶段(1991年至今):园区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封装、制造起家,在台积电公司首创全球专业晶圆代工模式后,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业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迈入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纪元;光电产业如液晶显示器行业也开始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众多企业采取了与国外大厂之间进行技术移转以及建立策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已能与日、韩企业竞逐市场;精密仪器产业由无到有,初具规模。
发展基础:
从要素资源方面来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首先,与园区相邻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其它六个国家实验室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注入了学术智能的活力。其次,来自海外的顶尖人才,留学人员在新竹的发展中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市场条件来看,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给新竹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新竹在晶圆代工以及个人电脑产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得益于产业发展初期外国厂商的技术转移。并且,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在技术上具优势的产业一般都先在岛内发展,待成熟与利润下降后,才逐渐向大陆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在岛内又开始新一轮产品升级换代。正是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台湾 产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条件能够始终存在。
从企业来源来看,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早期企业主要是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政府在 年代中期派遣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工程师到美国 公司接受晶圆制造、电路设计以及光罩制造等技术。电子所借由 转移的技术成立了实验工厂,政府由此推动了第一期电子工业发展计划,电子所衍生了一批本土的企业: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台湾光罩公司等。90 年代后,由留学归来人员创办的企业逐渐增多。
从政府行为来看,除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外,政府利用公营及财团法人研究机构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发展,其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台湾经济部科技专案经费,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民间以及经济部工业局给予的补助。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组织和实施。新竹园区的政府职能集中于:建设实验室,制定研发奖助计划,进行土地开发和建设,管理保税业务和委托对外加工,促进环境保护与工业安全,实施配套建设和服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园区法规和制定优惠政策等。
从配套设施来看,具备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园区所在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气候适宜,海陆空交通方便。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准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此外,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车站等。日本筑波科学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始建于1963 年 9 月,是日本政府为了适应“技术立国”发展战略的需要而设立的。园区位于东京的一个卫星城———筑波市中心,占地面积2700 多平方公里,包括筑波研究学园区和周边开发区两大部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是由政府从东京搬迁而来,形成了以国立试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筑波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优美的人居环境闻名于世。筑波城现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国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筑波科学城分为生物研究实验区、土木建筑研究区、文教研究区、理工科研究区和公共设施等5个小区。科学城内设有宇宙研究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工业试验研究中心,包括工业技术院的9个研究所;农业科研实验中心;研究人类的灵长类试验站;高空气象台等。
发展基础:
第一,政府支持。筑波科学城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而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政府直接介入整个筹建过程,包括科学城之选址、人力筹措等。
2、科学城的形成机制。筑波的形成和发展,完全靠政府指令,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连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都由政府从东京迁来,各种设施都需经行政审批配备,私人研究机构和企业也由计划控制。规划和主管都是国家最具权威的机构,使得科学城的建设和搬迁得以顺利进行。
3、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给予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4、政府投资。每年追加投资的同时享受日本开发银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的低息贷款。
第二,基础设施健全。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筑波科学城选址在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处。筑波的道路系统构成类似梯子形的网络,由3条南北走向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和6条东西向的干道组成。“筑波快线”新铁路直接连接筑波和东京。围绕首都东京的城间快速道在筑波设有2个立交匝道,同筑波城市西南部分的道路连接在一起。
第三,大学园区。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立筑波大学,并以之为中心,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大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筑波大学是全国著名的新型综合性大学。1973年创立,系科设置与一般大学不同,教学与科研分开。教学系统设有三个学群(下设学类)、三个专门学群;科研系统设有26个学系。6美国科学研究三角园
三角研究园(RTP, Research Triangle Park)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园。她毗邻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Raleigh)、达勒姆(Durham)和教堂山(Chapel Hill),处在三座城市夹成的三角研究区域中。除了一小块区域延伸入维克郡,三角研究园的大部分土地都在达勒姆郡的行政区域内。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中心之一,经常被和处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比较。1959年三角研究园被北卡州和地方政府,附近的大学和地方的商业机构建立。当时Karl Robbins购买了现在园区被建造的土地。三角研究园和处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弗吉尼亚生物科技研究园、处在阿拉巴马州Huntsville的Cummings研究园并称美国三大研究园,她们形成了三大全球科学研究中心的新兴领导力量。
研究院院占地7000英亩(28平方公里)被松树林所环绕,尚有规划用地面积630英亩(4.5平方公里)。2007年,在三角研究园有超过130家研发设施,超过39,000名雇员为总共157家组织工作。研究园临近州际公路I-40和达勒姆高速。她由一家私人非营利性组织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
三角研究园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全球重要运营地点之一;IBM有约11,000名雇员在三角研究园工作。同时它还是中国著名的联想集团的全球总部所在地,包含三幢办公大楼的联想园区,有超过2,000名联想雇员在此工作。三角研究园还是葛兰素史克(GSK;GlaxoSmithKline)制药公司的最大的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它拥有约5,500名GSK雇员。
RTP管理模式:RTP 主要是以企业、大学等民间力量为主体参与园区的开发、投资和建设,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导向性投资,场所、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地方政府建立了分工明晰的机构,积极有效地参与各方协调,全方位地宣传、推介 RTP。
RTP发展特色:
特色之一:紧密的校地合作关系
在 RTP 发展和成功的背后,有一个抽象的“三角”,即“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用RTP 基金会总顾问的话来概括,即 “:以大学的研究力量为依托,以政府的支持为坚强后盾,剩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RTP 最核心的资产是 3 所大学,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均是美国杰出的研究性大学。RTP 周边地区共有 11 万多名大学生,雄厚的人才储备为 RTP 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内的集聚,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诞生、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大力吸引区域外的先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着陆和扎根。RTP 与周围地区,尤其是在与大学的良好关系和合作中,得到许多好处。超过 80% 的园区公司重视从周边大学的毕业生中挑选员工。大学也重视与RTP 的关系,如北卡州立大学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大学把 RTP 的企业看做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处,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场所,学校科研经费、支持资金的重要来源。
特色之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园区已建立一个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园区有大量的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配置要素和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服务机构大多为非营利性机构,它们是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些服务机构大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通过对现有软硬件的创新型组配,创造出新的产品和设备。
特色之三: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 RTP 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北卡州政府花巨资在 RTP内建立了北卡微电子研究中心、北卡生物研究中心,以吸引两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帮助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政府下属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及其他金融服务,并对入园企业提供 10 万 ~50 万美元的低息贷款,贷款期限长达 7 年,贷款年利率仅为政府债券利率的一半,或使用 5% 的固定利率。
RTP 能吸引众多著名大企业开设科研机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到了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园区规划严格维护环境的完整性和与大自然的平衡,尽可能地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体验。RTP 入园企业必须符合以设计和相关研究为主要业务的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 RTP 租用办公空间或直接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办公楼宇。
特色之四:有效的创新运作机制
RTP 采用有效的创新运作机制,鼓励3所大学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各种专业化服务机构和各种设施的共享机制为企业服务,建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帮助新建的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质优价廉的技术、投资、管理等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特色之五:有机的科技园区网络
在 RTP 之外,北卡州还有许多研究园和创新中心可供各种公司和机构选择。以 RTP 为主体,一个科技园区网络已经在北卡州初现端倪,这个广泛的网络可以为各种不同的高科技公司提供办公空间和发展服务。最新打造的北卡州科技园区网络对各个具有独立特性的科技园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科技园区之间加强合作,信息与服务共享,共同发展。各园区未来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范围更加宽泛,合作更加紧密。
第四篇:2018保定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
2018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省、市两会精神,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
二、重点研究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总书记关于河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研究 3.推动保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4.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研究 5.保定市推进“双创双服”工作对策研究 6.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对策研究 8.保定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对策研究 9.保定市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护城河战略研究 10.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财富管理研究 11.保定市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研究
12.“京津疏解、保定承接;雄安引领、保定支撑;深圳北上、保定落地”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13.推动“深圳北上、保定落地”对策研究
14.在服务雄安新区中加快实现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的对策研究 15.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统筹发展研究 16.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协同*发展研究 17.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错位发展研究 18.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研究 19.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一体化发展研究 20.推动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21.推动雄安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22.推动雄安新区项目建设研究 23.推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24.推动雄安新区交通发展研究 25.雄安新区三农问题研究
26.保定市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策研究 27.保定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的对策研究 28.保定市加快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29.保定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30.保定市推进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对策研究 31.保定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32.保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 33.保定市农村厕所革命对策研究 34.保定市加快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研究 35.保定市精准扶贫经验与特色研究 36.保定市农民思想教育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37.保定农民信教情况调查、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8.保定市深度优化服务环境、全面优化社会环境研究 39.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保定市改善民生措施研究 40.保定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研究
41.大力弘扬新时代保定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 42.保定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研究 43.保定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44.保定市综合实力跨越式增长研究 45.保定市创新经济跨越式崛起研究 46.保定市城乡面貌跨越式改善研究 47.保定市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研究 48.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49.保定市加快推进环境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50.保定市宣讲工作问题和对策研究 三、一般课题选题
51.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研究 52.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研究
53.保定市争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排头兵的对策研究 54.雄安新区乡村城镇化平衡发展研究
55.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变迁调查与研究 56.雄安新区乡村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与态度研究 57.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研究 58.保定市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研究
59.雄安新区原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企业经营者保护与安置研究 60.保定市推动交通领域率先突破的对策研究 61.保定市积极培育创新主体的对策研究 62.保定市做大做实创新平台的对策研究 63.保定市全面打造创新生态的对策研究 64.保定市加强与中关村合作的对策建议 65.推动中关村创新政策向保定延伸的对策建议 66.保定市在破解发展瓶颈中释放发展活力的对策研究 67.保定高端制造宏观布局与规划研究
68.发展保定设计产业、提升保定设计水平的策略研究 69.保定对高端资源的集聚、配置、共享能力的对策研究 70.保定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71.保定市加强社会治理,实施“净源行动”的对策研究 72.保定市化解矛盾隐患,实施“清淤行动”的对策研究 73.保定市建设平安保定,实施“筑坝行动”的对策研究 74.保定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 75.保定市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对策研究 76.保定市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工作模式研究 77.保定市乡村农民家庭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78.保定物联网应用推广对策研究 79.保定市政府集中采购利弊研究 80.保定市着力提升城市带动力的对策研究 81.保定市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 82.保定市着力培育新动能的对策研究 83.保定市着力推动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84.保定市着力推动文化强市的对策研究 85.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86.保定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研究
87.保定市构筑市民文化素养、文明素养长效机制研究 88.保定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89.保定市提升对外文化宣传对策研究 90.保定市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研究 91.保定市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研究 92.保定市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93.保定市创新旅游文化、推进文化惠民的政策与建议 94.“科技+文化”背景下数字文化保定建设研究 95.保定非遗音乐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研究
96.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旅游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7.“互联网+”时代保定传统农业现代化研究 98.保定市农村土地集约化流转策略研究 99.保定市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体育供需结构研究 100.依托雄安新区的保定市新时代农民培育研究 101.保定市农村党员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102.新时代加强和完善保定市基层党建研究 103.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104.保定市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研究
105.保定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反腐败问题研究 1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途径、对策研究 107.提高干部自身修养与领导力研究 108.保定市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研究 109.保定市加快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研究 110.推进我市哲学社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11.保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12.保定市教育均衡化发展对策研究
113.保定高职高校院校科学化管理提升工程研究 114.保定市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115.保定市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完善对策研究 116.创建绿色驻保高校,助力我市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对策研究 117.保定市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18.“以人民为中心”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119.保定市“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对策研究 120.保定市医患关系与医生职业幸福感关系研究 1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译研究
四、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
充分发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科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突出地域特色,兼顾学科发展,服务保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部分未确定研究选题,申报者可根据上述要求自拟题目。
第五篇:保定凌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保定凌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保定凌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由凌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独资筹建,公司位于保定市蠡县工业园区,距京沪,京珠高铁,京沪,京珠高速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凌爵光电产业园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我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太阳能光伏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范围涵盖单晶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一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项目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100台单晶炉及6栋办公生产用房,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基础建设,一期工程预计于2010年8月份试车投产。9月份正常运行。,原料需求100吨/月,达到产能130MW/年。二期投资10亿元人民币。,达到年产550MW硅片。购置100台单晶炉,100台多晶铸锭炉,10台开方机,计划于2011年之前完成,届时公司总产能达450MW/年。造就一支拥有高素质的科研、技术团队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是全球光伏行业中仅有的已经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集产供销及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之一。预计实现年产值70亿元,创税7.7亿元。公司在上海,北京成立研发和营销管理中心,公司将实现2000多人就业,其中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
员将达到200人。
我公司自2010年开工建设以来,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厂区内主干道的路床工程已基本完成,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单晶炉车间已安装单晶炉40台及其辅助设施,现已实现单晶硅棒50MW的产能;引进企业博士后1位,教授2位,业内精英10位,并且与北京仪表集团强强联手合作.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创新,挑战自我,互惠共赢!”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公司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未来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始终把人才战略放在首位,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一贯方针。在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管理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文化凝聚人才,薪酬激励人才,机制留住人才,事业造就人才”,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企业为员工提供多层次、全方面的培训; 注重员工的职业成长,具备完善的薪酬福利政策和晋升体制。公司将以厚实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凭借着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实效的技术研发部门,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不断致力于太阳能行业的技术创新,为推动全球新能源革命贡献力量,努力实现上市目标,实现“科技创造生活,阳光照亮未来”的企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