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对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认为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本文论述了我国医保机构可以起到医患矛盾缓冲带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信息不对称 医保机构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the impact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pons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ood medical care, hard to find or affor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issues, which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discussion on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In this paper, I study the status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 and find that the tension between physician and patient is becaus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distrus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uffer role of China's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on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and gives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related.KEY WORDS: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Asymmetric information;health care institution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对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指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医疗服务关系,即医疗服务需求者(患者)在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服务后,按照服务的内容和价格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很明显,医患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然而,医患关系与一般的商品交换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医疗服务这种商品的供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医患之间利益经常出现分歧而难以协调。
据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发生打砸事件2件,打伤医师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81万元,患者和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①何克春等通过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占据了医患双方的多数,其中医务人员的比例为51.00%,患者中的比例为53.94%;调查同时表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感,大多数被调查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其中极不信任占7.27%,不信任占49.70%,而信任占29.70%,很信任只占13.33%。被调查医务人员认为患者不配合的占44.00%,配合的占42.00%,极不配合和极配合的均占较少数,分别为8.00%和6.00%。②李文中对北京居民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9.32%患者对医生完全不信任,超过一半的患者对医生半信半疑,仅36.58%患者对医生完全信任。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的具体表现为:患者在就医时,约有59%的人通过找熟人看病,而不找熟人看病的患者中有13%是因为没有熟人可找。找熟人看病的原因,比例最高的是“担心医生工作不负责任”,占31.54%。而对于所谓“差医生”的判断标准,65.77%的患者选择了“看病时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对北京市宣武区7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有效问卷显示,69.6%的被调查对象对自己当前的工
③作现状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中,患者对医生缺乏理解的比例高达42.2%。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医师认为自己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
二、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生与患者本应该是一种“亲密合作关系”的状态,医生救死扶伤,精心医治患者,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而患者得到医生较好的治疗,对医生心存感激。①② 王华,王晓霞,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4)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③ 李文中,医患关系紧张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0)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对医生不信任,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大、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缺乏认同感。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双方互信基础上的合作才可能稳定与和谐,因此,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医患之间互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产生的根源,是医疗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所带来的权益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专业术语,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中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疾病发生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由于医疗知识的复杂,医生对医疗结果和治疗可能性掌握的信息要超过患者,患者极度缺乏治疗效果和相对效率的信息,例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治疗效果如何等信息的可获性较弱。“医疗市场中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从而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①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比较了一般市场和医疗市场后,认为信息高度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特征之一。②在2001年的文章中,阿罗正式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的概念。③
医疗活动中产生医患信息不对称,实质上是医患双方获取医疗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不同所致。医学知识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强,需要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而一旦成为医务人员后,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临床实践的增多,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将越来越丰富,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获取信息的机会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为其带来的收益逐步递增,从而更有动力和意愿不断地获取医学知识和信息,表现为信息获取能力强,成为信息优势一方;而相对应的,患者一般对特定的医学知识的需求为一次性或短暂的,即使有获取医疗信息的意愿,但搜集、获取和处理专业的医学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与专业的医务人员相比自然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这就决定了医患双方在专业信息占有上的不平等,医务人员可以凭借在专业信息占有上的优势获取处方权和决策权。当然,专业信息的不对称是医患关系固有的特征,医生在权力分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保证医生实现对患者治疗、并使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的社会角色的必要前 Arrow, K.J.,(196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pp.942-973.② Stiglitz, J.E(1988),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2nd editio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P.290, table.ll-l.③ Arrow Kenneth, 2001.Reflections on the Reflections.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26, No.5, pp.1199.①
提。“如果要使治疗取得成功,任何治疗关系都必须是不对称的、有利于医生的。这种不对称性与专业人员的责任、能力和职务是分不开的”。①
除了固有的专业信息的不对称,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非专业信息不对称。非专业信息主要是指医患之间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信息,还包括了医德、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活动中的商业利益,例如医药回扣、处方提成、医疗风险的信息等。②。
医患双方在专业信息与非专业信息方面所存在的不对称,使得医方和患者在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主要发生在医方。因为信息优势的存在,医生为最大程度减轻自身责任,减少医疗纠纷,通常倾向于选择医疗风险小、患者易理解和接受的“保护性”治疗方案,而不会采纳有较大风险但可能对病人更有利的方案,从而发生不利于和阻碍医学发展的“逆向选择”。
医患双方均存在道德风险。医方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医务人员倾向于提供超过患者需求而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即“供给诱导需求”。比如乱开大处方、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延长住院时间等。其次,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使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医生对患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对于患者的咨询简单敷衍,诊疗计划交待不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诊疗、检查、用药和治疗费用是否合理等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也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首先,隐瞒个人健康情况,多见于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在牟取私利的同时,也会影响诊疗结果:其次是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全盘否定医生的治疗效果,甚至冲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以获取医院更多赔偿等。
三、医患矛盾的缓冲带——医保机构的作用
2008年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其中首先的措施就是推进全民医保,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与传统的医患关系不同的是,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患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的加入,成为连接医患关系的纽带,对于缓解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医患矛盾的一个缓冲带。一方面,医保机构拥 ①② 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张自力,现代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有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权,通过确定服务项目,监控医疗服务质量等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医保机构将收取参保人医疗保险金,在参保人接受医疗服务时支付医疗费用,有效地对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约束。医保机构在缓冲医患矛盾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减轻患者的经济支出,缓解经济矛盾
“看病贵”直接反映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观感受。有研究表明:在自费制度下,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为医疗费用过高;而医保制度下,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为医患沟通不畅。①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费用采取“共同负担”,个人仅需支付医疗费用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经济支出。
(二)对医疗机构实行监督,约束医方的道德风险。
对于医疗服务机构,首先,医保机构对其进行定点资格审查,在定点医疗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并且采用年检制度等来促使医疗机构加强管理,以保证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规范服务行为。同时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让患者可以扩大自由选择就医的权利。最终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局面;其次,在微观上,医保机构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如对医疗药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等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监督医院和医生的用药情况、大型诊疗仪器的使用情况、转诊情况、检查门诊人次、处方张数、出院病人数等。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医保机构通过强有效的措施来约束医疗机构,从而保障患者的权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三)减轻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医保机构与个人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信息。医保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中心,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取信息。并且医保机构与医院之间进行的不是一次性的博弈,而是重复博弈的过程,因此信息可以得到重复利用。其次,医保机构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制约医院的道德行为。在医疗保险制度下,费用支付采取“预付制”,患者看病时只需支付自付部分,然后由医院与医保机构结账。医保机构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博弈形势,使医患双方的信息拥有量更加趋向对称和平等,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建立了一种“标尺竞争”②,事前决定的付费标 ②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Andrei Shelifer, 1985.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6,No.3: 319-327 ①
准将使得医疗机构有很强的激励将其成本下降到标尺之下,有效地抑制开大处方,开贵药的诱导消费行为。
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提高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
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社会医疗保险。伴随城镇职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面推进,到2009年,我国三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2.42%,如果加上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我国已经提前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医保基金结余率较高。2007年,城镇职工的医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医保和农村人口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是70%、50%和30%。医保基金长期大量结余,降低了基金使用效率,参保者无法享受到适当的医疗保障。因此,医保机构需要进一步发挥医保基金的作用,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居民的看病负担。经济负担的降低将有效地缓解医患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改革医生收入分配体制
当前在我国,医生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账面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奖金的额度也受到国家控制。在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一些医生大量收受红包和回扣,形成巨额灰色收入。与其他垄断行业的职业相比,医生这个职业承受的压力、风险,劳动的强度要更大更高,而其合法的收入水平却无法与之相符。因此,政府应该大幅度提高各个等级医生的工资标准,使医生的付出和回报能够等价,以减少其寻租行为,从而促使医患关系的和谐。
另外,医生的奖金制度也应进行改革,改变当前把奖金与医生给医院带来的收入挂钩的状况,而应该与医生的门诊量挂钩。将医生的奖金和门诊量挂钩,将大大降低医生开大处方、做过多检查的激励。实行奖金和门诊量挂钩后,医生为了提高自己的门诊量,必然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提高自己的市场声誉。这样,医疗服务水平必然上升,医疗服务质量也会随之改善,医患关系就会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 Andrei Shelifer, 1985.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6, No.3: 319-327.[2] Arrow Kenneth, 2001.Reflections on the Reflections.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26, No.5, pp.1199.[3] Arrow, K.J.,(196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pp.942-973.[4] 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5] Stiglitz, J.E(1988),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2nd editio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Inc.P.290, table.ll-l.[6]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7] 何克春等,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8] 李文中,医患关系紧张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0)[9] 王华,王晓霞,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4)[10] 张自力,现代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单位: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
姓名: 张煦颖
地址:宿迁市宿城区黄河南路138号 邮编:223800 电话:*** 7
第二篇: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作者:李建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日趋严重,信息的不对称对会计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虚账;假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的影响
1.高校招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专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下降。首先,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引导高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发展状况的全部信息,因此,无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发展的不同政策。这种不对称信息就客观存在着某些高校为了自身规模的扩张而进行盲目扩招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专业和结构的失衡。
2.高校培养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受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同高校、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贴近。其次,高校规模培养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教育难以实现个性培养。高校根据市场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完全落实高校在细分专业方向时,也没有完全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学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教学质量的公正性受损。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生反馈意见和评教情况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将此类信息上网公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决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需求方的影响
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为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产品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其次,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无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容易用高校的档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毕业生可能抢占了有限的就业岗位,致使不少后发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
由以上分析,我认为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渠道畅通,才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高校要加强信息研究,努力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同的学生评价标准和机制。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应该承担起为大学生搭建信息平台的责任。从社会角度,应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尽可能确保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教育毕业生摆正心态,认清形势,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目标,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开发力度,掌握求职技巧,向用人单位传递有效的信号,让用人单位通过这些信号相信自己是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参考文献:
1、《关于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http://www.xiexiebang.com/lunwen-resource/free/guanyucong-info-buduichenglilunshijiaokanjiuye-info-duidaxueshengjiuyeguandeyingxiang/
第四篇: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 周文魁 朱红根 王传星 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强土地合理利用;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订减灾应急预案;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敏感性;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1.气候变化的特点(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 达到015~ 018度, 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 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 导致水循环加剧, 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虽然降水量很大, 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 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 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 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
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 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 , 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 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 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 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 大气水分循环加剧, 气候变化幅度加大, 不稳定因素增多, 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2]。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
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 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 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侵内河、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 一些地势较低沿海城市及村落可能面临淹没的危险。海水入侵还会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 土壤盐渍化, 灌溉机井报废, 农田减产。
三、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11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是指某个系统受到与气候有关的刺激因素影响的程度。所谓刺激因素是指气候变化因素, 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5] , 这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影响, 也可能是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使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尤其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开始的日期提早、终止的日期延后, 潜在的生长季延长;还将使多熟种植的北界向北推移[3]。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在水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2度, 大部分两熟制地区将会被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 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km 之多, 三熟制面积可能扩大115倍, 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 一熟制地区的南界将北移250~ 500km, 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 [4]。这些敏感区域将会面临种植制度、产业结构和作物品种的重大改变。
(1)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一些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很敏感, 每一种作物都有适合生长的温度区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平均温度上升会导致生育期缩短与早熟, 有效分蘖减少, 穗重下降、产量降低。以水稻为例,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 8天, 在温度为24~ 27度的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14~ 15天;在温度低于24度的北部和高原部地区, 生育期缩短4~10天。在当前的品种条件下, 生育期缩短使有效分蘖减少, 导致总干重和穗重下降、产量降低, 双季稻早稻平均减产约为16% ~ 17% 左右, 晚稻平均减产约为14% ~ 15%。对冬小麦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目前品种的冬小麦生育日数平均缩短17天左右, 减产幅度大约为10% ~ 12%。对玉米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7天左右,产量平均下降5% ~ 6%。[4]根据谢云(1999)论文中提出的喜温作物的温度影响函数[ 12] , 笔者绘制出喜温作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敏感临界点, 第1个敏感临界点a 为6度, 当温度低于6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温度在6~ 21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开始生长发育但生长速度缓慢;第2个敏感临界点b为21度, 温度在21~ 28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第3个敏感临界点c为28度, 28~ 32度之间温度最适合喜温作物的生长;第4个敏感临界点d为32度, 当温度超过32度时, 随着温度的上升, 作物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第5个敏感临界点e为44度, 当温度超过44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2)农作物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农作物对降水存在类似倒U 型曲线的敏感性关系。当降水严重不足时,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会出现干旱症状, 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范围内, 加上温度及光照的配合, 作物得以茁壮成长;当出现连续大雨、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 又会对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开花期出现阴雨会影响作物授粉, 造成落花落果;长期阴雨还会诱发病害;降水量过多会造成农田渍害, 严重时作物会被淹死。
农作物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水分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敏感临界点和敏感性曲线的峰度都会发生变动。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 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显著的时期, 称为作物水分临界期。以冬小麦为例, 拔节到抽穗阶段为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 在拔节)抽穗阶段,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 耗水量急剧增加, 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 这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日耗水为4213立方米/公顷,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6%, 而在抽穗)成熟阶段, 日耗水量激增, 达到4518立方米/公顷, 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8%以上。
(3)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气温升高后, 某些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 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昆虫的生长发育有一个适宜温区, 即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温带地区适宜温区一般为8~ 40度。温带地区的许多昆虫对温度的第1个敏感临界点为-10度, 如果冬季温度低于-10度以下, 昆虫长期处于冷昏迷状态, 会引起死亡。第2个敏感临界点为8度, 8 ~ 15度是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B 的抗性;耐盐碱的农作物新品种, 即使在海平面升高, 沿海滩涂盐碱加重时也不影响对滩涂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其次是改善农作物的生理特性: 包括选育高光合效能和低呼吸消耗的品种, 即使在生育期缩短的情况下也能取得高产优质;对光周期不敏感品种, 即使在种植界限北移时也不因日照条件的变化而影响产量。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始建于50年代;大部分工程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沟、塘、坡地兴建起来的, 工程起点低, 很多工程已基本接近其使用寿命。干渠、支渠的衬砌比重小, 而斗、毛、农渠的渗透系数很大, 涵管、渡槽、闸等建筑物破损失修也十分严重, 造成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 暴雨期间蓄水集雨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灌溉体系, 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渠系固化防渗、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 优化灌渠的输水功能,减少输水渠道漏水、渗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分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灌溉系统和灌溉技术, 推行畦灌、喷灌、滴灌和管道灌, 加强用水管理, 实行科学灌溉;改进抗旱措施, 开发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推广农业化学抗旱技术, 如利用保水剂作种子包衣和幼苗根部涂层、在播种和移栽后对土壤喷洒土壤结构改良剂、用抗旱剂和抑制蒸发剂喷湿植物和水面以减少蒸腾和蒸发、开发活性促根剂促根抗旱;推广地膜或秸秆覆盖技术与节水农业发展模式来抑制蒸发。
4.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总的趋势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繁、灾害强度更大。因此必须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完善气象综合监测体系, 建设农村气象监测网, 加强暴雨、台风、强对流、干旱、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 把气象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加强对低温严寒、强对流天气、暴雪、干旱、洪涝等农业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特别对突发的洪灾、季节性干旱及台风,以便农业生产者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灾减灾, 以最大限度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动地适应气候变化, 而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性行动, 有计划地适应气候变化, 这比自然生态系统自动适应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是指通过调整来适应气候变化, 从而减轻潜在损失、利用机遇的潜在能力水平的对策, 有助于增强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减少不利影响。
1.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复种指数
气候变暖总的来说将有利于多熟制的发展, 带来熟制的改变、作物品种结构的改变。复种面积将扩大, 复种指数将提高。相关地区需要根据水资源和当地小气候的具体情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品种结构。在我国种植熟制南北界变化的敏感区域, 可以提高复种指数, 如增加麦)稻两熟、麦)棉两熟、油菜)稻两熟、麦(油菜))稻)稻三熟、麦)玉米)稻三熟等多熟制的面积。在华中和华东稻区北部选用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较高的中、晚熟品种替代生育期较短、产量潜力较低的早、中熟品种。
在一熟制改两熟制或两熟制改三两熟制的地区, 在调整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时, 不仅要考虑温度条件, 还需要综合考虑到降雨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环境下的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格局的基础上, 改进农作物的品种布局。
2.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防洪工程对于抵御洪涝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防洪工程标准偏低,为应对未来潜在的洪涝灾害, 需要完善江河湖海防洪工程体系, 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 100年一遇的标准。应当开展大中型病险水库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以保障水库下游地区安全。
3.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科学合理使用土地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必要条件, 保护湿地和森林, 在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湿、退耕还林、退林还草,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而维护良好的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
4.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塑料大棚、温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干旱、暴雨、病虫害灾害, 研究与推广农业的高产、稳产措施, 开发利用雨水集蓄技术和浅层地下水技术, 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5.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各地应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制定防旱抗涝、抵御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 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 以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6.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为了分担气候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减轻农民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应当积极推广农业保险。近年来新疆、江苏等地已开展了农业保险的试点,对于防灾减灾、稳定农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 应总结经验, 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农业保险。
第五篇:朝核问题对中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朝核问题对中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朝核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一个热点问题,2013年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朝核问题再次升级。朝核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如果朝核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一旦发展到武装对抗的地步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的波及。当务之急,中国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防止朝核问题的扩大化。关键词:朝核问题,中国,影响,措施 一.朝核问题发展及现状
朝核问题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爆发。朝鲜虽然与国际原子能结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但双方就视察问题出现摩擦,紧接着就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布什上台后,2002年初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并将朝鲜列为核打击对象之一。2003年1月10日,朝鲜政府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危机正式爆发。为解决朝核问题中,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从2003年到2008年6月,就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行了共六轮。2009年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朝鲜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禁止进行此类通信卫星发射的1718号决议,第二日致使朝鲜宣布正式退出六方会谈。朝鲜不久就成功实施第二次核试验。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朝鲜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朝鲜进入战争状态。二.朝核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
(一)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对中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朝核问题可能引发核竞赛:.朝鲜拥有核武器势必造成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对和平崛起经济发展的中国是非常不利的。日本利用朝核及朝鲜导弹问题为借口扩充军力,尤其是高科技的太空技术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也将使东北亚军事格局更加复杂化。朝鲜拥有核武器后东北亚地区其他国家将会走向发展核武器的道路。倘若如此,中国将处于众多核国家的包围之中,威胁不言而喻。同时,日本会因朝鲜发展核武器而加强军备,进而引起亚洲的军备竞赛,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国家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朝鲜与我国不仅山水相连,平壤、沈阳、长春等地的铁道也紧紧地连接在一条线上。朝鲜为维护国家生存,在未来美朝军事冲突上可能使用核武器,由此造成的核污染和难民潮必将冲击我国东北地区。朝核问题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决策与信息-2009-9 11页
2.来自美国的军事威胁:。如果没有朝鲜,在台湾海峡危机和南海诸岛危机频发之时,中国将没有精力应对来自东北方面美日的军事威胁。假如美国控制朝鲜,那么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时,美国就多了一条武装干涉的新战线。如果将来战争爆发,朝鲜作为军事战略的缓冲区,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果美国占领朝鲜,将朝鲜地区作为空中加油基地,这对于擅长空战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在中国的右臂上插上一刀。如果处理得好朝鲜半岛问题有利于杜绝了美国势力的深入,有利于中国的战略安全。并且还有可能形成中美关系“双赢”的局面;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可能再一次引发朝鲜战争,那样中美关系将会再一次出现冰点。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_【D】16页
(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朝核问题使中国的外交处境极为尴尬和被动。由于朝鲜的毫无责任心的行动,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经常碰壁。在重要时刻,很坦然地引发重大争议,将中国拉进与美国对抗的被动局面。„„必须以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东北亚局势,并采取符合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王忠文” 「从新的角度密切关注朝鲜问题与东北亚局势」的论文中2013年3月7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对朝核问题的决议,主要对朝鲜进行经济、金融制裁,这一制裁必然使其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如果中国对朝核试验进行制裁就会破坏中朝关系,那么朝鲜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如果把朝鲜逼急了,肯定又会“誓死一战”受到危险的还是中国。如果中国不同意制裁朝鲜,美日等国则会鼓动全世界舆论讨伐它,到时候朝鲜局势更加复杂,中国的立场又将如何。中国与朝鲜的外交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朝鲜作为中国的“天然屏障”,中国给予朝鲜经济上援助,双方相互的平衡,可是朝核问题使美国在中国跟朝鲜之间插上一脚,使这平衡被打破,而朝鲜对于中国的态度阴晴不定,使中国很难处理对朝鲜的外交关系。朝核问题的背后反应的还是地缘战略的大国博弈。中美俄罗斯以及日本在该问题上各有各的算盘,因此朝核问题将是大国角力的智慧和实力体现。
(三)对中朝经济合作的影响
三.朝核问题应对措施
(一)重启六方会谈,尽早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
朝核问题以何种方式解决都直接关系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关系到东北亚的国际安全与和平稳定。中国应积极重启六方会谈,想办法把六方会谈的机制制度化。如果六方会谈在解决朝核问题之后发展成为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或建立其他包括东北亚主要国家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或建立澳大利亚提议的亚太共同体,那么将会形成陆权跟海权的合作机制。夏立平美国对朝鲜政策特点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五期21p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的重要地区之一,涉及到了多国的国家利益,国际结构复杂,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国家之间政治上互信缺失。当前要充分利用处理朝鲜核危机上的相对有利的地位和条件,在东北亚区域安全领域重视和加强多重的双边合作的机能效应。
(二)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保持中朝友谊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朝鲜问题上,中国应该中国的本国利益和东北亚地区的共同利益,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重启六方会,继续保持中朝友谊,积极实现半岛的无核化。朝鲜对于其核问题的立场和对美国的态度主要取决于美国对朝的政策,也就是采取以硬对硬以软对软的方针。中国向来反对使用军事制裁,这样做会使局势更加恶化。每当美国宣称要对朝鲜军事制裁的时候,朝鲜就强硬地回应“制裁意味着战争”,因此中国不会轻易使用武力来对朝鲜施压。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美日谈判争取减弱其对朝鲜的制裁和军事威胁带来的压力。
(三)恢复军事平衡是最优选项,邻国的安全就是中国的安全。朝鲜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半岛安全平衡被破坏,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恢复军事平衡。2003年8月8日出版的《舰船知识》杂志第九期,作者:敖广 面对危机,通常有三种对策:(1)妥协,(2)战争,(3)恢复军事平衡。其中妥协是最差选项,因为妥协的实质是先承受损失,再被迫进行战争。不但没有解决矛盾,没有代价的收获。其次,战争的风险和代价都很大,但有时是不得已的选项。国家利益两个最基本要素是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其中安全利益永远高于发展利益。所以一旦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就必须坚决给予回击。假如印度吞并巴基斯坦,假如美国占领整个朝鲜。中国的安全形势就处于强敌环伺的状态下了。可见恢复军事平衡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选项。
(四)灵活的政策
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和不确定因素正在进一步增加。中国不能盲目听从日本美国的带有目的性的意见对朝施压,否则,若将这位邻居变成敌人,受害的只能是中国自己,应根据情况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
总之,朝核问题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朝核问题在中国外交和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应在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为解决朝核问题提供平台,努力做好协商工作,以争取朝核问题早日和平解决,真正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
第一,完善核不扩散机制,使其更加合理、规范。现行的核不扩散机制存在一些不公平因 素,它的限制对象主要是无核国家,对于有核国家却毫无限制。所以首先要限制有核国家,为无核国家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其次,在朝鲜半岛范围内,对核力量的制约要对等和公
平。美国为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是一种事实上的核威慑。这显然无助于消除朝鲜的不安全
感。朝在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应享有缔约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第二,六方会谈不可取代。对话和外交途径是第一工具选择。朝鲜必须大幅度修改自己的
行为方式,美国至少必须认真考虑正式向朝鲜做出持久性的安全承诺的问题,并且开始切实
履行逐渐争取朝美政治经济关系正常化的义务。美国政府还应当认真反思和修改它自“
911 ” 时间往后时时异常显著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态势。
第三,说服美日韩抛开朝鲜弃核前提论。
美日韩坚持朝鲜先弃核,然后再实现关系正常化,这种思路导致朝核问题走入死胡同。朝鲜也知道,坚持“拥核”对它没有好处。须知,这样 的话,它将不仅失去得到的这一切,而且朝鲜作为落后的贫穷小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来发展既不能吃又不能用的核武器只会使其经济雪上加霜。坚持“拥核”还会使朝鲜在
国际上众叛亲离,将更加孤立。如果朝鲜的安全问题和经济补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仍然不弃
核的话,它将面临参加六方会谈中的其他五方的共同反对,包括失去中、俄对它的支持,若 如此,即使拥有核武器,朝鲜处境将变得更加危险。所以朝核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朝鲜是
否会弃核,而在于美国是否会改变其对朝长期的强硬、敌视和僵化政策。国际社会应当推动
朝鲜融入国际社会。
最后我们也认为,朝核问题是朝鲜半岛自身的问题,是朝鲜民族自身为了争夺国家、民族
最高领导权的正统之争。所以,朝核问题也将以朝鲜民族自身矛盾的解决——完成统一,而 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