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
《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
乘胜()
重飞渡()雪皑皑()
泥毡()
2.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2.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当堂训练 拓展提高】
1.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二篇:长征组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
乘胜()
重飞渡()...雪皑皑()
泥毡()..2.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2.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谈谈其表达作用。
《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表现红军﹍﹍﹍﹍﹍﹍﹍﹍﹍﹍﹍﹍﹍﹍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比作﹍﹍﹍﹍﹍﹍﹍,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
写出﹍﹍﹍﹍﹍﹍﹍﹍﹍﹍﹍﹍﹍﹍﹍﹍﹍﹍﹍﹍。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课堂探究】:
1、《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中,简练概括了哪些军事行动,从而突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中心的?
2、《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3、品味语言,从修辞、用词俩个角度举例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4《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体会其含义。
【比较阅读】: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情感迁移】: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的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三篇: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萧华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过程与方法
1.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2.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重难点】
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法】
引导诵读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合作·探究·展示】
1、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2、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3、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4、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㈡品味语言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这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展示】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压黔镜()乘胜()雪皑皑()泥毡()....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1)调虎离山袭金沙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6.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
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
10.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
1.略 2.略 3.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4.比喻,形象地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5.①逼:形象地展开了红军以凌厉之势对昆明造成的威逼震慑之势。②袭: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出奇不意巧渡金沙江的情景。6.《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或“革命理想高于天”)。7.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这两句最能体现这首歌的主题。8.雪大、天寒、缺粮。凭官兵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9.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衬托了红军官兵蔑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0.提示: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
第四篇:《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档
《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歌词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能背诵歌词中关键句。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3、体会歌词中表现出了来的毛泽东用兵如神,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 钢铁意志。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课本:
1、列举你喜欢唱的红色革命歌曲。
2、熟悉红军长征的经过: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跃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胜利会师。
(二)合作、探究
活动
(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1、有特色地朗读诗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 草地》
活动
(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
第 1 页 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在《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句话的含义: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在《雪山草地》中,请完成下列题目:
1、学生找出文中中心句:
2、赏析“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活动
(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抗洪抗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写下来。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预习下一课内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六:反思:
《长征组歌两首》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上拼音。
压黔境()雪皑皑()千锤百炼()
第 2 页 草毯泥毡()磅礴()逶迤()
二、默写
1、横断山,路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
2、《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 是。
3、《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
二、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雪山低头迎远客,野茫茫,草毯泥毡扎营盘。高原寒,风雨侵衣骨更硬,炊断粮。野菜充饥志越坚。
红军都是钢铁汉,官兵一致同甘苦,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诗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研读全诗,说说红军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不怕艰苦,进行长征?试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第五篇: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目标制定重发展】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
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重自主】
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1)我会读写生字词
岭(lǐng)峰(fēng)只缘(zhǐ
yuán)浑(hún)莫(mò)腊(là)不识(bù shí)(2)我会查字典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
(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
腊()
浑()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
(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教学设计重展示】
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
1、自由背诵古诗。
2、激趣导入: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
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
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
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游山西村》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 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
3、自由练读
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
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
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比较阅读,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