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DMA通信论文
CDMA通信
CDMA通信论文
姓名:林少成 班级:90951Y 学号:18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了WTO后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加剧。CDMA网络不断扩大,网络的质量已经成了决定移动通信运营商命运的根本要素。网络优化正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未来的工作重点。现在,运营商们关心的是,如何在现拥有的网络基础上,通过优化和完善,从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潜力。本论文在深入研究CDMA系统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工程实际的无线网络优化方案,大幅度提升网络质量。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ompetition between operators.Expanding CDMA network, network quality has become a mobile operator decided the fate of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Network optimization is becoming the future of mobile operators focus.Now, operators are concerned about is how the network now has a foundatio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from the network to maximize the potential for mining.In-depth study of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DMA system is proposed to meet practical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wireless network optimization, network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关键词】网络优化;移动通信系统;软切换
Network optimiz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oft-switching
前言
目前,世界上关于移动数据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移动数据通信网络运营商已超过50家,各发达国家和各大电信运营商、制造商都开始致力于移动数据通信业务的发展。未来移动数据通信业务将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在第二代GSM和CDMA网络向第三代网络演进的过程中,目前研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使用无线信道进行高速数据传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据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如GSM网络通过采用GPRS技术,数据最高速率可达115kbps,CDMA网络演进到CDMA20001X阶段时数据速率可达144kbps,而马上开始商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最高速率可达2Mbps,预计以后可达10~20Mbps,欧洲正在研发155Mbps的未来移动通信系统。2002年12月9日,由中国大唐公司自主研发的符合TD-SCDMA标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一次性通过了第二阶段52项指标的测试(以数据业务为主)。2003年1月9日,中国联通的CDMA20001X网络在上海测试完毕,现已在多个大中城市正式对用户开通。
当前,虽然通用的CDMA移动数据通信系统、设备和终端的研究和开发很多,但针对配电自动化、交通监控与信息发布、银行卡服务、工业数据采集、环境检林少成 男 22 篮球,画画,棒球,听音乐 测等具体应用、独立研发的基于CDMA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还不多见。
以移动数据通信业务的高速发展和联通CDMA20001X网络建成为契机,在广泛了解国内外移动数据通信研发和应用现状、深入研究相关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DMA网络的移运数据通信系统”。
一、系统特点
(1)成本低廉、尤其在通信网络的规模比较大时更为明显:
首先是建设投资小,网络建设中省去了大量的组网投资;其次是维护、运行费用低,网络运行过程中只需承担少量的终端维护费用;虽然需要支付一些数据通信使用费,但就目前的资费水平和网络规模估算,单就运行和维护费用一项的节省就足以对其进行补偿。
(2)网络组建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由于网络的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善,通信系统的组建只需要考虑中心站和外围布点的问题。在外围布点时可以充分地享受无线网络带来的地点选择上的自由性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较全面的覆盖范围。在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布点的限制,甚至支持可移动的站点。对于复杂、易变,站点位置经常性变化的网络(城市改造、用户变更等),无线网络布点不受限制这一点更表现出它的优越性。
(3)地域范围和网络密度的适应性:
目前,CDMA移动网的基站在城市中的密度大,而在乡村中则相对较小,正好满足在城市通信终端数量大、密度高而在乡村数量少、密度小的要求。因此,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在地域范围和网络密度方面没有问题。
(4)数据业务适应性:
目前的CDMA移动网络能支持多种丰富多彩的数据通信业务,因此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完全能满足各种数据应用对通信的要求。
(5)系统安全性高:
系统采用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安全性。首先,终端每一次登录网络之后都要向管理系统发送经过加密的唯一终端标识号,经终端管理系统确认的终端才可以进入系统;其次,终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空中加密和应用层加密进行两次加密;再次,前置机可以通过IPsec或GRE隧道与CDMA移动网络建立联系。
二、系统构成
(1)用户数据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或数据集中设备(如银行ATM/CDM机、POS机,电力系统中的TTU、FTU、多功能电能表等)。
(2)无线数据传输终端(WDT)。(3)CDMA网络。(4)前置机(FE)。
(5)前置机的数据中继设备或中继网络,包括移动专线、有线中继器或Internet等。
(6)终端管理系统。
(7)用户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
(8)数据库服务器。整个系统依托于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公用移动通信网络。
三、系统体系结构
图1 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主要采用如图1所示一对多的树型体系结构,即一台前置机负责转集和转存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多台无线数据传输终端传送的来自具体应用数据设备或数据采集设备的数据,所有前置机和终端都由一个终端管理系统负责管理,所有终端和前置机收集来的数据都传送到数据中心由同一个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四、系统工作模式 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支持两种模式的数据传输过程:轮询方式和主动上报方式。轮询方式的可控性较强,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在轮询方式下,用户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出数据收集指令,前置机接收并解析数据收集指令,然后通过查找对应的无线数据传输终端的Socket,并将数据收集指令转发给相应的终端。终端完成数据收集并将数据通过移动网络发送给前置机,然后由前置机将数据转发给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终端管理信息的收集过程与数据传输过程类似。主动上报方式则主要用于满足用户数据信息和终端管理信息传输的实时性要求。在主动上报方式下,数据由终端定时或以事件驱动方式收集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移动网络发送给前置机,然后由前置机将数据转发给数据处理系统。终端管理信息的收集过程与数据传输过程也类似。
五、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与特性
(1)无线数据传输终端(WDT):
①基本功能:主动上行呼叫点到点透明数据传输、被动接受呼叫点到点透明数据传输、支持参数配置模式和数据传输模式选择、主动上行短消息数据、短消息广播数据、电路交换数据(GSM)、分组包交换数据、无线IP网络数据、一直在线、故障自动重启。②扩展功能:前置机开放端口自动搜索、自检与告警输出、远程软件升级与维护、配置键盘和LCD显示器方便用户交互。(2)前置机(FE):
①基本功能:解析中心站数据收集指令以收集所辖区域内的无线终端传送来的数据、分析终端管理系统发送来的终端信息收集指令或终端配置指令、通知终端完成信息的收集或参数配置、接收与终端管理系统相关的终端信息、控制前置机与终端之间、前置机与中心站之间的通信过程、负责将用户数据发送至中心站进行处理、将终端信息发送给终端管理系统以实现相关的终端管理功能。②扩展功能:
主备用前置机自动切换、终端管理系统功能支持。(3)终端管理系统(TM)的基本功能:
终端配置管理、终端性能检测与分析、终端故障管理、前置机及终端费用管理由于CDMA公用移动网络终端按照接收和发送数据包的数量来收取费用。结束语
21世纪以来,CDMA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上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但这些进步的取得,是包括光传输媒质、光电器件、光通信系统,以及网络应用等多方面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随着光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必将对21世纪通信行业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全球FMC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现代通信》2007年07期
[2] P2P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通信》2007年07期 [3] 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管理模型 《现代通信》2007年07期 [4] 移动分组域的发展与演进 《世界电信》2007年07期 [5] 基于3GPP R7 HSPA的VoIP技术 《世界电信》2007年07期
第二篇:通信论文
通信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通信一班075121
王岩岩20121002377
对于通信工程而言,这门学科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而我也很荣幸成为地大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有机会更多的去深入这门科学,去了解这门科学的历史、现状、趋势与前景。
众所周知,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些国家的个别原始部落,仍然保留着诸如击鼓鸣号这样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作为一个新型产业通信行业的逐步兴起和壮大,对通信行业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确实也呈现相应的特点。
对于通信行业主要由通信服务行业和通信制造两大部分组成,而我国的通信服务行业中基本上都是通过通信网络技术运营得以实现。在通信工程发展的过程中,电信行业是通信工程重要的支柱之
一。对于我国的电信业未来发展主要是更好的发展我国的3G时代而不断努力,扩大通信工程的普及化。但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资金和技术相对不足现象。
由于通信制造业也是通信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力推广3G时代普及化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制造行业也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针对制造业的不断完善发展,尤其是对于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际的制造行业投身中国制造业。
在发展通信工程的过程中,对人的需求也相应的出现紧缺的现状。由于通信工程主要由通信服务和通信制造业两部分组成,所以在网络运营的过程中就需要大部分的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对于通信制造业而言就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和大量的一线员工,来更好的完善通信工程行业的更好发展。
由于通信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整个通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份额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更要朝着新技术方向,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可以有具体一下几点
在通信工程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脚步中,运用高速宽带无线网络
技术,实现无线城市发展战略。在充分运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给民众更多的无线网络信息服务。如通过手机观看电视、玩游戏以及及时的视频会议等工作安排,最终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个通信技术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建设。
在通信工程未来发展的前景中,逐步实现光通信技术发展。在未来网络技术发展下,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快速的传输功能,以便能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网络管理,提高通信工程服务范围。而对于光通信技术发展,就是通过高速光传播、宽带光接入、节点交换等自动化的网络技术,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全面实现网络化服务、提升运行速度、效率优先的理念,服务社会。
充分运用通信工程,更好的完善IT服务。对于IT作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在现代的社会逐步广泛使用。通过IT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交易、服务,实现通信工程的全面推广和运营,发挥自身独特功能和效果。与此同时,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中还出现了“物联网”这一新型概念。其实质就是说不仅实现互联网技术发展还要在通过相关仪器如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相关的激光扫描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我国网络化进程。
在通信工程发展中,要不断健全队伍建设,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而言,主要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组成。因此,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必须具备能熟悉现代化通信、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知识。此外,还要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多规格的通信工程人才结构。
对于如何怎么去开展培养通信工程人才的队伍建设,主要是通过高校教育逐步培养现代通信工程人才,去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需要。通过在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进行分层次教育,逐步完善整个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如对于专科生教育主要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强化,而本科院校教育要以通识教育、结合专业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理论研究型、应用实践型和工程技能型完整的教学体系。再有,在教学课程设计上,不断教学课程、实现现代化教学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学。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思维开发过程中还要不但对学生自身德育素质进行强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修养,建立健全的人才机构体系、完善通信工程事业的覆盖。
总之,在通信工程不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这个专业有着全方位的把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和市场需求状况,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重要的还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完善通信工程的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为地大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我非常庆幸自己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很希望以后可以更深入这个行业,为通信行业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第三篇:CDMA容量探讨
CDMA2000 1x系统容量探讨
1、引言
450 MHz cdma2000 1x技术除具有频率低、覆盖广、室内穿透覆盖好、容量大、支持无线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等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的优势是在覆盖范围广、用户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投资成本仍可以保持较低。因此,运营商引入了450 MHz cdma2000 1x无线接入系统建设农村无线接入网络。
通常在提及450 MHz cdma2000 1x的容量时,谈论最多的是它的高频率利用率、软容量、语音激活技术等优点。但是,从无线资源角度考虑,在为用户建立通信信道的过程中,影响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是信道单元(CE)、中继(CIC)、选择器/声码器单元(SVE/SDE)、RF信道、Walsh码和帧偏置等,这些资源任何一个短缺都会造成系统拥塞。相对于信道单元、声码器等硬件设备而言,空中资源是有限的,无法通过增加硬件设备来扩容。因此,下面重点从Walsh码容量和RF容量两个方面,对450 MHz cdma2000 1x系统的容量进行分析。
2、Walsh码容量
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设备容量指数是单载频承载的话务量,通常为55 Erl。但在网络性能统计中发现,很多基站话务量为20 Erl时就出现过载现象,有的甚至在15 Erl时就出现过载。那么,所谓55 Erl的 [table=250]
图1 Erlang_B计算器
3、RF信道容量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容量的瓶颈大多是在RF信道,而不是Walsh码。RF信道容量分为前向信道容量和反向信道容量。前向信道容量是一种“功率容量”,取决于各信道对基站总发射功率的占用情况。要想提高前向信道容量,必须降低平均每话务信道占用的功率(PTC)及平均每用户占用的扇区数(SPU)。反向信道容量是一种“噪声容量”,即用户间的相互干扰。干扰是限制反向信道容量的关键因素。
对于450 MHz cdma2000 1x系统来说,在容量方面应重点考虑前向功率过载,即基站已经没有功率资源分配给用户或用于提升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下面结合信道增益与信道功率公式来说明村通系统过载问题。
(1)
其中,P为信道对应的功率;cellpower为小区设计功率,用作前向功率的自动定标;gain为信道增益;10(gain-255)/40为该信道占小区设计功率的百分比;信道功率为(gain-255)/40 dB。那么,只要知道该载频的小区设计功率和信道增益,就可算出该信道对应的功率。
对于前向链路,由于各个码信道之间相互正交,因此干扰很小。前向链路的总发射功率为各个码信道发射功率之和:
(2)
由于村通系统没有数据业务和快速寻呼信道,因此上面的公式(2)可以简化为:
(3)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基站能够正常工作,往往规定了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也就是规定了Ptotal的最大值。由公式(3)可知,前向发射功率Ptotal为各前向码道功率之和,其中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和寻呼信道都是开销信道,设定增益以后就固定了,只有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是可变的。因此,前向链路的容量就是除去开销信道占用的功率,剩余的功率全部分配给前向业务信道时能承载的话务量。也就是说,前向链路的容量是一种功率容量。前向业务信道的平均发射功率越小,能够容纳的用户就越多。前向业务信道的平均发射功率与语音激活因子和前向功率控制有关,语音激活因子是不受基站控制的,因此前向链路的容量主要受前向功率控制的影响。
假如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和寻呼信道的增益分别是232、192和225,根据公式(1)和(3),把控制信道的增益代入,可得控制信道占总功率的47.05%,如果是30 W的功放(即Ptotal为30 W),则留给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为15.88 W;如果语音业务标称功率设置为169,语音业务变化范围设为80,则在前向功率控制中分配给用户的前向业务信道的功率变化范围是129~209,即fpcMingain为129,fpcMaxgain为209,则前向业务信道功率的变化范围为-31.5~-11.5 dB。
假如系统都以最小的功率分配给每个前向业务信道,且所有功率均用来呼叫,没有切换,则前向业务信道的增益取129,根据公式(1)可得到分配给前向业务信道的最小功率为0.021 w,则最多可容纳756(15.88÷0.021)个用户同时通话(假设其他资源足够,但实际情况当然不可能)。
假如系统都以最大的功率分配给每个前向业务信道,且所有功率均用来呼叫,没有切换,则前向业务信道增益取209。根据公式(1)可得到分配给前向业务信道的最大功率为2.1 W,则系统最多可容纳7(15.88÷2.1)个用户,即系统此时能承载的话务量只有7 Erl。
村通系统中的用户大多离基站比较远,再加上复杂的地形,电磁波可能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为了克服路径的损耗,基站要以更大的发射功率发送才能保证正常的通话。这样看来,系统在15 Erl时过载就不足为怪了。
4、总结
450 MHz cdma2000 1x系统容量的瓶颈是前向功率。如果在做网络规划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那么由于前向功率资源的限制,在其他资源都充裕的情况下,系统就已经功率过载了。因此,在做村通系统规划时,要特别关注前向容量,尽量在容量和覆盖间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以减少因前向功率过载而引起用户投诉的情况,提高用户感知度
第四篇:CDMA考试题
CDMA2000网络优化基础试题
姓名: 得分:
试题说明:
试题总考试时间为1小时。本试题满分为100分。
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题)
1、地球大气层中,距离地球表面由近到远依次为(A、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B、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C、电离层→平流层→对流层 D、电离层→对流层→平流层
2、自由空间传播模型适用范围为()。)。
A、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存在直达路径,且无反射路径的场合; B、市区; C、郊区)不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3、实际的无线网络中,(A、反射 B、绕射 C、衰落 D、散射
4、由于高速移动时发生频率高低变化的现象称为:(A、瑞利衰落 C、多径效应
B、莱斯衰落 D、多普勒效应
实用于150-1500 MHz 宏蜂窝预测,适用于)。
5、经典传播模型中
800-2000MHz 城区、密集市区环境预测; 适用于1500-2000 MHz 宏蜂窝预测。()
A、Okumura-Hata、Walfish-Ikegami、Cost231-Hata; B、Cost231-Hata、Walfish-Ikegami、Okumura-Hata; C、Walfish-Ikegam、Okumura-Hata、Cost231-Hata。
6、天线增益为10dBd,以dBi为单位表示时,应为(A、11 B、11.15
C、12
D、12.15)dBi。
7、天线隔离需要考虑以下干扰(A、杂散干扰; D、以上都是;
8、正常情况下,天馈系统驻波比应该在以下范围内(A、0 B、1< VSWR<1.5)。)。 C、阻塞干扰 B、互调干扰; E、A和B C、1< VSWR<2 D、2< VSWR<3 9、对于方向性天线,在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点间的夹角定义为主瓣宽度。)的两A、1dB B、2dB C、3dB D、4dB 10、基站输出功率20W,对应为(A、33 11、一个10W的功率信号,经过一个衰减器(其损耗为6dB)之后, 功率为()。B、40)dBm。 D、46 C、43 A、10W B、1W C、5W D、2.5W 12、下面的标准哪些不是ITU通过的3G标准?()A、WCDMA; 13、深圳CDMA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A、VHF; B、UHF; 14、1900M的CDMA系统频率类别为(A、BandClass0 15、CDMA系统中,载频号1050频点的频率为(B、CDMA2000; C、TD-SCDMA; D、IS-95)频段。 C、EHF; D、SHF)。 D、BandClass3 B、BandClass1 C、BandClass2)。 A、基站发:1902.5 MHz;基站收:1982.5 MHz B、基站发:1982.5 MHz;基站收:1902.5 MHz C、基站发:1937.5 MHz;基站收:1982.5 MHz D、基站发:1982.5 MHz;基站收:1937.5 MHz 16、FDMA、TDMA和CDMA的区别是: 是将不同时段的业务信道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是将不同频段的业务信道分配给不同的用户;而 就是指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上根据编码获得业务信道。(A、TDMA、FDMA、CDMA B、FDMA、TDMA、CDMA C、TDMA、CDMA、FDMA D、CDMA、FDMA、TDMA 17、在CDMA系统中,前向链路是指(A、移动台到基站之间的链路 B、基站到移动之间的链路 C、移动台到移动台之间的链路 D、基站到基站之间的链路 18、CDMA系统中,BSC与BTS之间的接口为(口为()A、A接口 19、CDMA2000不支持什么帧长?(A、5ms; E、80ms; 20、关于CDMA2000系统的空中接口特性,不正确的描述是(A、空中接口采用cdma2000,兼容IS-95)。B、10ms; F、100ms) D、40ms; B、E接口 C、Abis D、Um)。BSC与MS之间的接)。) C、20ms; B、信号带宽为N×1.25MHz(N=1,3,6,9,12)C、码片速率为N×1.2288Mchip/s D、基站不需要GPS/GLONASS同步方式运行 E、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的编码方式 21、对于IS2000协议,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IS2000-4是对物理层标准的描述,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各种信道的调制结构和参数,是整个标准中关键的部分; B、IS2000-2是对cdma2000第二层标准中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子层的描述; C、IS2000-3是对cdma2000第二层标准中的链路接入控制层(LAC)子层的描述; D、IS2000-5是对cdma2000高层(L3)信令标准的描述。 22、CDMA系统的扩频信号带宽为(A、5MHz 23、IS-95中,信号调制过程中采用块交织打乱数据流的顺序,目的是抵抗()。 B、慢衰落 C、远近效应 B、3.84 MHz)。 D、1.25 MHz C、1.2288 MHz A、快衰落 24、CDMA2000系统中,移动台初始化子状态不包括(A、确定系统子状态 B、导频信道捕获子状态 C、同步信道捕获子状态 D、系统接入子状态)。 25、CDMA系统中,关于Rake接收机的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多径信号分离 B、将分离后的多径信号合并获得更强的合并信号 C、化信号干扰为信号增益)。 D、加大基站发射功率 26、IS-95A中,扩频处理增益是()。 A、6dB B、7dB C、21dB D、23dB 27、PN偏置PILOT_PN共有(A、1024; 28、下面关于PN码在CDMA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描述是:(A、长码在反向业务信道中用于对业务信道进行扰码; B、长码在反向信道中作为移动台的标识,用作直接扩频序列,每个用户占用一个相位; C、短码在前向信道中用作标识基站,进行正交调制,不同的短码相位对应于不同基站; D、短码在反向信道中均为0偏移,用于正交调制。 29、空闲状态下,激活集中有多少个导频(A、1个; 30、移动台对激活集、候选集、相邻集和剩余集的搜索循一定的原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2个; C、3个;)。)B、512;)个。 D、2048。 C、256; D、4个 A、只搜索为Pilot_INC整数倍的PN偏置 B、对剩余集只搜索为Pilot_INC整数倍的PN偏置,其他导频集无限制 C、对激活集和剩余集只搜索为Pilot_INC整数倍的PN偏置 D、所有集合都没有限制 31、手机辅助异频硬切换,需要手机上报候选频率搜索报告,下列手机哪些不能够支持(A、IS95B)。 C、IS2000 B、IS95A 32、关于CDMA系统的切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软切换、更软切换可以发生在不同频点的扇区载频间 B、相同频点扇区载频间的切换永远都可以用软/更软切换 C、当帧偏置改变时发生的切换是硬切换 33、关于CDMA系统站址选择,不正确的说法是()。 A、城区在电磁波传播、站址选择、基站间距等条件方面通常会有更多的制约因素,一般从最密集的城区开始系统规划和站址选择 B、应尽量选择在高处建站以达到广覆盖目的,节约网络建设成本 C、站址选择需要保证重点区域的覆盖 D、避免在干扰源附近建站 34、引起基站覆盖范围小的可能原因有(A、基站发射功率变低 B、基站接收灵敏度变差 C、地理环境的改变 D、以上都是 35、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小区呼吸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小区负载变大,覆盖范围变小 B、小区负载变小,覆盖范围变小 C、小区负载变大,覆盖范围不变 D、小区负载变小,覆盖范围不变 36、关于CDMA的系统容量,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A、容量设计应结合前反向链路进行分析; B、CDMA系统的容量为反向受限; C、CDMA的容量随业务的混合比例和不对称性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37、CDMA网络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因此(A、降低干扰,有利于提高网络容量 B、增加干扰,有利于提高网络容量。C、干扰与网络容量没有必然联系。D、说不清。 38、对分集技术的理解,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时间分集技术通过检错纠错编码、块交织等方式实现; B、空间分集技术通过采用多天线、应用RAKE接收机等方式实现; C、CDMA系统本身就是频率分集系统,将整个信号扩展在整个1.23M的带宽上; D、由于CDMA系统是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点上通过编码方式实现的多址技术,因此CDMA系统没有频率分集。 39、反向功控的作用对象是(A、手机 40、反向闭环功控比特会以(A、800次/秒; 41、下面关于前向功率控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有:(A、IS95A只采用基于测量报告的功率控制。B、在CDMA2000系统中,只有快速功率控制方式。 C、在测量报告的功率控制方式上,IS95B增加了采用EIB功率控制。D、为了更有效的前向功率控制,CDmA2000采用快速功率控制。 42、CDMA系统中,关于反向功率控制描述正确的是(A、开环控制决定移动台的初始发射功率 B、开环控制精确调整移动台的发射功率)。))速度嵌入进业务信道中。 C、20 次/秒; D、5次/秒。B、基站)。 C、两者都是 B、50 次/秒; C、闭环控制决定移动台的初始发射功率 D、以上都不对 43、当移动台在系统参数消息中收到的(致,则判断发生了漫游。A、SID、NID C、CELLID 44、寻呼信道速率的配置为PRAT字段。PRAT=0,代表寻呼速率为(A、9600bps 45、手机在(A、CCLM 46、在小区内,每个寻呼信道下最多可对应(A、4 47、TOTAL_ZONE参数设置为“0”表示(A、不能进行基于区域的登记 B、可以进行基于区域的登记 C、可以进行位置更新 D、不可以进行位置更新 48、CGI 小区全局识别的表示方法为(A、CGI = MCC + MNC + LAC + CI B、CGI = MNC + MCC + LAC + CI C、CGI = MCC + MNC +CI + LAC D、CGI = MCC +LAC + MNC+ CI)。)。B、8 C、16)个接入信道。 D、32)消息中得到本载频配置的寻呼信道数目(PAGE_CHAN)。 C、SPM B、4800bps C、2400bps)。 B、MSCID D、LACODE)与本地网络参数对不一 D、19200bps B、APM 49、同步信道的帧长为(A、10 B、13.333)ms。C、20 D、26.666 50、CDMA2000-1X系统中,以下哪个信道专用来传输数据业务(A、FCH基本信道 B、SCH补充信道 C、BCCH广播信道 D、QPCH快速寻呼信道 5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CDMA标准频谱内,频率增加,穿透损耗增大 B、在CDMA标准频谱内,频率增加,穿透损耗减小 C、在CDMA标准频谱内,频率增加,传播距离越远 52、以下没有做为扩频码使用的是(A、WALSH 码 53、安装GPS/GLONASS天线时,天线竖直向上的视角应大于(A、90° 54、关于GPS天线的安装,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B、120° C、180°)。B、M序列)。 D、Turbo码 C、GOLD码 A、安装GPS天线的位置天空视野要开阔,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阻挡,距离楼顶小型附属建筑应尽量远,安装GPS的平面的可使用面积越大越好; B、防雷的角度考虑,安装位置应尽量选择楼顶的中央,尽量不要安装在楼顶的角上,楼顶的角最易遭到雷击。天线安装位置附近应有专门的避雷针或类似的设施,天线应处在避雷针的有效保护范围内; C、GPS天馈系统和射频天馈系统的馈线要求不同,射频天线有驻波比要求,而GPS天馈没有驻波比要求。 55、cdma2000 BSS如果没有接GPS时钟系统,会不能实现如下哪些功能?() B、语音呼叫 C、数据业务)。A、Markov呼叫 56、双极化天线每扇区采用天线数量是(A、1根 B、2根 C、3根 D、6根 57、关于各种应用场景的天线选型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隧道覆盖方向性明显,一般选择窄波束定向天线,例如水平波束宽度 55° 的对数周期天线/八木天线或水平波束宽度 30° 的平板天线; B、在山上建站,需覆盖的地方在山下时,一般选用具有零点填充和预置电下倾的天线。对于预置下倾角的大小视天线挂高与需覆盖区域的相对高度作出选择; C、密集城区站址分布较密,要求尽量减少越区覆盖,减少导频污染,因此从方便控制干扰的角度出发,建议选择高增益天线。 58、在以下电调天线和机械天线的比较中,说法不正确的有:() A、电调天线在增大天线下倾角度过程中,天线方向图基本保持不变。而机械天线在增大天线下倾角度过程中, 天线方向图会随着下倾角的增大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B、一般情况下电调天线的三阶互调指标要优于机械下倾天线 C、电调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0.2度,而机械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1度,因此电调天线的精度高,效果好 59、关于天线支架安装,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线支架安装平面和天线桅杆应与水平面严格垂直 B、天线支架伸出铁塔平台时,应确保天线在避雷针保护区域内,同时要注意与铁塔的隔离。避雷针保护区域为避雷针顶点下倾25°范围内 C、天线支架的安装方向应确保不影响定向天线的收发性能和方向调整 60、IS2000手机支持的邻区个数为()个。 A、40 B、30 C、20 61、更软切换和软切换的区别在于()。 A、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BTS里,分支信号在BTS做最大增益比合并 B、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BSC里,分支信号在BSC做最大增益比合并 C、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BTS里,分支信号在BTS做选择合并 D、更软切换发生在同一BSC里,分支信号在BSC做选择合并 62、CDMA系统中,更软切换与软切换相比,没有占用的资源是(A、PA的功率 63、实际应用中,PILOT_INC设置为4时,相邻两个导频的相位差为(A、64Chips D、512Chips 64、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B、128Chips C、256Chips)。 B、Walsh码资源)。 C、信道资源 A、PILOT_INC越大时,可用导频相位偏置数越少 B、PILOT_INC越大时,可用导频相位偏置数越多 C、采用同一PN偏置的其它扇区对当前扇区的干扰应低于某一门限 D、PILOT_INC越大时,剩余集中的导频数目越少 65、不需要单独分配PN的是(A、宏基站 66、SRCH_WIN_A是用于(A、相邻集 E、A和B 67、Agilent的路测数据形成的是后缀为()的文件 B、激活集 F、B和D)的搜索窗。 D、候选集 B、微基站)。 C、射频拉远站 D、直放站 C、剩余集 A、.sd5 B、.oif C、.txt D、.cdm 68、关于位置区规划,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 A、应该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将位置区的边界尽量放在无人或者少人区域; B、为减少寻呼信道的容量,位置区划分得越多越小越好; C、进行位置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后期网络扩容需求的影响; D、同一扇区不同载频归属于同一个位置区。 69、位置登记时,由BSC都会向MSC发起(A、REGNOT(MIN、ESN、MSCID)B、LOCATION UPDATE ACCEPT C、LOCATION UPDATE REQ消息 70、如果采用时隙模式寻呼,手机在哪个时隙监听寻呼信道消息由手机决定。这个说法是(A、正确 71、2000移动台的接入方案是基于一种(A、重叠时隙CSMA/CD协议 B、重叠时隙ALOHA协议 C、非重叠时隙ALOHA协议 D、非重叠时隙CSMA/CD协议 72、关于手机注册的控制参数主要在(A、接入参数系统消息 B、邻区列表系统消息 C、CDMA信道列表系统消息 D、同步信道系统消息 E、系统参数消息)中。)。)的。)。 B、错误 73、当NID取(不处于漫游状态。A、0 74、在接入参数系统消息中,没有包含的字段有(A、T_ADD B、ACC_TMO C、INIT_PWR D、NUM_STEP 75、话音业务中,A口SERVICEOPTION值不包括()。)。B、65535 C、1 D、65534)时,则表示在该SID所标识的基站下,移动台均A、13K B、8K C、EVRC 13K D、EVRC 8K 76、CDMA系统中,BSC之间的接口是(A、A1A2 77、在接入参数系统消息中,ACC_TMO(响应超时时间)字段为4,对应手机等待基站的响应时间为(A、350 C、420 78、接入信道前导长度PAM_SZ在(A、SPM 79、以下选项中,(A、A-Key 80、一般业界对于多长的短消息走业务信道(A、50字节)。 D、A10A11 B、A3A7 C、A8A9)ms。 B、500 D、480)系统消息里下发。D、NLM B、SCHM C、APM)不属于鉴权参数。 C、RAND D、ACCDEN B、SSD)。 D、20字节 B、32字节 C、16字节 81、没有在寻呼信道上发送的消息是()。 A、总体(开销)消息(NLM、CCLM、SPM、ESPM、APM)B、GPM(包括短GPM) C、非时隙消息(OM、CAM、DBM)D、HDM(切换指示消息) 82、以下消息中,不是在业务信道上发送的消息为(A、In-traffic System Parameters Message B、Neighbor List Update Message C、Extended Neighbor List Update Message D、Global Service Redirection Message 83、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的作用包括(A、提高系统软容量 C、降低干扰 E、以上都是 84、反向闭环功控的开始点是(A、R-TCH preamble Msg B、F-Channel Assignment Msg C、Ms Ack Order Msg D、Bs Ack Order Msg 85、CDMA网络中,移动台M正处于两路软切换状态,服务小区为小区A、B。某一时刻,小区A发送功控指令要求移动台M提高发射功率,同时小区B发送指令要求移动台M降低发射功率,此时移动台M将会(A、提高发射功率 B、降低发射功率 C、保持原发射功率不变)。)。 B、克服远近效应 D、延长手机待机时间)。)。 D、说不清 86、移动台在开环功控过程中,根据在选定频点上的(自己的发射功率。A、总的接收功率 B、导频信道功率 C、导频、同步和寻呼信道上的总功率之和 D、业务信道上的功率 87、在中兴公司的后台操作维护系统中,关于告警信息设置了(别。A、1 88、在中兴公司的后台操作维护系统中,(上处理。A、1 89、中兴公司设备的话务统计系统中,对于语音异常释放原因值的统计包括有()。B、2 C、3 D、4 E、5)级告警最为紧急,必须马 B、2 C、3 D、4 E、5)个级)功率来调整它A、反向删除帧过多 B、交换侧异常释放 C、与层3握手超时 D、MSC发起复位地面链路 E、以上都包含。 90、中兴公司的话务统计系统中,呼叫尝试次数对主叫统计的是哪条消息()。 A、BSS向MSC发送“CM Service Request”消息; B、BSS向MSC发送“Paging Response”消息; C、MS向BSS发送“Origination Msg”消息; D、BSS向MSC发送“Paging Request”消息。 91、采用中兴公司设备时,查询到某扇区的导频信道增益设置为215,则该导频信道功率占用整个扇区载频功率的百分比是(A、10% 92、()不会导致业务信道拥塞。 B、干扰 D、公共信道功率分配不足 B、20% C、17.8%)。 D、15% A、系统容量不够; C、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 E、软切换比例过高 93、主分集RSSI的不平衡,会产生的影响包括有(A、空间分集性能下降或不起作用 B、影响基站对移动台反向信号的解调 C、手机容易耗电 D、以上都是 E、A和B)。 94、CDMA网优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区A越区覆盖情况严重,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小小区A覆盖范围的是(A、加大小区A天线下倾角 B、减小小区A导频功率 C、降低小区A天线高度 D、提高小区A天线高度 95、假设在前反向链路中,反向链路覆盖受限,则可以对此进行改善的方法是()。)。 A、基站端由两天线分集接收改为单天线接收 B、更换低增益天线 C、增加塔放 D、加大手机发射功率 96、与掉话不同,一次正常的呼叫终止需要终止呼叫一方发出指令(A、Release Order B、CM Service Request C、Assign Complete 97、关于无线通信系统出现通话杂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话杂音的出现跟干扰,包括外来电磁干扰,导频污染等干扰有关 B、手机所处区域信号覆盖太差会导致通话杂音 C、EVC处理模块的问题会导致杂音 D、杂音跟网络侧的E1质量无关 98、手机连续收到超过(A、3 99、协议规定,2000手机在反向业务信道上发送要求应答消息的最大重发次数为(A、3 100、关于寻呼响应率,下面的()说法错误。)次。 C、12 D、13 B、9)个坏帧,会关闭发射机。 D、13 C、12 B、9 A、寻呼响应率的高低影响来话接通率高低。 B、如果网络覆盖不良,将直接造成寻呼响应率降低。C、网络的话务负荷跟寻呼响应率无关。 3G与4G技术标准概论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存在3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 1.三种标准的简单介绍 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也称为CDMA Direct 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WCDMA已是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的一种3G标准,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韩国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虽然CDMA2000的支持者不如W-CDMA多但是CDMA2000的研发技术却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许多3G手机已经率先面世。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TD—SCDMA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TD-SCDMA具有辐射低的特点,被誉为绿色3G。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军用通信网也是TD-SCDMA的核心任务。相对于另两个主要3G标准CDMA2000和WCDMA它的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2.三种标准的对比 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宽带CDMA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在一个相对更宽的频带上扩展信号,从而减少由多径和衰减带来的传播问题,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带宽,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支持多路同步通话或数据传输,且兼容现有设备。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关键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1、双工模式 WCDMA与CDMA2000都是采用FDD(频分数字双工)模式,TD-SCDMA采用TDD(时分数字双工)模式。WCDMA与CDMA2000能够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50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而TD-SCDMA只能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12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TD-SCDMA在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高速移动的环境中处于劣势。 2、码片速率与载波带宽 码片速率高能有效地利用频率选择性分集以及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径问题和衰落问题,WCDMA在这方面最具优势。载波带宽方面,带宽越高,支持的用户数就越多,在通信时发生网塞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这方面WCDMA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TD-SCDMA系统采用TDD双工模式,因此只需占用单一的1.6M带宽,因而TD-SCDMA对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3、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TD-SCDMA采用的关键技术,已由大唐电信申请了专利,目前WCDMA与CDMA2000都还没有采用这项技术。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获取方向性,还可以减少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智能天线的这些特性可显著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4、越区切换技术 WCDMA与CDMA2000都采用了越区“软切换”技术,即当手机发生移动或是目前与手机通信的基站话务繁忙使手机需要与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而是先与新的基站连接后,再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而TD-SCDMA则是采用了越区“接力切换”技术,智能天线可大致定位用户的方位和距离,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可根据用户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判断用户是否移动到应切换给另一基站的临近区域,如果进入切换区,便由基站控制器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换准备,达到接力切换目的。 在切换的过程中,需要两个基站间的协调操作。WCDMA无需基站间的同步,通过两个基站间的定时差别报告来完成软切换。CDMA2000与TD-SCDMA都需要基站间的严格同步,因而必须借助GPS等设备来确定手机的位置并计算出到达两个基站的距离。由于GPS依赖于卫星,CDMA2000与TD-SCDMA的网络布署将会受到一些限制,而WCDMA的网络在许多环境下更易于部署,即使在地铁等GPS信号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能安装基站,实现真正的无缝覆盖。而且GPS是美国的系统,若将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在GPS可靠工作的基础上,将会受制于美国的GPS政策,有一定的风险。 3.三种标准的优缺点 3G标准的确定 , 也就意味着其采用的一些关键技 术的确定。由于目前 3G采用很多技术的先进性 , 将来 4G在很大程度上将继续沿用 3G的很多关键技术。下 面从 3G和 4G都要采用的核心技术和其他一些关键技 术来对它们进行分析。 3.1 核心技术的比较 在 3G中 ,采用的核心技术是 CDMA 技术;在 4G中 采用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对于 CDMA 技术 ,由 于已经比较成熟 ,这儿就不再做介绍。由于 OFDM技术 是一种可以有效对抗信号间干扰的高速传输技术 , 具 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 所以逐渐在通信领域得到广阔 的运用。由于无线信道传输特性的不理想 ,各类无线和 移动通信普遍存在着符号间干扰(ISI)。对这种符号间 干扰通常采用自适应均衡器来加以克服 , 但是在高速 数字通信系统中 , 为了保证克服符号间干扰 , 往往要求 均衡器的抽头数很大 , 尤其是在城市环境 , 可能使得均 衡器的抽头数上百 , 这样就必然大大增加均衡器的复 杂程度 ,提高设备造价和成本。为了能在下一代移动通 信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OFDM技术因其频谱利用率高 和抗多径衰落性能好而被普遍看好 , 以取代复杂而昂 贵的自适应均衡器。近年来 , 由于 DSP技术的飞速发 展 ,OFDM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对抗符号间干扰的高速传 输技术 ,引起了广泛关注。OFDM技术在未来第四代移 动通信系统中的运用 , 将会使现在普遍使用的自适应 均衡器在 4G中退出历史舞台。 3.2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是一种基于自适应天线原理的移动通信 新技术。它结合了自适应天线技术的优点 ,利用天线阵 列的波束汇成和指向 , 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 , 可以自适 应地调整其方向图以跟踪信号的变化。接收时 ,每个阵 元的输入被自适应地加权调整 , 并与其他的信号相加 , 以达到从混合的接收信号中解调出期望信号和抑制干 扰信号的目的 , 它对干扰方向调零以减少甚至抵消干 扰信号。发射时 ,根据从接收信号中获知的 UE信号方 位图 , 通过自适应地调整每个辐射阵元输出的幅度和 相位 , 使得它们的输出在空间迭加而产生指向目标 UE 的赋形波束。智能天线的特点是能够以较低的代价换 得天线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业务质量、抗阻塞和抗掉话等性能的提高。智能天线在消除干扰、扩大小区半径、降低系统成 本、提高系统容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 为如此 , 在 IMT-2000 家族中 , WCDMA 和 CDMA2000 都希望能够在系统中采用智能天线 , 但是因为其算法 复杂度高 , 因此 , 在 3G 系统标准中 , 仅仅只有 TD-SCDMA 系统采用了这种技术。在 TD-SCDMA 系统中 的上、下行信道使用同一载频 , 上下行射频信道完全对 称 ,从而有利于智能天线的使用(目前仅用于基站)。智 能天线系统由一组天线阵及相连的收发信机和先进的 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构成。在发送端 ,智能天线根据接收 到的终端到达信号在天线阵产生的相位差 , 利用先进 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提取出终端的位置信息 , 根据终 端的位置信息 , 有效地产生多波束赋形 , 每个波束指向 一个特定终端并自动地跟踪终端移动 , 从而有效地减 少了同信道干扰 ,提高了下行容量。空间波束赋形的结 果使得在保持小区覆盖不变的情况下 , 可以极大地降 低总的射频发射功率 , 一方面改善了空间电磁环境 , 另 一方面也降低了无线基站的成本。在接收端 ,智能天线 通过空间选择性分集 , 可大大提高接收灵敏度 , 减少不 同位置同信道用户的干扰 , 有效合并多径分量 , 抵消多 径衰落 ,提高上行容量。在 4G中 , 为了达到高速通信的目的 , 必须更加有 效的使用智能天线。智能天线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时延 超过码片宽度的多径干扰和高速移动的多普勒效应造成的信道 ,这些问题在 4G中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 , 在多径干扰严重的高速移动环境下 , 智能天线必须和 其它抗干扰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使用 , 才可能达 到最佳效果。这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包括联合检测、干 扰抵消及 Rake 接收等。 3.3 联合检测 联合检测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均衡技术 , 将 来自其他用户的 ISI也当作 MAI而一并消除之。系统干 扰包括多径干扰、小区内多用户干扰和小区间干扰。这 些干扰破坏各个信道的正交性 , 降低 CDMA 系统的频 谱利用率。传统的 Rake 接收机技术把小区内的多用户 干扰当作噪声处理 , 而没有利用该干扰不同于噪声干 扰的独有特性。联合检测技术即“多用户干扰”抑制技 术 ,是消除和减轻多用户干扰的主要技术 ,它把所有用 户的信号都当作有用信号处理 , 这样可充分利用用户 信号的扩频码、幅度、定时、延迟等信息 ,从而大幅度降 低多径多址干扰 , 但同时也存在多码道处理过于复杂 和无法完全解决多址干扰等问题。将智能天线技术和 联合检测技术相结合 ,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 3 个 3G标准中 , TD-SCDMA 系统采用的低码片速率有利 于各种联合检测算法的实现。4G中的联合检测技术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 可能会采用低码片速率 , 这样有利于将智能天线和联 合检测技术相结合 , 4G的联合检测原理相同于 3G的 原理图 ,如图 2 所示。 3.4 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实现传统上 由硬件电路来完成的无线功能的技术 , 通过加载不同 的软件 ,可实现不同的硬件功能。在 3G和 4G系统中 , 软件无线电可用来实现智能天线、同步检测、载波恢复 和各种基带信号处理等功能模块。可以预料 ,在 4G中 , 软件无线电的使用将会比 3G中更加广阔。其优点主要 表现在 :(1)通过软件方式 ,灵活完成硬件功能;(2)良好的灵活性及可编程性;(3)可代替昂贵的硬件电路 ,实现复杂的功能;(4)对环境的适应性好 ,不会老化;(5)便于系统升级 ,降低用户设备费用。 3.5 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技术是 3G系统的核心技术。在 3G中 , CDMA 系统是一个自扰系统 , 所有移动用户都占用相 同带宽和频率 ,“远近效用”问题特别突出。CDMA 功率 控制的目的就是克服“远近效用” , 使系统既能维护高 质量通信 ,又不对其他用户产生干扰。功率控制分为前 向功率控制和反向功率控制 , 反向功率控制又可分为 仅由移动台参与的开环功率控制和移动台、基站同时 参与的闭环功率控制。(l)反向开环功率控制。它是移动台根据在小区中 接收功率的变化 , 调节移动台发射功率以达到所有移 动台发出的信号在基站时都有相同的功率。它主要是 为了补偿阴影、拐弯等效应 , 所以它有一个很大的动态 范围 ,根据 IS-95 标准 ,它至少应该达到正负 32 dB 的 动态范围。(2)反向闭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的设计目标 是使基站对移动台的开环功率估计迅速做出纠正 , 以 使移动台保持最理想的发射功率。(3)前向功率控制。在前向功率控制中 ,基站根据 测量结果调整每个移动台的发射功率 , 其目的是对路 径衰落小的移动台分派较小的前向链路功率 , 而对那 些远离基站的和误码率高的移动台分派较大的前向链 路功率。在 4G系统中 , 功率控制的使用将会比 3G更加精 确 , 移动台和基站都将同时使用功率控制 , 现在 3G中 比较显著的“远近效用”问题 ,通过 4G的严格的功率控 制将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3.6 Turbo 编/ 译码(Turbo Encode/ Decode)自从 1993 年 C·Berrou 等学者在国际通信会议上 提出 Turbo 码以来 , 有关 Turbo 码设计及其性能的研究 已成为国际信息与编码理论界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 一。Turbo 码在低信噪比下所表现出的近Shannon 限的 性能 , 使得它在深空通信、移动通信等系统中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Turbo 码之所以具有如此诱人的性能 , 主要 是由于 Turbo 码译码器采用了软输出迭代译码算法 ,充 分利用了译码输出的软信息。另外 , Turbo 码还采用了 伪随机交织器分隔的递归系统卷积码(RSC)作为分量码。交织器除了抗信道突发错误外 ,还改变了码的重量 分布 , 控制编码序列的距离特性 , 使重量谱窄带化 , 从 而使 Turbo 码的整体纠错性能得以提高。鉴于 Turbo 码 的优点 , 3GPP 协议已明确要求所有的系统都应支持 Turbo 编/ 译码。在 4G中 , 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表示采用那种编码 方式 ,但是鉴于 Turbo 码的优越的性能 ,可以预见 ,在未 来的 4G系统中 ,采用 Turbo 码的可能性会很大。 4.4G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4G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现在,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分析其技术发展现状对于未来改善探索有重要意义。现行应用的 4G 通信技术主要以通信服务为主,比如IPv6为该技术提供统一地址支持,通过自动配置功能实现地址唯一,其高级别的服务能力满足移动用户不同位置同等通信信号的服务质量,保障了信息传输速率与质量;4G 通信技术中 SA(智能天线)技术可有效屏蔽外界干扰信号,保障技术运行的健康环境,还可对相关数据信号做自动跟踪,有利于通信定位服务;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利用信息算法通过改变正交分割信道完成高速信号的转化,形成具有低速特性的信息流完成信道的合理分配,在增强信号传递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高速传输效率,避免了不同信道之间的交叉干扰。的联合运用共同构成了现今的 4G 移动通信技术,引领着当前通信领域行业发展,不仅超越 3G 技术带来更加优越的用户体验,且为通信服务的升级、服务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是未来移动领域通信技术实践的主要方向。4G 技术当前的基本应用可以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对 4G 技术的应用认知更多的还是集中在通信领域,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该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效率,但是假以时日,通过改善探索那些阻碍 4G 技术发展的瓶颈必然会被突破。比如当前移动通信行业备受关注的 4G 通信服务,以移动、电信、联通等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在取得 4G 牌照后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几大运营商对于4G 通信技术高度重视,在OTT 业务发展影响下用户黏性的降低意味着 4G 技术应用竞争必然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因此如何与 OTT 业务发展保持平衡、解决收费问题成为了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真正发挥 4G 通信技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核心。4G移动通信技术改善探索鉴于 4G 移动通信技术的诸多优势,在未来其必然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对通信行业产生变革式影响,诸多运营商在体验到 4G 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时无疑将会持续推出更好的通信产品,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通信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比如移动通信 4G 基站的建立,越来越多的 4G 基站代表着不断提升的通信服务水准,也意味着 4G 技术的应用发展与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先进技术会被投入到4G研究中,为通信领域行业变革服务。4G 技术将会更好的实现用户的精准识别,在保障技术工作效率的同时,在用户识别方面持续升级,尤其是精准识别的应用,在用户信息管理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价值,通过拓展终端设备储存量可逐步缩减基础装置数量,实现网络基站的升级变革。4G 技术在自动报错与修复方面表现出众,通过利用相关处理器完成节点故障处理,避免信号过敏,还可利用自动修复技术及时排除故障,保障通信质量与效率,这也是未来该技术的改革探索重点。4G 技术在抗干扰方面的卓越表现促使通信零干扰成为发展主流,确保了通信质量有利于营造良性的通信环境,是未来技术探索改革的一大侧重点。除此之外,4G 技术在多区域漫游、技术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也是未来持续改革探索的主要方面,最终目的还是为提升通信服务质量与效率,保障用户体验。综上所述,4G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正经历着诸多考验,作为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全面通信技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研究技术应用现状将对于技术未来的改善探索提供了诸多参考助益。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移动通信,3G [2]李小文、李贵勇、陈贤亮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 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年 [3] 啜 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北京 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 4] 林金桐、李默芳.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 学出版社 ,2000 年第五篇:移动通信论文